2008년 10월 28일 화요일

신촌 이미지 한의원 02-336-7100 장자외편원문

< 外 篇 >


騈 拇

1.
騈拇枝指,出乎性哉! 而侈於德. 附췌縣우,出乎形哉! 而侈於性. 多方乎仁義而用之者,列於五
藏哉! 而非道德之正也. 是故騈於足者,連無用之肉也.,枝於手者,樹無用之指也.,騈枝於五藏之
情者,淫僻於仁義之行,而多方於聰明之用也.
是故騈於明者,亂五色,淫文章,靑黃보불之煌煌非乎? 而離朱是已. 多於聰者,亂五聲,淫六律,
金石絲竹黃鐘大呂之聲非乎? 而師曠是已. 枝於仁者,擢德塞性以收名聲,使天下簧鼓以奉不及之
法非乎? 而曾史是已. 騈於辯者,루瓦結繩竄句추辭,遊心於堅白同異之閒,而폐규譽無用之言非
乎? 而楊墨是已. 故此皆多騈旁枝之道,非天下至至正也.
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 故合者不爲騈,而枝者不爲岐.,長者不爲有餘,短者不爲不足. 是故
鳧脛雖短,續之則憂.,鶴脛雖長,斷之則悲. 故性長非所斷,性短非所續,無所去憂也. 意仁義其非
人情乎! 彼仁人何其多憂也?
且夫騈於拇者,決之則泣.,枝於手者,흘之則啼. 二者或有餘於數,或不足於數,其於憂一也. 今
世之仁人,蒿目而憂世之患.,不仁之人,決性命之情而도貴富. 故曰仁義其非人情乎! 自三代以下
者,天下何其효효也?

2.
且夫待鉤繩規矩而正者,是削其性者也.,待묵索膠漆而固者,是侵其德者也.,屈折禮樂,구兪仁義
,以慰天下之心者,此失其常然也. 天下有常然. 常然者,曲者不以鉤,直者不以繩,圓者不以規,方
者不以矩,附離不以膠漆,約束不以묵索. 故天下誘然皆生而不知其所以生,同焉皆得而不知其所以
得. 故古今不二,不可虧也. 則仁義又奚連連如膠漆묵索而遊乎道德之間爲哉,使天下惑也!
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 何以知其然邪? 有虞氏招仁義以撓天下也,天下莫不奔命於仁義,是非以
仁義易其性與? 故嘗試論之,自三代以下者,天下莫不以物易其性矣. 小人則以身殉利,士則以身殉
名,大夫則以身殉家,聖人則以身殉天下. 故此數子者,事業不同,名聲異號,其於傷性以身爲殉,一
也. 臧與穀二人相與牧羊而俱亡其羊. 問臧奚事,則挾책讀書.,問穀奚事,則博塞以遊. 二人者,事
業不同,其於亡羊均也. 伯夷死名於首陽之下,盜척死利於東陵之上,二人者,所死不同,其於殘生傷
性均也. 奚必伯夷之是而盜척之非乎! 天下盡殉也,彼其所殉仁義也,則俗謂之君子.,其所殉貨財
也,則俗謂之小人. 其殉一也,則有君子焉,有小人焉.,若其殘生損性,則盜척亦伯夷已,又惡取君子
小人於其間哉!
且夫屬其性乎仁義者,雖通如曾史,非吾所謂臧也.,屬其性於五味,雖通如兪也,非吾所謂臧也.,
屬其性乎五聲,雖通如師曠,非吾所謂聰也.,屬其性乎五色,雖通如離朱,非吾所謂明也. 吾所謂臧
者,非仁義之謂也,臧於其德而已矣.,吾所謂臧者,非所謂仁義之謂也,任其性命之情而已矣.,吾所
謂聰者,非謂其聞彼也,自聞而已矣.,吾所謂明者,非謂其見彼也,自見而已矣. 夫不自見而見彼,不
自得而得彼者,是得人之得而不自得其得者也,適人之適而不自適其適者也. 夫適人之適而不自適
其適,雖盜척與伯夷,是同爲淫僻也. 余愧乎道德,是以上不敢爲仁義之操,而下不敢爲淫僻之行也.


馬 蹄

1.
馬,蹄可以踐霜雪,毛可以禦風寒,흘草飮水,翹足而陸,此馬之眞性也. 雖有義臺路寢無所用之.
及至伯樂,曰.. 我善治馬. 燒之,剔之,刻之,락之,連之以羈칩,編之以조棧,馬之死者十二三矣.,
飢之,渴之,馳之,驟之,整之,齊之,前有궐飾之患,而後有鞭책之威,而馬之死者已過半矣. 陶者
曰.. 我善治埴,圓者中規,方者中矩. 匠人曰.. 我善治木,曲者中鉤,直者應繩. 夫埴木之性,豈欲
中規矩鉤繩哉? 然且世世稱之曰 伯樂善治馬,而陶匠善治埴木 ,此亦治天下者之過也.
吾意善治天下者不然. 彼民有常性,織而衣,耕而食,是謂同德.,一而不黨,命曰天放. 故至德之
世,其行塡塡,其視顚顚. 當是時也,山无蹊隧,澤无舟梁.,萬物群生,連屬其鄕.,禽獸成群,草木遂
長.是故禽獸可係羈而遊,鳥鵲之巢可攀援而규.
夫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族與萬物竝,惡乎知君子小人哉! 同乎无知,其德不離.,同乎无欲,是謂
素樸.,素樸而民性得矣. 及至聖人,별설爲仁,제지爲義,而天下始疑矣.,단漫爲樂,摘僻爲禮,而天
下始分矣. 故純樸不殘,孰爲犧樽! 白玉不毁,孰爲珪璋! 道德不廢,安取仁義! 性情不離,安用禮
樂! 五色不亂,孰爲文采! 五聲不亂,孰應六律! 夫殘樸以爲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爲仁義,聖
人之過也.

2.
夫馬,陸居則食草飮水,喜則交頸相靡,怒則分背相제. 馬知已此矣. 夫加之以衡扼,齊之以月題,
而馬知介倪.인扼.지曼.詭衡.竊비. 故馬之知而態至盜者,伯樂之罪也.
夫赫胥氏之時,民居不知所爲,行不知所之,含哺而熙,鼓腹而遊,民能以此矣. 及至聖人,屈折禮
樂以匡天下之形,縣지仁義以慰天下之心,而民乃始제지好知,爭歸於利,不可止也. 此亦聖人過也.


거 협

1.
將爲거협探囊發궤之盜而爲守備,則必攝함등固경흘,此世俗之所謂知也. 然而巨盜至,則負궤揭
협擔囊而趨,唯恐함등경흘之不固也. 然則鄕之所謂知者,不乃爲大盜積者也?
故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知者,有不爲大盜積者乎? 所謂聖者,有不爲大盜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
邪? 昔者齊國隣邑相望,鷄狗之音相聞,罔고之所布,뢰누之所刺,方二千餘里. 闔四竟之內,所以立
宗廟社稷,治邑屋州閭鄕曲者,曷嘗不法聖人哉! 然而田成子一旦殺齊君而盜其國, 所盜者豈獨其
國邪? 竝與其聖知之法而盜之. 故田成子有乎盜賊之名,而身處堯舜之安,小國不敢非,大國不敢
誅,專有齊國. 則是不乃竊齊國,竝與其聖知之法以守其盜賊之身乎?
嘗試論之,世俗之所謂至知者,有不爲大盜積者乎? 所謂至聖者,有不爲大盜守者乎? 何以知其然
邪? 昔者龍逢斬,比干剖,장弘이,子胥靡,故四子之賢而身不免乎戮. 故척之徒問於척曰.. 盜亦有
道乎? 척曰.. 何適而无有道邪! 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
分均,仁也. 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觀之,善人不得聖人之道不立,척不得聖
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則聖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則齒寒,魯
酒薄而邯鄲圍,聖人生而大盜起. 부擊聖人,縱舍盜賊,而天下始治矣. 夫谷虛而川竭,丘夷而淵實.
聖人已死,則大盜不起,天下平而无故矣.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雖重聖人而治天下,則是重利盜척也. 爲之斗斛以量之,則竝與斗斛而竊
之.,爲之權衡以稱之,則竝與權衡而竊之.,爲之符璽以信之,則竝與符璽而竊之.,爲之仁義以矯之,
則竝與仁義而竊之. 何以知其然邪? 彼竊鉤者誅,竊國者爲諸侯,諸侯之門而仁義存焉,則是非竊仁
義聖知邪? 故逐於大盜,揭諸侯,竊仁義竝斗斛權衡符璽之利者,雖有軒冕之賞弗能勸,斧鉞之威弗
能禁. 此衆利盜척而使不可禁者,是乃聖人過也.
故曰.. 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聖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絶
聖棄知大盜乃止.,척玉毁珠,小盜不起.,焚符破璽而民朴鄙.,부斗折衡,而民不爭.,탄殘天下之聖
法,而民始可與論議. 擢亂六律삭絶우瑟,塞師曠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聰矣.,滅文章,散五采,膠離
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毁絶鉤繩而棄規矩, 려工수之指,而天下始人含其巧矣. 削曾史之
行,鉗楊墨之口,攘棄仁義,天下之德始玄同矣. 彼人含其明,則天下不삭矣.,人含其聰,則天下不累
矣.,人含其知,則天下不惑矣.,人含其德,則天下不僻矣. 彼曾.史.楊.墨.師曠.工수.離朱,皆外立其
德而以약亂天下者也,法之所无用也.

2.
子獨不知至德之世乎? 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黃氏.中央氏.栗陸氏.驪畜氏.軒원氏.赫胥氏.尊盧
氏.祝融氏.伏羲氏.神農氏,當是時也,民結繩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樂其俗,安其居,隣國相望,鷄
狗之音相聞,民至老死而不相往來. 若此之時,則至治已. 今遂至使民延頸擧踵曰, 某所有賢者 ,
영糧而趣之,則內棄其親而外去其主之事,足跡接乎諸侯之境,車軌結乎千里之外. 則是上好知之過
也.
上誠好知而無道,則天下大亂矣. 何以知其然邪? 夫弓弩畢익機벽之知多,則鳥亂於上矣.,鉤餌
罔고증구之知多.則魚亂於水矣.,削格羅落저부之知多,則獸亂於澤矣.,知詐漸毒힐滑堅白解垢同
異變多,則俗惑於辯矣. 故天下每每大亂,罪在於好知. 故天下皆知求其所不知而莫知求其所已知
者,皆知非其所不善而莫知非其所已善者,是以大亂. 故上悖日月之明,不삭山川之精,中墮四時之
施.,췌연之蟲,肖翹之物,莫不失其性. 甚矣夫好知之亂天下也! 自三代以下者是已,舍夫種種之民
而悅夫役役之녕,釋夫염淡无爲而悅夫톤톤(순순)之意,톤톤(순순)已亂天下矣.

在 宥

1.
聞在宥天下,不聞治天下也. 在之也者,恐天下之淫其性也.,宥之也者,恐天下之遷其德也. 天
下不淫其性,不遷其德,有治天下哉! 昔堯之治天下也,使天下欣欣焉人樂其性,是不염也.,桀之治
天下也,使天下췌췌焉人苦其性,是不愉也. 夫不염不愉,非德也. 非德也而可長久者,天下無之.
人大喜邪? 비於陽.,大怒邪? 비於陰. 陰陽竝비,四時不至,寒暑之和不成,其反傷人之形乎!
使人喜怒失位,居處無常,思慮不自得,中道不成章,於是乎天下始喬힐卓지,而後有盜척.曾.史之行.
故擧天下以賞其善者不足,擧天下以罰其惡者不給,故天下之大,不足以賞罰. 自三代以下者,匈匈
焉終以賞罰爲事,彼何暇安其性命之情哉!
而且說明邪? 是淫於色也.,說聰邪? 是淫於聲也.,說仁邪? 是亂於德也.,說義邪? 是悖於理
也.,說禮邪? 是相於技也.,說樂邪? 是相於淫也.,說聖邪? 是相於禮也.,說知邪? 是相於疵也.
天下將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存可也,亡可也.,天下將不安其性命之情,之八者,乃始련券창양而亂
天下也. 而天下乃始尊之惜之,甚矣天下之惑也! 豈直過也而去之邪? 乃齋戒以言之,궤坐以進之,
鼓歌以무之,吾若是何哉!
故君子不得已而臨리天下,莫若无爲. 无爲也而後安其性命之情. 故曰.. 貴以身爲天下,則可
以託天下.,愛以身爲天下,則可以寄天下. 故君子苟能无解其五藏,无擢其聰明.,尸居而龍見,淵
默而雷聲,神動而天隨,從容无爲而萬物炊累焉. 吾又何暇治天下哉!

2.
崔瞿問於老聃曰.. 不治天下,安臧人心?
老聃曰.. 女愼無영人心. 人心排下而進上,上下囚殺,작約柔乎剛疆. 廉귀彫琢,其熱焦火,其
寒凝氷. 其疾부仰之間而再撫四海之內,其居也淵而靜,其動也懸而天. 분驕而不可係者,其唯人心
乎!
昔者皇帝始以仁義영人之心,堯舜於是乎股無발,脛無毛,以養天下之形,愁其五藏以爲仁義,矜
其血氣以規法度. 然猶有不勝也,堯於是放훤兜於崇山,投三苗於三위,流共工於幽都,此不勝天下
也. 夫施及三王而天下大駭矣. 下有桀척,上有曾史,而儒墨畢起. 於是乎喜怒相疑,愚知相欺,善
否相非,誕信相譏,而天下衰矣.,大德不同,而性命爛漫矣.,天下好知,而百姓求竭矣. 於是乎근鋸
制焉,繩墨殺焉,椎鑿決焉. 天下脊脊大亂,罪在영人心. 故賢者伏處大山감巖之下,而萬乘之君憂
慄乎廟堂之上.
今世殊死者相枕也,桁陽者相推也,刑戮者相望也,而儒墨乃始離기攘臂乎桎梏之間. 噫,甚矣
哉! 其無愧而不知恥也甚矣! 吾未知聖知之不爲桁陽接습也,仁義之不爲桎梏鑿예也,焉知曾史之
不爲桀척嚆矢也! 故曰 絶聖棄知而天下大治.

3.
皇帝立爲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於空同之山,故往見之,曰.. 我聞吾子達於至道,敢
問至道之精. 吾欲取天地之精,以佐五穀,以養民人,吾又欲官陰陽,以遂群生,爲之奈何?
廣成子曰.. 而所欲問者,物之質也.,而所欲官者,物之殘也. 自而治天下,雲氣不待族而雨,草
木不待黃而落,日月之光益以荒矣. 而녕人之心전전者,又奚足以語至道哉!
皇帝退,損天下,築特室,席白茅,閒居三月,復往邀之.
廣成子南首而臥,皇帝順下風膝行而進,再拜稽首而問曰.. 聞吾子達於至道,敢問,治身奈何而
可以長久? 廣成子蹶然而起,曰.. 善哉問乎! 來! 吾語汝至道. 至道之精,窈窈冥冥至道之極,昏
昏默默. 无視无聽,拘神以靜,形將自正. 必靜必淸,无勞汝形,无搖汝精,乃可以長生. 目无所見,
耳无所聞,心无所知,汝神將守形,形乃長生. 愼汝內,閉汝外,多知爲敗. 我爲汝遂於大明之上矣,
至彼至陽之原也.,爲汝入於窈冥之門矣,至彼至陰之原也. 天地有官,陰陽有藏,愼守汝身,物將自
壯. 我守其一以處其和,故我修身千二百歲矣,吾形未常衰.
皇帝再拜稽首曰.. 廣成子之謂天矣!
廣成子曰.. 來! 余語汝. 彼其物无窮,而人皆以爲有終.,彼其物无測,而人皆以爲有極. 得吾
道者,上爲皇而下爲王.,失吾道者,上見光而下爲土. 今夫百昌皆生於土而反於土,故余將去汝,入
无窮之門,以遊無極之野. 吾與日月參光,吾與天地爲常. 當我,緡乎! 遠我,昏乎! 人其盡死,而我
獨存乎!

4.
雲將東遊,過扶搖之枝而適遭鴻蒙. 鴻蒙方將부脾雀躍而遊. 雲將見之,상然止,贄然立,曰..
수何人邪? 수何爲此?
鴻蒙부脾雀躍不輟,對雲將曰, 遊!
雲將曰.. 朕願有問也.
鴻蒙仰而視雲將曰,, 우!
雲將曰.. 天氣不和,地氣鬱結,六氣不調,四時不節. 今我願合六氣之精以育群生,爲之奈何?
鴻蒙부脾雀躍掉頭曰.. 吾弗知! 吾弗知!
雲將不得問. 又三年,東遊,過有宋之野而適遭鴻蒙. 雲將大喜,行趨而進曰.. 天忘朕邪? 天忘
朕邪? 再拜稽首,願聞於鴻蒙.
鴻蒙曰.. 浮遊,不知所求.,猖狂,不知所往.,遊者앙掌,以觀无妄. 朕又何知!
雲將曰.. 朕也自以爲猖狂,而民隨予所往.,朕也不得已於民,今則民之放也. 願聞一言.
鴻蒙曰.. 亂天下之經,逆物之情,玄天弗成.,解獸之群,而鳥皆夜鳴.,災及草木,禍及止蟲. 噫,
治人之過也!
雲將曰.. 然則吾奈何?
鴻蒙曰.. 噫,毒哉! 倦倦乎歸矣.
雲將曰.. 吾遇天難,願聞一言.
鴻蒙曰.. 噫! 心養. 汝徒處无爲,而物自化. 隨爾形體,黜爾聰明,倫與物忘.,大同乎행溟,解
心釋神,莫然无魂. 萬物云云,各復其根,各復其根而不知.,渾渾沌沌,終身不離.,若彼知之,乃是離
之. 无問其名,无규其情,物固自生.
雲將曰.. 天降朕以德,示朕以默.,躬身求之,乃今也得. 再拜稽首,起辭而行.

5.
世俗之人,皆喜人之同乎己而惡人之異於己也. 同於己而欲之.異於己而不欲者,以出乎衆爲心
也. 夫以出乎衆爲心者,曷常出乎衆哉! 因衆以寧所聞,不如衆技衆矣. 而欲爲人之國者,此攬乎三
王之利而不見其患者也. 此以人之國僥倖也.幾何僥倖而不喪人之國乎! 其存人之國也,無萬分之
一.,而喪人之國也,一不成而萬有餘喪矣. 悲夫,有土者之不知也!
夫有土者,有大物也. 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明乎物物者之非物也,豈獨治
天下百姓而已哉! 出入六合,遊乎九州,獨往獨來,是謂獨有. 獨有之人,是謂至貴.
大人之敎,若形之於影,聲之於響. 有問而應之,盡其所懷,爲天下配. 處乎无響,行乎无方. 설
汝適復之撓撓,以遊无端.,出入无旁,與日无始.,頌論形軀,合乎大同,大同而无己. 無己,惡乎得有
有! 覩有者,昔之君子.,覩无者,天地之友.

天 地

1.
天地雖大,其化均也.,萬物雖多,其治一也.,人卒雖衆,其主君也. 君原於德而成於天,故曰,玄
古之君天下,无爲也,天德而已矣.
以道觀言,而天下之名正.,以道觀分,而君臣之義明. 以道觀能,而天下之官治.,以道汎觀,而萬
物之應備. 故通於天者,道也.,行於萬物者,義也.,上治人者,事也.,能有所藝者,技也. 技兼於事,
事兼於義,義兼於德,德兼於道,道兼於天,故曰..古之畜天下者,无欲而天下足,无謂而萬物化,淵靜
而百姓定. 記曰.. 通於一而萬事畢. 无心得而鬼神服.

2.
夫子曰.. 夫道,覆載萬物者也,洋洋乎大哉! 君子不可以不고心焉. 无爲爲之之謂天,无爲言之
之謂德,愛人利物之謂仁,不同同之之謂大,行不崖異之謂寬,有萬不同之謂富. 故執德之謂紀,德成
之謂立,循於道之謂備. 不以物挫志之謂完. 君子明於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爲萬物
逝也. 若然者,藏金於山,沈珠於淵,不利貨財,不折貴富.,不樂壽,不哀夭.,不樂通,不醜窮.,不拘
一世之利以爲己私分,不以王天下爲己處顯. 顯則明,萬物一부,死生同狀.

3.
夫子曰.. 夫道,淵乎其居也,료乎其淸也. 金石不得,無以鳴. 故金石有聲,不考不鳴. 萬物孰
能定之!
夫王德之人,素逝而恥通於事,立之本原而知通於神. 故其德廣,其心之出,有物採之. 故形非
道不生,生非德不明. 存形窮生,立德明道,非王德者邪! 蕩蕩乎! 忽然出,勃然動,而萬物從之乎!
此謂王德之人.
視乎冥冥! 聽乎無聲. 冥冥之中,獨見曉焉.,無聲之中,獨聞和焉. 故深之又深而能物焉,神之
又神而能精焉.,故其與萬物接也,至無而供其求,時騁而要其宿.(大小,長短,修遠.)

4.
皇帝遊乎赤水之北,登乎崑崙之丘而南望,還歸遺其玄珠. 使知索之而不得,使離朱索之而不得,
使喫후索之而不得也. 乃使象罔,象罔得之.皇帝曰.. 異哉! 象罔乃可以得之乎?

5.
堯之師曰許由,許由之師曰齧缺,齧缺之師曰王倪,王倪之師曰被衣.
堯問於許由曰.. 齧缺可以配天乎? 吾藉王倪而要之.
許由曰.. 殆哉급乎天下! 齧缺之爲人也,聰明叡知,給數以敏,其性過人,而又乃以人受天. 彼
審乎禁過,而不知過之所由生. 與之配天乎? 彼且乘人而無天,方且本身而異形,方且尊知而火馳,
方且爲緖使,方且爲物해,方且四顧而物應,方且應衆宜,方且與物化而未始有恒. 夫何足以配天乎?
雖然,有族,有祖,可以爲衆父,而不可以爲衆父父. 治,亂之率也,北面之禍也,南面之賊也.

6.
堯觀乎華.華封人曰.. 噫. 聖人,請祝聖人.
使聖人壽. 堯曰.. 辭. 使聖人富. 堯曰.. 辭. 使聖人多男子. 堯曰.. 辭.
封人曰.. 壽.富.多男子.人之所欲也,女獨不欲,何邪?
堯曰.. 多男子則多懼,富則多事,壽則多辱. 是三者,非所以養德也,故辭.
封人曰.. 始也我以女爲聖人邪,今然君子也. 天生萬民,必授之職,多男子而授之職,則何懼之
有? 富而使人分之,則何事之有! 夫聖人, 순居而구食,鳥行而无彰,天下有道,則與物皆昌.,天下
无道,則修德就閒.,千歲厭世,去而上倦.,乘彼白雲,至於帝鄕.,三患莫至,身常无殃.,則何辱之有!

封人去之. 堯隨之,曰.. 請問?
封人曰.. 退已!

7.
堯治天下,伯成子高立爲諸侯.堯授舜,舜授禹,伯成子高辭爲諸侯而耕, 禹往見之. 則耕在野.
禹趨就下風,立而問焉,曰.. 昔堯治天下,吾子立爲諸侯. 堯授舜,舜授予,而吾子辭爲諸侯而耕,敢
問,其故何也?
子高曰.. 昔堯治天下,不賞而民勸,不罰而民畏. 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德自此哀,刑自此立,後
世之亂自此始矣. 夫子闔行邪? 无落吾事! 把把乎耕而不顧.

8.
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 物得以生,謂之德. 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間,謂之
命.,留動而生物,物成生理.謂之形.,形體保神,各有儀則,謂之性. 性修反德,德至同於初. 同乃
虛,虛乃大.合喙鳴.,喙鳴合,與天地爲合. 其合緡緡,若愚若昏,是謂玄德,同乎大順.

9.
夫子問於老聃曰.. 有人治道若相放,可不可,然不然. 辯者有言曰, 離堅白若縣宇. 若是則可
謂聖人乎?
老聃曰.. 是胥易技係,勞形출心者也. 執狸之狗來田,猿狙之便來藉. 丘,予告若,而所不能聞
與而所不能言,凡有首有趾无心无耳者衆,有形者與无形无狀而皆存者盡无. 其動止也,其死生也,
其廢起也,此又非其所以也. 有治在人,忘乎物,忘乎天,其名爲忘己,忘己之人,是之謂入於天.

10.
蔣閭면見季徹曰.. 魯君謂면也曰.. 請受敎. 辭不獲命,旣已告矣.未知中否,請嘗薦之. 吾謂
魯君曰.. 必服恭儉,拔出公忠之屬而无阿私,民孰敢不輯!
季徹局局然笑曰.. 若夫子之言,於帝王之德,猶螳螂之怒臂而當車轍,則必不勝任矣. 且若是,
則其自爲處危, 其觀壹多物,將往投迹者衆.
蔣閭면처처然驚曰.. 면也망若於夫子之所言矣. 雖然,願先生之言其風也.
季徹曰.. 大聖之治天下也,搖蕩民心,使之成敎易俗,擧滅其賊心而皆進其獨志,若性之自爲,而
民不知其所由然. 若然者,豈兄堯舜之敎民,溟행然弟之哉? 欲同乎德而心居矣!

11.
子貢南遊於楚,反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爲圃畦,鑿隧而入井,抱擁而出灌,滑滑淵用力甚多
而見功寡. 子貢曰.. 有械於此,一日浸百휴,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
爲圃者仰而視之曰.. 奈何? 曰.. 鑿木爲機,後重前輕,설水若抽.,數如일湯,其名爲고. 爲圃
者忿然作色而笑曰.. 吾聞之吾師,有機械者心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 機心存於胸中,則純白
不備.,純白不備,則神生不定.,神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載也. 吾非不知,羞而不爲也.
子貢瞞然慙,俯而不對.
有閒,爲圃者曰.. 子奚爲者邪?
曰.. 孔丘之徒也.
爲圃者曰.. 子非夫博學以擬聖,於于以蓋衆,獨弦哀歌以賣名聲於天下者乎? 汝方將妄汝神氣,
墮汝形骸,而庶幾乎! 汝身不能治,而何暇治天下乎? 子往矣. 無乏吾事!
子貢卑추失色,頊頊然不自得,行三十里而後愈.
其弟子曰.. 向之人何爲者邪? 夫子何故見之變容失色,終日不自反邪?
曰.. 始吾以夫子爲天下一人耳,不知復有夫人也. 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 用力少,見功
多者,聖人之道. 今徒不然. 執道者德全,德全者形全, 形全者神全. 神全者, 聖人之道也. 託生
與民竝行而不知其所之,망乎淳備哉! 功利機巧必忘夫人之心. 若夫人者.非其志不之, 非其心不
爲. 雖以天下譽之,得其所謂,오然不顧.,以天下非之,失其所謂,당 然不受. 天下之非譽,无益損
焉,是謂全德之人哉! 我之謂風波之民.
反於魯,以告孔子,孔子曰.. 彼假修混沌氏之術者也,識其一,不知其二.,治其內,而不治其外.
夫明白太素,无爲復朴,體性拘神,以遊世俗之間者,汝將固驚邪? 且混沌氏之術,予與汝何足以識之
哉!

12.
순芒裝東之大壑,適遇苑風於東海之濱. 苑風曰.. 子將奚之?
曰.. 將之大壑.
曰.. 奚爲焉?
曰.. 夫大壑之爲物也,注焉而不滿,酌焉而不竭,吾將遊焉.
苑風曰.. 夫子无意於橫目之民乎? 願聞聖治.
순芒曰.. 聖治乎? 官施而不失其宜,拔擧而不失其能,畢見情事而行其所爲,行言自爲而天下
化,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謂聖治.
願聞德人.
曰.. 德人者,居无思,行无慮,不藏是非美惡. 四海之內共利之之謂悅,共給之之謂安.,초乎若
영兒之失其母也,당乎若行而失其道也. 財用有餘而不知其所自來,飮食取足而不知其所從,此謂德
人之容.
願聞神人.
曰.. 上神乘光,與形滅亡,此謂照曠. 致命盡情,天地樂而萬事銷亡,萬物復情,此之謂混冥.

13.
門無鬼與赤張滿稽觀於武王之師. 赤張滿稽曰.. 不及有虞氏乎! 故離此患也.
門無鬼曰.. 天下均治而有虞氏治之邪? 其亂而後治之與?
赤張滿稽曰.. 天下均治之爲願,而何計以有虞氏爲! 有虞氏之藥瘍也,禿而施체,病而求醫. 孝
子操藥以修慈父,其色초然,聖人羞之.
至德之世,不尙賢,不使能.,上如標枝,民如野鹿,端正而不知以爲義,相愛而不知以爲仁,實而
不知以爲忠,當而不知以爲信,蠢動而相使,不以爲賜. 是故行而無迹,事而無傳.

14.
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 親之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子.,君之
所言而然,所行而善,則世俗謂之不肖臣. 而未知此其必然邪? 世俗之所謂然而然之.所謂善而善
之,則不謂之道諛之人也. 然則俗故嚴於親而尊於君邪? 謂己道人,則勃然作色,謂己諛人,則불然
作色. 而終身道人也,終身諛人也,合譬飾辭聚衆也,是終始本末不相罪坐. 垂衣裳,設采色,動容
貌,以眉一世,而不自謂道諛.,與夫人之爲徒,通是非,而不自謂衆人,愚之至也. 知其愚者,非大愚
也.,知其惑者,非大惑也. 大惑者,終身不解.,大愚者,終身不靈. 三人行而一人惑,所適者猶可致
也,惑者少也.,二人惑則勞而不至,惑者勝也. 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嚮,不可得也. 不亦悲乎!
大聲不入於里耳,折楊皇과,則합然而笑. 是故高言不止於衆人之心,至言不出,俗言勝也. 以二
垂踵惑,而所適不得矣. 而今也以天下惑,予雖有祈嚮,其庸可得邪! 知其不可得而强之,又一惑也,
故莫若釋之而不推. 不推,誰其比憂? 려之人夜半生其子,遽取火而視之,汲汲然唯恐其似己也.

15.
百年之木,破爲犧樽,靑黃而文之,其斷在溝中. 比犧樽於溝中之斷,則美惡有間矣,其於失性一
也. 桀척與曾史,行義有間矣,然其失性均也. 且夫失性有五.,一曰五色亂目,使目不明.,二曰五聲
亂耳,使耳不聰.,三曰五臭薰鼻,困수中상.,四曰五味濁口,使口려爽.,五曰趣舍滑心,使性飛揚.
此五者,皆生之害也. 而楊墨乃始離기自以爲得,非吾所謂得也. 夫得者困,可以爲得乎? 則鳩효之
在於籠也,亦可以爲得矣. 且夫趣舍聲色以柴其內,皮弁鷸冠縉笏紳修以約其外,內支盈於柴柵外重
묵작,晥晥然在묵작之中而自以爲得,則是罪人交臂歷指而虎豹在於囊檻,亦可以爲得矣.


天 道

1.
天道運而无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而无所積,故天下歸.,聖道運而无所積,故海內服. 明於天,
通於聖,六通四벽於帝王之德者,其自爲也,昧然无不靜者矣. 聖人之靜也,非曰靜也善,故靜也.,萬
物无足以뇨心者,故靜也. 水靜則明燭鬚眉,平中準,大匠取法焉. 水靜猶明,而況精神! 聖人之心
靜乎! 天地之鑑也,萬物之鏡也. 夫虛靜염淡寂漠无爲者,天地之本,而道德之至,故帝王聖人休焉.
休則虛,虛則實,實者備矣. 虛則靜,靜則動,動則得矣. 靜則无爲,无爲也則任事者責矣. 无爲則兪
兪,兪兪者憂患不能處,年壽長矣. 夫虛靜염淡寂漠无爲者, 萬物之本也. 明此以南鄕,堯之爲君
也.,明此以北面,舜之爲臣也. 以此處上,帝王天子之德也.,以此處下,玄聖素王之道也. 以此退居
而 閒游,則江海山林之士服.,以此進爲而撫世,則功大名顯而天下一也. 靜而聖,動而王,无爲也而
尊,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

2.
夫明白於天地之德者,此之謂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所以均調天下,與人和者也. 與人和者,謂
之人樂.,與天和者,謂之天樂.
莊子曰.. 吾師乎! 吾師乎! 재萬物而不爲義,澤及萬世而不爲仁,長於上古而不爲壽, 覆載天
地刻雕衆形而不爲巧,此之爲天樂. 故曰.. 知天樂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 靜而與陰同德,動
而與陽同波. 故知天樂者,无天怨,无人非,无物累,无鬼責. 故曰.. 其動也天,其靜也地,一心定
而天地正.,其魄不崇,其魂不疲,一心定而萬物服. 言以虛靜推於天地,通於萬物,此之謂天樂. 天
樂者,聖人之心,以畜天下也.

3.
昔者舜問於堯曰.. 天王之用心何如?
堯曰.. 吾不敖無告,不廢窮民,苦死者,嘉유子而哀婦人. 此吾所以用心已.
舜曰.. 美則美矣,而未大也.
堯曰.. 然則何如?
舜曰.. 天德而土寧日月照而四時行.,若晝夜之有經.,雲行而雨施矣.
堯曰.. 膠膠擾擾乎! 子,天之合也.,我,人之合也.
夫天地者,古之所大也,而皇帝堯舜之所共美也. 故古之王天下者,奚爲哉? 天地而已矣.

4.
孔子西藏書於周室. 子路謀曰.. 由聞周之徵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夫子欲藏書,則試往因
焉.
孔子曰.. 善.
往見老聃,而老聃不許,於是번六經以說.
老聃中其說.,曰.. 大만.,願聞其要.
孔子曰.. 要在仁義.
老聃曰.. 請問,仁義,人之性邪?
孔子曰.. 然. 君子不仁則不成,不義則不生. 仁義,眞人之性也,又將奚爲矣?
老聃曰.. 請問,何謂仁義?
孔子曰.. 中心物愷,兼愛无私,此仁義之情也.
老聃曰.. 意,幾乎後言! 夫兼愛,不亦迂乎! 无私焉,乃私也. 夫子若欲使天下无失其牧乎? 則
天地固有常矣,日月固有明矣,星辰固有列矣,禽獸固有群矣,樹木固有立矣. 夫子亦放德而行,循道
而趨,已至矣.,又何偈偈乎揭仁義,若擊鼓而求亡子焉? 意,夫子亂人之性也!

5.
士成綺見老子而問曰.. 吾聞夫子聖人也,吾固不辭遠道而來願見,百舍重견而不敢息. 今吾觀
子,非聖人也. 鼠壤有餘蔬,而棄妹之者,不仁也,生熟不盡於前,而積斂无崖.
勞資漠然不應.
士成綺明日復見,曰.. 昔者,吾有刺於子,今吾心正却矣,何故也?
老子曰.. 夫巧知神聖之人,吾自以爲脫焉. 昔者子呼我牛也而謂之牛,呼我馬也而謂之馬. 苟
有其實,人與之名而弗受,再受其殃. 吾服也恒服,吾非以服有服.
士成綺안行避影,履行遂進而問... 修身若何?
老子曰.. 而容崖然,而目衡然,而상괴然,而口함然,而狀義然,似繫馬而止也. 動而持,發也機,
察而審,知巧而覩於泰,凡以爲不信. 邊竟有人焉,其名爲竊.

6.
夫子曰.. 夫道,於大不終,於小不遺,故萬物備,廣廣乎其无不容也,淵淵乎其不可測也. 形德仁
義,神之末也,非至人孰能定之! 夫至人有世,不亦大乎! 而不足以爲之累. 天下奮棅而不與之偕,
審乎無假而不與利遷,極物之眞,能守其本,故外天地,遺萬物,而神未嘗有所困也. 通乎道,合乎德,
退仁義,賓禮樂,至人之心有所定矣.

7.
世之所貴道者書也,書不過語,語有貴也. 語之所貴者意也,意有所隨. 意之所隨者,不可以言傳
也,而世因貴言傳書. 世雖貴之,我猶不足貴也,爲其貴非其貴也. 故視而可見者,形與色也.,聽而
可聞者,名與聲也. 悲夫,世人以形色名聲爲足以得彼之情! 夫形色名聲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則知者
不言,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

8.
桓公讀書於堂上,輪扁착輪於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 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
公曰.. 聖人之言也.
曰.. 聖人在乎?
公曰.. 已死矣.
曰.. 然則君之所讀者,故人之糟魄已夫!
桓公曰.. 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无說則死.
輪扁曰.. 臣也以臣之事觀之. 착輪,徐則苦而不入. 不徐不疾,得之於手而應於心,口不能言,
有數存焉於其間. 臣不能以喩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於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착輪. 古之人與
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故人之糟魄已夫!


天 運

1.
天其運乎? 地其處乎? 日月其爭於所乎? 孰主張是? 孰維綱是? 孰居无事而推行是? 意者其
有機함而不得已邪? 意者其運轉而不能自止邪? 雲者爲雨乎? 雨者爲雲乎? 孰隆施是? 孰居无事
淫樂而勸是? 風起北方,一西一東,在上彷徨,孰噓吸是? 孰居无事而披拂是? 敢問何故?
巫咸초曰.. 來! 吾語女. 天有六極五常,帝王順之則治,逆之則凶. 九洛之事,治成德備,監照
下土,天下戴之,此謂上皇.

2.
商大宰蕩問仁於莊子. 莊子曰.. 虎狼,仁也.
曰.. 何謂也?
莊子曰.. 父子相親,何爲不仁?
曰.. 請問至仁.
莊子曰.. 至仁無親.
大宰曰.. 蕩聞之,無親則不愛,不愛則不孝. 謂至仁不孝,可乎?
莊子曰.. 不然. 夫至仁尙矣,孝固不足以言之. 此非過孝之言也,不及孝之言也. 夫南行者至
於영,北面而不見冥山,是何也? 則去之遠也. 故曰..以敬孝易,以愛孝難.,以愛孝易,以忘親難.,
忘親易,使親忘我難.,使親忘我易,兼忘天下難.,兼忘天下易,使天下兼忘我難. 夫德遺堯舜而不爲
也,利澤施於萬世,天下莫知也,豈直太息而言仁孝乎哉! 夫孝悌仁義,忠信貞廉,此皆自勉以役其德
者也,不足多也. 故曰,至貴,國爵竝焉.,至富,國財竝焉.,至顯,名譽竝焉. 是以道不투.

3.
北門成問於皇帝曰.. 帝張咸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吾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卒聞之而惑.,蕩蕩默默
,乃不自得.
帝曰.. 汝殆其然哉! 吾奏之以人,徽之以天,行之以禮義,建之以太淸. 四時迭起,萬物循生.,
一盛一衰,文武倫經.,一淸一濁,陰陽調和,流光其聲.,蟄蟲始作,吾驚之以雷霆.,其卒无尾,其始无
首.,一死一生,一분一起.,所常无窮,而一不可待. 汝故懼也.
吾又奏之以陰陽之和,燭之以日月之明.,其聲能短能長,能柔能剛,變化齊一,不主故常.,在谷
滿谷,在갱滿갱.,塗却守神,以物爲量. 其聲揮綽,其名高明, 是故鬼神守其幽,日月星辰行其紀.
吾止之於有窮,流之於无止. 子欲慮之而不能知也,望之而不能見也,遂之而不能及也.,당然立於四
虛之道,倚於槁梧而吟. 心窮乎所欲知,目窮乎所欲見,力屈乎所欲逐,吾旣不及已夫! 形充空虛,乃
至委蛇. 汝委蛇,故怠.
吾又奏之以无怠之聲,調之以自然之命,故若混逐叢生,林樂而无形.,布揮而不曳,幽昏而无聲.
動於无方居於窈冥.,或謂之死,或謂之生.,或謂之實,或謂之榮.,行流散徙,不主常聲. 世疑之,稽
於聖人, 聖也者,達於情而遂於命也. 天機不張而吾官皆備,无言而心說,此之謂天樂. 故有염氏爲
之頌曰.. 聽之不聞其聲,視之不見其形,充滿天地,苞裏六極. 汝欲聽之而無接焉,而故惑也.
樂也者,始於懼,懼故崇. 吾又次之以怠,怠故遁.,卒之於惑,惑故愚.,愚故道,道可載而與之俱
也.

4.
孔子西遊於衛. 顔淵問師金曰.. 以夫子之行爲奚如?
師金曰.. 惜乎,而夫子其窮哉!
顔淵曰.. 何也?
師金曰.. 夫芻狗之未陳也,盛以협衍,巾以文繡,尸祝齊戒以將之. 及其已陳也,行者踐其首脊,
蘇者取而찬之而已. 將復取而盛以협衍,巾以文繡,遊居寢臥其下,彼不得夢,必且數미焉. 今而夫
子,亦取先王已陳芻狗,聚弟子游居寢臥其下. 故伐樹於宋,削迹於衛,窮於商周,是非其夢邪? 圍於
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死生相與隣,是非其미邪?
夫水行莫如用舟,而陸行莫如用車. 以舟之可行於水也而求推之於陸,則沒世不行尋常. 古今
非水陸與? 周魯非舟車與? 今기行周於魯,是猶推舟於陸也,勞而无功,身必有殃. 彼未知夫无方之
傳,應物而不窮者也.
且子獨不見夫桔고者乎? 引之則俯,舍之則仰. 彼,人之所引,非引人也,故俯仰而不得罪於人.
故夫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不矜於同而矜於治,故譬三皇五帝之禮義法度,其猶사 梨橘柚邪! 其味
相反而皆可於口.
故禮義法度者,應時而變者也. 今取원狙而衣以周公之服,彼必흘齧挽裂,盡去而後慊. 觀古今
之異,猶원狙之異乎周公也. 故西施病心而빈其里,其里之醜人見之而美之,歸亦捧心而빈其里. 其
里之富人見之,堅閉門而不出,貧人見之,설妻子而去走. 彼知빈美,而不知빈之所以美. 惜乎,而夫
子其窮哉!

5.
孔子行年五十有一而不問道,乃南之沛見老聃.
老聃曰.. 子來乎? 吾聞子,北方之賢者也,子亦得道乎?
孔子曰.. 未得也.
老子曰.. 子惡乎求之哉?
曰.. 吾求之於度數,五年而未得也.
老子曰.. 子又惡乎求之哉?
曰.. 吾求之於陰陽,十有二年而未得.
老子曰.. 然. 使道而可獻,則人莫不獻之於其君.,使道而可進,則人莫不進之於其親.,使道而
可以告人,則人莫不告其兄弟.,使道而可以與人,則人莫不與其子孫. 然而不可者,无타也,中无主
而不止,外无正而不行. 由中出者,不受於外,聖人不出.,由外入者,無主於中,聖人不隱. 名,公器
也,不可多取. 仁義,先王之거廬也,止可以一宿而不可久處,구而多責.
古之至人,假道於仁,託宿於義,以遊逍遙之墟,食於苟簡之田,立於不貸之圃. 逍遙,无爲也.,
苟簡,易養也.,不貸,无出也. 古者謂是采眞之遊.
以富爲是者,不能讓祿.,以顯爲是者,不能讓名.,親權者,不能與人柄. 操之則慄,舍之則悲,而
一無所鑑,以규其所不休者,是天之戮民也. 怨恩取與諫敎生殺,八者,正之器也,唯循大變无所湮者
爲能用之. 故曰,正者,正也. 其心以爲不然者,天門弗開矣.

6.
孔子見老聃而語仁義. 老聃曰.. 夫播강미目,則天地四方易位矣.,蚊맹참膚,則通昔不寐矣.
夫仁義참然乃궤吾心,亂莫大焉. 吾子使天下无失其朴,吾子亦放風而動,總德而立矣,又奚傑傑然
揭仁義,若負建鼓而求亡子者邪? 夫鵠不日浴而白,烏不日黔而黑. 黑白之朴,不足以爲辯.,名譽之
觀,不足以爲廣. 泉학,魚相與處於陸,相구以濕,相濡以沫,不若相忘於江湖!
孔子見老聃歸,三日不談,弟子問曰.. 夫子見老聃,亦將何規哉?
孔子曰.. 吾乃今於是乎見龍! 龍,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而養乎陰陽. 予口張而不能협,
予又何規老聃哉!
子貢曰.. 然則人固有尸居而龍見,淵默而雷聲,發動如天地者乎? 賜亦可得而觀乎? 遂以孔子
聲見老聃.
老聃方將倨堂而應,微曰.. 予年運而往矣,子將何以戒我乎?
子貢曰.. 夫三皇五帝之治天下不同,其係聲名一也. 而先生獨以爲非聖人,如何哉?
老聃曰.. 小子少進! 子何以謂不同?
對曰.. 堯授舜,舜授禹,禹用力而湯用兵,文王順紂而不敢逆,武王逆紂而不肯順,故曰不同.
老聃曰.. 小子少進! 余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 皇帝之治天下,使民心一,民有其親死不哭而
民不非也. 堯之治天下,使民心親,民有爲其親殺其殺而民不非也. 舜之治天下,使民心競,孕婦十
月而生子,子生五月而能言,不至乎孩而始誰,則人始有夭矣. 禹之治天下,使民心變,人有心而兵有
順,殺盜非殺人,自爲種而天下耳,是以天下大駭,儒墨皆起. 其作始有倫,而今乎歸,女何言哉! 余
語汝,三皇五帝之治天下,各曰治之,而亂莫甚焉. 三皇之治,上悖日月之明,下규山川之精,中墮四
時之施,其知僭於래채之尾,鮮規之獸,莫得安其性命之情者,而猶自以爲聖人,不亦可恥乎,其无恥
也?
子貢蹴蹴然立不安.

7.
孔子謂老聃曰.. 丘治詩書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爲久矣,孰知其故矣.,以奸者七十二君,論先王
之道而明周召之迹,一君無所鉤用. 甚矣夫! 人之難說也! 道之難明邪?
老子曰.. 幸矣子之不遇治世之君也! 夫六經,先王之陳迹也,豈其所以迹哉! 今子之所言,猶迹
也. 夫迹,履之所出,而迹豈履哉! 夫白역之相視,眸子不運而風化.,蟲,雄鳴於上風,雌應於下風而
風化.,類自爲雌雄,故風化. 性不可易,命不可變,時不可止,道不可壅. 苟得於道,无自而不可.,失
焉者,无自而可.
孔子不出三月,復見曰.. 丘得之矣. 烏鵲孺魚傅沫,細要者化,有弟而兄啼. 久矣夫丘不與化爲
人! 不與化偉人,安能化人!

刻 意

1.
刻意常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爲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 語
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爲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敎誨之人,遊居學者之所好也. 語大功,立大名,禮君
臣,正上下,爲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强國之人,致功幷兼者之所好也. 就藪澤,處閒曠,釣魚
閒處,无爲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閒暇者之所好也. 吹구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爲壽
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
若夫不刻意而高,无仁義而修,无功名而治,无江海而閒,不導引而壽,无不忘也,无不有也,澹然
无極而衆美從之, 此天地之道,聖人之德也.

2.
故曰,夫염담寂漠虛无无爲,此天地之本而道德地質也. 故聖人休焉,休則平易矣,平易則염담
矣. 平易염담,則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襲,故其德全而神不虧.
故曰,聖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靜而與陰同德,動而與陽同波.,不爲福先,不爲禍始.,感而
後應,迫而後動,不得已而後起. 去知與故,循天之理. 故曰无天災,无物累,无人非,无鬼責. 不思
慮,不豫謀. 光矣而不燿,信矣而不期, 其寢不夢,其覺无憂. 其生若浮,其死若休. 其神純粹,其鬼
不罷. 虛无염담,乃合天德.
故曰,悲樂者,德之邪.,喜怒者,道之過.,好惡者,心之失. 故心不憂樂,德之至也.,一而不變,靜
之至也.,无所於오,虛之至也.,不與物交,담之至也.,无所於逆,粹之至也.

3.
故曰,形努而不休則弊,精用而不已則竭. 水之性,不雜則淸,莫動則平.,鬱閉而不流,亦不能
淸.,天德之象也. 故曰,純粹而不雜,靜一而不變,담而无爲,動而天行,此養神之道也. 夫有干越之
劍者,합而藏之,不敢輕用也,寶之至也. 精神四達竝流,无所不極,上際於天,化育萬物,不可爲象,
其名爲同帝.
純素之道,唯神是守.,守而勿失,與神爲一.,一之精通,合於天倫. 野語有之曰.. 衆人重利,廉
士重名,賢人尙志,聖人貴精. 故素也者,謂其无所與雜也.,純也者,謂其不虧其神也. 能體純素,
謂之眞人.

繕 性

1.
繕性於俗學,以求復其初.,滑欲於俗思,以求致其明.,謂之蔽蒙之民.
古之治道者,以염養知.,知生而无以知爲也,謂之以知養염. 知與염交相養,而和理出其性. (夫
德,和也.,道,理也. 德无不容,仁也.,道无不理,義也.,義明而物親,忠也.,中純實而反乎情,樂
也.,信行容體而順乎文,禮也. 禮樂偏行,則天下亂矣.) 彼正而蒙己德,德則不冒,冒則物必失其性
也.

2.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與一世而得澹漠焉. 當是時也,陰陽和靜,鬼神不擾,四時得節萬物不傷,群
生不夭,人雖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謂至一. 當是時也,莫之爲而常自然.
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爲天下,是故順而不一. 德又下衰,及神農黃帝始爲天下,是故安而不
順. 德又下衰,及唐虞始爲天下,與治化之流,요淳散朴,離道以爲,險德以行,然後去性而從於心.
心與心識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後附之以文,益之以博. 文滅質,博溺心,然後民始惑亂,无以反其
性情而復其初.
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 世與道交相喪也,道之人何由興乎世,世亦何由興乎道哉! 道无
以興乎世,世无以興乎道,雖聖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隱矣.
隱,故不自隱. 古之所謂隱士者,非伏身而弗見也,非閉其言而不出也,非藏其知而不發也,時命
大謬也. 當時命而大行乎天下,則反一无迹.,不當時命而大窮乎天下,則深根寧極而待.,此存身之
道也.

3.
古之存身者,不以辯飾知,不以知窮天下,不以知窮德,危然虛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爲哉! 道固
不小行,德固不小識. 小識傷德,小行喪道. 故曰,正己而已矣. 樂全之謂得志.
古之所謂得志者,非軒 冕之謂也,謂其无以益其樂而已矣. 今之所謂得志者,軒冕之謂也. 軒冕
在身,非性命也,物之당來,寄者也. 寄之,其來不可어,其去不可止. 故不爲軒冕肆志,不爲窮約趨
俗,其樂彼與此同,故无憂而已矣, 今寄去則不樂,由是觀之,雖樂,未嘗不荒也. 故曰,喪己於物,失
性於俗者,謂之倒置之民.


秋 水

1.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사渚崖之間不辯牛馬. 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爲盡
在己. 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歎曰.. 野
語有之曰.. 聞道百以爲莫己若者 ,我之謂也. 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
信.,今我睹者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北海若曰 井와不可以語於海者,拘於虛也.,夏蟲不可以語於氷者,篤於時也.,曲士不可以語於
道者,束於敎也. 今爾出於崖사,觀於大海.乃知爾醜,爾將可與語大理矣. 天下之水,莫大於海,萬
川歸之,不知何時止而不盈,眉閭泄之,不知何時已而不虛.,春秋不變,水旱不知. 此其過江河之流,
不可爲量數. 而吾未嘗以此自多者,自以比形於天地而受氣於陰陽,吾在天地之間,猶小石小木之在
大山也,方存乎見少,又奚以自多! 計四海之在天地之間也,不似뢰空之在大澤乎? 計中國之在海
內,不似제米之在大倉乎? 號物之數謂之萬,人處一焉.,人卒九州,穀食之所生,舟車之所通,人處一
焉.,此其比萬物也,不似豪末之在於馬體乎? 五帝之所運,三王之所爭,仁人之所憂,任士之所勞,盡
此矣. 伯夷辭之以爲名,仲尼語之以爲博,此其自多也,不似爾向之自多於水乎?
河伯曰.. 然則吾大天地而小毫末,可乎?
北海若曰.. 否,夫物,量无窮,時无止,分无常,終始无故. 是故大知觀於遠近,故小而不寡,大而
不多,知量无窮.,證향今故,故遙而不悶,철而不기. 知時无止.,察乎盈虛,故得而不喜,失而不憂,
知分之无常也.,明乎坦塗,故生而不說,死而不禍,知終始之不可故也. 計人之所知,不若其所不
知.,其生之時,不若未生之時.,以其至小求窮其至大之域,是故迷亂而不能自得也. 由此觀之,又何
以知毫末之足以定至細之倪! 又何以知天地之足以窮至大之域!
河伯曰.. 世之議者皆曰.. 至精无形,至大不可圍. 是信情乎?
北海若曰.. 夫自細視大者不盡,自大視細者不明. 故異便,此勢之有也. 夫情,小之微也.,부,
大之殷也.,夫精粗者,期於有形者也.,无形者,數之所不能分也.,不可圍者,數之所不能窮也. 可以
言論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論,意之所不能致者,不期精粗焉.
<是故大人之行,不出乎害人,不多仁恩.,動不爲利,不賤門隸.,貨財弗爭,不多辭讓.,事焉不借
人,不多食乎力,不賤貧汚.,行殊乎俗,不多벽異.,爲在從衆,不賤녕諂.,世之爵祿不足以爲勸,戮恥
不足以爲辱.,知是非之不可爲分,細大之不可爲倪. 聞曰.. 道人不聞,至德不得,大人无己. 約分
之至也.>
河伯曰.. 若物之外.約物之內,惡至而倪貴賤? 惡至而倪小大?
北海若曰.. 以道觀之,物无貴賤.,以物觀之,自貴而相賤.,以俗觀之,貴賤不在己. 以差觀之.
因其所大而大之,則萬物莫不大.,因其所小而小之.,則萬物莫不小.,知天地之爲제米也,知毫末之
爲丘山也,則差數覩矣. 以功觀之,因其所有而有之,則萬物莫不有.,因其所无而无之.,則萬物莫不
无.,知東西之相反而不可以相无,則功分定矣. 以趣觀之.,因其所然而然之,則萬物莫不然.,因其
所非而非之.則萬物莫不非.,知堯桀之自然而相非,則趣操覩矣.
昔者堯舜讓而帝,之쟁讓而絶.,湯武爭而王,白工爭而滅. 由此觀之,爭讓之禮,堯桀之行,貴賤
有時,未可以爲常也. 梁麗可以衝城,而不可以窒穴,言殊器也.,騏驥화류,一日而馳千里,捕鼠不如
狸성,言殊技也.,치<휴>夜撮蚤,察毫末,晝出瞋目而不見丘山,言殊性也. 故曰,蓋師是而无非,師
治而无亂乎? 是未明天地之理 萬物之情者也. 是猶師天而无地,師陰而无陽,其不可行明矣. 然且
語而不舍,非愚則誣也. 帝王殊禪,三代殊繼. 差其時,逆其俗者,謂之簒夫.,當其時,順其俗者,謂
之義之徒. 默默乎河伯! 女惡知貴賤之門,小大之家!
河伯曰.. 然則我何爲乎,何不爲乎? 吾辭受趣舍,吾終奈何?
北海若曰.. 以道觀之,何貴何賤,是謂反衍.,无拘而志,與道大蹇. 何少何多,是謂謝施.,無一
而行,與道參差. 嚴嚴乎若國之有君,其无私德.,繇繇乎若祭之有社,其无私福.,泛泛乎其若砂防之
无窮,其无所畛域. 兼懷萬物,其孰承翼? 是謂无方. 萬物一齊,孰短孰長? 道无終始, 物有死生,
不恃其成.,一虛一盈,不位乎其形. 年不可擧,時不可止.,消息盈虛,終則有始. 是所以語大義之
方,論萬物之理也. 物之生也,若驟若馳,无動而不變,无時而不移. 何爲乎,何不爲호? 夫固將自
化.
河伯曰.. 然則何貴於道邪?
北海若曰.. 知道者必達於理,達於理者必明於權,明於權者不以物害己. 至德者,火弗能熱,水
弗能溺,寒暑弗能害,禽獸不能賊. 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能害也.
故曰,天在內,人在外,德在乎天. 知乎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得.,적촉而屈伸,反要而語極.
河伯曰.. 何謂天? 何謂人?
北海若曰.. 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 故曰,无以人滅天,无以故滅命,无以
得殉名. 謹守而勿失,是謂反其眞.

댓글 없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