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盛京通志 (四庫全書本)/全覽2
흠정성경통지 (四庫全書本)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一
城池
吉林各屬
吉林
寧古塔
白都納
三姓
阿勒楚喀
琿春
打牲烏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一
城池〈三〉
吉林各屬
吉林
城在奉天府東北八百餘里舊名船厰城康熙十二年副都統安珠瑚監築南臨松花江東西北三面竪松木為墻髙八尺北面二百八十九步東西二面各二百五十步每面一門城外週圍有池外有土墻為邊邊墻東西亦依河岸週圍七里一百八十步雍正五年於境内增設永吉州乾隆十二年奉裁改設理事同知今存土城西仍一門東與北各二門
〈謹案乾隆十九年皇上東巡有〉
〈御製車駕至吉林得七言排律十二韻駐軍署詩吉林覽古雜咏詩俱恭載〉驆吉林將〈天章門〉
克爾素城〈克爾素國語解見疆城形勝卷城西三百七十里週圍一里我〉
〈太祖髙皇帝壬子年征烏拉部築木城於此今設汛焉克爾素原作赫呼蘇今譯改〉
吉林境内歴代舊有城址
尼什哈城〈尼什哈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東十二里在尼什哈山上即鄂摩城週圍二里南一門北二門城西一井木生其中旁有鯽魚池三石砌建自何年無考我〉
〈太祖髙皇帝癸丑年攻克烏拉部撫降之〉
綏哈城〈綏哈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西五十里週圍一里〉
雅哈城〈雅哈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西三百十里週圍一百二十步〉
葉赫城〈葉赫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西四百九十五里舊為葉赫貝勒所居週圍四里東西二門又有葉赫山城在葉赫城西北三里週圍四里南北二門内有小城週圍二里南北二門明時於其地置北闗互市又有葉赫珊延府城與葉赫城相距里許週圍一百六十步門一相傳皆葉赫所築乾隆八年皇上東廵有〉
〈御製望葉赫舊墟詩恭載天章門〉
事蹟
謹稽
實録葉赫之先䝉古國人姓土黙特滅呼倫國所居璋地之納喇部遂據其地因姓納喇後遷於葉赫河岸號葉赫國其始祖星根逹爾罕生錫爾克明安圖錫爾克明安圖生齊爾葛尼齊爾葛尼生楚孔額楚孔額生台楚台楚生二子長清嘉努次揚吉努兄弟各居一城綏服附近諸部哈逹國人多歸之遂皆稱貝勒
太祖初如葉赫其貝勒揚吉努識
上為非常人曰我有幼女俟其長當奉侍
太祖因以禮聘馬甲申年明寜逺伯李成梁聴哈逹國䜛搆誘清嘉努揚吉努兩貝勒至開原并從兵三百皆殺之清嘉努子布齋揚吉努子納林布禄各繼其父為貝勒李成梁率兵圍攻納林布禄所居東城不克而歸乃與和好焉戊子年納林布録送妺來歸
太祖是為
孝慈皇后誕生
太宗皇帝辛夘年納林布禄遣使伊勒當阿拜斯翰來告曰爾國人衆我國人寡可將額勒敏扎庫穆二地以一與我
太祖諭曰我乃滿洲爾乃呼倫爾國雖大我豈肯取我國即廣爾豈得分且土地非牛馬比豈可割裂分給爾等皆執政之臣不能各諌爾主奈何靦顔來告耶既而葉
赫哈逹輝發三國貝勒復各遣使來
太祖宴之葉赫使人圖爾徳起請曰我主有言欲相告恐
觸怒見責奈何
太祖曰爾不過述爾主之言耳所言善吾聴之出惡言吾亦遣人以惡言報之吾豈爾責乎圖爾徳曰我主云欲分爾地爾不與欲令爾歸附又不從倘兩國興兵我能入爾境爾安能蹈我地耶
太祖聞言大怒引佩刀斷案
諭曰爾葉赫諸舅何嘗親臨陣前馬首相交破胄裂甲經一大戰耶昔哈達國䝉格布禄與其兄之子岱善自相擾亂故爾等得以掩襲之何視我若彼之易也况爾地豈盡設闗隘吾視蹈爾地如入無人之境晝即未至夜亦可來爾其奈何昔吾以
先人之故問罪於明明歸我喪嵗輸金幣汝父見殺於明曾未得收其骸骨徒肆大言於我何為也遂作書
命巴克什阿林察持往布齋使人迎見阿林察出書誦之布齋曰吾既見書不必令吾弟見也阿林察曰我
主有命此書不令俱見勿歸布齋曰吾弟言辭不遜汝主怒之良是但吾弟見書又恐有傷于汝耳阿林察乃還未㡬長白山珠舍哩部長裕楞額訥殷部長藪穏色克什同引葉赫兵刦我東界洞寨羣臣入告
太祖曰任彼刦之可也此不過我同國之人逺附葉赫刦掠我寨耳水豈能越山而流火豈能踰河而然乎葢水必下流火必上然珠舍哩訥殷二路終當為我有也癸巳年夏六月布齋納林布禄與哈逹烏拉輝發合兵刦
我瑚布察寨
太祖率兵擊之而遁秋九月布齋納林布禄復糾哈逹烏拉輝發科爾沁錫伯卦勒察珠舍哩訥殷諸部兵來侵
太祖擊敗九國之兵於古哷山布齋所乗馬觸木而仆我兵名烏坦者趨而前踞其身刺殺之納林布禄與其弟錦台什見布齋被殺皆痛哭而逃丁酉年納林布禄錦台什及布齋之子布揚古遣使來告曰吾等不道兵敗名辱自今以後願復締前好重以婚媾布揚古請以妺歸
上錦台什請以女歸
上次子代善
太祖許焉具鞍馬鎧胄為聘更椎牛刑白馬誓盟太祖諭曰爾等踐盟則已有渝盟者待三年不悛吾乃征之未㡬納林布禄背盟有穆哈連者引陣獲䝉古馬四十匹來歸我國納林布禄奪其馬執送穆哈連於䝉古又以錦台什所許我國貝勒代善之女適䝉古喀爾喀部貝勒齋賽癸夘年
孝慈皇后疾篤思見母
太祖遣使至葉赫迎之納林布禄不許止令僕人南泰來
視
太祖曰汝葉赫諸舅無故掠我瑚布察寨又率九國之兵侵我自悔起兵開釁之罪刑馬歃血祭
天盟誓願聫姻通好旋即背盟以既許歸我之女改適䝉古今我國妃病篤欲與母决又不許是終絶我好也既如此兩國當復相仇我將問罪汝邦築城汝地矣甲辰
年春正月
太祖率兵征葉赫攻克璋城及阿齊蘭城取其七寨俘二
千餘人而還癸丑年春正月
太祖滅烏拉國布占泰逃奔葉赫時納林布禄已卒太祖遣使諭錦台什布揚古曰昔我陣擒布占泰赦其死而贍養之又妻以三女輙敢以恩為仇是以問罪往征削平其國今投汝汝其執之以獻使者凡三往錦台什
布揚古不從秋九月
太祖率兵四萬征之有逃卒至葉赫洩軍期葉赫遂盡收散處居氏其烏蘇城以痘疫未收我兵圍之
太祖諭城中人曰降則贍養之不降則進攻城中人曰大國兵衆豈我等所能禦茍撫我我曷為不降其城長瑚什穆繖坦遂開門降匍匐謁見
太祖酌金巵飲之各
賜冠服葉赫所屬璋城吉當阿城雅哈城克爾素城和敦城喀布齋賚城鄂吉岱城及屯寨凡十九處盡焚之收烏蘇城降衆三百户而還錦台什布揚古使人愬於明曰哈逹輝發烏拉三國滿洲已盡取之今復侵我葉赫其意欲削平諸國即侵取遼東以建國都將使開原鐵嶺為牧馬之埸矣明乃遣逰擊馬時楠周大岐率練習火器者千人守衛葉赫東西二城
太祖聞之欲致書於明遂
躬詣撫順所城庚辰夘刻行至古哷城之野日之兩旁有
青赤二色祥光對照如門
太祖見之率衆拜其光乃止翼日至撫順所逰擊李永芳
出城三里外迎
太祖以禮接之永芳𨗳入教場
太祖以書與永芳曰昔葉赫哈逹烏拉輝發䝉古錫伯卦勒察珠舍哩訥殷九國於癸巳嵗合兵侵我我是以興師禦之
天厭其辜我師大㨗斬葉赫貝勒布齋生擒烏拉貝勒布占泰以歸逮丁酉嵗刑馬歃血以盟通婚媾無㤀舊好詎意葉赫渝棄前盟將已字之女悔而不與至布占泰我所恩養者也反以徳為仇故伐之而殱其兵取其國布占泰子然一身奔於葉赫我索取之又不我與此我所以征討葉赫也我與汝國何嫌何怨欲相侵耶
太祖既與書永芳遂還乙夘年貝勒大臣等聞葉赫欲以布揚古所許我國之妹適喀爾喀部貝勒巴哈逹爾罕之子莽果勒岱皆憤怒請曰葉赫女既為
上所聘又將以適䝉古無禮莫甚焉宜乗其許而未行急
發兵攻其城而取之
太祖諭曰征討國之大事若以負婚之故怒而興師則未可也葢此女之生釁所由起實非偶然哈逹輝發烏拉三國皆因此女興兵搆怨相繼滅亾是此女召釁亾國已有明騐今明又助葉赫
天殆欲亡葉赫以激怒我而啟大釁也若奮力征之縱得此女徒至不祥即歸他人亦不永年吾知此女之流禍已盡死期將至矣諸貝勒大臣仍欲興師堅請
太祖曰使我因此發怒興師征討汝等猶當諌止吾早已洞徹事機釋然于中置諸度外汝等何反堅請不已耶吾無憾汝等何憾焉吾㫁不勞師動衆也尋葉赫以此女嫁䝉古未一年果亡諸貝勒大臣請興師征明曰此女年已三十有三受我國之聘垂二十年因明國興兵衛助葉赫錦台什布揚古恃其勢遂與䝉古今征明宜也
太祖曰明恃勢横行抗違
天意使我今日仗義伐明
天必佑之
天佑我可以克敵但我國儲積未充縱得其人民必無以養之恐我國人民反致損耗惟及是時撫輯我國固疆圉修邉備重農積穀為先務耳天命四年春正月
太祖命大貝勒代善率大臣十六人兵五千往守扎喀闗
以防明兵
親統軍征葉赫深入其界自克伊特城尼雅罕寨距葉赫城東十里克大小屯寨二十餘其逃奔入城者盡追擒之又取葉赫所屬䝉古逰牧畜産整兵而還離葉赫城六十里駐營翼日班師先是錦台什布揚古聞我兵往征遣使向明開原總兵馬林告急馬林率兵出葉赫城四十里見我國兵勢强盛不敢戰而退三月明兵四路來侵錦台什布揚古欲助明引兵至開原中固城聞明兵已大敗乃還秋八月
太祖統軍征之時
太祖已取明開原鐵嶺葉赫貝勒錦台什居東城布揚古居西城葉赫偵者馳告曰滿洲兵至矣葉赫人皆驚擾屯寨居民近者避入城逺者匿山谷我軍先馳向西城布揚古偕其弟布爾杭古率兵出城西門陟岡鳴角鼓噪望見我軍旌旗劍㦸如林隊伍整肅前後絡繹自度弗能禦倉皇入城諸貝勒遂督兵圍之
太祖親統軍圍東城先破其郛軍士薄城布列梯楯呼錦台什出降錦台什不從答曰吾非明兵比等大夫也肯束手歸乎與其降汝寜戰而死耳
太祖遂督兵攻城兩軍拒戰矢如雨雹城上發火器擲巨石滚木我軍冐矢石穴其城城墮遂入城敵衆皆敗潰
太祖遣人執幟禁約軍士毋得妄殺又使人持
上黄葢傳
諭城中降免死於是城中兵民俱降錦台什携其妻及幼子登髙臺我兵圍之呼曰汝降速下否則進攻錦台什曰吾戰不能勝城破困於家縱再戰豈能勝乎汝
皇子四貝勒吾妺所生也得相見聞其盟言吾乃下時四貝勒攻西城
太祖召之至
命曰爾舅有言待汝至乃下汝往彼下則已不下以兵毁其臺
四貝勒既至錦台什曰吾與甥未識面真偽烏能辦我國大臣費英東額駙逹爾漢曰汝視常人中有如我
四貝勒魁梧竒偉者乎汝國使者必嘗語汝何難識别耶若仍不信曩者我國議和之時曾以媪往媪乳汝子徳勒格爾今尚在盍令視之錦台什曰何用媪為也觀此子辭色似未承
父命善遇我也特誘我下臺而見殺耳吾石城鐵門既失困守此臺縱戰不能勝但吾祖父世居斯土我生於斯長子斯則死于斯而已
四貝勒曰汝疲勞百姓至于數年所築重城今皆摧破獨據此臺何為也汝欲誘人至此與汝并命孰肯如汝之意耶汝如何曰得我活汝盟言汝方下也豈戰不能擒汝而與汝盟歟吾已在此汝下引汝往見
父皇生殺惟
父皇命且汝當日之意將欲翦滅親戚我屢欲和好遣二三十人至汝國汝輕視我國謂懼而求和殺我使臣或覊留焉致有今日傾覆之禍若
父皇念汝惡則戮汝倘不念汝惡以吾之故貸汝汝生矣凡勸諭者再三錦台什仍執前言不下
四貝勒曰舅言吾來即下吾乃來若下速下引見父皇否則吾往矣錦台什曰姑勿往吾先令親臣阿爾塔
什往見
上察言觀色而回吾乃下遂令阿爾塔什來見
太祖諭責之曰離間諸舅與我為難致明人舉兵四十萬來非汝也耶念此宜誅汝事既往不汝咎耳汝還語貝勒與偕來阿爾塔什還勸錦台什不從曰聞吾子徳勒格爾被創在家召之來吾與相見乃下
四貝勒召徳勒格爾至與相見徳勒格爾謂其父曰我等戰既不勝城又破今居此臺欲何為盍下臺生死聴之勸諌再四錦台什終不從
四貝勒欲縳徳勒格爾徳勒格爾曰吾年三十六乃於今
曰死耶殺之可也何縛焉
四貝勒以其言奏
太祖曰子勸父降而不從父之罪也父當誅勿殺其子遂
引徳勒格爾見
太祖
太祖以所食賜
四貝勒與同食
諭曰此爾之兄也善遇之錦台什妻因其夫不下携幼子趨下錦台什引弓從者復環甲待我兵持斧斤毁其臺錦台什縱火焚屋宇盡燬我諸將謂錦台什已死令毁臺之兵退還火燎錦台什身自下為我兵所執縊殺之時諸貝勒圍西城招降不從㑹東城已破布揚古布爾杭古大懼使人來告願降以懐疑不敢出大貝勒曰始令汝降汝不從大兵至此豈舍汝去乎吾以汝為外兄弟愛而欲生之故令汝降若戰則汝等盡死于我之小卒手降則生矣果願降恐兄弟偕來或被殺盍令汝母先來汝母吾外姑也豈執婦人而殺之乎布揚古布爾杭古復使人來曰吾等降汝盍留盟言與吾等約汝歸吾仍居此城大貝勒怒曰何復為此言也既破東城豈力不能抜西城聴汝等居此而去乎速降則已否則
父皇至必攻克爾城克城之後汝等駢首戮矣布揚古布爾杭古乃令其母來大貝勒以禮接見其母曰汝無盟言故吾二子懐疑而懼耳大貝勒乃以刀劃酒誓曰若汝等降而我殺之殃及我若我既誓而汝仍不降殃及汝等汝等不降破汝城必殺無赦酒飲其半分其半送布揚古布爾杭古飲之遂開門降大貝勒引布揚古見
上布揚古復勒馬立大貝勒挽其轡曰爾殆非丈夫耶言既定又立此躊躇何為也乃來見布掦古跪不恭僅屈一膝不拜而起
太祖親以金巵賜之酒不恭如初屈一膝偏向酒不竟飲
沾唇而已又不拜而起
太祖諭大貝勒曰引爾婦兄去囘彼西城是日
太祖深念久之謂吾既不念舊惡欲留而豢養之貸其死子以生全未見有喜色仍仇怨且拜跪亦不少屈此人
可豢飬耶是夜
命縊殺之其弟布爾杭古以大貝勒故宥其死助葉赫防守之明逰擊馬時楠及兵一千盡殺之葉赫所屬各城俱降其官員及軍民皆弗罪父子兄弟夫婦親戚不令離散什物毫無所取徙其人而還悉予廩給並田廬器用無馬者千人並給以馬布爾杭古徳勒格爾及錦台什次子尼雅哈尋受爵職予世襲
索勒和城〈索勒和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五百五十五里週圍八十步門一〉那丹佛哷城〈那丹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佛哷圍底旗也城南二百六十里東西二面各四百步南北二面各三百步城外有重濠門四内有一小城四面各二百步東西二門〉
輝發城〈城南三百七十里在吉林峯之上週圍二百步門一人有輝發峯城在輝發峯西北週圍四里南北各二門輝發河城在瀨河山坡上四面各二十步門一乾隆十九年〉
〈皇上東廵過此有御製輝發故城懐古登輝發故城再賦詩俱恭載天章門〉
事蹟
謹稽
實録輝發之先本姓伊克得哩黒龍江岸尼瑪察部人有星古禮者自黒龍江載木主遷於扎嚕居焉因呼倫國之噶揚阿圖謨圖二人居于璋地姓納喇欲附其姓殺七牛祭天改姓納喇是為輝發始祖生子備臣備臣生納靈阿納靈阿生拉哈都督拉哈都督生噶哈禪都督噶哈禪都督生齊訥根逹爾罕齊訥根逹爾罕生旺吉努招服附近諸部築城于輝發河邊扈爾竒山號輝發國時䝉古察哈爾國扎薩克圖圖們汗自將圍其城不克而還旺吉努卒孫拜音逹哩殺其叔七人自為貝勒癸巳年拜音逹哩為葉赫貝勒布齋等所誘四國合兵刦我瑚布察寨尋又九國合兵來侵
太祖擊敗之古哷山拜音逹哩見布齋為我兵所殺驚懼
逃歸乙未年
太祖率兵攻其多壁城斬城守克充額蘇䝉額二人而還丁酉年遣使來乞盟既而拜音逹哩族衆叛歸葉赫其部下又欲叛拜音逹哩聞之以其臣七人之子來質乞援兵
太祖發兵千人助之葉赫貝勒納林布禄搆拜音達哩曰爾若索還爾質子吾即反爾叛族拜音逹哩信之乃曰吾其中立于滿洲葉赫二國之間乎遂取囘所質七臣之子以己子與納林布禄為質而納林布禄竟不歸其叛族拜音逹哩遣其臣來告曰吾前者誤為納林布禄所誑今欲乞
恩賜我婚
太祖允之後拜音逹哩背約不娶
太祖遣使謂曰汝昔助葉赫二次來侵我宥爾罪復許爾婚今背約不娶何也拜音逹哩納曰俟吾葉赫質子歸
乃娶耳旋築城三層以自固後
太祖復遣使謂曰爾質子既歸今將何如拜音逹哩以堅
城足恃遂負約丁未年秋九月
太祖率兵圍其城克之誅拜音逹哩及其子招降其衆乃班師旺吉努之孫通貴康喀勒等並授職世襲烏蘇城〈䝉古語烏蘇水也城南七里里週圍二里門濠莫考我〉
〈太祖髙皇帝癸丑年征葉赫部撫降之詳見葉赫城注城南曰烏爾古辰路訥殷路北即古蘇完地〉佛多和城〈佛多和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南八百四十里週圍一里我〉
〈太祖髙皇帝癸巳年𠞰訥殷部長于此〉
佛勒和城〈國語佛勒鎚子也城北三十三里週圍三里舊為佛索諾貝勒所居門一〉富勒哈城〈富勒哈國語解見夲天府山川卷城北五十里週圍八十步門一我〉
〈太祖髙皇帝癸丑年征烏拉部撫降之〉
烏拉城〈烏拉國語解見建盡沿革卷城北七十里混同江之東即遼時寜江州故址舊為布占㤗貝勒所居週圍十五里門四内有小城週圍二里東西二門城内有土臺髙八尺週圍一百步〉
事蹟
謹稽
實録烏拉之先以呼倫為國號姓納喇其始祖名納齊布禄四傳至都勒喜生子二長克什訥都督次古對珠顔古對珠顔生泰蘭㤗蘭生布延布延收服附近諸部築城於烏拉河岸洪尼地國號烏拉衆稱為貝勒生二子長布罕次博克多布延卒子布罕繼之布罕卒子滿泰繼之癸巳年夏六月滿泰為葉赫貝勒等所誘合兵刦我瑚布察寨
太祖率兵擊之而遁秋九月滿泰之弟布占泰隨葉赫哈
逹貝勒等九國合兵来侵
太祖擊之古哷山九國兵皆敗遁葉赫貝勒布齋為我兵所殺明日有卒擒一人至告曰吾獲一人将殺之彼大呼勿殺願自贖因縛之來
太祖問曰爾何人也對曰烏拉貝勒滿泰之弟布占泰也
恐見殺未敢明言生死惟
命遂叩首
太祖曰汝等九部㑹兵侵害無辜
天厭汝等昨已擒斬布齋彼時獲爾亦必殺矣今既見汝何忍殺語曰生人之名勝於殺人與人之名勝於取人
遂解其縛
賜猞狸猻裘贍養之丙申年
太祖遣大臣圖勒坤黄占博勒寛斐揚占送之歸時烏拉貝勒滿兵與其子往所屬蘇斡延錫蘭地並以滛人妻被殺及布占泰至滿泰之叔興尼雅欲殺之因我國衛送二大臣嚴為防䕶不能害興尼雅奔葉赫圖勒坤黄占等立布占泰為烏拉國主乃還布占泰遣使乞盟感
上再生恩事如父以妺妻貝勒舒爾哈齊尋率三百人來
謁
太祖妻以舒爾哈齊之女
賜敕書十道甲胄五十副禮遣之未㡬布占泰背盟以我國所屬瓦爾喀部之安楚拉庫訥河二路衆所推服之三人送葉赫貝勒納林布禄引其使招誘安楚拉庫訥河二路戊戍年
太祖命貝勒禇英巴雅喇大臣費英東噶葢率兵一千征安楚拉庫路取屯寨二十餘盡招徠其人民
賜禇英號洪巴圖魯巴雅喇號卓哩克圖丁未年春正月瓦爾喀部費優城長䇿穆特赫來朝告曰吾等因地方遥阻附烏拉烏拉貝勒布占泰遇吾等虐甚乞移家來附
太祖命貝勒舒爾哈齊褚英代善大臣費英東侍衛扈爾漢率兵三千至費優城徙之時夜陰晦軍中大纛之上有光衆為異捫視無有復樹之光如初舒爾哈齊曰吾自幼從
上征討所歴之地多矣未見此異其非吉兆耶欲還兵褚英代善曰或吉或凶兆已定吾等何所見而遽還將何以報命吾
父邪遂决意前進至費優城盡收環城屯寨凡五百户今扈爾漢率兵三百䕶之先行布占泰發兵萬人邀諸路扈爾漢見之令五百户結寨山巔以兵百人衛之使人馳告後隊諸貝勒是夕烏拉兵萬人我國扈爾漢兵僅二百人各據山一面結營相持翼日烏拉以萬人攻我二百兵我國大將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古利馳至先衆奮擊斬烏拉兵七人我兵止傷一人烏拉兵退渡河登山畏懼不敢前兩軍相向駐營日過午我國後隊諸貝勒兵悉至見烏拉兵衆褚英代善䇿馬而前諭衆曰吾
父每有征伐無不摧堅䧟敵今雖未親履行間而我等奉命來此爾衆何憂昔布占泰來侵我國我國擒而縛之吾父宥其死復豢飬之歸主其國為時未久人猶是人魯從吾手而釋非有天幸得脱也今豈不能再縳之耶彼兵雖多我國荷
天眷仗
天威吾
父威名夙著破敵兵必也衆軍士皆曰願効力遂渡河禇英代善各率兵五百分二路縁山奮擊烏拉兵大敗代善追及烏拉統兵貝勒博克多從馬上以手攫其胄而斬之時天氣晴明忽陰晦大雪寒洌被傷敵兵棄甲逃者僵仆甚衆是役也陣斬博克多及其子生擒貝勒常住與貝勒瑚哩佈斬三千級獲馬五千匹甲三千副師還
太祖賜舒爾哈齊號逹爾漢巴圖魯以褚英遇大敵率先
擊敗其衆
賜號阿爾哈圖圖們以代善陣斬博克多又與兄弟並進敵賜號古英巴圖魯戊申年
太祖命貝勒褚英阿敏率兵五千征烏拉國圍其伊罕山城克之斬千人獲甲三百俘其衆以歸時烏拉貝勒布占泰與科爾沁貝勒翁阿岱合兵出烏拉城二十里遥望我軍知不能敵遂相約而還布占㤗因失伊罕山城大懼始遣使修好乞盟執葉赫貝勒納林布禄屬下五千人送我使臣殺之尋又背盟侵我國所屬窩集部之瑚爾哈路者再壬子秋九月癸丑
太祖率兵征之庚申
太祖張黄葢鳴鉦鼓沿烏拉河而行布占泰率兵迎戰至河濱見我兵甲胄鮮明士馬精强軍勢甚盛烏拉兵人人惴恐無鬭志
太祖遂沿河岸而下克其臨河五城又取金州城駐營其城在布占泰所居大城河岸之西距城西門二里許冬十月辛酉朔
太祖以太牢告
天祭纛駐兵三日布占泰晝則率兵出城相持河岸夜則
入城休息諸貝勒請渡河擊之
太祖曰毋作此浮面取水議也當為探原之論耳譬伐大木豈能遽摧必以斧斤斵而小之然後可折今以勢均力敵之大國欲一舉而取之能盡如吾願乎我且削其所屬外城獨留所居大城外城盡下則無僕何以為主無民何以為君乎遂率師毁其六城焚其廬舍糗糧移駐于富勒哈河渡口布占泰使人來告曰
上乗怒興兵至此今
上怒已息乞留一言而歸又親率其臣六人乗舟止河中
跪而乞曰烏拉國即
父皇之國也幸勿盡焚糗糧叩首哀籲不已
太祖擐甲乗馬率貝勒大臣出衆軍前立馬河中水及馬
腹
諭責布占泰曰我昔擒汝於陣貸汝死贍養汝俾主烏拉國以女妻汝許汝盟誓者七汝藐忽
天地屢背誓言再侵吾所屬瑚爾哈路欲奪吾所聘葉赫女又以鳴鏑射吾女吾以女歸汝異國義當尊為國妃何得陵暴至此我愛新覺羅由
上天降生事事順
天命循天理數世以來逺近欽服從不被辱于人汝即不知百世以前事豈十世以來之事亦不知耶若我女有過汝宜告我無故被辱他國且不受况我國乎古人云寧損其骨無損其名我非樂有此舉乃汝負恩悖亂是以聲罪致討耳布占㤗對曰此必有人離間俾吾父子不睦其語皆偽傳也布占㤗之臣拉布㤗從旁率爾進言曰
上既因此而怒何不遣使來問
太祖責拉布泰曰我部下豈少汝輩人耶尚謂辱吾女為誣奪吾所聘女為妄言乎凡事未實則湏問既實矣又何問焉此河無不氷之日吾兵無不再來之理汝口雖利能齒吾刃乎布占泰大懼止拉布泰勿言布占泰弟
喀爾喀瑪請曰乞
上寛賜一言而行
太祖曰汝果無此事以汝子及大臣子為質始鑒汝誠不然吾不信也遂回營駐烏拉國五日還兵至烏拉河邉伊瑪呼山岡以木為城留兵千人守之癸丑年春春正
月
太祖聞布占泰以其子綽啟鼐及十七臣之子送葉赫為
質復
親率大兵往征之時布占泰期以正月丙子送其子質葉赫而我兵先一日至攻取烏拉遜扎塔城督兵進克郭多鄂摩二城翼日布占泰率兵三萬越富勒哈城列營時統軍貝勒大臣皆欲戰
太祖止之曰征伐大國豈能使人遽無孑遺乎仍以前言
申
諭之貝勒代善阿敏大臣費英東額亦都安費掦古額駙何和哩侍衛扈爾漢及諸将皆奮然曰我士飽馬騰利在速戰所慮者布占泰不出耳今彼兵既出平原廣野可一鼓擒也
太祖曰我仰荷
天眷自用兵以來雖遇勁敵無不單騎突陣斬將搴旗今日之役我何難率爾等身先搏戰但恐貝勒諸大臣或致一二被傷實深惜之故欲計出萬全非有所懼而故緩也爾衆志既孚即可決戰因
命取鎧胄被之貝勒大臣及諸將聞
上言皆踴躍傳令軍士盡甲
太祖遂定䇿
諭軍士曰儻䝉
天眷佑破敵衆即乗勢奪門克其城毋使復入於是我軍前進布占泰率兵三萬由富勒哈城而來令軍士步行列陣以侍兩軍距百步許我兵亦下馬步戰矢交發如雨呼聲動天
太祖奮然挺身而入諸貝勒大臣率軍士鼓勇縱擊大敗烏拉兵十損其六七餘皆棄兵甲逃竄遂乗勢奪門
太祖登西門樓城上悉樹我軍旗幟布占泰所率敗兵不滿百人急還城下見我軍旗幟大驚而奪復遇貝勒代善率精兵邀擊之布占泰勢不能敵遂遁又損兵過半餘皆潰走布占泰僅以身免投葉赫國而去我軍獲馬匹甲胄器械無算盡收撫其所屬城邑駐軍十日大賚有功将士烏拉敗兵來歸者悉還其妻子僕從編户萬家其餘俘獲分給衆軍
乃班師布延之族裔及滿泰布占泰之子孫授官職者甚衆
薩爾巴禪城〈國語薩爾巴禪盔簷也城北七十里週圍一里門一〉
古城〈城北八十四里週圍一里門一又有二一在城西南五十里東西各八十步南北各一百步門四一在城西南五百餘里週圍八十步門一俗皆稱為古城不知何代所築〉
錫蘭城〈錫蘭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北八十七里週圍二里門一〉
蘇斡延城〈蘇幹延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北一百十里週圍二里門一人混同江中蘇斡延島上有城週圍一里門一〉
噶哈城〈噶哈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北一百七十里週圍一里城東有法勒瑪哈達哈達國語解見京城卷〉
伊蘭茂城〈伊蘭茂國語解俱見吉林山川卷城東南七里在伊蘭茂山上週圍一里餘東北二門城外東西南三面有郭週圍二里門一〉
呼嚕城〈呼嚕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西南五百里週圍二百四十步東西二門〉錫伯城〈錫伯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西南五百餘里週圍一百二十步北二門〉邦塞城〈城西南五百餘里週圍八十步門一 城南曰巴延鄂城西曰珠嚕莽堪巴延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鄂珠嚕見吉林山川卷〉
呼濟城〈呼濟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西南五百十里週圍一百步門一 以上諸城建自何代俱無考〉
棟鄂城〈城西南五百二十里週圍九里東西六里南北三里門四舊為棟鄂部長魯克素居此所築〉
事蹟
謹稽
實録初我國六祖寳實次子阿哈納往聘薩克逹路長巴斯翰之妺為妻巴斯翰謂阿哈納家貧不許旋以妻棟鄂部長克徹巴顔之子額勒吉後額勒吉往巴斯翰所還至阿布逹哩岡為額圖阿嚕部下九賊所殺克徹巴顔曰往者寜古塔阿哈納欲聘之女吾子娶之故被殺也哈逹萬汗遣人告克徹巴顔曰爾子乃額圖阿嚕部下九賊殺之我擒以與爾復爾仇爾歸附我克徹巴顔曰此必寜古塔人誑言耳何不以金帛饋哈逹執九賊與我我必倍償其金帛三祖索長阿聞其語潜遣人紿之曰爾子乃我部下人所殺爾以金帛與我我當為爾殺此仇人克徹巴顔曰哈逹萬汗言額圖阿嚕部下九賊殺吾子今云爾部下人殺吾子皆爾寜古塔人誑我也遂成仇怨引兵侵掠寜古塔東南二路諸貝勒㡬不能支與
景祖議曰我等同
祖所生分居十二處勢渙散當聚族而居其相保守既定議三祖索長阿次子烏泰不從曰一處何可居也將不為孳息畜産計乎今不必聚居借居於哈逹萬汗便哈逹萬汗烏㤗婦翁也於是借兵攻棟鄂部者再獲其數寨初寜古塔諸貝勒與哈逹萬汗互為婚媾聲勢相埒自借兵後乃示弱焉及
太祖起兵討尼堪外蘭既攻克圖倫城長祖徳世庫二祖留闡三祖索長阿六祖寳實之子孫忌
太祖英武同謀加害弗遂六祖寳實長子康嘉借兵哈逹萬汗以渾河部兆嘉城長理岱為嚮𨗳刦我瑚濟寨而去分所獲於中途
太祖部將安掦古率十二人追及之奮勇突然衝入敗哈逹兵斬四十餘人盡獲所掠而還甲申年春正月
太祖率兵征兆嘉城途遇大雪至噶哈嶺路險峻難登諸
叔暨諸兄弟勸勿進兵
太祖曰理岱我同姓兄弟乃自相戕害反為哈逹嚮𨗳豈可恕耶遂鑿山為磴軍士鱗次立以繩束其馬曵之踰嶺至兆嘉城下三祖索長阿第四子龍敦豫使人潛告理岱理岱鳴角集兵登城以待衆復請曰彼有備未易攻姑旋師
太祖曰吾固知其有備而來何遽還耶遂督衆圍城攻克之擒理岱宥其死而贍飬之先是棟鄂部諸貝勒聞我國擊敗哈逹兵因集議曰昔寜古塔貝勒借哈逹兵攻我取我數寨今彼與哈逹國相仇吾等宜乗機攻之用蟒毒淬箭為攻具適其部内亂
太祖聞之與衆計曰棟鄂部内亂宜往攻衆諌曰兵未可
輕入其境幸而勝誠善倘有失奈何
太祖曰俟彼加兵於我何如乗機先發衆乃曰善秋九月太祖率兵五百征之其貝勒阿海巴顔聚兵四百於所居齊吉逹城閉城以守我兵至圍攻其城縱火焚城樓及村中廬舍城遂䧟㑹大雪罷攻
命衆先還留十二人以從伏濃烟中城内謂兵已退引衆
出
太祖邀擊之斬四人獲甲二副㑹完顔部之遜札沁廣衮來請曰翁鄂洛吾仇也曾為所縛乞以一旅助我破之
太祖念既興兵至此宜乗此戡定一方遂率兵夜馳赴之遜札沁廣衮有兄子岱度墨爾根宻使人通於翁鄂洛城故豫知我軍至收其兵衆入城我軍亦縱火焚城樓及村中廬舍
太祖乗屋巔射城中城中鄂爾果尼潛射
太祖傷首貫胄
太祖㧞箭見敵趨過即以所拔箭從烟突隙處迎射之貫
其股應弦而踣
太祖創流血至足猶鏖戰不已敵復有洛科者乗烟熖中
潛發一矢中
太祖項砉然有聲穿鎖子甲䕶項鏃捲如鈎拔之血肉迸
落衆競趨而前欲登屋扶掖
諭止之曰爾勿來恐為敵窺吾當徐下時項下血湧如注以一手捫創一手拄弓而下二人掖而行忽迷仆諸臣皆大驚相怨咎少甦裹創迷而復甦者數次甦輙飲水凡一晝夜血猶不止裹創厚寸餘至次日未時血始止於是棄垂下之城而還
太祖創愈復率兵攻克翁鄂洛城獲鄂爾果尼及洛科諸
臣請誅之
太祖曰兩敵交鋒志在取勝彼為其主乃射我今為我用不又將為我射敵耶如此勇敢之人若臨陣死於鋒鏑猶將惜之奈何以射我故而殺之乎遂授鄂爾果尼洛科官各轄三百人諸臣皆頌
上大度云戊子年夏四月
太祖至洞城之野有乗馬佩弓矢過者
太祖問左右曰誰也左右曰此棟鄂部人善射部中無出
其右所稱善射紐翁錦是也
太祖召之至指百步外栁
命射之紐翁錦發五矢中其三上下相錯
太祖發五矢皆中衆視之五矢所集僅五寸許鑿落塊木五矢始出共歎為神技云尋有棟鄂部長克徹巴顔之孫何和里率部衆來歸
太祖以長女妻之授為一等大臣
小石城〈城西南五百二十里在安巴和托峯下週圍八十步門一建自何代無考 安巴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和杞見吉林山川卷〉
哈逹新城〈哈逹國語解見京城卷城西南五百三十里在伊徹峯上週圍一里初哈逹貝勒自開原界内遷城遷居於此故名又有哈逹石城在伊徹峯西週圍二百四十步門一相傳亦為哈逹貝勒時所築〉
事蹟
謹稽
實録哈逹之先本呼倫國姓納喇其始祖名納齊布禄生尚延多爾和齊尚延多爾和齊生嘉瑪喀碩珠古嘉瑪喀碩珠古生綏屯綏屯生都勒喜都勒喜生克什訥都督克什訥都督生子二長徹徹穆次旺濟外蘭克什訥都督為族人巴岱逹爾罕所害徹徹穆之子萬奔錫伯部相近之綏哈城旺濟外蘭奔哈逹主其部後被害其子博勒寛沙津殺父仇至哈綏城迎兄萬至哈逹為部主萬攻取附近諸部逺者又招徠之其勢乃盛葉赫烏拉輝發及渾河部俱屬之遂稱為汗既而黷貨無厭民不堪命多叛投葉赫先附諸部亦皆携貳萬汗卒子瑚爾罕繼之甫八月卒弟康古嚕繼之尋亦卒弟䝉格布禄繼之癸巳年夏六月䝉格布禄為葉赫貝勒布齋等所誘合兵刦我瑚布察寨
太祖率兵追之設伏於途少引兵亦略哈逹國富勒嘉齊
寨其兵來
太祖欲引敵至伏兵處令我兵前行獨殿後誘之俄而敵兵三人聫騎揮刀追逼又一人揮刀迎擊於前
太祖念兵刃自後至猶可避自前至恐傷面目及手遂引弓射前至者其人在右發矢未便因囘身從馬項下射之中馬腹遂逸去其三人乗發矢時掩至
太祖乗馬驚躍㡬墜賴右足據鞍得復乗遂射䝉格布禄
馬仆地其從者易馬與乗之遁歸
太祖率騎兵三人步卒二十人追擊斬十二人獲甲六副馬十八匹乃還秋九月䝉格布禄復為布齋等所誘九國合兵來侵
太祖擊敗之古哷山䝉格布禄見布齋為我兵所殺驚懼逃歸丁酉年遣使來乞盟願復修前好戊戌年哈逹城北溪中流血己亥年䝉格布禄與葉赫搆兵力不能敵以三子來質乞援
太祖命大臣費英東噶葢率兵二千助哈逹駐防其地葉赫貝勒納林布禄聞之搆明開原通事代為齎書誘䝉古布禄曰爾若執滿洲來援二將索還所質三子盡殺其兵二千我妻汝以所求之女修前好焉䝉格布禄惑其言約於開原城定議
太祖聞之遂率兵征哈逹貝勒舒爾哈齊請為先鋒自試太祖令率兵一千為前隊既至敵兵出拒舒爾哈齊按兵
不動告曰彼兵出矣
太祖曰豈謂此城無兵而來耶遂督兵進擊時舒爾哈齊
兵填擁於前
太祖麾之使開路塞不能入乃沿城而行城上發矢石軍
士多被傷者
太祖督兵攻克其城太將揚古利生擒貝勒䝉格布禄馳
告
太祖命勿殺
賜以所御貂帽及豹裘贍養之盡招服哈逹屬城器械財物無所取室家子女完聚如故悉編入户籍遷之以歸
太祖以女妻䝉格布禄之子烏爾古岱明國遣使來言曰爾何故伐哈逹而取其國耶其復烏爾古岱國
太祖從其言
命烏爾古岱同公主率所部人民以歸後葉赫貝勒納林
布禄糾䝉古兵數侵掠哈逹
太祖遣使告於明曰吾令烏爾古岱還國今葉赫屢侵之奈何以吾所得之國為葉赫所據耶明人置弗答時哈逹飢國人乏食至明開原城乞糧不與各鬻妻子奴僕馬牛易粟食之
太祖惻然曰此吾所撫之赤子也何忍聴彼流離遂仍收哈逹國人贍養之分𨽻各旗烏爾古岱之子及族人授官職者甚衆
完顔城〈城西南五百四十里週圍一百歩〉
事蹟
謹稽
實録嵗戊子秋九月
太祖率兵夜過東星阿地天隕一星大如斗有光士馬皆
驚
太祖知為克敵之象遂進攻完顔城克之斬其城主岱圖
墨爾根
安圖爪爾根城〈國語安圖山陽也城西南五百四十餘里週圍一百二十步已圮西曰嘉穆瑚村西北接托摩和城北曰聶埒庫〉
事蹟
謹稽
實録初
太祖以同母妺妻噶哈善哈斯瑚三祖索長阿第四子龍
敦搆
太祖繼母之弟薩木占率族衆邀噶哈善哈斯瑚於路殺
之
太祖欲集衆收其骸骨諸族昆弟皆與龍敦同謀無一人往太祖率近侍數人行五祖寳朗阿次子楞徳恩止之曰諸族皆仇汝否則汝妺夫何以見殺宜勿往恐有害汝者
太祖不聴披甲躍馬登城南横岡引弓疾馳復囘向城下太呼曰有害吾者速出聞者皆惴懼無敢出遂收其骸骨以歸
賜所御冠履衣服歛而𦵏之
太祖警悟軼倫臨機應變倉猝合度癸未年秋九月賊乗
夜陰晦至
上所居欲㧞柵潛入有犬名塘古哈四顧驚吠
太祖持刀叱曰外至者誰也既至何不入爾不入我即出矣爾能攖我鋒耶因以刀柄擊𥦗復奮足撼𥦗為由𥦗而出之狀既而仍由户出賊乃遁有近侍巴海宿𥦗下被賊刺死甲申年夏四月
太祖夜寢聞户外有聲披衣起佩刀持弓矢伏烟突旁伺之時陰晦無所見少頃賊逼烟突旁忽有電光照見遂以刀背擊之仆呼近侍洛翰縳之洛翰曰何必縛也宜殺之
太祖曰若殺此賊其主必顯與我為難倘加兵於我我兵寡不敵衆乃徉
詢曰爾非盜牛來耶賊以盜牛應洛翰又曰誑言也實欲
害吾
主殺之便
太祖曰果盜牛也遂縱之去又一夕
太祖將就寢忽心動遂起衷短甲外襲常衣佯如厠值昏黒中莫能辦熟視院門旁籬落缺處隱然有人如探伺者乃控弦以侍俄而賊逼遂射之賊郤身避中其衣驚遁追及之又射貫兩足仆地擊其首昏眩縳而撻之詢其名為伊索諸弟及近侍曰殺之固宜何撻焉
太祖曰此非汝所知殺之適以啟釁若其主以兵攻我刦我儲蓄我糧匱則部下叛部下叛則我等孤立何以禦敵且我又何肯以殺人為他人藉口耶遂釋之是年六月
太祖率兵四百征納木占薩木占納申萬濟翰以復噶哈善哈斯瑚之仇攻瑪爾墩寨其寨踞山之巔勢險峻乃設大牌三蔽矢石並列而進至隘路分其一前行其二繼之近寨丈許路愈隘分三牌相次而攻敵寨飛石擂木齊下前牌被摧軍退次牌下次牌又摧復退三牌下戰士並集牌不能蔽難仰攻
太祖立寨下相去十餘步有㫁木長二尺餘隠其足發一矢中寨主納申面貫耳復射四人踣之敵兵遂郤
太祖引兵遥圍其寨絶彼汲道攻至四日其夜令戰士跣足縁崖而上遂取瑪爾墩寨納申萬濟翰奔依界藩寨長巴穆尼乙酉年春二月
太祖率甲士二十五步兵五 略界藩寨寨内人豫為備無所獲而還薩爾滸佟嘉巴勒逹三城與界藩合兵四百追襲至界藩南太蘭岡之野納申巴穆尼突衝入我步兵中疾馳而前
太祖見之單騎還擊納申刃已先及㫁
太祖所執鞭
太祖揮刀斷其臂墜馬死復射巴穆尼斃之敵衆逡巡郤
立我甲士曰馬疲甚奈何
太祖曰爾等下馬步行佯以弓弰拂雪為拾矢状徐引馬過嶺飲以鹽水飼以炒麵休息之予留此為緩敵計也於是我軍先行
太祖駐馬納申屍旁其衆呼曰殺其人豈尚欲食其肉耶
何不去聴我等收其骸骨
太祖乃行顧其衆曰納申與我為難今得殺之即食其肉亦宜
太祖念我軍行未逺率七人為伏悉露其胄而立納申部衆見之呼曰汝有伏我已知之矣且呼且郤
太祖引兵徐還不遺一騎夏四月
太祖率步騎五百征哲陳部值大水
遣衆還留被棉甲者五十被鐵甲者三十共八十人略地而前有嘉哈地之人名蘇庫賚瑚者潛往告知托摩和章嘉巴勒逹薩爾滸界藩五城遂合兵以禦我巡哨官能古徳偵諸路兵集疾馳以告由他道突過弗遇
太祖率兵遄行遥見敵兵八百餘陣界藩之渾河抵南山五祖寶朗阿之孫扎親桑古哩兩人見敵衆大懼解其甲與人
太祖怒曰汝等平日自雄於兄弟鄉黨間今臨陣何懼敵衆反解甲與人耶乃
親執纛先進近敵陣下馬驅馬囘率弟穆爾哈齊及近侍延布禄烏凌阿直前衝擊奮勇射郤敵衆斬二十餘人敵敗潰争渡渾河而遁
太祖熱甚卸胄不及解甲以手斷其扣坐而休焉後隊兵
將乃至皆曰宜乗勝追擊之
太祖怒其遲至不應憇未移時復胄率兵渡河登岸與穆爾哈齊等躡敵後斬四十五級復追至吉林崖見敵兵十五人由旁徑來
太祖去胄上纓隠身以待射先至者一人貫其脊而殪穆
爾哈齊又射殪一人餘悉墜崖死
太祖諭延布禄等曰今日之戰以四人而敗八百人之衆此
天助我以勝之也秋九月
太祖率兵攻克蘇克素䕶河部之安圖𤓰爾佳城斬其城主諾謨歡丙戍年夏五月攻克渾河部之貝琿寨秋七月攻哲陳部之托摩和寨遇雪雨旋師越數日
太祖率兵往招撫之其衆俱降丁亥年夏六月攻克哲陳
山寨擒寨主阿爾泰斬之
圖倫城〈國語圖倫纛也城西南五百六十里週圍一里〉
事蹟
謹稽
實録初蘇克素䕶河部圖倫城有尼堪外蘭者陰搆明寧逺伯李成梁引兵攻古哷城主阿泰及沙濟城主阿亥成梁授尼堪外蘭兵符率遼陽廣寜兵二路進成梁與遼陽副將分攻兩城尋克沙濟城殺阿亥復合兵攻古埒城阿泰之妻乃
景祖長子禮敦之女
景祖聞古哷城兵警恐女孫被䧟偕
顯祖往救既至見成梁兵方接戰令
顯祖俟於城外獨入城欲携女孫歸阿泰不從
顯祖俟良久亦入城探之古哷城守禦甚堅成梁攻之不能克因責尼堪外蘭起釁敗軍之罪尼堪外蘭懼至城大呼紿城中士卒殺阿泰以降成梁盡誘城中人出而屠之尼堪外蘭復搆明兵害
景祖
顯祖我
太祖聞之大慟旋勃然震怒
諭明邊吏曰我
祖父何故被害汝等乃我不共戴天之仇矣明遣使謝曰
非有意也誤耳乃歸
二祖喪
太祖謂使臣曰害我
祖父者尼堪外蘭所搆也必執以與我乃已明使不從且
欲助之尼堪外蘭旋又迫
太祖往附
太祖曰爾吾
父部下人也搆明兵害吾
祖父恨不能手刃汝豈反從汝偷生人能百嵗不死乎自是恨益深適蘇克素䕶河部薩爾滸城主諾宻納之兄卦喇為尼堪外蘭所譖明撫順所守吏責治之諾宻納與同部嘉穆瑚寨主噶哈善哈斯瑚沾河寨主常舒及弟揚舒俱忿恚相議曰與其倚賴此等人何如投附
聰睿貝勒也議定遂來通欵
太祖椎牛祭
天與之盟遣還
太祖日夜思復讐以
顯祖遺甲十三副謀伐尼堪外蘭嵗癸未明神宗十一年
也
太祖年二十五夏五月起兵征尼堪外蘭期諾宻納以兵
自薩爾滸城來㑹諾宻納背盟不至
太祖自率兵往攻尼堪外蘭於圖倫城尼堪外蘭豫知之
携妻子遁嘉班
太祖攻克圖倫城而還越兩月
太祖復率兵征嘉班諾宻納與其弟鼐喀逹先遣人往告之尼堪外蘭遂奔撫順所迤東河口臺我軍躡其後是夜尼堪外蘭乗間遁
太祖旋師
諭侍臣曰若非諾宻納鼐喀逹往告之尼堪外蘭早成擒矣㑹諾宻納鼐喀逹遣人來言曰渾河部之杭嘉及扎庫穆二路勿往侵佟嘉及巴勒逹二城我仇也可取其地畀我否則不容爾兵由我邉界行也
太祖聞其言怒噶哈善啥斯瑚與常舒揚舒亦忿甚曰不
先破薩爾滸城吾等皆附諾宻納矣
太祖遂定計陽與合兵往攻巴勒逹城
諭令率兵先戰諾宻納不從
太祖曰爾以兵仗與我我即先戰諾宻納信焉遂以兵仗
授我軍
太祖既得兵仗遂執諾宻納鼐喀逹斬之尼堪外蘭自嘉班奔遁後携其子及近屬兄弟數人逃于鄂勒勸地築城居之丙午年秋七月
太祖復率兵往征時城外有四十餘人欲避兵挾弓矢走
前行一人戴氊笠被青棉甲
太祖望見疑即尼堪外蘭奮身往追為四十人所環逼衆
矢交發
太祖身中三十餘創貫胸及肩猶鏖戰不已射殪八人斬一人餘皆竄遁遂攻克鄂勒歡城索尼堪外蘭弗獲斬城内漢人十九又執中矢者六人深入其矢使傳
諭明之邉吏執送尼堪外蘭否即興兵征明明邉吏遣人復曰尼堪外蘭既歸我未便執送自來殺之可也
太祖命齋薩率四十人往尼堪外蘭聞我兵至欲登臺避匿明人不容登臺去其梯齋薩遂斬尼堪外蘭取其首來獻
古哷埒〈城西南五百五十里週圍八十步門濠莫考其南即古埒野地接湯圖營〉事蹟
謹稽
實録癸巳年秋九月葉赫貝勒布齋納林布禄哈逹貝勒䝉格布禄烏拉貝勒滿泰之弟布占泰輝發貝勒拜音逹哩嫩江䝉古科爾沁貝勒翁阿岱莽古斯明安錫伯部卦勒察部及長白山所屬珠舍哩部長裕楞額訥殷部長藪穏色克什九國合兵分三路來侵
太祖命烏哩堪由東路往偵烏哩堪行百里許度嶺羣鴉競噪若阻其行者欲還鴉乃散再行鴉復噪飛鳴撲面㡬不能前烏哩堪異之馳歸以告
太祖命由扎喀路向渾河部偵之烏哩堪復馳往見敵兵營渾河北岸方夜爨火宻如星欲俟飯畢乗夜度沙濟嶺而來烏哩堪偵實奔告時夜已過半
太祖曰日者聞葉赫兵來今果然我軍昏夜出恐驚國人傳語諸將期旦日啟行遂就寢甚酣妃富察氏呼
上覺謂曰九國兵來攻何反酣寢耶豈方寸亂耶抑懼之
耶
太祖曰人有所懼雖寢不成寐吾果懼安能酣寢前聞葉赫兵三路來侵因無期時以為念既至吾心定矣吾若有負于葉赫
天必厭之安得不懼今我順
天命守疆土彼不我悦糾九國之兵以戕害無咎之人知天必不佑也安寢如故及旦
太祖率諸貝勒大臣詣
堂子再拜祝曰
皇天后土上下神祗某與葉赫本無釁端守境安居彼來搆怨糾合兵衆侵陵無辜
天其鑒之又拜祝曰願敵人垂首我軍奮掦人不遺鞭馬無顛躓惟祈
黙佑助我戎行祝畢遂引兵至托克索渡口
誡軍士曰盡解爾蔽手去爾䕶項或項臂傷亦惟天命不然身先拘縶難以奮擊我兵輕便破敵必矣衆皆
如
上命行至扎喀之野扎喀城鼐䕶繖坦二人來告曰敵兵辰時已攻城不克退攻赫濟赫城敵兵甚衆奈何衆聞之色變有朗塔哩者後至呼曰
貝勒安在我兵㡬何言訖遂登山望之還告曰若以敵兵為多我兵亦豈少耶我國之人驍勇敢戰必破敵兵如不勝我甘軍法衆心乃定
太祖使人往偵
諭曰敵若還軍乗夜擊之否則旦日接戰時敵兵運糧芻
立營壘偵者以告
太祖遂駐軍是夕葉赫營有一人來降者言葉赫兵萬人哈逹烏拉兵萬人䝉古科爾沁及錫伯卦勒察兵萬人我兵聞之復色變
太祖曰爾等無憂吾必不疲爾力俾爾苦戰惟壁于險隘誘之使來若來我兵迎擊之否則四面列陣以步軍徐進彼部長甚多兵皆烏合勢将觀望不前其争先戰者皆必其貝勒我以逸待勞傷其貝勒一二人彼衆自潰我兵雖少奮力一戰固可必勝耳遂於旦日進兵初葉
赫兵攻赫濟赫城不克及是復攻
太祖至古哷城對赫濟赫城據險結陣
命大臣額亦都率兵百人挑戰葉赫兵見之罷攻城引兵來戰我兵迎擊敗之斬九人敵稍郤葉赫貝勒布齋錦台什及科爾沁貝勒翁阿岱莽古斯明安復并力合戰布齋先衆突前所乗馬觸木而踣我兵名烏坦者趨而前踞其身刺殺之敵兵遂亂哈逹貝勒䝉格布禄輝發貝勒拜音逹哩等皆膽落潰奔科兩沁貝勒明安馬被䧟遂棄鞍裸身乗驏馬走
太祖縱兵掩擊積尸滿溝壑追奔至哈逹國柴河寨之南時已暮結繩截路邀殺敗兵甚衆是役也斬級四千獲馬三千匹鎧胄千副以整以暇而破九部三萬之衆軍威大震逺邇懾服冬十月
太祖遣兵征珠舍哩部獲其部長裕楞額閏十一月命大臣額亦都安費揚古噶葢率兵千人征訥殷部攻克佛多和山寨斬其部長藪穏色克什明年科爾沁貝勒明安遣使通好自是䝉古諸部長通使不絶巴勒逹城〈巴勒逹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南六百里已圮西即古哲陳部地東南接佟嘉城〉
事蹟
謹稽
實録嵗丁亥秋八月
太祖遣巴圖魯額亦都率兵征巴勒逹城既至渾河水漲不能涉令以繩聫軍士魚貫而度先率精鋭數人乗夜攻巴爾勒逹城樹梯而上城中人迎拒額亦都跨城堞而戰身中五十創猶死戰不退城中人皆潰遂克其城
太祖復自率兵攻洞城克之降其城主扎海以還
兆嘉城〈城西南六百餘里接 興京界週圍一里建置年代無考〉
事蹟
謹稽
實録歲己丑春正月
太祖率兵征兆嘉城伏兵城下城主寜固沁遣兵百人出戰我伏兵不即擊引弓射之敵兵突衝
上前四面環繞
太祖獨立百人中手刃九人擊敗其衆悉潰走圍城四日將破之我兵遂弛備分取所俘獲聚而譁
太祖解甲授侍臣鼐䕶被之
諭曰我兵喧譁恐致争奪爾往禁之鼐䕶既往喧益甚太祖又以棉甲授侍臣巴爾泰被之
諭曰敵將遁速取吾甲巴爾㤗往因喧嘩未息不即來忽
敵兵十人出遁
太祖族弟旺善為敵兵撲仆地踞其身欲刺
太祖未及甲奮身直前發矢中敵兵額應弦而踣援旺善起衆兵乃至攻克其城斬城主寜固沁而還齊吉逹城〈城西南七百五十里週圍一百步我〉
〈太祖髙皇帝甲申年擊敗揀鄂部兵於此〉
伊罕山城〈伊罕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東北三十里在伊罕山上週圍一里門一我〉
〈太祖髙皇帝戊中年征烏拉部撫降之〉
鄂謨城〈鄂謨國語解見黑龍江山川卷城東北三十里週圍二里門一〉
哈勒費延城〈哈勒費延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東北混同江中哈勒費延島上週圍二里門一 以上諸城建置年代無考〉
吉林境内諸堡
鎮北堡〈城西五百十里週圍一里門一我〉
〈太祖髙皇帝辛酉年征明撫降之今設汛焉〉
博爾濟堡〈城北八十里週圍百步門一〉
二十家堡〈城北一百十里週圍一里門一〉
阿蘭堡〈國語阿蘭樺皮也城東南一百三十里週圍一里〉
寜古塔
城在吉林東南五百四十餘里瑚爾哈河北岸植松木為墻中實以土髙二丈餘週圍二里半東西南三門城外邉牆週圍十里門四南瀕瑚爾哈河
本朝康熙五年自舊城遷此將軍巴海監造十五年將軍移駐吉林設副都統鎮守雍正五年置泰寜縣治於此七年裁泰寜縣仍歸副都統専鎮舊寜古塔城〈城西北五十里海蘭河南石城髙一丈餘週圍一里東西二門城外邉墻週圍五里餘門四國初時一等子武巴海巴圖魯監造今設汛焉〉寜古塔境内歴代舊有城址
古城〈城西二十五里週圍一里餘東西二門俗名西古城又有二一在城東南五百八十五里費雅城北週圍五里南四門西三門東北各二門内有子城週圍一里南三里東西各一門一在城東北六百里混同江南岸週圍三里東西二門俗皆稱為古城不知何代建築〉
穆當阿城〈穆當阿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西三十里週圍一里半南北二門〉沙蘭城〈城西八十里〉
舊覺羅城〈城南邉墻内南北各二十步東西各三十步〉
噶斯哈城〈噶斯哈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南二十里週圍一里半門一〉薩勒瑚城〈城北四十五里海蘭河南岸週圍一百步門一〉
英愛城〈城東南五百八十里週圍一里東南二門〉
富爾丹城〈富爾丹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東南六百五十里週圍三里門四其東北又一小城週圍二里南西北三門俗亦稱富爾丹城〉
富勒堅城〈富堅城國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卷城東南六百七十里週圍七十步門一〉佛訥赫城〈國語佛訥赫火茸也城西南五十餘里我〉
〈太祖丁未年遣貝勒巴雅喇等征取之〉
古大城〈城西南六十里瑚爾哈河南岸即金時上京㑹寜府故址一名火茸舊城週圍三十里四面七門内城週圍五里東西各一門城内有宫殿基址城外有石佛一座詳見古蹟郡縣〉
〈注〉
寥晦城〈城西南金史太祖攻寜江州師次寥晦城方輿紀要寥晦城在故㑹寜府城西北相距數里今城圮無考〉
克音城〈城東北五十餘里瑚爾哈河北岸海蘭河南岸週圍三里餘門一〉
大河城〈即安巴畢喇城城東北三百五十里瑚爾哈河北岸週圍六里門四〉
五國城〈城東北六百餘里大金國志天㑹八年宋二帝自韓州如五國城明一統志自此而東分為五國故名其建置年代俱不詳載今松花江黑龍江合流處有土城基相傳即五國城遺址詳見古蹟卷〉
斡里城〈國語斡里幻術也城東北九百里混同江之南週圍三里西南二門〉
海邊古城〈城東北三千餘里在混同江東南入海處城外有元時石碑地逺莫考其詳〉哈圖城〈城西北五十里海蘭河南週圍二里東西二門〉
布爾哈圖城〈布爾哈圖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北五十二里週圍一里東西二門〉
舊薩爾滸城〈薩爾滸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城西北八十里基址無考〉事蹟
謹稽
實録嵗癸未明神宗十一年也
太祖年二十五夏五月壬午翔起兵征尼堪外蘭期薩爾滸城主諾宻納以兵來㑹諾宻納背盟尼堪外蘭遁於嘉班秋八月庚戌朔復征之諾宻納及弟鼐喀逹陰遣人告尼堪外蘭又復遁去
太祖遂定計誅諾宻納取其城尋其衆復修城以叛太祖復以四人破五城之衆八百人
寜古塔境内諸堡
覺羅堡〈城東三里瑚爾哈河北岸週圍五十八步門一又有一在城東北四里瑚爾哈河北岸週圍五十六步門一〉
都林谷堡〈都林國語解見吉川山川卷城西二百十里瀕都林谷河週圍六十步門一〉海蘭河屯〈海蘭國語解見建置沿革表卷城西北六十里海蘭河北岸週圍三里門四以上諸堡皆副都統駐防分汛地乾隆十九年皇上東巡過此有〉
〈御製海蘭河屯詩恭載天章門〉
白都訥
城在吉林西北五百二十五里舊名納爾渾又名
新城
本朝康熙三十二年建築週圍七里池深九尺廣七尺門四三十三年移吉林副都統鎮守於此雍正五年於境内增設長寜縣乾隆元年奉裁仍歸副都統専鎮
白都訥境内歴代舊有城址
舊白都訥城〈城東二十五里週圍里許已圮其建置年代無考〉
唐王河古城
古城〈城東南四里阿勒楚喀河西岸週圍四里内有子城門濠莫考相傳為即金時肇州城遺址詳見古蹟郡縣注〉
三姓
城在吉林東北九百三十六里週圍五里髙七尺池深七尺廣八尺
本朝康熙五十四年建築置佐領協領防禦管轄雍正五年增設副都統鎮守
三姓境内歴代舊有城址
西古城〈城西一百二十里瑚爾哈河西岸又有二一在城南六十里瑚爾哈河東岸一在城北二里俗皆稱古城〉
和敦城〈城東北一里我〉
〈太祖髙皇帝甲辰年攻克葉赫部撫降之〉
阿勒楚喀
城在吉林東北六百里舊城週圍二里南北二門
本朝雍正三年設副都統協領等駐防七年改建新城週圍三里髙一丈三尺池深八尺廣一丈阿勒楚喀境内歴代舊有城址
翁鄂洛城〈國語翁鄂洛河灣也城南四里内有子城週圍里許尚餘宫殿舊址不知何代所築俗稱為古城西為安楚拉庫路我太祖髙皇帝戊戌年攻取之〉渾春城池
城在吉林東南一千一百里渾春河東岸南與朝鮮接界皆庫雅拉等所居週圍一里門四不知何代建築
本朝康熙五十三年重修置佐領協領防禦管轄cq=41渾春境内歴代舊有城址
扎庫塔城〈國語扎庫塔各八數之謂也西一百二十里週圍一里〉
事蹟
謹稽
實録嵗丁未夏五月
太祖命貝勒巴雅喇大臣額亦都費英東侍衛扈爾漢率兵千人往征東海窩集部取赫濟赫鄂摩和索囉佛訥赫三路屯寨俘二千人而還己酉年冬十二月
命扈爾漢率兵千人征窩集部之瑚葉路取之收二千户
而還
賜扈爾漢甲胄馬匹號為逹爾漢嗣有歸附我國之窩集部綏芬路長圖楞為窩集部之雅蘭路人所掠庚戍年冬十一月
命額亦都率兵千人征雅蘭路額亦都先往窩集部之那木都魯綏芬寜古塔尼瑪察四路招其路長康果禮喀克都哩昻古明安圖烏魯喀僧額尼喀哩瑭松阿葉克舒等令其携家口前行旋師至雅蘭路遂擊取之俘萬餘人而還辛亥年秋七月
命台吉阿巴泰大臣費英東安費揚古率兵千人征窩集部之烏勒固宸穆稜二路取之尋有窩集部之扎庫塔人來附
太祖賜甲三十副遣之還其人以甲送黒龍江濱窩集部人被於樹以試射又貪烏拉國布疋受貝勒布占泰招撫冬十二月
命額駙何和里同額亦都扈爾漢率兵二千往征扎庫塔城諭降弗從圍三日攻克其城斬首千餘俘二千餘人並招降環近各路收五百户令圖埒伸額哷伸二人衛之來歸甲寅年冬十一月
太祖遣兵五百征窩集部之雅蘭西林二路收降民二百
户俘千人而還乙夘年冬十一月
太祖遣兵二千征窩集部東額赫庫稜先是額赫庫楞之人寄語我國曰人謂爾國驍勇可來與我等决一戰至是八旗兵分兩路進招之不服遂布陣鳴螺越壕三層毁其柵攻克其城陣斬八百人俘獲萬人收撫其居民編户口五百乃班師
沙濟城〈城南二十五里週圍一里餘門一〉
費優城〈費優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北二十里週圍三里西南各二門東北各一門我〉
〈太祖髙皇帝丁未年收撫瓦爾喀部於此〉
逹都城〈逹都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東南七十里週圍一里〉
愛丹城〈城西北二百五十里週圍一里以上諸城建置年代俱無考〉
打牲烏拉
城在吉林北七十里週圍八里門四
本朝康熙四十二年因烏拉舊城有水患於城東改建新城設總管協領等官駐防
欽定盛京通志卷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二
城池〈四〉
黑龍江
齊齊哈爾
墨爾根
黑龍江
呼倫布雨爾
呼蘭
博爾多
布特哈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二
城池〈四〉
黑龍江
齊齊哈爾
城在奉天府東北一千八百餘里亦曰奇察哈哩内城植松木為牆中實以土高一丈八尺週圍一千三十步門四城外有郭用土㘺包砌週圍十里東南北各一門西二門環城有重濠廣一丈五尺本嫩江南宿伯克依莊地
本朝康熈三十年副都統瑪布岱監築三十八年移黑龍江將軍駐此乾隆四十五年奉
㫖重修
齊齊哈爾境内厯代舊有城址
鄂吉岱城〈城東三百餘里週圍一里我〉
〈太祖高皇帝甲辰年征葉赫部撫降之〉
古城〈城東二千餘里瀕額爾伯克依河其東即寜古塔界〉
克伊特城〈䝉古語克伊特寺也城西五十餘里我〉
〈太祖髙皇帝甲辰年征葉赫部撫降之 城西曰瑚拉爾吉屯剛安屯國語剛安剛也〉郭多城〈國語郭多魚躍也城西七十里週圍一里我〉
〈太祖高皇帝癸丑年征烏拉部撫降之 城西曰哈彌雅台屯䝉古語哈彌雅台有干涉者也〉勒布圖爾城〈城東南六十里 城南曰察罕鄂謨西南曰温托琿鄂謨北曰烏裕爾鄂謨察罕䝉古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鄂謨國語解温托琿䝉古語觧俱見黑龍江山川卷〉
鄂勒歡城〈鄂勒歡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西南三十餘里週圍二里尼堪外蘭所築我〉
〈太祖高皇帝癸未年征尼堪外蘭撫降之 城東曰梅楞屯西曰巴爾齊喀屯梅楞國語解見吉林山川
卷〉
綽勒城〈䝉古語綽勒物沉水中冒出之謂城西南一百五十餘里〉
喀布齊賚城〈城東三百餘里〉
納延城〈䝉古語納延八十之數也城東北三百六十里週圍六百步〉
阿齊蘭城〈䝉古語阿齊蘭孝也城西百 百里圍一里瀕濟秦河岸 以上諸城建置年代俱無考〉
墨爾根
城在齊齊哈爾北四百三十五里内城植松木為牆中實以土高一丈八尺週圍一千三十步門四四隅皆有角樓城外有郭土砌週圍十里東西南各一門北二門
本朝康熈二十五年奉天副都統寶鼎監築二十九年移黑龍江將軍駐此三十八年將軍移駐齊齊哈爾四十九年設副都統等官駐防乾隆八年奉
㫖重修
黑龍江
城在齊齊哈爾東北八百餘里内城植松木為牆中實以土高一丈八尺週圍一千三十步門四西南北三面植木為郭南一門西北各二門東面臨江週圍十里
木朝康熈二十三年將軍薩布蘇監築設將軍副都統鎮守後將軍移駐墨爾根裁副都統雍正八年復設副都統鎮守乾隆八年奉
㫖重修
愛琿城〈城北十二里週圍九百四十步門五〉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修築此城設將軍鎮守焉後裁仍設兵駐防〉
黑龍江境内厯代舊有城址
濟噶蘇城〈䝉古語濟噶蘇魚也城東五十餘里城西曰鍾斜鄂謨塔珊鄂謨鍾斜塔珊鄂謨國語解俱見黑龍江山川卷〉
徹赫特城〈城東六十里〉
徳勒徳尼城〈城東南百餘里 城西曰徳文蘇蘇北曰富魯蘇蘇又北曰阿克抵蘇蘇蘇蘇國語解見黑龍江山川卷國語富魯優長也〉
奇塔特城〈䝉古語奇塔特漢人也城東北週圍六十步〉
衆安城〈城西北二十餘里 城西曰額尼音畢爾罕東曰烏克薩哩畢爾罕又東即薩哈達部故地我太祖高皇帝丙辰年征薩哈連部取其十一寨其事蹟謹詳山川卷國語額尼音牝𪊑也䝉古語烏克樹本也薩哩馬股皮也〉
額蘇哩城〈城西北八十餘里 城北即額蘇哩畢爾罕庫稜畢爾罕按額蘇哩八旗姓庫稜畢爾罕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
洞城〈城西北九十餘里週圍二里我〉
〈太祖高皇帝戊子年征楝鄂部撫降之事蹟謹詳載吉林城池卷楝鄂城注〉
穆嚕蘇蘇城〈穆嚕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蘇蘇國語解黑龍江山川卷城西北一百黑
城東北曰卦疎勒屯〉
果布噶爾城〈城西北一百餘里〉
烏魯蘇城〈烏魯蘇䝉古語觧見黑龍江山川卷城西北三百里在烏魯蘇河北岸週圍二百三十步 城北即庫爾喀故地西曰烏魯蘇河灣〉
呼瑪爾城〈城西北三百二十餘里城南曰固思河口〉
鐸陳城〈城西北九百里〉
阿薩津城〈城西北九百里〉
烏庫勒城〈城西北一千三百餘里〉
多錦城〈城西北一千三百餘里城西即拉哩拉地〉
雅克薩城〈雅克薩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西北一千三百餘里 城東即提威河灣〉尼布楚城〈城西北二千餘里 以上諸城建置年代皆無考〉
呼倫布雨爾
在齊齊哈爾城西北七百六十里雍正十年設統領以副都統銜管理統領事並添設總管等員分兵防禦駐劄處在伊伯河西岸扎克丹地方呼蘭
在齊齊哈爾城東南八百十七里週圍三里雍正十二年設城守尉駐防乾隆八年新設有站博爾多
在齊齊哈爾城東北二百七十餘里雍正十年設副總管等員分兵防禦駐劄處在訥黙爾河地方布特哈
在齊齊哈爾城北一百六十里雍正六年増設總管等員分兵防禦駐劄處在尼勒濟地方
以上四處俱無城郭但現設兵駐防與奉天之熊岳牛莊吉林之白都訥阿勒楚喀同為分防重地例得備志
〈臣〉等謹考錦縣西北有徒河城為虞舜時故蹟蓋遼東西之建有城郭實昉於此嗣後名城見史志者漢有襄平居就新昌遼隊平郭無慮望平險凟房縣諸城公孫度時有北豐城慕容廆時有大棘城大棘在今義州西北北豐在承徳縣西北襄平在遼陽州北居就在州西南新昌在海城縣東遼隊在縣西平郭在蓋平縣南無慮即廣寜縣治望平在縣東北房與險凟在縣東南其遺址蓋猶可考唐太宗平高麗自遼以東置州四十有二如蓋州安市州舊書並云無城而新書則稱有之參考地志蓋平縣境有蓋州故城遼志謂即高麗蓋牟城李世勣拔之以為蓋州者也縣東北有安市故城通志謂薛仁貴白衣登城即此則舊書無城之説殆未可信而今寜海縣東有大黑山城者全遼志指為唐張亮舟師所襲之沙卑城通志又謂沙卑在海城縣境則不特史未可信而志亦滋疑矣渤海大氏設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城淢之制史志尤闕畧未詳洎遼金建為三京所置州邑如樂郊奉集章義遼濵遼陽巖州海州析木耀州歸州秀巖永康化成銀州咸平挹婁信州貴徳開州來逺諸故城俱在今奉天府界内鍾秀閭陽川州故城具在今錦州府界内寜江故城在吉林北肇州故城在白都訥南會寜五國故城在寜古塔西南按之圖記燦然有徴元城邑悉仍遼金之舊明洪武永樂中設二十五衛城安樂自在二州城至金河完水之間僅以都司遙領之而無城也敬惟我
太祖高皇帝創業經營始自赫圖阿拉〈國語解見京城卷〉繼迺締搆
興京規畫遼瀋當時所築薩爾滸〈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界藩東京諸城益仰見櫛風沐雨遡澗陟原之
鴻績
太宗文皇帝神武布昭善繼善述黑水以北罔不臣服今
謹稽
兩朝謨烈凡夫
親御桴鼓以及
命帥奏功者百四十有四攻克東北諸部族之有城郭者曰烏拉部之伊罕山城〈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遜扎塔城〈國語遜扎塔每五數之謂〉郭多城〈國語解見本卷前〉鄂謨城〈國語解見黑龍江山川卷〉富勒哈城〈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哈達部之新舊城輝發部之扈爾奇山城多璧城費優城〈多璧費優國語解俱見吉林山川卷〉葉赫部之璋城〈䝉古語璋性情也〉阿齊蘭城〈䝉古語解見本卷前〉烏蘇城〈䝉古語解見吉林城池卷〉吉當阿城雅哈城〈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克爾素城〈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和敦城喀布齊賚城鄂吉岱城克伊特城〈䝉古語解見本卷前〉東西二城蘇克素䕶河之圖倫城〈國語解見吉林域地卷〉薩爾滸城〈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安圖𤓰爾佳城〈安圖國語解見吉林城池卷〉鄂勒歡城〈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嘉穆瑚城古哷城沙濟城渾河部之巴勒達城〈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兆嘉城杭嘉城扎庫穆城佟嘉城完顔部之完顔城
棟鄂部之齊吉達城翁鄂洛城〈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哲陳部〈國語哲陳邊疆也〉之托摩和城〈國語托摩和樓止也〉章嘉城訥殷部之佛多和城〈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烏勒固宸部之佛訥赫城〈國語解見吉林城池卷〉扎庫塔城〈國語解見吉林城池卷〉烏庫勒部之烏庫爾城其無城郭而有屯寨木城者曰蘇克素䕶河部之瑪爾墩寨沾河寨渾河部之貝琿寨〈國語貝琿土也〉哲陳部寨珠舍哩部寨鴨緑部寨阿庫哩尼滿〈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部寨烏爾格辰部寨綏芬路〈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雅蘭路瑚葉路〈雅蘭瑚葉國語俱解見吉林山川卷〉各屯寨額爾吉尼部寨額赫庫稜〈國語解俱見吉林山川卷〉部寨諾羅瑚罕部寨烏勒固宸部寨之赫濟赫〈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屯鄂摩和索羅屯尼瑪察路穆稜路〈䝉古語解見疆域形勝卷〉西林路〈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瑚爾哈〈䝉古語解見吉林山川卷〉部寨之烏扎拉路綽庫禪鼐吉勒部寨庫爾喀部寨之拉里禪鐸陳阿薩津多錦卦拉爾額蘇哩額爾圖〈國語額爾圖倚仗也〉諸路黑龍江之噶爾達蘇部薩哈連〈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部凡部三十有四是也而部落之以城寨内附者則有蘇完雅爾古瓦爾喀之費優瑚爾哈之格先里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爾馨納堪泰托和洛努雅喇黙爾庫勒赫聶瑪爾哲賴科爾佛科爾庫薩喇哩松阿哩之拜雅喇黑龍江之格博爾寨布奇赫赫岱克音烏魯蘇〈䝉古語解見黑龍江山川卷〉裕爾根海倫〈國語解見黑龍江山川卷〉固濃寜昆都倫烏蘭〈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精格哩〈國語精格哩小釘也〉瑚琿泰〈䝉古語瑚琿泰酒釅之謂〉使犬部之蓋青窩集部之那木都嚕凡部二十八是也又東北邊部落以次入貢者自寜古塔東北行四百餘里在瑚爾哈松花江兩岸者曰鼐爾〈䝉古語鼐爾和氣也〉曰格伊克勒曰瑚什哈哩皆編甲入户又自寜古塔東行千餘里在烏蘇哩江兩岸者曰穆稜〈䝉古語解見疆域形勝卷〉東二百餘里在尼滿河源者曰奇雅喀喇〈國語解見錦州府山川卷〉又自寜古塔東北行千五百里在松花黑龍江兩岸者曰赫錦喀喇又東北行四五百里在烏蘇哩松花黑龍三江滙流左右者曰額登喀喇〈國語額登殘缺也〉又東北行七八百里曰費雅喀自寕古塔東北行三千里曰奇勒爾東濵大海又東邊部落入貢者曰庫雅喇其地在圖們江北岸與朝鮮之慶逺相對去寜古塔五百里而使鹿部又在使犬諸部之外一時畏
威懐
徳來享來王幅員有截式廊日增誠亘古未有之盛事逮
我
世祖章皇帝定鼎燕京
陪都並啟崇墉巍峙固若金湯
聖祖仁皇帝復增建墨爾根黑龍江齊齊哈爾城置官鎮守自大興安嶺以外皆我闥户傳曰聖人有金城是用卜世靈長而大一統之規模也〈臣〉等編輯城池門以次成卷爰博徴厯代名城之見史志者與夫我
國家維垣伊匹之
詒謀臚載叅稽詳識之如右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三
闗郵
奉天府闗隘
錦州府闗隘
吉林邊隘
黒龍江邊隘
各路城站
各路舖遞
欽定盛京通志
闗郵
〈臣〉等謹案易曰重門擊柝周禮有司闗而行人掌傳遽野廬氏掌達國路所以稽出入便往來通商惠工胥於是在
盛京右據山海左挾朝鮮北屏白山南帶遼水極邉巖徼防禦綦重至於星軺絡繹喀倫臺站釐然詳備各有條理臣等載考輿圖敬於奉天各屬舊設門闗與驛政各事宜詳加編考謹志闗郵第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三
闗郵
奉天府闗隘
興京
頭道闗〈城西四十里即雅爾哈闗 雅爾哈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
二道闗〈城西四十一里即代岷闗 代岷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
三道闗〈城西六十三里即扎喀闗 扎喀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我〉
〈太祖髙皇帝天命四年征葉赫部命大貝勒等率兵五千守扎喀闗以防禦明兵即此 以上三闗皆因山為闗明一統志稱撫順所東二十里有撫順闗葢即此三闗之總名其設自何代無考乾隆十九年皇上東巡過此有〉
〈御製三闗詩四十三年有御製過三闗因成長句紀事詩四十八年有〉
〈御製過三闗得句詩俱恭載天章門〉
古闗〈城南一百里又有一闗在城南二百里相傳〉
〈國初設闗於此今俱廢其名無考〉
鹻厰邊門〈城南一百四十里〉
旺清邊門〈城東南三十里 以上邊門俱設有防禦等官駐防統於〉
〈盛京兵部詳見兵防卷〉
承徳縣〈附部無闗隘〉
遼陽州
西闗〈正南門外今廢未詳何代所置〉
剌榆闗〈方輿紀要闗在都司城南一百七十里按之當在今州境内久廢無考〉鎮相闗〈城北三里久廢無考〉
海城縣
梁房口闗〈城西南七十里明一統志闗在葢州衛西北九十里當時海運之舟由旅順口達者於此入途河今𨽻海城縣界闗廢〉
三岔闗〈舊志謂在海城縣境内明時以三岔河北與三衡駐牧故即於三岔界内設闗以限之今闗已廢基址未詳所在〉
葢平縣
石門闗〈城東七十里明時設官軍戍守今裁〉
連雲島闗〈城西十五里明時設此闗以控海濱之險亦有官軍戍守今裁〉
青雲嶺闗〈城北十二里山勢綿亘鑿山通路迤南為形勝險隘之處縣境出入必由之路明時所設闗上猶刻神宗年號〉
開原縣
來賓闗〈城西四十里即度雲堡上有石坊題曰來賓明昕亦設官軍戍守今裁〉新安闗〈城西六十里方輿紀要闗在䖍雲堡北明時亦設官軍戍守今闗廢基址無考〉英峩邊門〈英峩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東二百十里有城邉門外為圍埸界舊設有防禦等官駐防統於盛京兵部詳見兵防卷乾隆八年〉
〈皇上東巡過此有卻製入黄峩門詩十九年有〉
〈御製過英峩門詩恭載天章門〉
威逺堡邊門〈城東北三十里為吉林等處往來孔道舊設有防禦等官駐防統於〉
〈盛京兵部詳見兵防卷〉
發庫邊門〈國語發庫魚池也城西北一百里邊門外為䝉古科爾沁界〉
〈本朝康熙元年設有防禦等官駐防並統於奉天將軍詳見兵防卷〉
鐵嶺縣
山頭闗〈城北二十里按明時設山頭闗在三萬衛南六十里當在今縣界内久廢無考〉
〈本朝順治十五年於城北山頭舖設闗康熙十年移置關原今裁〉
復州
欒古闗〈城南六十五里以近欒古山而得名明時設有官軍戍守今裁〉
寧海縣
哈斯罕闗〈國語哈斯罕木柵也方輿勝覽闗在金州衛南十八里金時設闗於此元至正中屯田其地今廢址無考〉
旅順口闗〈城南一百二十里明時所設有城一統志云海運舟達金州衛者至此登岸設有中左千户所今裁〉
事蹟
謹稽
<span id="實録天聰七年夏六月己邜">[[#實録天聰七年夏六月己邜|實録天聰七年夏六月己邜]]
太宗命貝勒岳託徳格類大臣楞額哩葉臣伊勒登昂阿喇率左右翼兵總兵官石廷柱率舊漢兵都元師孔有徳總兵官耿仲明率新附兵合步騎萬餘征明旅順口先是有徳仲明由登州泛海來降明總兵黄龍於旅順口以水師阻截復合朝鮮兵躡追至鎮江我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杜度時方督修岫巖蘭磐通逺堡三城奉
命迎有徳等已率兵駐鎮江岸明兵及朝鮮兵不敢近而退有徳等乃登岸來歸至是遂以為嚮𨗳破其城黄龍戰敗自剄死俘獲人口五千餘金二十二兩銀二萬餘兩人葠八箱裘服等物無算岳託班師㽞葉臣伊勒登率毎旗官二員兵二千五百名逰擊佟圖賴率備禦二員舊漢兵百名駐守之蕭家島闗〈城東北一百五十里明時於此設官軍戍守今裁〉
岫巖城〈相近處無闗隘〉
鳯凰城
連山闗〈城西北一百七十里以近連山故名明時設闗為朝鮮入貢往來之道置官軍戍守今闗廢設站於此〉
鴉鶻闗〈方輿紀要闗在都司城東南三百三十里按之當在今城西北境久廢無考〉大片嶺闗〈明一統志闗在海州衛東一百十里按之當在今城西北境久廢無考〉靉河邊門〈亦名愛哈門城北一百二十里 國語愛哈琉璃也〉
鳯凰城邊門〈城西南十里瀕海為朝鮮入貢之道以上二邊門俱設有防禦等官駐防統於盛京兵部詳見兵防卷 按〉
〈盛京邊墻起自鳯凰城北至開原折而西至山海闗按邊週圍一千九百餘里共十七邊門名為老
邊乾隆四十三年四十八年皇上東巡過此有〉
〈御製老邊詩恭載天章門〉
錦州府闗隘
錦州〈附郭〉
老虎闗〈城西北八十里未詳何代所設今廢址猶存俗名為老虎關〉
長嶺山邊門〈城西南九十里舊設邉於此〉
〈本朝康熙三十六年展邉闗因廢〉
松嶺子邊門〈城西北九十里〉
〈本朝康熙十四年設有防禦等官駐防統於奉天將軍詳見兵防卷〉
寧逺州
黑山口邊門〈城西一百十里舊設邉門於此今廢〉
髙臺邊門〈城西一百六十里舊設邊門於此今廢〉
新臺邊門〈城西北七十里舊設於芹菜溝在城西北四十里〉
〈本朝康熙十四年展邉二道河三十六年移置於此有守尉官兵駐防統於奉天將軍〉梨樹溝邊門〈城西北一百里舊有碾盤溝門在城西北七十里〉
〈本朝康熙三十六年展邉移置於此乾隆五年添設官兵駐防統於奉天將軍〉
平川營邊門〈城西北一百十里舊設邊門於此今廢〉
白石嘴邊門〈城西北一百二十里舊接髙臺邉門〉
〈本朝順治八年初設水口康熙十四年展邉髙臺堡二十五年展邉移至城西北一百里名寛邦門
三十六年又移設於此改今名設有守尉官兵駐防〉
明水堂邊門〈城西北一百六十里〉
〈本朝康熙十八年設派兵駐防係白石嘴邉門守尉兼轄仍統於奉天將軍〉
廣寧縣
分水嶺闗〈城北八里方輿紀要闗上有鎮北樓今廢〉
魏家嶺闗〈城西北七十里今廢〉
彰武臺邊門〈城北一百七十里〉
〈本朝康熙二十六年設有守尉官兵駐防統於奉天將軍〉
義州
白土厰邊門〈城北一百四十五里〉
〈本朝康熙十五年設乾隆五年添設官兵駐防〉
清河邊門〈城東北五十六里〉
〈本朝康熙十五年設有官兵駐防〉
九官臺邊門〈城西北三十里〉
〈本朝康熙十五年設有官兵駐防雍正十一年後置設同知駐此 以上三門俱統於奉天將軍〉吉林邊隘
吉林
法特哈邊門〈法特哈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北一百五十里即巴延鄂佛羅邉門為白都納黒龍江往來孔道東北以額塞哩河為界邉外皆䝉古科爾沁等諸部地舊設有官兵駐防 巴延鄂佛囉國語解俱見疆域形勝卷〉
伊屯邊門〈城西北一百九十里舊設有官兵駐防雍正六年復増設佐領乾隆十九年〉
〈皇上東巡過此有御製入伊屯邉門詩恭載〉
〈天章門〉
克爾素邊門〈克爾素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巻城西北四百六十七里舊設有官兵駐防〉布爾徳庫蘇巴爾罕邊門〈蘇巴爾罕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西北五百六十八里即半拉山邉門舊設有官兵駐防以上四邊門皆統於吉林將軍所轄東自吉林北界西抵開原縣威逺堡邉門長六百九十餘里遮羅奉天北境揷桞結繩以定内外謂之栁條邉亦名新邊乾隆十九年皇上東巡過此有〉
〈御製栁條邉詩恭載天章門〉
寜古塔
白都訥
三姓
阿勒楚喀
琿春
打牲烏拉〈以上諸處俱無闗隘〉
黒龍江〈並無闗隘境内俱設喀倫所以防禦俄羅斯即古之邉徼也〉
齊齊哈爾
特穆徳赫喀倫
温托渾喀倫〈温托琿國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巻〉
多鼐喀倫
塔勒哈喀倫〈塔勒哈國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卷〉
古魯喀倫〈國語古魯純也又樸素也〉
烏蘭諾爾喀倫二處〈烏蘭䝉古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卷諾爾池也〉托馨喀倫〈托馨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巻〉
四家子喀倫
阿拉克㤗喀倫〈䝉古語阿拉克泰花花搭搭也〉
拜塔拉喀倫〈國語拜塔拉用之也〉
〈以上喀倫十一處俱設有兵丁駐防稽察統於黒龍江將軍〉
拉哈鄂佛羅喀倫〈拉哈鄂佛羅國語解俱見彊域形勝卷〉
温徳亨喀倫〈温徳亨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
蘇克台蘇蘇喀倫〈䝉古語蘇克斧也台有也蘇蘇國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卷以上和倫部喀倫三處俱設有官兵駐防稽察統於黒龍江將軍和倫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巻〉
分界石碑〈城西北二千五百里吉爾巴濟河口東岸〉
〈木朝康熙二十八年十二月丙子命大臣與俄羅斯議定邉界立石以垂久逺勒滿漢字及俄羅斯拉梯諾䝉古字於上其文曰大清國遣大臣與俄羅斯國議定邉界之碑一將由北流入黒龍江之綽爾諾即烏倫穆河相近吉爾巴齊河為界循此河上流不毛之地有石界興安以至於海凡山路一帶之溪河盡屬俄羅斯一將流入黒龍江之額爾古訥河為界河之南岸屬於中國河之北岸屬於俄羅斯其南岸之黙勒肯河口所有俄羅斯房舍遷徙北岸一將雅克薩地方俄羅斯所修之城盡行除毁雅克薩所居俄羅斯人民及諸物用盡行撤往察罕汗之地一凡獵户人等斷不許越界如有一二小人擅自越界抽獵偷盗者即行擒拿送各地方該管官照所犯輕重懲處或十人或十五人相聚持械捕獵殺人搶掠者必奏聞即行正法不以小故阻壞大事仍與中國和好毋起争端一從前一切舊事不議外中國所有俄羅斯之人及俄羅斯所有中國之人仍留不必遣還一今既永相和好以後一切行旅有准令往來文票者許其貿易不禁一和好㑹盟之後有逃亾者不許收留即行遣還 吉爾巴齊國語解俱已見疆域形勝山川等卷〉
墨爾根
諾敏河巴延和羅喀倫〈諾敏巴延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和羅解見奉天府山川卷〉
甘河啇和哈逹喀倫〈甘國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巻啇和䝉古語抓髻也哈逹解見京城巻〉
伊拉喀喀倫〈國語伊拉喀花開也〉
喀穆尼喀倫〈喀穆尼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巻〉
博爾多喀倫〈博爾多國語觧見建置沿革卷〉
拉哈哈倫〈拉哈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
寜年喀倫
塔拉爾哈倫〈䝉古語塔拉爾枉為也〉
〈以上喀倫八處俱設有兵丁駐防統於墨爾根副都統〉
塞楞額山喀倫〈䝉古語塞楞額承上接下也〉
喀穆尼峯喀倫〈喀穆尼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
〈以上和倫喀倫二處俱設有官兵駐防統於於墨爾根副都統仍歸黒龍江將軍統轄〉黒龍江
巴拉畢喇昂阿喀倫〈畢拉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昂阿解見奉天府山川巻〉伊瑪畢拉昂阿喀倫〈伊䝉䝉古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巻畢拉昂阿已見前注〉精竒哩江喀倫
烏魯蘇穆丹喀倫〈烏魯蘇國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巻穆丹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科洛爾喀倫〈國語科洛爾鞾韈寛曠也〉
喀塔竒喀倫
庫墨勒喀倫
額葉爾喀倫〈䝉古語額葉爾魚油也〉
〈以上喀倫八處俱設有兵丁駐防係黒龍江副都統所轄仍歸將軍統轄〉
紐勒們河喀倫〈紐勒們國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卷〉
遜河口喀倫〈遜國語解見黒龍江山州卷〉
訥黙爾河源喀倫〈訥黙爾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
〈以上和倫喀倫三處俱設有官兵駐防係黒龍江副都統所轄仍歸將軍統轄〉
呼倫布雨爾
庫爾徳勒河喀倫〈䝉古語庫爾熱閘也徳勒袍也〉
特爾墨勒津河喀倫
特尼河喀倫〈特尼國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卷〉
崇古林口喀倫
黙勒肯河口喀倫〈黙勒肯國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巻〉
阿爾噶圖河口喀倫〈䝉古語阿爾噶法術也圖有也〉
錫蘭鄂索河口喀倫〈國語錫蘭鄂索今接續也〉
薩爾竒特山喀倫
開拉哩河翁昆喀倫〈開拉哩國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卷〉
開拉哩河温都爾額埒蘇喀倫〈䝉古語温都爾髙也額埒蘇沙子也〉烏蘭昂阿喀倫〈國語烏蘭昂阿溝嘴也〉
布拉克圖喀倫〈布拉克䝉古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卷〉
摩該圖舍哩哈倫〈摩該圖䝉古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巻舍哩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
托勒輝圖舍哩喀倫
鄂勒圖舍哩喀倫〈䝉古語鄂勒土著也圖舍哩已見前注〉
〈以上喀倫十五處従東境至北境所以防禦俄羅斯俱設有官兵駐防係呼倫布雨爾副都統所轄仍歸黒龍江將軍統轄〉
喀布齊哈圖喀倫
阿拉勒圖喀倫〈阿拉國語解見京城卷〉
扎拉喀倫〈國語扎拉媒人也〉
布拉克喀倫〈布拉克䝉古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卷〉
瑚爾哈圖喀倫〈瑚爾哈䝉古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圖已見前注〉
哈薩圖喀倫
音辰喀倫
阿嚕布拉克喀倫〈阿嚕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布拉克䝉古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卷〉
穆敦哈薩圖喀倫
札穆呼都克喀倫〈國語札穆⿱⺾㳄蘼果也呼都克䝉古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卷〉布雨爾布隆徳爾蘇喀倫
鄂爾遜河烏蘭昂阿喀倫〈烏蘭昂阿解見本巻前注〉
額布都克喀倫〈䝉古語額布膝也〉
拉們哈布爾都哩喀倫〈拉們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
烏黙克依布拉克喀倫〈䝉古語烏黙臭泉也克依氣也布拉克已見前注〉納爾蘇圖喀倫〈䝉古語爾蘇皂李子也圖已見前注〉
〈以上喀倫十六處自西境至南境所以防禦喀爾喀車臣汗俱設有官兵駐防係呼倫布雨爾副都統所轄仍歸黒龍江將軍統轄〉
各路程站
奉天東至
興京站道
第一站〈在城内凡奉天各路站道各由此起額設驛馬七十匹〉
七十里至噶布拉村站〈噶布拉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
七十里至薩爾滸站〈薩爾滸國語解見奉天巻山川巻〉
八十里至穆喜站〈國語穆喜牛様子也〉
四十里至
興京 〈以上三站毎站額設馬十五匹〉
奉天西至山海闗站道
六十里至老邊站〈亦名舊邉寨〉
四十里至巨流河站廣寜縣界
七十里至白旗堡站
五十里至二道井站
五十里至小黒山站
七十里至廣寜站〈按廣寜縣城東南五十里有盤山驛明時設驛於此今廢〉八十里至十三山站錦縣界〈按錦縣東北一百十四百有閭陽驛明時置驛於此本朝初設佐領官駐防後移置十三山站裁閭陽驛〉
五十四里至小凌河站
五十四里至髙橋站
六十二里至寜逺站寜逺州界〈按寜逺城西南有曹莊髙嶺二驛明明設驛今廢〉
六十二里至東闗站
六十三里至涼水河站
七十五里至山海闗 〈以上各站每站額設驛馬五十匹〉
奉天南至朝鮮站道
六十里至十里河站〈即明時虎皮驛我〉
〈大祖髙皇帝天命六年三月攻取遼陽進師虎皮驛駐營即此〉
七十里至迎水寺站遼陽州界
七十里至浪子山站
五十里至甜水站鳯凰城界
四十里至連山闗站
五十里至通逺堡站
六十里至雪裏站
四十里至鳯凰城站〈過此即為朝鮮界 以上八站毎站額設驛馬十三匹〉奉天北至吉林寜古塔站道
七十里至懿路站〈即挹婁城故址〉
七十里至髙麗屯站鐵嶺界
七十五里至開原站開原縣界〈外接吉林界棉花街站五十五里以上三站毎站額設驛馬五十匹〉
奉天北至發庫邊門站道〈發庫國語解見本卷前自巨流河分路〉
七十里至嚴千户屯站開原縣界
六十里至發庫站〈過此即為䝉古界 以上二站毎站額設驛馬十匹按以上二十九站俱係盛京兵部所轄舊設有闗防官管理康熙五十九年准於盛京五部司員内㨂選正副監督各二員管理驛站事務一年一換雍正元年定例三年一換又每站設立驛丞一員毎年〉
〈盛京兵部會同錦州副都統分别考騐原設馬一千三百七十五匹雍正四年六年共裁馬三百八十六匹現額設馬九百八十九匹例於十匹馬内嵗補三匹每補馬一匹給銀九兩凡僱車輛毎里給價一分凡應付公費照勘合火牌俱於盛京户部咨領年終報銷〉吉林西南至奉天站道
尼什哈站〈尼什哈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即烏拉站城西十里凡吉林各路站道皆由此起額設壯丁五十名馬五十匹牛五十頭〉
七十里至蒐登站
七十里至伊勒們站〈伊勒們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
五十五里至蘇斡延站〈即雙楊站蘇斡延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六十里至伊巴丹站〈即驛馬站伊巴丹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
六十里至阿勒坦額墨勒站〈即大孤山站阿勒坦額墨勒䝉古語解見吉林山川巻〉
六十里至克爾素站〈克爾素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
八十里至葉赫站〈葉赫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
四十里至棉花街站〈即䝉古和羅過此五十里即為開原縣界 以上八站毎站額設壮丁四十名馬四十匹牛四十頭〉
吉林東至寜古塔站道
九十里至額赫茂站〈額赫茂國語解俱見吉林山川巻〉
九十里至額音楚站〈即拉發站國語額音楚異也〉
六十五里至圖伊屯站〈即安巴多觀站過此五十里有依克蘇小站 以上三站毎站額設壮丁二十名馬二十匹牛二十頭安巴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多觀解見吉林山川巻〉
一百一十里至鄂摩和索羅站寜古塔界〈過此七十里有塔拉小站 搭拉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巻〉
一百四十里至畢爾罕畢喇站〈畢爾罕畢喇國語解俱見吉林山川巻 以上二站每站額設壮丁三十名馬三十匹牛三十頭〉
七十里至沙蘭站
八十里至寜古塔 〈以上二站每站額設壮丁二十名馬二十匹牛二十頭自尼什哈站至此俱係西路管站官所轄吉林至三姓站道亦由此出乾隆四十四年〉
〈奏准於鄂摩和畢爾罕二站内各撥馬五匹牛五頭額赫茂等五站内各撥馬四匹牛四頭分置薩
庫哩等八站〉
吉林西北至白都訥站道
五十里至金州鄂佛羅站〈即哲松站〉
六十里至舒蘭河站
四十五里至法特哈站〈法特哈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巻 出法持哈邉門即為白都訥界〉
四十五里至騰額爾哲庫站〈國語騰額爾哲庫外乾内濕地也〉四十五里至䝉古站
四十五里至圖賴昭站〈䝉古語國賴代替也昭百數也〉
四十五里至遜札布站〈即五家子站國語遜扎五數也布給也〉三十五里至蒿子站
六十里至舍哩站〈舍哩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
七十里至白都訥站 〈以上十站每站額設壮丁三十名馬三十匹牛三十頭係東路管站官所轄吉林至黒龍江站道亦由此出〉
吉林東北至三姓站道
自騰額爾哲庫站分道而東北三十里至䝉古喀倫站〈騰額爾哲庫國語解見本巻前〉
三十里至拉林多觀站〈拉林國語解見建置沿革巻多觀解見吉林山川巻以上二站係西路管站官所轄乾隆九年増設毎站額設壯丁十名馬十匹牛十頭〉三十里至薩庫哩站〈過此二十餘里即阿勒楚喀城〉
八十里至費克圖站〈費克圖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
一百里至塞勒佛特庫站〈國語塞勒佛特庫鐡耳挖也〉
四十里至佛斯亨站〈佛斯亨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巻〉
五十里至富爾琿站〈國語富爾琿恩恵也〉
五十里里至崇古爾庫站
八十里至鄂爾多穆遜站〈鄂爾多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巻穆遜䝉古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卷〉
一百十里至廟屯站〈過此二十里即為三姓城以上八站係東路管站官所轄乾隆二十四年増設毎站額設壮丁十名馬十匹牛十頭於各站内酌量撥給乾隆四十四年奏准由吉林至寜古塔七站内撥馬三十八匹牛三十八頭分置於此 按吉林三十六站統於吉林將軍所轄有六品官二員管理驛站事務每站原設及陸續添設筆帖式一員領催一名壮丁共八百五十名馬共八百五十匹牛共八百五十頭例於十匹馬内嵗補三匹毎匹給價九兩十頭牛内嵗補四頭每頭給價七兩俱於年終報銷〉
齊齊哈爾東北由墨爾根至黒龍江站道
布克依站〈城内凡齊齊哈爾各路站道皆由此起額設壮丁二十九名馬四十匹牛三十頭〉
六十里至塔拉爾站〈塔拉爾䝉古語解見本卷前〉
七十五里至寜年站 〈以上三站係墨馨管站官所轄〉
八十里至拉哈站墨爾根界〈拉哈國語解已見前注〉
六十里至博爾多站〈博爾多國語解見建置沿革卷 過此而西即為布特哈界〉
四十三里至喀穆尼站〈喀穆尼國語解已疆域形勝巻〉
四十二里至伊拉喀站〈伊拉喀國語解見本前卷〉
七十里至墨爾根站〈墨爾根國語解見建置沿革巻〉
七十五里至科洛爾站〈科洛爾國語解見本巻前〉
七十六里至喀爾喀圖站〈喀爾喀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巻〉
八十五里至庫穆楞站
三十五里至額葉爾站〈額葉爾䝉古語解見本卷前〉
七十八里至黒龍江站〈過此三十二里即黒龍江城 以上十二站係墨爾根管站官听轄康熙二十五年設毎站額設壯丁二十六名馬二十匹牛三十頭乾隆三十一年奉裁牛三頭現在毎站額設牛二十七頭〉
齊齊哈爾西南至白都訥站道
五十五里至特穆徳赫站
七十五里至温托琿站〈温托琿國語解見前卷注〉
七十五里至多鼐站
七十五里至塔勒哈站〈塔勒哈國語解已見前注〉
六十七里至古魯站〈古魯國語解見本巻前〉
五十五里至烏蘭諾爾站〈即新站烏蘭䝉古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巻諾爾見本巻前〉
四十五里至墨馨站〈過此即為白都訥界 以上七站係墨馨管站官所轄康熙二十五年原設六站雍正五年以古魯至墨馨一站相距遥逺添設烏蘭諾爾一站每站額設壮丁二十六名馬二十六匹牛二十七頭〉
齊齊哈爾東南至呼蘭站道
自烏蘭諾爾站分道而東一百里至博爾濟哈站一百十里至察布齊勒站
一百里至鄂多爾圖站
七十五里至布拉克站〈布拉克䝉古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卷〉
八十里至札喀和碩站〈札喀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巻和碩方隅也〉五十五里至呼蘭站〈呼蘭國語解見京城巻過此三十里即為呼蘭城守尉駐防處 以上六站係墨馨管站官所轄毎站額設壮丁九名馬五匹牛五頭乾隆三十一年准於毎站添設領催一名〉
齊齊哈爾西至呼倫布雨爾臺站
一百里至錫爾特臺
八十五里至噶齊克臺
七十里至䝉古烏爾楚克臺
七十里至額赫昂阿臺〈額赫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巻昂阿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巻〉
六十五里至巴林臺
七十五里至雅爾博克托臺
八十里至和羅竒臺〈和羅竒國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巻〉
七十里至烏蘇哩臺
六十五里至札敦昂阿臺
八十里至濟爾瑪沁臺〈過此即為呼倫布雨爾界以上十臺站原孫齊齊哈爾布特哈呼倫布雨爾三處撥兵值班雍正十二年准於博爾多兵内撥𣲖毎站額設兵十名馬二十匹牛三十頭呼倫布雨爾副都統派官一員管理臺站事務 按齊齊哈爾三十六站統於黒龍江將軍所轄設有六品官二員管理驛站事務其布克依等二十六站毎站原設筆帖式一員康熙三十年毎站添設闗防筆帖式一員領催一名額設壮丁共五百七十七名其錫爾特十臺站額設兵共一百名馬共六百九十二匹牛共八百七十三頭乾隆三十六年〉
〈奏准墨馨等十六站例於十匹馬内嵗補三匹十頭牛内嵗補二頭墨爾根等十站牛馬俱嵗補十之三毎馬給銀九兩牛給銀七兩其十臺站牛馬嵗補十之二毎馬給銀六兩牛給銀五兩毎臺額設車十輛毎輛𡷫給修費五錢又毎臺逓送公文夫役𡷫給米二石俱於年終報銷〉
奉天府舖遞
承徳縣
西路在城舖兵一名
三十里大石橋舖兵二名
三十里老邊舖兵二名
三十里孤家子舖兵一名〈西與廣寜縣巨流河舖接界〉
南路在城舖兵一名
三十里火石橋舖兵二名
三十里十里河舖兵一名〈與遼陽州各設一名〉
北路在城舖兵一名
三十里蒲河舖兵二名〈北與鐵嶺縣懿路舖接界以上舖兵共十三名乾隆二年添設十名六年奉裁二十名現設三名分逓三路文報〉
遼陽州
南路在城舖兵一名
三十里沙河舖兵二名
三十里鞍山驛舖兵一名〈與海城縣各設一名按鞍山驛明時設驛於此今裁〉
北路在城舖兵一名
三十五里爛泥舖兵二名
二十五里十里河舖兵一名〈與承徳縣各設一名以上舖兵共八名〉海城縣
南路在城舖兵一名
三十里塔山舖兵二名
三十里耀州舖兵一名〈與葢平縣各設一名〉
北路在城舖兵一名
三十里甘泉舖兵二名
三十里鞍山驛舖兵一名〈與遼陽州各設一名以上舖兵共八名〉葢平縣
南路在城舖兵一名
三十里簸箕寨舖兵二名
三十五里頭臺子舖兵一名〈南與後州李官舖接界〉
北路在城舖兵一名
三十里博囉舖兵二名〈博囉䝉古語解見吉林山川巻〉
二十五里鐵嶺舖兵二名〈北與海城縣耀州舖接界 以上舖兵共九名〉開原縣
南路在城舖兵一名
三十里清水溝舖兵二名〈與鐵嶺縣邉門舖接界以上舖兵共三名原設乾隆五年奉栽二名現在額設一名逓南路文報〉
鐵嶺縣
南路在城舖兵一名
十里范河舖兵二名
二十里懿路舖兵一名〈南與承徳縣蒲河舖接界〉
北路在城舖兵一名
二十里邊門舖兵二〈北與開原縣清水溝舖接界 以上之舖兵共七名〉復州
南路在城舖兵一名
三十里麻河舖兵一名
三十里欒古舖兵一名〈南與寜海縣長店舖接界〉
北路在城舖兵一名
二十五里核桃舖兵一名
二十五里永寜監舖兵一名
三十五里李官墳舖兵一名〈北與益平縣頭臺子舖接界 以上舖兵共七名〉
寧海縣
北路在城舖兵一名
三十里舖兵一名
四十里長店舖兵一名〈北與復州欒古舖接界以上舖兵共三名〉錦州府舖逓
錦縣
西南路在城舖兵一名
五十里髙橋舖兵二名
三十里連山舖兵二名〈西南與寜逺川接界〉
東北路在城舖兵一名
四十里大凌河舖兵二名
三十里十三山站舖兵一名
四十里閭陽驛舖兵一名〈與廣寜縣各設一名以上舖兵共十一名乾隆四年奉裁七名現設四名分逓四路文報〉
寧逺州
西南路在城舖兵一名
三十里沙後所舖兵二名
五十里中後所舖兵二名
五十里前屯衛舖兵二名
三十五里中前所舖兵二名
三十五里山海舖兵二名〈西南與直𨽻山海闗舖接界〉
東北路在城舖兵一名〈與錦縣速山舖接界 以上舖兵共十二名乾隆四年奉裁八名現設四名分遞四路文報〉
廣寜縣
西南路在城舖兵一名
五十里閭陽驛舖兵一名〈與錦縣各設一名〉
東北路在城舖兵一名
三十里沙河舖兵二名
三十里小黒山舖兵二名
二十里胡家窩舖兵二名
三十里二道井舖兵二名
五十里白旗堡舖兵二名
三十里黄旗堡舖兵二名
三十里巨流河舖兵一名〈東北與承徳縣孤家子舖接界 以上舖兵共十七名乾隆四年奉裁十二名現設五名分逓文報〉
義州
東路在城舖兵一名
三十五里大榆樹舖兵二名
三十二里閔隆社舖兵二名〈東與廣寜縣接界〉
南路在城舖兵一名
二十里大嶺舖兵二名
十七里七里河舖兵二名〈南與錦縣接界 以上舖兵共十名乾隆四年奉裁八名現額設二名分逓二路文報〉
吉林黑龍江舊無設立舖兵
欽定盛京通志卷之三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四
津梁〈附船艦〉
奉天府
錦州府
吉林
黑龍江
糧船附載
欽定盛京通志
津梁
〈臣〉等謹案夏令十月成梁言橋梁也爾雅方舟乗泭言舟渡也王政利涉自古先之
盛京為岐豐重地我
太宗文皇帝創修叠道遼河大岸遂成坦途
列聖纉緒䋲武我
皇上
翠華四詣凡橋梁津渡添建修葺四民懽忭免厲揭之勞〈臣〉等釐考各屬橋渡臚注於篇謹志津梁第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四
津梁
奉天府各屬
興京
石提木橋〈雍正九年設在〉
〈啓運山西〉
赫穆哩渡〈城北蘇子河額設槽船二隻水手十三名〉
呼勒渡〈呼勒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巻亦在蘇子河額設槽船二隻水手十二名 以上二渡係開原縣管理〉
斡瑚穆渡〈蘇子河西北渾河上流額設槽船二隻水手十四名〉
穆喜渡〈穆喜國語解見闗郵巻在蘇子河西南額設槽船二隻水手十二名 以上二渡係鐵嶺縣管理〉
承徳縣
馬官橋〈城東二十里〉
䕶城河橋〈城西門又有一在城北門外〉
轉灣橋〈城西二十里〉
永安橋〈城西三十里蒲河經其下俗又名大石橋〉
〈本朝崇徳六年敕建初我〉
〈太祖始定瀋陽以西路道途沮洳命修叠道一百二十里太宗時復建此橋以便行旅至今賴之康熙二十一年聖祖東巡過此有御製永安橋口占一首恭載〉
〈聖製門乾隆八年皇上東巡過此有〉
〈御製雪中過永安橋詩二首十九年有御製再咏永安橋詩四十三年有〉
〈御製題永安橋詩疊道詩四十八年有御製疊道疊戊戌韻詩均恭載〉
〈天章門〉
渾河橋〈城南十里〉
白塔舖橋〈城南二十里〉
北橋〈城北邊門外〉
蒲河木橋〈城北二十五里〉
李岡屯橋〈城北三十五里〉
大窪橋〈城北四十里〉
泥溝舖橋〈城北五十里〉
范家橋〈城北九十里〉
桑林橋〈城東南二十里〉
白蒿溝橋〈城東南三十里〉
石橋〈城東南三十五里〉
奉集堡橋〈城東南四十五里〉
板橋〈城西南三十五里〉
巨流河浮橋〈城西南一百里 以上共橋十九座乾隆四十三年經商民捐修一次〉石廟子渡〈城東二十里舊設渡船二隻乾隆五年奉裁改設槽船二隻額設水手十二名〉七間房渡〈城東六十里雍正十年設渡船二隻額設水手三十二名乾隆五年奉裁〉遼河渡〈城西一百里舊設渡船二十二隻額設水手五十七名乾隆五年奉裁〉十方寺渡〈城西遼河上係承徳鐵嶺交界處額設渡船二隻水手十二名〉
渾河渡〈城南十里額設渡船二隻水手四十名又有渡船四隻係巨流河浮橋船乾隆十九年撥至渾河渡口額設水手二十四名〉
遼陽州
昇仙橋〈城東門外〉
鎮逺橋〈城西門外〉
昇平橋〈城西門外〉
安定橋〈城南門外已圯〉
萬寶橋〈城北四十五里蛤蜊河上〉
梁水橋〈城東北三里以上共橋六座〉
太子河渡〈城東北十五里額設渡船二隻水手十二名〉
海城縣
沙河橋〈城西十里〉
利涉橋〈城西四十里〉
三岔河橋〈城西六十里〉
事蹟
謹稽
實録天命六年春三月我兵既克遼陽城辛未
太祖命台吉徳格類齋桑古率八旗大臣引兵一千安撫人民併閲三岔河橋至海州城中官吏及殷富之家張鼓樂肩輿來迎兩台吉攬轡傳令禁軍士不得奪民財物登城宿勿入民家既入城兩台吉宿
公軍士俱屯城上次日所遣閲視三岔河之人來曰橋已拆斷亦無舟楫遂安撫人民而還三里橋〈城北五里〉
土河橋〈城北十五里〉
八里橋〈城西南八里〉
夾河橋〈城西南三十里〉
楊家橋〈城西南七十里〉
橋頭橋〈城西南七十里〉
散水橋〈城西北三十里以上共橋十座〉
三岔河渡〈城西六十里額設渡船二隻水手二十名〉
蓋平縣
聖旭橋〈城東門外〉
惠風橋〈城南門外〉
清河橋〈城南門外〉
堝頭河橋〈城南二十五里〉
仙水橋〈城南四十里俗名張果老橋石上有掌指及驢跡狀今圯猶存石址〉
仙人橋〈城南五十里已圮猶存基址〉
新安河橋〈城南六十里〉
熊岳河橋〈城南六十里〉
淤泥河橋〈城北五十五里俗名大石橋〉
小石橋〈城西南二十里以上共橋十座〉
開原縣
和陽橋〈城東門外久圯乾隆三十一年重修〉
廣順橋〈城東六十里〉
慶雲橋〈城西門外〉
馬鬃河橋〈城西三十里〉
亮子河橋〈城西五十里〉
清河橋〈城南門外〉
太平橋〈城南門外今圯〉
八里橋〈城南八里頭臺子東〉
三山橋〈城南三十里〉
安逺橋〈城北門外今圯以上共橋十座〉
扣河渡〈城東三十里雍正五年設渡船二隻係奉天府各州縣派撥水手擺渡𨽻開原縣驛丞管理〉
清河渡〈城南二里舊設槽船二隻水手十二名又有渡船二隻係乾隆十九年由巨流河撥至四十一年因渡口水淺移送遼河口濟渡〉
鐵嶺縣
遼海橋〈城南十五里〉
柴河橋〈城北三里〉
周勝橋〈城北十里今圮〉
范河橋〈城西南范河南一里〉
小橋〈范河南三里〉
清河橋〈城西南懿路城南門外 以上共橋六座〉
麒麟渡〈城西額設渡船二隻水手二十名〉
范河渡〈城南三十里額設槽船二隻水手二十名係承徳縣撥入就近管理〉
復州
真武橋〈城東門外〉
沙河橋〈城南八里〉
公王壩橋〈城南八十里〉
北清渡橋〈城西南四十里以上共橋四座〉
寜海縣
卦符橋〈城北三十里〉
岫巖城
葉和尚橋〈城西南一百八十里〉
錦州府
錦縣
雙楊店橋〈城東二十里〉
十三山石橋〈城東八十五里〉
小凌河橋〈城西門外〉
高橋〈城西五十里〉
葛王碑橋〈城北十八里〉
利涉橋〈城東南三十里在星聚屯康熙十六年建 以上共橋六座〉
小凌河渡〈城東十五里額設渡船二隻水手三十名〉
大凌河渡〈城東四十里額設渡船一隻水手五十名〉
寧逺州
募建石橋〈城西南中右所城南門外〉
小石橋〈中右所西南土城門外〉
石橋〈城西南中前所城東二十里〉
五里橋〈城西南二十五里亂石山下 以上共橋四座〉
廣寧縣
通濟橋〈城中鼓樓南〉
經濟橋〈城内東隅〉
會流橋〈經濟橋南城内長春大惠二水至此合流〉
鄰泮橋〈城内儒學西今圯〉
大惠橋〈城東門内大惠水經其下〉
迎秀橋〈城西門内〉
長春橋〈城西門内長春水經其下〉
新廣濟橋〈城南門外〉
秀水橋〈城南門外〉
新橋〈城北門外〉
拱辰橋〈城北門外教塲南今圯〉
觀瀾橋〈城東南門外〉
羊膓河橋〈城東三十五里〉
火石橋〈城東三十五里〉
平逺橋〈城東湖溝舖東三里〉
柳河溝橋〈城東二百二十里雍正九年募修堤道隨水勢建木橋數座乾隆四十三年經商民捐修添建石橋一座木橋六座〉
四塔橋〈城南九十里今圯〉
平洋橋〈城東南高平驛東五十里〉
廣濟橋〈城東南盤山驛東五十里以上共橋二十五座〉
義州
閲武橋〈城南門外〉
通逺橋〈城南門外今圯〉
凌河橋〈城北門外 以上共橋三座〉
吉林各屬
吉林
遵法橋〈城内將軍公署南〉
珠嚕多觀河橋〈珠嚕多觀國語解俱見吉林山川卷城東二百九十里相傳為任和尚募建 以上共橋二座〉
烏拉渡〈烏拉國語解見建置沿革卷城西十里康熙十一年設渡船六隻二十五年添設渡船二隻乾隆五年奉裁四隻現額設渡船四隻〉
松花江渡〈城東南康熙三十三年設渡船八隻雍正二年移二隻於阿勒楚喀現在額設渡船六隻〉
葉河渡〈城西南與開原縣交界處額設渡船二隻係奉天府各州縣𣲖撥水手擺渡𨽻開原驛丞管理〉
寧古塔
石甸子橋〈城西一百餘里黑石甸子空處相傳亦為任和尚募建〉
阿勒楚喀
阿勒楚喀渡〈城東北雍正二年自松花江移設渡船二隻 以上諸渡俱係吉林將軍管理〉
黑龍江各屬
齊齊哈爾
呼倫河渡〈呼倫䝉古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城東六百里額設渡船二隻〉
嫩江渡〈城西五里額設渡船二隻係水師營所轄〉
塔拉爾河渡〈塔拉爾蒙古語解見闗郵卷城東北六十里舊設渡船二隻雍正五年移設一隻于墨爾根嫩江渡口現在額設一隻係黒龍江站官管理〉
墨爾根
訥黙爾河渡〈訥黙爾國語蒙古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城南一百六十里額設渡船二隻〉嫩江渡〈城西北一里雍正五年自塔哈爾河移設渡船一隻〉
黑龍江
黑龍江渡〈城東額設渡船二隻乾隆十四年添設以上三渡俱係黒龍江水師營管理〉糧船附載
奉天運糧船八十隻〈康熙三十三年造後裁〉
遼河運糧船一百隻〈康熙二十二年造後裁〉
伊屯河槳船二十隻〈康熙二十二年造運糧船一百隻二十九年改造槳船二十隻〉
混同江運糧船三十隻〈康熙二十二年原造五十隻二十三年添造三十隻五十八年裁去五十隻現存三十隻額設水手修船夫役共三百三名〉
齊齊哈爾運糧船四十隻〈康熙三十八年自墨爾根撥來五十隻三十九年撥往黑龍江十隻現存四十隻〉
墨爾根運糧船六十六隻〈康熙二十八年自黒龍江撥來二十九年裁去十六隻三十八年盡撥往齊齊哈爾〉
黑龍江運糧船六十隻〈康熙二十二年自船厰撥來一百三十二隻三十八年撥往墨爾根六十六隻三十九年自齊齊哈爾撥來十隻現存四十隻〉
呼倫運糧船十隻〈乾隆五年添造 以上共額設水手修船夫役三百名 按以上各處船隻過應修理俱於盛京工部支銀辯理〉
〈謹案康熙二十二年二月聖祖仁皇帝念烏拉水陸重鎮輸輓維艱〉
〈特命盛京刑部侍郎噶爾圖防守協領音建琿相視可達混同江河道繪圖進呈復遣噶爾圃等乗小舟自遼河遣烏拉副都統斡哩瑚等自伊屯口測其水道淺深覆奏奉〉
〈旨設倉四處内地設于巨流河之開城邊外設于鄧子村烏拉設于伊屯門及伊屯口農隙時運米貯于開城倉内以春秋二季舟運至鄧子村交卸自鄧子村至伊屯門百里無水路車運至伊屯門倉内由伊屯河舟運出伊屯口竟達混同江其遼河伊屯河俱造運船百隻以瀛臺白剪油船為式俱加長三丈五尺濶七尺高二尺五寸毎隻載米六十倉石為率其混同江用大船八十隻接運毎船載米二百石為率其遼河運丁滿兵三百名奉天所屬各州縣分派水手六百名毎名月給銀一兩仍免〉
〈具丁地伊屯河及混同江水手俱由寧古塔將軍分派嵗以為常嗣後各鎮開墾既廣儲峙有素無事輸粟之勞運船積於無用臣等謹稽始末仰見我〉
〈祖軫念民瘼有備無患之至意且以見經畫之事隨時異宜謹詳識馬〉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五
户口一
盛京丁賦户口規制
奉天府
錦州府
吉林各屬
黑龍江各屬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五
户口
〈臣〉等謹案周官登版籍而拜藏之重民數也
盛京
帝業所基深仁淪浹自
世祖統一寰㝢休養生息逮今百數十年耕屯相望户口日増盡勿吉挹婁之境莫不雲連櫛比蕃庻殷昌我
皇上御極迄今民數嵗倍前時
厯巡所至熙穰成風所以培植本根者至宏且逺也謹
志户口第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五
户口
盛京丁賦戸口規制
奉天府
順治十年以遼陽為府設遼陽海城二縣其錦州寧逺廣寧沙後四城尚屬佐領所轄是年定例遼東招民開墾至百名者文授知縣武授守偹六十名以上文授州同州判武授千總五十名以上文授縣丞主簿武授百總招民數多者每百名加一級所招民每名給月糧一斗每地一晌給種六升每百名給牛二十隻〈康熈七年例停〉十五年省遼陽府以瀋陽為奉天府康熈元年錦州改為縣三年奉天府添設承徳盖平開原鐵嶺四縣遼陽縣改為州廣寧改為府添設廣寧縣寧逺州五年改廣寧府為錦州府以錦縣寧逺州廣寧縣屬焉於時州縣新設户無舊籍丁鮮原額俱係招民三年起科其徙民於康熈七年歸併承徳開原鐵嶺三縣為民即於本年起科其續發到者仍三年後起科奉天府屬每丁徵銀一錢五分錦州府屬毎丁徴銀二錢是年始行編審法丁賦著於籍三十二年丁銀折豆每丁徵市斗黑豆二斗三升零七勺六抄九撮至三斗八升不等四十七年奉頒制斗每斗抵市斗五升五十二年
詔人丁以五十年編審為定額以後滋生户口永不加賦五十三年人丁照舊例徵銀五十六年復徵豆〈照前例〉雍正二年編審徵豆四年復改徵銀五年置永吉州泰寧長寧二縣設復州通判七年裁泰寧縣十二年復州增設知州於金州衛設寧海縣俱屬奉天府又設義州屬錦州府是年編審二府丁銀實數乾隆元年裁長寧縣併歸永吉州十二年裁永吉州設吉林理事同知徵收地丁錢糧屬吉林將軍管轄二十六年至二十九年寧古塔白都訥三姓地丁俱歸各鎮副都綂徴收由吉林同知彚總報銷三十七年裁錦州通判設岫巖通判兼管鳯凰城𨽻奉天府是年吉林各屬
詔以三十六年編審為定額以後永不加賦惟開户入籍家奴官庄年滿幼丁仍按例加徴四十五年阿勒楚喀地丁亦歸副都綂徴收由吉林彚報焉其奉天各屬户口舊無册籍自乾隆六年始行編審〈吉林黑龍江自乾隆三十六年始〉户口著於籍今纂丁賦户口一門斷自著籍之年為始
奉天府屬
康熈七年始行編審實在行差人丁共七千九百五十三丁共徴銀一千一百九十二兩九錢五分〈每丁徴銀一錢五分是時府屬承徳遼陽鐵嶺海城盖平開原六州縣舊志祗載總數並未分晰〉
康熈二十四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一萬三千一百七十一丁共徴銀一千九百七十五兩六錢五分
康熈五十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一萬八千六百二十三丁共徴銀二千七百九十三兩四錢五分
雍正十二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二萬三千七百九十六丁共徴銀三千五百六十九兩四錢〈雍正五年設永吉州長寧縣十二年又設寧海縣俱屬奉天府舊志始分晰各州縣丁賦條項〉
乾隆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二萬八千三百五十八丁共徴銀四千二百五十三兩七錢〈乾隆元年裁長寧縣併入永吉州嗣後十年一編審〉
乾隆十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二萬九千二百九十九丁共徴銀四千三百九十四兩八錢五分
乾隆二十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三萬六千七百三十六丁共徴銀五千五百十兩零四分
乾隆三十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三萬七千二百五十二丁共徴銀五千五百八十七兩八錢
乾隆四十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三萬七千六百七十七丁共徴銀五千六百五十一兩五錢五分
承徳縣〈二十七社〉
雍正十二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三千四百六十九丁徴銀五百二十兩零三錢五分
乾隆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三千九百二十五丁徴銀五百五十八兩七錢五分
乾隆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四千九百三十六丁徴銀七百四十兩零四錢
乾隆二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六千六百八十八丁徴銀一千零三兩二錢
乾隆三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六千八百一十四丁徴銀一千零二十二兩一錢
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七千一百零二丁徴銀一千零六十五兩三錢
遼陽州〈二十七社〉
雍正十二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四千五百三十九丁徴銀六百八十兩零八錢五分
乾隆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四千五百七十五丁徴銀六百八十六兩二錢五分
乾隆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四千七百四十四丁徴銀七百一十一兩六錢
乾隆二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五千八百九十三丁徴銀八百八十三兩九錢五分乾隆三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五千八百九十七丁徴銀八百八十四兩五錢五分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五千九百二十丁徴銀八百八十八兩
海城縣〈二十二社半〉
雍正十二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三千七百五十七丁徴銀五百六十三兩五錢五分
乾隆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三千八百三十八丁徴銀五百七十五兩七錢
乾隆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四千六百零九丁徴銀六百九十一兩三錢五分
乾隆二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六千五百九十八丁徴銀九百八十九兩七錢
乾隆三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六千六百一十丁徴銀九百九十一兩五錢〈三十七年撥給岫巖㕔一千六百四十一丁〉
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五千零四十一丁徴銀七百五十六兩一錢五分
盖平縣〈十社〉
雍正十二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一千三百五十二丁徴銀二百零二兩八錢
乾隆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一千七百丁徴銀二百五十五兩
乾隆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三千二百五十五丁徴銀四百八十八兩二錢五分
乾隆二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四千一百二十五丁徴銀六百一十八兩七錢五分乾隆三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四千一百三十七丁徴銀六百二十兩零五錢五分〈三十七年撥給岫巖㕔一千三百二十丁〉
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八百三十七丁徴銀四百二十五兩五錢五分開原縣〈十五社〉
雍正十二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四百三十九丁徴銀三百六十五兩八錢五分
乾隆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四百八十六丁徴銀三百七十二兩九錢
乾隆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五百一十二丁徴銀三百七十六兩八錢
乾隆二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七百六十一丁徴銀四百一十四兩三錢
乾隆三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九百六十一丁徴銀四百四十四兩一錢五分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九百三十四丁徴銀四百四十兩零一錢
鐡嶺縣〈十八社〉
雍正十二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四百七十七丁徴銀三百七十一兩五錢五分
乾隆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五百六十二丁徴銀三百八十四兩三錢
乾隆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六百六十六丁徴銀三百九十九兩九錢
乾隆二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九百八十一丁徴銀四百四十七兩一錢五分乾隆三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九百八十三丁徴銀四百四十七兩四錢五分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九百九十四丁徴銀四百四十九兩一錢
復州〈二十四社〉
雍正十二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零七十四丁徴銀三百十一兩一錢〈外除撥給寜海縣丁一千一百六十七丁〉
乾隆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三千一百九十丁徴銀四百七十八兩五錢
乾隆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四千三百零七丁徴銀六百四十六兩零五分
乾隆二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五千一百零五丁徴銀七百六十五兩七錢五分
乾隆三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五千二百二十五丁徴銀七百八十三兩七錢五分〈三十七年撥給岫巖㕔六百七十四丁〉
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四千五百零二丁徴銀六百七十五兩三錢
寜海縣〈雍正十二年設〉
雍正十二年收復州撥給並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一千三百零二丁徴銀一百九十五兩三錢乾隆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一千九百八十丁徴銀二百九十七兩
乾隆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二百七十丁徴銀三百四十兩零五錢
乾隆二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五百八十五丁徴銀三百八十七兩七錢五分乾隆三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六百二十五丁徴銀三百九十三兩七錢五分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六百四十三丁徴銀三百九十六兩四錢五分岫巖城〈乾隆三十七年設通判屬奉天府〉
乾隆三十七年收海城盖平復州撥給丁三千六百四十五丁至四十五年原額新増實在行差人丁三千七百零四丁徴銀五百五十五兩六錢錦州府
康熈七年始行編審實在行差人丁共八千六百九十丁共徴銀一千七百三十八兩〈每丁徴銀二錢舊志祗載總數並未分晰〉
康熈二十四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一萬三千零五十六丁共徴銀二千六百一十一兩二錢
康熈五十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二萬三千五百八十七丁共徴銀四千七百十七兩四錢
雍正十二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二萬三千六百八十丁共徴銀四千七百三十六兩〈是年舊志始分晰各州縣丁賦條項〉
乾隆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二萬五千一百五十六丁共徴銀五千零三十一兩二錢〈嗣後十年一編審〉
乾隆十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三萬五千八百五十五丁共徴銀七千一百七十一兩
乾隆二十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四萬五千零三十五丁共徴銀九千零七兩乾隆三十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四萬五千零七十一丁共徴銀九千零一十四兩二錢
乾隆四十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四萬五千一百二十六丁共徵銀九千零二十五兩二錢
錦縣〈三十六社〉
雍正十二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九千六百六十四丁徵銀一千九百三十二兩八錢〈外除撥給義州二千五百七十五丁〉
乾隆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九千七百四十八丁徵銀一千九百四十九兩六錢
乾隆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一萬三千七百二十五丁徵銀二千七百四十五兩
乾隆二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一萬五千一百三十九兩徵銀三千零二十七兩八錢乾隆三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一萬五千一百四十六丁徵銀三千零二十九兩二錢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一萬五千一百五十九丁徵銀三千零三十一兩八錢寜逺州〈二十三社〉
雍正十二年原額新増實在行差人丁七千五百四十九丁徵銀一千五百零九兩八錢
乾隆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八千一百八十三丁徵銀一千六百三十六兩六銀
乾隆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一萬一千六百四十七丁徵銀二千三百二十九兩四錢乾隆二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一萬六千六百五十丁徵銀三千三百三十兩
乾隆三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一萬六千六百九十丁徵銀三千三百三十八兩
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一萬六千六百七十一丁徵銀三千三百三十四兩二錢廣寜縣〈十八社〉
雍正十二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三千零二十六丁徵銀六百零五兩二錢〈外除撥給義州八百六十六丁〉乾隆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三千五百五十八丁徵銀七百一十一兩六錢
乾隆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四千九百六十丁徵銀九百九十二兩
乾隆二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六千二百五十八丁徵銀一千二百五十一兩六錢乾隆三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六千二百六十五丁徵銀一千二百五十三兩
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六千二百九十九丁徵銀一千二百五十九兩八錢義州〈雍正十二年設〉
雍正十二年新收實在行差人丁三千四百四十一丁徵銀六百八十八兩二錢
乾隆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三千六百六十七丁徵銀七百三十三兩四錢
乾隆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五千五百二十三丁徵銀一千一百零四兩六錢
乾隆二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六千九百八十八丁徵銀一千三百九十七兩六錢乾隆三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六千九百七十丁徵錢一千三百九十四兩
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六千九百九十七丁徵銀一千三百九十九兩四錢吉林各屬〈乾隆十二年裁永吉州吉林民户歸理事同知徵收嗣後寧古塔等處凡副都統徵收者俱由吉林同知彚總報銷〉
乾隆十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四千三百二十七丁共徵銀六百四十九兩零五分乾隆二十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六千零二十七丁共徵銀九百零四兩零五分乾隆三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人丁共一萬三千三百零二丁共徵銀一千九百九十五兩三錢
乾隆四十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二萬七千四百七十丁共徵銀四千一百二十兩零五錢
士口林
雍正十二年編審永吉州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一百八十六丁徵銀三百二十七兩九錢乾隆六年編永吉州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四千一百零二丁徵銀六百一十五兩三錢十二年奉裁改設吉林同知徵收屬吉林將軍統轄乾隆十二年新收永吉州人丁四千一百四十三丁至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四千三百二十七丁徵銀六百四十九兩零五分
乾隆二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五千四百九十二丁徵銀八百二十三兩八錢
乾隆三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一萬零六百三十四丁徵銀一千五百九十五兩一錢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萬二千六百七十三丁徴銀三千四百兩零九錢五分寜古塔〈原𨽻泰寜縣雍正七年裁泰寧縣改𨽻吉林乾隆二十九年歸副都統徴收地丁錢糧〉
乾隆三十九年新收人丁六百六十一丁至三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七百二十八丁徴銀一百零九兩二錢
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七百九十四丁徵銀一百一十九兩一錢
白都訥〈原𨽻長寧縣乾隆元年併歸永吉州今改𨽻吉林同知舊設廵檢徵收地丁錢糧乾隆二十六年裁廵檢歸副都統徵收〉
雍正十二年編長寧縣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百零一丁徴銀三十兩零一錢五分乾隆元年奉裁歸併入永吉州
乾隆二十六年新收實在行差人丁五百三十五丁徴銀八十兩零二錢五分
乾隆三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一千八百八十四丁徵銀二百八十二兩六錢
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三千八百八十四丁徵銀五百八十二兩六錢
三姓〈乾隆二十九年歸副都統徵收〉
乾隆二十九年新收人丁五十三丁至三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五十六丁徵銀八兩四錢
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六十九丁徵銀一十兩零三錢五分
阿勒楚喀〈乾隆四十五年歸副都綂徴收〉
乾隆四十六年新收實在行差人丁五十丁徴銀七兩五錢
黒龍江各屬〈係黑龍江將軍所轄〉
雍正十二年新編實在行差人丁共二萬三千七百零五丁〈俱係旗民例不徴收丁銀〉
乾隆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三萬一千五百三十四丁
乾隆十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三萬三千六百三十一丁
乾隆二十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三萬二千六百一十二丁
乾隆三十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三萬三千五百七十三丁
乾隆四十六年編審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共三萬六千七百七十九丁
齊齊哈爾
雍正十二年新編實在行差人丁七千七百六十五丁
乾隆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八千九百零一丁
乾隆十六年原額新増實在行差人丁九千五百六十一丁
乾隆二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九千六百九十一丁
乾隆三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九千八百七十丁
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増實在行差人丁九千九百三十五丁
墨爾根
雍正十二年新編實在行差人丁二千三百六十九丁
乾隆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四百八十九丁
乾隆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四百三十二丁
乾隆二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四百六十六丁
乾隆三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四百七十一丁
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増實在行差人丁四千零三十九丁
黒龍江
雍正十二年原額新増實在行差人丁四千四百四十丁
乾隆六年原額新増實在行差人丁四千八百四十五丁
乾隆十六年原額新増實在行差人丁五千零三十五丁
乾隆二十六年原額新増實在行差人丁六千零二十五丁
乾隆三十六年原額新増實在行差人丁六千六百五十丁
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増實在行差人丁七千四百九十三丁
呼倫布雨爾
雍正十二年原額實在行差人丁七千四百九十六丁
乾隆六年原額新増實在行差人丁七千六百二十七丁
乾隆十六年原額新増實在行差人丁七千八百五十八丁
乾隆二十六年原額新増實在行差人丁六十六百三十一丁
乾隆三十六年原額新増實在行差人丁七千五百六十一丁
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増實在行差人丁七千七百一十二丁
呼蘭
乾隆六年新編實在行差人丁一千四百九十五丁
乾隆十六年原額新増實在行差人丁一千六百二十八丁
乾隆二十六年原額新増實在行差人丁二千零四十九丁
乾隆三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二千三百六十八丁
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増實在行差人丁二千七百三十九丁
布特哈
雍正十二年新編實在行差人丁一千九百三十五丁
乾隆六年原額新増實在行差人丁六千一百七十七丁
乾隆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七千一百一十六丁
乾隆二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五千七百五十丁
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増實在行差人丁四千六百五十三丁
乾隆四十六年原額新增實在行差人丁四千八百五十六丁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六
戸口〈二〉
奉天府
錦州府
吉林各屬
黒龍江各屬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六
户口〈二〉
奉天府屬
乾隆六年新編民户共三萬一千五百户男婦共十三萬八千一百九十口〈是年始編審奉天錦州二府户口嗣後十年一編審〉
乾隆十六年編審民户共三萬六千五百八十四户男婦共十六萬二千二百六十一口
乾隆二十六年編審民户共四萬五千三百七十八户男婦共三十萬零四千零九十一口
乾隆三十六年編審民户共五萬一千八百七十八户男婦共三十五萬八千二百六十五口乾隆四十六年編審民户共五萬五千四百九十七户男婦共三十九萬零九百一十四口
承徳縣
乾隆六年新編民户三千九百二十五户男婦一萬七千一百八十四口
乾隆十六年編審民户四千九百三十一户男婦二萬四千六百七十二口
乾隆二十六年編審民户八千五百四十六户男婦八萬三千五百六十六口
乾隆三十六年編審民户一萬一千三百三十户男婦十萬零三千零一十六口
乾隆四十六年編審民户一萬二千四百八十七户男婦十一萬四千五百五十九口
遼陽州
乾隆六年新編民户六千五百七十五户男婦三萬九千五百九十五口
乾隆十六年編審民户六千七百八十九户男婦四萬一千六百一十一口
乾隆二十六年編審民户八千一百三十九户男婦四萬六千七百五十八口
乾隆三十六年編審民户八千三百八十九户男婦四萬八千五百六十二口
乾隆四十六年編審民户九千三百五十二户男婦五萬五千二百九十九口
海城縣
乾隆六年新編民户七千八百五十七户男婦一萬六千三百三十三口
乾隆十六年編審民户八千三百七十二户男婦二萬四千七百口
乾隆二十六年編審民户八千七百三十户男婦二萬四千七百口
乾隆三十六年編審民户一萬零一百八十八户男婦四萬四千四百七十六口〈三十七年分舊管户口編入岫巖城〉乾隆四十六年編審民户七千三百四十五户男婦三萬七千四百三十六口
盖平縣
乾隆六年新編民户二千八百二十九户男婦八千六百四十六口
乾隆十六年編審民户四千六百三十九户男婦一萬四千八百五十六口
乾隆二十六年編審民户四千九百七十九户男婦一萬八千九百八十三口
乾隆三十六年編審民户五千二百一十七户男婦一萬九千八百七十一口〈三十七年分舊管户口編入岫巖城〉乾隆四十六年編審民户五千二百二十户男婦二萬八千一百八十四口
開原縣
乾隆六年新編民户二千四百九十八户男婦一萬零八百零七口
乾隆十六年編審民户二千四百九十八户男婦一萬零七百四十五口
乾隆二十六年編審民户三千一百八十一户男婦三萬九千六百一十六口
乾隆三十六年編審民户四千五百六十二户男婦四萬三千七百九十五口
乾隆四十六年編審民户五千一百十户男婦四萬二千二百四十二口
鐡嶺縣
乾隆六年新編民户二千五百九十九户男婦九千三百三十六口
乾隆十六年編審民户二千六百七十一户男婦九千五百六十六口
乾隆二十六年編審民户三千七百二十九户男婦三萬八千九百一十九口
乾隆三十六年編審民户四千零九十九户男婦四萬二千六百六十九口
乾隆四十六年編審民户二千七百二十六户男婦三萬零一百九十七口
復州
乾隆六年新編民户三千一百九十二户男婦二萬五千四百八十八口
乾隆十六年編審民户四千四百一十七户男婦二萬六千零六十四口
乾隆二十六年編審民户五千四百七十八户男婦三萬三千八百八十四口
乾隆三十六年編審民户五千三百一十户男婦三萬八千八百六十五口〈三十七年分舊管户口編入岫巖城〉乾隆四十六年編審民户六千零八十八户男婦四萬零五百二十五口
寜海縣
乾隆六年新編民户二千零二十五户男婦一萬零八百零一口
乾隆十六年編審民户二千二百六十七户男婦一萬零四十七口
乾隆二十六年編審民户二千五百九十六户男婦一萬一千三百三十五口
乾隆三十六年編審民户二千六百一十七户男婦一萬五千九百六十二口〈三十七年分舊管户口編入岫巖城〉乾隆四十六年編審民户二千七百一十五户男婦一萬七千七百九十五口
岫巖城
乾隆三十七年新編民户四千三百一十户男婦一萬九千三百一十一口〈是年始設岫巖城通判析復州及海城盖平寧海三縣民户以𨽻之〉
乾隆四十六年編審民户四千四百五十四户男婦二萬七千六百七十七口
錦州府屬
乾隆六年新編民户共二萬八千五百五十七户男婦共二十二萬一千四百三十二口
乾隆十六年編審民户共三萬七千六百二十八户男婦共二十五萬一千一百二十六口
乾隆二十六年編審民户共四萬七千四百五十一户男婦共三十七萬四千七百七十九口乾隆三十六年編審民户共五萬二千七百二十八户男婦共三十九萬六千六百四十一口乾隆四十六年編審民户共五萬九千六百九十七户男婦共三十九萬八千一百七十九口錦縣
乾隆六年新編民户一萬一千六百四十九户男婦七萬二千八百七十三口
乾隆十六年編審民户一萬三千九百八十七户男婦八萬六千零四十七口
乾隆二十六年編審民户一萬七千四百三十户男婦十三萬三千六百一十二口
乾隆三十六年編審民户一萬九千一百五十户男婦十三萬九千一百七十六口
乾隆四十六年編審民户一萬九千九百二十九户男婦十六萬四千四百零四口
寜逺州
乾隆六年新編民户九千六百八十三户男婦十一萬零二百零九名
乾隆十六年編審民户一萬三千一百三十四户男婦十一萬一千四百五十二口
乾隆二十六年編審民户一萬六千三百八十户男婦十三萬零一十二口
乾隆三十六年編審民户一萬九千四百八十九户男婦十四萬四千四百七十三口
乾隆四十六年編審民户一萬九千八百一十八户男婦九萬八千四百零一口
廣寜縣
乾隆六年新編民户三千五百五十八户男婦三萬零二百七十四口
乾隆十六年編審民户五千零三十七户男婦三萬四千八百二十二口
乾隆二十六年編審民户六千六百七十八户男婦六萬零五百九十七口
乾隆三十六年編審民户七千零九十九户男婦六萬六千八百四十一口
乾隆四十六年編審民户九千九百七十四户男婦八萬三千七百三十五口
義州
乾隆六年新編民户三千六百六十七户男婦八千零七十六口
乾隆十六年編審民户五千四百七十户男婦一萬八千八百零五口
乾隆二十六年編審民户六千九百六十三户男婦四萬零五百五十八口
乾隆三十六年編審民户六千九百九十户男婦四萬六千一百三十七口
乾隆四十六年編審民户九千九百七十六户男婦五萬一千六百三十九口
吉林各屬
乾隆三十六年新編民户共一萬三千零二十七户男婦共五萬六千六百七十三口
乾隆四十五年編審民户共二萬八千零五十三户男婦共十三萬五千八百二十七口
吉林
乾隆三十六年新編民户八千八百五十六户男婦四萬四千六百五十六口
乾隆四十五年編審民户二萬二千五百十三户男婦十一萬四千四百二十九口
寜古塔
乾隆三十六年新編民户六百四十五户男婦一千五百七十一口
乾隆四十五年編審民户七百九十四户男婦一千九百四十三口
白都訥
乾隆三十六年新編民户三千四百十六户男婦一萬零二百四十八口
乾隆四十六年編審民户四千零六户男婦一萬九千一百五十口
三姓
乾隆三十六年新編民户六十户男婦一百九十八口
乾隆四十五年編審民户六十九户男婦二百二十八口
阿勒楚喀
乾隆四十五年新編民户五十户男婦七十七口黒龍江各屬
乾隆三十六年新編民户共二萬零五百零八户男婦共三萬五千二百八十四口
乾隆四十五年編審民户共二萬二千二百四十六户男婦共三萬六千四百零八口
齊齊哈爾
乾隆三十六年新編民户五千二百六十八户男婦一萬零三十六口
乾隆四十五年編審民户五千二百四十一户男婦九千八百七十口
墨爾根
乾隆三十六年新編民户三千一百一十三户男婦五千九百八十六口
乾隆四十五年編審民户二千三百户男婦四千零三十九口
黒龍江
乾隆三十六年新編民户三千四百一十三户男婦六千九百五十三口
乾隆四十五年編審民户三千七百零九户男婦七千四百九十三口
呼倫布雨爾
乾隆三十六年新編民户三千一百七十户男婦五千八百九十三口
乾隆四十五年編審民户五千四百二十八户男婦七千五百六十一口
呼蘭
乾隆三十六年新編民户九百七十五户男婦一千八百五十六口
乾隆四十五年編審民户一千二百七十四户男婦二千七百三十九口
布特哈
乾隆三十六年新編民户四千二百六十九户男婦四千五百六十口
乾隆四十五年編審民户四千二百九十四户男婦四千七百零六口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七
田賦〈一〉
盛京民田徴賦規制
奉天府屬民地
錦州府屬民地
吉林各屬民地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七
田賦〈一〉
〈臣〉等謹案遼地沃野十里
國家作京伊始墾闢田疇百數十年以來省耕薄斂
優賚頻加亦既無曠土無㳺民矣我
皇上加惠
陪京蠲租賜復
巡軒莅止叠沛
恩綸旗地官莊休助兼施豐亨裕大之模誠萬年無斁云〈臣〉等詳考各州縣賦額以及莊田税課之屬謹志田賦第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七
田賦〈一〉
盛京民田徵賦規制
盛京各屬民田自順治十五年始定徴賦之制每畆嵗徴銀三分凡新墾地畆三年起科康熙十一年改為十年起科十五年復改為三年起科十八年定為六年起科不分等則每畆嵗徴銀三分不加閏二十二年綜計奉天錦州二府新舊起科地共三十一萬二千八百五十九畆有竒嵗徴銀九千三百八十五兩有竒於是各州縣田賦之額乃著於册三十二年改徴粟米每畆嵗徴粟米三升有竒四十三年錦縣寧逺州應徴粟米仍改徴銀解交承徳遼陽海城蓋平開原鐵嶺廣寧七州縣買糧貯倉四十七年頒制斗〈前此徵米皆以闗東市斗至是以制斗為凖每斗扺市斗五升〉毎畆嵗徴粟米七升五合五十三年徴銀如舊制五十六年復徴粟米雍正六年銀米各半徴收八年分上中下三則起科上則地每畆嵗徴粟米六升三合八勺三抄中則地每畆嵗徴粟米四升二合五勺五抄五撮下則地每畆嵗徴粟米二升一合二勺七抄六撮上則嵗徴銀三分中則嵗徴銀二分下則嵗徴銀一分各州縣等則畧同惟五年増設之永吉州長寧縣每畆徴銀三分不分等則乾隆元年裁長寧縣歸永吉州徴收十二年裁永吉州設吉林同知徴收十九年清丈泰寧舊縣民地〈雍正五年以寧古塔地置縣七年省〉册報起科歸寧古塔副都統徴收三十三年清丈奉天錦州二府地凡民人私墾者准為餘地分上中下三則徴租上則每畆嵗徴銀七分中則每畆嵗徴銀六分下則每畆嵗徴銀五分三十五年民典旗人餘地及永逺徴租暫行徴租地畆俱歸州縣徴收四十六年
盛京吉林民人私墾地畆續經查岀者每畆嵗徴銀八分仍在旗倉納米二升六合五勺五抄以懲匿報之弊著為令
奉天府屬
順治十四年設府領遼陽海城二縣十五年至十八年遼陽海城起科地四萬八千一百六十五畆四分四釐四毫二絲徴銀一千四百四十四兩九錢六分三釐三毫二絲六忽金州〈明時衛所〉
〈本朝初廢至是年設金州巡檢以徵其賦𨽻海城縣康熙四年改𨽻盖平縣十九年裁雍正五年復設巡檢𨽻復州通判〉起科地七千一百六十七畆六分八釐徴銀二百一十五兩三分四釐共田五萬五千三百三十三畆一分二釐四毫二絲賦銀一千六百五十九兩九錢九分三釐七毫二絲六忽康熙元年至三年遼陽金州續報起科地五百五十八畆四分四釐徴銀十六兩七錢五分三釐九毫八絲是年増設承徳盖平開原鐵嶺四縣升遼陽縣為州與舊設之海城縣並𨽻於府自是至二十二年府屬六州縣續報起科地十四萬四千五百零六畆五分一釐七毫徴銀四千三百三十五兩一分二釐二毫内開除承徳蓋平金州編兵入旗及遼陽海城蓋平開原鐵嶺等州縣運糧水手各項地畆免徴不計外統計新舊起科共田十八萬二千九百七十三畆四分六釐一毫三絲三忽是為田額共賦銀五千四百八十八兩六錢五分三釐八毫三絲九忽九徴是為賦額〈具晰載各州縣條下〉自康熙二十三年至雍正四年府屬六州縣續報起科地十四萬七百十七畆二釐統計原額新増共田三十二萬三千六百九十畆四分八釐是時改徴粟米〈徴米始於康熙三十二年至五十三年仍徴銀越三年復徴米雍正五年改為銀米各半徵收具詳徵賦規制條下〉共賦米二萬一千二百七十石五斗六合有竒自五年至十三年舊𨽻府屬之承徳遼陽海城蓋平開原鐵嶺六州縣並増設之永吉州長寧縣〈雍正五年以吉林地置州以白都訥地置縣〉復州〈雍正五年設通判駐復州舊衛城十二年改置州〉海寧縣〈雍正十二年以金州舊衛地置〉續報起科及丈出地〈雍正五年通行清丈〉八十八萬零九十七畆九釐統計原額新増共田一百二十萬三千七百八十七畆五分一釐分上中下三則銀米各半徴收〈雍正八年始定分則之制具詳徵賦規新條下〉共賦米二萬五千三百零四石三斗二合九勺四抄賦銀一萬四千一百六十四兩八錢九分五釐六毫七絲〈具晰載各州縣條下〉自乾隆元年至四十六年府屬之長寧縣永吉州既先後裁改〈乾隆元年省縣入州十二年州廢改設吉林同知屬于將軍不復𨽻府〉所有承徳遼陽海城蓋平開原鐵嶺復州寧海八州縣並分設之岫巖城〈金時縣城在盖平縣東乾隆三十七年設通判治此析遼陽海城蓋平復州地及鳯凰城以𨽻之〉續報起科及丈出地〈乾隆三十年通析清丈〉五萬二千三百三十四畆二分五釐四毫統計原額新増共田一百二十五萬六千一百二十一畆七分六釐四毫分上中下三則銀米各半徴收〈分則之制晰載各州縣條下〉共賦米二萬九千六百二十三石六斗六升七合七勺賦銀一萬三千一百八十九兩二錢七分八釐又民人徴租餘地〈乾隆三十年丈出私墾地畆三十一年准作餘地徴租〉五十萬零四千五百六十七畆零三毫徴租銀二萬六千八百五十八兩六錢零五釐民租旗地〈乾隆三十五年歸州縣徵租〉十九萬九千八百六十八畆五分四釐徴租銀一萬二千八百四十一兩四錢四分三釐〈具晰載各州縣條下〉
承徳縣〈康熙三年置縣為奉天府治二十二年田賦之額始著於册〉
原額地三萬四千一百五十六畆五分徴銀一千零二十四兩六錢九分五釐自康熙二十三年至雍正十三年増地十一萬八千三百四十八畆零四釐共地十五萬二千五百零四畆五分四釐分上中下三則銀與粟米各半徴收〈雍正五年分則之制見前徵賦規制條下〉共徴粟米三千二百六十七石九斗二升八合二勺八抄三撮徴銀一千六百零一兩二錢九分七釐六毫七絲自乾隆元年至四十五年零丈十次海丈一次〈各縣自行查丈為零丈府屬通行查丈為海丈〉續報起科并出旗民人隨帶地共増地六千五百八十三畆七分七釐五毫内開除水沖沙壓地二千九百六十九畆二分五釐實在原額新増共地一十五萬六千一百一十九畆零六釐五毫銀米各半按三則折中徴收〈徴米者毎畆徴四升二合八勺八抄五撮徴銀者每畆徴二分二釐〉共徴米三千三百四十五石二斗八升八合一勺徴銀一千六百三十九兩二錢五分
民人徴租餘地自乾隆三十年通行清丈查出民人私墾地畆作為餘地徴租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清丈共丈出地二萬一千三百三十六畆内開除水沖沙壓地七十五畆實在餘地二萬一千二百六十一畆每畆徴銀六分共徴銀一千二百七十五兩六錢六分
民典旗人餘地及永逺徴租暫行徴租地自乾隆三十五年歸縣徴收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收除實在民典旗人餘地四百一十七畆每畆徴銀六分〈内盖房地一畆二分照上則徴銀七分〉共徴銀二十五兩零三分二釐實在永逺徴租地一千七百零四畆一分每畆徴銀六分共徴銀一百零二兩二錢四分六釐實在暫行徴租地一萬零一畆每畆徴銀六分共徴銀六百兩零六分
遼陽州〈順治十年置縣康熙三年改州二十二年田賦之額始著於册〉
原額地二萬九千九百三十五畆九分八釐八毫三絲三忽徴銀八百九十八兩零七分九釐六毫四絲九忽九微自康熙二十三年至雍正四年増地一萬九千零七十畆五年通行清丈後増地十七萬六千四百五十三畆有竒是年至雍正十二年増地三百七十畆有竒共地二十二萬五千八百二十八畆九分分上中下三則銀米各半徴收共徴米五千零四石零六升二合七勺九抄一撮徴銀二千三百七十一兩二錢三釐四毫五絲自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四十五年零丈十三次海丈一次續報起科并出旗民人隨帶地共増地二萬一千四百八十四畆二分三釐内開除水沖沙壓并重科地一千七百一十五畆實在原額新増共地二十四萬五千五百九十八畆一分三釐銀米各半按三則折中徴收共徴米五千四百八十六石七斗一升一合三勺徴銀二千五百七十八兩七錢八分〈外有全徴銀地一項自雍正五年析鳯凰城界内地𨽻於州計二千七百九十五畆八分六年又析岫巖城界内地𨽻於州計一千四百六十畆零八分每畆徵銀二分一釐不徴粟米共徴銀八十九兩三錢八分八釐六毫乾隆三十七年析歸岫巖城地一千四百二十六畆七分實在地二千八百二十九畆九分徴銀五十九兩四錢二分八釐〉
民人徴租餘地自乾隆三十年通行清丈查出民人私墾地畆作為餘地徴租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清丈共丈出地二萬一千五百二十六畆二分内開除撥歸岫巖城餘地七十二畆二分實在餘地二萬一千四百九十四畆五分每畆徴銀六分〈内連界岫巖地一千一百二十三畆七分四釐每畆徴銀五分〉共徴銀一千二百七十九兩一錢五分五釐
民典旗人餘地及永逺徴租暫行徴租地自乾隆三十五年歸州徴收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收除實在民典旗人餘地二千四百零七畆五分每畆徴銀六分〈内連界岫巖地每畆徴銀五分〉共徴銀一百二十四兩二錢六分九釐實在永逺徴租地九十畆每畆徴銀六分共徴銀五兩四錢實在暫行徴租地二千四百九十八畆每畆徴銀六分共徴銀一百四十九兩八錢八分
海城縣〈順治十年置縣康熙二十二年田賦之額始著於册〉
原額地三萬零八百八十一畆三分四釐三毫徴銀九百二十六兩四錢四分零二毫九絲自康熙二十三年至雍正十二年増地十五萬四千四百零五畆有竒共地十八萬五千二百八十六畆三分八釐〈内有岫巖城全徴銀地四千三百七十七畆有竒雍正六年析𨽻於縣每畆徴銀二分一釐共徴銀九十一兩九錢二分五釐乾隆三十七年仍析歸岫巖城不復𨽻縣〉分上中下三則銀米各半徴收共徴米七千四百七十八石八斗六升零七勺二抄五撮徴銀一千九百九十一兩四錢六分九釐六毫九絲自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四十五年零丈十五次續報起科并出旗民人隨帶地共増地二萬零七百八十二畆二分有零内開除水沖沙壓地七百五十七畆八分並撥歸岫巖城四千三百七十七畆有竒實在原額新増共地二十萬零九百三十三畆三分四釐九毫銀米各半按三則析中徴收共徵米五千二百七十四石五斗零四勺徴銀二千一百零九兩八錢零一釐
民人徴租餘地自乾隆三十年通行清丈查出民人私墾地畆作為餘地徴租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清丈共丈出地三萬九千四百七十四畆三分七釐八毫内開除水沖沙壓地一百十九畆一分五釐并撥歸岫巖城餘地四千二百零五畆零三釐八毫實在餘地三萬五千一百五十畆零一分九釐每畆徴銀六分共徴銀二千一百零九兩零一分二釐
民典旗人餘地及暫行徴租地自乾隆三十五年歸縣徴收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收除實在民典旗人餘地二千四百八十九畆五分每畆徴銀六分〈内連界盖平旗地三百九十三畆每畆徴銀七分〉共徴銀一百五十三兩三錢實在暫行徴租地二千七百一十五畆九分每畆徴銀六分〈内連界盖平旗地七百二十九畆每畆徵銀七分〉共徴銀一百六十五兩四錢一分四釐
盖平縣〈康熙三年置縣二十二年田賦之額始著於册〉
原額地一萬六千三百六十四畆二分九釐徴銀四百九十兩零九錢二分八釐七毫自康熙二十三年至雍正四年増地一萬九千六百二十九畆一分一釐五年通行清丈後増地六萬八千零八十畆八分是年至十二年増地二萬一千零十六畆四分七釐共地十二萬五千零九十三畆二分七釐分上中下三則銀米各半徴收共徴米二千五百八十五石六斗六升八合九勺一抄四撮徴銀一千五百十五兩一錢零三毫三絲五忽内除岫巖逺來二社全徴銀地一萬九千二百零二畆外實在分徴銀米地十萬五千八百九十一畆二分七釐〈雍正十年析岫巖城界内地𨽻於州為岫巖逺來二社計地一萬九千二百零二畆每畆徴銀二分一釐不徴粟米至乾隆三十六年増地一萬五千七百有竒共地三萬四千九百五畆二分三釐三十七年仍析歸岫巖不復𨽻縣〉自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四十五年零丈十一次并出旗民人隨帶地共増地一萬一千二百十八畆零八釐實在原額新増共地十一萬七千一百零九畆三分五釐五毫銀米各半按三則折中徴收共徴米二千八百五十九石五斗九升三合七勺徴銀一千二百二十九兩六錢四分八釐
民人徴租餘地自乾隆三十年通行清丈查出民人私墾地畆作為餘地徴租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清丈共丈出地三萬三千九百零九畆三分内開除撥歸岫巖城二萬零五百零四畆六分實在餘地一萬三千四百零四畆七分每畆徴銀七分共徴銀九百三十八兩二錢二分九釐
民典旗人餘地及永逺徴租暫行徴租地自乾隆三十五年歸縣徴收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收除實在民典旗人餘地二萬四千九百九十畆零五分八釐每畆徴銀七分共徴銀一千七百四十九兩三錢四分一釐寔在永逺徴租地七千二百零二畆三分一釐每畆徴銀七分共徴銀五百零四兩一錢六分二釐寔在暫行徴租地八千六百八十三畆零二分每畆徴銀七分共徴銀六百零七兩八錢一分二釐
開原縣〈康熙三年置縣二十二年田賦之額始著於册〉
原額地三萬三千四百零七畆五分徴銀一千零二兩二錢二分五釐自康熙二十三年至雍正十二年増地六萬二千七百六十二畆五分共地九萬六千一百七十畆分上中下三則銀米各半徴收共徴米二千一百二十五石八斗三升七合八勺五抄徴銀一千零九兩八錢八分五毫自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四十五年零丈二次并出旗民人隨帶地共増地一千一百九十六畆四分九釐内開除水沖沙壓地三千三百八十九畆實在原額新増共地九萬四千九百七十七畆四分九釐銀米各半按三則折中徴收共徴米二千零九十九石五斗零六合徴銀九百九十七兩二錢六分三釐
民人徴租餘地自乾隆三十年通行清丈查出民人私墾地畆准作餘地徴租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清丈共丈出地七千九百零九畆七分八釐每畆徴銀五分共徴銀三百九十五兩四錢八分九釐
民典旗人餘地及永逺徴租暫行徴租地自乾隆三十五年歸縣徴收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清除實計民典旗人餘地一千五百零三畆每畆徴銀五分共徴銀七十五兩一錢五分永逺徴租地二百五十八畆每畆徴銀五分共徴銀一十二兩九錢暫行徴租地五百零一畆每畆徴銀五分共徴銀二十五兩零五分
鐡嶺縣〈康熙三年置縣二十二年田賦之額始著於册〉
原額地三萬八千二百零九畆八分四釐徴銀一千一百四十六兩二錢九分五釐二毫自康熙二十三年至雍正十二年増地五萬一千零三十五畆四分共地八萬九千二百四十四畆四分分上中下三則銀米各半徴收共徴米一千九十七十二石七斗六升零八勺四抄八撮徴銀九百三十七兩零六分六釐二毫自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四十五年零丈十一次并出旗民人隨帶地共増地六千三百四十三畆一分内開除水沖沙壓地三千五百二十畆零二分五釐實在原額新増共地九萬二千零六十七畆二分五釐銀米各半按三則折中徴收徴米二千零三十五石一斗六升零四勺徴銀九百六十六兩七錢零七釐
民人徴租餘地自乾隆三十年通行清丈查出民人私墾地畆准作餘地徴租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清丈共丈出地一萬四千二百八十七畆一分每畆徴銀五分共徴銀七百一十四兩三錢五分七釐
民典旗人餘地及永逺徴租暫行徴租地自乾隆三十五年歸縣徴收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收除實在民典旗人餘地四千二百一十四畆六分每畆徴銀五分共徴銀二百一十兩七錢三分實在永逺徴租地三百九十畆每畆徴銀五分共徴銀十九兩五錢實在暫行徴租地二千二百五十九畆每畆徴銀五分共徴銀一百一十二兩九錢五分
復州〈雍正五年設理事通判駐復州舊衛城兼轄金州城巡檢凡二城界内應徴銀米並𨽻通判徴收田賦之額始著於册〉
原額地二十九萬六千零九十九畆四分三釐五毫〈内銀米各半徴收地二十二萬七千五百五十七畆四分三釐全徴銀兩地六萬八千五百四十二畆〉徴米五千五百五十六石五斗三升一合四勺六抄三撮徴銀三千八百二十八兩七錢三分五釐一絲五忽自雍正六年至十二年増地十九畆共地二十九萬六千一百十八畆四分三釐是年改設知州析州地七萬七千一百零一畆七分歸寧海縣徴收〈内徴米各半徴收地五萬六千一百七十二畆二分全徴銀兩地二萬零九百二十九畆五分〉實計州地二十一萬九千零十六畆七分二釐除全徴銀兩地專條晰載外所有分徴銀米地十七萬一千四百零四畆二分五釐按上中下三則折中徴收〈徴米者每畆四升八合八勺三抄六撮九圭徴銀者每畆二分一釐〉共徴米四千一百八十五石四斗二升五合六勺二抄一撮徴銀一千七百九十九兩七錢四分四釐四毫一絲五忽自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四十五年零丈十四次共増地二萬三千九百二十畆零七分九釐八毫内開除改歸全徴銀兩地四萬三千七百八十畆零一分七釐三毫實計原額新増共地十五萬一千五百四十四畆八分五釐五毫銀米各半按三則折中徴收共徴米三千七百石零四斗九升零四勺徴銀一千五百九十一兩二錢二分一釐
民人連界岫巖等處全徴銀兩地原額六萬八千五百四十二畆十二年析地二萬零九百二十二畆五分歸寧海縣十三年册報全徴銀兩地以四萬七千六百十二畆五分為額乾隆元年改分徴銀米之復盛復寧復古三社地為全徴銀兩計地四萬三千七百八十畆零七釐三毫共地九萬一千三百九十二畆六分七釐三毫嵗徴銀一千九百十九兩二錢四分六釐一毫三絲三忽二年至四十五年増地一萬零二百四十六畆九分五毫共地十萬一千六百三十九畆五分七釐八毫内開除撥歸岫巖城地一萬四千九百六十八畆零九釐五毫實計原額新増共地八萬六千六百七十一畆四分八釐三毫嵗徴銀一千八百二十兩零一錢零二釐
民人徴租餘地自乾隆三十年通行清丈查出民人私墾地准作餘地徴租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清丈共増地一十萬零九百六十三畆零八釐内開除撥歸岫巖城二萬八千四百一十一畆二分實計共地七萬二千五百五十一畆八分八釐每畆徴銀七分〈内連界岫巖地二萬八千四百十一畆二分每畆徴銀五分〉共徴銀五千零七十八兩六錢三分二釐
民典旗人餘地及暫行徴租地自乾隆三十五年歸州徴收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收除實計民典旗人餘地五萬三千三百八十一畆六分九釐每畆徴銀七分〈内連界岫巖地六畆每畆徴銀五分〉共徴銀三千七百三十六兩七錢一分九釐暫行徴租地四千二百七十四畆九分四釐每畆徴銀七分共徴銀二百九十九兩二錢四分六釐
寜海縣〈雍正十二年以金州舊衛地置〉
原額徴地五萬六千一百七十二畆二分自雍正十三年至乾隆四十五年零丈十三次并出旗民人隨帶地共増地一十萬二千零七十二畆八分五釐内開除改歸全徴銀兩地一萬六千二百六十八畆二分實在原額新増共地一十四萬一千九百七十六畆八分五釐銀米各半按三則折中徴收共徴米三千四百六十六石八斗五升四合六勺徴銀一千四百九十兩零七錢五分六釐民人徴租餘地自乾隆三十年通行清丈查出民人私墾地畆准作餘地徴租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清丈共丈出地一十萬零七千五百九十四畆零七釐每畆徴銀七分〈内連界岫巖地三萬一千四百零九畆六分一釐每畆徴銀五分〉共徴銀六千九百零三兩三錢九分四釐民典旗人餘地自乾隆三十五年歸縣徴收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收除實計民典旗人餘地三萬三千三百九十四畆六分每畆徴銀七分共徴銀二千三百三十七兩六錢二分二釐
岫巖城〈乾隆三十七年移設〉
新收遼陽海城盖平復州四處撥歸地五萬四千六百七十八畆六分七釐五毫又收遼陽海城二處撥歸鳯凰城地一千一百十六畆七分五釐自乾隆三十七年至四十五年無増實在共地五萬五千七百九十五畆四分二釐五毫銀米各半按三則折中徴收共徴米一千三百五十五石五斗六升三合四勺徴銀五百八十五兩八錢五分二釐
民人徴租餘地自乾隆三十七年收遼陽海城盖平復州撥歸地五萬三千一百九十三畆零三分八毫至四十五年節經清丈共増地六萬八千二百二十畆四分一釐五毫實在共地一十二萬一千四百一十三畆四分每畆徴銀五分〈内一萬九千四百零七畆四分三釐每畆徴銀六分兼徴米四合四勺二抄五撮收貯旗倉〉共徴銀六千二百六十四兩七錢四分七釐共兼徴米八十五石八斗七升七合九勺〈米係旗員徴收貯倉〉
民典旗人餘地及永逺徴租暫行徴租地乾隆三十七年歸通判徴收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收除實計民典旗人餘地三萬一千二百九十八畆三分每畆徴銀五分共徴銀一千五百六十四兩九錢一分五釐永逺徴租地四千九百七十五畆九分每畆徴銀五分共徴銀二百四十八兩七錢九分五釐暫行徴租地九十畆每畆徴銀五分共徴銀四兩五錢
興京〈乾隆四十年移設〉
額徴民人暫行徴租餘地一百二十九畆每畆徴銀五分應徴銀六兩四錢五分〈至四十五年無増〉
錦州府屬
順治十五年錦州寧逺等四城起科地五千六百畆徴銀一百六十八兩康熙元年錦州改為縣二年錦縣新増地一千九百五十畆三年廣寧改為府添設廣寧縣四年分撥錦縣地四千零五十畆零六分寧逺州地二千一百五十四畆二分與廣寧縣管轄五年廣寧府改為錦州府以錦縣寧逺州廣寧縣屬焉自是至二十二年府屬三州縣續報起科地十二萬三千三百六十九畆六分内開除運糧水手各項地畆免徴不計外統計新舊起科共田十二萬九千九百零三畆八分是為田額共賦銀三千八百九十七兩一錢一分四為是為賦額〈具晰載各州縣條下〉自康熙二十三年至雍正四年府屬三州縣續報起科地十二萬六千五百四十四畆六分統計原額新増共地二十五萬六千九百四十八畆四分是時改徴粟米共賦米一萬六千七百九十九石六斗八升四勺有竒〈雍正五年改為銀米各半徴收具詳徴賦規制條下〉自五年至十三年舊𨽻府屬之錦縣寧逺州廣寧縣並新設之義州〈雍正十二年分錦縣廣寧地設〉續報起科及丈出地〈雍正五年通行清丈〉一百十六萬三千九百二十一畆六分統計原額新増共田一百四十二萬零八百七十畆〈内五年丈出旗民夥種地圈地七十七萬九千六百九十九畆七分〉分上中下三則銀米各半徴收〈雍正八年始定分則之制具詳徴賦規制條下〉共賦米三萬二千五百三十七石零四升五合四勺三抄五撮賦銀一萬四千九百一十九兩一錢三分四釐四毫五絲〈具晰載各州縣條下〉自乾隆元年至四十六年續報起科及丈出地〈乾隆三十年通行清丈〉共三萬三千九百三十九畆八分七釐五毫内開除水沖沙壓地四萬七千九百八十七畆四分四釐五毫統計原額新増共田一百四十萬零六千九百五十八畆零六釐〈内退圈地七十一萬二千四百零七畆八分五釐〉分上中下三則銀米各半徴收共賦米豆四萬九千九百五十石零七升六合七勺〈内退圏地乾隆二年改徴黒豆具晰載各州縣條下〉共賦銀一萬四千七百七十三兩零九分九釐又民人徴租餘地〈乾隆三十年丈出私墾地畆三十一年准作餘地徴租〉共田十三萬二千六百六十九畆七分九釐六毫共徴租銀八千八百七十五兩一錢二分七釐民典旗地及永逺徴租暫行徴租旗地〈乾隆三十五年歸州縣徴收〉共田七萬零二十七畆三分二釐共徴租銀四千五百九十五兩六錢八分三釐〈具晰載各州縣條下〉
錦縣〈康熙元年錦州改為縣二十二年田賦之額始著於册〉
原額地六萬零六百一十九畆一分徴銀一千八百一十八兩五錢七分三釐自康熙二十三年至雍正十三年増地二十六萬三千九百五十六畆共地三十二萬四千五百七十五畆一分分上中下三則銀米各半徴收〈雍正五年分則之制詳見徴賦規制條下〉共徴粟米七千四百零八石七斗九升九合九勺一抄七撮徴銀三千四百零八兩零三分八釐五毫五絲自乾隆元年至四十五年計零丈十一次續報起科并出旗民人隨帶地共増地二千六百四十七畆三分八釐内開除水沖沙壓地一萬五千九百五十三畆九分四釐又撥分義州地四萬五千一百一十五畆實在原額新増共地二十六萬六千一百五十三畆五分四釐銀米各半按三則折中徴收共徴米六千零七十五石二斗六升零六勺徴銀二千七百九十四兩六錢一分二釐旗民夥種退圈地雍正五年丈出莊頭餘地原額三十六萬七千九百九十七畆七分至乾隆四十五年零丈十三次共増地三千九百二十五畆零七釐内開除水沖沙壓地四千八百四十三畆一分七釐又撥分義州地九萬六千九百八十四畆六分實在共地二十七萬零九十五畆六分三釐分三則折中徴收銀豆各半〈原徴粟米乾隆二年改徴黒豆〉共徴豆一萬二千三百三十石零四斗八升六合七勺徴銀二千八百三十六兩零四釐〈乾隆三十六年奏准每銀六錢折徴黒豆一石〉
民人徴租餘地自乾隆三十年通行清丈查出民人私墾地畆作為餘地徴租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清丈共餘地一萬一千七百三十五畆五分三釐每畆徴銀六分七分不等共徴銀八百二十兩零四錢一分八釐
民典旗人餘地及永逺徴租暫行徴租地自乾隆三十五年歸縣徴收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收除實在民典旗人餘地二百四十四畆四分每畆徴銀六分七分不等共徴銀十六兩九錢八分八釐實在永逺徴租地一千一百二十一畆一分每畆徴銀七分共徴銀七十八兩四錢七分七釐實在暫行徴租地一千六百二十九畆六分五釐每畆徴銀六分七分不等共徴銀一百零一兩五錢七分六釐
寜逺州〈康熙三年置州二十二年田賦之額始著於册〉
原額地四萬八千五百八十六畆二分徴銀一千四百五十七兩五錢八分六釐自康熙二十三年至雍正十三年増地十六萬九千一百二十九畆九分共地二十一萬七千七百一十六畆一分分上中下三則銀米各半徴收共徴米五千零七十九石九斗九升一合五勺三抄二撮徴銀二千二百八十六兩零一分九釐零五絲自乾隆元年至四十五年計零丈十次海丈一次并出旗民人隨帶地共増地一千四百五十五畆三分五釐内開除水沖沙壓地一千八百二十畆零七分實在原額新増共地二十一萬七千三百五十畆零七分五釐銀米各半按三則折中徴收共徴米五千零七十一石四斗六升六合八勺徴銀二千二百八十二兩一錢八分三釐
旗民夥種退圈地雍正五年丈出莊頭餘地原額三十二萬八千七百四十九畆四分至乾隆四十五年零丈九次共増地四千五百七十畆内開除水沖沙壓地五千九百三十三畆七分實在原額新増共地三十二萬七千三百八十五畆七分分三則折中徴收銀豆各半〈原徴粟米乾隆二年改徴黒豆〉共徴豆一萬五千二百七十七石八斗四升六合五勺三則徵銀三千四百三十七兩五錢五分〈乾隆三十六年每銀六錢折徴黒豆一石〉
民人徴租餘地自乾隆三十年通行清丈查出民人私墾地畆作為餘地徴租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清丈共餘地六萬八千一百八十二畆三分每畆徴銀七分共徴銀四千七百七十二兩七錢六分一釐
民典旗人餘地及永逺徴租暫行徴租地自乾隆三十五年歸州徴收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收除實在民典旗人餘地二百二十四畆三分每畆徴銀七分共徴銀一十五兩七錢零一釐實在永逺徴租地九百九十八畆八分每畆徴銀七分共徴銀六十九兩九錢一分六釐實在暫行徴租地二千二百三十三畆每畆徴銀七分共徴銀一百五十六兩三錢一分
廣寜縣〈康熙三年置縣二十二年田賦之額始著於册〉
原額地二萬零六百九十八畆五分徴銀六百二十兩九錢五分五釐自康熙二十三年至雍正十三年増地八萬五千五百五十五畆共地一十萬零六千二百九十三畆五分分上中下三則銀米各半徴收共徴米二千三百二十四石二斗七升九合三勺七抄三撮徴銀一千一百一十五兩六錢六分一釐七毫五絲自乾隆元年至四十五年計零丈九次共増地一萬三千六百七十五畆四分五釐五毫内開除水沖沙壓地一萬二千九百八十七畆四分三釐五毫又撥分義州地二萬六千八百四十二畆實在原額新増共地八萬零九十九畆五分二釐銀米各半按三則折中徴收共徴米一千七百五十二石一斗六升五合分三則徴銀八百四十一兩零四分五釐
旗民夥種退圏地雍正五年丈出莊頭餘地原額七萬五千五百七十八畆二分至乾隆四十五年零丈二次内開除水沖沙壓地二千四百八十六畆四分又撥歸義州地四萬七千八百三十六畆實在共地二萬五千二百五十五畆八分分三則折中徴收銀豆各半〈原徴粟米乾隆二年改徴黒豆〉共徴豆一千一百零四石九斗三升七合四勺分三則徴銀二百六十五兩一錢八分六釐〈乾隆三十六年每銀六錢折徴黒豆一石〉民人徴租餘地自乾隆三十年通行清丈查出民人私墾地畆作為餘地徴租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清丈共餘地四萬一千零六十八畆九分二釐六毫每畆徴銀六分共徴銀二千四百六十四兩一錢三分五釐
民典旗人餘地及永逺徴租暫行徴租地自乾隆三十五年歸縣徴收至四十五年節經收除實在民典旗人餘地二萬三千二百六十三畆三分三釐每畆徴銀六分共徴銀一千三百九十五兩七錢九分九釐實在永逺徴租地一百六十八畆毎畆徴銀六分共徴銀一十兩零八分實在暫行徴租地五千九百三十畆零五分每畆徴銀六分共徴銀三百五十五兩八錢三分
義州〈雍正十二年分錦縣廣寧兩縣地設〉
雍正十三年收錦縣廣寧撥分并丈出起科地七萬二千零九十二畆是年至乾隆四十五年零丈八次共増地一千零八十七畆六分内開除水沖沙壓地二千二百三十三畆二分實在原額新増共地七萬零九百四十六畆四分銀米各半按三則折中徴收共徴米一千五百九十四石五斗四升三合一勺徴銀七百四十四兩九錢三分七釐旗民夥種退圈地雍正十三年收錦縣廣寧撥分地一十四萬四千八百二十畆零六分至乾隆四十五年零丈十一次共増地六千五百七十九畆零二釐内開除水沖沙壓地一千七百二十八畆九分實在共地一十四萬九千六百七十畆零七分二釐分三則折中徴收銀豆各半〈原徴粟米乾隆二年改徴黒豆〉共徴豆六千七百四十三石三斗七升零六勺分三則徴銀一千五百七十一兩五錢四分二釐〈乾隆三十六年每銀六錢折徴黒豆一石〉
民人徴租餘地自乾隆三十年通行清丈查出民人私墾地畆作為餘地徴租是年至四十五年節經清丈共餘地一萬一千六百八十三畆零四釐每畆徴銀七分共徴銀八百一十七兩八錢一分三釐
民典旗人餘地及永逺徴租暫行徴租地自乾隆三十五年歸州徴收至四十五年節經收除實在民典旗人餘地三萬二千二百五十二畆七分四釐每畆徴銀七分共徴銀二千二百五十七兩六錢九分二釐實在永逺徴租地一千三百七十五畆五分每畆徴銀七分八分不等共徴銀九十六兩二錢九分四釐實在暫行徴租地五百八十六畆每畆徴銀七分共徴銀四十一兩零二分吉林各屬〈此係民地附於奉天各屬之後〉
吉林〈雍正五年置永吉州長寧縣𨽻奉天府十五年田賦之額著於册乾隆元年裁長寧縣併入永吉州十二年裁永吉州改設吉林理事同知𨽻吉林將軍轄〉
雍正十三年永吉州原額徴地二萬八千九百六十二畆〈照奉天府屬科則每畆徴銀三分〉共徴銀八百六十八兩八錢六分長寧縣原額徴地一百四十二畆徴銀四兩二錢六分是年至乾隆十三年共丈出地十二萬九千二百一十三畆八分五釐〈内裁併長寧縣地二百四十二畆〉是年改設吉林同知收永吉州原額新増地一十五萬八千一百七十五畆八分五釐十四年奏分三則徴銀是年至四十五年零丈出并開户入籍民人隨帶地共増地七十七萬五千九百二十畆零一分五釐實在原額新増共地九十三萬四千零九十六畆按三則徴銀二萬零二百八十七兩七錢六分
寜古塔〈雍正五年置泰寜縣七年裁汰乾隆十九年將所遺熟地歸吉林同知徴收二十一年歸寧古塔副都統徴收由吉林同知彚册報銷〉
乾隆二十一年丈明泰寧縣地共二萬六千八百十九畆按三則徴銀五百五十二兩九錢五分是年至四十五年零丈出并開户入籍隨帶地實在原額新増共地五萬三千七百三十八畆按三則徴銀一千零九十一兩八錢一分
白都訥〈舊設巡檢徴收地丁銀兩由吉林同知彚解乾隆二十六年裁汰巡檢歸副都統徴收仍由吉林同知彚册報銷〉
乾隆二十六年撥歸白都訥巡檢徴收地一萬九千二百九十四畆零八分五釐按三則徴銀四百八十四兩九錢二分五釐五毫是年至四十五年零丈起科并開户入籍民地實在原額新増共地十七萬四千零二十七畆八分五釐按三則徴銀三千六百零四兩零七分五釐五毫
三姓〈乾隆二十九年奏准三姓出旗民地歸副都統徴收由吉林同知彚册報銷〉
乾隆二十九年撥歸三姓出旗民地一百二十畆〈每畆徴銀二分〉共徴銀二兩四錢〈至四十五年無増〉
謹案黑龍江各屬莊田俱係旗人耕墾納賦並cq=42無民地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七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八
田賦〈二〉
奉天各屬官莊〈官園官泡附〉
吉林各屬官莊
黑龍江各屬官莊
奉天各屬旗地
吉林各屬旗地
黑龍江各屬旗地
各屬税課
各項雜税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八
田賦〈二〉
奉天屬官莊
盛京附本城居住官莊一處
膠泥河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二十五里
四臺子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四十里
翟家堡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四十五里
竹山堡居住官莊二處離城五十里
王網堡居住官莊二處離城五十里
潘家臺居住官莊三處離城六十里
章義站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七十里〈俱在城西鑲黄旗界〉才羅堡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四十五里〈在城北正黄旗界〉大楊家湖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六十里
新臺子居住官莊二處離城八十里〈俱在城北鑲白旗界〉鐵匠屯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十五里〈在城南正紅旗界〉馬鬃屯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十五里
火石橋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三十里
各珍堡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三十里
韓城堡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四十里〈俱在城南鑲紅旗界〉張官屯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十里〈在城南正藍旗界〉熊家岡子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二十里
李官堡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二十五里
沙嶺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四十里〈俱在城西鑲藍旗界〉
興京附城居住官莊四處〈俱在鑲藍旗界〉
和木哩居住官莊二處離城三十里
木竒哩居住官莊二處離城四十里
古魯居住官莊三處離城一百里
營盤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一百二十五里〈俱在鑲白旗界〉達嚕里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三十里
斡琿鄂謨居住官莊四處離城一百三十里〈俱在鑲紅旗界〉
興京屬撫順城歐家屯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五里〈在鑲
紅旗界〉
二臺子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十里
魚鱗舖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十里〈俱在鑲藍旗界〉
遼陽州大堡居住官莊二處離城五十里〈俱在鑲黄旗界〉大東山堡居住官莊四處離城五十里
廣山屯居住官莊二處離城五十里
小東山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五十里
大于仲堡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六十里
楊家灣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六十里
十里河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六十里
四方臺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八十里
古城子居住官莊二處離城八十里
三臺子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九十里
張家庄子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九十里〈俱在正黄旗界〉迎水寺居住官莊二處離城十里
施官屯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四十里〈俱在正白旗界〉徐工堡居住官莊二處離城四十里
夾河居住官莊二處離城十里〈俱在鑲白旗界〉
營盤居住官莊二處離城十五里
小營盤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十五里
野老鸛灘居住官莊二處離城十五里
岳家堡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十五里
小紙房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十五里
大紙房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十五里
髙雁牆居住官莊三處離城十五里
河工堡居住官莊二處離城三十里
康家堡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三十五里
夏家堡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四十里〈俱在正紅旗界〉平州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四十里〈在鑲紅旗界〉
小屯子居住官莊三處離城三十里〈俱在正藍旗〉小糯米庄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十里
梨花峪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三十里〈俱在鑲藍旗界〉牛莊城二臺子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十里
三臺子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十五里
鵪鶉堡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三十里〈俱在正黄旗界〉海城縣北闗外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四十里王七官屯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三十里
散水坨居住官莊四處離城三十里〈俱在鑲白旗界〉大甘歌舖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十里
沙河沿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十里〈俱在正紅旗界〉
盖平縣沙河子居住官莊二處離城五里
莫羅里居住官莊二處離城五里
齊家務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五里
茶棚菴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五里〈俱在正黄旗界〉
鐡嶺縣黄貝堡居住官莊三處離城八十里〈俱在鑲黄旗界〉
城南舖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三十里
徐家湖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五十里
八里庄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六十里〈俱在鑲白旗界〉馮備禦堡居住官莊七處離城七十里
孤家子居住官莊一處離城八十里〈俱在正藍旗界〉廣寧縣東髙臺子居住官莊二處離城二百一十里〈俱在正黄旗界〉
舊養息牧門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二百二十里陳檀木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二百八十里〈俱在正白旗界〉阿拉河古城子居住官莊一處離城一百八十里〈在白旗堡界〉
以上官莊共一百一十六處俱𨽻
盛京户部管理原額設官莊領催六名乾隆十二年侍郎藴著奏准添設拜唐阿領催一名専管拜唐阿鹽丁
盛京户部原額設莊頭一百二十六名雍正八年奏准名數並分别等第頭等報糧莊頭十二名每名報糧三百八十二石二等報糧莊頭二十名每名報糧三百五十二石三等報糧莊頭三十七名每名報糧三百零七石四等報糧莊頭四十九名每名報糧一百九十二石共報糧莊頭一百十八名報糧三萬二千三百九十一石内除現在折交解運通州豆四千八百八十五石二斗又除人夫柴薪蓆片木炭箕箒木掀等項共折糧一萬零一百三十七石八斗通計折價銀二千二百三十兩零二錢一分六釐按年交庫仍存留糧五十石以備折給供應
太廟
三陵嵗時祭祀及過往差役需用鷄鵝鴨蛋紫花檾麻綿麻羊草青草蘇麥油柴燒酒豆石各項匠役口糧等用每年實應交倉糧一萬二千零六十八石
盛京户部所屬棉花莊五處頭等報棉花莊頭五名每名報棉花七百觔共報棉花三千五百觔按年全數交庫
盛京户部所屬鹽莊三處頭等報鹽莊頭三名每名報鹽一萬二千觔共鹽三萬六千觔拜唐阿鹽丁等共交鹽一萬四千觔二共額交鹽五萬觔存留鹽一千七百七十一觔以備
三陵嵗祭及長白山北海祭祀熬白鹽之用每年實應交
倉鹽四萬八千觔零
壯丁二千二百五十一名拜唐阿鹽丁五百零二名莊頭壯丁等共承領官地四萬八千三百三十日零五分應徴米石草豆于乾隆四十二年侍郎喀爾崇義奏准改行折徴銀四百五十二兩一錢零五釐按年徴收交庫
莊頭壯丁承領乾隆二十七年丈出納租地一千二百五十三日四畆一分二釐每年應徴租銀四百三十八兩一錢八分三釐
拜唐阿鹽丁等承領乾隆二十七年丈出納租餘
地七百二十六日三畆三分每年應徴租銀二百四十九兩八錢七分九釐二共餘地一千九百八十日零一畆四分二釐共徴銀六百八十八兩零六分二釐按年交庫
盛京内務府㑹計司額設領催九名所屬官莊八十處現存莊頭八十名壯丁三千八百三十四名自乾隆元年編定等第每年頭等莊頭每名報糧三百八十二石二等莊頭每名報糧三百五十二石三等莊頭每名報糧三百零七石四等莊頭每名報糧一百九十二石每嵗共應報糧二萬三千九百二十二石莊頭等承種官地除水沖沙壓外現有官地七十二萬一千一百六十一畆七分又廣儲司所屬三旗織造庫棉花莊頭十五處莊頭四十五名内遼陽界四處海城界七處盖平界十三處熊岳界一處靛莊六處莊頭十一名内承徳界三處遼陽界三處鹽莊三處莊頭三名内海城界二處盖平界一處城莊一處在熊岳界莊頭一名額共莊頭六十名壯丁三千三百三十三名染機各匠役一百三十八名嵗徴棉花二萬六千二百餘觔靛二萬二千二百觔鹽三萬二千一百餘觔堿一千五百觔除每年應用外所剩棉花鹽靛俱照例折銀交該衙門貯庫入於四柱清册年終報銷所有匠役人等嵗織家機粗細布紡線等項除應用外俱送在京内務府又都虞司額設採蜜領催三名蜜丁一千六百五十四名每嵗交蜜一萬七千九百五十觔併交蒥蒿銼草〈詳見職官卷〉
奉天屬官園
盛京三塊石菓園一處離城七十里〈額採李子櫻桃等菓〉遼陽州城内菓園一處〈額採李杏葡萄等菓〉
遼陽州城外菓園一處〈額採李杏香水梨等菓〉
遼陽界繁盛堡菓園一處離城五十五里〈額採花紅等菓〉邢鎮撫屯菓園一處離城六十里〈額採桃杏櫻桃香水梨等菓〉安平菓園一處離城六十里〈額採栗子等菓〉
石橋子菓園一處離城六十里〈額採花紅等菓〉
千山菓園一處離城六十里〈額採花紅雪梨等菓〉
火連寨菓園一處離城一百里〈内有採山菓山塲額採香梨山裏紅榛子葡萄等菓〉
岫巖城界羊拉峪菓園一處離城六十里〈額採雪梨等菓又大家子峪亦有菓園一塊〉
以上官園十處俱𨽻
盛京禮部管理分設六七品官司其事隨時採取
以備供獻
又奉天正紅旗鑲紅旗官園各一處各給官地二十日牛二頭額交瓜菜等項又奉天正白旗界官地一處給地一百六十七日牛三頭撫西鑲紅旗界官地一處給地一百九十六日三畆牛三頭每嵗專交蘇子又
興京界採取松子山塲一處遼陽界黄泥窪採取櫻核林子一處嵗採蜂蜜松子櫻核等項皆有定額又
盛京内務府掌儀司所屬舊有遼河東菓園五十六處菓子山塲三十四處遼河西菓園七十五處乾隆十年因清釐各處菓園山塲現有
盛京遼陽開原鐵嶺廣寧義州牛莊等七界菓園一百零五處遼陽界櫻核林子五十五處遼陽岫巖牛莊等三界山塲七十一處每嵗應交櫻核梨皮榛子花紅山裏紅香水梨雪梨紅肖梨等項俱有定額
奉天屬官泡
盛京墩子泡官泡一處離城五里
漾珠屯官泡一處離城十五里
郎家堡官泡一處離城三十里
荷花池官泡一處離城三十里〈額採蓮藕等菓又蒲河有荷花池一處八圖營子有荷花泡一處〉
遼陽界噶喇河官泡一處離城六十里
檾蔴泡官泡一處離城六十里
唐牛兒背河官泡一處離城七十里
灣泉系河官泡一處離城七十里
帶通泡官泡一處離城八十里
蓮花泡官泡一處離城九十里
新北河官泡一處離城一百二十里
牛心泡官泡一處離城一百三十里
轉尚湖官泡一處離城一百三十里
廣寧界灰山泡官泡一處離城一百二十里大河泡官泡一處離城二百八十里
以上官泡十五處亦𨽻
盛京禮部管理額設六七品官員掌之打取鮮鯽鯉
魚等項交官
奉天屬旗地
順治初年
興京旗地二千四百四十一日〈定例無丁給地五日一日約六畆餘〉奉天附近旗地二十五萬八千九百三十七日開原旗地一萬一千六百六十七日
盖平旗地一萬六千二百七十四日
金州旗地二萬四千四百三十五日
牛莊旗地二萬八千一百一十四日
鳳凰城旗地七千五百九十日
錦縣旗地二萬九千九百三十八日
廣寧旗地二萬二千零七十八日
義州旗地三萬三千零五十二日
山海闗旗地二萬六千八百五十六日
以上八旗田畆共四十四萬二千零九十七畆
康熙三十二年丈量奉天所屬旗地共地一百一十六萬七千五百四十四日零五畆每日徴豆一升草一束
雍正五年丈量奉天所屬旗地一百三十六萬七千八百零四日零四畆〈六年盖平牛莊熊岳寧海復州沿海旗地改徵米〉嗣後陸續開墾并鈎鎖水沖沙壓各項地畆外至乾隆四十五年實在應徴地分列於後
盛京界原額新増實在應徴地三十七萬一千一百六十一日二畆七分一釐〈每日徵豆一升七合七勺草一束〉應徴豆六千五百六十九石五斗五升七合七勺應徴草三十七萬一千一百六十一束半
興京界原額新増實在應徴地十一萬五千六百零一日五畆内應徴草豆地六萬六千六百七十二日四畆六分應徴豆一千一百八十石零一斗八合應徴草六萬六千六百七十二束半應徴米地四萬八千九百二十九日零四分〈毎日徵米二升六合五勺五抄〉應徴米一千二百九十九石零六升六合七勺遼陽界原額新増實在應徵地三十四萬一千九百三十二日五畆五分五釐應徴米九千零七十八石三斗一升九合二勺
盖平界原額新増實在應徴地七萬四千二百八十日零五畆六分應徴米一千九百七十二石一斗五升八合八勺
開原界原額新増實在應徴地二十一萬一千六百五十三日四畆八分五釐五毫内應徴草豆地四百八十八日五畆應徴豆八石六斗五升二合四勺草四百八十九束應徴米地二十一萬一千一百六十四日五畆八分五釐五毫應徴米五千六百零六石四斗三升零一勺
復州界原額新増實在應徴地三萬五千五百二十七日三畆五分四釐應徴米九百四十三石二斗五升七合五勺
寧海界原額新増實在應徴地七萬零五百八十一日五畆七分應徴米一千八百七十三石九斗五升零八勺
熊岳界原額新増實在應徴地五萬七千四百八十二日五畆九分三釐應徴米一千五百二十六石一斗七升三合三勺
牛莊界原額新増實在應徴地十四萬六千零八十八石六斗二升七合
岫巖城界原額新増實在應徴地五萬七千零三十二日一畆六分應徴米一千五百一十四石二斗零六合七勺
鳳凰城界原額新増實在應徴地四萬五千四百八十九日四畆一分應徴米一千二百零七石七斗五升一合一勺
錦縣界原額新増實在應徴地十七萬零八百二十六日二畆零六釐六毫應徴米四千五百三十五石四斗三升九合四勺
寧逺界原額新増實在應徴地七萬九千四百四十五日一畆六分一釐應徴地二千一百零九石二斗七升一合九勺
廣寧界原額新増實在應徴地三十八萬九千九百三十五日五畆八分應徴米一萬零三百五十二石七斗九升九合九勺
義州界原額新増實在應徴地十一萬八千六百七十五日五畆六分一釐應徴米三千一百五十石零八斗四升六合一勺
以上十五城界現在原額新増實在應徴地二百二十八萬五千七百一十六日三畆五分五釐一毫内應徴草豆地四十三萬八千三百二十三日零五分一釐應徴豆七千七百三十八石三斗一升八合應徴草四十三萬八千三百二十三束應徴米地一百八十四萬七千三百九十三日三畆二分四釐一毫應徴米四萬九千零四十八石二斗九升八合五勺
奉天屬旗人餘地
雍正五年丈地以後乾隆二十七年丈過一次共丈出
盛京等處餘地三十五萬一千八百三十五日零並厯年自行首出經官查出及裁汰馬兵隨缺地畆作為餘地自乾隆三十一年起徴除撥補水沖沙壓官兵隨缺以及民員催徴民典旗人餘地外所有現在
盛京城三則共地二千五百五十二日五畆零五釐應徴租税九百一十九兩零二分三釐
盛京内務府官莊三則共地六千九百四十六日三畆七分應徴租銀二千三百九十九兩九錢七分四釐
盛京户部官莊三則共地一千九百八十日零一畆四分二釐應徴租銀六百八十八兩零六分二釐二毫
興京城所屬撫西界三則共地一百八十九日一畆九分應徴租銀五十六兩七錢九分五釐
遼陽城三則共地一萬五千七百九十七日一畆六分六釐應徴租銀五千六百七十七兩七錢二分五釐六毫
盖平城三則共地三千一百六十五日一畆八分應徴租銀一千三百三十六兩九錢三分九釐開原城並所屬鐵嶺等處三則共地八千一百五十九日二畆五分五釐應徴租銀二千四百四十七兩八錢二分八釐
復州城三則共地八千八百七十四日二畆一分應徴租銀三千七百二十七兩二錢二分七釐寧海城三則共地一萬一千五百六十七日一畆零八釐應徴租銀四千八百五十八兩二錢一分五釐六毫
熊岳城三則共地九千五百四十一日五畆零九釐應徴租銀四千零七兩五錢七分六釐三毫牛莊城三則共地二萬四千二百四十一日二畆八分六釐應徴租銀八千七百二十六兩六錢六分四釐六毫
岫巖城三則共地一萬三千六百一十九日三畆二分三釐應徴租銀四千零八十五兩八錢六分一釐五毫
鳳凰城三則共地一萬四千六百零九日五畆九分二釐應徴租銀四千三百八十二兩九錢九分六釐
錦州城官莊三則共地二萬零九百二十八日零一分八釐一毫應徴租銀八千六百一十三兩零一分三釐
錦州城並所屬寧逺等處三則共地一萬零八百一十一日零八分七釐應徴租銀四千五百四十兩零四錢三分九釐九毫
廣寧城並所屬小黑山等處三則共地四萬五千二百八十六日三畆八分九釐應徴租銀一萬六千三百零三兩四錢二分七釐四毫
義州城三則共地二萬五千二百九十六日一畆七分一釐應徴租銀一萬零六百二十二兩二錢二分九釐七毫
以上各城徴收餘地二十二萬三千五百五十七日零二畆四分二釐一毫共徴租銀八萬三千三百九十三兩九錢九分七釐八毫
盛京内務府所屬莊頭等折銀地畆
興京界折銀草豆地一千三百零七日一畆六分盛京界折銀草豆地四千一百零七日二畆
遼陽界折銀米地二萬零一百一十九日四畆四分
盖平界折銀米地一千四百七十七日四畆三分鐵嶺界折銀米地二萬一千五百四十四日二畆寧海界折銀米地一百零八日
熊岳界折銀米地一千八百三十二日三畆牛莊界折銀米地一萬四千零二十二日零三分岫巖城界折銀米地五百零五日五畆八分鳳凰城界折銀米地十四日二畆
廣寧界折銀米地五萬五千零五十六日二畆三分
以上額徴折銀草豆米地共十一萬九千七百零一日内應折銀一千二百五十四兩零
吉林屬官莊
吉林官莊五十處壯丁五百名乾隆元年原額地六千日每嵗共交穀一萬五千石
寧古塔官莊一十三處壯丁一百三十名乾隆元年原額地一千五百六十日每嵗共交穀三千九百石
白都訥官莊六處壯丁六十名乾隆元年原額地七百二十日每嵗共交穀一千八百石
三姓官莊十處壯丁一百名乾隆元年原額地一千二百日每嵗共交穀三千石
阿勒楚喀拉林官莊共六處壯丁六十名乾隆二十一年原額地七百二十日每嵗共交穀一千八百石
打牲烏拉官地莊頭五名壯丁一百四十名乾隆元年原額地五千四百零四日未徴穀
以上共原額地一萬五千六百零四日共徴穀二萬五千五百石
吉林及鳥鎗營旗地自乾隆元年至四十五年原額新増共地九萬五千一百三十四日
吉林水師營旗地自乾隆元年至四十五年原額新増共地二千二百二十六日
吉林各驛站旗地自乾隆元年至四十五年原額新増共地四萬九千九百九十七日
吉林各邊門旗地自乾隆元年至四十五年原額新増共地二萬六千六百五十二日
寧古塔旗地自乾隆元年至四十五年原額新増共地六萬五千二百九十日
白都訥旗地自乾隆元年至四十五年原額新増共地六萬九千零十一日
三姓旗地自乾隆元年原額地八千一百十六日以後未増
阿拉楚喀拉林旗地自乾隆元年至四十五年原額新増共地三萬六千二百七十八日
琿春旗地自乾隆元年至四十五年原額新増共地一萬二千零五十日
打牲烏拉旗地自乾隆元年至四十五年原額新増共地四萬零三百三十八日
以上原額新増旗地共三十六萬五千零九十二日並無賦額
黒龍江屬官莊
齊齊哈爾官莊三十處壯丁三百名屯長三十名〈每莊給牛六頭〉每嵗交納糧七千五百石
墨爾根官莊十五處壯丁一百五十名屯長十五名 〈每莊給牛六頭〉每嵗交納糧三千七百五十石黑龍江官莊四十處壯丁四百名屯長四十名〈每莊給牛六頭〉每嵗交納糧一萬石
呼蘭官莊五十一處壯丁五百十名屯長五十一名每嵗交納糧一萬二千七百五十石
以上官莊一百三十六處額丁一千三百六十名每嵗共交納糧三萬四千石
齊齊哈爾實在旗地七萬二千三百七十一日墨爾根實在旗地二萬零六百零二日
黑龍江實在旗地三萬六千九百六十一日呼蘭實在旗地二萬零六百八十五日
布特哈實在旗地二萬二千一百日
以上共實在旗地一十七萬二千七百一十九日並無賦額
奉天各稅課
順治元年凡貿易牛馬驢騾猪羊等額税課司每兩税銀三分無定額十七年奉天遼陽海城二縣牲畜牙行等税每兩三分徴收無定額〈嗣後續設州縣俱照例行〉
康熙四年奉天府牙帖税銀責成通判將州縣收過税銀察核造册報部惟錦縣寧逺廣寧縣自行徴收解奉天府轉送
盛京户部〈牙帖多寡無定數州縣每年每張徴銀一兩二錢其通判衙門分上中下三則每年每張一兩至一兩五錢二兩者不等〉九年増牙行等税十六年増舖户行户經紀等税十九年税額以三千兩為定各城雜税歸駐防城守徴收承徳遼陽鐵嶺無駐防城守歸奉天府通判督徴各城守每年兩次解送將軍衙門惟寧海所收存貯為修理城池之用厯年當税俱係
盛京户部徴收
雍正十一年
盛京城牛馬税銀四千餘兩當舖税銀三百四十二兩五錢〈旗員徴收〉房號税銀一千九百四十五兩經紀雜税銀六百八十六兩〈奉天府通判徴收〉奉天府屬田房税契雍正六年為始儘收儘解無定額又鐵嶺縣雜税五六十兩不等
<span id="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四十五年|乾隆四十五年]]
盛京城牛馬税正額四千兩盈餘銀一千餘兩内除税務監督一年盤費銀二百六十兩其餘盈餘銀兩作為奉天民員養亷之用
房號税上行房上舖户徴銀三兩中行房中舖户徴銀二兩五錢每年共徴税銀一千八百一十二兩五錢
經紀牙行税上經紀四十六名每名額徴税銀二兩中經紀一百九十八名每名額徴税銀一兩五錢下經紀二百九十九名每名額徴税銀一兩每年共額徴税銀六百八十八兩
盛京本城當舖一百三十座每年額征税銀三百二十五兩
八旗城守税額
錦州府城初收税銀六百七十餘兩康熙四十七年税銀一千六百餘兩交與城守尉徴收續増至一千九百餘兩當舖税銀二百八十五兩五十四年九官臺清河松子嶺等處交與山海闗巡收増課銀三十兩又海上船税向係錦州城守徴收雍正三年熊岳等十一城所收雜税銀兩定為額數共二千八百四十兩零四錢二分四釐當舖税銀六百七十七兩五錢交與城守尉等徴收嗣後有増無減
乾隆八年侍郎雙喜奏准各城定額雜税銀五千一百零四兩零五分十二年鳳凰城岫巖城共裁除魚票税銀二百零一兩五錢金州城開除魚票税銀八十六兩應徴定額税銀四千八百一十六兩五錢五分乾隆三十五年新添牛莊等處斗秤帖張税銀三百九十二兩零二分二共定額税銀五千二百零八兩五錢七分又各城當舖八百三十一座定額徴銀一千三百七十兩交各城守尉等徴收
興京城一年定額税銀四十八兩零八分厯年所交税銀俱有増無減當税銀四十兩
遼陽城一年定額税銀二百七十二兩六錢七分厯年所交税銀俱有増無減當税銀三百一十兩盖平城一年定額税銀二百二十九兩四錢六分厯年所交税銀俱有増無減當税銀一百零七兩五錢
開原城一年定額税銀一百四十八兩七錢九分厯年所交税銀俱有増無減當税銀二百八十兩復州城一年定額税銀九十七兩六錢六分厯年所交税銀俱有增無減當税銀十五兩
寧海城一年定額税銀二百二十八兩六錢厯年所交税銀俱有増無減當税銀三十七兩五錢熊岳城一年定額税銀一百零七兩八錢厯年所交税銀俱有増無減當税銀二十五兩
牛莊城一年定額税銀三百三十兩九錢八分厯年所交税銀俱有増無減當税銀一百八十二兩五錢
岫巖城一年定額税銀三十五兩二錢二分厯年所交税銀俱有増無減當税銀十七兩五錢鳳凰城一年定額税銀二十七兩七錢五分厯年所交税銀俱有増無減當税銀二十二兩五錢錦州城並所屬寧逺中後所三處一年定額税銀二千零四十四兩一錢四分厯年所交税銀俱有増無減當税銀四百三十七兩五錢
廣寧城一年定額税銀三百三十二兩三錢二分厯年所交税銀俱有増無減當税銀三百七十五兩
義州城一年定額税銀一千三百二十八兩八錢八分厯年所交税銀俱有増無減當税銀二百二十七兩五錢
以上各城俱有銀錢兼收夏冬二季解交唯
興京開原二城専收銀兩所有中江牛馬二税並各城徴收雜税當税銀兩錢文俱有貯銀庫作正開銷
鳳凰城中江税〈額設監督一員徵收〉
初收一千二百兩雍正七年税額四千八百零六兩其税羡二千五百兩于雍正十一年准作民員養亷之用乾隆十二年户部議准以正税銀二千七百四十五兩耗銀五百四十九兩二項共銀三千二百九十四兩作為每年定額該監督一年經費銀二百兩即于耗銀項下動支
其餘羡耗銀兩作為奉省民員養亷
木税
舊例呼訥赫河清河遼河太子河愛哈河哈魯河大凌河小凌河六州河各項木植每十五抽一折銀交部原無定額雍正元年呼訥赫河木税交旗官協領一員㑹奉天府治中徴收每十五抽一備
盛京工部之用其十四根照例税銀每兩三分其清河等處交各地方城守尉㑹同民員徴收每十五抽一折銀並所徴之税俱解交呼訥赫河税官八年新添各河口税徴收儘解無定額凡英訥河老虎峪三處砍木有工部官票厯年所發二十張至三四十張不等乾隆三十年渾河柴河等口旗民木税監督抽分渾河口各商運到大小木植仍十五抽一以備需用其陸運零木照外河口例俱係折抽錦州小凌河遼陽太子河鳳凰城愛哈河岫巖城英訥河鐵嶺遼河開原清河等口俱歸商折抽銀兩解交
盛京木税監督轉解之部共額徴税銀二千五百九十餘兩嗣後徴收有増無減
葦税
牛莊所屬三道潮溝等四十一處葦塘五十三段自雍正五年定額割葦一百五十五萬四千八百二十束十分抽二除與工部編蓆外餘葦每束價銀二釐共徴銀一千四百兩零六錢二分
吉林各屬税務
吉林雜税舊志原係寧古塔旗員徴收雍正五年設永吉州交知州管理儘收儘解每年徴收牛馬牙當税銀一千二三百兩不等木税銀三百二十餘兩不等乾隆十二年裁永吉州改歸理事同知徴收十六年准將軍卓奈奏每年雜税以一千六百五十兩木税銀以三百七十兩為定額三十年將軍恒魯奏定每年雜税徴銀一千七百八十兩木税額徴銀三百七十兩田房税契無定額儘徴儘解四十四年將軍福康安奏吉林加増斗秤又吉林黄昏燒酒至百斛以上運往他處售者令其納税未有定額寧古塔雜税有參票之年徴收四百兩無參票之年徴收二百一二十兩不等乾隆十六年准將軍卓奈覆奏有票之年以四百五十兩為定額無票之年以二百八十兩為定額二十八年將軍恒魯奏増斗秤當店牙行木植等税三十年奏定牲畜牙當雜税有參票之年額徴銀九百十二兩無參票之年儘收儘解額徴銀一百五十八兩
白都訥乾隆元年裁汰長寧縣將牛馬税務改歸副都統衙門徴收每年一百二三十兩不等十六年准將軍卓奈覆奏雜税以二百零七兩為定額若遇多徴儘收儘解
阿勒楚喀拉林乾隆二十八年設税務三十年將軍恒魯奏准額徴牛馬税銀二百一十兩四十四年將軍福康安奏添設斗秤當店税銀未有定額赫哲骨雅喀乾隆四十四年將軍和隆武奏進過餘剰貂皮在
京城銷售者照例由崇文門收税其携往
盛京售賣者即在本地令其納税所收税銀俱歸入雜税項下報部俟試徴一二年再行定額
黒龍江各屬税務
齊齊哈爾黑龍江墨爾根雍正十二年騾馬等税銀每兩三分無定額乾隆二年將軍額爾圖奏准于呼蘭城設税務二十六年將軍綽爾多奏准于呼倫布雨爾設税務二十九年將軍富僧阿奏准齊齊哈爾等五處増納牛羊税自乾隆元年至四十五年所徴税銀皆無定額分列于後
齊齊哈爾乾隆元年徴税銀五百六十一兩九錢五分八釐至四十七年徴税銀一千零九兩三錢五分
墨爾根乾隆元年徴税銀二百四十五兩三錢至四十七年徴税銀二百十三兩八錢二分零黑龍江乾隆元年徴税銀二百五十兩零四錢三分八釐至四十七年徴税銀一百八十五兩六錢六分零
呼倫布雨爾乾隆二十六年徴税銀三十七兩零二分至四十七年徴税銀三百八十四兩一錢二分零
呼蘭乾隆二年徴税銀一十八兩四錢八分六釐至四十七年徴税銀四十六兩六錢七分零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九
職官〈一〉
盛京官制
各属將軍所属員額
盛京五部員額
巡察御史員額
内務府各司員額
奉天府属州縣員額
錦州府属州縣員額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九
職官〈一〉
〈臣〉等謹案設官分職所以佐治宣猷我
國家肇造東陲始有六部八旗之設洎乎永清大定
以
盛京為發祥重地立將軍五部暨鎮守防禦等員治
理詳明班聫載備
聖聖相承以時損益文武並用庶績咸熈〈臣〉等詳稽各属
員額及厯任姓氏謹志職官第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九
職官〈一〉
盛京官制
太宗文皇帝時始定官制設六部部有承政如尚書有叅
政如侍郎其八旗官守各有分屬
世祖章皇帝撫有中夏定都燕京順治元年悉裁諸舊制以内大臣一員副都統二員及毎旗駐防章京留守瀋陽三年改駐防大臣為昂邦章京給鎮守總管印戸禮刑工四曹悉𨽻留守之昂邦章京掌焉十年以遼陽為府設知府教授置遼陽海城二縣又於寕古塔設昂邦章京副都統鎮守之十三年設遼陽府經厯十四年省遼陽府以瀋陽為奉天府置府尹改教授為奉天府教授旋設訓導〈後裁〉十五年始復設禮部置侍郎十六年復設戸部工部皆置侍郎與其官属十八年以府尹兼理學政
康熈元年復設刑部置侍郎改奉天昂邦章京為鎮守遼東等處將軍寧古塔昻邦章京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將軍三年以故廣寧衛地為廣寧府設知府通判教授經厯領錦縣廣寧縣寧逺州是年置奉天府府丞治中通判又添設承徳盖平開原鐡嶺四縣改遼陽縣為州四年改鎮守遼東將軍為鎮守奉天等處將軍改廣寧府為錦州府移治錦縣七年設奉天府司獄十年設吉林烏拉副都統十五年移寧古塔將軍駐吉林烏拉留副都統鎮守寧古塔二十二年設黒龍江將軍及副都統二十九年移黒龍江將軍駐墨爾根三十年復設兵部置侍郎於是五部備矣其僚屬亦屢増置焉是年設白都訥副都統三十二年移黒龍江副都統亦駐墨爾根三十八年黒龍江將軍副都統皆自墨爾根移駐齊齊哈爾四十九年設墨爾根副統雍正元年設寧古塔黒龍江值年御史一年而更三年設阿勒楚喀協領一員四年設奉天稽察御史一員設永吉州泰寧縣長寧縣俱𨽻奉天府移錦州通判于義州五年設熊岳錦州二副都統七年罷泰寧縣又設三姓副都統八年設尚書一人總五部尋罷設黑龍江副都統十年増設九官臺同知𨽻奉天府〈乾隆十二年裁〉十二年設復州寧海縣俱𨽻奉天府又設義州縣錦州府十三年増設熊岳通判乾隆元年罷長寧縣併歸永吉州九年設拉林副都統十二年罷永吉州改設吉林理事同知歸寧古塔將軍管轄二十一年添設阿勒楚喀副都統二十二年改寧古塔將軍為吉林將軍二十八年裁錦州通判設
興京理事通判三十四年罷拉林副都統三十七年移奉天熊岳通判為岫巖通判兼轄鳯凰城以上前後建置大略如此其文職部曺以下武職協領以下添置裁汰悉於各衙門詳載焉
各屬將軍所屬員額
奉天将軍一員副都統一員滿洲協領八員䝉古協領一員漢軍協領二員舊滿洲佐領八員新滿洲佐領二十三員漢軍佐領二十四員䝉古佐領八員巴勒瑚佐領三員滿洲驍騎校三十一員〈乾隆二十九年撥往巴爾巴哈臺各二員四十三年補足額〉漢軍驍騎校二十四員䝉古驍騎校八員巴勒瑚驍騎校三員滿洲防禦二十四員〈乾隆五年移駐犁樹溝明水塘白土厰塔爾巴哈臺各一負牛荘盖州各五員共撥十四員〉現在實有滿洲防禦十員額設主事一員筆帖式十一員外郎六員増設委官二十七員〈乾隆二十七年經吉林将軍恒魯奏准 盛京設委官一百員因本城及所属各路差徭多寡不一酌定本城留委官二十七員其餘二十三員酌撥各路當差俱由額設領催前鋒内揀選著帶七品金頂仍食本身錢糧〉
謹按奉天将軍所属有
興京遼陽牛荘盖平開原廣寧熊岳錦州義州諸處及各城邊門自都統而下各有城守尉佐領驍騎校防禦諸員備載兵防卷
吉林將軍一員副都統一員協領八員䝉古協領一員〈乾隆三十年添設〉佐領五十五員〈内漢軍二員〉驍騎校四十八員〈内漢軍二員〉防禦二十四員管檔主事一員筆帖式十一員水師營總管一員四品官一員五品六品官各二員驍騎校各四員理驛站六品官二員助教二員随闗防筆帖式二員倉監督一員倉官一員倉獄官一員厫筆帖式二員醫官一員管站筆帖式三十六員
謹按吉林将軍所屬寧古塔白都納三姓阿勒楚喀等處俱有副都統防禦等官詳載兵防卷
黑龍江将軍一員〈駐劄齊齊哈爾〉副都統一員協領八員佐領四十員防禦八員驍騎校四十員印房主事一員筆帖式六員繙繹筆帖式四員銀庫主事一員筆帖式二員刑司主事一員管倉七品官一員筆帖式二員管理官莊七品官一員管理茂馨黙爾根等驛八品官二員〈原係六品乾隆三十六年巡察黑龍江御史薩欽奏准由有品筆帖式放者改七品無品筆帖放者改八品〉闗防筆帖式二員驛站二十處筆帖式二十員水師營總管一員四品官二員六品官二員筆帖式二員火噐營叅領一員〈駐劄吉林烏拉地方〉管轄黑龍江造船木料水手四品官一員五品官一員六品官一員
謹案黑龍江将軍所屬黑龍江墨爾根呼倫布雨爾布昭特哈等處各有總管佐領等員駐防詳載兵防卷
盛京五部員額
户部掌奉天錢糧賦稅旗地荘官及棉靛鹽荘中江木葦諸稅皆領之
額設侍郎一員郎中二員員外郎五員金銀庫郎中五員員外郎一員〈乾隆三十五年侍郎瓦爾逹奏明改於各部中京員郎中員外郎主事内通行揀選所有員外郎一缺歸回本部〉主事六員
司庫二員管荘六品官二員筆帖式二十三員外郎九員庫使八員倉監督正副二員〈倉官十員倉外郎十員〉禮部掌奉天儀禮祭祀朝㑹燕饗及司園池養息牧牛之事所司三堍石園薦櫻桃邢鎮撫屯供杏子遼陽外園出梨内園出蒲桃繁盛堡石橋千山三園並納花紅安平園出栗子羊拉峪火連寨並出酸梨南塔園山旺芬園各獻𤓰又有養魚泊十四處嵗取園果池魚以供祀典其養牧共牛二羣毎羣牛六十頭羊二十羣毎羣羊五百隻左右翼分設正副翼長牧長牧副分管牛羊以正副總管統之
額設侍郎一員郎中二員員外郎四員主事一員讀祝官八員鳴賛官十六員司牲官一員管千丁六品官一員助教四員漢教習四員〈乾隆十年設〉弓箭教習四員〈乾隆十九年設〉筆帖式十員醫學正科二員外郎二員庫使八員僧籙司一員道籙㑹司一員牧務總管一員〈係錦州府副都統管〉六品翼領二員七品牧長十七員〈原設收長三十四員乾隆二十七年因收丁呈首偷漏馬草豆口分經侍郎朝銓奏裁将牧長副長牧副等缺停止剰有牧長十二員二十九年補放五員〉三兩空八品副牧長十七員〈原設三十四員乾隆二十七年停止時剰有副牧長四員三十五年補放十三員〉三兩牧副三十四員二兩牧丁五百二十六名
兵部掌奉天駐防驛遞之事
額設侍郎一員郎中二員貟外郎四貟〈原設六員乾隆八年改為司主事二貟〉主事四貟〈原設二貟乾隆八年改増二貟〉筆帖式十二貟貟外郎二貟驛站監督正副各一貟驛丞二十九貟監督所外郎二貟
刑部掌奉天䝉古滿洲八旗刑獄之事
額設侍郎一貟郎中四貟貟外郎六貟〈原設十貟乾隆九年裁改為主事四貟〉主事四貟主事職銜二貟司庫一貟滿庫使一貟筆帖式三十貟〈原設三十一貟乾隆三十八年改滿司獄一貟〉滿司獄一貟漢司獄一貟漢軍外郎二貟
工部掌奉天營造製器物件及管諸色工匠凡黄瓦厰席厰灰厰缸厰炸子厰木炭厰等壮丁俱𨽻籍焉
額設侍郎一貟郎中二貟貟外郎四貟主事四貟〈原設二貟乾隆八年改増二貟〉司庫二貟管千丁四品官一貟管理燒造瓦料五品官一貟管理匠役六品官一貟〈舊有司匠一貟乾隆二十九年裁汰〉看守
大政殿六品官一貟筆帖式十七貟庫使八貟外郎四
貟
守
三陵及承祭
陵寝各設總管副總管掌闗防副闗防官以下諸貟自順治八年至乾隆二年逓有増益已詳載
山陵卷内兹不復列
巡察御史員額
雍正元年於寧古塔黒龍江並設值年御史一年而更在寧古塔者滿漢各一貟四年設稽察
奉天各衙門御史一貟七年裁寧古塔漢御史缺乾隆十二年定例
盛京等處巡察官貟每届三年該衙門将應否差貟之處請
㫖四十年奉
上諭嗣後巡察盛京吉林黑龍江著於五年奏派一次著為令
盛京内務府各司員額
三旗佐領鑲黄旗佐領一貟正黄旗佐領一貟〈俱順治三年設〉正白旗佐領一貟〈順治八年設〉佐領下驍騎校各一貟〈康熈十七年設〉堂主事一貟〈乾隆十九年設〉委主事一貟〈乾隆二十九年設〉管理三庫事務内管領一員〈乾隆二十九年設〉滿筆帖式十五貟〈順治十八年設八員後續増至十六員乾隆二十九年於筆帖式内設委主事一貟現在十五貟〉三倉掌領逹一貟倉逹三貟三旗屬下分營造廣儲掌儀都虞㑹計五司
營造司承管催總二貟〈原設一員乾隆二十九年添設一員〉領催六名〈原設八名後裁二名〉乾隆八年添設太監五名承管匠役潔修
宫殿等處〈今俱故並未補設〉三旗各項匠役四十四名掃院丁二十七名〈原設十八名乾隆十二年増設九名〉
廣儲司承管司庫二員〈原設三員後裁一員〉庫使十六員〈原設十員乾隆九年増設六員〉領催三名兼領三旗織造庫催總三貟筆帖式三貟領催十五名三旗商人九名〈原有三十名乾隆五年後陸續減退〉染丁五百五十名嵗收荘頭壮丁棉靛鹽布房租丁銀及各項費用銀兩俱於年終報銷染皂皮黑貂水獺等項又三旗織造庫棉花荘二十五處靛荘六處鹽堿荘共四處共荘頭六十名壮丁三千三百三十三名染匠機匠彈匠弦匠一百三十八名嵗徴棉花二萬六千二百餘觔靛二萬二千二百觔鹽三萬二千一百餘觔堿一千五百觔除費用外餘俱貯庫匠人嵗織家機粗細布紡線染色除費用外俱解送
京師内務府庫
掌儀司承管催總二貟〈原設一員乾隆二十九年増設一員〉筆帖式三員領催九名又廣寧設承管催總一貟領催三名〈原設三名乾隆二十九年増設二名〉三旗果園丁二千九百二十三名廣寧三旗果園丁八百零一名毎年應納榛梨果品俱歸承管〈按遼陽開原鐵嶺廣寧義州牛荘各界内果園一百零五處遼陽界林子共五十五處遼陽巖岫牛荘各界内山塲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共七十一處〉
都虞司承管催總二貟〈原設一貟乾隆二十九年増設一貟〉筆帖式一貟領催九名采蜜領催三名三旗蜜丁一千六百五十四名毎嵗應交蜜一萬七千九百五十觔及蒥蒿銼草等項打𩾗翎丁三十三名嵗應交𩾗翎一百五十副捕水獺丁十八名毎嵗應交獺皮七十二張捕魚丁七百八十一名毎嵗應交�[1]鮮魚二萬五千五百觔捕細鱗魚丁一百四十名毎嵗應交細鱗魚一千五百尾向係
京師差官看捕解送乾隆元年改由
盛京内務府派員看捕交納又王多羅樹打牲甲丁三十名毎嵗應交鹿肉二千七百束豬熊各六十頭
㑹計司承管催總二員〈原設三員乾隆二十九年裁汰一員〉筆帖式二員領催九名属下荘頭自乾隆元年間編等擬定頭等荘頭三十一名二等荘頭七名三等荘頭八名四等荘頭三十四名除於乾隆四十二四十四五等年撥給王府公府二等四等各荘頭共四名不計外今現實共有荘頭八十名坐落七十四處其八十荘属下荘丁現共有三千八百三十四名毎年頭等荘頭毎名報糧三百八十二石二等荘頭毎名報糧三百五十二石三等荘頭每名報糧三百零七石四等荘頭毎名報糧一百九十二石毎嵗共應報糧二萬三千九百二十二石内除毎年應放口糧并餧養牛羊馬匹豆石粟米及油糧糖芽等項共費用糧二萬餘石其餘一分入倉一分入窖倉貯一萬石窖貯一萬石外餘糧糶賣銀兩交納
盛京户部毎年應交臘猪鵞鴨等項又各属壮丁毎年編查一次各荘頭承重官地除水冲沙壓外現有官地十二萬一百九十三日五畆三分又西河糧荘二百二十處荘頭壮丁共一萬一千五百八十五名地二十萬一千六百九十五昫零雍正四年分為四等報糧頭等給地九百晌二等八百五十晌三等七百五十晌四等六百五十晌
京師㑹計司掌之
三旗内管領一貟掌領逹一員倉逹三貟筆帖式三員承管汲濺果品收貯荘頭等交納糧食並給發三旗内管領下人丁口糧花布疋等項属下倉上人九名壮丁一千零七十四名木丁八十四名毎年應交槽盆鎗杆箭笴及果品山菜等項黑牛館〈乾隆二十九年奉〉
〈㫖由盛京禮部歸入内務府管理〉
興京黒牛館館達二名壯丁十名
盛京黒牛館館達四名壯丁二十六名二館每嵗共額養黒牛七十頭羊三百五十頭以備祭祀應用乳牛館館達二名頭目一名壯丁十名
大凌河管理騸馬十羣騍馬二十四羣掌闗防總管一員六品翼領二員每羣額設七品牧長各一員八品銜副牧長各一員牧副各一名〈牧丁五百六十名〉養息牧邊外陳新蘓魯克牛二十八羣羊二十羣翼長二員牧長十九員領催一名〈牧丁十名〉黒牛羣牛四羣翼長一員牧長四員
尚都達遜諾爾管理騍馬一百八羣騸馬四十羣掌闗防四品總管一員翼領五員䕶軍校八員七品世襲官二員每羣額設牧長各一員牧副各一名〈牧丁一千零七十六名〉
達哩岡管理騍馬七十四羣騸馬十五羣掌闗四品總管一貟翼領四員䕶軍校四貟毎羣額設牧長各一貟牧副各一名〈牧丁七百一十二名〉
奉天府各州縣員額
侍郎兼管府尹事務一貟〈乾隆三十年増設〉府尹一貟府丞一貟治中一貟通判一員吉林理事同知一貟
興京理事通判一貟儒學教授一員經厯司經厯一員司獄司司獄一貟醫學正科一員
承徳縣〈康熈三年設〉
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康熙三年設〉巨流河巡檢一員〈二十一年設乾隆四十二年裁〉
遼陽州〈順治十年設𨖚陽州後設奉天府裁府置縣康熈三年陞改為州〉
知州一員吏目一員〈康熈三年設〉學正一員〈二十二年設〉海城縣〈初為州順治十年改為縣〉
知縣一員〈順治十年設〉典史一員〈十三年設〉牛荘巡檢一員〈康熈二十三年設〉訓導一員〈二十三年設〉
盖平縣〈舊為盖州康熈四年改縣〉
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康熈三年設〉訓導一員〈二十三年設〉開原縣〈康熈三年設〉
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康熈三年設〉訓導一員〈二十三年設〉鐡嶺縣〈康熈三年設〉
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康熈三年設〉訓導一員〈二十三年設〉復州〈先設通判雍正十二年改為州即以通判領之〉
知州一員〈雍正十二年設〉吏目一員〈順治十八年初設金州巡儉𨽻盖平康熈十九年裁雍正五年復設金州巡檢𨽻復州通判十二年改為吏目〉
寜海縣〈雍正十二年於金州設〉
知縣一員教諭一員典史一員〈雍正十二年設〉
岫巖城
理事通判一員〈乾隆三十七年移設〉巡檢兼管司獄事一員鳯凰城巡檢一員〈乾隆三十七年設〉
錦州府各州縣員額
知府一員儒學教授一員經厯司經厯一員〈康熈十年設〉錦縣〈康熈元年設〉
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康熈元年設〉教諭一員〈康熈二十二年設乾隆三十七年裁汰改設岫巖司巡檢〉天橋厰巡檢一員〈雍正元年設〉寜逺州〈康熈三年設〉
知州一員吏目一員〈康熈三年設〉學正一員〈二十三年設〉巡檢一員〈康熈三年設寧逺廣寧中後所巡檢二員四年改併中後所一員乾隆四年中後所添設州判一員巡檢移駐中前所十四年移駐前屯衛十七年移駐白旗堡歸廣寧縣屬四十一年裁汰州判復設巡檢一員仍駐劄中後所〉
廣寜縣〈康熈三年設廣寧府并設縣四年裁府以縣屬錦州〉
知縣一員典史一員〈康熈三年設〉巡檢一員〈康熈十五年設雍正十二年改補義州吏目乾隆十七年復設駐白旗堡〉訓導一員〈康熈二十三年設〉義州〈雍正十二年設〉
知州一員學正一員吏目一員〈雍正十二年設〉
欽定盛京通志卷三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
職官〈二〉
奉天將軍歴任姓氏〈各屬副都統附載〉
吉林將軍歴任姓氏〈各屬副都統附載〉
黑龍江將軍歴任姓氏〈各屬副都統附載〉
盛京五部侍郎歴任姓氏
巡察御史歴任姓氏
内務府三旗佐領歴任姓氏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
職官〈二〉
奉天將軍
鄔庫哩〈滿洲鑲白旗人順治十七年任昂邦章京康熙元年陞將軍更總管官印為鎮守遼東等處將軍印〉
達 度〈滿洲鑲紅旗人康熙四年任是年始改頒鎮守奉天等處將軍印〉
武瑪瑚〈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七年任〉
阿木爾圖〈滿洲鑲白旗人康熙九年任〉
和 訥〈滿洲正白旗人康熙十三年任〉
安珠瑚〈滿洲正黄旗人康熙十七年任〉
伊巴漢〈滿洲鑲白旗人康熙二十二年任〉
查 尼〈滿洲正藍旗人康熙二十五年任〉
綽克托〈滿洲鑲紅旗人康熙二十八年任〉
蘇 努〈滿洲鑲紅旗人康熙三十七年任〉
䝉俄洛〈滿洲鑲黄旗人康熙四十七年任〉
松 柱〈滿洲鑲藍旗人康熙四十八年任〉
瑭保柱〈滿洲鑲黄旗人康熙五十一年任〉
綽 竒〈滿洲正紅旗人雍正三年任〉
噶里弼〈滿洲鑲紅旗人雍正四年任〉
伊里布〈滿洲鑲藍旗人雍正五年任〉
多索禮〈滿洲正白旗人雍正七年任〉
那蘇圖〈滿洲鑲黄旗人雍正八年任〉
覺羅柏修〈滿洲鑲黄旗人雍正十三年任〉
那蘇圖〈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元年再任〉
博 第〈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元年任〉
額勒圖〈滿洲鑲紅旗人乾隆三年任〉
達爾當阿〈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九年任〉
阿蘭泰〈䝉古正白旗人乾隆十三年任〉
清 葆〈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十九年任〉
社圖肯〈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二十七年任〉
新 柱〈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二年任〉
明 福〈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三年任〉
宗室恒魯〈滿洲鑲藍旗人奉恩輔國公乾隆三十四年任〉
宗室增海〈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三十七年任〉
宗室𢎞晌〈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三十八年任〉
福康安〈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三年任〉
索諾穆䇿凌〈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五年任〉
慶 桂〈滿洲鑲黄旗人廕生乾隂四十七年任〉
宗室永瑋〈滿洲鑲藍旗人奉恩輔國公乾隆四十七年任〉
副都統
覺羅雅布海〈滿洲鑲藍旗人順治元年任〉
那 穆〈滿洲正白旗人順治元年任〉
洪尼喀〈滿洲鑲白旗人順治二年任〉
珠世竒〈滿洲鑲紅旗人順治四年任〉
尚 嚴〈滿洲正白旗人順治十年任〉
佟俄羅〈䝉古正白旗人順治十四年任〉
鄂謨克托〈滿洲正黄旗人順治十四年任〉
達 度〈滿洲鑲紅旗人順治十五年任〉
新 泰〈滿洲鑲白旗人康熙四年任〉
聶哩蘇〈滿洲鑲紅旗人康熙六年任〉
鄂 泰〈滿洲正白旗人康熙十年任〉
穆 泰〈滿洲正白旗人康熙十四年任〉
博克托〈滿洲鑲紅旗人康熙十八年任〉
佟 寶〈滿洲正黄旗人康熙二十一年任〉
白 鼎〈滿洲正黄旗人康熙三十四年任〉
宗室揚福〈滿洲正藍旗人康熙三十七年任〉
威 色〈滿洲正藍旗人康熙三十八年任〉
阿爾圖〈滿洲鑲黄旗人康熙三十八年任〉
法 喀〈滿洲正白旗人康熙四十五年任〉
巴 勒〈滿洲正黄旗人康熙四十六年任〉
托 柳〈滿洲鑲紅旗人康熙四十九年任〉
徐 昌〈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五十二年任〉
來 文〈滿洲鑲黄旗人康熙六十年任〉
阿沙納〈滿洲正黄旗雍正元年任〉
威 色〈滿洲正藍旗人雍正元年再任〉
額爾欽〈滿洲正紅旗人雍正三年任〉
傅 格〈滿洲鑲藍旗人雍正三年任〉
圖里賽〈滿洲正黄旗人雍正五年任〉
那 欽〈滿洲正白旗人雍正五年任〉
額爾欽〈滿洲正紅旗人雍正七年再任〉
長 生〈滿洲鑲藍旗人雍正八年任〉
巴爾岱〈滿洲正白旗人雍正十二年任〉
哲庫訥〈滿洲鑲黄旗人雍正十三年任〉
巴 海〈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六年任〉
達 色〈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十六年任〉
覺羅額爾登〈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七年任〉
宗室勒克〈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十七年任〉
富僧格〈滿洲正黄旗人和碩額駙乾隆二十年任〉
伊禄順〈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三年任〉
瑚嘉保〈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二十四年任〉
博彥達賴〈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四年任〉
鄂昇額〈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七年任〉
富僧格〈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二年再任〉
宗室額爾德䝉額〈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三十三年任〉
宗室雅朗阿〈滿洲鑲紅旗人多羅克勤郡王乾隆四十年任〉
宗室莽古賚〈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四十年任〉
德 福〈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四年任〉
成 䇿〈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九年任〉
熊岳副都統〈雍正五年設〉
圖爾塞〈滿洲正黄旗人雍正五年任〉
額爾欽〈滿洲正紅旗人雍正八年任〉
清 葆〈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元年任〉
鄂齊爾〈䝉古鑲黄旗人乾隆九年任〉
錫爾璊〈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十年任〉
巴 海〈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五年任〉
雅 圖〈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六年任〉
哲庫訥〈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九年任〉
佟 海〈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十年任〉
常 清〈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十二年任〉
瑚嘉保〈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二十四年任〉
舒通阿〈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八年任〉
富僧格〈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九年任〉
宗室常岳〈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二年任〉
富僧格〈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五年再任〉
僧 保〈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三十八年任〉
穆 格〈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四十二年任〉
德 福〈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四年任〉
錦州副都統〈雍正五年設〉
多索禮〈滿洲正白旗人雍正五年任〉
伯爾和圖〈包衣鑲黄旗人雍正七年任〉
巴凌阿〈滿洲正黄旗人雍正十年署任〉
伯爾和圖〈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元年再任〉
觀音保〈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三年任〉
達松阿〈䝉古正黄旗人乾隆五年任〉
保 德〈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二年任〉
豐昇額〈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十三年任〉
雅 圖〈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十三年任〉
武正額〈包衣鑲黄旗人乾隆十六年任〉
那藍圗〈䝉古鑲黄旗人乾隆十七年任〉
德 禄〈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五年任〉
恩 丕〈滿洲鑲白旌人乾隆二十七年任〉
書 山〈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八年任〉
常 在〈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二十九年任〉
富僧額〈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三年任〉
蘇 保〈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三十五年任〉
德 福〈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五年任〉
安 麟〈蒙古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三年任〉
薩克慎〈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八年任〉
吉林將軍〈舊稱寧古塔將軍今改為吉林將軍〉
巴 海〈滿洲鑲藍旗人康熙元年陞駐防昂邦章京為寧古塔將軍十五年移駐吉林〉音 圖〈滿洲正紅旗人康熙二十二年任〉
佟 保〈滿洲正黄旗人康熙二十八年任〉
沙納海〈滿洲鑲黄旗人康熙三十五年任〉
宗室揚福〈滿洲正藍旗人康熙三十九年任〉
覺羅䝉古洛〈滿洲鑲藍旗人康熙四十八年任〉
穆 森〈滿洲鑲白旗人康熙五十四年任〉
宗室巴賽〈滿洲鑲藍旗人奉恩輔國公康熙五十七年任〉
哈 達〈滿洲正藍旗人雍正五年任〉
常 德〈滿洲鑲黄旗人雍正八年任〉
都 賚〈滿洲正藍旗人雍正十年由副都統署任〉
吉黨阿〈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元年任〉
鄂爾逹〈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六年任〉
博 第〈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八年任〉
巴靈阿〈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九年任〉
阿蘭泰〈䝉古正白旗人乾隆十一年任〉
永 興〈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十三年任〉
新 柱〈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五年任〉
卓 奈〈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十五年任〉
覺羅額爾登〈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二十年任〉
傅 森〈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一年任〉
宗室薩爾善〈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三年任〉
宗室恒魯〈滿洲鑲藍旗人奉恩輔國公乾隆二十五年任〉
富 良〈滿洲鑲黄旗人頭等敦惠伯乾隆三十四年任〉
富 椿〈滿洲鑲紅旗人奉恩輔國公乾隆三十五年任〉
福康安〈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二年任〉
和隆武〈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三年任〉
宗室永瑋〈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四十七年任〉
慶 桂〈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七年任〉
都爾嘉〈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九年任〉
吉林副都統
安珠瑚〈滿洲正黄旗人康熙十年由寧古塔副都統調補後陞奉天將軍〉
西 山〈滿洲正白旗人康熙十五年任〉
斡里瑚〈滿洲鑲白旗人康熙二十年任〉
巴爾達〈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二十八年任三十三年缺裁雍正三年復設〉
威 色〈滿洲正藍旗人雍正三年任〉
武查拉〈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四年任〉
宗室松阿里〈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十年任〉
額勒登額〈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十九年任〉
普 慶〈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二年任〉
宗室增海〈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十二年任〉
富 良〈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八年任〉
富珠哩〈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八年任〉
永 安〈䝉古鑲紅旗人乾隆三十一年任〉
明 亮〈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一年任〉
編 柱〈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三十三年任〉
僧 保〈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任〉
富僧格〈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八年任〉
明 英〈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三十八年任〉
克興額〈滿洲讓藍旗人乾隆四十四年任〉
烏靈阿〈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四十六年任〉
寜古塔副都統
海 塔〈滿洲正白旗人順治十五年任〉
尼喀立〈滿洲正白旗人順治十五年任〉
滿 貴〈滿洲鑲藍旗人順治十八年任〉
滿 丕〈滿洲正藍旗人康熙六年任〉
瑚巴克太巴圖魯〈滿洲正白旗人康熙六年任〉
安珠瑚〈滿洲正黄旗人康熙六年任〉
蒯 齊〈滿洲正白旗人康熙十年任〉
錫 三〈滿洲正藍旗人康熙十五年任〉
薩布素〈滿洲鑲黄旗人康熙十七年任〉
雅 秦〈滿洲正紅旗人康熙二十二年任〉
根 頭〈滿洲鑲紅旗人康熙三十三年任〉
保 定〈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三十八年任〉
噶爾圖〈滿洲正黄旗人康熙四十二年任〉
瑪 奇〈滿洲正白旗人康熙四十六年任〉
阿 岱〈滿洲正藍旗人雍正元年任〉
常 德〈滿洲鑲黄旗人雍正五年任〉
巴爾岱〈滿洲正白旗人雍正十一年任〉
長 生〈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元年任〉
圖 納〈滿洲鑲紅旗人乾隆七年任〉
伊倫泰〈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十年任〉
覺羅額爾登〈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七年任〉
宗室和綳額〈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十一年任〉
富僧格〈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四年任〉
宗室增海〈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十八年任〉
明 亮〈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三年任〉
編 柱〈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三十七年任〉
富珠哩〈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任〉
達松阿〈䝉古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二年任〉
安 臨〈䝉古正白旗人乾隆四十八年任〉
白都訥副都統
巴爾達〈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三十三年由吉林調補〉
沙納海〈滿洲鑲黄旗人康熙三十五年任〉
舒 書〈滿洲鑲黄旗人康熙三十五年任〉
瑚什巴〈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三十六年任〉
常關保〈滿洲鑲黄旗人康熙四十六年任〉
托 柳〈滿洲鑲紅旗人康熙五十二年任〉
沙 喀〈滿洲鑲藍旗人康熙五十五年任〉
托 羅〈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五十八年任〉
許 昌〈滿洲正白旗人康熙六十年任〉
覺羅色希圖〈滿洲正黄旗人康熙六十一年任〉
麻 喀〈滿洲鑲白旗人康熙六十一年任〉
費雅思哈〈滿洲正白旗人雍正三年任〉
塔爾瑪善〈滿洲正藍旗人雍正五年任〉
多索禮〈滿洲正白旗人雍正七年任〉
圖爾賽〈滿洲鑲紅旗人雍正八年任〉
哲庫訥〈滿洲鑲黄旗人雍正九年任〉
伊特輪〈滿洲鑲白旗人雍正九年任〉
和 保〈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十四年任〉
社圖肯〈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九年任〉
愛隆阿〈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年任〉
舒 泰〈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五年任〉
富 良〈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六年任〉
扎隆阿〈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八年任〉
覺羅佟福柱〈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三十二年任〉
克興額〈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三十八年任〉
宗室普正〈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四十四年任〉
烏雅勒達〈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五年任〉
三姓副都統
阿米納〈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五十三年以協領駐防〉
錫巴立〈滿洲鑲藍旗人康熙六十年以協領駐防〉
松 特〈滿洲正黄旗人雍正四年以協領駐防〉
花 賴〈滿洲鑲紅旗人雍正五年以協領駐防〉
重 替〈滿洲正黄旗人雍正八年以協領駐防〉
覺羅七十五〈滿洲鑲黄旗人雍正七年任〉
重 替〈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元年再任〉
清 葆〈滿洲鑲紅旗人乾隆九年任〉
德 寧〈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十八年任〉
三 格〈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十九年任〉
傅爾松阿〈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十九年任〉
富僧格〈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三年任〉
敦 柱〈䝉古鑲黄旗人乾隆二十四年任〉
巴 岱〈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二十四年任〉
額爾齊木〈䝉古鑲藍旗人乾隆二十六年任〉
敦 柱〈䝉古鑲黄旗人乾隆二十七年再任〉
舒通阿〈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三十年任〉
富珠哩〈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一年任〉
郭木布〈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三十五年任〉
舒通阿〈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三十七年再任〉
宗室雅朗阿〈滿洲鑲紅旗人多羅克勤郡王乾隆三十九年任〉
穆爾泰〈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年任〉
宗室普正〈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四十四年任〉
明 英〈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四十五年任〉
阿勒楚喀副都統〈乾隆二十三年設〉
巴 岱〈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二十三年任〉
敦 柱〈䝉古鑲黄旗人乾隆二十五年任〉
舒通阿〈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七年任〉
耀 成〈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十八年任〉
托 雲〈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年任〉
富珠禮〈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九年任〉
〈附〉拉林副都統〈乾隆九年設三十四年裁〉
巴爾品〈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九年任〉
瑪爾拜〈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十二年任〉
滿 福〈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十三年任〉
國多歡〈滿洲鑲紅旗人乾隆二十二年任〉
綽克托〈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二十七年任〉
特克慎〈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十九年任〉
黑龍江將軍
薩布素〈滿洲鑲黄旗人康熙二十二年任駐黑龍江二十九年移駐墨爾根三十八年移駐齊齊哈爾〉
沙納海〈滿洲鑲黄旗人康熙三十九年任〉
寶 鼎〈滿洲正黄旗人康熙四十三年任〉
宗室法都〈滿洲正黄旗人康熙四十七年任〉
宗室揚福〈滿洲正藍旗人康熙四十八年任〉
托 柳〈滿洲鑲紅旗人康熙五十五年任〉
成 泰〈滿洲正黄旗人康熙五十九年任〉
富爾丹〈滿洲鑲黄旗人雍正四年署任〉
那蘇圖〈滿洲鑲黄旗人雍正六年任〉
卓爾海〈滿洲鑲紅旗人雍正八年任〉
塔爾岱〈滿洲鑲藍旗人雍正十年在軍前陞黒龍江將軍〉
烏哩布〈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元年任〉
額勒圖〈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元年任〉
博 第〈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三年任〉
傅 森〈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八年任〉
富爾丹〈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四年任〉
綽爾多〈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十五年任〉
清 葆〈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十九年任〉
達爾當阿〈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九年任〉
達 色〈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一年任〉
綽爾多〈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一年再任〉
國多歡〈滿洲鑲紅旗人乾隆二十七年任〉
富僧格〈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九年任〉
傅 玉〈滿洲鑲黄旗人三等承恩公乾隆三十三年任〉
宗室增海〈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三十五年任〉
傅 玉〈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再任〉
宗室永瑋〈滿洲鑲藍旗人奉恩輔國公乾隆四十四年任〉
宗室恒秀〈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四十七年任〉
齊齊哈爾副都統
喀特護〈滿洲正黄旗人康熙三十七年由墨爾根副都統移駐〉
武 禮〈滿洲鑲白旗人康熙三十九年任〉
宗室色勒禮〈滿洲正藍旗人康熙四十三年任〉
布爾九〈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五十二年任〉
白 基〈滿洲鑲藍旗人康熙五十二年任〉
鄂 三〈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五十六年任〉
多奇納〈滿洲正白旗人雍正二年任〉
外 三〈滿洲鑲紅旗人雍正三年任〉
額爾欽〈滿洲正紅旗人雍正五年任〉
王 常〈滿洲鑲紅旗人雍正八年任〉
博爾沙〈滿洲正紅旗人雍正十二年軍前陞〉
赫雅圖〈䝉古鑲黄旗人乾隆十年任〉
達 色〈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十七年任〉
社圖肯〈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二十年任〉
僧保住〈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二十一年任〉
松阿哩〈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十一年任〉
伊 柱〈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二年任〉
宗室化住〈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十二年任〉
有 屯〈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四年任〉
溫 布〈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二年任〉
烏升額〈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三年任〉
衮 布〈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三十四年任〉
烏升額〈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五年再任〉
官 福〈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三年任〉
墨爾根副都統
喀特護〈滿洲正黄旗人康熙三十二年由黒龍江副都統移駐〉
瑪喀禮〈滿洲鑲紅旗人康熙四十九年由本城協領授〉
武查拉〈滿洲正藍旗人雍正元年任〉
多奇納〈滿洲正白旗人雍正三年任〉
額勒圖〈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元年任〉
宗室圖納〈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元年任〉
長 生〈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七年任〉
阿爾賽〈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七年任〉
布爾沙〈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十年任〉
清 葆〈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十一年任〉
穆爾泰〈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六年任〉
宗室舒鳳〈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十八年任〉
宗室化住〈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十一年任〉
舒 泰〈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二年任〉
鄂博實〈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五年任〉
舒通阿〈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三十年任〉
富僧格〈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八年任〉
伊蘭保〈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四十二年任〉
景 惠〈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五年任〉
僧 保〈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四十九年任〉
黒龍江副都統
溫 岱〈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二十二年任〉
雅奇納〈滿洲鑲黄旗人康熙二十二年任〉
那 秦〈滿洲正紅旗人初朝鮮人姓韓康熙二十四年任〉
喀特護〈滿洲正黄旗人康熙三十二年任〉
拉 資〈滿洲正藍旗人康熙三十三年任〉
官 保〈滿洲正黄旗人康熙三十八年任〉
耿 額〈滿洲正黄旗人康熙三十八年任〉
宗室法都〈滿洲正黄旗人康熙四十五年任〉
成 泰〈滿洲正黄旗人康熙四十七年任〉
覺羅額爾色〈滿洲鑲紅旗人康熙五十九年任〉
阿思海〈滿洲鑲藍旗人雍正元年任〉
武查拉〈滿洲正藍旗人雍正三年任〉
博思瑚爾〈䝉古正藍旗人雍正四年任〉
那爾賽〈滿洲鑲藍旗人雍正五年任〉
常 夀〈滿洲正黄旗人雍正十一年任〉
覺羅瑪希納〈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元年任〉
阿斯海〈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十年任〉
富爾松阿〈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十二年任〉
三 格〈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十九年任〉
雅 圖〈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二十年任〉
德 禄〈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二年任〉
傅 玉〈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三年任〉
呼爾奇〈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二十九年任〉
烏升額〈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四年任〉
富珠哩〈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五年任〉
僧 保〈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任〉
宗室雅朗阿〈滿洲鑲紅旗人多羅克勤郡王乾隆四十年任〉
都爾嘉〈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二年任〉
慶 臨〈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三年任〉
額爾登布〈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九年任〉
呼倫布雨爾統領
博 第〈滿洲正藍旗人雍正十年任〉
永 福〈滿洲正黄旗人雍正十二年年任〉
色楞額〈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元年任〉
都伊納〈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三年任〉
瑪爾拜〈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年任〉
班 圖〈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八年任〉
傅囉納〈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十四年任〉
呼爾奇〈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十九年任〉
卓哩雅〈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二十五年任〉
呼爾奇〈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二十五年再任〉
有 屯〈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九年任〉
薩 壘〈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三十一年任〉
佟安岱〈滿洲正白旗人乾乾隆三十八年任〉
三 保〈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四年任〉
〈附〉五部尚書
尚崇廙〈漢軍鑲藍旗人雍正八年任即於是年奉裁〉
户部侍郎
費 齊〈滿洲正白旗人順治十六年任〉
武瑪瑚〈滿洲正白旗人康熙元年任〉
那桑阿〈滿洲鑲藍旗人康熙七年任〉
色 黑〈滿洲正紅旗人康熙十二年任〉
莽 色〈滿洲鑲白旗人進士康熙二十二年任〉
圖爾臣〈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二十八年任〉
阿拉密〈滿洲鑲藍旗人康熙二十九年任〉
薄 海〈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三十四年任〉
希佛納〈滿洲鑲藍旗人康熙四十二年任〉
法特哈〈滿洲鑲黄旗人康熙四十四年任〉
佟國禮〈滿洲正紅旗人康熙四十五年任〉
保 德〈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五十九年任〉
格爾布〈滿洲正黄旗人雍正元年任〉
富 鼐〈滿洲鑲黄旗人雍正四年任〉
王朝恩〈漢軍鑲黄旗人雍正五年任〉
和 善〈滿洲鑲白旗人雍正七年任〉
兆 華〈滿洲正藍旗人雍正十一年任〉
噶 森〈滿洲正藍旗人雍正十一年任〉
官 保〈滿洲正白旗人雍正十二年任〉
雙 喜〈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年任〉
藴 著〈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十年任〉
富 德〈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十二年任〉
德爾格〈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十三年任〉
邊塔海〈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十九年任〉
赫 赫〈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年任〉
長 福〈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二十五年任〉
瓦爾達〈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一年任〉
塘古泰〈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三十六年任〉
瓦爾達〈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八年再任〉
德 風〈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三十八年任〉
喀爾崇義〈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四十年任〉
全 魁〈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四十三年任〉
鄂 寶〈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八年任〉
禮部侍郎
瑚米達〈滿洲鑲藍旗人順治十五年任〉
哈爾松噶〈滿洲正紅旗人康熙八年任〉
錫蘭泰〈滿洲鑲黄旗人康熙二十一年任〉
珠 山〈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二十九年任〉
山 疋〈滿洲正藍旗人康三十年任〉
愛 素〈滿洲鑲白旗人康熙三十二年任〉
哈 三〈滿洲鑲紅旗人康熙三十九年任〉
書爾德〈滿洲鑲紅旗人康熙四十九年任〉
巴巴那〈滿洲鑲白旗人康熙五十四年任〉
闗 色〈滿洲鑲白旗人雍正元年任〉
申珠渾〈滿洲鑲紅旗人雍正七年任〉
德 福〈滿洲鑲白旗人雍正十三年任〉
納爾泰〈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六年任〉
德 齡〈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六年任〉
吳達善〈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七年任〉
蘇章阿〈䝉古正黄旗人乾隆十八年任〉
世 臣〈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十八年任〉
邊塔海〈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十九年任〉
永 寧〈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二十八年任〉
溫 敏〈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三十二年任〉
耀 海〈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三十四年任〉
覺羅志信〈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三十六年任〉
全 魁〈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四十一年任〉
宗室玉鼎柱〈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四十三年任〉
宗室宜興〈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四十八年任〉
兵部侍郎
覺羅順拜〈滿洲鑲紅旗人康熙三十二年任〉
傅繼祖〈滿洲正藍旗人康熙三十五年任〉
鄂倫德〈滿洲鑲紅旗人康熙四十年任〉
傅 申〈滿洲鑲白旗人康熙四十二年任〉
色爾圖〈滿洲鑲紅旗人康熙五十年任〉
貝和諾〈滿洲正黄旗人康熙五十七年任〉
瑪金泰〈滿洲鑲白旗人康熙五十八年任〉
揚 柱〈滿洲鑲白旗人康熙六十年任〉
伊特海〈滿洲正紅旗人雍正元年任〉
烏爾泰〈滿洲鑲白旗人雍正二年任〉
永 福〈滿洲正藍旗人雍正四年任總理威逺等堡六邊〉
常 安〈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四年任〉
阿 山〈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五年任〉
春 山〈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八年任〉
敷 文〈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年任〉
鼐滿岱〈䝉古正藍旗人乾隆十一年任〉
世 臣〈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十五年任〉
邊塔海〈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十八年任〉
德爾格〈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十九年任〉
富僧格〈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年任〉
果爾敏〈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三年任〉
富 德〈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三十年任〉
伯 興〈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三十六年任〉
范宜清〈漢軍鑲黄旗人乾隆四十八年任〉
刑部侍郎
齊通額〈滿洲正藍旗人康熙三年任〉
杭 愛〈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九年任〉
噶爾圖〈滿洲鑲白旗人康熙二十一年任〉
阿里護〈滿洲正黄旗人康熙二十六年任〉
五十八〈滿洲正藍旗人康熙二十九年任〉
五 和〈滿洲鑲紅旗人康熙二十九年任〉
明阿哩〈滿洲鑲白旗人康熙三十十年任〉
佛 保〈滿洲正藍旗人康熙三十二年任〉
鄂和里〈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三十四年任〉
布 泰〈滿洲鑲白旗人康熙三十九年任〉
綽克托〈滿洲正藍旗人康熙四十年任〉
布爾賽〈滿洲鑲黄旗人康熙四十四年任〉
穆成格〈滿洲鑲黄旗人康熙四十六年任〉
瓦爾達〈滿洲正藍旗人康熙五十二年任〉
瑪金泰〈滿洲鑲白旗人康熙五十五年任〉
五 格〈滿洲正藍旗人雍正三年任〉
王朝恩〈漢軍鑲黄旗人雍正六年任〉
黎致逺〈福建長汀人進士雍正八年任〉
申珠渾〈滿洲鑲紅旗人雍正十二年任〉
噶 森〈滿洲正藍旗人雍正十三年任〉
覺羅武拜〈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三年任〉
兆 惠〈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七年任〉
托 時〈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九年任〉
介 福〈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一年任〉
鐘 音〈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十三年任〉
富 森〈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七年任〉
吳達善〈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八年任〉
蘇章阿〈䝉古正黄旗人乾隆十八年任〉
覺羅武拜〈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九年再任〉
石 柱〈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二十三年任〉
伊禄順〈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三年任〉
溫 敏〈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十四年任〉
朝 銓〈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五年任〉
喀爾崇義〈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三十八年任〉
穆精阿〈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一年任〉
榮 柱〈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五年任〉
工部侍郎
努 山〈滿洲正白旗人順治十六年任〉
敖 塞〈滿洲正藍旗人康熙七年任〉
覺羅沙賴〈滿洲鑲藍旗人康熙十六年任〉
寥 旦〈滿洲正白旗人康熙十九年任〉
圖爾臣〈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二十六年任〉
興 安〈滿洲鑲黄旗人康熙三十二年任〉
富 德〈滿洲正藍旗人康熙三十三年任〉
祈 色〈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三十四年任〉
蘇赫納〈滿洲鑲白旗人康熙三十七年任〉
白爾克〈滿洲鑲黄旗人康熙三十八年任〉
西爾圖〈滿洲正白旗人康熙四十八年任〉
貝和諾〈滿洲正黄旗人康熙五十年任〉
覺羅蘇庫〈滿洲正紅旗人康熙五十六年任〉
李永紹〈山東濟寧人進士雍正元年任〉
魏廷珍〈直隷景州人進士雍正三年任〉
增 夀〈滿洲鑲藍旗人雍正四年任〉
常 保〈滿洲正藍旗人雍正五年任〉
晟福書〈滿洲正黄旗人雍正七年任〉
對 琳〈滿洲正藍旗人雍正九年任〉
齊克新〈滿洲正紅旗人雍正十三年任〉
奚德慎〈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元年任〉
法 敏〈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四年任〉
德 齡〈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年任〉
偉 璱〈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五年任〉
德 新〈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八年任〉
留 保〈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九年任〉
藴 著〈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十年署任〉
鼐滿岱〈䝉古正藍旗人乾隆十年任〉
長 柱〈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十一年任〉
邊塔海〈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十四年任〉
覺羅武拜〈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六年任〉
蘇章阿〈䝉古正黄旗人乾隆十九年任〉
赫 赫〈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年任〉
覺羅奉寛〈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十年任〉
雅 德〈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二十九年任〉
景 福〈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三十七年任〉
富察善〈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年任〉
德 福〈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三年任〉
成 䇿〈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九年任〉
廵察奉天御史
傅色納〈滿洲正黄旗人雍正四年任〉
博 鼐〈滿洲正藍旗人雍正五年任〉
兆 華〈滿洲正藍旗人雍正六年任〉
赫德布〈滿洲鑲藍旗人雍正七年任〉
齊士齊〈滿洲正藍旗人雍正七年任〉
釋迦保〈滿洲鑲黄旗人雍正八年任〉
揚 安〈滿洲鑲藍旗人雍正九年任〉
常 鼐〈滿洲正白旗人雍正十年任〉
昌 德〈滿洲鑲紅旗人官生雍正十一年任〉
齊克新〈滿洲正紅旗人雍正十二年任〉
阿布納〈滿洲正黄旗人雍正十三年任〉
廣 明〈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元年任〉
揚 安〈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二年再任〉
瞻塔海〈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三年仕留任二年〉
明 德〈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六年任〉
阿 海〈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七年任〉
和其衷〈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八年任〉
增夀保〈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年任留任一年〉
宗室都隆額〈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十二年任〉
九 成〈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七年任〉
果爾敏〈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年任〉
佛 倫〈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二十三年任〉
宗室實麟〈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二十六年任〉
塘古泰〈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十九年任〉
伯 興〈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三十二年任〉
覺羅敦岱〈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八年任〉
索興阿〈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四十三年任〉
廵察吉林御史
趙殿最〈浙江仁和人進士〉
邁 柱〈滿洲鑲藍旗人俱雍正二年二月任〉
赫 色〈滿洲鑲藍旗人〉
王 羾〈江南吳江人舉人俱雍正二年十月任〉
方 覲〈江南江都人進士〉
蘇 赫〈滿洲正黄旗人俱雍正三年任〉
常 德〈滿洲鑲紅旗人雍正四年任〉
陳德球〈江南人雍正四年任〉
瑪 賽〈滿洲正白旗人雍正四年任〉
王聨晉〈四川籍江南江寜人俱雍正四年任〉
那 秦〈滿洲鑲紅旗人雍正六年任〉
馮長發〈陜西臨潼人雍正六年任〉
雅爾瑚達〈滿洲正白旗人雍正七年任〉
鄂 昌〈滿洲正黄旗人雍正八年任〉
平 圖〈滿洲正藍旗人雍正九年任〉
常 禄〈䝉古鑲白旗人雍正十年任〉
薩哈諒〈滿洲鑲藍旗人舉人雍正十一年任〉
承 祚〈滿洲鑲藍旗人雍正十二年任〉
慧 中〈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元年任〉
蘇 昌〈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年任〉
蘇赫臣〈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三年任留任二年〉
官 福〈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六年任〉
武 柱〈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七年任〉
台 柱〈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八年任〉
武 柱〈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年再任〉
塔 坦〈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一年任〉
官 泰〈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十二年任〉
傅 森〈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十八年任〉
伊禄順〈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一年任〉
耀 海〈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四年任〉
寧 泰〈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二十七年任〉
宗室玉鼎柱〈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三十年任〉
增 禄〈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三十二年任〉
覺羅敦岱〈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六年任〉
永 安〈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三十九年任〉
素卜東阿〈䝉古鑲紅旗人乾隆四十四年任〉
宗室麟寧〈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四十八年任〉
廵察黒龍江等處御史
增 夀〈滿洲鑲藍旗人雍正元年任〉
兆 華〈滿洲正藍旗人雍正二年任〉
恩 特〈滿洲鑲黄旗人雍正三年任〉
傅 保〈滿洲正黄旗人雍正四年任〉
吳 金〈滿洲鑲白旗人雍正五年任〉
齊克新〈滿洲正紅旗人雍正六年任〉
錫爾璊〈滿洲正紅旗人雍正七年任〉
查 拉〈滿洲鑲白旗人雍正八年任〉
宗室彰格〈滿洲正藍旗人雍正九年任〉
達 善〈滿洲鑲黄旗人雍正十年任〉
宗室重陽赫〈滿洲正藍旗人雍正十一年任〉
星 德〈滿洲正紅旗人雍正十二年任〉
觀音保〈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元年任〉
德 敏〈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年任〉
常 齡〈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年任〉
葛爾福〈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年任〉
舒隆安〈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五年任〉
台 柱〈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六年任〉
伊禄順〈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七年任〉
福明安〈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八年任〉
淑 寶〈滿洲鑲紅旗人乾隆九年任〉
石 柱〈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年任〉
善 寧〈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一年任〉
佛 倫〈䝉古正紅旗人乾隆二十一年任〉
長 福〈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二十四年任〉
佛 倫〈䝉古正紅旗人乾隆二十七年再任〉
福章阿〈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三十年任〉
伯 興〈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三十三年任〉
薩 欣〈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六年任〉
書 明〈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二十九年任〉
五正額〈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四年任〉
成 德〈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四十九年任〉
内務府
鑲黄旗佐領
安他木〈滿洲正白旗人順治三年任〉
三官保〈滿洲正白旗人康熙四年任〉
多布庫〈滿洲鑲黄旗人康熙三十八年任〉
特布庫〈滿洲正黄旗人康熙五十年任〉
全 保〈滿洲正黄旗人雍正元年任〉
八 十〈滿洲鑲白旗人雍正五年任〉
萬 柱〈滿洲鑲白旗人雍正十二年任〉
七 什〈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五年任〉
恩 特〈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九年任〉
沙爾漢〈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八年任〉
石應屏〈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十九年任〉
貴星保〈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五年任〉
雙 全〈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三十六年任〉
依博英額〈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三年任〉
正黄旗佐領
布他什〈滿洲正白旗人順治三年任〉
張 雄〈遼東人順治八年任〉
鰲 拜〈滿洲鑲黄旗人順治十二年任〉
商以圖〈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二十年任〉
西 拉〈滿洲正黄旗人康熙三十三年任〉
大 綏〈滿洲鑲黄旗人康熙四十六年任〉
佛 倫〈滿洲正黄旗人康熙四十七年任〉
清 海〈滿洲鑲黄旗人康熙五十年任〉
嘎達渾〈滿洲正黄旗人康熙五十二年任〉
佛 倫〈滿洲正黄旗人雍正元年再任〉
黙爾器〈滿洲正白旗人雍正六年任〉
八 格〈滿洲鑲黄旗人雍正十三年任〉
根 柱〈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三年任〉
豐盛額〈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十四年任〉
法 保〈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五年任〉
攸 福〈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一年任〉
僧保柱〈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七年任〉
扎拉布〈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三十一年任〉
富勒赫〈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五年任〉
三 福〈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一年任〉
正白旗佐領
噶布喇〈滿洲正白旗人順治八年任〉
辛達里〈滿洲鑲黄旗人康熙元年任〉
富 貴〈滿洲鑲黄旗人康熙十四年任〉
白賀諾〈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二十四年任〉
米哈那〈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二十八年任〉
條 色〈滿洲正黄旗人康熙三十七年任〉
薩爾扎〈滿洲正白旗人康熙四十七年任〉
偏 圖〈滿洲鑲黄旗人康熙五十二年任〉
來 文〈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五十五年任〉
雅 圖〈滿洲鑲黄旗人雍正元年任〉
那 山〈滿洲正白旗人進士雍正六年任〉
實 圖〈滿洲正黄旗人雍正十三年任〉
費揚武〈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三年任〉
穆隆阿〈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二十七年任〉
清 德〈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年任〉
永 泰〈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二年任〉
清 德〈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三年再任〉
安 慶〈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五年任〉
福 申〈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二年任〉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一
職官〈三〉
奉天府
侍郎兼管府尹事務厯任姓氏
府尹以下各員厯任姓氏
承徳縣屬各員厯任姓氏
遼陽州屬各員厯任姓氏
海城縣屬各員厯任姓氏
盖平縣屬各員厯任姓氏
開原縣屬各員厯任姓氏
鐵嶺縣屬各員厯任姓氏
復州屬各員厯任姓氏
寧海縣屬各員厯任姓氏
已裁永吉州屬各員厯任姓氏附載
已裁長寧縣屬各員厯任姓氏附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一
職官〈三〉
奉天府
侍郎兼管府尹
謹按奉天府尹於順治十四年添設其旗民事務向以奉天將軍兼轄乾隆三十年始奉
㫖於盛京五部侍郎内簡員兼管原奉
諭㫖恭載
綸音門
雅 徳〈滿洲正紅旗人係 盛京戸部侍郎於乾隆三十年奉〉
〈㫖兼管府尹事務〉
瓦爾逹〈滿洲正黄旗人係 盛京戸部侍郎於乾隆三十七年奉〉
〈㫖兼管府尹事務〉
徳 風〈滿洲正白旗人係 盛京戸部侍郎於乾隆三十八年奉〉
〈㫖兼管府尹事務〉
富察善〈滿洲鑲黄旗人係 盛京工部侍郎於乾隆四十年奉〉
〈㫖兼管府尹事務〉
全 魁〈滿洲鑲白旗人係 盛京戸部侍郎於乾隆四十七年奉〉
〈㫖兼管府尹事務〉
伯 興〈滿洲鑲白旗人係 盛京兵部侍郎於乾隆四十七年奉〉
〈㫖兼管府尹事務〉
鄂 寶〈滿洲鑲黄旗人係 盛京戸部侍郎於乾隆四十八年奉〉
〈㫖兼管府尹事務〉
府尹
張尚賢〈遼東人順治十一年任遼陽府知府十四年改陞奉天府府尹〉
徐繼煒〈漢軍正紅旗人順治十八年任〉
佟宏器〈遼東人康熙三年任〉
王景祚〈順天文安人進士康熙六年任〉
陳一炳〈遼東人康熙十年任〉
陳洪明〈漢軍鑲黄旗人康熙十二年任〉
耿効忠〈遼東人進士康熙十三年任〉
梁拱宸〈遼東人康熙十三年任〉
金 鼐〈遼東人康熙十三年任〉
梁拱宸〈遼東人康熙十八年再任〉
高爾位〈錦州人康熙二十年任〉
董秉忠〈遼東東寧衛人貢士康熙二十二年任〉
金世鑑〈漢軍正黄旗人康熙二十七年任〉
王國安〈漢軍正白旗人康熙二十八年任〉
徐廷璽〈漢軍正白旗人廕生康熙三十五年任〉
王國安〈漢軍正白旗人康熙三十七年再任〉
艾方曽〈漢軍鑲黄旗人廕生康熙四十六年任〉
戴夢麟〈山東掖縣人進士康熙五十年任〉
李夢淋〈山東掖縣人進士康熙五十年任〉
李 濤〈山東徳州人進士康熙五十一年任〉
董宏毅〈漢軍鑲藍旗人康熙五十一年任〉
郝 林〈直𨽻定州人進士康熙五十三年任〉
朱 軾〈江南高安人進士康熙五十四年任〉
屠 沂〈湖南孝感人進士康熙五十六年任〉
文志鯨〈湖廣桃源人進士康熙五十八年任〉
金應璧〈漢軍鑲黄旗人康熙六十年任〉
鄒汝魯〈湖廣麻城人進士廣熙六十一年任〉
尹 泰〈滿洲鑲黄旗人雍正三年任〉
蔡 珽〈漢軍正白旗人進士雍正四年任〉
王朝恩〈漢軍鑲黄旗人雍正五年任〉
黎致逺〈福建長汀人進士雍正八年任〉
楊超曽〈湖廣武陵人進士雍正九年任〉
吕耀曽〈河南新安人進士雍正十二年任〉
宋 筠〈河南商邱人進士雍正十三年任〉
吴應枚〈浙江湖州人進士乾隆三年任〉
霍 偹〈直𨽻人舉人乾隆六年任〉
蘇 昌〈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十一年任〉
圖爾泰〈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十五年任〉
鄂 寶〈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七年任〉
恩 丕〈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二十年任〉
通福夀〈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四年任〉
耀 海〈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七年任〉
博卿額〈滿洲鑲紅旗人進士乾隆三十四年任〉
銘 通〈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年任〉
竒 臣〈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四十五年任〉
府丞
白尚登〈遼東人貢士康熙三年任〉
于可托〈山東文登人進士康熙十一年任〉
蘇 銓〈直𨽻交河人進士康熙十二年任〉
田種玉〈順天宛平人進士康熙十二年任〉
榮國祚〈漢軍正黄旗人康熙十五年任〉
姜希轍〈浙江㑹稽人舉人康熙十七年任〉
張尚禮〈漢軍鑲藍旗人官學生康熙十九年任〉
邊聲逺〈遼東人貢士康熙二十一年任〉
張鼎彛〈直𨽻束鹿人進士康熙二十三年任〉
楊素藴〈陜西宜君人進士康熙二十五年任〉
李元振〈河南柘城人進士康熙二十六年任〉
陳紫芝〈浙江鄞縣人進士康熙二十七年任〉
李 錦〈河南祥符人進士康熙二十八年任〉
張雲翮〈陜西静寧人廕生康熙三十年任〉
金 璽〈漢軍鑲黄旗人康熙三十二年任〉
徐廷璽〈漢軍正白旗人康熙三十四年任三十五年陞府尹〉
余泰來〈浙江㑹稽人進士康熙三十五年任〉
任𢎞嘉〈江南宜興人進士康熙三十六年任〉
屠猝忠〈浙江鄞縣人進士康熙三十八年任〉
樊咸修〈陜西三原人進士康熙四十年任〉
李先復〈四川南部人舉人康熙四十一年任〉
陳嘉績〈陜西三原人舉人康熙四十三年任〉
馬希爵〈河南輝縣人進士康熙四十四年任〉
顧 汧〈江南長洲人進士康熙四十五年任〉
戴 璠〈山東金州衛人進士康熙四十五年任〉
朱廷鋐〈江南江隂人進士康熙四十七年任〉
吴一蜚〈江南長洲人進士康熙四十八年任〉
湯右曽〈浙江仁和人進士康熙四十八年任〉
張徳桂〈廣東從化人進士康熙四十八年任〉
孟世泰〈漢軍鑲紅旗人康熙四十九年任〉
吕履恒〈河南新安人進士康熙五十年任〉
俞化鵬〈江南夀春人進士康熙五十一年任〉
黄叔琳〈順天大興人進士康熙五十二年任〉
張大有〈陜西郃陽人進士康熙五十二年任〉
陸經逺〈順天宛平人進士康熙五十三年任〉
文志鯨〈湖廣桃源人康熙五十四年任五十八年陞府尹〉
任奕䥸〈江南懐寧人進士康熙五十八年任〉
楊汝穀〈江南懐寧人進士康熙六十年任〉
唐執玉〈江南武進人進士康熙六十一年任〉
喬雲名〈山西猗氏人進士雍正元年任〉
程光珠〈湖廣孝感人雍正三年任〉
湏 洲〈江南武進人進士雍正四年任〉
柯喬年〈河南固始人進士雍正六年任〉
吕文櫻〈山西汾州人進士雍正十年任〉
王 河〈浙江山隂人廕生雍正十二年任〉
傅為詝〈雲南昆明人進士乾隆五年任〉
陳治滋〈福建閩縣人進士乾隆五年任〉
李清芳〈福建安溪人進士乾隆十四年任〉
歐陽瑾〈江南分宜人進士乾隆十七年任〉
宫煥文〈江蘇泰州人進士乾隆十八年任〉
歐陽瑾〈江西分宜人進士乾隆二十一年再任〉
李 綬〈順天宛平人進士乾隆三十年任〉
吴綬詔〈安徽歙縣人進士乾隆三十五年任〉
李 綬〈順天宛平人進士乾隆三十八年再任〉
蔣良騏〈廣西全州人進士乾隆四十四年任〉
福 保〈漢軍正白旗人進士乾隆四十九年任〉
治中
楊茂祖〈漢軍鑲白旗人廕生康熙四年任〉
于嗣昌〈河南項城人廕生康熙九年任〉
陳子俊〈直𨽻邯鄲人廕生康熙十一年任〉
李其恕〈直𨽻南陽人廕生康熙十四年任〉
佟企聖〈直𨽻山海衛人廕生康熙十七年任〉
郭 恒〈陜西蒲城人進士康熙十八年任〉
吴 泰〈漢軍正紅旗人廕生康熙二十年任〉
李師沆〈陜西涇陽人廕生康熙二十一年任〉
田象賢〈直𨽻滄州人康熙二十四年任〉
梁世勲〈陜西三原人康熙二十六年任〉
傅爕詞〈雲南晉寧人康熙二十八年任〉
董 鼐〈山東東平人康熙三十年任〉
胥 琇〈山東萊州人康熙三十四年任〉
蔣廷銓〈江西鉛山人康熙三十四年任〉
張象文〈湖廣漢陽人康熙四十年任〉
黄敏生〈浙江錢塘人康熙四十四年任〉
金一鳳〈順天大興人康熙四十七年任〉
李舜卿〈順天宛平人教習康熙五十年任〉
魯國華〈浙江㑹稽人康熙五十二年任〉
王聫晉〈四川合州人廕生康熙五十六年任〉
王 河〈浙江山隂人康熙五十七年任後陞府丞〉
乜丞聖〈山東厯城人廕生雍正元年任〉
楊文振〈順天籍江西永新人廕生雍正十二年任〉
嵇 瑛〈江南無錫人廕生乾隆三年任〉
黄溥之〈福建漳浦人廕生乾隆四年任〉
林振齡〈福建侯官人貢生乾隆四年任〉
王士泰〈順天人貢生乾隆八年任〉
吴日璟〈浙江山隂人進士乾隆十七年任〉
高 錦〈漢軍正藍旗人乾隆十九年任〉
朱汝林〈江蘇上元人乾隆二十年任〉
高 錦〈漢軍正藍旗人乾隆二十四年再任〉
陶國幹〈湖北黄岡人乾隆三十年任〉
吴 越〈安徽全椒人貢生乾隆三十三年任〉
勒 善〈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五年任〉
孫 鎬〈江蘇昭文人貢生乾隆三十九年任〉
張鳳鳴〈湖北黄岡人乾隆四十七年任〉
胡本濤〈湖南湘潭人乾隆四十八年任〉
通判
孫 楫〈直𨽻寧晉人廕生康熙四年任〉
房金星〈山東益都人廕生康熙五年任〉
李 渾〈湖南武陵人㧞貢康熙七年任〉
王 照〈順天宛平人廕生康熙十四年任〉
李 苾〈順天大興人廕生康熙十七年任〉
李元瑨〈順天大興人廕生康熙二十三年任〉
戴 紀〈山東徳州人貢生康熙二十三年任〉
胡蔚先〈河南偃師人康熙二十五年任〉
王秉璋〈山東蘭山人康熙二十七年任〉
羅 倫〈江西崇仁人康熙三十年任〉
王 錞〈直𨽻正定人嵗貢康熙三十三年任〉
梁允潔〈直𨽻正定人廕生康熙三十三年任〉
常學良〈山西介休人嵗貢康熙三十九年任〉
李淑徳〈漢軍正藍旗人康熙四十二年任〉
拉 都〈滿洲鑲紅旗人康熙四十四年任〉
闗 保〈漢軍正白旗人康熙四十九年任〉
嚴 舒〈漢軍正藍旗人康熙五十年任〉
李桑阿〈漢軍正藍旗人康熙五十三年任〉
得 夀〈滿洲正白旗人康熙五十九年任〉
樹 徳〈滿洲鑲藍旗人康熙六十一年任〉
王雅圖〈漢軍鑲白旗人雍正元年任〉
傅 賚〈滿洲鑲白旗人副榜雍正六年任〉
運 泰〈滿洲鑲紅旗人舉人雍正十一年任〉
阿爾布〈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元年任〉
明 福〈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十年任〉
瑚 柱〈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五年任〉
伊清額〈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九年任〉
智 常〈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三十三年任〉
阿精阿〈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年任〉
諾 敏〈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二年任〉
徳 興〈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七年任〉
〈附〉九官䑓管邊同知〈乾隆十二年裁〉
蔣國璋〈漢軍正白旗人雍正十年任〉
巴爾布〈䝉古鑲黄旗人乾隆二年任〉
圖 興〈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七年任〉
孟格徳〈䝉古正紅旗人乾隆七年任〉
耀 海〈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九年任〉
〈附〉熊岳通判〈乾隆三十七年改駐岫巖〉
阿爾泰〈滿洲正黄旗人雍正十三年任〉
徳 祿〈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六年任〉
定 福〈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三年任〉
泰 青〈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年任〉
烏陞額〈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二十年任〉
竒他拉〈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八年任〉
徳 明〈䝉古正紅旗人乾隆三十五年任〉
保 昌〈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六年任三十七年改駐岫巖〉
岫巖通判〈乾隆三十七年由熊岳改駐〉
保 昌〈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移任〉
伊勒圖〈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三十九年任〉
阿精阿〈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二年任〉
文 敏〈䝉古鑲紅旗人乾隆四十七年任〉
興京理事通判〈係錦州理事通判乾隆二十八年改〉
佛 全〈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六年任錦州理事通判二十八年移駐〉
世 昌〈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三十年任〉
邁圖拉〈滿洲鑲紅旗人乾隆三十一年任〉
百紹光〈䝉古正白旗人乾隆三十三年任〉
福 慶〈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三十四年任〉
書英額〈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五年任〉
春 普〈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三十九年任〉
書英額〈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一年再任〉
文 敏〈䝉古鑲紅旗人乾隆四十五年任〉
多托里〈䝉古鑲紅旗人乾隆四十七年任〉
教授
魏之璠〈直𨽻撫寧人嵗貢順治十一年任遼陽府教授十四年改奉天府教授〉楊 復〈直𨽻清苑人嵗貢順治十三年任〉
張竒抱〈直𨽻天津人進士順治十六年任〉
高恒懋〈直𨽻静海人進士康熙四年任〉
劉賓廷〈順天大興人舉人康熙七年任〉
馮 琚〈直𨽻滄州人舉人康熙十二年任〉
喬 木〈順天通州人舉人康熙十九年任〉
左印喆〈直𨽻河間人嵗貢康熙二十五年任〉
魯 城〈順天大興人嵗貢康熙四十四年任〉
李修和〈直𨽻保定人舉人康熙五十年任〉
胡文燦〈順天大興人進士康熙五十五年任〉
陳 詩〈直𨽻唐縣人進士康熙六十年任〉
趙 瓉〈直𨽻雞澤人進士雍正六年任〉
高 㫜〈直𨽻長垣人進士雍正十二年任〉
邵大生〈直𨽻正定人進士乾隆九年任〉
高𢎞均〈直𨽻保定人進士乾隆九年任〉
牛天貴〈直𨽻永平人進士乾隆十四年任〉
米天琦〈順天宛平人進士乾隆二十六年任〉
辛開一〈順天宛平人進士乾隆三十六年任〉
裴 振〈直𨽻天津人乾隆四十一年任〉
寗有誠〈錦州錦縣人乾隆四十八年任〉
〈附〉訓導〈已裁〉
於國維〈山東金州人順治十四年任〉
曹重輝〈直𨽻豐潤人康熙十六年任〉
王在鎬〈直𨽻滄州人康熙二十一年任〉
劉䋲祖〈直𨽻遷安人康熙二十一年任此後訓導奉裁〉
經歴
劉家績〈山西河曲人恩貢順治十三年任〉
尹正始〈江南吴縣人廕生順治十八年任〉
吕家齊〈山東福山人康熙十三年再任〉
朱國材〈錦州人貢生康熙八年任〉
吕家齊〈山東福山人康熙十三年再任〉
施 鴻〈福建邵武人嵗貢康熙十八年任〉
劉乾生〈江西徳化人嵗貢康熙二十年任〉
徐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善〈浙江山隂人康熙二十一年任〉
趙自敏〈江南寧國人康熙二十一年再任〉
張陛徴〈江南儀徴人康熙二十九年任〉
胡 準〈直𨽻保定人康熙四十一年任〉
張禹錫〈浙江餘姚人康熙四十五年任〉
李恒姚〈直𨽻宣化人嵗貢康熙五十三年任〉
焦綏祚〈山東章邱人進士康熙五十五年任〉
王 詢〈順天寶坻人貢生雍正五年任〉
黄開泰〈福建龍溪人雍正十二年任〉
喻堯章〈湖北蘄州人乾隆十年任〉
楊恒績〈四川新繁人貢生乾隆二十五年任〉
張耀龍〈直𨽻景州人乾隆三十五年任〉
朱鎬昌〈浙江嘉善人乾隆四十年任〉
金明逹〈順天宛平人乾隆四十二年任〉
張凱元〈直𨽻鉅鹿人乾隆四十六年任〉
司獄
蘇 巘〈江南石埭人康熙九年任〉
魏國璽〈山東絳州人康熙十八年任〉
田遇春〈山西榆次人康熙二十年任〉
鄧芝馨〈陕西三原人康熙四十一年任〉
李 實〈順天宛平人康熙四十六年任〉
汪維煒〈順天大興人雍正三年任〉
胡 情〈浙江山隂人雍正九年任〉
李 鈁〈康東嘉應人雍正十三年任〉
張廸范〈河南武安人貢生乾隆八年任〉
朱思敬〈浙江山隂人乾隆二十一年任〉
張迪范〈河南武安人乾隆二十七年再任〉
黄良翰〈順天宛平人乾隆三十六年任〉
李兆鳳〈山西榆次人乾隆三十九年任〉
唐惇緒〈江蘇新陽人乾隆四十二年任〉
王 燧〈山東掖縣人乾隆四十六年任〉
岫巖巡檢〈乾隆三十七年裁錦縣教諭改設兼管司獄事〉
張 度〈江蘇婁縣人乾隆三十七年任〉
謝 聨〈順天大興人乾隆四十年任〉
彭章玫〈江西新建人乾隆四十五年任〉
王 潔〈直𨽻曲陽人乾隆四十六年任〉
鳳凰城巡檢〈乾隆四十一年裁巨流河巡檢移駐鳳凰城〉
王 燧〈山東掖縣人乾隆四十一年任〉
張 鈺〈漢軍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三年任〉
彭章攻〈江西新建人乾隆四十四年任〉
顧 益〈江蘇陽湖人乾隆四十五年任〉
陳燦宗〈順天大興人乾隆四十九年任〉
承徳縣
知縣
李翼鵬〈順天大城人舉人康熙四年任〉
多宏安〈直𨽻阜城人㧞貢康熙九年任〉
胡藥嬰〈直𨽻贊皇人㧞貢康熙十三年自鐵領陞〉
傅 星〈遼陽人廕生康熙十八年任〉
錢 霞〈浙江嘉善人進士康熙二十年任〉
章 經〈浙江富陽人康熙二十一年任〉
曽大升〈福建侯官人舉人康熙二十三年任〉
張可立〈浙江烏程人康熙二十四年任〉
鹿廷瑄〈河南商邱人康熙二十九年任〉
史 晟〈廣東饒平人舉人康熙三十三年任〉
李文淵〈漢軍正紅旗人康熙三十五年任〉
李尚隆〈漢軍鑲紅旗人康熙三十九年任〉
李 渥〈山東夀光人嵗貢康熙五十年自開原陞〉
吴正心〈浙江海鹽人舉人康熙五十六年任〉
李可寀〈山東長山人舉人雍正六年任〉
蔡書升〈江南吴縣人雍正十年任〉
陳 綱〈江南吴縣人進士雍正十二年任〉
黄永耀〈順天大興人舉人乾隆元年任〉
胡世仁〈漢軍鑲藍旗人貢生乾隆二年任〉
榮大成〈湖南零陵人貢生乾隆十一年任〉
黄開泰〈福建閩縣人監生乾隆十一年任〉
富 昌〈滿洲正黄旗人舉人乾隆十八年任〉
徳克精額〈滿洲鑲黄旗人進士乾隆三十一年任〉
慶 齡〈滿洲鑲白旗人舉人乾隆三十六年任〉
福 綱〈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四十年任〉
景 順〈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四十一年任〉
覺羅文良〈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四十四年任〉
典史
楊運興〈陜西富平人康熙三年任〉
王有機〈直𨽻故城人康熙十三年任〉
王永節〈浙江山隂人康熙十六年任〉
朱維鼎〈浙江山隂人康熙二十五年任〉
陳所藴〈山東鄒平人康熙三十四年任〉
謝元旦〈浙江山隂人康熙三十五年任〉
何之衍〈山東汶上人康熙四十二年任〉
李 桂〈浙江鄞縣人康熙五十四年任〉
夏世盛〈順天大興人康熙六十一年任〉
王 宰〈山西交城人雍正四年任〉
宋清義〈順天大興人雍正十一年任〉
周之煥〈浙江慈谿人雍正十二年任〉
朱廷鈺〈江南宜興人乾隆七年任〉
胡永錫〈順天大興人貢生乾隆十一年任〉
鄭𢎞謨〈順天大興人乾隆十二年任〉
蔡凌虚〈浙江歸安人監生乾隆十六年任〉
潘王宣〈江南金山人乾隆二十七年任〉
陳克錡〈浙江海鹽人監生乾隆三十二年任〉
謝聫順〈順天大興人乾隆三十六年任〉
李 栢〈江西浮梁人監生乾隆四十一年任〉
費藴山〈浙江山隂人乾隆四十五年任〉
〈附〉巨流河巡檢〈乾隆四十二年裁〉
苪士臣〈順天懐柔人康熙二十一年任〉
李 恒〈山東泗水人康熙二十八年任〉
張 恒〈江南盱眙人康熙三十一年任〉
王 統〈浙江山隂人監生康熙四十四年任〉
陳士良〈江南石埭人康熙五十三年任〉
于文龍〈山東文登人雍正七年任〉
徐大成〈順天平谷人雍正十二年任〉
史天一〈浙江鄞縣人乾隆三十一年任〉
薛世逹〈順天大興人乾隆三十一年任〉
王 燧〈山東掖縣人監生乾隆四十一年任〉
遼陽州〈順治十一年設為縣康熙三年陞為州〉
知州
王之仕〈廣東人廕生康熙三年任〉
王葵錫〈浙江建徳人㧞貢康熙八年任〉
李光綸〈湖廣宜都人嵗貢康熙九年任〉
吴承基〈寧逺人廕生康熙十年任〉
王應聘〈遼東人康熙十三年任〉
楊 鑣〈河南洛陽人舉人康熙十八年任〉
李文龍〈漢軍鑲白旗人廕生康熙二十二年任〉
范時崇〈遼陽人康熙二十三年任〉
劉 貞〈順天大城人官生康熙二十六年任〉
胡祚逺〈漢軍正黄旗人康熙四十三年任〉
富中琰〈福建晉河人嵗貢康熙四十四年任〉
陳學海〈浙江桐鄉人舉人康熙五十一年任〉
張懋誠〈四川遂寧人舉人康熙五十四年任〉
王 瀚〈江南宜興人康熙五十八年任〉
張能信〈四川閬中人雍正三年任〉
劉炎緒〈漢軍正藍旗人官生雍正六年任〉
趙懋本〈順天大興人嵗貢雍正十三年任〉
吴秉禮〈福建福安人貢生乾隆四年任〉
何夢瑶〈廣東高安人進士乾隆十年任〉
倪萬斌〈江蘇震澤人貢生乾隆十四年任〉
保 寧〈滿洲正白旗人舉人乾隆十七年任〉
佟 泰〈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二十年任〉
明 徳〈滿洲鑲紅旗人乾隆二十七年任〉
雅清阿〈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二十七年任〉
兆 坊〈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三十三年任〉
書明阿〈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八年任〉
羅肇逺〈湖廣長沙人貢生乾隆四十一年任〉
克什訥〈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四十五年任〉
學正
王元輔〈直𨽻清苑人舉人康熙二十三年任〉
楊 瑄〈直𨽻新河人舉人康熙二十九年任〉
陳五紀〈直𨽻豐潤人嵗貢康熙四十五年任〉
張 伉〈直𨽻完縣人觧元康熙五十四年任〉
邢 偉〈順天文安人舉人雍正二年任〉
韓效儒〈直𨽻兾州人舉人雍正五年任〉
王永祿〈錦州人貢生乾隆二年任〉
宋 煥〈承徳人舉人乾隆八年任〉
徐孚璟〈直𨽻深州人舉人乾隆九年任〉
張令譽〈直𨽻深州人舉人乾隆十一年任〉
宋登𡺽〈直𨽻長垣人舉人乾隆二十年任〉
牛碩景〈順天文安人舉人乾隆二十三年任〉
趙 相〈直𨽻行唐人舉人乾隆三十四年任〉
吏目
樓國敏〈浙江義烏人康熙三年任〉
宋文元〈浙江山隂人康熙十二年任〉
楊州芳〈浙江山隂人監生康熙二十年任〉
戴 綖〈順天大興人廕生康熙二十二年任〉
潘運理〈浙江山隂人監生康熙二十四年任〉
袁 濟〈直𨽻武邑人康熙三十四年任〉
魏顯漢〈直𨽻開州人康熙三十八年任〉
錢志學〈江南長洲人監生康熙六十一年任〉
孫賢仕〈順天三河人雍正十二年任〉
袁世宣〈直𨽻清苑人乾隆八年任〉
張文傑〈順天大興人乾隆十一年任〉
陳安國〈順天大興人乾隆十二年任〉
周紹炳〈山東曲阜人附生乾隆十三年任〉
黄廷燈〈順天武清人監生乾隆二十五年任〉
孫肇績〈浙江富陽人乾隆三十三年任〉
楊 本〈浙江錢塘人乾隆三十六年任〉
查 桐〈浙江海寧人監生乾隆四十三年任〉
李衡文〈漢軍正藍旗人監生乾隆四十九年任〉
海城縣
知縣
王全忠〈遼東人貢士順治十一年任〉
王 扆〈山西沁源人貢士順治十八年任〉
線一倫〈奉天寧逺人廕生康熙三年任〉
趙文炳〈河南儀封人進士康熙六年任〉
江 浦〈浙江嘉興人舉人康熙十三年任〉
陳王星〈河南洛陽人舉人康熙十八年任〉
鄭 繡〈江南歙縣人康熙二十一年任〉
王命申〈山東濟南人康熙二十四年任〉
李實秀〈漢軍正紅旗人康熙二十七年任〉
胡從賢〈漢軍鑲藍旗人副榜康熙三十四年任〉
王沛恂〈山東諸城人舉人康熙四十七年任〉
邊 脩〈江南吴錫人舉人康熙五十一年任〉
王玉璿〈順天大興人進士康熙五十七年任〉
吕日宫〈陜西咸寧人監生康熙六十一年任〉
張士毅〈河南祥符人進士雍正四年任〉
蔣宗涑〈順天大興人舉人雍正九年署任〉
王枝培〈直𨽻静海人雍正十年任〉
王 烈〈直𨽻長垣人舉人雍正十二年任〉
戴惟橒〈四川中江人副榜雍正十三年任〉
薛 楷〈福建閩縣人舉人乾隆六年任〉
萬高士〈江西寧州人舉人乾隆八年任〉
鄭廷覲〈貴州貴筑人例監乾隆九年任〉
富 昌〈漢軍正黄旗人貢生乾隆十一年任〉
齊法尚〈山東濟河人貢生乾隆十一年任〉
明 秀〈包衣正白旗人舉人乾隆二十八年任〉
穆和藺〈滿洲正黄旗人舉人乾隆三十三年任〉
班 第〈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四年任〉
覺羅阿清阿〈滿洲正藍旗人舉人乾隆三十五年任〉
明 徳〈滿洲鑲紅旗人舉人乾隆三十八年任〉
覺羅文良〈滿洲正紅旗人舉人乾隆四十一年任〉
梁羣英〈河南鹿邑人舉人乾隆四十年年任〉
李廷颺〈直𨽻新城人乾隆四十五年任〉
明 良〈滿洲正黄旗人舉人乾隆四十八年任〉
訓導
張文東〈直𨽻贊皇人康熙二十三年任〉
田光第〈直𨽻無極人康熙二十八年任〉
劉文振〈直𨽻武强人康熙三十二年任〉
李九封〈直𨽻靈夀人康熙三十五年任〉
李 蘭〈錦縣人康熙三十八年任〉
葉扶蕚〈直𨽻河間人康熙五十六年任〉
張 俊〈直𨽻蔚縣人雍正三年任〉
齊王謨〈廣寧人雍正四年任〉
李猶龍〈順天大城人雍正十一年任〉
張 霨〈直𨽻良鄉人乾隆元年任〉
喬 睿〈直𨽻趙州人乾隆二年任〉
王 檀〈順天大興人乾隆五年任〉
李芝蘭〈順天宛平人乾隆九年任〉
傅進講〈直𨽻兾州人乾隆十年任〉
范昌運〈直𨽻吴橋人貢生乾隆十四年任〉
宋士敏〈直𨽻赤城人貢生乾隆二十一年任〉
李潤榮〈直𨽻深澤人貢生乾隆二十六年任〉
胡 棣〈直𨽻雄縣人貢生乾隆三十年任〉
蔣 芬〈直𨽻晉州人舉人乾隆三十八年任〉
髙 芳〈直𨽻唐山人乾隆四十五年任〉
典史
侯鳳鳴〈順天大興人順治十四年任〉
鄷正暹〈湖廣黄岡人康熙元年任〉
李騰龍〈浙江山隂人康熙四年任〉
章 璋〈順天宛平人儒士康熙十八年任〉
王承印〈陜西岷州人康熙二十三年任〉
郭 畿〈陜西高陵人康熙二十五年任〉
姚文斗〈山東濟寧人康熙二十八年任〉
季世昌〈順天宛平人康熙五十六年任〉
鄭士竒〈直𨽻龍門人康熙六十年任〉
馮文奎〈直𨽻廣寧人康熙六十一年任〉
閻夣駿〈山西絳州人雍正八年任〉
鄭克仁〈山西解州人雍正十三年任〉
陳格〈順天大興人乾隆二年任〉
朱文耀〈浙江金華人乾隆六年任〉
俞中〈順天大興人乾隆二十七年任〉
温而肅〈順天大興人監生乾隆三十二年任〉
王 燧〈山東掖縣人監生乾隆三十五年任〉
楊太林〈順天大興人乾隆三十六年任〉
王 潔〈直𨽻曲陽人乾隆四十二年任〉
毛方偉〈江西新城人乾隆四十六年任〉
牛莊巡檢
張 燦〈山東諸城人康熙二十二年任〉
凃瑞麒〈江南上元人康熙三十四年任〉
鄧萬選〈順天大興人康熙四十六年任〉
王頴賓〈順天大興人雍正七年任〉
陳引循〈直𨽻三河籍浙江㑹稽人雍正十三年任〉
馮𤐣〈順天宛平人乾隆二年任〉
洪 魁〈順天大興人乾隆四年任〉
王永汲〈安徽天長人乾隆十二年任〉
周 雲〈安徽無為州人乾隆十八年任〉
田 續〈河南固始人乾隆二十七年任〉
葢平縣
知縣
張世經〈江南南城人貢生康熙三年自遼陽知縣調〉
馮 璪〈直𨽻束鹿人貢生康熙四年任〉
楊鳳鼎〈福建閩縣人㧞貢康熙八年任〉
劉羽䋲〈陜西畧陽人舉人康熙十年任〉
薛觀生〈江西鹽城人康熙十四年任〉
李 鎧〈江南山陽人進士康熙十四年任〉
駱 雲〈浙江海鹽人進士康熙十八年任〉
韓維翰〈山東淄川人進士康熙二十四年任〉
劉純徳〈山西陽曲人㧞貢康熙二十九年任〉
俞大常〈直𨽻遷安人難廕康熙三十五年任〉
趙守易〈直𨽻完縣人進士康熙三十九年任〉
郭運昭〈廣西宣化人舉人康熙五十二年任〉
楊邠俊〈雲南安寧人舉人康熙六十一年任〉
曹 𣷉〈山東安邱人舉人雍正六年任〉
胡世仁〈漢軍鑲藍旗人嵗貢雍正十年任〉
樊 澤〈直𨽻静海人舉人乾隆二年任〉
羅存仁〈康東潮州人舉人乾隆四年任〉
吕肇述〈河南信陽人舉人乾隆五年任〉
蔣均平〈漢軍鑲藍旗人乾隆八年任〉
李 藻〈順天大興人乾隆九年任〉
徐 寅〈順天宛平人舉人乾隆十年任〉
心 常〈滿洲鑲紅旗人進士乾隆十九年任〉
伊三善〈滿洲正白旗人舉人乾隆三十年任〉
西 蘭〈滿洲正白旗人進士乾隆三十二年任〉
慶 玉〈滿洲鑲黄旗人舉人乾隆三十三年任〉
書明阿〈滿洲正紅旗人舉人乾隆三十六年任〉
五明安〈䝉古正藍旗人舉人乾隆四十一年任〉
覺羅徳興〈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四十六年任〉
訓導
方錫隆〈直𨽻龍門人康熙三年任〉
王業宏〈直𨽻威縣人康熙八年任〉
周繼印〈直𨽻河間人康熙十七年任〉
郄 璋〈順天文安人康熙二十九年任〉
李品竒〈直𨽻靈夀人康熙三十七年任〉
李體圓〈順天三河人康熙四十一年任〉
劉宸紱〈直𨽻正定人康熙四十六年任〉
楊輔天〈直𨽻容城人康熙五十年任〉
温徳化〈直𨽻懐安人康熙五十五年任〉
郭維藩〈直𨽻滄州人康熙六十一年任〉
李如桐〈直𨽻文安人雍正二年任〉
劉 燿〈直𨽻饒陽人雍正十一年任〉
劉錫福〈直𨽻宣化人乾隆三年任〉
李本深〈直𨽻盧龍人貢生乾隆十六年任〉
裴啟印〈順天懐柔人貢生乾隆十八年任〉
蘇 陵〈直𨽻直定人貢生乾隆二十六年任〉
張輝業〈直𨽻昌黎人貢生乾隆三十三年任〉
劉昌齡〈直𨽻滿城人貢生乾隆三十五年任〉
周 蒲〈直𨽻元氏人貢生乾隆四十年任〉
劉敬之〈廣寧人貢生乾隆四十二年任〉
李捷墀〈直𨽻蔚州人乾隆四十七年任〉
典史
潘澄賢〈浙江山隂人康熙四年自邊陽縣典史調〉
李天麟〈江西金谿人康熙六年任〉
譚明倫〈山東厯城人康熙十七年任〉
王九成〈河南寧陵人康熙二十六年任〉
朱之儀〈浙江秀水人康熙三十九年任〉
余 裳〈順天大興人康熙四十七年任〉
王 宸〈順天大興人康熙五十三年任〉
葉承珪〈順天平谷人雍正六年任〉
周 照〈順天大興人乾隆八年任〉
趙玖逺〈四川巴州人乾隆十七年任〉
張 度〈江蘇蕭縣人縣丞借補乾隆三十一年任〉
周 銓〈順天宛平人乾隆三十八年任〉
開原縣
知縣
孔允檜〈山東曲阜人至聖裔舉人康熙四年自錦縣知縣調〉
何金序〈直𨽻昌平人恩貢康熙四年任〉
劉超凡〈直𨽻永平人進士康熙十六年任〉
周志煥〈浙江鄞縣人貢生康熙二十年任〉
柯貞乾〈漢軍正白旗人康熙二十五年任〉
羅 鍹〈漢軍正白旗人康熙三十五年任〉
李 渥〈山東夀光人嵗貢康熙四十七年任〉
趙允昌〈直𨽻滿城人舉人康熙五十一年任〉
王 彬〈漢軍正藍旗人康熙五十三年任〉
王克家〈山東臨淄人舉人康熙五十八年任〉
萬如濟〈河南陳州人進士康熙五十八年任〉
陸允斌〈江南崇明人舉人康熙五十九年任〉
曹居仁〈山東濟寧人舉人雍正十二年任〉
詹豹略〈廣東饒平人進士乾隆二年任〉
蘇為正〈廣西桂林人舉人乾隆十二年任〉
夸 色〈滿洲正黄旗人舉人乾隆十二年任〉
多隆額〈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九年任〉
徳克精額〈滿洲鑲黄旗人進士乾隆二十七年任〉
誠 明〈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三十四年任〉
燕 孝〈滿洲鑲白旗人舉人乾隆三十六年任〉
徳 福〈滿洲鑲黄旗人舉人乾隆三十一年任〉
明 亮〈滿洲正紅旗人舉人乾隆四十一年任〉
訓導
陶光儀〈直𨽻新樂人康熙三十九年任〉
張 旭〈直𨽻新樂人康熙三十九年任〉
李一鶚〈直𨽻趙州人康熙四十五年任〉
趙繁昌〈直𨽻鹽山人康熙五十年任〉
李如瑞〈直𨽻新安人康熙五十六年任〉
李 鉽〈順天大興人雍正四年任〉
曹之琨〈順天武清人雍正十年任〉
張嗣琮〈順天大興人乾隆八年任〉
鄭 頲〈直𨽻兾州人乾隆八年任〉
王 琮〈直𨽻正定人乾隆十二年任〉
趙毅發〈直𨽻昌黎人貢生乾隆二十年任〉
劉 柟〈直𨽻天津人貢生乾隆二十三年任〉
丁龍章〈錦縣人貢生乾隆二十六年任〉
劉 喆〈直𨽻阜城人舉人乾隆三十九年任〉
典史
單凌漢〈山西襄陵人康熙四年任〉
韓大毓〈陜西岐山人康熙十七年任〉
馮 鏡〈浙江山隂人康熙二十三年任〉
程 援〈河南永寧人康熙三十七年任〉
徐士敏〈浙江錢塘人康熙四十八年任〉
平 秀〈直𨽻高邑人康熙五十三年任〉
吕 僎〈山東濰縣人康熙五十六年任〉
馮 𤐣〈順天寶坻人康熙五十九年任〉
王寧原〈順天大興人乾隆二年任〉
張恭謹〈陜西三原人乾隆二年任〉
李 鎬〈順天宛平人乾隆隆五年任〉
濃沛徳〈雲南寶寧人乾隆十七年任〉
沈懋祚〈浙江山隂人乾隆三十年任〉
雲從雲〈陜西郃陽人乾隆四十年任〉
鐵嶺縣
知縣
胡藥嬰〈直𨽻贊皇人㧞貢康熙三年任〉
賈𢎞文〈直𨽻廷慶人難廕康熙十四年任〉
李廷榮〈遼陽人監生康熙二十二年任〉
許志進〈江南淮安人進士康熙三十五年任〉
彭其儁〈漢軍正白旗人官監康熙三十九年任〉
焦獻猷〈陕西西河人嵗貢康熙四十九年任〉
宋一驤〈陜西南昌人舉人康熙五十四年任〉
陳 善〈江南淮安人㧞貢康熙六十年任〉
王永祿〈漢軍鑲紅旗人雍正三年任〉
高 烈〈山東登州人舉人雍正五年任〉
孫國英〈直𨽻河間人雍正七年任〉
盧 銓〈福建汀州人進士雍正十年任〉
朱佑濓〈浙江台州人㧞貢雍正十二年任〉
李 珌〈甘肅甘州人進士乾隆六年任〉
張秉乾〈江蘇揚州人舉人乾隆十一年任〉
羅 蒼〈福建躍化人舉人乾隆十五年任〉
甘珠露〈䝉古正白旗人舉人乾隆十七年任〉
那 淳〈滿洲鑲紅旗人舉人乾隆十九年任〉
興 福〈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三年任〉
勒克精額〈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五年任〉
永 安〈䝉古鑲白旗人進士乾隆二十五年任〉
哲成額〈滿洲正白旗人進士乾隆二十九年任〉
慶 齡〈滿洲鑲白旗人舉人乾隆五十二年任〉
覺羅魁英〈滿洲鑲紅旗人舉人乾隆三十四年任〉
徳 泰〈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三十五年仕〉
蘇隆阿〈滿洲正紅旗人舉人乾隆三十七年任〉
新 泰〈䝉古正紅旗人乾隆四十年任〉
魏鍾秀〈河南河内人舉人乾隆四十一年任〉
三 寳〈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四年任〉
積 善〈滿洲正紅旗人舉人乾隆四十八年任〉
訓導
庫 堪〈直𨽻贊皇人康熙二十三年任〉
張邦紀〈順天通州人康熙三十年任〉
郭廷澤〈直𨽻宣化人康熙三十八年任〉
張天進〈順天通州人康熙四十五年任〉
賈 禄〈直𨽻正定人康熙五十三年任〉
何士曾〈順天通州人康熙五十六年任〉
魏 謙〈直𨽻正定人雍正四年任〉
楊 洙〈直𨽻賛皇人雍正六年任〉
紫大伸〈順天通州人雍正十年任〉
王天錫〈直𨽻保定人雍正十一年任〉
張 逺〈直𨽻新城人雍正十三年任〉
黄元价〈直𨽻保定人乾隆八年任〉
邱 煥〈直𨽻定州人乾隆八年任〉
徐 寅〈直𨽻宣化人乾隆九年任〉
雷 鏡〈直𨽻容城人貢生乾隆十三年任〉
章 錦〈直𨽻天津人貢生乾隆二十年任〉
賈奕駒〈直𨽻蠡縣人貢生乾隆二十一年任〉
趙文琳〈直𨽻大名人㧞貢乾隆二十七年任〉
劉 漢〈直𨽻宣化人貢生乾隆三十年任〉
岳 琰〈直𨽻盧龍人舉人乾隆三十二年任〉
夏廷益〈直𨽻保定州人貢生乾隆四十五年任〉
典史
王一徹〈順天大興人康熙三年任〉
王應啟〈江南毫州人康熙十年任〉
徐元昇〈浙江分水人康熙十七年任〉
孔文經〈山西太原人康熙三十年任〉
和 吉〈直𨽻河間人康熙四十八年任〉
蔡文登〈順天宛平人康熙五十五年任〉
楊希震〈直𨽻玉田人雍正六年任〉
朱 枚〈浙江杭州人雍正八年任〉
何士栐〈順天宛平人雍正十一年任〉
李兆樞〈順天大興人雍正十三年任〉
戴士瑶〈安徽泗州人乾隆三年任〉
章 詵〈順天宛平人乾隆十二年任〉
朱式華〈順天大興人乾隆三十年任〉
章邦冀〈浙江㑹稽人乾隆三十年任〉
陳廷秀〈安徽青陽人乾隆四十七年任〉
陳學潮〈浙江山隂人乾隆四十八年任〉
復州
知州〈先設通判雍正十二年陞為州即以通判領之〉
白 琮〈山西平定人例監雍正五年任通判十二年任知州〉
胡振緯〈順天宛平人例監生乾隆七年任〉
馬 𨙒〈山西平陽人例監乾隆十二年任知州〉
噶爾弼善〈滿洲鑲黄旗人舉人乾隆二十八年任〉
岱 起〈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三十三年任〉
那 行〈滿洲鎮紅旗人乾隆三十五年任〉
詹 霔〈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三十七年任〉
覺羅鄂山〈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九年任〉
額爾登希〈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一年任〉
陳 銓〈順天大興人舉人乾隆四十三年任〉
學正
郝萌舒〈直𨽻豐潤人雍正十三年任〉
石之琳〈順天大興人乾隆三年任〉
王培元〈順天東安人舉人乾隆十四年任〉
胡紹軾〈直𨽻雄縣人舉人乾隆二十二年任〉
安 琈〈直𨽻棗强人舉人乾隆三十二年任〉
范徳昭〈直𨽻遷安人舉人乾隆三十七年任〉
楊 𮝔〈順天宛平人貢生乾隆三十九年任〉
王法孔〈直𨽻安州人舉人乾隆四十四年任〉
劉廷獻〈直𨽻寳坻人舉人乾隆四十九年任〉
吏目
周 槐〈湖北京山人監生雍正十二年任〉
王道宏〈順天大興人乾隆元年任〉
李一梅〈福建延平人乾隆三年任〉
張世煥〈順天良鄉人乾隆四年任〉
易安民〈江西雩都人乾隆二十年任〉
吕陳義〈順天大興人乾隆三十五年任〉
李國柄〈河南濟源人監生乾隆三十九年任〉
張元辰〈漢軍鑲白旗人監生乾隆四十五年任〉
附金州巡檢
趙 濬〈浙江永嘉人順治十八年任〉
陳萬善〈順天大興人康熙七年任十九年奉裁〉
周 槐〈湖北京山人雍正五年復設金州巡檢𨽻復州通判十二年改為吏目〉寧海縣〈雍正十二年於金州設〉
知縣
蔡昌識〈江西上猶人㧞貢雍正十二年任〉
黄永耀〈順天人舉人乾隆七年任〉
崇倫永〈安徽池州人乾隆七年再任〉
江文采〈湖南湘隂人舉人乾隆十一年任〉
永 亮〈滿洲正白旗人舉人乾隆二十年任〉
瑺 貴〈蒙古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七年任〉
竒 山〈滿洲鑲紅旗人乾隆三十年任〉
圖爾炳阿〈滿洲正黄旗人舉人乾隆三十二年任〉
雅爾善〈䝉古鑲黄旗人舉人乾隆三十七年任〉
瑞 林〈滿洲正藍旗人舉人乾隆四十一年任〉
覺羅恒齡〈滿洲鑲藍旗人乾隆四十二年任〉
舒元豐〈順天大興人乾隆四十五年任〉
教諭
劉 龯〈漢軍正黄旗人㧞貢雍正十二年任〉
鄭徳玢〈直𨽻遵化人舉人乾隆十二年任〉
丁竒武〈錦縣人舉人乾隆二十四年任〉
楊永乾〈直𨽻慶雲人舉人乾隆三十六年任〉
戴國英〈直𨽻遵化人乾隆四十五年任〉
典史
周 官〈陜西寧夏人雍正十二年任〉
栢文繡〈山東登州人乾隆七年任〉
路文彦〈河南新鄉人乾隆十一年任〉
楊宗震〈江西新城人乾隆二十四年任〉
朱 澤〈順天大興人乾隆二十八年任〉
陳三䇿〈江蘇宜興人乾隆三十二年任〉
吴渭雲〈順天大興人乾隆三十九年任〉
〈附〉永吉州〈乾隆十二年奉裁改設理事同知〉
知州
杜 薫〈四川崇慶人進士雍正六年任〉
魏士敏〈直𨽻滄州人乾隆六年任〉
學正
王 正〈直𨽻趙州人㧞貢雍正十二年任〉
王際清〈直𨽻趙州人貢生乾隆十年任〉
吏目
王 鏞〈順天大興人監生雍正七年任〉
張 學〈順天大興人雍正十二年任〉
王徳烱〈浙江山隂人乾隆九年任〉
〈附〉長寧縣〈乾隆元年奉裁〉
知縣
員以成〈陜西咸陽人舉人雍正五年任〉
郭 㴠〈江南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州人副榜雍正八年任〉
賈澤深〈山西臨汾人舉人雍正十三年任〉
典史
陶泰正〈順天宛平人雍正五年任〉
劉 儼〈陜西臨潼人雍正八年任〉
禇雲生〈河南偃師人雍正九年任〉
陳 格〈順天大興人雍正十二年任〉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一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二
職官〈四〉
錦州府
知府以下各員厯任姓氏
錦縣屬各員厯任姓氏
寧逺州屬各員厯任姓氏
廣寧縣屬各員厯任姓氏
義州屬各員厯任姓氏
吉林
吉林屬各員厯任姓氏
cq=43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二
職官〈四〉
錦州府〈順治四年置佐領駐錦州劉成義領之十五年子文亮襲職康熙三年設州縣〉知府
宋之鉉〈浙江奉化人㧞貢康熙四年任〉
劉源溥〈直𨽻清苑人舉人康熙十四年任〉
孫 成〈順天大興人舉人康熙十九年任〉
陶 琨〈浙江㑹稽人康熙二十七年任〉
金世揚〈漢軍正黄旗人廕生康熙三十七年任〉
顧大位〈漢軍正白旗人官生康熙四十年任〉
唐之⿳䒑⿲止自匕⿱儿夂 -- 夔〈順天宻雲人嵗貢康熙五十年任〉
馬鍾華〈山西介休人嵗貢康熙五十八年任〉
李大受〈福建福清人嵗貢康熙五十九年任〉
王以觀〈漢軍正白旗人嵗貢雍正二年任〉
潘尚仁〈浙江烏程人雍正四年任〉
高 紱〈漢軍正黄旗人雍正五年任〉
色 超〈滿洲正黄旗人雍正六年任〉
傅 賚〈滿洲鑲白旗人副榜雍正十一年任〉
張景蒼〈漢軍鑲藍旗人乾隆三年任〉
金文淳〈浙江錢塘人進士乾隆八年任〉
富 起〈滿洲鑲藍旗人舉人乾隆十三年任〉
富察善〈滿洲鑲黄旗人乾隆二十四年任〉
阿 敏〈滿洲正藍旗人舉人乾隆三十二年任〉
永 敏〈䝉古鑲黄旗人舉人乾隆三十六年任〉
兆 坊〈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三十八年任〉
阿 敏〈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四十一年再任〉
兆 坊〈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四十三年再任〉
富森布〈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九年任〉
〈附〉通判〈雍正十一年裁乾隆二年復設二十八年復裁〉
宣紹中〈河南息縣人副榜康熙三年任〉
張顯斌〈浙江鄞縣人康熙六年任〉
黄 荃〈福建同安人康熙九年任〉
喬嵩裔〈河南登封人㧞貢康熙十二年任〉
朱夢熊〈直𨽻薊州人康熙十九年任〉
金一燧〈浙江諸暨人康熙三十二年任〉
侯居簡〈漢軍正白旗人康熙三十二年任〉
龔眉望〈江南武進人康熙三十八年任〉
劉汝貞〈漢軍鑲黄旗人康熙五十年任〉
祖應時〈漢軍正黄旗人康熙五十年任〉
梁索柱〈包衣正黄旗人康熙六十一年任以〉
毛 瀚〈漢軍正黄旗人雍正二年任後移駐義州〉
圖 善〈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年任〉
福 長〈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年任〉
徳爾得〈滿洲鑲白旗人人隆十二年任〉
賦 㤗〈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十年任〉
佛 全〈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六年任二十八年移駐 興京〉
教授
張 珵〈直𨽻順天薊州人嵗貢康熙四年任〉
李元發〈順天大興人舉人康熙十一年任〉
張 橓〈直𨽻南和人舉人康熙二十一年任〉
張友黄〈順天大興人舉人康熙三十二年任〉
蔣玠人〈順天大興人嵗貢康熙四十六年任〉
何來似〈直𨽻雄縣人舉人康熙四十九年任〉
閻九疇〈直𨽻南樂人進士康熙五十五年任〉
黄之裳〈直𨽻元城人舉人康熙五十八年任〉
戴允恭〈順天大興人進士康熙六十年任〉
蔡 焞〈直𨽻保定人進士乾隆四年任〉
馮 禾〈直𨽻滄州人舉人乾隆十九年任〉
楊 聆〈直𨽻靈夀人㧞貢乾隆二十六年任〉
張聫芳〈直𨽻安州人進士乾隆三十一年任〉
趙 瓖〈順天通州人進士乾隆三十六年任〉
魏 㤗〈直𨽻天津人舉人乾隆四十五年任〉
魏廷臯〈直𨽻栢鄉人進士乾隆四十八年任〉
經歴
陶 美〈浙江㑹稽人康熙三年任〉
陳鼎新〈浙江山隂人康熙七年任〉
王繼茂〈順天大興人康熙十一年任〉
侯懋功〈山西河曲人康熙十七年任〉
繆廷鼐〈浙江山隂人康熙二十一年任〉
趙昌柱〈順天宛平人康熙四十四年任〉
董 燦〈順天大興人康熙五十三年任〉
陸士雲〈湖廣天門人舉人雍正元年任〉
李 嶪〈湖廣黄岡人舉人乾隆二年任〉
梁祖益〈山西曲沃人乾隆四年任〉
趙爾銘〈直𨽻景州人乾隆十年任〉
潘 琮〈湖北江夏人乾隆二十一年任〉
姚 㤗〈廣東平逺人乾乾三十二年任〉
章維垣〈順天宛平人乾隆四十一年任〉
錦縣
知縣
孔允檜〈山東曲阜人舉人康熙元年任〉
劉文亮〈奉天遼陽人廕生康熙三年任〉
陳遇辰〈浙江海䀋人副榜康熙五年任〉
郭茂㤗〈陜西涇陽人進士康熙六年任〉
蔡啟新〈順天大興人康熙九年任〉
王奕曽〈奉天遼陽人康熙十七年任〉
劉惠宗〈陜西渭南人舉人康熙二十一年任〉
彭長齡〈福建南平人舉人康熙二十三年任〉
李得泌〈江南旴𣅿人嵗貢康熙二十九年任〉
卜 鼎〈浙江嘉善人嵗貢康熙三十三年任〉
李拱乾〈奉天人監生康熙三十五年任〉
裘 奏〈江西寧州人㧞貢康熙三十八年任〉
冷又煦〈湖廣黄陂人舉人康熙四十八年任〉
周廷槐〈福建武平人進士康熙五十二年任〉
婁起鎬〈浙江㑹稽人康熙五十九年任〉
王孟承〈江南長洲人嵗貢雍正三年任〉
呂曰宫〈陜西咸寧人雍正四年任〉
彭迪忱〈湖廣漢陽人舉人雍正四年任〉
王 謨〈山西陽曲人舉人雍正五年任〉
崇倫永〈江南池州人貢生乾隆元年任〉
顔紹怡〈順天大興人舉人乾隆二年任〉
榮大成〈湖廣零陵人貢生乾隆三年任〉
高清彦〈湖北黄梅人例監乾隆六年任〉
蔡長濋〈福建漳浦人貢生乾隆七年任〉
黄開㤗〈福建閩縣人例監乾隆十年任〉
富 昌〈滿洲正藍旗人舉人乾隆十一年任〉
徐 寅〈順天大興人舉人乾隆十八年任〉
巴 徳〈滿洲鑲白旗人舉人乾隆十九年任〉
班 第〈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八年任〉
瑺 貴〈䝉古鑲白旗人進士乾隆三十年任〉
明 秀〈滿洲正白旗人舉人乾隆三十二年任〉
那 淳〈滿洲鑲紅旗人進士乾隆三十三年任〉
穆和藺〈滿洲正黄旗人舉人乾隆三十四年任〉
圖爾炳阿〈滿洲正黄旗人舉人乾隆三十七年任〉
覺羅阿精阿〈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三十八年任〉
明 徳〈滿洲鑲紅旗人舉人乾隆四十一年任〉
雅爾善〈蒙古鑲黄旗人舉人乾隆四十二年任〉
永 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滿洲正黄旗人舉人乾隆四十三年任〉
李廷颺〈直𨽻新城人舉人乾隆四十八年任〉
〈附〉教諭〈己裁〉
龔爾美〈順天宛平人舉人康熙二十三年任〉
霍儀世〈直𨽻清苑人舉人康熙二十六年任〉
劉引孫〈直𨽻滄州人舉人康熙三十一年任〉
嚴 鵠〈承徳人舉人康熙三十七年任〉
王 顓〈直𨽻趙州人解元康熙四十三年任〉
馬咸厚〈直𨽻東光人舉人康熙五十三年任〉
時 雨〈直𨽻贊皇人舉人康熙五十八年任〉
鐵如金〈順天大興人舉人乾隆二年任〉
伍 錦〈順天通州人舉人乾隆三年任〉
崔 鏞〈直𨽻天冿人乾隆十三年任〉
何 辰〈順天宛平人舉人乾隆十五年任〉
馮 禾〈直𨽻滄州人舉人乾隆十九年任〉
張連城〈直𨽻南皮人舉人乾隆二十年任〉
吴 典〈直𨽻平山人舉人乾隆三十五年任〉
典史
苑培惠〈浙江㑹稽人康熙元年任〉
朱㑹加〈浙江㑹稽人康熙六年任〉
吴邦逹〈浙江餘姚人康熙十年任〉
張易震〈順天大興人康熙十四年任〉
王廷樞〈順天香河人康熙十八年任〉
尹 登〈直𨽻棗强人康熙三十七年任〉
馮之瀚〈順天大興人康熙四十七年任〉
史承龍〈順天大興人康熙五十三年任〉
屠宸輝〈山西平遥人雍正元年任〉
王廷弼〈山西河曲人雍正十二年任〉
陳啟民〈順天大興人乾隆元年任〉
白得琳〈順天宛平人乾隆元年任〉
李敷榮〈河南汲縣人乾隆八年任〉
楊 棟〈浙江仁和人乾隆十九年任〉
朱玉書〈山西汾陽人監生乾隆二十六年任〉
王麟兆〈山東厯城人監生乾隆四十七年任〉
天橋塲巡檢
吕偉臣〈湖廣江夏人雍正元年任原係廣寧縣義州廵檢移駐錦縣天橋塲〉
端木令儀〈順天宛平人雍正六年任〉
李式華〈山西絳州人雍正十二年任〉
諸天馭〈順天宛平人乾隆二年任〉
苑大受〈順天大興人乾隆八年任〉
楊之棟〈順天通州人乾隆十一年任〉
葉 勤〈浙江鄞縣人乾隆十二年任〉
朱肇岐〈順天順義人乾隆二十年任〉
洪光照〈江西鄱陽人乾隆二十九年任〉
元 昌〈直𨽻静海人乾隆三十七年任〉
杜 檀〈山東福山人乾隆四十四年任〉
陳禹田〈浙江蕭山人乾隆四十九年任〉
寜逺州
知州
楊道隆〈漢軍正藍旗人廕生康熙三年任〉
楊名聲〈奉天海州人貢生康熙六年任〉
姜承基〈漢軍鑲紅旗人廕生康熙八年任〉
彭始騫〈河南鄭州人貢生康熙十一年任〉
吕正宫〈漢軍鑲黄旗人康熙十四年任〉
馮昌奕〈山西蒲州人進士康熙十七年任〉
王 琨〈遼東人難廕康熙二十一年任〉
唐翰弼〈漢軍正黄旗人廕生康熙二十三年任〉
祝鍾傑〈漢軍鑲紅旗人康熙二十八年任〉
李文熙〈漢軍鑲紅旗人康熙三十四年任〉
程希靖〈江南休寧人康熙三十八年任〉
張建策〈漢軍鑲紅旗人康熙三十九年任〉
楊本植〈漢軍正黄旗人康熙四十二年任〉
盧兆鵬〈漢軍鑲白旗人康熙四十九年任〉
程 哲〈江南歙縣人康熙五十五年任〉
李升徳〈漢軍正黄旗人廕生康熙五十八年任〉
孫大桐〈江南武進人嵗貢雍正三年任〉
郭承珣〈山東汶上人雍正五年任〉
胡世仁〈漢軍鑲黄旗人捐貢雍正十年任〉
曹 涵〈山東安邱人舉人雍正十年自葢平陞任〉
吴秉禮〈福建福安人雍正十一年任〉
趙懋本〈順天大興人乾隆四年年〉
臧根嵩〈浙江江山人乾隆八年任〉
李 珌〈甘肅甘州人乾隆十一年任〉
胡振緯〈順天大興人乾隆十二年任〉
倪萬斌〈江蘇震澤人貢生乾隆十九年任〉
永 亮〈滿洲正白旗人舉人乾隆二十七年任〉
清 㤗〈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十九年任〉
克陞額〈滿洲鑲黄旗人進士乾隆三十六年任〉
書明阿〈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一年任〉
景 順〈滿洲鑲紅旗人乾隆四十四年任〉
伊湯阿〈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五年任〉
〈附〉州判〈乾隆四年設四十一年裁〉
李 業〈廣東嘉應州人舉人乾隆四年任〉
徐 澐〈江蘇荆谿人副貢乾隆十一年任〉
魏世綸〈山東濟東人監生乾隆十四年任〉
劉光縉〈直𨽻趙州人舉人乾隆十五年任〉
闗 常〈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十七年任〉
佟 海〈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十九年任〉
耀 岱〈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十年任〉
查拉芬〈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二十三年任〉
班 第〈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二十四年任〉
富 瞻〈滿洲鑲藍旗人乾隆二十八年任〉
福 貴〈滿洲鑲白旗人乾隆二十八年任〉
六十五〈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三十五年任〉
琦㻝渾〈滿洲正黄旗人乾隆三十七年任四十一年裁缺〉
學正
王 言〈直𨽻邢臺人舉人康熙二十三年任〉
李應甲〈直𨽻獲鹿人康熙四十年任〉
齊亮工〈直𨽻河間人雍正三年任〉
于念源〈直𨽻長垣人舉人雍正九年任〉
王豫嘉〈直𨽻安肅人舉人雍正十三年任〉
王 嵃〈直𨽻開州人舉人雍正十三年任〉
鄭 灦〈直𨽻冀州人舉人乾隆六年任〉
魏學讓〈順天宣化人舉人乾隆六年任〉
諸景賢〈順天通州人舉人乾隆八年任〉
邢希先〈直𨽻盧龍人舉人乾隆三十三年任〉
裴 宏〈直𨽻清苑人舉人乾隆三十五年任〉
劉 浦〈直𨽻昌藜人舉人乾隆三十八年任〉
李秉佶〈直𨽻盧龍人舉人乾隆四十三年任〉
吏目
陳邦基〈浙江錢塘人康熙三年任〉
周建邦〈陜西榆林人監生康熙十六年任〉
翟 翰〈直𨽻定州人康熙十九年任〉
孔貞筴〈山東曲阜人康熙二十四年任〉
魏印祚〈直𨽻栢鄉人康熙三十二年任〉
王貽梅〈順天大興人康熙三十四年任〉
李 調〈湖廣麻城人康熙四十年任〉
胡嗣晉〈湖廣長沙人康熙四十三年任〉
徐 錞〈江南靖江人康熙五十三年任〉
楊正祐〈江南武進人雍正三年任〉
耿益謙〈福建汀州人雍正十一年任〉
錢 祐〈浙江山隂人雍正十三年任〉
林受祺〈江南高郵人乾隆七年任〉
李聞韜〈浙江長興人乾隆九年任〉
張文傑〈順天大興人乾隆二十四年任〉
周 怡〈江南溧陽人乾隆三十一年任〉
李衡文〈漢軍正黄旗人乾隆三十四年任〉
陳 本〈浙江㑹稽人乾隆三十五年任〉
中後所巡檢
潘秉直〈浙江蕭山人康熙三年任寧逺廵檢四年改補〉
趙加爵〈山西聞喜人孝行康熙八年任〉
萬 銓〈江南懷寧人康熙十六年任〉
姚枝輝〈浙江諸暨人主簿改授康熙二十年任〉
牛經邦〈直𨽻天津人康熙二十九年任〉
李仙枚〈福建晉江人康熙四十一年任〉
盛棠胄〈江南華亭人康熙四十五年任〉
馮英傑〈浙江平湖人康熙四十九年任〉
沈大倫〈浙江徳清人康熙五十六年任〉
張鳯翥〈順天宛平人康熙六十年任〉
錢志學〈江南長洲人雍正十二年調任〉
李 瀚〈順天大興人乾隆元年任〉
張 任〈江蘇元和人乾隆四年任〉
文教淑〈順天大興人乾隆十六年任〉
謹案中後所廵檢一缺扵乾隆十七年文教淑任内移駐白旗堡改𨽻廣寧縣四十一年裁州判後復設此缺仍駐中後所
李兆鳯〈山西榆杜人乾隆四十二年任〉
蕭乃颺〈廣東平逺人乾隆四十七年任〉
廣寧縣
知縣
佟湘年〈漢軍正藍旗人廕生康熙三年任〉
李如瑾〈湖廣黄岡人舉人康熙六年任〉
顔鳯姿〈福建晉江人舉人康熙七年任〉
張文治〈山西介休人進士康熙十四年任〉
項 蕙〈雲南南寧人舉人康熙十七年任〉
黄如瑾〈江南溧陽人進士康熙二十七年任〉
王國柱〈漢軍鑲黄旗人康熙三十七年任〉
白文璜〈漢軍鑲白旗人康熙四十四年任〉
錢世勲〈浙江諸暨人舉人康熙四十八年任〉
王立憲〈雲南建水人舉人康熙五十四年任〉
張之坤〈漢軍正藍旗人廕生康熙六十年任〉
朱 衡〈漢軍鑲白旗人雍正三年任〉
陳廷簡〈四川雅州人舉人雍正八年任〉
邢承烈〈江西徳化人舉人雍正八年任〉
秦昌延〈陜西郃陽人舉人雍正九年任〉
金敦度〈江南休寧人舉人雍正十年任〉
項純禮〈江西興安人㧞貢雍正十一年任〉
王 烈〈直𨽻長垣人舉人雍正十一年署任〉
榮大成〈湖廣長沙人㧞貢雍正十三年任〉
錢學洙〈江蘇崑山人乾隆三年任〉
蔡昌識〈江西鉛山人乾隆七年任〉
黄開㤗〈福建邵武人乾隆十年任〉
鄭廷勤〈貴州貴筑人乾隆十年任〉
翟廷杰〈直𨽻新河人㧞貢乾隆十三年任〉
孫龍治〈順天大興人進士乾隆十七年任〉
額爾登布〈滿洲正紅旗人舉人乾隆十七年任〉
噶爾薩〈滿洲正藍旗人進士乾隆二十八年任〉
奎 福〈滿洲鑲黄旗人舉人乾隆三十年任〉
心 常〈滿洲鑲紅旗人進士乾隆三十年任〉
慶 齡〈滿洲鑲白旗人舉人乾隆三十四年任〉
薩 敏〈滿洲正黄旗人舉人乾隆三十七年任〉
伊湯安〈滿洲正白旗人舉人乾隆四十年任〉
楊鵬翮〈陜西三原人乾隆四十六年任〉
魏鍾秀〈河南河内人舉人乾隆四十七年任〉
文 禄〈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四十八年任〉
訓導
竇 發〈直𨽻水平人康熙二十四年任〉
王子梴〈直𨽻天津人教習康熙三十一年任〉
曹源溥〈直𨽻豐潤人康熙四十八年任〉
章金鑑〈順天大興人康熙五十五年任〉
王業建〈直𨽻肅寧人康熙五十七年任〉
馬長齡〈順天懐柔人雍正三年任〉
楊之暟〈順天固安人保舉雍正七年任〉
王應舉〈順天宛平人乾隆四年任〉
栗 業〈直𨽻正定人乾隆六年任〉
牛尚信〈直𨽻宣化人乾隆九年任〉
李 煌〈直𨽻蠡縣人貢生乾隆十七年任〉
劉永沛〈直𨽻任邱人貢生乾隆十九年任〉
張朋年〈直𨽻高陽人貢生乾隆二十五年任〉
劉徴厚〈直𨽻靜海人貢生乾隆二十八年任〉
陳 紀〈開原人貢生乾隆三十四年任〉
張成羆〈順天順義人貢生乾隆四十年任〉
路念誠〈直𨽻易州人貢生乾隆四十年任〉
石 琮〈遼陽人教習乾隆四十二年任〉
翟士恒〈直𨽻天冿人乾隆四十四年任〉
曹徳昌〈直𨽻新安人舉人乾隆四十八年任〉
典史
葉茂華〈浙江鄞縣人康熙三年任〉
邢 式〈山西蔚州人康熙十年任〉
屈大伸〈陜西華州人康熙二十年任〉
周廷槐〈浙江錢塘人康熙二十九年任〉
朱嗣隆〈浙江蘭谿人康熙三十九年任〉
楊惟倫〈江南㤗州人康熙五十七年任〉
王 鼎〈順天大興人雍正九年任〉
何汾湘〈浙江㑹稽人乾隆四年任〉
陳汝楫〈江蘇丹徒人乾隆四年任〉
鄭綸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順天通州人乾隆十二年任〉
潘 銳〈順天宛平人乾隆十九年任〉
張述勲〈浙江慈谿人乾隆三十六年任〉
葉永清〈安徽貴池人乾隆四十五年任〉
白旗堡巡檢〈乾隆十七年以中後所廵檢移駐白旗堡改𨽻廣寧縣三十二年以白旗堡廵檢移駐新民屯四十一年另設中後所廵檢〉
文教淑〈順天大興人乾隆十七年任〉
陳恒開〈浙江上虞人乾隆二十九年任〉
史天一〈順天大興人乾隆三十年署任〉
薛世逹〈順天大興人乾隆三十七年任〉
義州
知州
王枝培〈直𨽻静海人雍正十二年任〉
胡世仁〈漢軍鑲藍旗人乾隆五年任〉
鄭廷覲〈貴州貴筑人乾隆十二年任〉
徳 明〈滿洲正藍旗人乾隆十七年任〉
那 淳〈滿洲鑲紅旗人進士乾隆二十二年任〉
額爾登布〈滿洲正紅旗人舉人乾隆二十八年任〉
克昇額〈滿洲鑲白旗人舉人乾隆三十八年任〉
永 錫 --(右上『日』字下一横長出,類似『旦』字的『日』與『一』相連)〈滿洲正黄旗人乾隆四十七年復任〉
克昇額〈滿洲鑲白旗人乾隆四十八年復任〉
學正
周 桓〈直𨽻元氏人雍正十二年任〉
孫龍治〈順天大興人乾隆九年任〉
毛時敏〈直𨽻静海人舉人乾隆二十年任〉
解爾璉〈直𨽻高陽人舉人乾隆二十一年任〉
李春林〈直𨽻河間人舉人乾隆二十八年任〉
劉毓琪〈順天寧河人舉人乾隆三十二年任〉
曹大觀〈直𨽻景州人舉人乾隆四十一年任〉
王允恭〈順天大興人舉人乾隆四十七年任〉
吏目
諸天馭〈順天宛平人雍正十二年任〉
王士俊〈順天大興人乾隆二年任〉
李懷信〈廣東香山人乾隆七年任〉
周 珍〈浙江寧波人乾隆九年任〉
勵宗一〈直𨽻静海人監生乾隆十五年任〉
王士俊〈順天大興人乾隆二十三年再任〉
王蔚文〈順天東安人監生乾隆二十九年任〉
沈瑞圖〈江蘇吳江人監生乾隆三十九年任〉
張 簡〈順天宛平人乾隆四十四年任〉
李馨逺〈山東濟寧人乾隆四十八年任〉
陳惠鳴〈江蘇元和人乾隆四十八年任〉
吉林
理事同知〈乾隆十二年裁永吉州設〉
阿掦阿〈滿洲正紅旗人乾隆十二年任〉
長 禄〈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十九年任〉
羅 庚〈滿洲正藍旗人乾隆二十一年任〉
圖 善〈滿洲正白旗人乾隆二十七年任〉
竈神保〈滿洲正紅旗人乾隆三十四年任〉
逹哈布〈滿洲鑲紅旗人乾隆三十五年任〉
那昌阿〈滿洲鑲黄旗人乾隆四十年任〉
宗室玉柱〈滿洲正白旗人乾隆四十三年任〉
寧古塔
學正〈乾隆十二年裁永吉州學正改設〉
王際清〈直𨽻深州人乾隆十二年任〉
張 倬〈漢軍正紅旗人乾隆十七年任〉
張 藴〈直𨽻趙州人乾隆十八年任〉
張篤信〈直𨽻邢臺人乾隆二十一年任〉
邊茂林〈直𨽻任邱人乾隆二十四年任〉
張 瑜〈直𨽻靈壽人乾隆二十七年任〉
王 恭〈順天宛平人乾隆三十年任〉
金世熊〈直𨽻天津人乾隆三十三年任〉
安學元〈直𨽻新安人乾隆三十七年任〉
宋開元〈順天通州人乾隆四十一年任〉
胡 惺〈直𨽻慶雲人乾隆四十三年任〉
巡檢〈乾隆二十八年設〉
潘宏徳〈四川成都人乾隆二十八年任〉
金以權〈浙江桐鄉人乾隆三十三年任〉
陳宋儒〈浙江諸暨人乾隆三十九年任〉
趙萬清〈浙江山隂人乾隆四十七年任〉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三
學校〈一〉
奉天府儒學
各州縣儒學
錦州府儒學
各州縣儒學
吉林儒學
寧古塔儒學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三
學校
〈臣〉等謹案我
朝創業大東風教所自
盛京實為首善天下仰化成焉迨今重熙累洽庠序日興又増設官學義學䂓制大偹以訓俗而型方我
皇上四莅
陪都
恩綸叠沛増廣額數菁莪化被無逺弗届凡身列澤宫者涵濡於百年之乆含咀於六藝之華澡徳既深敷文益盛臣等敬編列學宫書院及各屬官學義學規條謹志學校第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三
學校一
奉天府儒學
在府治東南隅考明時瀋陽中衛學在衛治西北隅正統元年重建
本朝天聰三年改建於此地初建
聖殿三楹㦸門三楹欞星門一座康熙五年増修學宫並建
啟聖祠十九年府尹梁拱辰重修
聖殿二十一年府尹髙爾位増建東西廡各三楹二十五年
聖祖御製
至聖先師孔子賛頒布天下勒石學宫二十八年頒
御書萬世師表扁額奉懸
大成殿各州縣同二十九年立下馬牌於學宫外三十二年工部請修
啟聖祠增建明倫堂三楹東西齋房各三楹大門儀門並東西角門各一座樂器庫房書房西房各二楹並設守衛步兵十名四十九年府尹廖騰煃率屬及紳士等捐資増修
聖殿為五楹並增大成門一座啟聖門一座照壁一座義路禮門各一座繚垣二百丈後又増建名宦鄉賢祠各一楹五十一年奉朱子升配十哲之次五十四年以宋儒范仲淹從祀雍正元年追封
孔子五代王爵改
啟聖祠為
崇聖祠各州縣同二年復先儒明代黜祀者六人林放蘧瑗秦冉顔何范寗鄭康成增祀孔子弟子縣亶牧皮孟子弟子樂正子公都子萬章公孫丑漢諸葛亮宋尹焞魏了翁黄幹陳淳何基王栢趙復元金履祥許謙陳澔明羅欽順蔡清
本朝陸隴其共二十人
崇聖祠增宋張廸一人從祀四年
世宗御書生民未有扁額頒懸
大成殿各州縣同九年府尹黎致逺率屬及紳士等捐資重修殿廡門壁乾隆元年重修繚墻明倫堂東西齋房大門二門等處三年奉頒
御書與天地參扁額恭懸
大成殿各州縣同五年設學舞生〈額定三十六名〉八年聖駕親臨釋奠奉頒
御書先覺斯民扁額二十八年奉頒
御製文廟碑文十六年四十一年奉頒
御製平定兩金川告成太學碑文二道二十年奉頒御製平定凖噶爾告成太學碑文二十四年奉頒御製平定回部告成太學碑文俱勒石明倫堂四十年奉頒樂器麾一編鐘八編磬十六琴六瑟四排簫二簫六箎四笙六壎二鼓一搏拊二柷一敔一節二羽三十六籥三十六四十四年奉
㫖刋刻
世宗憲王帝訓飭士子上諭一道勒石明倫堂各州縣同〈謹案乾隆八年十九年四十三年四 八年皇上東廵俱親行釋奠禮〉
〈御製文廟詩恭載天章門〉
承徳縣儒學〈縣學生員及儒學各事宜俱𨽻奉天府學兼轄〉
遼陽州儒學
在城東門内元初設於舊都司治後明洪武中都指揮潘敬葉旺移建於此永樂壬辰都指揮巫凱塑
先師及諸賢像正統丙寅都督王祥重修景泰癸酉御史謝燫建尊經閣成化初副總兵韓斌重修乙未御史潘宣置祭器𢎞治壬子御史宋鑑建四齋及東西號房癸丑鑿泮池戊午御史羅賢改建欞星門辛酉御史車梁重建尊經閣正徳乙亥御史劉成徳修廡像設雅樂廵按髙越續建名宦祠嘉靖
己丑御史史褒善重修殿廡堂齊泮池三面坊牌増建郷賢祠御史胡文舉建遼左書院一習武書院一社學六後皆廢
本朝康熙十二年知州吴承基請即舊址建
聖殿三楹四十九年知縣富中琰捐資重修奉天府經厯張禹錫署州事與學正陳五紀續為經理增
聖殿為五楹五十年增建東西廡各三楹五十一年知州陳學海又増兩廡至十楹五十八年海城縣知縣王玉璿署州事建
崇聖祠三楹六十年知州王瀚建文昌祠三楹雍正三年建㦸門三楹欞星門一座乾隆二十六年知州明徳捐貲修葺並増建明倫堂三楹大門一座西齋房二楹東西耳房各三楹三十六年知州兆坊捐貲重修三十八年學正趙相増建東齋房二楹大門班房三楹
海城縣儒學
在城南厝石山陽按舊志明洪武十八年建海州衛學宣徳元年遷城南門内成化五年重修𢎞治五年遷城東南隅立敬一箴亭後俱廢
本朝順治十一年設海城縣知縣王全忠於舊城西南隅建
聖殿三楹康熙七年知縣趙文炳建
崇聖祠三楹十七年知縣江溥重修
正殿増建東西兩廡十九年知縣陳王星増建㦸門一座五十年知縣王沛恂捐募重修增建明倫堂三楹書忠義節孝四大字於壁雍正五年知縣張士毅遷學宫於新城内並増建東西角門及八字墻照壁等處仍於學宫故址重修明倫堂三楹今為訓導學署
葢平縣儒學
在城内東南隅按舊志葢平衛學在衛治東南係明洪武癸亥年指揮吳立張良佐建後廢
本朝康熈十一年於衛地設縣知縣劉羽繩於城内西北隅建
聖殿三楹四十一年知縣趙守易重修並増欞星門一座東西角門二楹五十四年知縣郭運昭復移建於此六十一年典史王震協同士民等捐建東西廡各三楹雍正八年又捐建
崇聖祠三楹乾隆十三年重修東西廡二十二年重修
聖殿二十四年増建忠義節孝二祠各三楹
開原縣儒學
在城内東南隅考縣治北舊有元大徳年加封
大成文宣王廟碑明設三萬衛學至成化中重修者三
南城上有奎星樓至
本朝初斷碑遺址猶存康熙四年知縣何金序建聖殿三楹於此十八年知縣劉超凡建欞星門三楹左右木坊二座二十二年知縣周志煥重修
正殿二十四年増建
崇聖祠三楹四十九年知縣李渥捐俸建東西廡各三楹重修欞星門一座並増建大成門三楹忠孝祠三楹五十九年知縣萬如濟訓導李如瑞倡率士民捐修
崇聖祠開鑿泮池乾隆三十三年知縣多隆額訓導丁龍章倡率捐修
鐵嶺縣儒學
在城内東南隅考舊志明正統元年於鐵嶺衛治東南建學嘉靖十六年重修後廢
本朝康熈三十七年知縣許志進於此捐建
聖殿三楹欞星門一楹五十年知縣焦獻猷捐修明倫堂三楹復議建
崇聖祠三楹乾隆二十八年訓導趙文琳捐修東西廡各三楹㦸門一座開鑿泮池増建欞星門為三楹二十九年合邑紳士捐建奎星閣
復州儒學
在城内東南隅舊志有復州衛學明季移於山東
本朝雍正十二年於復州舊衞城設州治議建儒學於此
聖殿三楹欞星門三楹東西廡各三楹
崇聖祠三楹乾隆十二年増建大門一座明倫堂三楹
寧海縣儒學
在城内考舊志有金州衛學明季移於山東
本朝雍正十二年於舊金州衛地設縣治議建儒學乾隆十八年始建
聖殿三楹東西廡各三楹㦸門三楹欞星門三楹明倫堂三楹
崇聖祠三楹開鑿泮池増建繚垣
錦州府儒學
在府治西即明中左屯衛學正統元年廵撫李公濬疏請創建成化己亥指揮白欽増修嘉靖丙寅廵撫魏學曾鎮守王治道等重修江奎有碑記其事
本朝康熙五年知府宋之鉉因舊制重修
聖殿三楹續修
崇聖祠一所東西廡各三楹明倫堂五楹十七年知府劉源溥重修㦸門泮池等處二十三年知府孫成重修東西木坊二座三十九年歲貢陳芝秀於城東南隅建文昌宫四十年知府顧大位重修殿廡坊門等處四十二年衆紳士建奎星樓五十年知府唐之䕫教授何來似同捐修㦸門泮池五十八年府尹尹泰偕知府馬鍾華知縣周廷槐教授閻九疇倡率紳士等捐修
聖廟生員劉俶捐修照壁一座雍正三年文昌宫燬紳士等捐資重建乾隆三十八年知府富察善等捐修
殿廡四十二年知府阿敏等重修兩廡又乾隆二十八年奉頒
御製文廟碑文十六年四十一年奉頒
御製平定兩金川告成太學碑文二道二十年奉頒御製平定凖噶爾告成太學碑文二十四年奉頒御製平定回部告成太學碑文俱勒石明倫堂
錦縣儒學
在府治西北康熙四十四年知縣裘奏捐建
聖殿三楹
崇聖祠三楹五十年知府唐之䕫知縣冷又煦同捐建東西廡㦸門各三楹及泮池繚垣等處雍正二年知縣王承孟教諭時雨倡率紳士等重修
殿廡並建欞星門三楹照壁一座名宦鄉賢祠各一楹乾隆十七年知府富起通判徳爾得等捐貲重修〈謹案縣學生員及儒學事宜乾隆三十七年裁教諭後俱𨽻錦州府學兼轄〉
寧逺州儒學
在州治東明宣徳五年建景泰四年重修舊有
聖殿五楹東西廡各十楹㦸門一座櫺星門三楹内東偏有鄉賢祠三間已多傾圯
本朝康熙二十二年府尹高爾位捐俸修葺三十六年知府李文熈於舊址捐修
聖殿三楹
崇聖祠一楹東西廡㦸門各三楹大門一座明倫堂三楹大門内西偏増建忠義孝弟祠三楹乾隆元年知州吴秉禮捐修二十八年知州永亮重修三十三年知州克昇額倡率衆紳士捐貲增建
崇聖祠為三楹並修理欞星門㦸門照壁池垣等處
廣寧縣儒學
在城内西北隅考舊志元置廣寧府路儒學在廣寧右衛西北明初於舊址設學正統辛酉都御史王翺改建於鎮東堂之右成化間都御史滕昭彭誼㕘政尚綱郎中毛貴重修廵按御史王嵩造祭器𢎞治間副使李貢設樂器正徳間都御史劉憲増號舍葺泮宫嘉靖戊子都御史滿珍鑿泮池於欞星門外長六大引大恵泉注之明季俱廢
本朝康熈五年知縣佟湘年於
聖殿後建
崇聖祠九年知縣顔鳳姿因舊址重修
聖殿三楹十六年知縣張文治建欞星門砌繚垣十七年改建
崇聖祠於殿東二十七年知縣項蕙建東西廡各三楹三十二年訓導王子梴修明倫堂三楹三十九年知縣王國柱重修
聖殿及照壁並鑿泮池成板橋建東西木坊二座乾隆三十五年衆紳士捐修門廡泮池㦸門等處義州儒學
在城内東南隅雍正十二年設州治議建儒學乾隆九年始建
聖殿三楹東西廡各三楹㦸門一座櫺星門三楹崇聖祠三楹明倫堂三楹忠義節孝祠各三楹角門二座東西下馬木牌二座木坊一座照壁一座並鑿泮池
吉林儒學
在城内東南隅乾隆七年永吉州知州魏士敏捐建
聖殿三楹
崇聖祠三楹東西廡各三楹大成門一座櫺星門一座泮池一座照壁一座明倫堂三楹三十年同知圖善増建奎星樓三十五年
奏請重修殿廡
寧古塔儒學
在城内東南隅乾隆三十五年衆紳士捐建
聖殿三楹大門一座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四
學校〈二〉
釋奠禮典
課士規條
官學義學經制
奉天府官學
書院規條
各州縣義學
各州縣學田
吉林各屬官學
黒龍江各屬官學
入學員額
公宴賔興等禮
直𨽻永平府遼學裁併附載
山東復州金州二衞學裁併附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四
學校〈二〉
釋奠禮典
文廟每年春秋致祭俱於仲月上丁日奉天府學定例府尹主祭几先期齋戒省牲俱如㑹典儀屆期府尹及該教官等率諸生質眀將事薦帛奠爵豆登簠簋鉶籩以次序列陳犧牲設舞樂悉如㑹典
儀禮既成始受胙於學即古釋奠之義各州縣則令州牧知縣主之至每月朔望該教官率諸生於
先師神位前上香焚帛俱用常儀
課士規條
明倫堂之左
世祖章皇帝勅刋立卧碑順治九年設所以曉示諸生敦行勵學永為遵守又每月朔望各儒學教官傳齊該學生員於明倫堂設香案恭捧康熙四十一年所頒
聖祖仁皇帝御製訓飭士子文雍正三年所頒
聖諭廣訓萬言諭宣講訓示令該生等咸知恪凛嵗科兩
試新進生員覆試學臣令諸生黙冩
<span id="聖諭廣訓一條又雍正元年">[[#聖諭廣訓一條又雍正元年|聖諭廣訓一條又雍正元年]]
題定各學生員由學臣飭令教官等立定課程每月兩次令其齊集學舍面加考校其新進生員照國子監坐監之例令在學舍肄業俟下案新進生員至學為滿或有親老家貧不能久居學舍亦必分題校藝無使曠業年終令該教官編定諸生甲乙冊彚報學臣所以示陶成而分優拙奉天府各屬課士章程俱府丞董其成
官學義學經制
雍正九年
題定州縣於大鄉鉅堡各置社學一區俱由該管官選擇生員學優行端者補充教習免其差徭量給
廩餼其民間自立者即概稱義學凡子弟年十二以上有志學文者俱令入學肄業奉天各官學俱設冇助教旗籍子弟俱令習滿漢文並造姓名冊結於府丞試時甄别奨勵務期啟發童䝉成就俊乂是即三代黨庠術序之法所有各屬官學義學詳志於後各屬官學義學書院學田
奉天府
左翼官學一所在城内東南隅右翼官學一所在金銀庫西俱康熙二十年建每翼額設學生四十名滿學二十名習滿書漢學二十名習滿漢書並馬步箭滿學設滿文助教各一員漢學設滿漢文助教各一員每學教習各二人由奉天府尹選生員充補
盛京禮部董其事雍正十年每翼増設内務府學生三十名肄業
盛京三旗每旗額設學生二十名肄業八旗漢軍每旗額設學生十五名肄業
宗室學一所覺羅學一所共二十二間俱在天祐門外乾隆二年建每學額設學生十名肄業書院規條
瀋陽書院在學宫右工部侍郎李永紹建乾隆七年府尹霍備率屬置買地基捐建講堂五楹東廂五楹西廂五楹羣房十一楹三十一年府丞李綬因書院膏火無資
奏請借帑營息三十二年將軍社圖肯等
奏定於奉錦二屬學田内每年徴收銀兩彚交奉天府治中存貯以作書院經費掌教每年束修銀二百兩薪水銀三十六兩肄業生員二十四名每名月給膏火銀一兩五錢每年奨賞銀十三兩有零萃升書院三楹在府尹署東任奕䥸建今廢原設學田一百四十一畝九分三厘五毫湮沒已久乾隆三十年於丈出民人餘地内撥給學田二千畝徴銀一百二十兩
遼陽州
義學五楹在州治東雍正元年知州王瀚建遼左遼右二書院明𢎞治時建今廢
習武書院明嘉靖中御史胡文舉建今廢
原設學田七十畝零二分乾隆三十一年于餘地内撥給學田九百二十九畝八分共田一千畝徴銀六十兩
海城縣
海州書院三楹在南門外乾隆三年知縣戴惟橒建
原設學田一百五十畝内湮沒二十八畝乾隆十四年増撥學田二百四十五畝三十一年於餘地内撥給學田六百三十三畝共田一千畝徴銀六十兩
葢平縣
義學三楹在縣治西雍正七年知縣曹涵建原設學田五十二畝乾隆三十一年於餘地内増撥學田九百四十八畝共田一千畝徴銀七十兩開原縣
義學三楹在學宫東南隅雍正三年建
乾隆三十一年於餘地内撥給學田一千畝徴銀五十兩
鐵嶺縣
銀岡書院在縣治南御史郝浴建
學舍三楹在學宫西北
乾隆三十一年於餘地内撥給學田一千畝徴銀五十兩
復州
乾隆三十一年於餘地内撥給學田一千畝徴銀七十兩
寧海縣
南金書院一所乾隆三十八年知縣雅爾善倡率衆紳士捐建
乾隆三十一年於餘地内撥給學田一千畝徴銀七十兩
錦州府
義學一所在學宫内明倫堂西
原設學田七百六十畝乾隆三十一年於餘地内撥給二百四十畝共田一千畝徴銀七十兩義學學田七百四十五畝二分零知府李大綬捐置每年徴收銀兩以資修葺
錦縣
原設學田八百八十五畝乾隆三十一年於餘地内撥給學田一百十五畝共田一千畝徴銀七十兩
寧逺州
社學在中後所雍正三年建
原設學田四百零十畝乾隆三十一年於餘地内撥給學田五百九十畝共田一千畝徴銀七十兩廣寧縣
義學一所在署東康熙十九年知縣項蕙捐建四十九年知縣錢世勲於察院舊址重建
乾隆三十一年於餘地内撥給學田一千畝徴銀六十兩
義州
乾隆三十一年於餘地内撥給學田一千畝徴銀七十兩
吉林各屬
吉林
左右翼官學一所在城内東南隅康熙三十二年建八旗每佐領名下額送學生四名肄業每翼設助教一員
寧古塔
官學一所在城内東南隅雍正五年建八旗每佐領名下額送學生六名肄業
白都訥
官學一所在城南門内雍正四年建八旗每佐領名下額送學生四名肄業
三姓
官學一所在城内東南隅雍正十二年建八旗每佐領名下額送學生四名肄業
阿勒楚喀
官學一所在城内東南隅雍正五年建八旗每佐領名下額送學生三名肄業
拉林
官學一所在拉林堡内東北隅乾隆二十一年建八旗每佐領名下額送學生三名肄業〈以上四處官學各設 教習一員係吉林將軍所轄〉
黑龍江各屬
齊齊哈爾
官學一所在城東門内乾隆九年建八旗每佐領名下額送學生一名肄業
墨爾根
官學一所在城内乾隆九年建八旗毎佐領名下額送學生一名肄業
黑龍江
官學一所在城内乾隆九年建八旗毎佐領名下額送學生一名肄業〈以上各學毎學設教習一員係黒龍江將軍所轄〉入學員額
國初遼人入闗者寄籍永平山海等處故永平舊有遼學後奉天二府屬州縣以次建立學校而
盛京駐防八旗官兵子弟應試者因赴京遥逺亦入奉天府學百數十年來久道化成人文蔚起故額取亦日漸増焉
奉天府嵗試額取文童七名〈原額六名乾隆三十六年 奏准於復州學額内撥増一名〉滿洲文童十一名漢軍文童八名承徳縣額取文童七名武童七名〈原額武童六名乾隆三十六年奏准於復州學額内撥増一名〉
遼陽州額取文童五名武童五名
海城縣額取文童五名武童五名
葢平縣額取文童三名武童三名〈原額二名乾隆三十六年 奏准於復州學額内撥増文武各一名〉
開原縣額取文童二名武童二名
鐵嶺縣額取文童二名武童二名
復州額取文童五名武童五名〈原額俱八名乾隆三十六年 奏裁三名額數撥増奉天薟平廣寕三學〉
寧海縣額取文童四名武童四名
錦州府額取文童九名武童四名
錦縣額取文童七名武童七名
寧逺州額取文童五名武童五名
廣寧縣額取文童三名武童三名〈原額二名乾隆三十六年 奏准於復州學額内撥増文武各一名〉
義州額取文童四名武童四名
科試各學文童額取與嵗試同
<span id="乾隆元年奉">[[#乾隆元年奉|乾隆元年奉]]
恩㫖將奉天府學滿字號照中學例加五名錦州府復州學合字號照小學例加三名其遼陽州等學原額七名五名者加二名四名二名者加一名四十三年奉
恩㫖將滿合二號及奉天所屬各學科考廣額一次其向取進六名以上者増額三名四五名者増額二名二三名者増額一名
公宴賓興等禮
中式文舉人每名給花紅銀十兩武舉人每名給花紅銀五兩㑹試公宴銀共一十五兩
文武生員賔興銀兩每名自六錢一分二厘至八錢八分三厘不等
直𨽻永平府遼學裁併附載
順治初遼東十五學寄設永平置教職三員統之五年改設遼學裁教職二員設入學廩額各八十名嵗貢三名其十五學名目俱裁十一年設遼陽府
題准設立儒學其永平府遼學生員俱歸遼陽府學肄業十三年
題准諸生現居遼陽者在遼陽府學肄業其原寄永平府學者仍留永平學如有願還遼地者聴並令學臣按試時取諸生互結係真遼籍者方准寄永平學入試其永平寄學廩額八十名内分四十名歸遼陽府學至永平府寄學每案文童仍許入學四十名亦取遼學生員保結遼陽海城二縣學毎學始設廩額五名俟人才日盛仍照縣學例每學設廩額二十名遼陽府學永平寄學每年各貢一名遼陽海城二縣學毎二年各貢一名康熙五年復
題准遼人寄籍永平者歸併永平府學應試其寄居籍貫及夾字號名目俱裁
山東復州金州二衛學裁併附載
國初沿明舊制遼東復州金州二衞學附入山東萊州府各置教職一員康熙五年
題准遼人寄籍山東者歸併山東各學應試雍正五年覆准山東復州金州二衞學歸併奉天府由奉天府府丞考試如願留居山東者即入萊州府民籍應試其二衞學入學額數及廩額俱裁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五
官署〈一〉
盛京將軍公署
盛京五部公署
御史公署
内務府公署
三陵各官公署
奉天府屬各官公署
錦州府屬各官公署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五
官署
〈臣〉等謹案古者建官分職皆有公署傳曰署者著也著其所而公廷尊瞻望肅也我
國家肇基之初制度咸偹洎乎定鼎京師増設留都
廨署朝夕視事足以臨民聴政
〈臣〉等詳核各屬衙署倉庫及建置裁併縁起謹志官署第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五
官署〈一〉
盛京
將軍公署〈在徳盛門内街東天聰六年設立六部時為吏部衙門順治元年奉裁康熈十三年重修為鎮守奉天等處將軍公署大堂三間川堂三間司房六處畨子司四間印房三間本房三間庫房四間東耳房三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乾隆三年添造大堂二間十四年添建司務㕔三間八年奉頒〉
〈御書屏翰邠豐扁額恭懸大堂〉
倉〈城内西南隅康熈二十年建〉
火藥庫〈城外東南隅共八間〉
教場〈城内西北隅大㕔三間班房四間乾隆元年添建〉
〈恩賞庫三間辦事房三間三十四年添建官兵領銀公所房四間又教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一所乾隆八年添建在渾河南大㕔五間該班房三間十一年添建礟房二間三十三年添建值月房一間〉
官房〈原有五千四百一十六間係〉
〈賞給官兵居住乾隆三十六年 奏明空閒塌毁者一千九百三十九間現在三千四百七十間俱修
理完竣〉
八旗城門官兵值班堆房〈共七十八間〉
戸部公署〈在徳盛門内街東天聰六 年設立六部時建今因之大堂三間三司司房共九間檔子房三間兩傍班房四間儀門五間大門三間乾隆八年奉頒〉
〈御書宗邦㑹要扁額恭懸大堂〉
倉〈六處通濟倉一百間康熈五十年建太平倉七十間新倉三十間以上三倉貯稗豆米石内倉三十間貯江米豆穀等項〉
興京倉〈舊設八間康熈五十二年増建十間〉
南館倉〈五間乾隆二十九年歸内務府經理〉
銀庫〈共十八間〉
草場〈城外東邉墻内〉
税課司公署〈外攘門内共六間〉
官莊治事㕔〈三間大門一間〉
禮部公署〈在徳盛門内街東天聰六年設立六部時建今因之大堂五間後堂三間檔房三間司房六間千丁司三間六品官辦事房三間東西果樓各三間捒選果品房四間氷窖房三間果窖房三間土地祠一間值班房二間儀門一間大門三間乾隆八年奉頒〉
〈御書典重明禋匾額恭懸大堂〉
朝鮮使館〈徳盛門内街東共十五間〉
官房四處〈共十四間在徳盛門外街西造酒醤及磨麺各工居住〉
僧録司〈在白衣庵〉
道録司〈在都城隍廂〉
兵部公署〈在懐逺門内街西康熙三十年建大堂三間川堂五間司房六間當房四間土地祠一間驛丁房四間大門三間儀門一間乾隆八年奉頒〉
〈御書陪京樞要扁額恭懸大堂〉
刑部公署〈在懐逺門内街西天聰六年建順治元年奉裁康熙三年復設衙門重修大堂五間南白旗司三間藍旗司三間北黄旗司三間紅旗司三間前堂五間川堂三間儀門一間檔房三間大門三間乾隆四年添建本房三間贜罸庫三間科房三間乾隆八年奉頒〉
〈御書弼教留都扁額恭懸大堂〉
司獄司公署〈正房五間東廟房一間大門一間〉
監獄〈城内西南隅共房二十五間重犯鎻禁于此輕犯八門覊𠉀各設房五間〉
工部公署〈天聰六年設立六部在懐逺門内街西順治元年改設徳盛門内街東大堂三間川堂五間左右司房八間檔房三間儀門一座大門三間班房四間乾隆八年奉頒〉
〈御書飭材山海匾額恭懸大堂〉
庫〈銀庫五間鍋庫二間大堂南邊顔料庫正房三間匠作房三間大堂後紅土庫四間東廂熟鐵庫四間火䋲庫四間西廂廢鐵庫四間綿麻庫三間紙庫三間又庫催住房十三間庫催四名樓軍十八名〉
織造庫〈在懷逺門内東南樓房五間平房三間匠作房五間檔房三間門房一間〉火藥庫〈十間班房三間在大東門外萬泉河南邊墻内〉
繕本官房〈七間在福勝門内街東〉
秫稽厰〈城東南邊門内厰軍班房三間厰軍十四名〉
御史公署〈雍正四年設大堂三間儀門一間大門一間班房五間〉
内務府公署〈在大清門外東西房六間文書房一間東樓房五間南北廂房七間崇徳三年建順治元年改為内務府辦事公所〉
倉〈在衙門後二十八間〉
庫〈大清門内樓七間轉角樓十間織造庫在銀庫後東三間西六間綿花庫三間鐵庫三間〉
永陵
總管公署〈三間〉
掌闗防官公署〈三間在西堡〉
冰窖〈在東堡〉
酒房〈六間〉
醬房〈三間〉
粉房〈三間〉
麫房〈六間〉
碾房〈三間〉
黑牛館〈二十八間〉
乳牛館〈三間〉
福陵
總管公署〈三間檔房三間〉
掌闗防官公署〈三間東西檔房五間〉
碾房〈二間〉
乳牛館〈三間〉
牛犢房〈二間〉
夀康太妃園寢
碾房〈一間〉
乳牛房〈二間〉
昭陵
總管公署〈三間檔房一間東南三里〉
掌闗防公署〈三間〉
碾房〈三間〉
乳牛房〈五間〉
懿靖太貴妃園寢
碾房〈一間〉
乳牛房〈二間〉
奉天府
府尹公署〈在徳盛門内街西順治十四年設大堂三間川堂三間書吏房六間内宅八間廂房書房賓館各三間儀門一座大門三間班房二間〉
府丞公署〈在天祐門内街西康熙三年設大堂五間内宅五間東西廂房四間書吏房六間大門三間儀門一座三十九年府丞屠粹忠増建土地祠一間五十九年府丞任奕䥸建東書房二間〉
試院〈在府丞署東大門三間儀門一座東西考房各三間大堂内宅各三間東廂房二間照壁一座東西轅門二座皷樂樓二間碑亭一座雍正十二年府丞吕文櫻倡率官 紳及生童等捐修乾隆四十二年府丞李綬添建箭亭一座〉
治中公署〈在撫近門外街東大堂五間内宅五間治中乜承聖重修内宅正房五間宅後廂房三間〉
〈羣房八間堂西科房二間堂外東廂房一間西廂房二間大門一間又南一間係治中王杜國建乾隆四十三年増建川堂五間儀門一間〉
通判公署〈在天祐門内街東康熙三年建大堂三間川堂三間東西科房各三間班房六間書房三間庫房二間内宅住房三間儀門一間大門三間土地祠一間乾隆三十八年添建住房五間科房三間〉
儒學公署〈共六間東西書房各二間在學宫西〉
經歴司公署〈向在府署右雍正六年移舊司獄署所後改建龍王廟于撫近門外建公署大堂三間住房三間大門三間〉
司獄司公署〈向在縣署後移撫近門内雍正六年改建龍王廟今移縣署前大堂三間書房二間住房四間大門二間〉
監獄〈三間〉
興京
理事通判公署〈城内大堂三間川堂三間東西科房四間内宅住房三間東西廂房六間班房二間儀門一間大門三間乾隆三十一年建〉
監獄〈三間〉
承徳縣
知縣公署〈在懐逺門内街南衚衕内康熙三年設舊為推官公署六年改為縣署大堂三間内宅九間書吏房三間儀門一座大門門房各一間雍正十一年増建瓦房二十一間乾隆四十五年増建川堂三間〉
庫〈一間川堂西知縣章經建〉
倉〈二間知縣章經建康熈三十四年于懐逺門内街南建二十七間雍正八年知縣李可宷于懐逺門外街南監造一百二十七間乾隆四十三年奉裁五十七間〉
監獄〈在署西雍正九年建正房西廂房各三間乾隆三十六年移在署東新建四間〉典史公署〈在懐逺門内縣署西大門大堂住房各三間廂房四間康熈六年建〉遼陽州
察院行署〈城内西偏舊遼陽府治知州楊鑣増建考房六間已圮考試久不按臨〉知州公署〈在城内西偏大堂三間内宅五間東西書吏房六間儀門一座大門一間順治十八年知州陳達徳建嗣後陸續増建西書房二間東書房二間二堂三間東廂房三間乾隆十五年増建西廂房二間二十一年増建内宅二間廂房二間東西班房各一間〉
庫〈二間舊在堂西康熈五十八年知州王瀚改建庫樓一間于堂東〉
倉〈城内西偏七十三間州治前十五間州治後三十七間建置年分無考雍正二年増建十間三年増建十間俱在義館西八年増建二十間乾隆三年奉裁八間二十九年奉裁三十七間四十四年復奉裁三十間〉
監獄〈三間在吏目公署後〉
儒學公署〈在學宫右内宅三間西廂房四間大門一間乾隆二十六年學正牛碩景捐建三十六年添建東廂房二間宅房二間大門東西房二間〉
吏目公署〈州署大門外街南舊設大門班房各一間大堂東西房各三間住宅二間雍正七年吏目錢志學増修西書房三間住房五間耳房一間乾隆四十四年添建東耳房二間〉海城縣
知縣公署〈在舊城内東北順治十一年建大堂三間川堂三間左右書吏房六間内宅五間廂房六間儀門大門各三間外東向柵門一座乾隆四十二年増建三堂五間〉
庫〈一間在縣堂東側〉
倉〈知縣王扆初在城東隅建三間已圮康熈三十四年以後于城西南隅建五十六間四十三年以後于舊城西北隅建一百四十七間嗣後屢經裁毁現存一百一十三間乾隆十二年十六年三十一年屢經修葺〉
監獄〈二間在城東隅知縣王全忠建雍正七年移建縣署大門内之西〉
儒學公署〈三間即學宫故址〉
典史公署〈在縣署門内東偏大堂内宅各三間廂房二間順治十八年建〉
牛莊廵檢司公署〈分治牛莊共十間〉
盖平縣
知縣公署〈在東門内南街大堂五間二堂四間東西房各二間左右書吏房各三間儀門一座大門五間康熙四年建三十六年増建住房七間廂房三間書房一間乾隆三十二年増建東西廂房六間〉
庫〈一間原在縣門外令移建于二堂東首〉
倉〈三間在縣門外康熈二十三年建三十二年州民捐建四十二間四十三年至雍正二年續建太平倉中倉六十二間共倉一百零四間乾隆十五年奉裁四十一間〉
監獄〈二間在皷樓西南雍正十二年移建于儀門西乾隆四年増為三間〉
儒學公署〈書房三間内宅三間大門一間乾隆三十六年訓導劉昌齡捐建四十四年増建廂房三間〉
典史公署〈在東門内縣署東南大堂住房廂房各三間大門一間儀門一間東西班房各二間乾隆三十六年増建住房二間〉
開原縣
知縣公署〈在城内東北隅大堂三間二堂三間廂房厨房各三間住房五間書房班房各二間科房四間儀門一座大門三間乾隆二十六年増建班房四間書房一間門房一間土地祠一間〉
庫〈一間乾隆二十六年増建一間〉
倉〈二間康熈二十一年建四十三年後續建至一百三十九間俱在縣治西乾隆二十三年重修七十一間奉裁三十五間四十一年奉裁四十二間並修六十八間〉
監獄〈三間康熈七年建乾隆四十四年重修〉
儒學公署〈在學宫左住房八間乾隆三十三年建〉
典史公署〈在城西南隅大堂三間住房東西廂各三間大門三間乾隆四十一年増建二堂三間〉
鐡嶺縣
察院行署〈三間在縣西南隅康熈八年建今廢〉
知縣公署〈在城内街北康熈四年設大堂三間二堂三間東西書吏房六間儀門一間大門三間班房一間二十二年増建住房二十間雍正十年重修乾隆三十一年増建書房二間〉
庫〈一間在縣左康熈四年建〉
倉〈初建二間續増至一百二十九間雍正十年存五十二間復増至一百零二間乾隆四十三年奉裁十二間現存倉九十間〉
監獄〈三間署内西南隅〉
儒學公署〈三間在學宫内乾隆四十三年増建住房三間西廂房二間班房二間儀門大門各一間〉
典史公署〈城東南隅大堂三間二堂三間内宅五間西廂房六間大門三間科房班房各一間〉
復州
知州公署〈在城内東南隅雍正十二年改復州通判公署為之大堂三間二堂三間三堂五間科房四間儀門一間大門三間〉
倉〈二十間在城内西北隅雍正八年建十年修旗下舊倉二十間工竣改歸民倉乾隆四十四年増建二十間〉
儒學公署〈在學宫内乾隆十二年建内宅住房五間大門一間〉
吏目公署〈州署右乾隆六年建大堂三間内宅住房五間儀門一間大門一間〉寜海縣
知縣公署〈在城内乾隆二十七年建大堂三間川堂三間科房四間内宅住房五間廂房三間儀門一間大門三間〉
倉〈十間在城内西南隅雍正八年建乾隆十八年増建二十間〉
儒學公署〈在學宫後乾隆十八年建〉
典史公署〈在城内西南隅乾隆二十七年改復州廵檢司公署為之〉
岫巖城
理事通判公署〈在城内東南隅大堂三間二堂三間科房六間書房三間内宅住房五間儀門一間大門三間 按舊志載能岳通判公署在盖平縣乾隆三十七年裁熊岳通判改設岫巖通判三十八年移建公署〉
庫〈一間在二堂東首〉
倉〈三十間在署東南乾隆三十八年建〉
監獄〈四間在署西南〉
廵檢司公署〈在通判署南乾隆三十八年建大堂三間内宅三間廂房二間科房一間儀門大門各一間〉
鳳凰城
廵檢司公署〈在城内東南隅共十五間 按舊志載巨流河廵檢公署在承徳縣西巨流河乾隆四十二年裁巨流河廵檢改設鳯凰城廵檢四十三年移建公署〉
錦州府
察院行署〈即試院城東南隅大堂三間二堂三間三堂三間東西考棚八間皷樂樓一座儀門一座大門一座雍正十二年官紳生童等公建乾隆六年増建大堂二堂三堂俱為五間〉
知府公署〈在鐘樓東大街路北康熈四年建大堂五間川堂五間耳房一間東西廂房各四間内宅住房五間東西廂房各三間東西書房各三間書吏房五間役房一間儀門一座大門一間賔館一間馬房三間土地祠一間西院平房三間箭亭一座西廂房一間〉
庫〈一間在大堂右〉
覊𠉀所〈一間在大門右〉
倉〈二間〉
通判公署〈在城内南街康熈四年建乾隆二十八年奉裁移駐〉
〈興京〉
儒學公署〈康熈三年設于廣寧四年移錦州在學宫西住房一間廂房二間班房二間大門一間〉
經厯司公署〈舊在府治大門内康熈四年建今移建南街路東大堂三間科房一間班房一間内宅三間書房二間廂房三間儀門大門各一間乾隆四十二年重修〉
錦縣
知縣公署〈在府治東街路北康熈元年建大堂五間東科房三間二堂五間東西班房六間厨房二間東西書房五間役房二間内宅任房二間東廂房五間後正房七間儀門一座大門一間馬房二間〉
庫〈一間〉
倉〈二間康熈二十二年知縣劉惠中建後續修至二百二十九間城東南隅察院路東三處東闗一處俱係鄉民捐修雍正元年二年建四十間八年建十間俱在東闗又察院路西二十間雍正二年建南街路東二十七間三年建察院路東十間八年建乾隆十四年二十二年三十八年陸續修葺〉
監獄〈在縣治大門内康熈六年設〉
儒學公署〈共五間在學宫右乾隆三十七年裁教諭後並廢公署〉典史公署〈在城北隅路西大堂三間住房七間書吏房二間大門一間康熈元年建〉寜逺州
知州公署〈在皷樓北街大堂二堂各五間三堂三間東西房六間耳房二間住房九間儀門一座大門三間馬房一間康熈三年設後又添建住房六間大門内東土地祠一間西為覊𠉀所乾隆三十七年増建書吏房十二間住房二十六間箭亭三間役房二間并班房一間〉
庫〈一間原在大堂右康熈六年建乾隆三十七年移設二堂東増建一間〉
倉〈雍正元年建二十間二年建四十間在南街路東又建二十五間在東街路北八年建三十間在南街路西共一百十五間乾隆二年増建十五間六年増建十五間俱在北街路西十六年二十九年三十六年陸續修葺又士民捐建倉四十間在州治東四十三年奉裁四十五間現存一百四十間〉
監獄〈在州治大門内康熈六年建三間乾隆二十一年増建三間〉
儒學公署〈在學宫後内宅六間書房三間儀門大門各一座乾隆九年建〉
吏目公署〈在城西南路北大堂三間住房九間書吏房二間儀門一間大門一間乾隆三十九年増建書房三間〉
中後所廵檢司公署〈舊在州城南門内已圮後改移中後所雍正元年建大堂三間二堂三間書吏房二間内宅住房九間班房三間儀門大門各一間乾隆三十年又増建住房二間〉
廣寜縣
察院行署〈在城内大街路西順治十九年建康熙五十一年知縣錢世勲重修五間改為義學〉知縣公署〈在城内東街路北康熙四年建大堂三間二堂三間東西住房二十一間科房六間書房三間廂房三間儀門一座大門三間賔館二間〉庫〈一間在署後〉
倉〈三間在縣治内康熈二十一年建二十八年増建三間三十一年至雍正元年續建八十九間俱在縣治前二年于皷樓後及縣治西萬紫山各建二十間五年于縣治前建九間七年建十間乾二十五年奉裁三十四間四十四年奉裁四十間現存八十間〉
監獄〈在縣署大門内康熈四年設〉
儒學公署〈在學宫右康熈二十九年訓導王子梴捐建書齊三間住房五間大門三間乾隆五年重修〉
典史公署〈在縣治西路北康熈四年設大堂二堂書房各三間住房五間大門三間乾隆三十七年重修〉
白旗堡廵檢司公署〈十間在義州城内康熈十五年建雍正十年改為分防九官臺管邉同知公署乾隆十二年裁同知後並裁公署廵檢司移駐新民屯另設公署共十五間〉
義州
知州公署〈在城内雍正十三年建大堂三間並建二堂三間三堂三間科房六間東西廂房各三間書房三間内宅住房六間後房八間班房二間儀門大門各三間土地祠一間〉
庫〈一間〉
倉〈二十間乾隆七年建十三年増建四十間四十五年増建十間俱在州治西〉
監獄〈三間〉
儒學公署〈在學宫右雍正十三年建正㕔二間書房二間東廂房二間班房三間儀門大門各一間〉
典吏公署〈在縣西北大堂三間〉
吏目公署〈在州治西雍正十三年建大堂三間内宅住房五間班房二間大門一間〉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五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六
官署
奉天将軍所屬各城公署
吉林将軍所屬各城公署
黒龍江将軍所屬各城公署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六
官署〈二〉
奉天將軍所屬各城
興京
城守公署〈在城内〉
敎場〈在城外〉
遼陽州
城守公署〈在城内〉
倉〈在城内大街南康熈三十二年建二十間雍正六年七年城守觀音保捐建二十四間〉敎場〈在城外〉
盖平
城守公署〈在城内街東〉
倉〈在城内二十間康熈三十二年建乾隆四十二年増建十間〉
敎場〈在東門外〉
牛莊
城守公署〈在城内〉
倉〈在城内二十間雍正十一年建乾隆三十年増建三十間〉
敎場〈在城外〉
開原
城守公署〈在城東隅〉
倉〈在城内二十五間康熈二十一年建二十間乾隆三十年増建五間〉
敎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在城外〉
熊岳
副都統公署〈在城内大街東〉
城守公署〈在城内〉
倉〈十間雍正十一年建乾隆三十年増建十間〉
敎場〈在城外〉
復州
城守公署〈在城内東街〉
倉〈在城内西北隅十六間雍正十二年建十間乾隆四十二年増修六間〉
敎場〈在南門外〉
寜海〈即金州〉
城守公署〈在城南東街〉
倉〈在城内西北隅十五間康熈四十四年旂人捐建五間乾隆三十年増建十間〉
敎場〈在城外東北二里〉
岫巖城
城守公署〈在城内東街〉
倉〈在舊城内正東二十一間康熈四十四年旂人捐建七間五十三年増建七間雍正元年又増建七間〉
敎場〈在城外〉
鳯凰城
城守公署〈在城内〉
倉〈在城内東北隅二十四間康熈四十年建十間乾隆三十年増建十四間〉
敎場〈在城外〉
錦州
副都統公署〈在北門路東〉
倉〈在城東北隅康熈三十二年建〉
城守公署〈在城東南大街路北〉
倉〈在城内東北隅六十五間康熈三十一年建二十間雍正二年増建四十五間〉
敎場〈東門外路南〉
義州
城守公署〈在城内〉
倉〈在城内東北隅二十五間乾隆六年建〉
敎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在城外〉
寜逺州
佐領公署〈在城内〉
倉〈二十間在城西北隅雍正五年建〉
中前所
佐領公署〈在城内〉
中後所
佐領公署〈在城内〉
廣寜
協領公署〈南門西街路北〉
倉〈在城内西北三十間乾隆六年建〉
敎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小南門外路東〉
吉林將軍所屬各城
吉林
将軍公署〈大堂五間後堂七間户兵刑工四司房共十八間㸔守銀庫印庫房三間巡更房四間各營辦事房共五間檔房三間前鋒房三間燒荒營虎鎗營房五間八旂聴事房十間土地祠一間儀門一座大門三間康熈十五年建住房六十四間乾隆三十年重修乾隆十九年奉頒御書天江鎖鑰額匾恭懸大堂〉
〈皇上東巡有御製駐蹕吉林将軍署詩恭載〉
〈天章門〉
倉〈康熈二十八年于城西沿江建二十間三十九年増建二十間四十三年官兵于城北隅捐修六十間雍正六年修義倉二十四間八年又修義倉二十四間現今存太平倉六十間永寧倉六十四間共一百二十四間又義倉一百零三間〉
庫〈銀庫印庫各二間康熈十五年建軍器庫二間棉甲庫三間鳥鎗庫一間雍正十年建〉演武㕔〈五間在北門外康熈四十九年官兵捐建〉
監獄〈十五間在署内〉
御史公署〈十五間雍正六年設〉
副都統公署〈共四十二間〉
鼓樓〈三間〉
祭器樓〈二間〉
貯物房〈八間〉
庫〈火藥庫三間顔料庫三十間〉
龍船房〈十九間〉
鷹房〈六間〉
黑牛房〈六間〉
八旂弓匠房〈十六間〉
鐡匠房〈十七間〉
理事同知公署〈共一十八間原係永吉州知州公署乾隆十二年裁永吉州改為同知公署〉
巡檢公署〈共八間原係吏目公署乾隆十二年裁吏目改為巡檢公署〉
監獄〈六間〉
税房〈三間〉
官参局〈二十七間原係理事通判公署乾隆二十七年裁通判改為官参局〉
火藥局〈六間乾隆四十四年建〉
官房〈二百八間乾隆三十年八旂官兵捐建〉
八旂堆房〈共二十三間〉
寜古塔
副都統公署〈大堂五間二堂五間左右司房各四間前鋒營及虎鎗營房共六間儀門三間大門三間内宅住房三十七間〉
倉〈康熈三十五年建三十五間四十八年増建三十九間雍正五年増建義倉十間現實存官倉四十間義倉三十二間〉
庫〈印庫一間銀庫三間貂皮庫三間雍正四年建〉
演武㕔〈五間〉
監獄〈五間〉
鼓樓〈三間〉
貯物房〈八間〉
官参局〈二十二間乾隆二十八年建〉
八旂弓匠鐡匠房〈六間〉
火藥庫〈一間〉
税房〈一間〉
鷹房〈三間〉
白都訥
副都統公署〈大堂五間二堂五間左右司房各三間住房二十五間儀門一座大門五間前鋒燒荒營虎鎗營房共六間八旂辦事房六間土地祠一間康熈三十二年建〉
倉〈城東南隅康熈三十二年建十間五十六年建十間雍正六年建十間義倉十六間雍正五年官兵捐建六間十年官兵捐建十間現實存廣積倉三十間義倉二十六間〉
庫〈在公署内銀庫印庫各二間康熈三十二年官兵捐建〉
監獄〈三間在署右〉
演武㕔〈三間〉
鼓樓〈二間〉
貯物房〈四間〉
税房〈二間〉
八旂弓匠鐡匠房〈共六間〉
火藥庫〈二間〉
辦理䝉古事務委署主事公署〈共十六間原係巡檢公署乾隆二十六年裁巡檢改為主事公署〉
三姓
副都統公署〈大堂五間二堂五間左右司房各三間八旂辦事房八間前鋒營及虎鎗營房共八間檔子房三間内宅住房二十二間儀門一座大門五間雍正十年建〉
倉〈城東南隅康熈三十二年官兵捐建三十間雍正六年建義倉四間十二年捐建十六間現今存永豐倉六十間義倉二十間〉
庫〈銀庫二間印庫一間雍正六年官兵捐建乾隆四十一年重修増建一間以偹存貯棉甲〉監獄〈三間〉
演武㕔〈三間〉
鼓樓〈二間〉
貯物房〈三間〉
税房〈三間〉
鷹房〈五間〉
阿勒楚喀
副都統公署〈大堂五間儀門一座左右司房各三間前鋒房三間八旂辦事房四間内宅住房三十六間大門三間雍正六年建〉
倉〈原建一百二十間乾隆三十二年奉裁六十間雍正六年旂兵捐建義倉五間乾隆十二年増建五間三十二年増建十間三十九年奉裁七間現實存官倉六十間義倉十三間〉
庫〈銀庫印庫各二間〉
監獄〈十間〉
演武㕔〈三間〉
鼓樓〈一間〉
貯物房〈三間〉
税房〈三間〉
琿春
協領公署〈大堂五間大門一間辦事房三間檔子房三間康熈五十三年建〉義倉〈五間雍正六年官兵捐建乾隆三十二年増建十間〉
庫〈一間〉
演武㕔〈三間〉
打牲烏拉
御史公署〈二所在城東門内〉
總管公署〈大堂五間二堂五間檔子房三間八旂辦事房十間〉
倉〈新城南門外共八十三間康熈四十六年建現今存五十間〉
銀庫〈一間〉
貯魚房〈三間〉
貯蜂蜜房〈三間〉
拉林
協領公署〈大堂五間二堂五間左右司房各三間辦事房八間原係副都統公署乾隆三十四年裁副都統改為協領公署原有内宅住房三十六間今裁〉
倉〈原建一百二十間乾隆三十年奉裁六十間又旂兵原建義倉三間乾隆三十二年増建三間三十七年増建七間〉
演武㕔〈三間〉
棉甲庫〈二間〉
鼓樓〈五間〉
貯物房〈三間〉
税房〈二間〉
黒龍江將軍所屬各城
齊齊哈爾
将軍公署〈在城内康熈三十八年設大堂五間後堂五間堂司房三間戸刑兵工四司房各三間㸔守銀庫房各三間檔子房三間倉司房二間内宅住房二十四間廂房五間儀門三間大門七間〉
倉〈貯米倉二十間在署内大堂東貯榖倉一百九十六間在城外西南半里乾隆年間叠次増減現實存備倉二百九十五間公倉七十五間〉
庫〈銀庫三間印庫二間在大堂東貯船上應用器物庫房共二十五間在城西南九里〉監獄〈六間〉
演武㕔〈三間在城外〉
軍器樓〈六間在大堂西〉
鳥鎗樓〈二間〉
礟局〈十五間在東門内貯無敵大將軍礟房三間貯神威将軍礟房六間貯子母礟房六間〉火藥局〈三間〉
鉛子𥣻麻房〈五間〉
鐡匠房〈五間在東門内〉
弓匠房〈五間在東門内〉
貯
貢物房〈三間〉
貯麵房〈三間〉
覊𠉀所〈在西門内〉
税課司〈一間在南門外〉
御史公署〈在城内東南共九間雍正元年設乾隆十二年裁〉
副都統公署〈共十六間〉
墨爾根
副都統公署〈在城内康熈二十九年設為将軍公署四十九年改為墨爾根副都統公署大堂五間堂司房一間户刑兵工四司房各三間倉司二間檔子房二間内宅住房十六間儀門一間大門三間〉
倉〈康熈三十五年初建貯米倉十五間左署内貯穀倉一百八十六間在南門外半里乾隆年間叠次増減現今存備用倉二百三十四間公倉一百五間〉
庫〈銀庫二間印庫二間在署内貯船上應用器物庫六間在北門外〉
演武㕔〈三間左城南半里〉
税課司〈一間在南門外〉
軍器樓〈在署内〉
礟局〈五間城内東北〉
火藥局〈三間在城東二里〉
黒龍江
副都統公署〈在城内原係将軍公署康熈三十九年将軍移駐墨爾根改為副都統公署大堂五間堂司房二間户刑兵工四司房各二間檔子房一間倉房二間内宅住房十六間儀門五間大門三間〉
倉〈貯米倉十五間在署内貯谷倉二百十三間在城南二里現今存偹倉四百二十三間公倉八十間〉
庫〈銀庫印庫各一間〉
演武㕔〈三間在城西北〉
軍器礟房〈十間在署内〉
鳥鎗房〈二間〉
火藥局〈三間雍正十一年重建〉
鉛子𥣻麻房〈三間〉
税課司〈一間在北門外〉
呼倫布雨爾
總管公署〈大堂五間左右司房各四間大門三間〉
軍器房〈二十六間〉
鳥鎗房〈二間〉
火藥房〈三間〉
鉛子𥣻麻房〈三間〉
呼蘭
城守尉公署〈大堂五間二堂五間左右司房各三間㸔守銀庫房二間儀門一間大門三間〉
倉〈乾隆六年以後陸續建盖共三百九十間〉
銀庫〈二間〉
軍器房〈二間〉
布特哈
總管公署〈共七間〉
軍器樓〈三間〉
火藥房〈一間〉
博爾多
副總管公署〈共七間〉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七
選舉〈一〉
歴代徵辟
遼金元明進士
明舉人
明貢生
明武科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七
選舉
〈臣〉等謹案遼左前代選舉漢晉以上史傳所載不數人至有唐始制貢舉髙麗新羅諸國咸遣子弟入太學史稱有成進士歸者然姓名爵系缺如金初特設進士科元時分左右榜以䝉古色目為左榜迄於前明科試𨽻北京姓名列於太學
國家文治誕敷我
太宗文皇帝設科取士百餘年來涵濡樂育士之登賢書擢髙第者濟濟至若貢明經於太學䇿韜畧於武科彚征叶吉作人斯盛〈臣〉等詳稽歴代制科並排次
本朝甲乙科諸姓氏謹志選舉第二十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七
選舉〈一〉
徵辟
漢
公孫度〈襄平人舉有道科〉
晉
李 𦙍〈襄平人舉孝亷〉
南北朝
竇 向〈遼東人舉秀才科〉
金
齊文乙〈廣寜人明昌中舉徳行才能〉
謹案前志載明畢恭賀士諮二人考之明史二人係都御史疏薦與古特加徵召又舉某科者有别且本志已載入人物門此卷徵辟條下應刪
進士
遼
耶律富魯〈重熙中登第官牌印郎君 國語富魯優長也原作蒲魯今譯改〉姚景行〈廣寧人重熙五年登第官至翰林學士樞密副使㕘知政事卒諡文憲封栁城郡王〉馬人望〈廣寧人咸雍中登第官至樞密使卒諡文獻〉
太公鼎〈遼陽人咸雍十年登第官至南京副留守〉
李 石〈遼陽人乾統十年登第第一仕金至太師封金源郡王〉
耶律達實〈天慶五年登第 唐古特語達實吉祥也原作大石今譯改〉
田 灝〈興中人天慶八年登第仕金至刑部尚書〉
金
張 浩〈遼陽渤海人天㑹八年賜進士及第官至太師卒諡文康〉
楊伯淵〈臨潢府人天㑹十四年賜進士第官至轉運使〉
張用直〈臨潢府人天眷二年賜進士及第官至太常卿〉
楊伯雄〈臨潢府人皇統二年登第官至河中尹卒諡莊獻〉
髙徳基〈渤海人皇統二年登第官至户部尚書〉
楊伯仁〈臨潢府人伯雄之弟皇統九年登第官至諫議大夫兼太常卿〉
劉 瑋〈咸平府人熙宗特賜進士及第官至尚書右丞〉
鄭子耼〈大定府人天徳二年登第正隆二年同進士雜試復中第一官至吏部侍郎〉鄧 儼〈懿州人天徳二年登第官至户部尚書〉
張汝霖〈遼陽人浩之子貞元二年賜進士第官至禮部尚書㕘知政事封芮國公卒諡文襄〉張汝弼〈遼陽人正隆二年登第官至尚書右丞〉
伊喇履〈契丹人東丹王之裔大定三年賜進士及第官至尚書右丞卒諡文獻 伊喇八旗姓原作移刺今譯改〉
圖克坦鎰〈上京人大定十三年設女真進士科鎰舉第一官至左丞相封廣平郡王 圖克坦八旗姓原作徒單今譯改〉
李獻可〈遼陽人石之子大定十年登第官至山東提刑使〉
𤓰爾佳衡〈女真人大定十三年登第官至平章政事封英國公卒諡貞獻 𤓰爾佳八旗姓原作夾谷今譯改〉
尼瑪哈鑑〈隆州人大定十三年登第官至㕘知政事卒諡文肅 尼瑪哈八旗姓國語魚也原作尼龎古今譯改〉
孫徳淵〈興中州人大定十六年登第官至工部尚書〉
孟 奎〈遼陽人大定二十一年登第官至按察轉運使〉
鄂屯忠孝〈懿州人大定二十二年登第官至㕘知政事 國語鄂屯槽盆也原作奥屯今譯改〉
𤓰爾佳守中〈咸平人大定二十二年登第官至節度使 𤓰爾佳見前〉
富察哲魯〈東京路人大定二十二年登第官至東京留守 富察八旗姓國語哲魯鱒魚也原作蒲察鄭留今譯改〉
完顏匡〈大定二十五年登第官至尚書令封申王〉
烏庫哩仲温〈葢州人大定二十五年登第官至鎮西軍節度使卒諡忠毅 烏庫哩八旗姓原作烏古論今譯改〉
烏雅恩徹亨〈隆安府人大定二十八年登第官至汾陽軍節度使 烏雅八旗姓國語恩徹亨能幹也原作兀顏訛出虎今譯改〉
穆延盡忠〈上京人大定二十八年登第官至平章政事封申國公 穆延八旗姓原作抹撚今譯改〉
費摩亨〈臨潢人大定二十八年登第官至河東南北路按察使 費摩八旗姓原作裴滿今譯改〉
髙守約〈遼陽人大定二十八年登第官至刺史卒贈崇義軍節度使諡忠敬〉
王維翰〈利州人大定二十八年登第官至㕘知政事〉
完顏㝢〈西南路明安人大定二十八年登第官至安化軍節度使〉
完顏閭山〈葢州人明昌二年登第官至吏部尚書〉
完顏伯嘉〈北京人明昌二年登第官至吏部尚書〉
𤓰爾佳錫爾格〈上京人明昌五年登第官至定海軍節度使 𤓰爾佳見前國語錫爾格絲也原作夾谷石里哥今譯改〉
李 英〈遼陽人明昌五年登第官至御史中丞卒諡剛貞〉
完顏伊爾必斯〈海蘭路人明昌五年登第官至㕘知政事 䝉古語伊爾必斯豹也原作阿里不孫海蘭見建置沿革卷原作曷懶今俱譯改〉
赫舍哩呼實黙〈上京人明昌五年登第官至御史大夫兼大司農 赫舍哩八旗姓國語呼實黙經年之經也原作紇石烈胡失門今譯改〉
持嘉烏紳〈上京人明昌五年登策論進士第官至尚書右丞 持嘉八旗姓國語烏紳田地也原作赤盞尉忻今譯改〉
溫特赫達〈葢州人明昌五年登第官至集慶軍節度使 温特赫八旗姓國語達頭目也原作溫迪罕達今譯改〉
烏克遜仲端〈承安二年登策論進士第官至翰林學士承旨 國語烏克遜宗室也原作烏古孫今譯改〉
費摩思忠〈承安二年登第費摩見前〉
納塔謀嘉〈上京人承安五年特賜同進士出身官至翰林侍講學士兼兵部侍郎 納塔八旗姓原作納坦今譯改〉
䝉古綱〈咸平府人承安五年登第官至㕘知政事〉
舒穆嚕世勣〈咸平府人承安五年登詞賦經義南科進士第官至禮部尚書 舒穆嚕八旗姓原作石抹今譯改〉
完顏仲徳〈海蘭路人泰和三年登第官至尚書右丞兼樞宻副使 海蘭見前〉富察羅索〈安春水人泰和三年登第官至孟州防禦使 富察見前國語羅索極濕難耕地也原作蒲察婁室安春原作按出虎今譯改〉
髙 憲〈渤海人泰和三年登第官至博州防禦判官〉
完顏蘇哷〈至寧元年登策論進士第官至金安軍節度使 國語蘇哷聰明也原作素蘭今譯改〉
冀禹錫〈利州人至寧元年登第〉
魏 璠〈遼東人貞祐三年登第官至尚書令史〉
舒穆嚕嵩〈咸平府人世勣之子興定二年登經義進士第官翰林應奉 舒穆嚕見前〉髙 衎〈渤海人年二十六登第官至吏部尚書 以下科分未詳〉
持嘉師直〈來州人登進士第 持嘉見前〉
曹勇義〈廣寧人登進士第官至宣政殿大學士卒諡文莊贈定國公〉
完顏納紳〈登策論進士第官至㕘知政事 國語納紳馬熊也原作奴申今譯改〉𤓰爾佳實倫〈隆安人以武舉登第官至節度使𤓰爾佳見前國語實倫猞猁猻也原作古里甲石倫今譯改〉
圖們呼圖克們〈登策論進士第官至臨洮府總管圖們八旗姓國語萬數也呼圖克們䝉古語呼圖福也們是也原作陀滿胡土門今譯改〉
費摩阿固岱〈女真人登進士第官至御史大夫費摩見前䝉古語阿固岱寛敞也原作裴滿阿虎帶今譯改〉
完顏珠赫〈女真人登進士第官至户部尚書國語珠赫氷也原作珠顆今譯改〉劉仲尹〈葢州人登進士第官至都水監丞〉
龎 鑄〈遼東人少登第官至翰林待制〉
劉光謙〈瀋陽人登進士第官至少司農〉
髙徳裔〈遼東人登進士第官至轉運使〉
實保齊頁卜肯〈女真人登進士第 實保齊頁卜肯䝉古語實保齊司禽人也國語頁卜肯俊麗也原作昔保赤也不干今譯改〉
謹案遼金進士見諸正史者凡六十有九人又案舊志金時進士載有赫舍哩徳考金史赫舍哩徳係真定路人金時真定路即今直隸正定府不得混入奉天因考輿地以正其誤
元
謹案元時進士分左右榜以䝉古色目為左榜史稱讀書力學之士取青紫如拾芥而舊志祇載皇慶三年㑹試遼陽省取中選者䝉古五人色目二人漢進士二人葢據元史選舉志所載標注於篇並未著其姓氏至若延祐至治泰定天厯元統間登第人數則俱無可考正史既無明文姑從闕疑
明
正統乙丑科
髙 閏〈葢州人官至刑部郎中〉
正統戊辰科
陳 鑑〈葢州人賜一甲二名及第官至翰林院學士禮部侍郎〉
金統律〈瀋陽人官翰林院檢討〉
天順丁丑科
周 正〈廣寧衞人官至雲南左布政〉
顧 能〈定遼前衞人官至户部員外〉
天順庚辰科
邱 霽〈定遼右衞人官刑部主事〉
天順甲申科
髙 岡〈遼東義州衞人官禮部主事〉
邵 奎〈遼東金州衞人〉
胡 深〈遼東人官至監察御史〉
謹案春明夢餘録載天順癸未正科因南省火災故以明年甲申㑹試遂稱是科為甲申
成化丙戌科
賀 欽〈廣寜後屯衞人官至户科給事中〉
畢 用〈定遼前衞人官至懐慶知府〉
王 輔〈廣寧左屯衞人官刑部主事〉
成化己丑科
雷 升〈三萬衞人官至河南鹽運使〉
李 恭〈定遼左衞人官至太僕寺丞〉
成化壬辰科
陳 壽〈寜逺衞人官至都御史刑部尚書〉
吳 哲〈廣寧衞人官至御史〉
成化乙未科
陳 珍〈義州衞人官至按察副使〉
佟 珍〈定遼中衞人官至福建布政使〉
孔 斌〈廣寧中屯衞人官無錫知縣〉
文 貴〈廣寧左屯衞人官至兵部侍郎〉
吳 珍〈廣寧右衞人官至御史〉
成化戊戌科
郭 宗〈遼海衞人官刑部主事〉
魯 義〈定遼右衞人官金壇知縣〉
成化甲辰科
陳 琳〈廣寧衞人官屯留知縣〉
范 政〈廣寧後屯衞人官至長史〉
成化丁未科
李 珍〈廣寜中屯衞人官徽州府推官〉
𢎞治癸丑科
潘 輔〈廣寧衞人官永清知縣〉
𢎞治丙辰科
王 春〈廣寜左屯衞人官至翰林院檢討〉
孫 磐〈定遼中衛人官至按察司僉事〉
甯 杲〈海州衛人官至都御史〉
𢎞治己未科
張文錦〈廣寜左屯衞人官至副都御史〉
崔 哲〈定遼右衞人官至御史〉
𢎞治壬戌科
王 鍇〈定遼中衞人官至按察司僉事〉
王 鉉〈定遼左中衞人官户部主事〉
𢎞治乙丑科
張 翰〈廣寜後屯衞人〉
張 經〈瀋陽中衞人官至御史〉
正徳戊辰科
馮 裕〈廣寜左衞人官至按察司副使〉
正徳辛未科
髙文豸〈定遼中衞人〉
傅 鑰〈廣寧左衞人官至按察司副使〉
正徳甲戌科
徐景嵩〈定遼中衞人官至按察司副使〉
王道中〈廣寧衞人官至大理寺少卿〉
正徳丁丑科
范 鏓〈瀋陽中衞人官至四川左㕘政〉
魯 綸〈定遼右衞人官至江西按察使〉
正徳辛巳科
佟應龍〈定遼中衞人官至鳯翔府知府〉
謹案明史正徳庚辰二月㑹試取張治等三百五十人因前一年已夘八月武宗南巡至十六年辛巳還京師是年三月世宗入繼大統五月補行殿試賜庚辰科中式舉人楊維聰等三百五十人進士及第出身有差故志稱是科為辛巳
嘉靖癸未科
劉 悌〈定遼右衞人官至工部郎中〉
嘉靖己丑科
安永清〈廣寧衞人官工部主事〉
嘉靖戊戌科
馮惟重〈廣寧左衞人〉
齊宗道〈廣寧右衞人〉
徐文亨〈定遼後衞人〉
嘉靖甲辰科
馬汝驥〈金州衞人〉
萬 善〈定遼中衞人〉
嘉靖庚戌科
張雲霖〈廣寧左屯衞人〉
錢之選〈鐵嶺衞人〉
嘉靖癸丑科
呼為卿〈定遼左衞人〉
江 奎〈廣寧中屯衞人〉
嘉靖己未科
夏 永〈廣寧前屯衞人〉
嘉靖壬戌科
黄學海〈廣寧左屯衞人〉
何文維〈定遼後衞人〉
隆慶戊辰科
馮子履〈廣寜右屯衞人〉
萬厯丁丑科
馮 琦〈廣寧左屯衞人〉
萬厯癸未科
蕭汝芳〈鐵嶺衞人〉
萬厯壬辰科
李景登〈廣寧左屯衞人官至漢中知府〉
萬厯乙未科
葉世英〈廣寧左屯衞人〉
劉國縉〈復州衞人〉
萬厯癸丑科
楊若梓〈瀋陽右衞人〉
洪敷教〈東寧衞人〉
萬厯丙辰科
佟卜年〈定遼中衞人官河間知府〉
天啓壬戌科
陳民情〈遼東人官至山海兵部分司〉
史洪謨〈廣寧中屯衞人〉
崇禎戊辰科
張國臣〈廣寧左屯衞人〉
崇禎辛未科
劉士璉〈復州衞人〉
崇禎壬午科
張 祺〈葢州人官遷安知縣〉
傅 濬〈廣寧衞人〉
蕭時彥〈鐵嶺衞人〉
舉人
明
謹案明時遼東科舉原附山東嘉靖十三年因應試者渡海時遇風濤改附順天是科中九人萬厯三十七年定額五人今稽明史選舉志明一統志直隸山東通志科分俱無可考姑從舊志附載各姓氏爵里於甲科之後
文 廣〈廣寧衞人〉
張 升〈定遼中衞人〉
張 鉞〈義州衞人〉
丁 鐄〈海州衞人官泌陽知縣〉
李 深〈定遼中衞人官沭陽知縣〉
孫 達〈定遼中衞人〉
潘 銓〈定遼中衞人官賛皇知縣〉
陸本正〈廣寧衞人官蕭縣知縣〉
袁 壽〈定遼中衞人〉
陳 昻〈定遼中衞人官寧晉知縣〉
孫 義〈定遼中衞人〉
劉 玠〈義州衞人〉
陳 盤〈三萬衞人〉
朱 全〈定遼中衞人〉
韋 恭〈定遼衞人〉
耿 福〈定遼衞人〉
程 鎡〈廣寜衞人官至懐慶通判〉
翟 達〈定遼衞人〉
崔 鑑〈定遼衞人官鳯陽府教授〉
王 鐸〈定遼衞人官至揚州知府〉
王 安〈定遼衞人官固安知縣〉
郭 賓〈瀋陽衞人〉
劉 澄〈定遼衞人官學録〉
杜 謹〈義州衞人官至秦府長史〉
王翔鳯〈義州衞人官臨安知縣〉
韓 輒〈定遼衞人官至建昌知府〉
王 璽〈定遼衞人官沙河知縣〉
程 福〈定遼衞人官至永平通判〉
顧 正〈定遼衞人官至南昌同知〉
宜 鎮〈定遼衞人官三河教諭〉
施 鎮〈義州衞人官三原教諭〉
王 誼〈義州衞人官龍游知縣〉
張 皥〈廣寜衞人官至龍慶知州〉
姚 宗〈廣寧衞人官長史〉
趙 華〈廣寧衞人官永寧知縣〉
李文繡〈定遼衞人〉
李 俊〈廣寧衞人〉
賀士諮〈義州衞人賀欽之子〉
李遇春〈定遼衞人官唐府紀善〉
完光嶽〈定遼衞人官定興訓導〉
張 曙〈廣寧衞人官至晉府紀善〉
李 蘭〈定遼衞人官藁城訓導〉
畢 麒〈定遼衞人〉
趙 夔〈廣寧衞人官泰和知縣〉
盛時雍〈定遼衞人官至荆州知府〉
王 鼎〈定遼衞人官隆平知縣〉
李 瑩〈義州衞人官開封教授〉
文三省〈廣寧衞人官深州知州〉
沈 漢〈廣寧衞人官建昌推官〉
李伯通〈海州衞人官曲州知州〉
李維仁〈廣寜衞人〉
王懋徳〈義州衞人官河間通判〉
張世禄〈定遼衞人官望都知縣〉
王懋元〈義州衞人〉
姚 湛〈瀋陽衞人〉
陳 羨〈定遼衞人〉
蔡 春〈定遼衞人〉
張彥良〈定遼衞人官昌黎知縣〉
臧仲學〈定遼衞人官至盧龍知府〉
趙子仁〈定遼衞人官樂亭知縣〉
唐 卿〈瀋陽衞人〉
何 鑌〈定遼衞人〉
馬宗魯〈義州衞人〉
李世相〈葢州衞人官山海通判〉
傅 直〈葢州衞人〉
唐之材〈遼東人〉
柏之煥〈金州衞人官至灤州知州〉
李 喬〈金州衞人〉
劉耀武〈定遼衞人〉
李孔効〈定遼衞人官竹溪知縣〉
徐起元〈遼東人官至鄖陽巡撫〉
貢生
明
謹案舊志於洪武永樂宣徳正統景泰隆慶萬厯天啓崇禎年間各貢生名數既未詳載而所稱成化年間貢生一百三十七人𢎞治年間貢生一百二十三人正徳年間貢生一百十四人嘉靖年間貢生一百五十七人姓名籍系仍俱缺畧今案明太學志及史傳俱無可考謹附識其畧
武科
明
謹案舊志所載武舉各姓氏俱無鄉㑹科名目今詳考正史㕘稽明一統志及有明諸家傳記諸書俱未詳載科目悉從舊志序次姓名於後
莊 椿〈遼陽人〉
韓 璽〈遼陽人〉
崔 賢〈遼陽人〉
孫 文〈海州衞人〉
劉 騫〈遼陽人〉
鄒 儒〈遼陽人〉
王汝臣〈遼陽人〉
徐 振〈遼陽人〉
徐 載〈遼陽人〉
黄 翰〈遼陽人〉
侯 弼〈遼陽人〉
崔世武〈遼陽人〉
沈世禄〈遼陽人〉
周 祥〈廣寧衞人〉
吳 澤〈廣寜衞人〉
賀士謨〈義州衞人〉
魯 道〈瀋陽衞人〉
宋 璽〈海州衞人〉
王朝用〈遼陽人〉
閆 振〈遼陽人〉
李師皋〈遼陽人〉
韓承慶〈遼陽人〉
王國賢〈遼陽人〉
李希賢〈遼陽人〉
徐 佐〈遼陽人〉
張文質〈遼陽人〉
段朝宗〈遼陽人〉
李景良〈遼陽人〉
杜 裕〈廣寜衞人〉
于 盤〈廣寜衞人〉
郎 官〈廣寜衞人〉
錢 漟〈義州衞人〉
曹質夫〈瀋陽衞人〉
焦 宗〈葢州衞人〉
邊 翰〈遼陽衞人〉
周 鑾〈遼陽人〉
梁 標〈義州衞人〉
韓承恩〈遼陽人〉
楊 和〈義州衞人〉
瓢守清〈遼陽人〉
武 漟〈遼陽人〉
王 沛〈遼陽人〉
武 勲〈遼陽人〉
白 銳〈遼陽人〉
盧景陽〈遼陽人〉
管 臣〈廣寜衞人〉
郝承恩〈義州衞人〉
孫 紀〈海州衞人〉
徐 府〈海州衞人〉
趙國忠〈廣寜衞人〉
董志學〈寜逺衞人〉
雷 動〈義州衞人〉
劉大章〈遼陽人〉
張鳯鳴〈遼陽人〉
劉拱極〈遼陽人〉
徐 方〈遼陽人〉
周益昌〈廣寜衞人〉
張 錦〈廣寜衞人〉
楊 元〈定遼左衞人〉
李 漢〈復州衞人〉
佟 溏〈遼陽人〉
許 策〈遼陽人〉
佟 賢〈三萬衞人〉
杜 松〈廣寜衞人〉
郭世勛〈遼陽人〉
彭文洙〈廣寜衞人〉
趙雲龍〈義州衞人〉
羅 繡〈遼陽人〉
錢 轍〈廣寜衞人〉
閻文爵〈義州衞人〉
陳 鍾〈廣寜衞人〉
楊 棋〈遼陽人〉
劉 珣〈廣寜衞人〉
陳尚禮〈遼陽人〉
蔣 禄〈廣寧衞人〉
劉振武〈遼陽人〉
王重禄〈海州衞人〉
彭文泗〈廣寧衞人〉
李惟一〈遼陽人〉
王 寵〈遼陽人〉
田 耕〈瀋陽衞人〉
髙延齡〈遼陽人〉
髙 蹈〈義州衞人〉
孫繼忠〈廣寧衞人〉
張九思〈廣寧衞人〉
賀 玠〈義州衞人〉
范 瑜〈寧逺衞人〉
貝 道〈葢州衞人〉
馬次坤〈遼陽人〉
李 㴻〈葢州衞人〉
劉承武〈廣寧衞人〉
佟 佩〈遼陽人〉
劉孝應〈遼陽人〉
劉一鳴〈遼陽人〉
李衞民〈遼陽人〉
鍾氣完〈遼陽人〉
楊志義〈遼陽人〉
郭繼儒〈遼陽人〉
佟 登〈遼陽人〉
賈 冕〈廣寧衞人〉
徐惟忠〈廣寜衞人〉
王三接〈遼陽人〉
王應乾〈遼陽人〉
楊四畏〈遼陽人〉
張 瀛〈遼陽人〉
潘 燾〈廣寜衞人〉
李尚元〈遼陽人〉
胡朝用〈三萬衞人〉
秦繼先〈葢州衞人〉
劉應奎〈遼陽人〉
王 瀹〈遼陽人〉
髙雲衢〈遼陽人〉
劉 登〈遼陽人〉
賀世顯〈義州衞人〉
朱運亨〈中前所人〉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八
選舉〈二〉
國朝
進士
舉人
直𨽻遼學中式進士舉人附載
山東衛學中式進士舉人附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八
選舉〈二〉
國朝
進士
謹按舊志首載沈文奎為
國初進士之始攷沈文奎係浙江㑹稽人見浙江省
志舊志誤入奉天今擬從删
康熙丙辰科〈謹按順治年間登第諸人有𨽻籍直𨽻永平府稱為遼學其中式姓氏另列附載於後其由奉天本籍登第者則自是科始〉
沈一揆〈寧逺州人厯官山西道監察御史〉
康熙辛未科
錢肇修〈遼陽州人厯官江南道監察御史〉
宋徽烈〈遼陽州人厯官廣東韶州府知府〉
康熙丁丑科
鐵範金〈承徳縣人官翰林院庶吉士〉
施雲翔〈鐵嶺縣人厯官江南道監察御史〉
康熙庚辰科
王允猷〈承徳縣人官翰林院編修〉
李延塏〈承徳縣人知縣銜未仕〉
康熙癸未科
張廷標〈鐵嶺縣人官安徽桐城縣知縣〉
王一元〈鐵嶺縣人官甘肅靈臺縣知縣〉
康熙丙戍科
聶師堯〈遼陽州人知縣銜未仕〉
趙世勲〈錦縣人官工部主事〉
康熙壬辰科〈謹案康熙壬辰科以前奉天㑹試中式未設有定額〉
遲之金〈遼陽州人知縣銜未仕〉
康熙癸巳
恩科〈是科㑹試定額奉天取中一名〉
王國棟〈承徳縣官翰林院庶吉士〉
康熙乙未科
趙好義〈錦縣人官廣東連山縣知縣〉
康熙戊戌科
沈嘉麟〈寧逺州人官翰林院庶吉士〉
康熙辛丑科
戴 亨〈承徳縣人官順天府教授〉
雍正癸邜
恩科
王建中〈錦縣人官直𨽻肥鄉縣知縣〉
雍正甲辰科
劉徳成〈錦縣人厯官江西吉安府同知〉
雍正丁未科〈是科奉天取中二名〉
李掄元〈錦縣人官兵部主事〉
曹廷簡〈榜姓張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雍正庚戌科〈是科奉天取中二名〉
魏 樞〈承徳縣人五經額内中式官永平府教授舉博學宏詞〉
韓文卿〈葢平縣人知縣銜未仕〉
董 禧〈遼陽州人知縣銜未仕〉
雍正癸丑科
王 組〈遼陽州人官刑部主事〉
乾隆丙辰科
陸 儀〈錦縣人官翰林院庻吉士〉
乾隆丁巳
恩科
蔣廷芳〈承徳縣人官福建光澤縣知縣〉
乾隆己未科〈是科及壬戌乙丑二科奉天俱取中二名〉
郝 璞〈開原縣人官雲南文山縣知縣〉
王致清〈寧逺州人官山東觀城縣知縣〉
乾隆壬戌科
郝 璉〈聞原縣人厯官直𨽻祁州知州〉
王錫命〈海城縣人厯官直𨽻霸昌道〉
乾隆乙丑科
戴秉瑛〈承徳縣人官貴州玉屏縣知縣〉
劉 震〈海城縣人官保定府教授〉
乾隆戊辰科
朱 嵩〈榜名崧寧海縣人官山東臨邑縣知縣〉
乾隆辛未科
孫 昭〈海城縣人官翰林院庶吉士〉
乾隆壬申
恩科
王 猷〈義州人厯官大理寺少卿〉
乾隆甲戌科
王 臨〈錦縣人官山西稷山縣知縣〉
乾隆丁丑科
常 紀〈承徳縣人厯官四川崇慶州知州〉
乾隆庚辰科
魏廷煓〈承徳縣人官西沙縣知縣〉
乾隆辛巳
恩科
孫曰秉〈承徳縣人厯官廣西鎮安府知府〉
乾隆癸未科
寗有誠〈錦縣人官江西奉新縣知縣改教授〉
乾隆丙戌科
史 易〈承徳縣人𠉀選知縣〉
乾隆己丑科
戴文聲〈鐵嶺縣人官工部主事〉
乾隆辛夘
恩科
王爾烈〈鐵嶺縣人厯官陜西道監察御史〉
乾隆壬辰科
王福清〈海城縣人官官林院檢討〉
乾隆乙未科
宣 聰〈承徳縣人𠉀選知縣〉
乾隆戊戌科
慈國璋〈承徳縣人官户部主事〉
乾隆庚子
恩科
何廣生〈承徳縣人官順徳府教授〉
乾隆辛丑科
温時懋〈鐵嶺縣人官天津府教授〉
乾隆甲辰科
焦和生〈葢平縣人〉
舉人
太宗文皇帝天聰八年甲戌夏五月
考試生員共二百二十八名禮部考取通滿洲䝉古漢
人文義者十六人並為舉人
賜衣一襲免四丁宴於禮部為
國朝科目之始
剛 林
敦多惠〈以上俱滿洲人習滿洲書者〉
察布海
恩國泰〈以上俱滿洲人習漢書者〉
宜成格〈漢人習滿洲書者〉
齊國儒
朱粲然
羅繡錦
梁正大
雷 興
金 桂
馬國柱
王來用〈以上八人俱漢人習漢書者〉
實 岱
蘇魯穆
鄂博特〈以上三人俱䝉古人習䝉古書者〉
順治丁酉科〈謹按順治二年乙酉開科定額奉天府學夾字號取中舉人一名第丁酉科以前各科中式人名俱無可考今仍舊志以丁酉科為始〉
楊振升〈海城縣人知縣銜未仕〉
順治庚子科〈是科取中二名〉
袁汝顯〈遼陽州人知縣銜未仕〉
朱爾怡〈遼陽州人官任邱教諭〉
康熙丙午科
王道興〈鐵嶺縣人官文安教諭〉
康熙己酉科〈是科奉〉
〈㫖廣額一名〉
王觀政〈遼陽州人官平谷教諭〉
王如天〈遼陽州人知縣銜未仕〉
楊毓先〈錦縣人官武清教諭〉
劉維城〈海城縣人知縣銜未仕〉
王士錚〈寧逺州人知縣銜未仕〉
謹按奉天鄉試中式原額一名至康熙年間有中式至三四五名者除奉
恩㫖廣額外或有在五經額内中式或有在北皿内中式
俱不在定額之内
康熙壬子科
王士錦〈遼陽州人教諭銜未仕〉
沈一揆〈寧逺州人見進士〉
張 澄〈廣寧縣人官唐山教諭〉
康熙乙邜科
陸以怡〈承徳縣人知縣銜未仕〉
章祖烈〈海城縣人教諭銜未仕〉
沈一成〈海城縣人知縣銜未仕〉
康熙戊午科
宋徴烈〈遼陽州人見進士〉
鐵範金〈承徳縣人見進士〉
朱 震〈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張 選〈廣寧縣人知縣銜未仕〉
康熙辛酉科
嚴 鵠〈承徳縣人官錦縣教諭〉
徐 璟〈承徳縣人知縣銜未仕〉
沈一掄〈寧逺州人知縣銜未仕〉
康熙甲子科〈是科奉〉
〈恩㫖廣額一名〉
唐彦龍〈承徳縣人官江蘇寳山縣知縣〉
馬 京〈承徳縣人官易州學正〉
吳一徳〈鐵嶺縣人官山海衞教授〉
馬一驥〈寧逺州人官萬全教諭〉
吕時師〈寧逺州人官玉田教諭〉
康熙丁夘科
王允猷〈承徳縣人見進士〉
李安邊〈承徳縣人知縣銜未仕〉
袁在中〈寧逺州人知縣銜未仕〉
康熙庚午科
錢肇修〈鐵嶺縣人見進士〉
王一元〈鐵嶺縣人見進士〉
張廷標〈鐵嶺縣人見進士〉
康熙癸酉科
王國棟〈承徳縣人見進士〉
李延塏〈承徳縣人見進士〉
張問明〈廣寧縣人知縣銜未仕〉
吳世裕〈寧逺州人知縣銜未仕〉
康熙丙子科
王人傑〈海承縣人知縣銜未仕〉
施雲翔〈鐵嶺縣人見進士〉
趙世勲〈錦縣人見進士〉
趙起龍〈寧逺州人知縣銜未仕〉
康熙己邜科〈是科奉天増額一名〉
金 霦〈遼陽州人知縣銜未仕〉
聶師堯〈遼陽州人見進士〉
吕 樾〈寧逺州人知縣銜未仕〉
康熙壬午科〈是科奉天又増額一名共中四名後遂為常額〉
唐廷儀〈承徳縣人知縣銜未仕〉
王啓源〈遼陽州人官安徽祁門縣知縣〉
倪運惠〈錦縣人官豐潤教諭〉
趙好義〈錦縣人見進士〉
康熙乙酉科
葉瑄文〈承徳縣人官浙江仁和縣知縣〉
趙克岐〈遼陽州人官衡水教諭〉
封承詔〈錦縣人官青縣教諭〉
李作楫〈寧逺州人官安肅教諭〉
康熙戊子科
鐵顯祖〈承徳縣人厯官湖南永順府同知〉
徐廣益〈承徳縣人知縣銜未仕〉
劉 佶〈錦縣人官任邱教諭〉
李 珽〈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康熙辛邜科
劉虞輔〈承徳縣人知縣銜未仕〉
唐廷貺〈承徳縣人知縣銜未仕〉
于野亨〈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遲之金〈遼陽州人見進士〉
張之蔚〈廣寧縣人官邯鄲教諭〉
康熙癸巳
恩科
戴亨〈承徳縣人見進士〉
鐵景曾〈承徳縣人官四川中江縣知縣〉
劉東寧〈承徳縣人順天大興籍中式後回原籍中丁未科進士官翰林院檢討〉楊逢泰〈寧逺州人知縣銜未仕〉
康熙甲午科
魏 樞〈承徳縣人五經額内中式見進士〉
邢恭先〈承徳縣人厯官雲南尋甸州知州〉
唐廷暄〈承徳縣人知縣銜未仕〉
劉義華〈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曹廷簡〈錦縣人見進士〉
康熙丁酉科
陳文言〈承徳縣人厯官河南懐慶府同知〉
沈嘉麟〈寧逺州人見進士〉
王錫蕃〈海城縣人官安徽績溪縣知縣〉
姜 藥〈開原縣人官三河教諭〉
康熙庚子科
趙登賢〈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劉徳成〈錦縣人見進士〉
王建中〈錦縣人見進士〉
李掄元〈錦縣人見進士〉
雍正癸邜
恩科
張天授〈承徳縣人官曲陽教諭〉
温之銘〈承徳縣人知縣銜未仕〉
孫光祖〈海城縣人知縣銜未仕〉
董 禧〈遼陽州人見進士〉
侯維藩〈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雍正甲辰科
韓文卿〈葢平縣見進士〉
丁竒武〈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劉徳健〈錦縣人厯官廣西西隆州知州〉
朱 枚〈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雍正丙午科
林復初〈承徳縣人知縣銜未仕〉
韓文士〈葢平縣人知縣銜未仕〉
趙好賢〈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髙 龗〈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雍正己酉科
王 組〈遼陽州人見進士〉
李永治〈葢平縣人知縣銜未仕〉
劉 震〈海城縣人見進士〉
劉含雋〈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雍正壬子科
劉元介〈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孫 煦〈錦縣人教諭銜未仕〉
髙 明〈錦縣人教諭銜未仕〉
陸 儀〈錦縣人見進士〉
雍正乙夘科
蔣廷芳〈承徳縣人見進士〉
殷 章〈錦縣人官蠡縣教諭〉
趙 瑜〈義州人知縣銜未仕〉
楊朝典〈寧逺州州人〉
孫 照〈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乾隆丙辰
恩科〈是科奉〉
〈恩㫖廣額一名〉
王之賔〈寧逺州人知縣銜未仕〉
夏寅〈寧逺州人官定州學正〉
李徳仁〈義州人知縣銜未仕〉
王致清〈寧逺州人見進士〉
陳嘉言〈寧逺州人知縣銜未仕〉
乾隆戊午科
郝 璉〈開原縣人見進士〉
郝 璞〈開原人人見進士〉
陸 遵〈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郭 巖〈寧逺州人官甘肅大通縣知縣改宣化教諭〉
王嘉錦〈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乾隆辛酉科
王錫命〈海城縣人見進士〉
龔祚永〈承徳縣人知縣銜未仕〉
劉嘉玢〈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王鳯臨〈寧逺州人官四川南溪縣知縣〉
乾隆甲子科
胡 璉〈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李 錦〈吉林人知縣銜未仕〉
葉䕃東〈承徳縣人見進士〉
戴秉瑛〈承徳縣人見進士〉
乾隆丁邜科
王 臣〈海城縣人官甘肅中衞縣知縣〉
劉逢甲〈葢平縣人厯官福建永春州知州〉
金甌固〈錦縣人知縣衞未仕〉
朱 嵩〈寧海縣人見進士〉
乾隆庚午科
孫 昭〈海城縣人見進士〉
魏永和〈承徳縣人知知銜未仕〉
史 易〈承徳縣人見進士〉
魏廷煓〈承徳縣人見進士〉
乾隆壬申
恩科
王 猷〈義州人見進士〉
張 霱〈廣寧縣人知縣銜未仕〉
屈 彰〈承徳縣人官浙江泰順縣知縣〉
谷登元〈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乾隆癸酉科
錢永柱〈承徳縣人知縣銜未仕〉
慈國璋〈承徳縣人見進士〉
王 臨〈錦縣人見進士〉
李 芬〈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乾隆丙子科
常 紀〈承徳縣人北皿額内中式見進士〉
夏 蘭〈錦縣人官直𨽻順義縣知縣〉
趙士傑〈承徳縣人知縣銜未仕〉
朱 璋〈錦縣人𠉀選知縣〉
王振緒〈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乾隆己卯科
傅徳宣〈開原縣人官山西萬泉縣知縣〉
寗有誠〈錦縣人見進士〉
孫曰秉〈承徳縣人見進士〉
趙汝桂〈義州人知縣銜未仕〉
乾隆庚辰
恩科
王夀三〈寧逺州人北皿額内中式官蠡縣教諭〉
王致禮〈寧逺州人官南和縣教諭〉
楊士鼇〈寧逺州人候選知縣〉
髙徳峻〈遼陽州人知縣銜未仕〉
孫天寧〈承徳縣人官四川灌縣知縣〉
乾隆壬午科
王 仲〈義州人官直𨽻西寧縣知縣〉
李 珂〈承徳縣人𠉀選知縣〉
郭明徳〈鐵嶺縣人官福建福清縣知縣〉
戴文聲〈鐵嶺縣人見進士〉
乾隆乙酉科
韓 𤣹〈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宋 藩〈義州人教諭衞未仕〉
王爾烈〈遼陽州人見進士〉
戴文緒〈鐵嶺縣人𠉀選知縣〉
乾隆戊子科
王 柱〈義州人官廣西武縁縣知縣〉
陸 倬〈錦縣人𠉀選知縣〉
何廣生〈承徳縣人見進士〉
平 章〈錦縣人𠉀選教諭〉
乾隆庚寅
恩科
田見龍〈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温時懋〈鐵嶺縣人見進士〉
王福清〈海城縣人見進士〉
王徳潤〈寧逺州人官刑部主事〉
乾隆辛夘科
張 簡〈錦縣人𠉀選知縣〉
周鳴盛〈錦縣人〉
戴三公〈義州人𠉀選知縣〉
張永誠〈錦縣人〉
乾隆甲午科
徐 午〈承徳縣人〉
楊 森〈義州人〉
徐廷鈓〈錦縣人〉
宣 聰〈承徳縣人見進士〉
乾隆丁酉科
王士方〈義州人〉
佟克昌〈承徳縣人〉
蕭國璋〈義州人〉
夏 桐〈承徳縣人〉
乾隆己亥
恩科
商其桃〈鐵嶺縣人〉
徐 孚〈遼陽州人〉
劉 濬〈錦縣人〉
温 璇〈復州人〉
王化㴠〈義州人〉
乾隆庚子科
陳黼廷〈承徳縣人〉
李文徳〈承徳縣人〉
馬維馭〈吉林人〉
魏 錕〈承徳縣人〉
乾隆癸邜科
朱 逵〈承徳縣人〉
張翰飛〈承徳縣人〉
焦和生〈葢平縣人北皿額内中式〉
王 梅〈義州人〉
時文芳〈寧逺州人〉
謹案奉天滿洲漢軍旗籍諸生向例歸𨽻在京八旗鄉試本省並未另設中額其厯科中式諸人姓名已載入八旗通志是以志内不更臚載
〈附〉遼學衛學中式姓氏〈謹案奉天寄籍直𨽻永平府者有遼東十五學康熙五年裁又山東萊州府有復州金州二衛學亦係遼人寄籍於雍正五年裁今稽〉
〈畿輔山東各通志附識厯科姓氏於卷〉
遼學進士
順治丙戌科
夏敷九〈錦縣人厯官翰林院侍讀學士〉
順治壬辰科
田 麟〈吉林人厯官内宏文院編修〉
順治乙未科
吳允升〈錦縣人知縣銜未仕〉
順治辛丑科
陳堯言〈寧逺州人官江蘇揚州府推官〉
康熙丙辰科
羅衍嗣〈寧海人厯官福建鹽法道〉
遼學舉人
順治乙酉科
吳三元〈吉林人厯官貴州遵義府知府〉
陶鼎鉉〈廣寧縣人厯官江蘇鎮江府同知〉
夏敷九〈錦縣人見進士〉
王共瞻〈廣寧人知縣銜未仕〉
王大成〈{{{1}}}〉
董以威〈遼陽人知縣銜未仕〉
吳允升〈錦縣人見進士〉
順治戊子科
李如桂〈遼陽人厯官浙江提學僉事〉
張羽明〈寧逺人厯官江蘇松江府知府〉
王應詔〈寧海人官直𨽻南和縣知縣〉
羅紹倫〈寧海人官浙温州府推官〉
順治辛邜科
田 麟〈吉林人見進士〉
項天成〈葢平人官趙州學正〉
劉應龍〈寧逺人官山東平陰縣知縣〉
順治甲午科
范章祖〈遼陽人官山東平陰縣知縣〉
陳堯言〈寧逺人見進士〉
順治丁酉科
劉 璸〈廣寧人知縣銜未〉
陳日晉〈寧逺人知縣銜未仕〉
康熙己夘科
羅衍嗣〈寧海人見進士〉
田惟衮〈吉林人知縣銜未仕〉
衛學進士
康熙庚戌科
劉登樞〈復州人知縣銜未仕〉
康熙丙辰科
戴 璠〈寧海人厯官奉天府府丞〉
康熙庚辰科
李 珍〈復州人知縣銜未仕〉
雍正庚戌科
周來馨〈復州人知縣銜未仕〉
衛學舉人
康熙己酉科
戴廷樞〈復州人知縣銜未仕〉
戴 璠〈寧海人見進士〉
劉廷樞〈復州人見進士〉
康熙乙邜科
戴 琳〈寧海人官山東日照縣教諭〉
康熙辛酉科
李 珍〈復州人見進士〉
康熙丁邜科
何 汶〈復州人知縣銜未仕〉
雍正癸邜科
單 鐸〈復州人知縣銜未仕〉
雍正甲辰科
周來馨〈復州人見進士〉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八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九
選舉〈三〉
國朝
貢生
八旗貢生
遼學貢生附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九
選舉〈三〉
國朝
貢生
鐵可禮〈訓導銜未仕〉 戴之彦〈官遵化州訓導〉
吴維清〈官邢臺訓導〉 鐵聲金〈官吴橋教諭〉
王國選〈官平鄉訓導〉 齊彦英〈官髙邑訓導〉
紀可信〈官雞澤教諭〉 張元瑞〈訓導銜未仕〉
陳萬言〈訓導銜未仕〉 譚其信〈廣昌教諭〉
張元珇〈官欒城教諭 以上俱係恩貢〉
戴紹祖〈官湖北黄梅縣知縣〉 鐵可智〈官豐潤訓導〉
鐵如金〈官博野訓導〉 齊孟玉〈教諭銜未仕〉
劉 灝〈教諭銜未仕〉 陳㳒言〈教諭銜未仕〉
蔣廷芳〈官廣東平逺縣知縣〉 剛萬繡〈知縣銜未仕〉
陳仁懋〈見進士〉 譚廷弼〈官靈壽教諭〉
剛萬全〈官工部小京官〉 夏 桐〈見舉人 以上俱係㧞貢〉
吴 珍〈教諭銜未仕〉 吴 澄〈官北城兵馬司指揮〉
唐見龍〈見舉人〉 常 紀〈見進士 以上俱係副貢〉
張景聲〈訓導銜未仕〉 何 藩〈訓導銜未仕〉
陳宏璧〈訓導銜未仕〉 吴 鏜〈訓導銜未仕〉
張薇猷〈官滿城訓導〉 韓士達〈訓導銜未仕〉
蕭攀桂〈官靈壽訓導〉 夏尚義〈官濬縣訓導〉
田國昌〈官賛皇訓導〉 吕賡堯〈官新河訓導〉
劉 通〈官雞澤訓導〉 蕭友逹〈官趙州訓導〉
侯元勲〈官曲周訓導〉 符永禄〈官邯郸訓導〉
李 炳〈官王田訓導〉 馬恒世〈官磁州訓導〉
劉虞輔〈訓導銜未仕〉 吴 渭〈訓導銜未仕〉
孫世忠〈訓導銜未仕〉 劉有勲〈官正定訓導〉
袁維翰〈官新樂訓導〉 王名元〈官保定訓導〉
魏 概〈官盧龍訓導〉 韓 照〈訓導銜未仕〉
劉業仁〈訓導銜未仕〉 王鴻儒〈訓導銜未仕〉
吴自昆〈訓導銜未仕〉 李榮賢〈訓導銜未仕〉
張夢龍〈訓導銜未仕〉 齊夢龍〈訓導銜未仕〉
王 瑞〈官栢鄉訓導〉 史 暐〈訓導銜未仕〉
馬攀雲〈訓導銜未仕〉 陳昌言〈訓導銜未仕〉
王克敬〈官天津教諭〉 吴 植〈官井陘訓導〉
呉 顯〈官寕城訓導〉 齊景賢〈官新寕訓導〉
戴希聖〈訓導銜未仕〉 顧 景〈官平門縣訓導〉
劉永祺〈官元氏訓導〉 蕭 柏〈官容城訓導〉
馮全中〈訓導銜未仕〉 王敬勝〈官柏鄉訓導〉
邢在友〈訓導銜未仕〉 劉 鏞〈𠉀選訓導〉
吴天樞〈𠉀選訓導〉 姜廷秀〈𠉀選訓導〉
魯 璉〈𠉀選訓導〉 夏文彬〈𠉀選訓導〉
周 綱〈𠉀選訓導〉 楊廷俊〈訓選訓導 以上起係歳貢 自鐵可禮至此皆承徳縣人〉
曹 榖〈官慶雲教諭〉 趙在郊〈訓導銜未仕〉
髙登第〈官蔚州訓導〉 孫鳴謙〈官獻縣教諭〉
呉 璉〈訓導銜未仕〉 趙起莘〈𠉀選訓導〉
劉 遜〈𠉀選訓導〉 賈容興〈𠉀選訓導 以上俱係恩貢〉髙 環〈教諭銜未仕〉 趙應台〈官浙江蘭谿縣知縣〉
劉佳仕〈教諭銜未仕〉 蕭景程〈教諭銜未仕〉
王爾烈〈見進士〉 陳於學〈𠉀選訓導〉
徐 孚〈見舉人 以上俱係㧞貢〉
王之臣〈官遵化州訓導〉 張 翮〈教諭銜未仕 以上俱係副貢〉趙象乾〈官清州訓導〉 郭重光〈訓導銜未仕〉
毛仲文〈訓導銜未仕〉 劉善繼〈訓導銜未仕〉
侯三竒〈訓導銜未仕〉 侯國瑞〈官片陘訓導〉
趙祖襄〈官開州學正〉 耿明心〈訓導銜未仕〉
劉廣志〈訓導銜未仕〉 劉芳桂〈官東明訓導〉
髙 進〈訓導銜未仕〉 郭重輝〈訓導銜未仕〉
孫 韶〈訓導銜未仕〉 茅芝芳〈訓導銜未仕〉
張瑞徴〈訓導銜未仕〉 宋徴熙〈訓導銜未仕〉
張文學〈訓導銜未仕〉 胡旋廣〈官内邱訓導〉
楊 培〈訓導銜未仕〉 王允恭〈官懐柔訓導〉
王承㤙〈官曲陽訓導〉 髙 沾〈官遷安訓導〉
李成𥅆〈官北縣訓導〉 王聿脩〈訓導銜未仕〉
𠉀 甸〈訓導銜未仕〉 王慎修〈官唐山訓導〉
禇承先〈官廣平府訓導〉 王振綱〈訓導銜未仕〉
孫繼先〈官任邱訓導〉 趙克嶷〈官獻縣訓導〉
王宏謨〈官束鹿訓導〉 王桓逹〈訓導銜未仕〉
殷道正〈官内邱訓導〉 王宏猷〈官枣强訓導〉
張懐柔〈訓導銜未仕〉 賈天禄〈訓導銜未仕〉
龍逢時〈訓導銜未仕〉 王 琬〈訓導銜未仕〉
王啟運〈訓導銜未仕〉 孫 璿〈訓導銜未仕〉
李 詠〈訓導銜未仕〉 李 梅〈官定州訓導〉
呉一䕫〈官正定訓導〉 李 瑛〈訓導銜未仕〉
楊 𤇍〈官景州訓導〉 賈天民〈官井陘訓導〉
張 釗〈訓導銜未仕〉 劉作卿〈訓導銜未仕〉
安爾斌〈𠉀選訓導〉 王静安〈訓導銜未仕〉
周紹鳯〈官河間訓導〉 郭維城〈𠉀選訓導〉
王 桐〈𠉀選訓導〉 魏 浩〈𠉀選訓導〉
張 鵬〈𠉀選訓導〉 劉顯仁〈𠉀選訓導〉
楊時華〈𠉀選訓導〉 杞 杞〈𠉀選訓導〉
韓作楷〈𠉀選訓導 以上俱係嵗貢自曹榖至此俱係陽州人〉
趙炳然〈訓導銜未仕〉 王 燦〈官遷州訓導〉
張顯祖〈訓導銜未仕〉 劉 鈵〈訓導銜未仕〉
周 冕〈𠉀選訓導〉 李 昇〈𠉀選訓導〉
陳恆徳〈𠉀選訓導 以上俱係恩貢〉
沈至徳〈官汝南府知府〉 丁國選〈教諭銜未仕〉
龔斐道〈官薊州訓導〉 鄭 鍾〈𠉀選訓導〉
劉景祺〈直𨽻州判銜未仕〉 劉伯魯〈𠉀選教諭 以上俱係㧞貢〉王前士〈訓導銜未仕〉 韓永發〈訓導銜未仕〉
楊鴻儒〈訓導銜未仕〉 韓更煖〈訓導銜未仕〉
黄在中〈訓導銜未仕〉 劉世爵〈訓導銜未仕〉
梁 林〈訓導銜未仕〉 馬文蔚〈訓導銜未仕〉
張躋芳〈官樂城訓導〉 周奉政〈官保定訓導〉
王問制〈官容城訓導〉 章采〈訓導銜未仕〉
聶毓竒〈訓道銜未仕〉 劉奉瑜〈訓導銜未仕〉
曹復親〈訓導銜未仕〉 張懋修〈訓導銜未仕〉
王 鏞〈官井陘訓導〉 裴亦冕〈官隆平訓導〉
王 黻〈官武强訓導〉 王 召〈訓導銜未仕〉
聶熙載〈官隆平訓導〉 李之蛟〈訓導銜未仕〉
裴俊輕〈訓導銜未仕〉 趙時傑〈官肥鄉訓導〉
李竒秀〈訓導銜未仕〉 鄭之直〈官慶都訓導〉
劉 譽〈官武强訓導〉 王 遴〈訓導銜未仕〉
趙漸吉〈官遷安訓導〉 王 煥〈訓導銜未仕〉
李文華〈官保安州學正〉 髙君弼〈官武强訓導〉
曹近光〈訓導銜未仕〉 韓重華〈官平法教諭〉
王文憲〈訓導銜未仕〉 徐 徽〈訓導銜未仕〉
梁國璽〈訓導銜未仕〉 楊廷鐸〈訓導銜未仕〉
齊文燦〈訓導銜未仕〉 黨 璽〈訓導銜未仕〉
吴 宦〈官永平訓導〉 龔二酉〈訓導銜未仕〉
李世楫〈訓導銜未仕〉 白恒性〈官訓訓導〉
沈鳯翔〈官沙河訓導〉 李維憲〈𠉀選訓導〉
沈宗漋〈𠉀選訓導〉 岳 豳〈訓導銜未仕〉
曹 輝〈𠉀選訓導〉 崔邦俊〈𠉀選訓導〉
白愈采〈訓導銜未仕〉 趙文聫〈𠉀送訓導〉
劉 魁〈𠉀選訓導〉 鄭 釣〈𠉀導訓導〉
劉伯蛟〈𠉀選訓導〉 陳永輝〈𠉀選訓導 以上俱係嵗貢 自趙炳然至此俱海城縣人〉
孫啟元〈官大城訓導〉 李萃品〈訓導銜未仕〉
張國紳〈官平安教諭〉 邢 強〈訓導銜未仕〉
張 憲〈訓導銜未仕〉 李 偲〈訓導銜未仕〉
韓 璉〈𠉀選訓導〉 梁生華〈𠉀選訓導 以上俱係恩貢〉邢 萬良〈教諭銜未仕〉 李喬林〈𠉀選教諭〉
焦和生〈𠉀選教諭 以上俱係㧞貢〉
江大中〈副貢𠉀選教諭〉
郭 育〈訓導銜未仕〉 吴 磁〈官青縣訓導〉
劉奉璋〈訓導銜未仕〉 韓 需〈訓導銜未仕〉
宋永昌〈訓導銜未仕〉 燕文之〈訓導銜未仕〉
韓炎旭〈訓導銜未仕〉 邢 直〈訓導銜未仕〉
韓 林〈訓導銜未仕〉 張 琳〈官青縣訓導〉
張國棟〈官撫寜教諭〉 王國彦〈官威縣訓導〉
燕文新〈訓導銜未仕〉 趙居正〈官武强訓導〉
薛 芊〈訓導銜未仕〉 歐秉鉉〈訓導銜未仕〉
王 鈺〈𠉀選訓導〉 李 伸〈𠉀選訓導〉
劉逢祥〈𠉀選訓導 以上俱係嵗貢自孫啓元至此俱盖平縣人〉
傅攀龍〈官薊州訓導〉 陳士恒〈訓導銜未仕〉
遲在容〈訓導銜未仕〉 田士元〈訓導銜未仕〉
遲聲逺〈官沙河訓導〉 史天成〈𠉀選訓導〉
王澤綿〈訓導銜未仕〉 方天緯〈𠉀選訓導 以上俱係恩貢〉鄭宏毅〈教諭銜未仕〉 傅 珏〈官浙江慈谿縣知縣〉
馬如龍〈𠉀選訓導 以上俱係㧞貢〉
張可賢〈副貢官山東髙苑縣知縣〉
江起基〈訓導銜未仕〉 袁 珍〈官威縣訓導〉
汪仲玉〈官東安訓導〉 郝伯禄〈官武强訓導〉
施天徳〈訓導銜未仕〉 楊登紳〈官宝城教諭〉
謝 倫〈訓導銜未仕〉 陳 紀〈官威寕訓導〉
李遇良〈官水清訓導〉 施 淳〈官邯郸訓導〉
袁 森〈訓導銜未仕〉 蘇 峪〈訓導銜未仕〉
吴宗周〈官甘肅按察司照磨〉 王朝㤗〈𠉀選訓導〉
李凌雲〈𠉀選訓導 以上俱係歳貢自傳攀龍至此皆開原縣人〉
曹鳯章〈官昌平學正〉 戴珮〈官通州學正〉
張 亷〈訓導銜未仕〉 曹 光〈訓導銜未仕〉
曹國棟〈𠉀選訓導〉 張鵬程〈𠉀選訓導〉
左公昇〈𠉀選訓導 以上俱係恩貢〉
李 瑶〈官房山教諭〉 李 珩〈教諭銜未仕〉
左泗漙〈𠉀選知縣〉 林奎森〈𠉀選教諭 以上俱係㧞貢〉王芳毓〈官山海衛訓導〉 程 玉〈官順河訓導〉
劉 珏〈官平谷訓導〉 陳欽堯〈官寕汴訓導〉
左 嵊〈訓導銜未仕〉 潘 益〈訓導銜未仕〉
李 實〈官保安訓導〉 胡文炳〈訓導銜未仕〉
任 巖〈官曲陽訓導〉 曹 珪〈官正定教諭〉
馬文徳〈官正定訓導〉 商其徳〈𠉀選教諭〉
張徳瑾〈𠉀選訓導 以上俱係嵗貢自曹鳯章至此皆鐵嶺縣人〉
李 蘭〈官海城訓導〉 韓 烋〈訓導銜未仕〉
梁生䕃〈𠉀選訓導 以上俱係恩貢〉
趙 銓〈官新河教諭〉 才 瑛〈教諭銜未士〉
左 瑜〈官保定府教諭〉 周名世〈𠉀選知縣〉
曲 寊〈𠉀選教諭 以上俱係㧞貢〉
王廷禄〈訓貢皆容城教諭〉
范日宣〈訓導銜未仕〉 沈峻徳〈訓導銜未仕〉
李 茫〈訓導銜未仕〉 王 彦〈訓導銜未仕〉
楊 樹〈官元氏訓導〉 張文運〈官三河訓導〉
孫鼎元〈訓導銜未仕〉 劉育粹〈官容城訓導〉
才時變〈訓導銜未仕〉 趙光璧〈訓導銜未仕〉
劉祚昌〈官考城訓導〉 赫 皎〈官獲鹿教諭〉
賈景文〈官平鄉訓導〉 宋天智〈訓導銜未仕〉
曲文爵〈訓導銜未仕〉 徐志第〈訓導銜未仕〉
孫國翰〈訓導銜未仕〉 米雲龍〈訓導銜未仕〉
韓守基〈訓導銜未仕〉 王大賚〈𠉀選訓導〉
孟國瑞〈𠉀選訓導 以上俱係嵗貢自李蘭至此皆復州人〉
劉漢傑〈官濼州訓導〉 楊可樹〈訓導銜未仕〉
王 璉〈訓導銜未仕〉 許 瑚〈訓導銜未仕〉
朱 鉞〈訓𨗳銜未仕 以上俱係恩貢〉
陳芝秀〈官開州學正〉 焦 文〈侯選教諭 以上俱係㧞貢〉朱 鴻〈官開州學正〉 郭開汾〈訓導銜未仕〉
陳芝蘭〈官定州訓導〉 孫士鵬〈訓導銜未仕〉
趙鴻謨〈官良鄉訓導〉 唐廷佐〈官房山訓導〉
姚 珣〈官薊州訓導〉 陳 玉〈官故城訓導〉
孫元祥〈訓導銜未仕〉 江錦承〈𠉀選訓導〉
苖㑹春〈𠉀送訓導〉 李世均〈𠉀選訓導〉
李 祉〈𠉀選訓導 以上俱係嵗貢自劉漢傑至此皆寧海縣人〉
賈聮元〈官博野訓導〉 趙殿元〈官魏博訓導〉
張爾公〈官永平府到導〉 朱 𤇍〈教諭銜未仕〉
郭世勛〈教諭銜未仕〉 楊應麟〈教諭銜未仕〉
王嘉樂〈官宝城訓導〉 陸 龍〈教諭銜未仕〉
才霮雨〈教諭銜未仕〉 吴士傑〈教諭銜未仕〉
陸 位〈𠉀選教諭〉 劉嘉琳〈𠉀選教諭 以上俱係恩貢〉才 瑾〈教諭銜未仕〉 趙 琮〈教諭銜未仕〉
陳芝患〈官塩塲大使〉 王 公〈教諭銜未仕〉
才嘉昇〈教諭銜未仕〉 王秉鍳〈教諭銜未仕〉
王一師〈官滿城教諭〉 王 復〈教諭銜未仕〉
趙祭義〈教諭銜未仕〉 劉延英〈教諭銜未仕〉
陳元㤗〈教諭銜未仕〉 孫維基〈官易州州判〉
劉 湛〈𠉀選教諭〉 王化溢〈𠉀選教諭〉
梁文錦〈𠉀選教諭 以上俱係㧞貢〉
才 瑞〈官邯郸教諭〉 劉舜鈔〈訓導銜未仕〉
王三重〈訓導銜未仕〉 王祚昌〈訓導銜未仕〉
朱宗禮〈官寕河訓導〉 才乾元〈官阜城訓導〉
葛載端〈官交河訓導〉 趙良臣〈訓導銜未仕〉
王心民〈訓導銜未仕〉 王 洽〈訓導銜未仕〉
趙 鎮〈訓導銜未仕〉 陸吉士〈訓導銜未仕〉
馮登登〈訓導銜未仕〉 李翰傑〈訓導銜未仕〉
齊徳助〈訓導銜未仕〉 王進弼〈訓導銜未仕〉
劉 芬〈訓導銜未仕〉 張人傑〈訓導銜未仕〉
劉 均〈訓導銜未仕〉 王 耀〈訓導銜未仕〉
張儒傑〈訓導銜未仕〉 丁龍章〈官開原訓導〉
張 伸〈訓導銜未仕〉 張復振〈訓導銜未仕〉
董 舒〈官延慶訓導〉 李 竒〈官新安訓導〉
劉徳明〈訓導銜未仕〉 魏上相〈官饒陽訓導〉
白 璧〈官邯郸訓導〉 閻大相〈官霸山訓導〉
趙 瑋〈訓導銜未仕〉 李 榮〈訓導銜未仕〉
戴集庥〈訓導銜未仕〉 髙遹觀〈訓導銜未仕〉
楊宗睿〈訓導銜未仕〉 羅宜襄〈訓導銜未仕〉
李 楫〈官武强訓導〉 商確〈訓導銜未仕〉
張可舉〈官容城訓導〉 趙 明〈訓導銜未仕〉
何 錦〈訓導銜未仕〉 王 文〈侯選訓導〉
李人龍〈𠉀選訓導〉 樊士傑〈訓導未仕〉
髙峻徳〈訓導銜未仕〉 李汝謨〈訓導銜未仕〉
胡文昇〈訓導銜未仕〉 夏𠅤𠅤〈𠉀選訓導〉
陳蘭芬〈侯選訓導〉 孫維墉〈官井陘訓諭〉
李 馥〈侯選訓導〉 于錦生〈𠉀選訓導〉
何言〈侯選訓導〉 劉克顯〈侯選訓導〉
劉何顧〈𠉀選訓導〉 李繩祖〈𠉀選訓導〉
王永禄〈侯選訓導 以上俱係嵗貢自賈聮元至此皆錦縣人〉
張寕誠〈官元氏訓導〉 張 俊〈教諭銜未仕〉
周之哲〈官考城訓導〉 温成傑〈官豐潤訓導〉
馮 章〈官曲陽訓導〉 張允修〈官廣中訓導〉
劉 珣〈教諭銜未仕〉 王慎言〈𠉀選教諭 以上俱係恩貢〉趙 䟃〈教諭銜未仕〉 常學曾〈教諭銜未仕〉
趙大賔〈官福建屏南縣知縣〉 顧巖〈官廣宗教諭〉
李子重〈官滿城教諭〉 李經盛〈教諭銜未仕 以上俱係㧞貢〉施 恩〈副貢官阜城教諭〉
張 煥〈訓導銜未仕〉 張 瑗〈訓導銜未仕〉
薛 琨〈官滿城訓導〉 沈一撫〈官静城訓導〉
田雨時〈訓導銜未仕〉 劉永祚〈訓導銜未仕〉
孫 蕳〈訓導銜未仕〉 王自臣〈官南皮訓導〉
周維新〈訓導銜未仕〉 袁 擢〈訓導銜未仕〉
王自璽〈訓導銜未仕〉 劉天性〈訓導銜未仕〉
范廷選〈訓導銜未仕〉 倪 端〈訓導銜未仕〉
劉天錫〈官魏縣訓導〉 劉 琰〈訓導銜未仕〉
楊 葵〈訓導銜未仕〉 夏見龍〈官柏鄉訓導〉
王道明〈官寳塘訓導〉 趙希普〈官平正訓導〉
安能慮〈訓導銜未仕〉 董宏疇〈訓導銜未仕〉
張 伸〈訓導銜未仕〉 劉世法〈訓導銜未仕〉
吕逺烈〈訓導銜未仕〉 吕寕烈〈訓導銜未仕〉
辛子腹〈訓導銜未仕〉 田可穫〈訓導銜未仕〉
韓 宗〈訓導銜未仕〉 張 瑞〈訓導銜未仕〉
丁賢儒〈訓導銜未仕〉 馮君佐〈官交河教諭〉
趙作梅〈訓導銜未仕〉 王近弼〈訓導銜未仕〉
李湄仙〈訓導銜未仕〉 石 峻〈官延慶州學正〉
王夢龍〈官故城訓導〉 賀 恵〈官任縣訓導〉
劉毓聪〈訓導銜未仕〉 韓寳傳〈官滄州訓導〉
林中鳯〈訓導銜未仕〉 石㢠㢠〈官柏鄉訓導〉
裴紹休〈官良鄉訓導〉 周直弼〈訓導銜未仕〉
石龍麗〈𠉀導訓導〉 趙覃敷〈官平安訓導〉
王 心〈𠉀選訓導〉 田兆瑞〈𠉀選訓導〉
蕭士俊〈𠉀選訓導〉 趙 偉〈官南皮訓導〉
王賢謨〈𠉀選訓導〉 張謨伯〈訓導銜未仕〉
王 琰〈訓導銜未仕〉 張 巖〈𠉀選訓導〉
王安邦〈𠉀選訓導 以上俱係嵗貢自王永祿至此皆寜逺州人〉
齊澤茂〈官通州學正〉 蕭文煥〈教諭銜未仕〉
蕭鍾靈〈教諭銜未仕〉 張堯昌〈教諭銜未仕〉
張 寛〈教諭銜未仕〉 董 枚〈教諭銜未仕〉
李芝英〈𠉀選教諭〉 張 楷〈𠉀選教諭 以上俱係恩貢〉莫 京〈官邢臺教諭〉 倪景思〈教諭銜未仕〉
王嗣烈〈官新河教諭〉 張 珺〈𠉀選教諭 以上俱係㧞貢〉齊登雲〈訓導銜未仕〉 宋開第〈官容城訓導〉
張大孝〈官藁城訓導〉 祁鳳臨〈官唐山訓導〉
趙 翽〈訓導銜未仕〉 劉登雲〈訓導銜未仕〉
齊王謨〈官海城訓導〉 包有章〈官淶水訓導〉
才王佐〈官滿城訓導〉 谷可城〈官獲鹿訓導〉
王徳仁〈官安平教諭〉 胡 琦〈官平鄉訓導〉
張駿惠〈訓導銜未仕〉 蕭樸〈訓導銜未仕〉
董价人〈訓導銜未仕〉 張聮耀〈官懐柔訓導〉
包毓瑾〈訓導銜未仕〉 王懐瑾〈訓導銜未仕〉
張 琳〈官青縣訓導〉 劉之敬〈官葢平訓導〉
楊 玥〈官故城訓導〉 王庚齡〈官廣昌教諭〉
何其濟〈訓導銜未仕〉 莫大鵬〈訓導銜未仕〉
王 泌〈訓導銜未仕〉 王顓齡〈𠉀選訓導〉
葛 郁〈𠉀選訓導〉 馬舒圖〈𠉀選訓導〉
劉宗昌〈𠉀選訓導 以上俱係嵗貢自齊澤茂至此俱廣寜縣人〉
劉 潤〈教諭銜未仕〉 吴秉禮〈官樂亭教諭〉
楊如椿〈教諭銜未仕〉 趙汝楷〈教諭銜未仕〉
毛化沛〈𠉀選教諭 以上俱係恩貢〉
江 漢〈官淶水教諭〉 王士昕〈官浙江龍㳺縣知縣〉
楊樹芳〈𠉀選教諭 以上俱係㧞貢〉
傅如華〈官蔚州學正〉 劉 㨗〈官威縣訓導〉
吕世臣〈官容城訓導〉 馮守珩〈官廣昌訓導〉
馮 岳〈𠉀選訓導〉 戴希聖〈官博野訓導〉
楊 琦〈訓導銜未仕〉 張 模〈𠉀選訓導 以上俱係嵗貢 自劉潤至此皆義州人〉
髙修徳〈教諭銜未仕〉 楊玉章〈教諭銜未仕〉
楊 照〈教諭銜未仕〉 𡩋廷璧〈教諭銜未仕〉
王光裕〈𠉀選教諭 以上俱係恩貢〉
陳其器〈教諭銜未仕〉 李 麟〈教諭銜未仕〉
馬兆熊〈教諭銜未仕以上俱係㧞貢〉
張 傑〈官天津訓導〉 李洪學〈官青縣訓導〉
王廷璘〈訓導銜未仕〉 鄭 𣔺〈官晉州訓導〉
王兆麒〈官望都訓導〉 王 警〈訓導銜未仕〉
楊清久〈𠉀選訓導〉 劉 偉〈𠉀選訓導〉
王懐温〈𠉀選訓導〉 陳智興〈𠉀選訓導 以上俱係嵗貢 自髙修徳至此皆吉林人〉
謹按奉天八旗進士舉人其中額向𨽻在京八旗滿合二字號本省並未叧設中額例應詳載八旗通志已於本志進士舉人卷内加案聲明至旗籍貢例由奉天府丞按試彚
題所有厯科貢生並附識其姓氏於卷
奉天八旗貢生
瑪昌阿〈滿洲鑲黄旗人〉 三官保〈滿洲鑲紅旗人官牛莊防守尉〉李 恥〈漢軍正黄旗人〉 武 鑑〈滿洲正藍旗人〉
陳平選〈漢軍鑲黄旗人〉 闗 禄〈滿洲鑲白旗人〉
穆 璋〈漢軍鑲黄旗人〉 圖 翰〈滿洲鑲黄旗人官兵部筆帖式 以上俱係恩貢〉
王 瓚〈漢軍正白旗人〉 森 特〈滿洲鑲白旗人官戸部筆帖式〉康亮工〈漢軍鑲白旗人〉 鄭 起〈滿洲鑲白旗人官刑部筆帖式〉覺羅泰雲〈滿洲鑲白旗人〉 杜 起〈滿洲鑲白旗人官工部筆帖式〉掦 勒〈滿洲正白旗人〉 孫顯武〈漢軍鑲黄旗人官江南㤗興縣知縣〉伊拉起〈滿洲正紅旗人〉 張賛育〈漢軍鑲黄旗人官柏鄉教諭〉戴寳〈滿洲鑲黄旗人〉 李 湛〈漢軍鑲黄旗人〉
幹 濟〈滿洲鑲藍旗人〉 慶 禄〈滿洲鑲白旗人〉
徳 徽〈漢軍正紅旗人〉 映 紅〈滿洲鑲黄旗人〉
常 安〈滿洲鑲黄旗人〉 王嘉謨〈漢軍鑲黄旗人官湖北安陸縣知縣 以上俱係㧞貢〉
塔思垥〈滿洲鑲黄旗人〉 瑪爾㤗〈滿洲正白旗人官義學𦔳教〉阿爾賽〈滿洲正藍旗人〉 李之藩〈漢軍正黄旗人〉
穆 琛〈漢軍正白旗人〉 許 瑄〈漢軍正白旗人〉
陳鴻修〈漢軍正藍旗人〉 英 保〈滿洲正黄旗人〉
髙 宏〈漢軍鑲黄旗人〉 劉天章〈漢軍正藍旗人〉
孟五格〈滿洲鑲藍旗人〉 李澤淵〈漢軍鑲白旗人〉
富 有〈滿洲正黄旗人〉 繆 淵〈漢軍正白旗人〉
杜尚璸〈漢軍正黄旗人〉 慶 良〈滿洲鑲黄旗人〉
李洪學〈漢軍正黄旗人〉 那 璽〈滿洲正藍旗人〉
福 昇〈滿洲正黄旗人〉 張維紀〈漢軍正白旗人𠉀選訓導〉
徳令俄〈滿洲正紅旗人〉 曹秉鑑〈漢軍正藍旗人〉
福章阿〈滿洲正黄旗人〉 嵩 年〈滿洲正黄旗人〉
汪楷昌〈漢軍正黄旗人〉 文 都〈滿洲鑲白旗人〉
那棟阿〈滿洲正白旗人〉 繆廷瑞〈漢軍正白旗人𠉀選訓導〉
巴音㤗〈滿洲正黄旗人 以上俱係歳貢〉
謹按順治年間直𨽻永平府遼學毎年額貢三
名後設遼陽府學每年額貢一名遼陽海城二縣學二年各貢一名由順天學政考試彚題其恩㧞貢生並無定額附識姓氏於卷
〈附〉遼學貢生
陶天培〈厯官襄陽同知〉 趙廷臣〈厯官西江縂督〉
白秉直〈厯官山西縂督〉 李新臺〈厯官通州兵備道〉
姚世𦙍〈厯官徳安通判〉 姚世選〈官教授〉
姜鵬程〈厯官武昌通判〉 薛良心〈官宝坁知縣〉
李天池〈厯官宿州知州〉 馮允陞〈厯官安慶通判〉
林天擎〈厯官江西巡撫〉 喻三畏〈厯官建安同知〉
龔家玉〈厯官江南粮道〉 黄爾性〈厯官陜西巡撫〉
鄒 文〈官舒城縣丞〉 張寄勛〈官平凉知縣〉
辛良器〈官利州知縣〉 張宏猷〈厯官湖廣粮道〉
龔勉吾〈官樂亭知縣〉 宋文然〈教諭銜未仕〉
[[#張希𧊕[2]|張希𧊕[2]]]〈官日照訓導〉 劉維城〈教諭銜未仕〉
楊應麒〈官興縣知縣〉 應時章〈官雄縣訓導〉
蔡廷琇〈官徳平訓導〉 房文登〈教諭銜未仕〉
王懋敬〈教諭銜未仕〉 郭鎰〈官確山知縣〉
李如柏〈教諭銜未仕〉 薛徴㤗〈官范縣訓導〉
程良友〈官山東訓導〉 張士芬〈官定縣訓導〉
張世珩〈官廣西知縣〉 夏之時〈官通判〉
栢世傑〈官莒州學正〉 蕭江逺〈官文縣訓導〉
金日新〈教諭銜未仕〉 李日増〈官沂州學正〉
趙廷佐〈教諭銜未仕〉 任學曾〈教諭銜未仕〉
寗𢎞謨〈厯官華州知州〉 張 供〈厯官泗州通判〉
裴國熙〈官通判〉 李若𢋸〈厯官永康知府〉
鞏畿〈厯官河間知府〉 吴紹玿〈官通判〉
劉洪宗〈厯官松江知府〉 杜名世〈厯官濮州知州〉
戴天徳〈厯官邠州知州〉 徐 昱〈官黄梅知縣〉
李廷弼〈官北泳知縣〉 田 本〈官輝縣知縣〉
髙 進〈教誨銜未仕〉 朱國材〈官通判〉
孫 光〈厯官邠州知州〉 冬希聖〈官廣西知縣〉
彭冲漢〈官行唐訓導〉 張師聖〈官玉田訓導〉
張文燦〈教諭銜未仕〉 王應麟〈教諭銜未仕〉
鄒文郁〈官廣西知州〉 冷然善〈官淶水訓導〉
赫文啟〈官興縣知縣〉 周旋禮〈官放諭〉
𡩋𢎞猷〈官貴池知縣〉 李應遴〈官通判〉
夀無息〈官通州〉 童宗聖〈官訓導〉
劉立極〈官訓導〉 魯啟〈官訓導〉
徐善魁〈官廣平訓導〉 孔啟秀〈官訓導〉
尚廷輔〈官訓導〉 曲登科〈官訓導〉
李天滋〈官訓導〉 張維棟〈官訓導〉
霍光祥〈官容城知縣〉 張光臣〈官訓導〉
陳堯言〈見進士〉 呼中陛〈訓導銜未仕〉
黄家魁〈訓導銜未仕〉 鐵國光〈官訓導〉
方堯典〈官縣丞〉 裴承澤〈官縣丞〉
劉 璸〈教諭銜未仕〉 曽守元〈教諭銜未仕〉
張 偉〈教諭銜未仕〉 盧必登〈教諭銜未仕〉
陳嘉謨〈教諭銜未仕〉 吴廓元〈教諭銜未仕〉
朱朝瞻〈教諭銜未仕〉 王大經〈教諭銜未仕〉
馬中間〈教諭銜未仕〉 岳登科〈歴官寕紹道〉
婁鎮逺〈厯官辰常道〉 姜 鎮〈厯官興化通判〉
楊美生〈厯官吉安知府〉 陳全國〈厯官化徳道〉
崔國祥〈官開建知縣〉 陳永吉〈官行人司行人〉
邴一茹〈厯官建州知州〉 裴承謨〈官滎澤知縣〉
姚 艮〈厯官徽州同知〉
謹案康熙五年裁寄籍永平遼學生員併裁貢額雍正五年並裁山東萊州府之復州金州二衛學及貢額今詳稽
畿輔通志得貢生一百有三人附載卷後至山東復州金州二衛學貢生山東通志並逸其姓名今俱無可稱核
欽定盛京通志卷四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
選舉〈四〉
國朝
武進士
武舉人
山東衛學中式武舉人附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
選舉〈四〉
國朝
武進士〈中額附入順天省並無定額〉
康熙己未科
趙聨璧〈錦縣人厯官逰擊〉
康熙丁丑科
鐡鴻緒〈承徳縣人厯官池州營逰擊〉
康熙庚辰科
王人聞〈海城縣人〉
康熙癸巳
恩科
趙廷文〈錦縣人官杭州衛守偹〉
康熙戊戌科
李景泌〈海城縣人〉
楊 巖〈錦縣人官宣化府守偹〉
雍正甲辰科
鐡景祐〈承徳縣人厯官澧州營叅將〉
張復發〈錦縣人厯官鄜州都司〉
雍正丁未科
趙 頗〈義州人〉
乾隆丁巳
恩科
周 丹〈錦縣人〉
武舉人〈定額三名内康熙乙夘庚午兩科舊志失載今無稽考〉
康熙丙午科
艾天竒〈遼陽州人〉
楊國雄〈遼陽州人〉
李 霖〈鐵嶺縣人〉
康熙己酉科
鄭𢎞儒〈遼陽州人〉
馬直樂〈錦縣人〉
郭 郛〈錦縣人〉
康熙壬子科
張 世〈鐡嶺縣人〉
王佳裔〈錦縣人〉
吕從政〈遼陽州人〉
康熙戊午科
唐朝璽〈葢平縣人〉
趙聨璧〈錦縣人見進士〉
劉萬鵬〈錦縣人〉
康熙辛酉科
鐡承謨〈承徳縣人〉
趙 銘〈寜逺州人〉
許大成〈錦縣人〉
康熙甲子科
王人聞〈海城縣人見進士〉
杜繼牧〈寜逺州人〉
劉澤潤〈錦縣人〉
康熙丁夘科
錢之章〈承徳縣人〉
鐡鴻緒〈承徳縣人見進士〉
方呈榮〈錦縣人〉
康熙癸酉科
陳芝臺〈錦縣人〉
趙有官〈錦縣人〉
許髙昇〈錦縣人〉
康熙丙子科
田 彧〈錦縣人〉
樊永寜〈錦縣人〉
王金式〈鐡嶺縣人〉
康熙己夘科
左 超〈鐡嶺縣人〉
孫士鶚〈錦縣人〉
趙思温〈寜逺州人〉
康熙壬午科
倪廷標〈鐡嶺縣人〉
趙廷文〈錦縣人見進士〉
胡 瑛〈廣寜縣人〉
康熙乙酉科
陳韶善〈錦縣人〉
熊之占〈鐵嶺縣人〉
賈聨㨗〈錦縣人官延山所千總〉
康熙戊子科
孫登瀛〈錦縣人〉
張開基〈寜逺州人官洮州衛守偹〉
宋 錦〈承徳縣人〉
康熙辛夘科
賈聨第〈錦縣人〉
陳元錕〈錦縣人〉
羅振威〈廣寜縣人〉
康熙癸巳
恩科
薛景奕〈錦縣人〉
才柱才〈錦縣人〉
王天禧〈錦縣人〉
康熙甲午科
李景泌〈海城縣人見進士〉
趙之儒〈錦縣人〉
吕養志〈寜逺州人〉
康熙丁酉科
劉裔昌〈錦縣人〉
周紹麟〈承徳縣人〉
楊 巖〈錦縣人見進士〉
康熙庚子科
王國生〈海城縣人〉
聶得秀〈錦縣人〉
劉 鑑〈錦縣人〉
雍正癸夘
恩科
鐡景祐〈承徳縣人見進士〉
方中興〈錦縣人〉
張復發〈錦縣人見進士〉
雍正甲辰科
戴 亮〈承徳縣人〉
馬興輝〈寜逺州人〉
鮑文魁〈寜逺州人〉
雍正丙午科
劉士泰〈錦縣人〉
趙 頗〈義州人〉
孟廷玉〈鐡嶺縣人〉
雍正己酉科
蔡聞逺〈承徳縣人官淮安千總〉
張廷試〈錦縣人〉
李朝相〈錦逺州人〉
雍正壬子科
丁建義〈承徳縣人〉
鐡景隆
寗 份
雍正乙夘科
魯 璽〈錦縣人〉
聶惟中〈錦縣人〉
劉寅之〈錦縣人〉
乾隆丙辰
恩科
周 丹〈錦縣人〉
寗廷琰〈寜逺州人官山東臨清衛千總〉
唐相玉〈鐡嶺縣人〉
乾隆戊午科
夏 顯〈承徳縣人〉
夏文耀〈鐡嶺縣人〉
呉 寛〈海城縣人〉
乾隆辛酉科
王 佩〈錦縣人〉
戴廷璋〈承徳縣人〉
王徳寛〈寜逺州州人〉
乾隆甲子科
王天寵〈錦縣人〉
張 鵬〈錦縣人〉
孫進功
乾隆丁夘科
劉預發〈錦縣人〉
張輔世〈錦縣人〉
王者師〈寜逺州人〉
乾隆庚午科
趙元龍〈錦縣人〉
李光祖〈承徳縣人〉
錢 蔚〈寜古塔人〉
乾隆壬申
恩科
趙 鎮
陳起鵾〈寜古塔人〉
栁 ⿰氵専 -- 溥〈寜古塔人〉
乾隆癸酉科
潘見龍〈寜逺州人〉
徐 瑾〈承徳縣人官廬州衛千總〉
霍永耀〈承徳縣人〉
乾隆丙子科
楊鐸年〈寜逺州人官東昌衛千總〉
金起鵬〈錦縣人〉
趙尚徳〈承徳縣人〉
乾隆己夘科
魏 雲〈錦縣人〉
郭自煜〈寜逺州人〉
李 蘭〈廣寜縣人〉
乾隆庚辰
恩科
趙 佩〈錦縣人〉
劉永毅〈遼陽州人〉
單維倫〈義州人〉
乾隆壬午科
鐡朝臣〈承徳縣人〉
劉文雄〈義州人〉
李 茂〈寜逺州人〉
乾隆乙酉科
徐廷名〈承徳縣人〉
艾永標〈義州人〉
魯廷選〈承徳縣人〉
乾隆戊子科
嚴廷良
趙夢龍
魏廷實
乾隆庚寅
恩科
傅 訓〈義州人〉
周廷桂〈承徳縣人〉
曹君美〈承徳縣人〉
乾隆辛夘科
艾名標〈義州人〉
王嘉謨〈承徳縣人〉
周 昇〈承徳縣人〉
乾隆甲午科
王振宇〈義州人〉
劉 玳〈義州人〉
周 昇〈義州人〉
乾隆丁酉科
馮國榮〈承徳縣人〉
馮廷樑〈海城縣人〉
曹 銓〈錦縣人〉
乾隆己亥
恩科
湯維新〈海城縣人〉
馮國士〈承徳縣人〉
曹 鏞〈錦縣人〉
乾隆庚子科
岳 裕〈義州人〉
金克配〈遼陽州人〉
曹鳳翔〈錦縣人〉
乾隆癸夘科
金克明〈遼陽州人〉
崔栢齡〈義州義人〉
艾鶴齡〈義州人〉
〈附〉山東衛學中式武舉人姓氏
康熙己酉科
單宗孔〈復州人〉
康熙乙夘科
趙士元〈復州人〉
康熙戊午科
鮑士標〈復州人〉
康熙丁夘科
李 褒〈寜海縣人〉
康熙甲午科
趙文烒〈復州人〉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一
兵防〈一〉
盛京兵制
奉天將軍所属各駐防員額兵額
奉天將軍所属各邊門員額兵額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
兵防
〈臣〉等謹案遼左為古肅慎國士馬雄勁自唐置安東都䕶府統𨽻軍僚迨乎遼金五京鳩材十部分鎮兼設提轄招討諸司𨽻兵萬計元時則有乣軍契丹軍女直髙麗諸軍盖地當山海要衝所以簡軍實重鎮撫也我
國家神武開基聲靈赫濯桓桓虎旅燮伐用張洎永
清大定以後設鎮
留都西自呼倫布雨爾北循興安嶺黑龍江而東南跨鴨緑地方五六千里各因形勢險要列屯置戍以控扼之兵防之制邁於往古我
皇上覲光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烈
翠華臨蒞秋郊獮閲
賞賚有加復
命増設弁兵修繕甲仗誠以講武詰戎不可一日不備也〈臣〉等詳稽各属員額兵額及戰艦喀倫之属謹志兵防第二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一
兵防〈一〉
盛京兵制
洪惟我
太祖髙皇帝以一旅滅葉赫九國之師復以勁旅五百破
眀兵四十萬衆
神武布昭亦由干城之士貔虎之材訓練精硏羣宣力以
襄
鴻伐懿考
實録所載軍政如滿洲精卒每三百人立一牛彔五牛彔立一甲喇五甲喇立一固山凡八固山行軍時地廣則八固山並列地狭則合為一路當兵刄相接之際擊刺騎射各用所長威如雷霆勢如風發攻城野戰一鼓而勝用是削平諸郡撫有瀋遼於鑠王師規模若此其宏逺也我
太宗文皇帝紹衣繼述撫降錦州寧逺等大小七十餘城䝉古察哈爾等部以次内附爰以漢軍䝉古分𨽻八旗迺有二十四旗之設自正副都統以下各有統轄列汛置營樞政益以詳備逮我
世祖章皇帝入闗定鼎以
盛京為留都設駐防昂邦章京給總管卬鎮守其地並設各城駐防
聖祖仁皇帝康熈元年改總管為将軍十年墨爾哲勒氏屯長率衆来歸編為墨爾根四十佐領號新滿洲十五年以寧古塔将軍移駐吉林二十一年征𠞰羅刹始于黒龍江植木為城設将軍副都統轄之二十八年克雅克薩城設兵屯種三十一年建齊齊哈爾白都訥二城以科爾沁獻進之錫伯卦勒察達呼爾壮丁萬四千有竒分駐二城編佐領並添設各城守尉等官分撥旗兵防禦三十八年以黒龍江将軍移駐齊齊哈爾而水師火器諸營亦
相繼設立于是駐防兵制靡不宏備矣
奉天將軍所属
将軍一員駐
盛京城副都統一員協領共十一員佐領共六十六員驍騎校共三十五員防禦共三十四員筆帖式十一員外郎六員委官二十七員〈俱詳載職官卷〉世襲三等輕車都尉一員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二員騎都尉九員雲騎尉九員恩騎尉二員屬下舊設步兵八百名乾隆三十八年増設三百八十八名現實步兵一千一百八十八名舊設馬兵六千四百二十四名乾隆六年移駐牛荘等處兵六百九十六名二十九年奉
㫖移駐塔爾巴哈臺兵四百四名三十年増設三百二十名三十八年裁三百六十四名現實兵五千二百八十名門軍校八名庫軍校二十名〈順治十四年設〉看守
御園領催一名兵九名看守
皇寺兵八名鐵匠六十六名箭匠六十一名夜捕手三十八名〈俱康熈雍正年間陸續増設〉養育兵三百六十二名〈乾隆三十八年増設〉
興京駐防〈天聰七年設〉
城守尉一員防禦四員驍騎校四員筆帖式一員委官四員〈乾隆二十七年増設〉属下舊設滿洲兵四百九十四名䝉古兵六十七名漢軍兵三十四名實數兵五百九十五名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兵二十三名三十年増設足額鐵匠八名〈康熈三十二年設〉
撫順駐防〈康熈二十九年設〉
滿洲防禦一員漢軍防禦三員委官一員〈乾隆二十七年増設〉属下舊設兵一百四十名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兵十名現實兵數一百三十名鐵匠二名〈康熈二十九年設〉
巨流河駐防〈康熈二十九年自山海闗移駐〉
滿洲佐領一員漢軍佐領一員漢軍驍騎校二員委官五員〈乾隆二十七年設〉属下舊設滿洲兵二十九名漢軍兵一百十一名共兵一百四十名乾隆二十八年増設四十名四十三年奉
㫖増設二十名現實兵數二百名鐵匠二名〈乾隆二十九年設〉
遼陽駐防〈天聰六年設〉
城守尉一員防禦八員〈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一員〉巴勒瑚佐領一員滿洲驍騎校八員〈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一員四十三年増設一員〉漢軍驍騎校一員筆帖式一員〈原設二員雍正七年裁一員〉倉官一員外郎二員委官一員〈乾隆二十七年増設〉属下舊設滿洲兵五百三十二名䝉古兵六十九名巴勒瑚䝉古兵五十五名共六百五十六名乾隆二十八年裁二百名分駐九路二十年移駐塔爾巴哈臺兵六十六名三十年増設五十九名現實兵數四百四十九名鐵匠九名〈康熈二十八年設八名三十一年増設一名〉
海城駐防〈即牛莊駐防天命六年設〉
防守尉掌印章京一員滿洲防禦三員〈原設二員乾隆五年由 盛京移駐五員十三年裁四員改設驍騎校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一員〉漢軍防禦一員四品協領一員〈乾隆十三年増設〉驍騎校四員〈乾隆十三年増設〉筆帖式一員倉官一員委官一員〈乾隆二十七年増設〉属下舊設滿洲兵八十四名䝉古兵十名漢軍兵六十六名共兵一百六十名乾隆六年由
盛京移駐兵二百四十名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兵二十三名現實兵數三百七十七名鐵匠二名〈天聰六年設〉
盖平駐防〈天聰七年設原属奉天將軍乾隆十五年改歸熊岳副都統就近専轄〉
防守尉掌印章京一員防禦三員〈原設二員乾隆五年由 盛京移駐五員十三年裁四員改設驍騎校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一員〉四品協領一員滿洲驍騎校三員漢軍驍騎校一員〈俱乾隆十三年設〉筆帖式二員〈雍正七年裁一員〉倉官一員委官一員〈乾隆二十七年設〉世襲騎都尉一員雲騎尉二員属下舊設滿洲兵五十名漢軍兵九十七名䝉古兵十三名共兵一百六十名乾隆六年増設兵二百四十名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兵十五名現實兵數三百八十五名鐵匠二名〈天聰七年設〉
開原駐防〈康熈二十一年設〉
城守尉一員佐領一員防禦七員〈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一員〉漢軍驍騎校一員滿洲驍騎校七員巴勒瑚佐領一員驍騎校一員倉官一員筆帖式一員委官九員〈乾隆二十七年設〉属下舊設滿洲兵八百五十名䝉古兵五十名漢軍兵五十名巴勒瑚䝉古兵五十名共兵一千名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兵九十四名三十年裁兵五十一名現實兵數八百五十五名鐵匠十名〈康熈年間陸續増設〉
鐡嶺駐防〈康熈二十九年設〉
滿洲防禦一員漢軍防禦三員委官五員〈乾隆二十七年設〉属下舊設滿洲兵四十名漢軍兵一百名乾隆二十八年於遼陽錦縣廣寧義州四城兵内撥増四十名四十三年奉
㫖増設二十名現實兵數二百名鐵匠二名〈康熈二十九年設〉
復州駐防〈康熈二十六年設〉
城守尉一員巴勒瑚佐領一員防禦八員〈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一員〉驍騎校九員〈乾隆二十九年撥駐塔爾巴哈臺一員〉筆帖式一員委官一員〈乾隆二十七年設〉世襲雲騎尉二員属下舊設滿洲兵五百六十八名䝉古兵四十八名巴勒瑚䝉古兵五十五名漢軍兵十五名共兵六百八十六名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兵五十二名三十年裁兵三十五名現實兵數五百九十九名鐵匠九名〈康熈三十一年設〉
寧海駐防〈即金州駐防康駐二十年設〉
城守尉一員巴勒瑚佐領一員驍騎校一員漢軍佐領三員驍騎校三員滿洲防禦八員〈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一員〉驍騎校八員倉官一員筆帖式一員委官一員〈乾隆二十七年設〉属下舊設滿洲兵五百四十五名䝉古兵七十九名巴勒瑚蒙古兵七十五名漢軍兵二百四十一名共兵九百四十名乾隆十二年改𨽻水師營兵一百名十九年復改如舊制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兵四十四名三十年裁兵六十六名現實兵數八百三十名鐵匠九名〈康熈四十年設〉
旅順水師營〈康熈五十四年設〉
漢軍協領一員佐領二員防禦四員驍騎校八員筆帖式一員屬下舊設漢軍兵五百名乾隆十二年増設一百名十九年裁
岫巖城駐防〈康熈二十六年設〉
城守尉一員巴勒瑚佐領一員驍騎校一員滿洲防禦八員驍騎校九員〈原設八員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一員四十三年増設一員〉筆帖式一員委官一員〈乾隆二十七年設〉世襲雲騎尉二員屬下舊設滿洲兵五百七名蒙古兵五十五名巴勒瑚蒙古兵四十二名共兵六百零四名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兵二十八名三十年裁兵二十九名現實兵數五百四十七名鐵匠九名〈康熈三十一年設〉
鳳凰城駐防〈崇徳三年自通逺堡移設〉
城守尉一員巴勒瑚領佐一員驍騎校一員滿洲防禦八員〈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一員〉驍騎校七員䝉古驍騎校一員筆帖式一員委官四員〈乾隆二十七年設〉朝鮮通事官二員迎送官三員〈乾隆三十六年裁缺由本城防禦内揀派〉主客官一員〈乾隆三十六年裁缺由本城防禦内揀派 以上三項官員専掌髙麗入貢之事〉屬下舊設滿洲兵五百二十九名䝉古兵九十四名巴勒瑚蒙古兵四十八名漢軍兵三十四名共兵七百零五名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兵四十五名三十年裁兵二十五名現實兵數六百三十五名鐵匠九名〈康熈三十一年設〉
錦州府駐防〈雍正五年設〉
副都統一員三品協領一員佐領十二員〈原設十三員乾隆四十三年裁一員〉驍騎校十二員〈原設十三員乾隆四十三年裁一員〉倉官一員筆帖式二員〈原設三員乾隆五年裁一員〉委官一員〈乾隆二十七年設〉世襲恩騎尉二員屬下步兵一百七十四名〈乾隆三十年増設〉舊設馬兵一千名乾隆二十八年裁兵五十名二十九年撥往塔爾巴哈臺兵二十四名三十年復裁一百四十名現實兵數七百八十六名鐵匠十三名〈康熈十八年設五名二十九年増設八名〉
熊岳駐防
副都統一員三品協領一員巴勒瑚佐領一員驍騎校一員佐領一員防禦八員〈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一員〉驍騎校八員筆帖式四員委官一員〈乾隆二十七年設〉世襲雲騎尉一員恩騎尉二員属下舊設滿洲兵八百五十七名䝉古兵九十二名巴勒瑚䝉古兵五十六名共兵一千零五名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兵五十一名現實兵數九百五十四名鐵匠九名〈康熈三十一年設〉
小凌河駐防〈康熈二十九年設〉
滿洲佐領一員漢軍佐領一員驍騎校二員委官五員〈乾隆二十七年設〉屬下舊設滿洲兵二十名漢軍兵一百二十名共兵一百四十名乾隆二十八年増設四十名四十三年奉
㫖増設二十名現實兵數二百名鐵匠二名〈康熈二十九年設〉
寧逺駐防〈康熈十四年設〉
滿洲佐領一員漢軍佐領一員漢軍驍騎校二員倉官一員筆帖式一員委官五員〈乾隆二十七年設〉世襲恩騎尉一員属下舊設滿洲兵二十名漢軍兵一百二十名共兵一百四十名乾隆八年増設四十名四十三年奉
㫖増設二十名現實兵數二百名鐵匠二名〈康熈二十九年設〉
中前所駐防〈康熈二十九年設〉
滿洲佐領一員漢軍佐領一員驍騎校三員委官五員〈乾隆二十七年設〉屬下舊設滿洲兵二十名漢軍兵一百二十名乾隆二十八年増設兵四十名四十三年奉
㫖増設二十名現實兵數二百名鐵匠二名〈康熈二十九年設〉
中後所駐防〈康熈十四年設〉
滿洲佐領一員漢軍佐領一員驍騎校二員筆帖式一員委官五員〈乾隆二十七年設〉属下舊設兵及新増兵數與中前所同鐵匠二名〈康熈二十九年設〉
廣寧駐防〈順治四年設〉
四品協領一員佐領三員滿洲䝉古漢軍防禦各一員驍騎校七員〈原設六員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一員四十三年増設一員〉筆帖式一員委官五員〈乾隆二十七年設〉屬下舊設滿洲兵三百六十三名䝉古兵七名漢軍兵一百十名共兵四百八十名乾隆六年由
盛京移駐兵二十名二十八年裁四十名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兵六十名現實兵數四百名鐵匠五名〈康熈十八年設〉
白旗堡駐防〈康熈二十九年自山海闗移駐〉
滿洲佐領一員漢軍佐領一員驍騎校二員委官五員〈乾隆二十七年設〉屬下舊設滿洲兵三十一名漢軍兵一百零九名共兵一百四十名乾隆二十八年增設兵四十名四十三年奉
㫖増設二十名現實兵數二百名鐵匠二名〈康熈二十九年設〉
小黒山駐防〈康熈二十九年設〉
滿洲佐領一員漢軍佐領一員驍騎校二員委官五員〈乾隆二十七年設〉属下舊設兵數及新増兵數與白旗堡同鐵匠二名〈康熈二十九年設〉
閭陽驛駐防〈康熈二十九年設〉
滿洲佐領一員漢軍佐領一員驍騎校二員委官五員〈乾隆二十七年設〉屬下舊設兵及新増兵數與白旗堡同鐵匠二名〈康熈二十九年設〉
義州駐防〈康熈十四年設〉
城守尉一員滿洲佐領九員驍騎校九員〈乾隆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二員〉内務府佐領八員〈原設十員乾隆四十三年裁二員〉驍騎校八員〈原設十員乾隆四十三年裁二員〉筆帖式一員委官一員〈乾隆二十七年設〉屬下步兵二百十四名〈乾隆三十年設〉舊設滿洲兵六百零四名䝉古兵三十二名漢軍兵六百六十四名共兵一千三百名乾隆二十八年裁兵七十名二十九年移駐塔爾巴哈臺兵六十一名三十年復裁二百零二名現實兵數九百六十七名鐵匠十八名〈康熈十八年設六名三十八年増設十二名〉謹案以上各駐防皆奉天将軍統轄之地自將軍而下其㝡重且要者則設副都統駐劄次則城守駐防次則佐領驍騎校駐防盖城守尉𨽻副都統協領佐領𨽻城守尉驍騎校等員復𨽻協領佐領而皆統𨽻於将軍其設官之數皆準設兵多寡因地異宜以奮武衛固疆圉其各路邊門皆有防禦及兵守之附載於後
興京邊門〈在 興京城東南三十里〉
章京一員〈於五部司員内揀派二年一更〉防禦一員〈於将軍所屬防禦内揀派三年一更〉属下舊設滿洲兵六名漢軍兵二十五名共兵三十一名乾隆六年由
盛京移駐兵十九名現實兵數五十名
鹹厰邊門〈在 興京城南一百四十里〉
章京一員〈於五部司員内揀派二年一更〉防禦一員〈於将軍所属驍騎校内揀派三年一更〉属下兵數與
興京邊門同
哈哩〈國語斜也〉山卡路 平頂山卡路 鹻厰營卡路〈以上三處卡路俱在鹻厰邊門内毎處係遼陽城守派官一員兵十名防禦二月一更毎年十月初一日起至四月初一日撤囘〉
坎舡溝卡路 大南溝卡路 風馬溝卡路〈以上三處卡路俱在鹻厰邊門外毎處係遼陽城守派官一員兵十名防禦兩月一更毎年四月初一日起至十月初一日撤囘〉
英莪邊門〈在開原城東二百里〉
章京一員〈於五部司員内揀派二年一更〉防禦一員〈於將軍所属防禦内揀派三年一更〉属下兵數同
花家溝卡路 耿家莊卡路 新臺卡路 商家臺卡路 〈以上四處卡路俱在英莪邊門内毎處係開原城守派官一員兵十名防禦兩月一更每年十月起至四月撤囘〉
輝發畢喇昂阿卡路 輝發湖屯卡路 碗口卡路 紅石䃳子卡路 〈以上四處卡路俱在英莪邊門外毎處係開原城守派官一員兵十名防禦兩月一更每年四月起至十月撤囘 輝發以下各語解詳見疆域形勝山川城池各卷不更臚注〉
旺清邊門〈在 興京城東南三十里舊設駐防今裁〉
馬家寨卡路 三家子卡路 老鷹營卡路 石棚溝卡路 多興阿臺卡路 〈以上五處卡路俱在旺清邊門内毎處係 興京城守派官一員兵十名防禦毎年十月起至四月撤囘〉
發畢喇卡路 那哩琿畢喇昂阿卡路 金道和倫卡路 二道黄溝卡路 斡爾敏卡路 畢什哈達卡路 〈以上六處卡路俱在旺清邊門外毎處係 興京城守派官一員兵十名防禦兩月一更毎年四月起至十月撤囘〉
威逺堡邊門〈在開原城東北三十里〉
章京一員〈於五部司員内揀派二年一更〉防禦一員〈於將軍所属防禦内揀派三年一更〉属下兵數同
靉河邊門〈在鳳凰城北一百二十里〉
章京一員〈於五部司員内揀派二年一更〉防禦一員〈於将軍所属驍騎校内揀派三年一更〉属下兵數同
𤓰坡子營卡路 邊門卡路 鐵佛寺卡路 湯堡城卡路 〈以上四處卡路俱在靉河邊門内毎處係鳳凰城守派官一員兵十名防禦一月一更毎年十月起至四月撤回〉
長嶺子卡路 棋盤嶺卡路 大江口卡路 〈以上三處毎處係鳳凰城守派官一員兵十名防禦〉
三道郎頭卡路 斜哨卡路 〈以上兩處每處係熊岳副都統派官一員兵十名防禦 以上五處卡路俱在靉河邊門外官兵皆兩月一更毎年四月起至十月撤囘〉
鳳凰城邊門〈在城西南十里〉
章京一員〈於五部司員内揀派二年一更〉屬下兵數同
佛笑島卡路 沙基子卡路 〈以上二處卡路俱在鳳凰城邊門内每處係鳳凰城守派官一員兵十名防禦兩月一更毎年十月起至四月撤回〉
中江卡路 〈在鳳凰城邊門外係鳳凰城守派官一員兵二十名防禦兩月一更每年四月起至十月撤囘〉
以上六邊門俱係
盛京兵部所轄将軍亦兼統焉
發庫邊門〈在開原城東北二十里康熈元年設〉
滿洲防禦一員〈原設筆帖式一員乾隆三十六年奉裁〉屬下舊設滿洲兵三名漢軍兵三十名乾隆六年由
盛京移駐兵七名現實兵數四十名
松嶺子邊門〈在錦州府西北九十里康熈十七年設 謹按錦州府西北九十里舊有長嶺山邊門今裁〉
滿洲防禦一員〈原設一員乾隆二十九年撥往塔爾巴哈臺四十三年復設〉属下舊設滿洲兵三名漢軍兵二十八名共兵三十一名乾隆六年由
盛京移駐兵九名現實兵數四十名
新臺邊門〈在錦州府西一百三十里順治十一年設〉
滿洲防禦一員属下舊設滿洲兵一名漢軍兵三十名共兵三十一名乾隆六年移増九名現實兵數四十名
梨樹溝邊門〈在錦州府西一百四十里康熈十八年設〉
滿洲防禦一員〈原設門尉二員乾隆五年奉裁改設防禦一員〉属下舊設滿洲兵一名漢軍兵十九名共兵二十名乾隆六年移増十名現實兵數三十名
白石嘴邊門〈在錦州府西南二百十里康熈十八年設〉
滿洲防禦一員属下舊設滿洲兵一名漢軍兵三十名共兵三十一名乾隆六年移増九名現實兵數四十名
眀水塘邊門〈在錦州府西南二百九十里康熈十八年設〉
滿洲防禦一員〈原設門尉二員乾隆五年裁改設防禦一員〉属下舊設兵二十名乾隆六年移増十名現實兵數三十名領催一名〈康熈三十八年設〉
彰武臺邊門〈在廣寧縣東北一百七十里康熈二十六年設〉
滿洲防禦一員属下舊設滿洲兵六名漢軍兵二十五名共兵三十一名乾隆六年移増九名現實兵數四十名領催三名〈康熈二十六年設〉
清河邊門〈在義州東北五十五里康熈十五年設〉
漢軍防禦一員属下舊設滿洲兵一名漢軍兵三十名共兵三十一名乾隆六年移増九名現實兵數四十名領催一名〈康熈十八年設〉
白土厰邊門〈在義州東北一百三十里康熈十五年設〉
滿洲防禦一員〈原設門尉二員乾隆五年裁改設防禦一員〉属下兵三十名領催一名〈乾隆六年設〉
九官臺邊門〈康熈十五年設〉
滿洲防禦一員属下舊設滿洲兵一名漢軍兵三十名共兵三十一名乾隆六年移増九名現實兵數四十名領催一名〈康熈十八年設〉
以上各邊門俱係
盛京將軍專轄原俱設筆帖式一員乾隆三十六年
裁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二
兵防〈二〉
吉林將軍所屬員額兵額
黑龍江將軍所屬員額兵額
各屬戰船
盛京牧政附載
恩賞官兵銀兩附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二
兵防〈二〉
吉林將軍所屬
吉林駐防〈康熈十五年設〉
將軍一員副都統一員原設協領八員佐領十一員驍騎校十一員防禦八員康熈十年將移來庫雅拉人等編設佐領十二員驍騎校十二員十三年添設防禦十五員水師營四品五品官各二員十六年將伊徹人等編設佐領二十六員驍騎校二十六員添設水師營六品官二員二十九年添設佐領七員防禦十四員驍騎校七員三十一年添設佐領六員驍騎校六員並將喀勒喀巴勒瑚人等編設佐領八員驍騎校八員三十八年添設佐領一員驍騎校一員雍正十一年添設鳥鎗營叅領一員佐領八員驍騎校八員乾隆三十年將巴勒瑚錫伯人等編設䝉古協領一員世襲騎都尉八員雲騎尉三十一員恩騎尉三員屬下領滿洲兵二千五百六十三名錫伯兵六十七名巴勒瑚兵三百五十名漢軍兵一百二十名鳥鎗營兵六百七十四名共兵三千七百七十四名其餘所設主事筆帖式等員俱詳載職官卷
寧古塔駐防〈康熈十五年設〉
副都統一員協領二員佐領十二員〈原設八員康熈三十八年乾隆二十五年兩次共增設四員〉防禦十二員驍騎校十二員〈原俱設五員康熈五十二年各増設三員乾隆三十年各増設四員〉堂左右司筆帖式四員倉筆帖式二員倉官一員教習官二員世襲騎都尉三員雲騎十九員恩騎尉一員屬下領滿洲兵一千四百名
白都訥駐防〈康熈三十一年設〉
副都統一員協領二員佐領十員〈康熈五十二年増設〉防禦八員驍騎校十員䝉古佐領二員驍騎校二員〈康熈四十六年増設〉辦理䝉古事務委署主事一員〈乾隆二十六年裁白都訥巡檢改設此員例由京補放〉堂左右司筆帖式四員倉筆帖式二員繙譯筆帖式二員〈内䝉古一員〉教習官二員醫官一員世襲騎都尉一員雲騎尉七員屬下領滿洲兵一千名
三姓駐防〈康熈五十三年設〉
副都統一員協領二員佐領十五員防禦八員〈雍正十年増設〉驍騎校十五員〈佐領驍騎校原俱設四員雍正十年各増設十六員共二十一年移駐拉林各五員〉倉官一員倉筆帖式二員〈原設委署協領一員乾隆元年裁改設倉筆帖式二員〉堂左右司筆帖式四員教習官二員世襲騎都尉三員雲騎尉八員屬下領滿洲兵一千五百二十名
阿勒楚喀駐防〈雍正四年設〉
副都統一員〈乾隆二十一年増設〉協領一員佐領七員防禦一員驍騎校六員倉官一員倉筆帖式二員堂左右司筆帖式四員教習官一員世襲雲騎尉二員屬下領滿洲兵四百六名
拉林駐防〈乾隆九年設原設副都統一員乾隆三十四年裁後歸阿勒楚喀副都統兼轄〉
協領一員佐領六員防禦五員驍騎校七員倉官一員倉筆帖式二員筆帖式二員教習官一員世襲騎都尉一員雲騎尉三員屬下領滿洲兵四百六名
打牲烏拉駐防 〈國初設〉
總管一員協領二員佐領八員防禦四員驍騎校十一員〈原設七員乾隆二十四年増設四員〉倉官一員〈乾隆二十七年増設〉筆帖式六員世襲雲騎尉四員屬下領滿洲兵七百名八旗壯丁三千一百二名
伊屯駐防〈雍正五年設〉
佐領二員防禦二員驍騎校四員屬下領滿洲兵二百名
鄂摩和索羅駐防
佐領一員防禦一員驍騎校一員屬下領滿洲兵一百二十名
巴延鄂佛羅邉門〈在吉林北二百十里以下 國語觧䝉古語觧已見山川城池各卷者不另注〉
伊屯邉門〈在吉林西北一百九十里〉
克爾素邉門〈在吉林西北四百六十里〉
布爾圗庫蘇巴爾罕邉門〈在吉林西北五百六十八里〉以上四邉門毎門各設滿洲防禦一員筆帖式
一員兵二十名壯丁共一百五十名
黒龍江將軍所属
齊齊哈爾駐防〈康熈三十三年設〉
將軍一員〈康熈三十八年移駐〉副都統一員協領八員佐領十六員康熙二十八年増設漢軍佐領二員三十年將逹呼爾人等編設佐領十六員三十一年増設漢軍佐領二員三十三年增設巴勒瑚佐領四員防禦八員驍騎校四十員火器營𠫵領一員管理驛站六品官二員官莊七品官一員世襲輕車都尉兼雲騎尉一員輕車都尉三員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一員騎都尉六員雲騎尉六員恩騎尉二員屬下領滿洲馬兵二千九十名領催一百六十名前鋒十名驛站領催二十八名屯領催三名鳥鎗匠三名弓匠二十四名鐵匠三十二名鞍匠二十名
水師營〈康熙二十三年設〉
總管一員四品官二員六品官二員管理造船四品
官一員五品官一員六品官一員筆帖式二員屬下設領催八名水手二百六十八名造船領催八名水手三百名墨爾根駐防〈康熈二十三年設〉
副都統一員協領四員索倫達呼爾佐領十五員漢軍佐領二員〈雍正五年設〉防禦八員驍騎校十七員筆帖式四員倉官一員倉筆帖式二員管理官莊七品官一員管理臺站官一員随印筆帖式一員十臺筆帖式十員世襲輕車都尉一員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一員騎都尉二員雲騎尉八員屬下領滿洲馬兵八百五十六名領催六十八名前鋒四十名屯領催一名鳥鎗匠一名弓匠鐵匠各十五名
水師營
原設四品官一員乾隆三十六年將軍增海
奏裁歸本城協領兼管屬下設領催一名水手四十三名
墨龍江駐防〈康熈二十三年設〉
副都統一員協領四員佐領十六員索倫達呼爾佐領八員漢軍佐領二員防禦八員驍騎校二十六員筆帖式四員倉官一員倉筆帖式二員管理官莊七品官一員世襲騎都尉二員雲騎尉二員恩騎尉一員屬下領滿洲馬兵一千二百九名耕種公田馬兵一百三十五名養育兵一百三十五
名〈乾隆三十六年増設〉領催一百四名前鋒四十名屯領催四名鳥鎗匠二名弓匠十六名鐵匠二十四名鞍匠二名
水師營
總管四品官一員五品官二員六品官二員屬下設領催八名水手四百十九名
呼倫布雨爾駐防〈雍正十年設〉
統領一員總管四員管轄索倫副總管三員佐領二十四員驍騎校二十四員管轄新編巴勒瑚總管二員副總管四員佐領二十四員驍騎校二十四員〈俱雍正十二年設〉管轄兀魯特總管一員佐領二員驍騎校二員䕶軍校二員筆帖式四員〈原設二員乾隆十一年増設二員〉世襲三等輕車都尉一員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七員騎都尉二十二員雲騎尉七十九員七品官一員屬下舊設馬兵一千七百七十四名乾隆三十六年增設五百名共兵二千二百七十四名領催二百名前鋒二十六名
呼蘭城駐防〈雍正十年設〉
城守尉一員副城守尉二員佐領八員驍騎校八員筆帖式二員管理官莊七品官一員七品倉官一員倉筆帖式二員世襲雲騎尉一員屬下領馬兵四百五十二名領催三十二名屯領催五名弓匠鐵匠各八名
布特哈駐防〈康熈三十年設兼管博爾多駐防事〉
滿洲總管一員索倫達呼爾總管二員副總管十六員〈原設索倫達呼爾副總管八員雍正五年增設滿洲副總管八員〉佐領九十七員〈雍正乾隆年間陸績増設至九十八員乾隆十五年奉裁一員〉驍騎校九十六員〈俱隨各佐領分設其管理步兵佐領一員人數較少並未設立驍騎校〉筆帖式四員〈原設二員乾隆二十五年増設二員〉世襲三等男一員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一員二等輕車都尉六員三等輕車都尉六員騎都尉六員騎都尉兼一雲騎尉九員騎都尉四十一員雲騎尉一百三十一員雲騎尉兼二等侍衛一員三等侍衛一員藍翎侍衛一員雲騎尉兼恩騎尉一員七品官二員屬下舊設馬兵一千八百名領催一百八十四名
烏魯蘇穆丹喀倫〈駐防官一員領兵十七名毎月一更烏魯蘇以下各語觧已見山川城池各卷者不更臚注〉
巴拉畢喇昻阿喀倫〈駐防官一員領兵五名每月一更〉
伊瑪畢喇昻阿喀倫〈駐防官一員領兵四名三月一更〉
庫雨勒河喀倫 語敏河喀倫 科卜齊勒喀倫〈以上三喀倫毎䖏駐防官十員領兵九名毎月一更〉
珠爾特依喀倫 錫伯爾布拉克喀倫 巴延珠爾克喀倫 烏雨勒赫齊喀倫 巴雅斯呼朗温都爾喀倫 巴圗魯和碩喀倫 庫克多博喀倫額爾徳尼〈䝉古語寳貝也〉托勒輝喀倫 孟克〈䝉古語經常也〉錫哩〈平矮山也〉喀倫 薩巴噶圗〈䝉古語有器也〉喀倫 蘇克特依〈䝉古語有斧也〉喀倫察罕鄂拉喀倫〈以上十二處俱在呼倫布雨爾與俄羅斯接界處毎處駐防官一員領兵三十名毎二喀倫之中設一鄂博喀倫官兵毎日巡察三月一更遇〉
〈有越境抵羅斯及偷盗牲畜者歸總管呈報辦理䝉古語鄂博堆石以為祭處也〉
庫勒都爾河喀倫 特爾墨勒津河喀倫 特尼河喀倫 崇古林谷口喀倫 墨爾根河喀倫阿爾噶圗谷口喀倫 喀喇鄂索谷口喀倫 薩竒勒圗〈䝉古語有戒律也〉山喀倫 開拉哩河翁昆喀倫温都爾額埒蘇喀倫 烏蘭昻阿喀倫 布拉克圗舍哩喀倫 摩該圗舍哩喀倫 托勒輝圗舍哩喀倫 鄂勒圗舍哩喀倫〈以上十五處係在游牧處北面跨拒俄羅斯來路毎處駐防官一員領兵二十名毎月一更〉
喀卜齊哈圗喀倫 阿拉勒圗喀倫 扎拉喀倫布爾克爾〈䝉古語籠屉也〉喀倫 和爾哈圗喀倫 哈薩圗喀倫 音辰喀倫 阿嚕布拉克喀倫 穆敦哈薩圗喀倫 扎穆呼都克喀倫 貝爾布隆徳爾蘇喀倫 鄂爾遜河烏蘭昻阿喀倫 額布都克喀倫 拉們罕布爾都哩喀倫 烏黙克依布拉克喀倫 納爾蘇喀倫〈以上十六處係與喀爾喀車臣汗分界處毎二處駐防官一員毎處𣲖兵十名一月一更 謹按黒龍江徼外境壌牙錯地無邉墻各處俱設喀倫所以防禦俄羅斯毎年四五月間經將軍𣲖協領三員佐領六員驍騎校六員兵二百四十名分三路前往楚爾海圗黙哩訥克格爾畢齊河口額爾古訥河口等處巡察遇有越境之俄羅斯即行捕送將軍請〉
〈㫖辦理 索倫語格爾畢齊有名人也其餘各語解已詳見疆域形勝山川城池各門〉
各屬戰船
旅順口戰船六隻〈係奉天將軍所轄康熈五十三年由浙閩兩省送至十隻乾隆十九年奉裁四隻毎隻水手十名毎屇三年小修又三年大修又三年〉
〈題明拆造乾隆二十六年定例勘明造修不得拘於年限毎遇修造時所需木植等項俱於南省採
辦由盛京户部支領銀兩例限一百日工竣〉
齊齊哈爾大戰船十隻二號戰船十五隻〈原設三十一隻康熈四十年撥給黒龍江十隻雍正五年撥給墨爾根六隻〉江船五隻〈原設九隻雍正五年撥給墨爾根四隻〉划子船十隻〈乾隆三十八年奉裁〉
墨爾根二號戰船六隻江船四隻〈雍正五年自齊齊哈爾撥給〉黒龍江大戰船十隻二號戰船四十隻〈原設三十隻康熈四十年自齊齊哈爾移增十隻〉江船十隻划子船十隻〈乾隆三十八年奉裁以上戰船俱係墨墨龍江將軍所轄〉
盛京牧政附載
大凌河牧群馬營在
盛京城西南四百六十里康熈八年設騍馬十群〈毎群四百匹〉至乾隆六年孳生共四十六羣〈𩦐馬十羣課馬三十六羣〉
十三年裁十六羣二十六年自養息牧哈達撥來𩦐馬二群騍馬六羣每届三年平羣一次又駱駝五十隻係乾隆六年撥至隨羣牧放不報孳生養息牧哈達牧羣馬營在
盛京西八十五里康熈八年設騍馬三羣陸績孳生至三十羣〈𩦐馬六羣騍馬二十四羣〉乾隆十五年奉裁二十二羣二十年併裁餘馬八羣俱歸大凌河牧放養息牧邉外蘇魯克牧牛羊營在
盛京城西北一百六十里原係
盛京禮部管理乾隆二十九年奉
㫖歸將軍管理額設牛二千頭每届六年平群一次羊一萬隻三年平羣一次每年以孳生抵補足數遇有祭祀供用
養息牧邉外蘇魯克黑牛羣牧營在
盛京西北二百里額設牛一千頭六年平羣一次毎遇孳生時挑選角尾端正者以供祭祀之用養息牧邉外牧羣牛營在
盛京西北三百二十里康熈三十二年設牛五百頭為五羣陸績孳生至二千三百八十一頭後奉裁三百八十一頭定設牛二千頭六年平羣一次〈以上各處牧政俱係奉天將軍統轄所設官員俱詳戴職官卷〉
盛京内務府所牧馬羣凢例用官馬以時選送京師
恩賞官兵銀兩附載
乾隆元年奉
㫖發銀二十萬兩滋息遇官兵吉凶事件以作
賞項八年復發銀二十萬兩二十三年將滋息銀兩裁
汰所有兵丁
賞項改於官項内支領驍騎校吉事賞銀十兩領催前鋒等吉事賞銀八兩馬兵吉事賞銀六兩步兵及匠役吉事賞銀四兩乾隆三十九年奉
恩㫖駐防孀婦孤子毎遇吉事俱准賞銀三兩已前曽食餉銀之兵役其子孫現係閑散吉事俱准賞銀二兩凡凶事賞項銀數皆倍之奉天吉林黒龍江各屬俱同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三
名宦〈一〉
漢
後漢
三國魏
晉〈前燕附〉
北齊
隋
唐
欽定盛京通志
名宦
〈臣〉等謹案遼東於漢初雖已置郡而地以浿水為界自浿以外皆燕人衛滿所據故其時遼東太守特與滿申禁約而政蹟未有聞也建孝武元封三年悉定遼東分設真番臨屯樂浪元莬四郡益置官吏於是循聲卓然可紀矣自漢已後宦其地牧其民俎豆其土者代不乏人矧今
留都重地自将軍五部以及尹丞守令莫不整勅紀
綱仰副我
國家澄敘官方之至意吏治蒸蒸不惟其名惟其實此名之所以克稱也歟謹志名宦二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三
名宦〈一 忠節附〉
漢
謹案舊志於漢名宦首列荀彘楊僕葢以其有定遼之功也考史記朝鮮傳燕人衛滿據朝鮮至其孫右渠殺遼東東部都尉涉何為冠亂元封二年秋遣樓船將軍楊僕與左將軍荀彘討之彘數與僕期戰僕欲約降右渠不㑹彘疑其有反計執捕之并其軍急撃朝鮮三年夏朝鮮人殺右渠來降遂定為真番臨屯樂浪元莬四郡彘還坐與僕争功相嫉棄市據此則僕初無定遼之功彘雖定遼而以争功見誅不掩其罪且僕本酷吏史氏黜之與張湯同傳則其人皆不足以冠名宦之首爰録自甘延夀以下庶于循名責實之義或有當焉
甘延夀字君況北地郁郅人少良家子善騎射嘗超距踰羽林亭樓由是遷為郎累遷至遼東太守車騎將軍有治行
范明友宣帝時人拜度遼將軍嘗將二萬騎出遼東擊烏桓破之遼東西之民賴以安輯以功封平陵侯
後漢
祭彤字次孫潁川人建武十七年拜遼東太守時匈奴鮮卑及赤山烏桓連和强盛數入塞殺掠士民彤厲兵馬廣斥堠冦至數破走之二十一年秋鮮卑萬餘騎寇遼東彤率數千人迎擊之自被甲陷陣斬首三千餘級獲馬數千匹鮮卑震怖不敢復窺塞彤乃離其黨與撫以恩信威聲暢於北方西自武威東盡元莬及樂浪皆來内附野無風塵悉罷縁邊屯兵彤在遼東幾三十年衣無兼副顯宗徵為太僕及卒烏桓鮮卑追思無已毎朝賀京師過冡拜謁號泣乃去遼東吏人為立祠四時奉祭焉
耿䕫字定公扶風茂陵人耿國次子少有氣決以功封栗邑侯遷遼東太守有治績和帝元興元年貃人寇郡界夔追斬其渠帥南單于叛夔率鮮卑及諸部兵追至屬國故城追擊破之遷行度遼將軍事安帝建光中拜度遼將軍
蔡諷安帝時人始拜遼東太守元初五年髙句驪王宫與濊貊宼元莬攻華麗城諷與元莬太守姚光擊破之夏髙句驪復與鮮卑入寇攻遼隊諷追擊于新昌戰殁功曹耿耗兵曹掾龍瑞兵馬掾公孫鬴以身扞諷俱歿於陣〈忠節附載〉
陳禪字紀山巴郡安漢人安帝永寧元年轉元莬侯城障尉拜遼東太守時邊人畏其威强北寇入邊禪不加兵但使吏卒往曉諭之單于隨使還郡禪于學行禮為説道義以感化之懐服而去龎參字仲達緱氏人河南尹龎奮舉為孝亷歴官遼東太守恩信大著後遷度遼將軍
馮緄字鴻卿巴郡宕渠人緄父煥前在安帝時為幽州刺史疾惡致罰時元莬太守姚光亦失人和建光初怨者詐作璽書譴責煥光下遼東都尉龎奮使速行刑奮即斬光收煥煥欲自殺緄疑詔文有異止之煥乃上書自訟果詐者所為徵奮抵罪而煥已歿帝愍之賜煥光錢各十萬以子為郎中緄由是知名順帝時鮮卑寇邊以緄為遼東太守曉諭降集寇皆弭服邊陲以安
耿曄字季遇耿恭之孫也順帝時為烏桓校尉破敵有功鮮卑震怖數萬人赴遼東降及敵寇遼東屬國曄移屯無慮城以拒之威振北方後遷度遼將軍
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陽人舉孝亷順帝時遷遼東太守有政聲烏桓望風率服迎拜界上
度尚字博平山陽湖陸人桓帝時為遼東太守數月鮮卑率兵來攻尚與戰破之邊人憚畏逺近綏寧延熹九年卒于官
公沙穆字文乂北海膠東人習韓詩公羊春秋尤鋭思河洛推步之術舉孝亷桓帝永夀時累遷至遼東屬國都尉善得吏人歡心卒于官
趙苞字威豪甘陵東武城人舉孝亷為遼西太守抗厲威嚴名振邊俗遣使迎母及妻子道經栁城值鮮卑入塞刼苞母以擊郡苞督兵禦之賊出母示苞苞號謂母曰為子無狀本欲以微禄養不圖為母作禍今不得顧私恩毁忠節母遥謂曰人各有命何得相顧以虧忠義即進戰賊悉摧破母妻皆為所害事平封苞為鄃侯苞歸葬訖謂鄉人曰食禄而避難非忠也殺母以全義非孝也如是何面目立于天下遂嘔血而死
段熲字紀明姑臧人舉孝亷桓帝時遷遼東屬國都尉時鮮卑犯塞熲率所領馳擊恐賊驚去乃使驛騎詐齎璽書詔熲熲偽退設伏敵以為信入追熲熲縱兵大破之在邊十餘年秋毫不累民與將士同甘苦未嘗一日蓐寢故所向有功
公孫琙桓帝時為元莬太守永康元年扶餘王夫台將二萬餘人寇元莬琙擊破之熹平三年扶餘遂奉章貢獻
橋元字公祖睢陽人桓帝末鮮卑髙句驪並叛舉
元為度遼將軍假黄龯元至鎮休兵養士然後督諸將討擊悉破散之在職三年邊陲安静
耿臨靈帝建寧元年遼西邱力居有衆五千餘落自稱王遼東蘇僕延有衆千餘落自稱峭王右北平烏延有衆人百餘落自稱汗魯王耿臨為元莬太守討降之先是殤帝安帝時髙句驪王宫數寇遼東蔡諷討之不能克宫死子伯固立犯遼東西安平殺帶方令建寧二年為臨所敗伯固降服乞屬元莬遼東西乃寧
公孫瓚遼西令支人舉孝亷靈帝時除遼東屬國長史嘗從數十騎出塞見鮮卑數百騎瓚乃退入空亭中約從騎曰彼衆十倍于我今不衝之則死矣乃自持矛兩頭施刃馳殺數十人寇遁去憚其勇健不敢犯邊後以功封都亭侯
謹按漢昭帝元鳳三年置度遼將軍後罷至東漢明帝永平八年復置屯五原曼柏葢在今榆林北邊境去遼東絶逺其曰度遼者宋劉恕云遼訓逺謂度絶逺以征伐也考後漢李膺張奐皇甫規諸人皆拜度遼將軍而實未嘗莅遼東之地舊志概引入遼東名宦未免冗濫今悉置不録
三國魏
牽招字子經安平觀津人曹操將擊袁譚而栁城烏桓欲出騎助譚操以招嘗領烏桓遣詣栁城説令罷兵後從討烏桓至栁城拜䕶烏桓校尉文帝立拜招使持節䕶鮮卑校尉廣布恩信招懐降附至十餘萬落
田豫字國讓漁陽雍奴人魏文帝時持節䕶烏桓校尉牽招解雋並䕶鮮卑自髙栁以東濊貊以西鮮卑數十部相連結豫皆以計破散之豫清約儉素朝廷賞賜皆散之將士鮮卑素利等數來客見私意一無所受咸髙其節
母邱儉字仲恭河東聞喜人青龍中加度遼將軍使持節䕶烏桓校尉率幽州軍至襄平屯邊隧遼西烏桓䕶留等隨袁尚奔遼東者並相率降從討公孫淵定遼東以功封安邑侯正始中髙句驪數叛儉督步騎萬人出元莬境與句驪王宫大戰沸流水連破之遂登丸都破滅其城宫㩦妻子逺竄初句驪沛者名得來數諫宮不從歎曰立見此地將生蓬蒿遂不食死舉國賢之儉令諸軍不壊其墓不伐其樹並釋其妻子令贍養得所遼人悦服正始七年復討髙驪及濊貊破之韓那奚等數十國皆降
王頎字孔碩東萊人官元莬太守正始中母邱儉復征髙句驪其王宫遂奔買溝時儉遣頎追宫過沃沮千有餘里至肅慎氏南界刻石紀功刋丸都山銘不耐城穿山溉灌民賴其利
張邈鉅鹿人為遼東太守著自然好學論為人有逺識吏民懐之
晉
張華字茂先范陽方城人都督幽州軍事撫納馬韓新彌諸國依山帶海去州四千餘里前代所未附者二十餘國咸來朝獻
謹按張華都督幽州宦績似不専在遼東境内但史言馬韓新彌東方諸國去幽州四千餘里則實兼今奉天吉林寧古塔之地因志之
賈沈太康時為遼東都䕶先是慕容廆破扶餘其王依慮自殺其子依羅求請援于東吳校尉何龕龕使沈救之廆遣其將孫丁率騎邀之于路沈力戰斬丁遂復扶餘國
慕容廆字弈洛瓌先世居遼秦漢之際分保鮮卑山三國魏初曽祖莫䕶跋率諸部入居遼西從伐公孫淵有功拜率義王乃以慕容為姓自云慕二儀之徳繼三光之容也父涉歸以全栁城功拜單于遷邑於遼東北生廆雄傑有大度張華一見許為命世之器晉愍帝建興中拜廆昌黎遼東二國公時中原多故邊圉淪陷廆在遼東教民農桑修明刑政舉賢任能招撫流亡士庶歸之敗髙句麗之衆立遼東郡元帝太興中進封遼東郡公廆嘗言獄不可不慎賢不可不敬稼穡不可不急酒色便佞不可不戒著家令數千言卒贈車騎將軍開府儀同三司謚曰襄
裴嶷字文冀河東聞喜人清方有幹畧累官滎陽太守以兄武守元莬求為昌黎太守武卒嶷被徵道梗不得達乃與武子開投廆廆以嶷為長史用其䇿遂破悉獨官嶷嘗獻㨗于晉帝試留之以觀其意嶷辭曰慕容將軍越在海表乃心王室故遣臣萬里歸誠今若留臣必謂國家遺其僻陋孤其丹心是以微臣區區貪還反命耳帝乃遣還廆嘗謂羣僚曰裴長史名貴中朝而屈于此殆天所以授我也後出為遼東相轉樂浪太守
韓恒字景山灌津人永嘉之亂避地遼東依校尉崔毖毖敗為慕容廆所得拜参軍咸和中廆僚屬宋該等建議表請廆為大將軍燕王之號恒駁曰晉室喪亂無復綱紀明公忠武篤敬憂勤社稷抗節孤危之中建功萬里之外終古勤王之義未之有也夫立功者患信義不著不患名位不髙今宜繕完甲兵以清四海若要君以求寵爵者非為臣之義廆未用其言後遷營邱太守政化大行慕容翰字元邕廆之庶長子性雄豪多權畧猨臂工射永嘉三年遼東太守龎本以私憾殺東夷校尉李臻遼東鮮卑素喜連木丸津等因欲為亂翰言于廆曰求諸侯莫如勤王今連津跋扈托為龎本報仇内實幸災為寇遼東傾沒中原離亂勤王仗義今其時也宜合義兵問連津之罪興復遼東並吞二部以立霸王之基廆從之以翰為前鋒率騎東擊連津破斬之立遼東郡而歸于晉廆復遣翰攻段疾陸眷遂鎮徒河壁青山及鎮遼東撫安民人甚有威惠
陽躭北平無終人清直端敏仕為遼西太守慕容翰攻段氏于陽樂獲躭廆甚敬禮用為謀主官東夷校尉
前後燕〈附〉
皇甫真字楚季安定朝那人弱冠髙才慕容皝即位任平州别駕時百姓勞瘁真意欲寛賦減税休息戸役時不能從後以敗麻秋功拜奉車都尉守遼東營邱二郡皆有善政
謹案裴嶷韓恒慕容翰雖皆為慕容廆所臣然當時廆率其僚屬尚臣事于晉故志内悉𨽻為晉名宦至慕容皝僭號稱王皇甫真以下諸人始另列諸燕以别之並附識于卷
慕容恪字元恭皝之第四子從皝征伐臨機多奇䇿使為遼東鎮將甚有威惠髙句驪憚之不敢為寇及伐夫餘身當矢石摧鋒而進所嚮輒潰劉佩河間人為元莬太守咸康四年趙石虎攻慕容皝皝欲奔慕輿根諫而止劉佩曰今强寇在外衆心恟懼臣請出擊之縱無大捷足以安衆乃將敢死數百騎出衝趙軍所向披靡于是士氣百倍慕輿根等遂敗趙兵境内以安
慕容農廆之裔孫初髙句驪寇遼東司馬郝景率衆救之為所敗遼東元莬遂沒農進伐髙句驪克之復遼東元莬二郡及慕容垂立國封農為遼西王在龍城五年庶政修舉後召還以慕容隆代之隆因農舊規修而廣之遼境遂安
北齊
髙寳寧武平末為營州刺史鎮黄龍夷夏重其威信周師將至鄴寳寧率驍鋭并契丹韎𩏌萬餘騎將赴救至北平聞鄴都不守便歸營州周遣使招慰寳寧却其勅書還據黄龍竟不臣周
隋
韋冲京北杜陵人文帝時封義豐侯遷營州總管冲寛厚得衆撫韎𩏌契丹皆能致其死力奚霫朝貢相續髙驪主元率韎𩏌萬餘騎宼遼西冲擊走之
麥鐵杖始興人大業八年征髙驪為將時賊阻遼水拒守鐵杖將度遼謂其三子曰吾荷國厚恩今乃吾報命之秋唯誠與孝汝其勉之時造浮橋于遼水西岸既成引橋趨東岸橋短去岸丈餘賊大至鐵杖奮躍登岸與錢士雄孟金釵等皆力戰死詔贈鐵杖宿公諡武烈〈忠節附載〉
謹按隋唐時從征髙麗諸將非宦于遼東著有名蹟者比舊志録為名宦殊失區别而其中固有攻克名城拓疆闢土與夫死節諸臣捐軀致命于其地者其豐功亮節不可不紀爰擇而志之
來獲爾字從善江都人以平壤道行軍總管率樓船指滄海入自浿水去平壤六十里與髙麗遇進擊大破之追奔至城下毁其郛㑹宇文述兵敗乃旋大業十年又帥師渡海至卑奢城髙麗舉國迎戰獲爾擊破之髙元震懼執叛臣斛斯政詣遼東城下請降帝許之遂旋師
李景字道興天水休官人大業七年從征髙麗為將攻武厲城破之九年復出遼東師旋追兵大至景擊走之進爵滑國公十二年煬帝令景營遼東戰具于北平粟帛山積景無所私江都之變盜賊蜂起遼西太守鄧暠救景遂歸栁城將還幽州遇賊見害契丹韎𩏌素感其恩聞之莫不流涕唐
張儉字師約京兆新豐人以功累遷營州都督兼䕶東夷校尉營州部與契丹韎𩏌奚霫諸部切畛髙麗引衆入寇儉擊破之太宗征遼儉率兵渡遼水趨建安城破髙麗兵封皖城郡公後改東夷校尉官為都䕶府即以儉為都䕶
李道宗字承範太祖曽孫貞觀中髙麗莫支離阻兵不服太宗征之以道宗為遼東道副大總管道宗請將百騎先覘形勢帝問往返幾日對曰往返兼旬周覽十日遂秣馬束兵傍南山直入遼東城南相險易度營陣便處將還髙麗兵斷其後更走間道如期謁見詔與李勣為前鋒拔葢年城㑹救至道宗等所將纔四千虜十倍軍中議保險以須道宗曰吾屬為前軍當清道迎乘輿尚何待遂選壯騎數十突進賊營左右出入勣合擊大破之李勣字懋功離狐人貞觀十六年以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十六總管兵以伐髙麗十九年勣趨遼東自通定濟遼水拔葢牟遼東白崖等城從戰駐蹕山功最多二十一年復與牛進達伐髙麗勣克南蘇木底進達克石城乾封初仍充遼東道行臺大總管擊髙麗下十七城總章元年拔扶餘南蘇木底蒼巖城進圍平壤執髙藏男建等分其地州縣之
薛仁貴絳州龍門人名禮以字行躬耕時將改葬其先妻栁曰天子自征遼東求猛將君盍圖功名以自顯富貴還鄉葬未晚仁貴乃應募至安邑㑹郎將劉君卬被圍仁貴馳救斬賊擊馬鞍由是知名王師攻安市髙麗率衆拒戰仁貴白衣持㦸鍵兩弓呼而馳所向披靡帝遣使馳問白衣者誰曰薛仁貴帝召見喜得彪將授遊擊將軍顯慶三年詔副程名振伐髙麗破之於貴端城四年破温沙多門於横山及戰石城有善射者多殺官軍仁貴乃單騎突擊賊弓矢俱廢遂生擒之乾封初援泉男生大破髙麗進拔扶餘威振遼海髙麗平進檢校安東都䕶封平陽郡公移治新城撫孤存老檢制盜賊隨材任職褒崇節義髙麗士衆皆欣然忘亡契苾何力鐵勒人太宗征髙麗烏骨城為白巖聲援何力挺身陷陣槊中腰尚輦奉御薛萬徹單騎往救出何力於萬衆之中帝親傅瘡藥何力益憤束瘡再戰城既拔得刺何力者髙突勃騶使自殺辭曰彼為主冐白刃以刺臣義士也捨之龍朔初拜遼東道行軍總管擊髙麗進兵鴨緑餘衆多降乾封初詔以何力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安撫大使副李勣同趨髙麗何力大破髙麗於南蘇進拔扶餘先引兵趨平壤勣軍繼之髙麗平
程名振洺州平恩人破劉黑闥有功拜營州長史封東平郡王從征髙麗拜平壤道行軍總管攻沙卑城破獨山陣皆以少擊衆永徽六年以營州都督兼東夷都䕶擊髙麗於貴端水焚其新城顯慶三年與仁貴攻拔赤熢鎮破髙麗大將豆方婁龍朔三年與蘇定方等復伐髙麗敗之
龎同善乾封初以遼東道行軍總管援泉男生及髙麗戰敗之男生率師來㑹詔拜同善特進遼東大都督封元莬郡公
髙偘永徽中為北道安撫使以功厯安東都䕶乾封初進營州都督為遼東道行軍總管討髙麗咸亨初以東州道行軍總管破髙麗于泉山總章二年髙麗鉗牟岑叛復以偘為東州行軍總管與將軍李謹行討之鉗牟岑走新羅徙都䕶府治遼東州破叛兵於安市又敗之于泉山蘇定方名烈以字行冀州武邑人永徽六年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伐髙麗敗之於貴端水龍朔元年復破之於浿江
劉仁軌尉氏人麟徳初為帶方州刺史破百濟立唐社稷頒正朔及廟諱然後屯田儲糗糧訓士卒以圖髙麗總章元年為遼東道副大總管兼安撫大使與李勣討髙麗平之
泉男生字元徳髙麗葢蘇子為弟男建男産産等所逼遂率衆與契丹靺鞨兵内附明年入朝遷大都督遼東郡公詔還軍與李勣攻平壤擒髙藏進卞國公奉詔安撫遼東並置州縣招流亡平斂賦罷力役民悦其寛卒諡曰襄勒碑著功龎孝泰龍朔元年為沃沮道行軍總管伐髙麗二年及髙麗戰于蛇水死之〈忠節附載〉
許欽寂安陸人萬嵗通天元年契丹入寇詔為安東討擊使戰崇州敗被禽時契丹方圍安東脅令説屬城未下者欽寂呼安東都䕶裴元理曰賊朝夕當滅幸謹守遂遇害贈刺史諡曰忠〈忠節附載〉王元志天寳時為安東都䕶安禄山反與營州侯希逸共斬其親將拜元志平盧節度使兼御史大夫蘇元明奏徳宗有云御史大夫王元志壓巫閭臨幽都其為時倚重如此
全客努懐州武涉人開元中室韋首領段普洛數苦邊節度使薛楚玉使客努單騎襲之斬其首以歸拜左驍尉將軍數戰有功安禄山反平盧節度副使吕知誨降賊害安東副都䕶馬靈詧客努與諸將殺知誨遣使與安東將王元志相聞天寳十五載以客努為栁城郡太守賜名正臣以元志為安東副大都䕶正臣遣使道海至平原與太守顔真卿相結且請出師未至而平原失乃還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四
名宦〈二 忠節附〉
遼
金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四
名宦〈二 忠節附〉
遼
耶律伊濟字伊徳實幼豪爽不羣長通諸部語太祖經營之初多預軍謀天顯元年渤海平立耶律倍為東丹王以伊濟為中臺省右次相莅事勤恪威信並行太宗即位上言渤海昔畏南朝阻險自衛居輝罕城先帝克之己歸版圖但去上京遼邈恐為後患梁水之地乃其故鄉又有木鐵鹽魚之饒冝徙居之選其徒以翼吾左突厥党項室韋夾輔吾右可以坐制南邦混一天下帝嘉納之詔徙東丹國民於梁水時稱其善守〈䝉古語伊濟每部之部也原作羽之伊徳實食物也原作寅底哂國語輝罕圍塲也原作忽汗今俱譯改〉
耶律隆先字團隠耶律倍之子博學能詩景宗即位封平王兼政事令留守東京薄賦税省刑獄恤鰥寡數薦賢能之士後與統軍耶律舒嚕討髙麗有功卒葬醫巫閭山之道隠谷〈國語舒嚕珊瑚也原作室魯今譯改〉和勒博字實訥耶律吼之子穆宗初以平察克功授昭徳軍節度使黄龍府軍將燕頗殺守臣以叛和勒博討之破賊於鴨緑江〈按昭徳軍即今瀋陽國語和勒博謂聨絡也原作何魯不蒙古語實訥新也原作斜寜察克時也原作察割今俱譯改〉
蕭巴雅爾字韓隠聖宗統和十五年加政事令遷東京留守開泰五年封東平王巴雅爾為政寛裕而善斷諸部畏愛民以殷富〈蒙古語巴雅爾喜也原作排押今譯改〉蕭栁字圖們多智能文膂力過人聖宗統和十七年南伐有功其父巴雅爾留守東京奏栁為四軍兵馬都指揮使明年為北女直詳衮政濟寛猛部民畏愛遷東路統軍使秩滿百姓願留復任許之後致仕卒耶律觀音努集栁所著詩千篇目曰嵗寒集〈圖們解見疆域形勝卷原作徒門索倫語詳衮理事官也原作詳穏觀音努原作觀音奴今俱譯改〉
李夀英里貫未詳聖宗統和八年為嚴州刺史有惠政部民請留從之
韓制心幽州安次人聖宗開泰中拜上京留守太平中歴中京留守數以不曲法不虐民不愛官自箴嵗若不登奏免租賦民若被兵奏發廩賑寵居貴戚而不驕屢徙王位而不矜卒之日部民若哀父母
韓徳凝玉田人謙遜亷謹聖宗開泰中任崇義軍節度使移鎮廣徳秩滿部民請留從之
李可舉里貫未詳聖宗開泰初任中京留守推官治獄平允詔超遷之
蕭孝穆小字和爾沁聖宗太平九年大延琳叛於東京以孝穆為都統致討孝穆去城四面各五里許築城堡圍之遂擒延琳以功授東京留守治遼陽為政寛簡撫納流徙民甚安之〈和爾沁唐古特語和爾䝉古人也沁大也原作胡獨厪今譯改〉
劉晨言里貫未詳聖宗開泰元年任中京留守推官治獄明允詔超遷之
耶律布庫字提隠初從伐髙麗有功累遷上京客省副使聖宗太平二年城鴨緑江布庫守之有治蹟五年遷東京統軍使蒞政嚴明諸部懾服大延琳叛以書結保州夏行美執其人送布庫布庫入據保州延琳氣阻東京平以功拜特哩衮〈國語布庫善樸人也原作蒲古䝉古語特哩衮為首之稱原作惕隠今譯改〉
張傑里貫未詳官瀋州節度副使時東京錫里軍詳衮大延琳叛自號興遼國建元天慶傑聲言欲降以緩其師急修守禦之具延琳攻之不克詔以傑為瀋州節度使〈錫里軍詳衮原作舍利軍詳穏今譯改〉
韓紹勛幽州安次人任東京户部使聖宗太平九年大延琳叛被執不屈賊鋸殺之〈忠節附〉
劉伸字濟時宛平人興宗重熙中權中京副留守詔徙富民實春泰二州伸奏罷之歴崇義軍節度使政務簡淨民用不擾致烏鵲同巢之異拜叅知政事遷上京留守
王棠涿州新城人興宗重熙中鄉貢禮部廷試皆第一累遷東京户部使道宗大康二年遼東饑民多死請賑恤從之
蕭阿拉字額哩埒孝穆子道宗清寧中與蕭格同掌國政格謟䛕不法阿拉爭之不得告歸除東京留守阿拉性忠果曉世務有經濟才因行色克色禮入朝陳時政得失蕭格以事中傷見殺〈忠節附阿拉解見京城卷原作阿剌國語額哩埒以時之謂原作阿里懶蕭格原作蕭革色克色原作瑟瑟今俱譯改〉
耶律迪里字薩喇吼五世孫寛厚好學工文詞道宗清寧中為北面林牙承㫖及重元作亂迪里赴援力戰授臨海軍節度使咸雍五年累遷長寧宫使撿括户部司乾州錢帛逋負立出納經畫法公私便之大康中遷上京留守後致仕〈索倫語迪里頭也原作敵烈薩喇䝉古語解見黑龍江山川卷原作撒懶今譯改〉
大公鼎渤海人先世籍遼陽率賔縣後家大定幼莊愿長而好學第進士咸雍中為瀋州觀察判官時遼東淫雨傷稼北樞密院大發瀕河丁壯以完隄防有司承令峻急公鼎獨曰邊障甫寧大興工役非利國便民之道上疏乞罷朝廷從之役罷水亦不為災瀕河千里人莫不悦改良鄉令省徭役務農桑建孔子廟學部民服化遷大理卿多所平反天祚即位遷東京户部使時盜殺留守蕭保先始利其財因而倡亂民亦互生猜忌家自為鬭公鼎單騎行郡陳以禍福衆皆投兵拜曰是不我欺敢不聽命安輯如故獨捕首亂者誅之拜中京留守時盜賊充斥有遇公鼎於道者即叩馬乞自新公鼎給以符約俾還業聞者接踵而至不旬日境内清肅天祚聞之加賜保節功臣
蕭烏納字特黙六院部人魁偉簡重性忠直天祚在潛邸烏納數以直言忤㫖及即位出為臨海軍節度使上言自蕭哈里亡入女直彼有輕朝廷之心宜益兵以備不虞不報天慶元年知黄龍府事改東北路統軍使復上言臣治與女直接境觀其所為志實非小宜先其未發圖之又不聽及金兵起人以為有先見之明尋授副元帥天祚以烏納先朝重臣有定䇿勲每延問政事奏對甚切上雖優容終不能用卒年七十〈烏納國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卷原作兀納䝉古語特黙駱駝也原作特免國語哈里斜也又有水寛甸處原作海里今俱譯改〉
伊徳濟蕭烏納之孫天慶初金兵來侵戰於寧江州伊徳濟死之〈忠節附 䝉古語伊徳濟巳食之謂原作移敵蹇今譯改〉韓慶民里貫未詳任宜州節度使金棟摩下宜州拔槎枒山慶民死之其妻亦自殺〈忠節附 國語棟摩茶桶也原作闍母今譯改〉
金
持嘉暉字仲明先居遼後家萊州體貌雄偉慷慨有志畧太祖天輔六年從棟摩定興中府義錦等州破張覺及再伐宋功皆最留撫河間時居民被掠老幼存者無幾暉下令軍中聽贖還之及攻降濟州暉約束軍士秋毫無犯連敗宋軍遂至餘杭及還載資治通鑑板以歸累功遷歸徳軍節度使宗州〈即唐來州在今寧逺州境〉舊無學暉為營建學舍勸督生徒肄業者復其身人競趨之屬縣民家奴王䕫者嘗業進士暉以錢五十萬贖之使卒其業䕫後至顯官天徳中封暉河南郡王拜平章政事卒諡武〈持嘉八旗姓原作赤盞今譯改〉
程宷燕之析津人太祖天輔時授錦州安昌令潔已愛民興利除弊史稱其剛直耿介不謟權貴其沒也邑人祀之
伯特徳哩布奚五王族人也太宗天㑹初與其父來歸屢立戰功初授濵州刺史廉入優等累遷崇義軍節度使徳哩布為人孝謹為政簡靜不積財貨常曰俸禄已足養廉衣食之外何用蓄積凡調官行李止車一乘臧獲數人而已〈伯特徳哩布國語伯特無能為之謂徳哩布興起也原作伯徳特離補今譯改〉
髙昌福中都宛平人太宗天㑹十年登進士第三除同知東京留守事以治最遷山東西路轉運使工部尚書
伊喇温遼横帳人從征有功熙宗時除同知東京都轉運使事世宗時歴崇義軍節度使移臨海軍州治近水秋雨水潦暴至城下城頗決百姓惶駭不知所為温督役繕完之身臨不測無所避僚屬或止温温曰為政疵癘水泛溢為災守臣之罪當以身為百姓謝死不恨後移鎮武定旱且蝗温刺指血灑酒中禱而酬之既而雨霑足有羣鳥啄蝗且盡人以為至誠之感〈伊喇八旗姓原作移剌今譯改〉
李晏字致美澤州髙平人熙宗皇統六年進士任遼陽推官有政績歴遷御史中丞初錦州龍宫寺遼主撥賜户民俾輸税于寺嵗乆皆以為奴有欲訴者害之島中晏乃具奏在律僧不殺生况人命乎遼以良民為二税此不可法今幸遇聖朝乞盡釋為良世宗納其言獲免者六百餘人
髙松澄州析木人年十九從軍為佛寧多力善戰熙宗時從宗弼破汴京及和尚原累官咸平府總管判官世宗即位充管押東京路渤海萬户兵部尚書克實謀反前同知延安尹李老僧欲得髙松共事遂往見松以言挑之曰有功舊人至今不得大官何也松曰我一縣令每念聖恩累世不能報庸敢他望乎老僧遂不敢言克實等事遂敗後松從征斡罕以功遷咸平少尹官至崇義軍節度使〈佛寧原作蒲輦克實原作可喜國語斡罕馬蹄也原作窝幹今俱譯改〉
伊喇子敬字同文遼五院人熙宗皇統間與修遼史除同知遼州事舊本㕔自有占地嵗入數百貫子敬曰巳有公田何為更取民田竟不取及為興中尹子敬女自懿州來省謁中途遇盜剽行李且盡既而還之曰我輩初不知為府尹家也尹有徳於民尚忍侵犯耶後子敬歴咸平廣寧尹致仕卒時家無餘財
馬惠迪字吉甫漷隂人天徳三年進士初調昌邑令察廉第一世宗大定中歴西京留守判官以治最擢同知崇義軍節度使廉能稱職遷御史中丞拜參知政事
劉煥字徳文中山人宋末兵起乏食煥尚幼煮糠供母而自飲其清者稍長就學寒擁糞火讀書不怠登天徳元年進士調中都市令以廉遷北京警巡使捕二惡少杖之庭中戒之曰孝弟謹慎則為君子暴戾隠賊則為小人自今以後毋狃故習國有明罰吾不得私也由是衆皆畏服無敢犯者召為監察御史父老數百人或卧車下或挽靴鐙曰我欲留使君期年不可得也世宗大定中同知北京留守事時世宗幸上京所過州郡大發民夫治橋梁馳道以期恩賞煥所部惟平治端好而已上嘉其意遷遼東路轉運使
盧孝儉宣徳州人初登天眷進士官太原少尹世宗大定中用廉進官二階遷同知廣寧尹廣寧大饑民多流亡孝儉設法賑濟全活甚衆
伊喇諳達遼横帳人熙宗時累官東京副留守参知政事嗣攝咸平路屯軍都統除武定軍節度使以招徠邊部功遷東北路招討使改臨潢尹卒諳達騎射絶倫善相馬〈諳逹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原作按答今譯改〉諾延温都烏達阿卜薩水人通書史工為詩世宗時初授咸平尹改㑹寧尹北邊行軍都統時斡罕初定人心尚未安烏達為治寛簡多備禦謹斥堠邊境以寧改北京留守以廉察舉所至有能名無私過入拜參知政事〈諾延温都烏達䝉古語諾延官長之稱温都八旗姓國語烏達買也原作捋盌温敦兀帶國語阿卜薩樺皮桶也原作阿補斯今俱譯改〉
王賁字文孺其先自臨潢移貫宛平賁性孝友勤敏好學世宗時第進士調復州軍事判官亷靜有守不尚奔競政府推薦累遷南京路按察使大懐貞字子正遼陽人皇統時累官彰國安武軍節度使縣尉獲盜得一旗上圖亢宿詰之有叛狀株連幾萬人懐貞請誅首亂者餘俱釋之世宗大定時為興中尹錦州富民蕭鶴夀途中殺人匿府少尹家有司捕不得懐貞以計取之寘於法遷彰徳軍節度使
張行信字信甫莒州日照人與兄行簡皆有名純正真率不事修飾世宗大定二十八年擢進士官銅山令有政聲章宗明昌元年以亷擢授監察御史兩登相位言無隠避及卒皆曰正人亡矣納塔謀嘉上京路音徳爾明安人初習策論進士世宗大定二十六年補上京提刑書史以廉能著稱章宗承安五年特賜同進士出身調東京敎授湯池主簿皆著治績宣宗貞祐初遷翰林待制充元帥府經歴時中都危急宣宗議遷都謀嘉諫不聼興定初上書諫伐宋降潁州刺史有守禦功召為翰林侍講學士同修國史〈納塔八旗姓原作納坦音徳爾原作牙塔懶明安國語解見錦州山川卷原作猛安今譯改〉
圖克坦繹上京阿勒楚喀逹哈人尚熙宗女瀋國公主歴宣徳㤗安淄州刺史世宗時改同知廣寧府事歴遷棣州防禦使所至以政績聞升
臨海軍節度使〈圖克坦八旗姓原作徒單阿勒楚喀原作按出虎國語逹哈順從也原作逹阿今俱譯改〉
楊雲翼字之羙其先贊皇檀山人後家樂平天資頴異初學語輙畫地作字日誦數千言且精歴數章宗明昌五年登進士第一泰和元年累官上京東京等路按察使司事有威望雲翼天性雅重自律甚嚴待人則寛國家之事知無不言嘗因事召見章宗咨以世務深重之大安元年翰林承㫖張行簡薦其才召授提㸃司遷翰林侍講兼修國史承暉字維明内族好學淹貫經史章宗明昌時授東京咸平等路提刑副使改同知上京留守御史臺奏承暉為提刑豪猾屏息遷臨海軍節度使歴利涉遼海軍遷北京路提刑歴知咸平臨潢府為北京留守卒為名臣死於中都之難贈尚書令廣平郡王諡忠肅
馮璧字叔獻真定路人幼頴悟不凡章宗承安二年進士由莒州軍事判官調遼濵主簿縣有和糴粟未給價者十萬斛散貯民居以富人掌之有腐敗則責償於民民殊苦之璧白漕司罷之民大悦累遷同知集慶軍節度使致仕卒年七十有九裕爾伯特北京路庫本明安托囉山穆昆人以功擢海濵令廉能稱職章宗明昌六年除東北路招討使時北邊有警圍慶州伯特率本路兵往救敵解去承安元年授鎮寧軍節度使以六羣牧人叛改寜昌軍伯特為都統領步騎萬人至懿州奮擊大敗之二年糺軍千餘出沒剽掠錦懿間伯特追敗之復獲所掠悉還本户五年知廣寧府改東北路招討使捍邊有功三遷為崇義軍節度使伯特勇決善戰自幼以軍功顯任兵鎮十餘年所向克捷〈裕爾八旗姓伯特解見前原作瑶里孛迭國語庫本棉也原作窟白托囉國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卷原作陀羅穆昆族也原作謀克今譯改〉
伊喇富森東北路烏爾呼河明安人以䕃補吏累功遷順義軍節度副使衛紹王大安初遷沃州刺史同知興中府事富森繕城浚濠百姓頗怨頃之兵果至攻北城富森戰于北使備西城薄暮賊果攻其西以有備乃解尋改廣寜府富森被牒往鄰郡賊來攻之富森子銅和尚率家奴與戰城賴以完富森歸悉放奴為良終不言其子之功未幾充遼東宣撫使嵗大饑出沿海倉粟先賑而後奏之優詔奬諭〈伊喇八旗姓國語富森孳生也原作移剌福僧國語烏爾呼偏也原作烏連苦今譯改〉
完顔伊爾必斯海蘭路特克紳畢喇明安人章宗明昌五年登第宣宗貞祐初官御史中丞遼東路行尚書省事興定元年叅知政事行尚書省元帥府於博索路寛厚愛人敏於吏事能治劇要時伯特呼圖有異志以兵戕殺伊爾必斯識者惜其用之未盡詔贈平章政事封芮國公〈伊爾必斯解見選舉卷原作阿里不孫海蘭見建置沿革卷原作曷懶特克紳畢喇國語特克紳整齊也畢喇河也原作泰申必刺博索山隂也原作婆速伯特見前呼圖鬼也原作伯徳胡土今俱譯改〉
李完字全道朔州馬邑人經童出身復登詞賦進士章宗明昌中同知廣寧府初遼濵人崔元入城飲酒不歸後得屍水中有司執同飲者訊之皆誣服提刑司疑其寃以獄畀完完廉得其賊乃舟師也遂免同飲者遷北京臨潢路提刑副使
梁持勝字經甫河東絳州人章宗泰和六年登進士第累遷咸平路宣撫使經歴官宣宗興定初宣撫使布希萬努有異志欲棄咸平徙海蘭路持勝力止之萬努怒杖之八十持勝走上京告行省太平是時太平已與萬努通謀口稱持勝忠而心實不然署持勝左右司員外郎既而太平受萬努命焚毁上京宗廟執元帥承充奪其軍持勝與提控咸平治中費摩薩布萬户韓公恕約殺太平復推承充行省事共伐萬努事泄俱被害詔贈持勝忠順大夫韓州刺史〈忠節附 按布希費摩俱入旗姓布希萬努原作蒲鮮萬奴費摩薩布原作裴滿賽不國語薩布鞋也今俱譯改〉
赫舍哩和勒端西安路和倫松科明安人宣宗貞祐二年為宣差副提控同知博索路兵馬都總管行府事三年布希萬努取咸平東京瀋澄諸州多從之萬努侵博索近境和勒端率兵擊却之九月萬努衆九千人出宜風及易池和勒端率兵與戰其衆潰去四年和勒端遣王汝弼由海道奏事宣宗嘉其功遷遼海軍節度使〈赫舍哩八旗姓國語和勒端烟墩也原作紇石烈桓端和倫松科國語和倫威也松科踪跡也原作忽論宋割今俱譯改〉
赫舍哩徳字廣之真定路珊沁明安人明昌進士宣宗貞祐二年官肇州武興軍節度使時肇州圍急食且盡有糧三百船在鴨子河去州五里不能至徳浚濠増陴築渠導濠水屬之河鑿陷馬穽伏甲其傍以拒守一日兵數接士殊死戰渠成船至城下食足圍解改遼東轉運使民遮道挽留乘夜乃得去〈國語珊沁塞也原作山春今譯改〉
達魯楊照努金末時䝉古兵畧地髙州拔惠和金源和衆龍山利建富庶等十五城降其北京留守音達琿進攻北京傍近諸寨樓子崖等二十餘寨皆降惟西乾河達魯五指山楊照努固守不下大小百餘戰照努死之達魯敗走復聚衆攻龍山以槊刺烏頁爾中胸堕馬復為史天祥所敗達魯力戰死之〈忠節附 䝉古語逹魯琵琶骨也原作荅魯楊照努原作楊趙奴音逹琿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原作銀荅怱蒙古語烏頁爾澇也原作鳥野兒今俱譯改〉
沃哩布金末為興中府同知䝉古兵起穆呼哩遣人招降沃哩布斬其使謀拒守未幾吏民殺沃哩布舉城降〈國語沃哩布令留也原作兀里卜穆呼哩八旗姓國語凡物有稜角之謂原作木華黎今俱譯改〉
傅霖玉田人第進士累官至崇義軍節度副使行部臨潢没於兵〈忠節附〉
謹案舊志遼金名宦人物兩門往往混淆重覆今核其治遼有政蹟者列入名宦門其或别有表見而不以治遼著者列入人物門以區别焉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四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五
名宦〈三〉
元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五
名宦〈三 忠節附〉
元
穆呼哩䝉古人雄勇有謀與博爾濟博勒呼齊拉衮俱以忠勇事其主號為都爾本庫魯克猶華言四傑也太祖命穆呼哩為征遼東都總帥先是張鯨據金錦州自稱臨海王附於元元以鯨總北京十提領兵從多果朗南征鯨懷反側穆呼哩覺之令蕭額森監其軍至平州鯨稱疾逗遛不進額森執殺鯨鯨弟致憤其兄被害乃殺長史據錦州自稱瀛王改元興隆畧平灤瑞利義懿廣寜等州下之穆呼哩帥軍討致州郡復降致依險為阻穆呼哩欲設竒取之乃遣權帥烏頁爾等别攻溜石山堡且諭之曰汝等急攻賊必往援我出其不意斷賊歸路可一戰擒也又令䝉古布哈别屯永徳縣東伺之致聞溜石被圍果以兵救䝉古布哈遣騎扼其歸路且馳報穆呼哩中夜引軍急馳比曙抵神水與致遇而䝉古布哈兵亦會前後夾擊致遂奔潰抜開義縣進圍錦州致閉門拒守月餘其下縛之降穆呼哩殺致遼西平穆呼哩進位太師封魯國王卒諡忠武〈穆呼哩語解見名宦卷二原作木華黎國語博爾濟兩代奴也原作博爾术蒙古語博勒呼可也原作博爾忽齊拉衮石也原作赤老温都爾本四數也庫魯克超衆也原作掇里班曲律多果朗瘸也原作掇忽蘭額森平安也原作也先烏頁爾語解見名宦卷二原作吾也而布哈牤牛也原作不花今俱譯改〉
史天祥燕之永清人太祖伐金署天祥都鎮撫平興州趙守玉敗金將達魯進克興中府從穆呼哩平錦州張致又㑹契丹漢軍擒闗肅復利州破尖山香爐紅螺塔山大蟲駱駝團崖諸塞即命天祥統錦州軍拔盖金蘇復等州遷鎮國上將軍利州節度使所部降民都總管〈達魯解見名宦卷二原作荅魯今譯改〉烏頁爾沙卜珠氏狀貌甚偉腰大十圍太祖五年烏頁爾與珠卜諾延克金東京有功九年從穆呼哩取北京先馳下之授北京總管都元帥留撫其人綏懷有方自京以南相繼降附趙守玉據興州烏頁爾討平之張致以錦州叛又攻破之太宗元年與薩里和爾濟征下遼東三年又與薩喇達征髙麗下十餘城髙麗請和送質帝大悦俾烏頁爾充北京東京廣寜盖州平州泰州開元府七路征行兵馬都元帥鎮撫東陲甚著威望〈烏頁爾語解見名宦卷二原作吾也而唐古特語沙卜珠字鈎也原作珊竹珠卜諾延蒙古語珠卜是非之是也諾延官長之稱原作折不郡演薩里和爾濟䝉古語薩里地弩也和爾濟執箭壺人也原作撒里火兒赤國語薩喇達執𠌂總領也原作撒里答今俱譯改〉
懷閭公西域鄂勒歡人太祖時為瑞州達嚕噶齊民感其惠立徳政碑〈按元太祖時置達嚕噶齊監治郡縣瑞州即今寜逺州鄂勒歡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原作阿魯渾䝉古語逹嚕噶齊首領也原作達魯花赤今俱譯改〉胡秉彞霸州人為錦州知州初州民不業耕織秉彞編伊尹武侯耕田遺制及苗司農栽桑圖編行都部又於城東築濟民園種桑百餘畦聽民移植雖蔬菜果蓏栽植有方小民效法衣食饒足世祖至元中省部移檄東方和糴奉行不善秉彞令蓄積者聴自輸官民輦運赴倉侵魚遂息
伊埒薩哈勒唐古鄂摩克氏世祖至元二十一年為北京宣慰使知諸王納延鎮遼東有異志請密備之二十三年立遼陽行省以伊埒薩哈勒為參知政事納延反帝自將征之伊埒薩哈勒掌運糧儲東方帝嘉其有先見且運糧有勞加左丞〈伊埒薩哈勒蒙古語伊埒顯顯也薩哈勒鬚也原作亦力撒合唐古鄂摩克俱見八旗姓譜原作亦兀烏密納延䝉古語解見黒龍江城池卷原作乃顔今俱譯改〉
薩竒蘇回鶻人世祖時授北京宣撫鋤奸抑强遼東以寜會高麗有異志帝遣使究治則委罪於其臣洪察忽械送京師道出遼東薩竒蘇訪知洪察忽以直諫忤意即奏疏為直其事帝命釋之〈䝉古語薩竒蘇看守也原作撒吉思今譯改〉
王居禮河東人世祖時知錦州勸學興農一以清心省事為本時境内嵗凶發倉賑濟全活甚衆有訟田不決者以情理開喻之其人相讓而退羅璧字仲玉鎮江人初為利州西路馬步軍副總管世祖至元十九年用丞相巴延言初通海運璧為運糧萬户進懷逺大將軍管遼瀋海運二十四年納顔叛璧以漕舟至遼陽浮海抵錦州小凌河至廣寜十寨諸軍賴以濟以功加昭勇大將軍〈巴延解見疆域形勝卷原作伯顔今譯改〉
趙璧字寳仁雲中懷仁人世祖為親王知其名召見呼秀才而不名即位拜中書平章政事至元六年髙麗王植為其臣林衍所逐世祖命璧偕國主特訥克行以璧為中書左丞知東京等路行中書省事聚兵平壤璧議曰髙麗遷居江華島内恃其險故權臣無所畏忌擅逐其主今衍已死王實無罪若遣兵䕶歸復國於古京可以安兵息民策之上也帝從之時同行者分髙麗美人璧得三人皆還之師還遷中書右丞〈特訥克蒙古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卷原作頭輦哥今譯改〉
亷希憲字善甫博羅哈雅子也世祖至元十一年為北京行省平章時遼東多親王使者傳令㫖擾民官吏不能抗希憲至即為革正有西域人自稱駙馬營於城外縶富人誣其祖父嘗貸息錢索償甚急民訢之希憲命收捕之其人怒馬入省堂坐榻上希憲捽下跪而問曰法無私繫汝何人敢擅繫民其人惶懼國王亦為之請乃稍寛長公主入朝縱獵郊原擾民為甚希憲欲入奏公主請以鈔償民乃止自是貴人過者皆莫敢縱卒贈太傅追封魏國公後加贈太師恒陽王諡文正〈博囉解見奉天府山川卷䝉古語哈雅墻也原作布魯海牙今譯改〉
洪福源髙麗麟州人其先中國人唐時遣才子八人往教髙麗即其一也子孫世貴於三韓名所居曰唐城嵗丙子金源契丹九萬餘衆竄入髙麗奪江東城池據之戊寅太祖命哈噶濟奇扎爾將兵追討福源父大宣迎降後髙麗之衆降而復叛刼大宣以東福源獨以所招集北界之衆來歸處於遼瀋之間帝嘉其忠賜金符為歸附髙麗軍民府總管屢有戰功後以高麗族子綧隂欲併統本國歸順民人譖之遂見殺後贈嘉議大夫瀋陽侯諡忠憲〈哈噶濟竒扎爾蒙古語哈噶濟堵也竒扎爾邊疆也原作哈赤吉扎喇今譯改〉姚樞字公茂本栁城人後遷居洛陽世祖至元二十年為遼東按察使武平縣民劉謐訟其嫂與所私同殺其兄成縣尹丁欽以成屍無傷憂懣不食妻韓問之欽語其故妻曰恐頂𩕄有釘塗其迹耳驗之果然獄定上讞公召欽詢之欽矜妻之能具以告公曰若妻處子耶曰再醮令有司開其前夫棺毒與成類併正其辜時比之包孝肅云
來阿巴齊寜夏人征川蜀屢立戰功世祖至元二十一年同僉宣徽院事以遼左不寜授征東招討使招徠降附期以自新逺近帖然其子寄僧為碩逹勒逹屯田總管府達嚕噶齊納延叛戰于髙麗雙城調萬安軍達嚕噶齊〈來阿巴齊蒙古語阿巴齊圍場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人也原作來阿八赤碩逹勒逹解見建置沿革卷原作水逹逹今俱譯改〉
唐仁祖字夀卿輝和爾人世祖至元二十八年授翰林學士承㫖遼陽饑奉㫖往賑同事者欲如户籍口數大小給之仁祖曰昔籍小口今已大矣可皆給以大口之數同事者議其要名仁祖曰吾知為國恤民而已卒以大口給之〈輝和爾回部名原作畏兀今譯改〉烏赫高麗王族人王綧之子也授髙麗軍民總管東征左副都元帥世祖至元二十四年納延叛力戰屢捷復從伊嚕勒諾延討塔布台托歡大王於蒙克山那江統兵五千餘衆與巴喇噶齊托歡相拒遇於黒龍江絶流而戰箭中左臂忍傷復戰敵大敗二十五年從征哈坦圖嚕討降賊黨有功加授昭武大將軍遼陽等處行中書省事屢却哈坦兵世祖嘉其功賜玉帶二十九年改東征左副都元帥府立總管髙麗軍民漢軍萬户府以烏赫充職兼瀋陽安撫使髙麗軍民府總管〈烏赫國語解見疆域形勝卷原作兀愛伊嚕勒諾延蒙古語伊嚕勒愿心也諾延解見名宦卷二原作月魯兒郡演塔布五數也台有也托歡釡也原作塔不多朶歡䝉克原作蒙可巴喇噶齊托歡蒙古語巴喇哈齊管理什物人也原作八喇哈赤脱歡哈坦圖嚕蒙古語哈坦性暴也圖嚕頭目也原作哈丹秃魯今俱譯改〉逹春蒙古札拉爾氏初授東京等路總管府達嚕噶齊以亷勤進開元等路宣慰東京行中書右丞遼東道宣慰使納延叛力戰却之軍懿州州人羅拜道傍泣曰非公吾屬無遺種矣至遼西討擒餘黨禁止俘掠復領軍討哈坦帝嘉其功賜珍珠上服拜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平章政事〈國語達春捷也原作塔出扎拉爾八旗姓原作扎喇兒哈坦蒙古語解見本卷前原作哈丹今譯改〉
洪俊竒福源第二子幼以驍勇受知世祖中統二年雪父寃世祖憫之諭曰汝父誤絓刑章故於已廢之中庸沛維新之澤可襲父職管領歸附髙麗軍民總管世祖至元六年高麗權臣林衍叛俊竒從國王特訥克討平之歴遼陽尚書省右丞二十六年納顔叛從駕親征有功授遼陽等處行尚書省右丞以疾辭叛王哈坦等竄入髙麗遼陽二千里皆騷動特起俊奇鎮遼左賜金字圓符許便宜行事子萬襲職為髙麗軍民總管至元中從其父征納顔屢有戰功又從諸王奈曼阿雅噶齊與叛王戰於烏珠站黑龍江等處屢敗之累功授龍虎衛上將軍遼陽等處行中書省右丞〈柰曼部名䝉古語柰曼八數也阿雅噶齊執碗人也原作乃蠻愛牙哈赤烏珠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原作兀术今譯改〉洪君祥福源第五子初從世祖征納顔有功嘗類次車駕起居為東征録至元二十八年授遼陽行省右丞成宗大徳十年復任遼陽行省左丞奏請新省治増巡兵設儒學提舉官都鎮撫等員以興文化修武備武宗即位徵為同知樞宻院事歴遼陽行省平章政事
劉敏中字端甫章邱人成宗大徳七年分遣宣撫使巡行諸道敏中出使遼東山北諸郡守令恃貴倖暴横者一繩以法錦州雨水為災輒發廪賑之官至翰林學士承㫖有中菴集二十五卷行世卒贈光禄大夫柱國追封齊國公諡文簡
尉遲徳誠字信甫絳州人仁宗延祐二年拜遼東道肅政亷訪使上疏言事其畧曰勞諸王以懷其心防出入以嚴宫禁立諫官以逺讒佞崇科舉以求人材置常平以備荒年汰僧道以寛民力舉賢良以勵忠孝抑奢侈以厚風俗及拯鈔法裁冗員等事未報而卒
王伯勝霸州文安人仁宗時為遼東行省平章政事遼陽省治懿州州敝陋民未知學伯勝始至為増郡學弟子員選賢師以教之使客至無所舎乃擇隙地為館廐度地百頃募民耕種以供廪焉嵗大旱伯勝齊戒以禱禱畢即雨人謂之平章雨延祐二年召為大都留守遼陽民狀其行事言於中書乞留伯勝不報民涕泣去卒贈太保封薊國公諡忠敏
賀惟一里貫未詳官遼陽行省左丞相糴粟以給京師處置有法所致甚多民不見擾
王忱字允中趙州寜晉人性明敏有才識趙璧引見裕宗於潛邸奉㫖授山北遼東道提刑按察司副使駙馬博和哩數獵民田忱以法繩之憲吏耿熙言徵北京宣慰司逋負計可得鈔二十萬錠裕宗遣使覈實熙懼事露壇增制語有并打算大小一切諸衙門等事十二字追繫官吏至數百人忱驗知其詐熙乃服罪〈博和哩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原作伯忽里今譯改〉張昇字伯髙其先定州人後徙平州泰定帝二年任遼東道亷訪使屬永平大水民多損瘠昇請發海道糧十八萬石鈔五萬緡以賑且蠲其嵗賦民得全活者衆
李之英字允達山東鄒縣人嘗從曹元用受易從吳澄受春秋尚書從陳繹魯受詩禮河圖而就正於虞集泰定三年為遼左儒學學正士庶宗之有門生病而其家皆逺去者之英就視療治尋愈積習頓除
王結易州定興人性敏悟從董樸受經深於性命之學憲使王仁見之曰公輔器也泰定帝元年拜遼陽行省參知政事遼東大水穀價翔湧結請於朝發粟數萬石賑之結平生非聖賢之書不讀非仁義之言不談晚邃於易著易書一卷及卒公卿唁於朝士大夫弔於家曰正人亡矣卒贈資政大夫追封太原郡公諡文忠有詩文十五卷行於世郭嘉字元禮濮陽人泰定三年進士為廣寜路總管時盜起軍興民苦轉輸吏胥因縁作奸嘉設法計户口第甲乙民甚便之募義兵數千教以坐作進退齊號令信賞罰東方諸郡糧富兵足惟嘉為最既而遼陽陷孤城無援嘉竭私財犒軍中義勇者誓以死守頃之賊至大呼城下曰遼陽已失何不降嘉一矢斃之賊稍引退遂開西門逐賊賊大至嘉力戰死贈太原郡公諡忠烈
多爾濟䝉古人穆呼哩六世孫托克托子也幼備宿衛喜讀書於古君臣忠君愛民之道多所究心文宗二年襲國王位扈蹕上都詔便道至遼陽之國順帝至元四年奈曼台以賂故得為國王除多爾濟遼陽行省左丞相以安靜為治民用不擾境内綏寜後遷河南行省右丞相為政一如在遼陽時至正七年拜右丞相九年復為國王之國遼陽〈唐古特語多爾濟金剛也原作朶兒只䝉古語托克托定也原作脱脱柰曼台解俱見前原作乃蠻台今俱譯改〉
胡巨源河東榆次人登進士第任髙麗軍民總管儒學教授多著述興學勸勵生徒蔚然著有文望達爾瑪高昌人累官刑部尚書順帝元統初陞遼陽行省參知政事髙麗使過遼陽謁省官各奉布四疋書一幅用征東省印封之達爾瑪詰曰印以署牘何為封私書況汝出國時我尚在京未為遼陽省官何得有書遺我得非詐耶遂還其書與布〈梵語達爾瑪法也原作答里麻今譯改〉
太平字允中賀仁傑之孫勝之子也順帝至正十五年除遼陽行省左丞相糴粟以給京師處置有法輸多而民不擾
吕震字伯起東平人至正十九年為懿州路總管後賊衆闗先生等陷遼陽行省震率郡兵逆戰死之贈震河南行省左丞追封東平郡公諡忠憲〈忠節附〉
額森呼圖克名均字公秉太平子順帝至正十九年羣盜由開平府屯遼陽詔均往討至則遣將抜懿州省治盜渡遼河東奔〈額森解見本卷前呼圖克解見選舉卷原作也先忽都今譯改〉
多爾濟巴勒字惟中穆呼哩七世孫順帝至正中為遼陽行省至官詢民疾苦知鄉民負販入城貴室公府皆强買之僅酬半價又編栁為斗大小不一市儈得髙下其手民咸病之即令有司勵防禁齊稱量於是貨物畢集而價自平恤孤老平錢法汰胥吏慎勾稽興廢墜明賞罰百司聞風震悚〈多爾濟解見本卷前唐古特語巴勒威也原作朶爾直班今譯改〉
伊蘇䝉古人至正初賊陷大寜詔伊蘇討之遂抜大寜既而雷特穆爾布哈程思忠等陷永平伊蘇復灤州擒雷特穆爾布哈程思忠棄陣遁去詔拜伊蘇遼陽行省左丞相開省永平時金復海蓋賊並起西侵興中州隂由海道趨永平聞伊蘇開省乃轉攻大寜為守將王聚所敗伊蘇於是分命官屬勞來安輯使民什伍相保以事耕種民為立石頌之〈伊蘇䝉古語見黒龍江山川卷原作也速雷特穆爾布哈蒙古語特穆爾鐵也布哈解見本卷前原作雷帖木兒不花今譯改〉
趙洙里貫未詳至正間為遼陽儒學提舉紅巾賊陷遼陽洙與妻許氏避資善寺賊至不屈厲聲叱之遂見殺許氏慟哭仆地罵不絶口亦遇害賊退寺僧收其夫婦屍合塟之〈忠節附〉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五cq=45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六
名宦〈四 忠節附〉
明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六
名宦〈四 忠節附〉
明
吳立南直𨽻鳳陽人洪武四年故元遼陽行省平章劉益降以立為大都督府斷事官持詔往招諭因為遼東衛指揮遷盖州衛指揮僉事再破納克楚屢有軍功立守葢州二十餘年治城郭練甲兵課農興學周恤疾苦夙夜勤勞兵食饒足政事修舉人多頌之〈國語納克楚舅也原作納哈出今譯改〉
房暠里貫未詳本元遼陽行省左丞洪武初與右丞張良佐並𨽻平章劉益部下力賛益奉表歸欵益既降復為故元平章洪保保所害暠與張良佐悉捕其黨馬彦翬等送京師斬之迎吳立鎮撫軍民攝遼東衛事太祖以立與良佐暠俱為指揮僉事共守葢州後調東寧衛皆有勞績未幾納克楚至見城有備越葢州至金州敗還暠等乘勝追擊斬獲甚衆
張良佐里貫未詳元遼陽行省右丞洪武四年屯兵金州壘土為城後力賛劉益歸附詔以良佐為葢州衛指揮僉事攝遼東衛事納克楚來犯良佐擊敗之獲鼐爾布哈於火焰山調復州衛僉事改金州衛帝嘉其功賜蟒衣四襲侍卒三人後大學士解縉為撰耆徳紀年九十五卒〈鼐爾䝉古語解見黒龍江城卷布哈解見名宦卷三原作乃兒不花今譯改〉
馬雲南直𨽻合肥人葉旺南直𨽻六安人洪武四年俱為都指揮使由登萊渡海頓兵金州招降元㕘將葉廷秀攻走平章髙嘉努及納克楚進至遼東完城繕兵一方遂安八年納克楚犯遼東雲與旺守禦嚴密元兵知有備徑趨金州時州城未完指揮韋富督勵士卒分守諸門射其驍将鼐喇呼擒之納克楚由祚河遁葉旺先移兵祚河自連雲島至窟駝寨十餘里沿河叠冰以水淋之經宿凝結如城藏釘板於沙中設陷馬穽于平地伏兵以待已而元兵至方過城礟發伏起兩山旌旗蔽空矢石如雨敵兵倉皇北奔趨連雲島遇冰城馬不能前皆入穽中衆遂大潰馬雲亦於城中出兵追擊至将軍山必瑠河納克楚僅以身免論功雲旺並加都督僉事分鎮遼東〈髙嘉努原作髙家奴鼐喇呼原作乃剌吾䝉古語必瑠礪石也原作畢栗今俱譯改〉
周鶚南直𨽻懐逺人洪武初以功陞西安衛都指揮僉事後調安遼右衛馬雲葉旺聞其勇致之幕下有攻伐必委任之屢有勞績及卒賜祭其家徐便湖廣黄岡人嗜學有武略洪武時以精兵從葉旺捍禦有功陞海州衛指揮僉事復陞遼東都指揮僉事
曹鳳南直𨽻臨淮人洪武時以功調廣寧中屯衛指揮同知築城池開創衛治撫恤士卒後仕至都指揮同知
裴伊實特穆爾女直人沈毅有勇畧洪武時授百户歴戰有功陞千户後又以功陞三萬衛指揮僉事訓練士馬勞來逺人尋陞指揮同知〈裴伊實特穆爾伊實語解見人物卷二特穆爾語解見名宦卷三原作裴牙失帖木兒今譯改〉
韋富湖廣黄岡人洪武八年以功陞指揮同知調金州衛指揮行軍制勝頗有勞績是年冬納克楚數萬衆圍金州時城池未完富與指揮王勝督士卒樹柵補城分守諸門敵蟻附欲登富令城中男女以瓶盛沸惡於城上擲之著人無不糜爛敵驍將鼐喇呼率精騎數百挑戰城下中伏弩仆獲之富縱兵追擊遂敗走乃完城郭繕甲兵創衛治置屯戍宣布恩信撫綏勞來功績甚著
闗忠河南獲嘉人洪武中以功陞瀋陽中衛指揮僉事創治之初能以撫恤為事政理民安家給人足吏民懐之
程通南直𨽻績溪人洪武庚午舉鄉試授遼府長史燕王將舉兵通上封事謀備兵入援及正大統械通詣京師殺之後祀表忠祠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忠節附載〉
劉斌南直隸崇明人永樂初以靖難功授指揮使進都指揮僉事備禦寧逺築城建衛時值嵗儉外禦邊陲内撫軍士政理民安甚有能聲
孟善山東海豐人永樂元年以保定侯鎮守遼東在鎮七年逺人欵附
劉江南直𨽻應天府人永樂進士十七年任遼東總兵官巡視諸島相地形於金州境之望海堝築城堡立烟墪一日望者報倭至江令官軍赴堝備之明日倭船數千直逼堝下江犒師秣馬伏兵山下遣壯士潛燒賊船截其歸路令曰旗舉砲鳴伏兵奮擊不用命者軍法從事已而賊至伏兵盡起倭大敗奔櫻桃園空堡中將士請入堡勦殺江仍分兩翼夾攻斬殺無遺自是倭不敢犯邊
王祥河南固始人宣徳時以都指揮僉事任廣寧開府僉書修築寧逺蒲河等城掌遼東事恤下興學頗多善政
巫凱南直𨽻句容人幼頴異七嵗賦牡丹詩十九嵗代父百户職宣徳初以都督僉事充總兵官鎮守遼東敵掠西山凱擊敗之盡得所掠者降勅褒勉時朝廷勤逺略造舟松花江招諸部地絶逺轉輸大困凱力請罷之已而造舟役復興中官阮堯民都指揮劉清等董之所為多不法凱劾堯民等下之吏凱性剛毅饒智畧馭衆嚴而有恩在遼三十餘年威惠並行邊務修飭前後守遼者皆莫及正統三年卒於官
曹義南直𨽻儀真人襲指揮永樂間召從征著竒績尋平茶陵梅花洞蠻陞中軍都督僉事正統時代巫凱鎮遼東㢘介有守開擴邊疆遼人安焉累功封豐潤伯世襲
王翺直𨽻鹽山人正統七年以右僉都御史提督遼東軍務時遼東將屢失機翺以軍令久弛因諸將庭謁責以失律罪命左右曳出斬之皆惶恐叩頭願効死贖翺乃躬行邊自山海闗抵開原繕城垣浚溝塹五里為堡十里為屯使烽燧相接練將士恤鰥寡軍民大悦又以邊塞孤逺軍餉匱乏縁俗立法令有罪得收贖人皆便之
文廣南直𨽻江都人正統時以署都指揮僉事備禦寧逺諾延犯邊廣率兵窮追遇伏中流矢死贈鎮國將軍〈忠節附載 諾延語解見名宦卷原作朶顔今譯改〉
李榮南直𨽻江都人正統時守備塔山追敵至利州大戰長坡自午至暮不少挫敵棄所掠遁邊境以安學士仇謙為賦塔山李將軍歌
趙忠遼陽人官廣寧右衛指揮僉事守鎮静堡正統十四年敵圍堡甚急忠乘城力戰歸語其妻曰若城破吾不茍活汝母子當自裁敵攻益急訛言城陷妻女皆縊死攻圍凡兩晝夜以堡堅解去守臣上忠全城功陞指揮同知賜金為妻女營𦵏表其門曰忠節〈忠節附載〉
鄒溶南直𨽻盱𣅿人累陞錦州衛指揮同知調開原備禦修城壘開河道展闗廂創馬市俱有能聲程信南直𨽻休寧人正統進士歴遼東左㕘政再陞僉都御史巡撫遼東造戰車儲芻粟稽侵漁察奸細號令一新時僉事朝鼎發都指揮夏霖四十罪信奏之以與都御史冦深有隙深誣劾信不當代奏及責陳狀又不輸罪下詔獄後釋為南京太僕寺少卿卒於南京兵部尚書任諡襄毅
劉孜江西萬安人正統進士授御史巡按遼東景泰初有建南遷議者孜馳奏乞斬言者以定人心期滿當代朝議邊務方殷孜能懾服將吏復留一嵗
李善陜西隴州人正統進士巡按遼東太監韋郎侵漁兵餉縱其下奪人妻孥聞善至遂屏息論劾都督王鍇孫貴罷去豪右歛跡
滕昭河南汝州人天順時巡撫遼東經畧要害申飭將卒完城繕兵加意學校廣詢民瘼痛革奸貪及還朝遼民遮道無不流涕
王崇之河南滑縣人天順進士知上海縣擢御史時遼陽數有邊警戰備廢弛士卒饑寒崇之按遼調劑振作切中機宜以不屈於太監汪直謫延安府推官
莊鑑遼東人成化初襲定遼右衛指揮使驍勇有膽決遇敵輒奮數有功官至都督同知
李秉山東曹縣人成化二年以左都御史提督遼東軍務節用愛民恩威並濟斥逺烽火㧞擢將材劾鎮守中官及總兵失律罪出都指揮裴顯於獄又舉指揮崔勝傅海等軍令肅清邊境乂安鄧佐遼東人官定遼前衛指揮使儀表魁梧天資剛勇善騎射有膽力提督軍務王翺薦之擢署都指揮僉事成化三年春隨總兵施英按奉集堡遇敵二千餘佐率五百騎為前鋒奮擊敗之追至蘇珠埓峻山四壁復殺數人鼓戰而前敵併力鏖戰久之有一校䇿馬西走衆遂潰惟餘五十騎佐悉令下馬扼其歸路督戰益急右手拇指剔弦見骨餘卒死傷畧盡佐知不可為遂引佩刀自刎五十人無一生還者報未至遼人遥見佐乗馬挾弓鼓吹前導自東而回僚屬皆出迎竟不至佐家亦聞鼓吹聲入門老少驚惶逆之竟不見事聞詔有司立祠致祭〈忠節附載〉
胡珍里貫未詳成化四年任指揮使時摩囉歡犯遼東珍奮勇突入戰殁于陣又三萬衛都指揮劉旺與其子俱戰殁古城堡〈忠節附載 國語摩囉歡眼圓睁也原作毛里孩今譯改〉
常潤里貫未詳任定遼中衛指揮成化中遇冦于平頂山與指揮劉璘耿秩髙臣趙昂康繼宗俱力戰死之〈忠節附載〉
彭誼廣東東莞人成化四年以右副都御史巡撫遼東時鎮守中官横徴諸屬衛誼下令凡文牒不經巡撫審定者所司毋輒行虐燄為息户部檄所司開黒山金場力奏罷之誼平居謙厚簡黙臨事毅然有斷鎮遼八年軍令振肅後四疏告歸歐信里貫未詳世職金吾衛成化七年充總兵官鎮守遼東累破扶餘三衛被奨言者謂信雖㢘已老請召還巡撫彭誼奏官軍耆老皆言信忠謹謀勇累立戰功威振邊陲年雖六十騎射勝壯士乃留鎮
馬文升河南鈞州人成化十二年以兵部右侍郎提督遼東軍務巡撫陳龯貪而校將士小過輒罰馬馬價騰湧文升上邊計十五事因請禁之鉞於是與文升有隙文升還部鉞以掩殺冒功激變帝命文升往馳至鎮宣璽書慰撫無不聴撫者事方定而鉞諂事中官汪直日夜譖文升直因誣奏文升遂下詔獄謫戍重慶衛直敗復起為左副都御史巡撫遼東凡三渡遼軍民聞其來皆鼓舞禁抑中官總兵使不得朘削民生衆咸徳之後擢官尚書卒贈太師
强珍直𨽻滄州人成化初以御史巡按遼東初遼東巡撫陳鉞啓釁召敵敵至務為欺蔽廵按王崇之劾鉞鉞謀之汪直誣逮崇之下詔獄及直鉞用兵方論功而敵大入匿不以聞鉞遂入為户部尚書珍往巡按請正鉞罪帝弗從未幾指揮王全等誘殺諾延衛人珍發其狀直方自矜有大功聞珍疏怒誣珍所核皆妄坐謫戍遼東居三年直敗復官
王嵩河南汲縣人成化進士巡按遼東舉行朱文公家禮喪禁佛事遂至成俗云
李貢南直隸蕪湖人成化進士巡撫遼東先是貢巡遼有惠政及遼人聞其再至如望嵗焉㑹劉瑾惡之勒令致仕貢喜曰今日皇甫規得與黨人矣李英其先盧龍人遷義州成化中為廣寧中屯衛指揮歴左軍都督僉事充右㕘将分守錦義二城講武恤士訓練之暇以書史自娛敦尚古禮建祠宇謹祭祀一以朱子為法在任七年百度具舉韓斌直𨽻順義人成化時為遼東協鎮展陽明臺水閘嶺諸屯堡復於清河地方設立城堡置備禦官操練防守建鴉鶻闗以限内外遼界遂安王銘錦州人成化中守備寧逺講武練軍重修二城廟學甲辰有冦警銘率精騎捲甲直趨百餘里遏其歸路盡獲所失人畜而還自是數年無犯境者
許進河南靈寳人成化進士分巡遼東風裁凛然中官屏息辨疑折獄人頌神明尋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大同身係天下安危善類賴之
王宗彞直𨽻束鹿人成化進士官户部郎十六年督理遼東糧儲屯種盡心緯畫勘斛斗慎出納官民兩便府藏充實歴陞都察院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官至户部尚書
左鈺直𨽻阜城人成化十九年巡撫遼東豪强歛跡邊境敉寧
張鼐山東歴城人𢎞治十五年以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時軍政久弛又許餘丁納貲助馳遞給冠帶復其身邊人競援例避役鼐言不可因條上核屯糧清隠占稽客户減軍禆數事悉允行尋劾分守中宫劉恭等貪虐罪築邊墻自山海闗迄開原靉陽凡千餘里遼撫自徐貫後歴張玉陳瑶韓重四人多得罪去至鼐稱能正徳初移撫宣府馬中錫直𨽻故城人成化進士武宗時巡撫遼東召還後朝廷遣使覈遼東芻糧使承劉瑾意謂腐損過多歸咎中錫械繫遼東責償東人聞其至咸願代輸中錫固謝之盡鬻田廬稱貸以完所著有東田文集東田漫稿十四卷行世
張貫直隸蠡縣人成化進士歴陞按察使以忤劉瑾謫官㕘議旋起右副都御史正徳八年巡撫遼東謹烽燧明斥堠兵馬芻粟城隍墪堡卒有成效璽書褒之
韓璒直隸髙陽人𢎞治進士分巡遼東時妖人李真等作亂璒捕誅之邊境以寧
翟敬山西猗氏人𢎞治進士初授翰林檢討屢遷遼陽行太僕寺少卿亷清勤慎歸時囊無餘錢帷衣襆而已
張文明山西陽曲人正徳進士官巡按遼東政尚大體寛恤小民吏畏其威民懐其惠
劉成徳山西蒲州人正徳進士按遼東時修舉廢墜奏開儒學貢舉置雅樂射禮親書聖賢牌位重修學宫政績甚著
李承勛湖北嘉魚人正徳中以右副都御史巡撫遼東時邊備久弛開原尤甚士馬纔十二墻堡墩臺傾圮殆盡將士依城塹自守承勛疏請修築㑹世宗立發帑銀四十餘萬承勛命步将四人各一軍守要害身負畚鍤先士卒凡為城塹各九萬一千四百餘丈墩堡百八十有二招逋逃三千二百人開屯田千五百頃又城中固鐵嶺蒲河撫順邊防甚固又數陳軍民利病咸報可
許宗魯湖廣咸寧人正徳進士嘉靖三十年巡撫遼東歸民地之占於軍者遼人感其徳
王舜漁南直𨽻常熟人正徳進士歴官山東按察司僉事興利除𡚁不遺餘力時國計告匱遼東軍職俸食不得時給射利者於中行賂網利舜漁廉得之即發其奸遼人頌之〈謹按明時遼東𨽻山東省王舜漁雖未專任遼東官職然其官山東按察時實有徳政于遼故附載〉
劉大謨河南儀封人正徳進士巡按遼東嚴明端正剔蠧除奸時鎮守太監貪殘無厭因大謨收其左右繩以法乃賂近侍誣奏大謨逮詔獄遼士民自遼陽抵山海哭留遮道不絶謫龍徳典史尋遷僉都御史巡撫山西政績著聞
許逵河南固始人正徳進士以樂陵知縣平流賊功超陞山東按察使僉事分巡遼海東寧道禮賢愛民聴獄詳明尋陞江西按察使副使宸濠之變不屈死之諡忠節
曽銑南直𨽻江都人嘉靖十四年巡按遼東時都御史吕經苛急為政軍士遂叛銑按部至復州聞變即還入城開諭禍福以安之是月丙申廣寧撫順兵變銑各檄示撫安宻授諸將以計謀擒渠魁七月甲子銑行射禮文武畢至忽出袖中姓名分令官卒捕之逾時縳八人至明日擒撫順為變者七人計殺廣寧賊首擒十二人不假兵革三城肅清遼人廟祀之
馬永直𨽻遷安人嘉靖十四年為遼東總兵官遼東自軍變後首惡雖誅漏網者衆悍卒無所憚動懐不逞廣寧卒佟伏張鑑等乘旱饑倡衆為亂諸營憚永無敢應者伏等登樵樓鳴鼓大噪永率家衆仰攻盡殱之永善用兵且㢘潔卒於官遼人為罷市立祠
王之誥湖北石首人嘉靖間以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大興屯田每營墾田百五十頃役軍四百人列上便宜八事行之
李淶直隸容城人嘉靖中為遼東副總兵居官公亷無媺衣甘食禁所部毋苛歛一軍徳之
殷尚質直𨽻天津衛人嘉靖中為遼東副總兵就進充總兵官三十五年達喇蘇以十餘萬騎入廣寧尚質禦之塔兒山殊死戰力屈而死贈少保左都督諡忠敏〈忠節附載 蒙古語達喇蘇黄酒也原作打來孫今譯改〉
閻懋官定遼右衛人嘉靖中為中路遊擊三十五年達喇蘇以十餘萬騎入廣寧總兵殷尚質急率懋官禦之塔兒山敵先突懋官營不為動乃馳攻尚質懋官馳救遂戰死初懋官父振先為㕘將陣亡懋官繼之世濟忠貞事聞贈都督同知廕子立祠〈忠節附載〉
周斯盛陜西寧州人嘉靖進士巡按遼東時霪雨盛禾湮沒軍民饑甚亟開倉賑給索庫得贖金併可貸者萬餘兩訪素有積貯者量予之金俾出穀平糴更疏請發帑賑濟全活甚衆土冦犯廣寧斯盛身先士卒戰六晝夜卒安定之
賈冕廣寧衛人襲世職指揮尋舉武進士署都指揮僉事為中路遊擊将軍嘉靖三十八年冦犯遼陽南抵海州冕督軍往禦力戰死焉贈都督僉事諡忠壯〈忠節附載〉
張鏊江西南昌人嘉靖進士生平清苦終始一節任遼東苑馬卿比去遼東人為立生祠
王本固直隸邢臺人嘉靖進士以剛直忤嚴嵩嵩每求所以中傷之㑹遼左饑奉命賑濟給米六萬石以騾車運意謂緩不及事將加以罪本固奏一半折銀濟遼陽逺地一半本色濟廣寧近地凡再閲月而完遼左安焉
趙孔昭直𨽻邢臺人嘉靖進士為監察御史出按遼東時遼将李錡不法倚仇鸞恣横人莫敢言孔昭毅然劾之
馮顗山西髙平人嘉靖時任遼陽僉事清操卓行世所罕見凡歴數任止攜一僕而已
傅霖山西忻州人嘉靖進士任遼海兵備道二年著有循績
楊行中直𨽻通州人嘉靖進士選授御史按遼東巡撫吕經激遼陽兵變兵部請勦行中疏請榜示諸城令亂者自相捕以贖罪上嘉納之事得寢翟繡裳山西聞喜人嘉靖進士任兵部主事條陳邊計多見舉行陞遼東東寧道有撫順守備以白金貂皮行賄即揭正其罪墨吏震悚
李松直𨽻大城人嘉靖進士官至寧前道威惠並施歴十二年晉秩至右都御史撫遼三年軍民悦戴
黑春其先建州人世職廣寧指揮使以功進署都指揮僉事歴遼陽副總兵嘉靖四十一年王果導冦分入春禦之身自搏戰殺數十人敵棄資仗遁詔進三秩頃之冦掠陽站堡春逆擊乘勢逐之陷伏中冦知其驍将圍之數重春與把總田耕等力戰二晝夜援師不至死之贈都督僉事諡忠壯〈忠節附載〉
楊照字明逺前屯衛人都督鎮之孫嗣世職為前屯衛指揮使嘉靖中以功累遷遼東總兵官屢立戰功嚴嵩怒照不輸賄解職嵩敗朝廷以宿望起之四十二年蒙古深入金海諸衛縂兵官吳瑛不能禦詔罷瑛以照代其秋又聚衆廣寧塞外謀大入照率諸将由鎮夷堡分道掩之夜失道去塞六十里遂為敵所困力戰中矢死照忠勇負氣撫士有恩嘗涅盡忠報國四字於背誓以死自効起官數月間屢戰皆捷竟殞於陣贈少保左都督諡忠壯〈忠節附載〉
線補衮寧逺衛人世職衛指揮歴官進寧逺㕘將嘉靖四十四年敵攻小團山補衮擊却之追至黄土臺敵大至圍之數重補衮與逰擊楊維藩鏖戰良久補衮手殺數人面中二矢鏃出腦後突圍還營數日而殞詔贈都督僉事〈忠節附載〉
楊維藩照叔父結髪從父在行間屢効首功積官指揮僉事擢廣寧鎮武營逰擊痛照陣亾誓滅敵雪恥嘉靖四十四年蒙古萬餘騎攻鎮武維藩兵不滿千迎之於境内蓮子湖臺與衆誓曰此死地也血戰或生遂進戰殺敵幾半手刄數十人力竭死之詔贈都督僉事與線補衮並立祠祭祀子襲職贈三秩〈忠節附載〉
王治道錦州衛人嘉靖間由世廕歴薊州㕘捋四十四年擢遼東副總兵進署都督僉事充總兵官隆慶初以屢立戰功進署都督同知時遼土荒殘武備積廢治道與巡撫魏學曽修築沿邊堡自廣寧迄瀋陽隆慶四年實該巴雅呼等犯錦州大勝堡治道與㕘將郎得功上馬追逐獨十餘騎從時敵伏兵齊家山治道等誤入其中殊死戰敵稍却知無援遂圍之矢盡奮勇奪圍出馬忽蹶敵攅射之遂死事聞贈少保左都督諡忠愍立祠賜祭〈忠節附載 實該巴雅呼原作辛愛卜言兀今譯改〉
郎得功廣寧衛人世職指揮僉事進㕘將與總兵王治道同時戰死贈都督同知得功父傑禦敵花兒營力戰死二弟賓寶諸子得臣得君得恩及羣從數人皆戰死其妻並守節不嫁得功復死王事時論多之〈忠節附載〉
魏學曾陜西涇陽人嘉靖進士四十五年巡撫遼東時有叛卒黄勇不能得學曾以計擒之邊境遂安
張學顔直𨽻肥鄉人嘉靖進士隆慶五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破土蠻卓山進右副都御史神宗元年移築險山六堡于寛甸工役始興王果來侵學顔撫定王烏塔諸部工乃無撓三年而畢以討果功加兵部左侍郎學顔撫遼八年陳戰守機宜十䇿後父母喪皆廬墓有白雀來巢之異〈䝉古語王烏塔烟也原作王兀堂今譯改〉
宋應昌浙江仁和人嘉靖進士神宗壬辰日本闗白舉二十六島之衆突入朝鮮國王李昖走竄義州八道三韓殘破幾盡聲言内犯京師戒嚴詔拜應昌兵部右侍郎經畧薊遼等處防海禦倭時經畧創設提督大將軍李如松尚羈寧夏兵食皆缺詔書督促部署出闗應昌即誓衆蹈氷渡江明年春正月兵薄平壤門其三門外布蒺藜火器齊發毒煙蔽空官軍攀附而上倭將平行長遁回王京應昌知王京城南有龍山倉朝鮮糧儲所在夜令死士以火箭燒之倭兵食無資乃棄王京遁去連追敗之朝鮮遂寧
萬世徳山西偏頭闗人隆慶進士才智膽略過人時倭犯朝鮮世徳以邊才進秩巡撫都察院御史經理朝鮮遂集將士謀大舉命董一元等統精兵直逼釡山大有斬獲焚倭船七百餘隻招回朝鮮難民五千六百餘口捷聞特命總督薊遼尋遷右都御史兼兵部右侍郎總督如故世徳在薊遼惟以息事寧人為務寛大簡静以疾卒於官
梁夢龍直𨽻真定人神宗六年總制薊遼首除鎮軍疾苦簡軍實修馬政築城壘烽堠慎擇將領以功䕃子錦衣衛千户
李化龍直𨽻長垣人神宗二十二年擢右僉都御史巡撫遼東受事甫兩月巴圖爾與巴雅爾等冦鎮武又約土蠻子布延台吉犯右屯化龍與總兵董一元定計先擊巴圖爾敗之各解去邊塞讋服〈䝉古語巴圖爾勇也原作把都爾巴雅爾喜也原作排押兒令俱譯改〉
董一元宣府衛人眀神宗時充遼東總兵官二十二年巴圖爾等入冦一元與總督李化龍用計遣副將馳右屯禦西部親將大軍匿鎮武外為空營待之冦騎深入笑以為怯官軍忽從中起奮呼䧟陣冦大奔逐北七十餘里至白沙堝斬獲無筭巴雅爾中矢死諸部奪氣捷聞進左都督後又提健卒踏氷渡河扺其巢多斬獲巴圖爾死餘衆散亂諸部悉逺遁以功進世廕二秩
馮時泰山西汾州人神宗時任廣寧道兵備叅議守正不阿築大定老軍臺堡數十處區畫有方及邊隅告警主帥失機時泰奉㫖勘實有忤當事遂被逮遼民無不稱寃欲詣闕聲寃總督顧養謙止之疏為時泰申雪宰相趙志臯等亦交章力争竟不白
劉英南直𨽻崇明人性孝友簡静寡言不事矯飾由廣寧指揮使累功陞都指揮使管遼東都司事歴任既久亷能益著後以年老休致遼人攀轅留之
麻貴山西大同右衛人神宗二十五年任備倭總兵數戰有功進右都督予世廕三十八年鎮遼東明年沿邊有䝉古以三萬騎入掠穆家堡貴禦之敗去夏貴引病乞罷詔乘傳歸貴果毅驍捷善用兵一時稱為良將
李植山西大同人神宗二十六年巡撫遼東墾土積粟得四萬畆嵗獲糧萬石户部推其法于九邊熊廷弼湖廣江夏人神宗三十六年巡按遼東杜饋遺核軍實時巡撫趙楫等棄寛甸新疆徙編民六萬家於内地廷弼勘得棄地驅民狀劾二人罪嵗大旱廷弼行部金州禱城隍神約七日雨不雨毁其廟及廣寧踰三日大書白牌封劍付使往斬之未至風雷大作雨如注遼人以為至誠感神天啓時為御史馮三元等劾罷去任遼士民莫不垂泣後以廣寧失守論誅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八年特奉">[[#本朝乾隆四十八年特奉|本朝乾隆四十八年特奉]]
恩㫖録其裔孫泗先授教諭
張承䕃陜西榆林衛人官遼東總兵官神宗四十六年
大兵破撫闗承䕃赴援力戰死同時戰殁者廣寧副總兵頗廷相叅將蒲世芳遊擊梁汝貴千總王命印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張承䕃諡忠烈頗廷相蒲世芳梁汝貴俱諡烈愍王
命印諡節愍〈忠節附載〉
鄒儲賢里貫未詳官廣平副總兵官神宗四十六年
大兵圍清河城儲賢固守率親丁戰於城南死之又廣
寧叅将張沛同時殉節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鄒儲賢張沛俱諡烈愍〈忠節附載〉
潘宗顔直𨽻保安衛人神宗時以户部郎中督餉遼東擢開原兵備僉事四十六年總兵官馬林將出師宗顔上書經略楊鎬曰林庸懦不足當一面乞易他將以林為繼不然必敗鎬不從命宗顔監林軍出三岔口營稗子峪夜聞杜松敗林軍遂譁及旦
大兵大至林恐甚一戰而敗䇿馬先奔宗顔殿後奮呼衝擊膽氣彌厲自辰至午力不支與逰擊竇永澄守備江萬春贊理通判董爾礪等皆死焉事聞贈宗顔大理卿諡節愍立祠奉祀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竇永澄江萬春董爾礪俱諡節愍〈忠節附載〉
劉綎江西南昌人父顯官都督屢積軍功綎勇敢有父風以䕃累官至總兵官于諸軍中最驍勇歴平九絲蠻緬甸羅雄朝鮮倭播州建昌諸冦大小數百戰威名甚著神宗四十七年四路出師綎出寛甸進棟鄂路縱兵圍數重焚栅寨時綎不知杜松軍覆深入三百里復整衆進引軍登阿布達哩岡與
大兵遇將布陣
大兵登岡出其上别以一軍趨綎軍西岡時岡上大兵自高馳下奮擊綎軍殊死戰而趨西岡者復從旁
夾擊綎軍不能支
大兵乘勢追擊與綎後隊兩營遇綎倉卒不及陣遂力戰死養子劉招孫最驍勇突圍手格殺數人亦死士卒無脱者天啓初贈少保同時戰死者逰擊喬一琦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劉綎專諡忠壯喬一琦諡忠烈〈忠節附載〉
杜松南直𨽻崑山人㓜有膽智勇健絶倫從軍累功至總兵官神宗四十七年四路出師撫順地最衝松率兵突出趨薩爾滸谷口時
大兵方築城界藩防衛夫役兵僅四百人聞松至選精伏谷口俟松軍過半尾擊至界藩渡口與築城夫役合據界藩山之吉林崖松結營薩爾滸山而自引軍圍吉林崖
大兵以右翼二旗兵與左四旗先攻薩爾滸山破之復以右翼二旗兵與助夫役之兵渡河夾擊松軍之在界藩圍吉林崖者悉殱焉松力戰没于陣同時戰死者總兵官趙夢麟王宣又遊擊龔念遂李希泌隨杜松等遇
大兵於斡琿鄂謨地力戰俱殁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杜松龔念遂李希泌俱諡忠烈趙夢麟王宣俱諡烈
愍〈忠節附載〉
馬林直𨽻蔚州人官遼東總兵都督僉事神宗四十七年遇
大兵于尚間崖戰敗還守開原及城破死之子燃亦戰殁又遼東副總兵于化龍叅將高貞逰擊于守志守備何懋官經歴張竒䇿俱從馬林守開原城破死之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馬林諡忠烈于化龍等俱諡烈愍張竒䇿入祀忠節
祠〈忠節附載〉
陳輔堯南直𨽻揚州人為永平同知以轉餉出闗駐瀋陽天啓元年瀋陽破輔堯方奉命印烙左右以無守土責勸之去輔堯曰孰非封疆臣何為去望闕拜拔刀自刎贈按察使僉事城破時戰死者叅將夏國卿張綱同知陳栢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陳輔堯諡烈愍夏國卿張綱陳栢俱諡節愍〈忠節附載〉賀世賢陜西榆林衛人神宗時為瀋陽遊擊擢義州叅將四十六年清河破世賢駐靉陽聞變疾馳出塞救援天啓元年
大兵薄瀋陽世賢悉力守城法甚具復出城逆擊乘鋭輕進倐精騎四合世賢身中十四矢城中降丁叛㫁城外弔橋或勸之走遼陽世賢曰吾為大將不能存城何面目見經畧已而圍急世賢揮鐵鞭格鬭殺數人中矢墜馬死又尤世功亦榆林人官副總兵與世賢同守瀋陽聞世賢戰敗引兵出援力戰死之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賀世賢諡忠烈尤世功諡烈愍〈忠節附載〉
段展陜西涇陽人為自在州知州駐瀋陽天啓元年日暈異常展牒袁應泰言天象示警宜豫防踰月而瀋陽破展死之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忠節附載〉
童仲揆南直𨽻人為援遼副總兵時經畧袁應泰招納䝉古數萬人仲揆力諫不聼天啟元年瀋陽破仲揆等督川兵赴援營于渾河橋南
大兵薄其營力戰死焉自遼左用兵將士望風奔潰獨仲揆等以萬餘人當之力屈而覆時咸壯之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忠節附載〉
張名世浙江山隂人天啟元年與援遼總兵官陳䇿聞世賢世功戰殁統兵援瀋陽遇
大兵於渾河力戰死之宣撫使石砫都司僉書秦邦屏亦以赴援戰死又副總兵戚金叅將呉文傑逰擊周敦吉都司袁見龍鄧起龍守備雷安民俱死於渾河之戰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忠節附載〉
袁應泰陜西鳳翔人官遼東經略兵部侍郎精敏强毅而短于用兵天啟元年
大兵破遼陽民皆迎降應泰居城樓知事不濟佩劔印自縊死其僕唐世明大慟縱火焚樓俱死又援遼總兵官楊宗業提兵赴援父子俱死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袁應泰諡忠節楊宗業諡忠烈〈楊宗業一作仲業 忠節附載〉高邦佐山西襄陵人天啟元年遼陽破以邦佐為布政司叅政分守廣寧邦佐知邊事不可為乞歸方報允而王化貞棄廣寧逃衆謂邦佐既請告可入闗邦佐叱之曰吾一日未去則一日封疆臣也夜作書訣母䇿騎趨右屯謁熊廷弼言城中雖亂外間未知亟提兵入城斬一二人人心自定公即不行請授邦佐兵赴難廷弼不聴偕化貞並走邦佐仰天歎泣曰經畧巡撫皆逃事去矣松山吾守地當死此遂西向拜闕復拜母解印綬自經官舍僕高永曰主人死安可無從者亦自經于側事聞再贈太僕卿同時顧頤以分守遼海道右㕘政分守遼陽城破力屈自經贈太僕少卿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高邦佐顧頤俱諡節愍〈忠節附載〉
何廷魁威逺衛人天啓元年以副使分巡遼陽
大兵渡濠廷魁請乘半濟急擊俄薄城圍未合又請盡鋭出擊袁應泰不從遼陽破廷魁懐印率其妾高氏金氏投井死婢僕從死者六人都司徐國全亦自經公署事聞贈廷魁大理卿諡忠節又總兵官梁仲善副總兵朱萬良俱殁於陣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梁仲善朱萬良俱諡烈愍徐國全諡節愍〈忠節附載〉張神武本姓陳江西新建人坐事論死天啓初薦起征援遼左率親丁二百餘人疾馳至廣寧遼陽已失巡撫薜國用留之不可曰奉命援遼陽非守廣寧也曰遼陽没矣若何之曰將以死難遂獨率所部渡河扺首山去遼陽十七里而軍將士不食已一日遇
大兵奮呼迎拒孤軍無援所部俱戰死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
張銓山西沁水人天啟初以御史出按遼東遼陽圍急軍潰經畧袁應泰令銓保河西以圖再舉銓不從堅守三日城破被執不屈遂自縊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忠節附載〉
崔儒秀陜西陜州人天啟元年為開原兵備僉事時開原已失儒秀募壯士攜家辭墓而行經畧袁應泰以兵馬甲仗不足恃為憂儒秀曰恃人之必死之心耳遼陽被圍分守東城矢集如雨不少却㑹兵潰儒秀痛哭戎服北向拜自經事聞贈大理卿賜祠曰愍忠時經歴朱櫻亦殉難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崔儒秀諡節愍朱櫻入祀忠節祠〈忠節附載〉
袁崇煥廣東東莞人天啟二年駐守闗内安置遼人之失業者常夜行荆棘虎豹中時十三山難民十餘萬乆困不得出崇煥將五千兵駐寧逺以壯聲援别遣驍將救之三年督修寧逺城工成為闗外重鎮崇煥在職勤慎善撫將士由是流移駢集商旅輻輳逺近望為樂土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八年特奉">[[#本朝乾隆四十八年特奉|本朝乾隆四十八年特奉]]
恩㫖録其裔孫袁炳授縣丞
羅一貫甘州衛人官副總兵守西平堡時遼陽已破西平為要衝天啟二年
大兵破西平堡一貫率三千人與都司陳尚仁王崇信悉力守禦一貫目中矢石火藥俱盡向北拜曰臣力竭矣遂自剄尚仁等俱死焉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羅一貫諡忠烈陳尚仁王崇信俱諡節愍〈忠節附載〉劉渠直𨽻保定人官鎮武總兵官都指揮使天啟二年領兵援西平遇
大兵於平洋橋力戰死之又閭陽總兵官西寧世襲土司祁秉忠副將劉徵叅將黑雲鶴同時殉難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俱">[[#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俱|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俱]]
賜諡烈愍〈忠節附載〉
麻承宗山西右玉人官遼東副總兵天啟二年與
大兵戰於沙嶺敗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忠節附載〉
魯之申里貫未詳官前鋒副將天啟五年遇
大兵於耀州與㕘將李承先同戰死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俱">[[#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俱|本朝乾隆四十一年俱]]
賜諡烈愍〈忠節附載〉
金冠里貫未詳官叅將天啟六年
大兵畧覺華島冠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忠節附載〉
金啟倧浙江義烏人起小吏勤敏有志畧天啟六年
大兵攻寧逺啟倧以燃礮死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節愍〈忠節附載〉
張春陜西同州人官右副都御史勵操行善談兵崇禎四年
大兵攻大凌河新城時春在永平監呉襄等軍馳救兵敗被執令薙髪不從居古廟服故衣冠不失臣節而死妻翟氏聞之絶食六日自縊死又副將張吉甫滿庫王之敬
大兵攻錦州吉甫等兵敗戰歿于陣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張春諡節愍張吉甫滿庫王之敬俱諡烈愍〈忠載附載〉何可綱遼東人天啟中為守備典袁崇煥寧逺道中軍亷勇善撫士卒以功累遷署寧逺副將事崇禎元年崇煥再出鎮仍以可綱為中軍請令可綱專防寧逺且言可綱仁而有勇不破公錢不納私餽敝衣糲食不異士卒事至善謀其才不在臣下臣向所建豎實可綱力詔加都督僉事進右都督三年永平灤州失守可綱連戰有功尋復永平加太子太保已而錦州被圍督諸將赴救與祖大壽監築城大凌河工甫竣
大兵十萬攻之可綱堅守不下糧絶援盡大壽及諸將皆欲降獨可綱不從大壽令二人掖出城外殺之可綱顔色不變亦不出一言含笑而死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節〈忠節附載〉
黄龍江西南昌人初以小校從復錦州累官至叅將崇禎三年從復灤州功第一遷副總兵時登菜巡撫請龍鎮東江充總兵官從之龍至皮島部將反䧟登州龍急遣將撫定諸島誅叛黨焚賊舟擊走賊渠高成友移鎮旅順口大治兵仗賊拘龍母及妻子以脅之龍不顧賊來攻復禦之斬賊魁十六人奪還婦女無算諸島皆賴以安集六年
大兵攻旅順龍被圍力戰不勝自刎死贈左都督又遊擊李維鸞自焚其家屬力戰死同時戰死者項祚臨樊化龍張大禄尚可義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黄龍諡忠烈李維鸞諡烈愍項祚臨等祀忠節祠〈忠節
附載〉
沈世魁遼東人官東江總兵官都督僉事守旅順口崇禎十年
大兵破皮島力戰死之又金日觀浙江浦江人官協鎮
東江總兵左都督與
大兵相持七晝夜力不支戰死副總兵楚繼功亦殁于陣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忠節附載〉
金國鳳直𨽻宣府人素懐忠勇有捍禦才崇禎十二年
大兵攻松山塔山連山諸城時國鳳兵僅三千分兵悉力拒守終不下閲四旬圍解擢寧逺總兵官是年十月
大兵復攻寧逺國鳳憤將士恇怯率親丁數十人出據北山岡鏖戰移時矢盡力竭與二子俱死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忠節附載〉
楊振義州衛人世職本衛指揮使天啟初河東失守歸路梗其母自縊振偕父及弟晝夜兼行渡鴨緑江抵朝鮮入皮島為守禦千總崇禎時以功累擢副總兵十二年松山被圍巡撫議救援諸將莫敢前振獨請往至吕翁山遇伏全軍盡殁振被執令至松山説降未至城里許南向坐於地命從官李禄告城中人曰諸將援軍即至城中人聞之益堅守振禄皆被誅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忠節附載〉
楊國柱義州衛人精騎射以功佩將軍印崇禎十四年為援遼總兵官引兵救錦州先至松山䧟伏中
大兵四面呼降國柱太息語其下曰此吾兄子昔年殉難處也吾獨為降將軍乎突圍中矢墜馬死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忠節附載〉
邱民仰陜西渭南人始為縣令有治政後擢巡撫遼東崇禎十四年
大兵圍祖大壽于錦州民仰轉餉寧逺偕洪承疇進至
松山為聲援八月五將皆潰
大兵遂進圍松山民仰誓以死守十五年二月圍急援
絶城破被執民仰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節〈忠節附載〉
曹變蛟山西大同人文詔從子也才勇冠時初𨽻文詔軍中破山西湖廣陜西四川諸流冦大小數十戰斬馘無算積功最多賊咸畏大小曹將軍歴官至援遼總兵崇禎十四年從洪承疇以十三萬衆救錦州時錦州圍急變蛟營松山北乳峰山列七營於兩山間環以長壕及戰軍保松山
大兵圍之明年二月副將夏成徳為内應松山遂破被
執不屈死之
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忠烈〈忠節附載〉
王廷臣沙河所人官遼東都督同知崇禎十五年
大兵破松山被執不屈死之又副總兵江翥饒勲兵備道張斗姚恭王之楨監紀同知袁國楝俱同時殉節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王廷臣諡忠節袁國棟諡烈愍江翥饒勲張斗姚恭
王之楨俱諡節愍〈忠節附載〉
朱文徳義州衛人後家錦州崇禎初積戰功官遼東松山副將因忤監視中官高起濳斥罷十一年起原官及城被圍文徳領前鋒拒守甚力城破不屈死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忠節附載〉
李輔明遼東人累官副總兵崇禎初從祖寛南伐連破流賊于嵩縣海州確山明年追破流賊於滁州加都督僉事擢山西總兵官被劾罷洪承疇出闗使從征既而楊國柱戰殁遂代為援遼搃兵十六年冬
大兵薄寧逺輔明馳援力戰殁于陣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諡烈愍〈忠節附載〉
楊倫前屯衛副總兵以拒守陣亡又前屯衛總兵李鳴鳳前屯衛副總兵羅文耀寧逺總兵王定宸俱遼東人皆攖城拒守城破死之又自在州知州周繼謨朔平右衛人同時殉節
<span id="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本朝乾隆四十一年]]
賜楊倫諡烈愍李鳴鳳羅文耀王定宸周繼謨俱諡節
愍〈忠節附載〉
〈臣〉等謹按明季殉節諸臣其死事遼東者或守城致命或臨陣捐軀以至俘擒駢僇視死如歸當時
王旅徂征宣昭義問凡抗我顔行者自當悉從獮薙以明順逆顧其冒鏑攖鋒身膏原野藎誠亮節終始不渝恭遇我
皇上聖仁公溥覃被無私軫念忠貞發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潜徳特命廷臣稽蒐史乗裦輯諸臣姓名考其生平志行定專諡通諡之例悉予易名譔勝朝殉節諸臣録宣示頒行並
御製詩篇冠諸簡首俾忠節之氣乆而益伸近復敕查熊廷弼袁崇煥後裔
加恩録用表式孤忠〈臣〉等伏考前史所載累朝代嬗之際從未有故國遺忠得邀易名之典者今迺
綸言特沛兩字褒榮使勝國遺臣咸得邀恩泉壤是聖世旌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之渥典實為曠古未逢之盛〈臣〉等奉敕纂輯
盛京通志詳查史傳其死事遼東諸臣俱附載名宦門其係遼人而臨難捐生成仁取義者俱列入忠節門謹將
錫諡之由附識卷端俾知崇奬忠貞益以風勵臣節聖人植紀扶綱大公至正之心天下萬世莫不共仰焉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六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七
名宦〈五〉
國朝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七
名宦〈五〉
國朝
烏庫禮姓扎庫塔滿洲鑲白旗人年十六即効力戎行入關破流賊李自成屢著戰功順治十五年授
盛京總管
賜鞍馬
聖祖仁皇帝康熈元年改總管為將軍仍以烏庫禮任之是年疏陳所屬兵丁宜定更番直役之例以均勞逸
詔如所請先是
盛京設户禮工三部侍郎等官而兵民獄訟悉𨽻其事於總管未設刑部至是烏庫禮請增設疏下廷議始設刑部侍郎以下等員四年四月以疾卒於任烏庫禮居官清慎時初設将軍辦理奉天旗民事宜俱有條理旗民俱稱其名
巴海姓𤓰爾佳滿洲鑲藍旗人沙爾瑚達長子也初任佐領順治十四年授秘書院侍讀學士十六年襲父一等男爵
世祖章皇帝諭吏部曰寧古塔係邊疆要地沙爾瑚達駐防年乆甚得人心今已病故其子巴海素著勤慎堪代其父授為寧古塔總管十七年俄羅斯犯邊境巴海同副都統尼哈哩等率兵至黑龍江松花江交會處偵賊在費雅喀西境即疾趨使犬部界分布舟師潛伏江隈賊船踵至合擊之賊敗郤棄船登岸竄走巴海督兵追戰斬六十餘級溺水死者甚衆獲其船及鎗礟軍器因招降費雅喀百二十餘户叙功加一雲騎尉康熙元年改總管為將軍仍以巴海任之十年
聖祖詣盛京
召巴海問寧古塔及瓦爾喀瑚爾哈人民風俗
諭曰朕向聞爾賢能今益知爾矣費雅喀赫哲雖服然其性暴戾當廣布教化多方訓迪俄羅斯雖云投誠當加意防禦訓練士馬整備器械毋墮狡計爾膺邊方重任尚其黽勉以報朕知遇之恩初邊境蒙古有墨爾哲勒氏者累世輸貢至是巴海招之其長扎努喀布克托等願率衆内移巴海請安輯于寧古塔附近地設佐領四十以扎努喀布克托及諸族屬任之分轄其衆號為新滿洲十三年冬巴海率諸佐領入
覲
頒賚有差
聖祖特賜巴海黑狐裘貂朝衣各一襲十七年
諭奬巴海暨副都統安珠瑚實心任事撫輯新滿洲户咸令得所各予一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世職二十一年巴海疏言巡緝採葠官兵宜分别所獲多寡定奬賞之例
聖祖諭部曰盗採者緝獲視所獲多寡議叙甚為允當其非葠而孑身採捕他物者毋得妄拘並詳議著為令時
聖祖幸吉林旋蹕
諭巴海以吉林兵丁勞苦宜加憐憫
命除捕鷹取魚諸徭役俾勤耕種二十二年以奏報田禾
歉收分數不實經部臣議以革世職
聖祖諭曰巴海遷移新滿洲不可謂無功應仍令襲三等輕車都尉世職惟罷其将軍任三十五年卒
賜祭葬如例巴海父子俱鎮守吉林寧古塔綏輯有方深
得民心
薩布蘇姓富察滿洲鑲黄旗人順治初年由驍騎校擢協領皆在吉林康熈十六年四月
聖祖仁皇帝以長白山為本朝
肇迹發祥宜崇秩祀
勅遣内大臣覺羅武穆納侍衛費雅什塞䕶禮索鼐前往瞻視至吉林欲選曾往者導引弗可得寧古塔将軍巴海令薩布蘇率兵二百攜糧三月以隨循温徳亨河陸行七日至札倫果河復乗舟由斡穆呼河逆流二日至佛多和河順流一日抵額音陸路為林所阻翼日薩布蘇率兵伐木開路行三十餘里陟山巔升樹而望又行數里登高峯望之遣人還告武穆納等望見片片白光即長白山計相距止百餘里矣武穆納等後一日至復開路行一日詰朝又行雲霧塞徑恍惚有鶴鳴六七聲尋聲疾走因得鹿蹊密林叢翳進至山麓跪誦
勅旨畢雲霧忽開有路可登半山石砌若平臺五峰環拱南一峯稍下如門山水左流有松花江右流為大小額音河中潭不流者周三十餘里由潭邊陟山五十餘丈香樹紛郁黄花燦爛徧地積雪即向所望見片片白光也薩布蘇曰此地人跡罕到不宜乆留遂叩拜而返有羣鹿自山奔墜時竚立視者七人鹿適仆其七薩布納謂武穆蘓曰此山靈所贈也令從者縶之以行不數十步囬首瞻望已雲霧漫山矣仍由額音行十五日乃還吉林武穆納等還奏十七年擢薩布蘓寧古塔副都統二十一年將討俄羅斯遣薩布蘓往視水陸路徑是年建木城于黑龍江呼瑪爾二處調寧古塔兵一千五名往造戰船運礟具以薩布蘓同将軍巴海統之二十二年薩布蘓與巴海奏言黑龍江呼瑪爾距雅克薩城尚逺若駐兵兩處則勢分道阻且過雅克薩有尼布楚等城羅刹倘水陸運糧增兵救援更難為計宜乗其積貯未備速行征勦一俟造船畢度七月初旬能抵雅克薩即統兵直薄城下疏入
聖祖諭曰寧古塔兵未諳行軍紀律将軍與副都統又不能齊心巴海可留守吉林薩布蘓同寧古塔副都統瓦禮祐領兵前往俟抵彼相度形勢奏請酌行尋允王大臣等議額蘇哩在黒龍江呼瑪爾之間可以藏船且有田隴舊跡宜建木城令薩布蘓瓦禮祜統兵駐守十月以薩布蘓為黑龍江将軍十一月疏言前自羅刹来歸之宜畨鄂噶番錫圗頒三人効力勤勞宜與新投誠之吉禮固哩鄂佛那西等酌給官職以示鼓勵得
㫖授宜番驍騎校餘授七品官其新投誠之鄂佛那西等賜裘帽令馳驛赴薩布蘓軍前酌遣招撫二十三年二月疏報宜番等抵羅刹界招撫二十一人以歸二十四年五月薩布蘓等軍于雅克薩城南集戰船於城東南列紅衣礟于城北夾攻之先積柴城下為焚城狀城中大驚其頭目額哩克舍窮蹙乞降先是薩布蘓等屢奉
聖祖恩諭行軍不可多行殺戮至是與朋春等宣上恩徳額哩克舍垂涕稽顙謝引六百餘人徙去我軍毁
雅克薩城捷
聞
聖祖諭議政王大臣曰大兵迅速征行破四十年盤踞之羅刹於數日之間今雅克薩城雖已克取防禦决不可疎應于何地駐兵彈壓其速議具奏尋
允所議以副都統温岱那秦駐守黑龍江薩布蘓移駐墨爾根建城防禦二十五年正月薩布蘓奏偵知羅刹復至雅克薩築城盤踞請于氷消時督修戰艦相機進勦
聖祖諭曰羅刹復築雅克薩城若不速行撲滅勢必積糧堅守圗之不易其令薩布蘓暫停墨爾根處兵遷移家口速修船艦統寧古塔等處兵赴勦其黑龍江城酌留奉天兵守之八月薩布蘓奏言臣等圍雅克薩城已三面掘壕築壘壕外置木樁鹿角分汛防禦城西對江另設一軍于未流澌時泊船東西兩岸令堵截尼布楚援兵至流澌時即藏船上流之港内以資守禦九月俄羅斯察罕汗遣使上疏納欵乞撤雅克薩之圍
聖祖諭以别遣使来議地界
命薩布蘓撤圍城兵列艦結營二十八年四月俄羅斯使臣費耀多囉等至尼布楚與内大臣索額圗等定議令俄羅斯自毁雅克薩城徙其人去以吉爾巴齊河北岸為彼界立碑垂示久逺二十九年薩布蘓以前此索倫總管安珠瑚等所種官田二千餘晌分給墨爾根兵丁屯種三十一年同寧古塔将軍佟寳奏建齊齊哈爾城及白都訥木城以科爾沁所進獻之錫伯卦勒察達瑚哩壯丁萬四千有竒分駐二城編佐領𨽻上三旗並設防守尉防禦等官先是有黙爾哲勒屯長扎努喀布克托請内附因于墨爾根編四十佐領號為新滿洲三十四年薩布蘓奏于墨爾根兩翼各設一學設助教選新滿洲及錫伯索倫達瑚哩每佐領下幼童一名教習書義是為黑龍江建學之始薩布蘓為将軍在任年乆經理地方事務諳練明敏深得軍民之心其平定羅刹及建興黑龍江學時稱其有文武幹濟之才
沃内姓性佳滿洲正黄旗人順治三年隨端重親王博洛征明屢立戰功授一等輕車都尉世職康熙十二年擢
盛京将軍撫兵恤民繕治城郭並
奏設各城防禦得
㫖允行沃内在任數年訓練士卒嚴整有節制十四年察
哈爾布爾尼叛
聖祖命沃内同寧古塔将軍巴海固守邊界境内晏然安珠瑚姓𠇊 -- 瓜爾佳滿洲正黄旗人先世居蘇完父阿喇穆任佐領順治元年隨睿親王多爾衮至山海闗擊流賊李自成力戰陣亡
恩加雲騎尉世職尋令安珠瑚襲隨征湖南山東及舟山海賊屢立戰功康熈六年擢寧古塔副都統十年増設吉林烏拉副都統調安珠瑚任之時安珠瑚與寧古塔將軍巴海奏遷松花江新滿洲扎努喀布克托等各姓户口於所屬境内編四十佐領令扎努喀等分轄其衆十七年
聖祖諭巴海暨安珠瑚實心任事撫輯新滿洲户口咸令
得所下部議叙旋擢
盛京将軍十九年疏請裁金州巡檢改為金州營設守備千總等官以招徕民户五百餘丁選兵百分習騎射標鎗鳥鎗又請于沿邊展界二十餘里設柵隘口移兵防守疏並下部議行二十一年
聖祖詣盛京
巡行邊地見立界處枯骨多暴露者
諭安珠瑚徧察瘞之二十二年以疾乞休安珠瑚任将軍時繕城郭興屯田招来逺人興利除弊皆有成效至今旗民追念其徳感佩不已
張尚賢遼東人順治十一年知遼陽府事時
國初新設有司地方遼濶多招来流徙之民尚賢拊循有道一二年中遂致殷富後陞奉天府尹凡新設州縣皆遵尚賢教令户口日増民人樂業去官後遼人為立祠于城西嵗時祀之
王國安葢平人康熙二十八年任奉天府尹廉静不擾三十七年再任晉兵部左侍郎卒入名宦先是國安撫浙省整飭漕務清理𣙜税革陋規建隄閘具有條制杭城兵民雜處營債素為重累國安捐金代償焚劵息争浙人徳之亦祠名宦
王克寛漢軍正白旂人少聰穎兼通滿漢文字
國初授尚陽堡四品官凡以罪徙者皆𨽻焉克寛除科𣲖濟貧苦一時流移之人咸得其所及奉天建郡縣流徙俱赦為民克寛改授佐領尤善其職常命子國卿建養生堂安置孤貧施粥及棺木及僱乳嫗育嬰孩凡受生全之恵者不可殫述
徐廷璽漢軍正白旗人康熙三十四年任奉天府丞次年擢任府尹有幹濟才抑奸暴扶善良振興禮讓旗民大和至今稱良吏者猶不忘徐府尹云吕履恒河南新安人進士康熙五十年任奉天府府丞奉天兩府科歲考例以府丞代其事履恒簡拔寒素接引後學考道論文無倦意一時士子鼓舞奮興文風大振刻有留都文萃内多觀風月課賞識之作至今傳誦不衰
梁世勲陜西三原人康熙時為奉天治中時有防禦兵借住民房之議世勲視屋大小均給之又編為保伍調置有法民賴以安
范時崇漢軍鑲黄旗人忠貞公承謨子也康熙二十三年任遼陽州知州寛簡愛民凡徵收錢糧並無火耗時議撥民屯田民多遷徙時崇以本境地屯種有餘請不他徙以故遼陽州民得安生業後陞浙閩總督有惠政閩人思之從祀道山忠貞公祠又劉貞胡祚逺陳學海先後任遼陽俱有徳政百姓奉牌祀本州城隍廟
劉文亮漢軍鑲黄旗人順治十五年襲父承義佐領仍駐錦州招民十八年設府州縣康熙元年以孔允檜知錦縣事邑人以文亮父子乆蒞兹土並有恵澤不忍他属凡訟獄者猶奔控于文亮曰非劉青天不能决府尹徐繼煒以
聞奉
㫖以文亮帶佐領銜兼知錦縣而調孔允檜于開原文亮莅任招民入籍為之度邑居給牛種課勤惰而勸相之縣境多旗莊侵占地文亮正其畛界為民立印冊預杜侵奪故無兼併之患又設義學延師以教文風自此始振有上駟院總管因緝逃盜妄繫邊民數百入關文亮聞之兼程追及之於永平與争是非繫者乃歸至今父老猶能道其事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七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八
歴朝人物〈一〉
漢
晉
前燕〈附〉
北魏
北齊
北周
隋
唐
欽定盛京通志
歴朝人物
〈臣〉等謹按遼為古營州域風厚土博長白巫閭之雄秀三江二遼之浩瀚磅礴鬱積間氣鍾靈士生其間英偉魁碩維嶽降神生甫及申有由然也兩漢六朝紀載簡略傳不數人洎乎遼金創業佐命之材屏藩之彦接踵繼起山川靈秀應運而興豈偶然歟臣等博考史傳徵信採輯謹志歴朝人物第二十三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八
歴朝人物〈一〉
漢
王閎樂浪𧦦邯人七世祖仲自琅邪遷至東漢初為郡三老更始敗土人王調殺郡守劉憲自稱大將軍樂浪太守建武六年光武遣太守王遵将兵擊之至遼東閎與郡曹吏楊邑等共殺調迎遵皆封為侯閎獨讓爵帝竒而徵之道病卒
王景字仲通閎之子少學易遂闚衆書又好天文術數顯宗時有薦景能理水者詔與將作謁者王呉共修浚儀渠乃不復為害永平十二年議修汴渠引景問理水形便景陳其利害應對敏給帝賜景山海經河渠書禹貢圗發卒數十萬遣景與王呉治渠隄起滎陽至千乗海口千餘里景度地勢鑿山截澗防遏衝要疏決壅積十里立一水門令更相迴注無復潰漏之患隄成選御史建初八年遷廬江太守先是百姓不知牛耕郡界有楚孫叔敖所起芍陂稻田景至乃驅率吏民修起蕪廢教用犂牛由是墾闢倍多境内豐給又訓令蠶織為作法制初景以六經所載皆有卜筮而衆書錯糅吉凶相反乃𠫭紀衆家數術文書冡宅禁忌堪輿日相之屬適於用事者集於大衍元基云
李久遼東人安帝時海賊張伯路寇東萊為青州刺史法雄所破逃還遼東久率鄉勇等共斬之遼地以寧
晉
李𦙌字宣伯遼東襄平人父信早喪𦙍甫有知識即以喪禮自居又以祖敏浮海不知所終設木主事之舉孝亷㕘北軍事遷樂平侯相政尚清簡入為吏部郎銓綜亷平賜爵闗中侯遷御史中丞恭恪直繩百官憚之泰始初拜尚書轉太子少傅拜侍中加特進俄遷尚書令𦙍雖歴職内外兒病貧無以市藥帝聞賜錢十萬詔拜司徒簡亮持重稱為任職卒諡曰成孫志嗣爵
前燕〈附〉
高詡遼東人善天文有權畧永嘉之亂避地隠居建武初慕容廆收攬豪傑詡杖䇿見之曰霸王之資非義不濟今晉室雖微人心猶附宜遣使江東示有所尊廆即遣長史王濟浮海詣建康勸進後廆承制以詡為郎中令及皝嗣進詡元莬太守皝破慕容仁復遼東欲盡坑其民詡諫止之皝又謀伐宇文逸豆歸詡曰必克但不利於将及進戰克之詡中流矢卒
張統遼東人以樂浪帶方二城與高句驪主乙弗利相拒連年不解樂浪王遵説統歸廆廆為之置樂浪郡以統為太守遵㕘軍事後高句驪將如奴子據河城寇掠遼東統掩擊擒之
韓夀遼東人太興二年慕容廆進據棘城宇文大人悉獨官率兵十萬逼城廆使召其子翰於徒河翰請於廆曰彼衆我寡易以計勝今城中之衆足以禦寇請為奇兵於外伺其間而擊之内外俱奮破之必矣若合兵為一使彼得專意攻城非䇿之得且示衆以怯恐士氣不戰自沮廆猶疑心夀進言曰悉獨官有慿陵之志将驕卒惰軍不堅固若竒兵猝起掎其無備必破之䇿也乃聴翰留徒河翰果出竒兵破悉獨官盡俘其衆
北魏
安同遼東人其先祖曰世高漢時以安息王侍子入洛厯魏至晉避亂遼東遂家焉同性端荘明惠好長者之言登國初魏太祖徴兵於慕容垂同奉使稱㫖從征姚平於柴壁進計截汾曲為南北浮橋乗西岸築圍姚興至遂不能救以功封北新侯明元即位命同持節循察并定二州宣詔撫慰問其疾苦糾舉守宰不法郡國肅然及太武監國以同與長孫嵩奚斤崔宏等八人共聴政同在官明察長於校練家法脩整為世所稱卒贈高陽王諡恭惠
安難同之子幼有巧思初從杜超南伐以功為清河太守世祖時諸將頻征和龍皆以難為長史鑿山堙谷省力兼功遷給事中復以軍功賜爵清河子
安原同之子雅性矜嚴沈勇多智明元時鎮撫雲中寛和愛下甚得衆心蠕蠕犯塞輒摧破之賜爵武原侯太武即位拜駕部尚書進爵河間公安頡原之子辨慧多䇿略最有父風太祖初為内侍長令察舉百僚糾刺無所避宜城王奚斤追夏主赫連昌至安定馬疫糧乏為所敗頡時為監軍欲決死戰斤言馬少欲待救騎頡曰兵疲力屈士有飢色不一決戰則死在旦夕何救之可待等死當戰死寧可坐受囚乎斤猶不從頡與尉眷等謀選騎待之昌来攻壘頡出力戰擒昌送京師賜爵西平公攻宋拔洛陽潰虎牢招降萬餘户頡為将善綏士衆及卒降者無不歎惜神䴥四年贈王爵諡曰襄
屈恒字長生昌黎徒河人沈粹有局量太宗時以破平涼功賜爵濟北公㳟宗在東宫恒領太子少傅内外稱平世祖委以太政車駕出征常居中留鎮與盧魯元俱賜甲第卒贈征西大将軍諡曰成盧魯元昌黎徒河人寛和有雅度明元時以忠謹給侍東宫太宗親愛之及即位以為中書侍郎魯元益謹肅内外臣工莫不敬憚性多容納與人交掩惡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美公卿咸親附之太祖征赫連昌親追擊入其城門魯元隨以出入有保䕶功遷太保録尚書事賜第於宫門南卒贈襄城王諡曰孝
高道悦字文欣遼東新昌人初為諫議大夫正色當官不憚強禦孝文時詔嘉其蹇諤以為主爵下大夫太和問車駕将由水路幸鄴已詔都水回營構材以造舟檝道悦表諫以為闕居宇之功作游嬉之用損耗殊倍又深薄之危古今共慎於是車駕遂從陸路行道悦在官儼然難犯宫官上下咸畏憚之卒贈散騎常侍諡曰貞侯長子顯族拜給事中亦以忠厚見稱
李元䕶遼東襄平人晉司徒𦙍八世孫少有武功軀幹雄偉鬚長二尺以魏平齊後隨父懐慶南奔為裴叔業司馬叔業歸魏元䕶賛成之景明初為齊州刺史封廣饒伯州内飢儉表請賑貸蠲其賦役
高崇字積善父潛自高麗歸魏賜爵陽闗男居遼東崇少聰敏以端謹稱景明中襲父爵除洛陽令為政清斷發摘不避強禦吏民畏其威風縣内肅然嘗謂人曰孔門四科徳行為首人能立身約已不㤀典訓斯亦足矣卒贈滄州刺史諡曰成〈謹案陽闗男北史作開陽男〉
高謙之字道讓崇之子少事後母以孝聞及長專意經史天文圗緯之書多所該涉襲父爵孝昌初行河隂令先是有人囊盛瓦礫指作錢物詐市人馬者逸去謙之偽枷一囚于市宣言是前詐馬賊今欲刑之遣腹心宻察市中私議有二人相見訢然曰無復憂矣遂執之悉獲其黨尋正河隂令損益治體多為故事時佞幸寵要皆嫉謙之除國子博士與袁翻常景酈道元温子昇等咸申欵舊好施贍䘏言諾無虧以父舅氏沮渠蒙遜曾據涼土國書漏缺乃修涼書十卷行於世後為李神軌所讒賜死永安中贈營州刺史諡曰康
高㳟之字道穆崇之子少聰敏學涉經史所交皆名俊幼孤事兄如父母正光中為御史糾摘不避權豪孝荘即位除太尉長史加前将軍及元顥逼虎牢或勸孝荘赴闗西恭之曰闗中荒殘何可往請車駕北度循河東下號詔諸軍一向虎牢一赴河内為犄角勢孝荘然之夜至河内令恭之作詔書布告逺近於是四方知乗輿所在孝荘復辟除御史中尉仍兼黄門恭之外執直繩内㕘機宻凡益國利人之事必以奏聞諫争無所顧憚改鑄錢貨編次圗典選用御史皆當世名流人服其有知人之鑒後為爾朱世隆所害太昌中贈雍州刺史高子儒字孝禮崇之孫元顥入洛孝莊北巡子儒踰河至行宫備陳元顥敗在旦夕孝莊以為大慰已意授秘書郎進司徒中兵㕘軍襲爵興和中四方多有流民子儒為梁州北豫西兖三州檢户使安集甚衆
竇瑗字世珍遼西遼陽人系出扶風平陵漢大将軍武曾孫崇為遼西太守遂家焉瑗仕魏為太常博士從爾朱榮東平葛榮封容城伯乞以封讓兄叔珍宣武時為廷尉卿及釋奠開講與温子昇魏季景李業興並為摘句天平中除廣宗太守有清白稱轉中山太守為吏民所懐累遷至大中正兼廷尉卿貧窘如布衣齊獻武王頒書州郡嘗稱瑗政績以為勸勵卒諡曰明
北齊
可朱渾元字通元遼東人寛仁有武畧少與齊神武相知後從爾朱天光平万俟醜奴等有功為宇文泰所疑遂歸神武累功拜司空封扶風郡王元平生用兵持重未嘗負敗皇建初配享文襄廟廷弟天元亦有将畧便弓馬封昌陽縣伯天保初位位尚書卒諡恭武
按可朱渾元舊志以為不應濫入人物但北齊書既有列傳且稱元自云遼東人應存之以備考
北周
豆盧寧字永安徒河人驍果善射魏永安中從爾朱天光破万俟醜奴賜爵靈夀男周文時来歸從擒竇泰破稽胡與東魏戰于芒山皆有功進范陽郡公周保定四年卒初寧無子養弟永恩子勣及生子讚親屬皆請讚為嗣寧曰兄弟之子猶子也終不易時以此多之
李弼字景和遼東襄平人六世祖根〈北史作振〉仕慕容垂為黄門侍郎祖貴醜平州刺史父永大中大夫弼少有大志膂力過人屬魏室喪亂嘗云大丈夫會須平寇難安社稷以取功名安能藉階資求榮位乎魏永安元年從爾朱天光討破赤水蜀以功封石門縣伯又與賀拔岳討万俟醜奴万俟道洛王慶雲皆破之弼恒先鋒陷陣賊咸畏之曰莫當李将軍天光赴洛弼因𨽻侯莫陳悦太昌初除南秦州刺史隨悦征討屢捷及悦害賀拔岳周太祖宇文泰討悦弼勒所部歸泰仍令弼以本官鎮原州太統中從平竇泰又從平𢎞農與齊神武戰於於沙苑以功拜特進十四年討北稽胡平之遷太保加柱國大將軍孝閔踐祚封趙國公弼每征討朝受命夕便引路畧不問私事秉性沈雄有深識故能以功名終卒年六十四諡曰武配食太祖廟廷
謹案李弼系本隴西周太祖時来歸始家遼東並賜姓徒何考李延夀北史尚載弼為隴西成紀人葢就其始而言之今依周書所載列入遼東人物
李𢷋字雲傑〈北史作靈傑〉弼之弟長不盈五尺性果決有膽氣為周文帝帳内都督從復𢎞農破沙苑𢷋跨馬運矛衝堅陷陣敵人見之皆避周文初亦聞𢷋驍悍至是方嗟歎之謂曰但使膽決如此何須八尺之軀也武成初從豆盧寧征稽胡有功封汝南郡公
李綸弼之子有文武才以功臣子居顯職歴吏部内史下大夫並獲當官之譽位至司會中大夫封河陽郡公
隋
李衍字拔豆遼東襄平人父弼為周太師衍少專武藝慷慨有志畧仕隋為行軍總管討叛蠻平之進柱國後以伐陳功拜安州總管頗有惠政豆盧勣字定東寧之子聰悟有器局初周明帝時嗣寧爵授左武伯中大夫自以經業未通請解職遊露門學帝嘉之勅以本官就學嗣丁父艱武帝嗣位起復為渭州刺史甚有惠政大致祥瑞鳥鼠山絶壁千尋由来乏水勣馬足所踐忽踊飛泉又有白烏乳子庭前人為之謡曰我有丹陽山出玉漿濟我人夷神鳥来翔因號其泉曰玉漿泉隋開皇中拜夏州縂管上以家世貴盛勲效克彰甚重之
李寛弼之孫幹畧過人自周及隋數任将領位柱國蒲山郡公號為名将
度地稽粟末人本白山渠帥煬帝時窘于髙麗因率所部降拜右光禄大夫居桞城及征遼東之役從戰有功十三年從幸江都尋放還栁城為李宻所邀前後十餘戰僅得免〈謹案度地稽唐書作突地稽〉
唐
李謹行靺鞨人父突地稽初事隋及唐武徳初奉朝貢授總管以戰功封耆國公貞觀初進右衛將軍賜姓李謹行偉容貌勇冠軍中累遷營州都督高宗時破高麗于發盧河之西妻劉氏亦以伐匈奴功封燕國夫人上元元年發兵討新羅以謹行為安東鎮撫大使三戰皆捷新羅乃入貢謝罪三年破土蕃於青海封燕國公卒贈幽州都督陪葬乾陵
李楷洛營州栁城人本契丹渠師中宗時累官左羽林大將軍封薊郡公吐蕃冦河源楷洛擊走之初行謂人曰賊平吾不歸矣師還卒於道諡忠烈李多祚其先靺鞨人號黄頭都督入中國多祚乃其後裔累軍功遷右鷹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大將軍室韋及孫萬榮之叛命多祚進討以勞改右羽林大将軍領北門衛兵張柬之將誅二張以多祚素感慨可動以義就與定謀多祚泣數行下引天地以自誓遂與王同皎李湛等共誅易之昌宗中宗復位封多祚遼陽郡王
李惠登營州栁城人為平盧軍禆将安禄山叛從董秦泛海畧定滄棣等州輕兵逺鬬賊不支戰輒北史思明叛惠登陷賊中以計得脱依来瑱及李希烈反以兵二千使屯隋州惠登挈州歸朝即拜隋州刺史居二十年興利去害田闢户增人歌舞之節度使于頔上其績詔加御史大夫
李光弼營州栁城人楷洛子襲父封以功破吐蕃吐谷渾進雲麾将軍安禄山叛郭子儀薦其能詔加魏郡太守河北採訪使光弼以朔方兵五千東救常山降賊将安思義又却賊於饒陽會郭子儀守雲中詔悉衆出井陘與光弼合擊史思明于九門西大敗之及拔趙郡士多擄掠光弼坐譙門收所獲還之民至徳二載思明等将兵十萬攻光弼於太原時麾下兵不滿萬光弼撤屋為櫐石車石所擊輒傷賊思明為飛樓障以木幔築土山臨城光弼遣人穴地頽之又時遣突騎出乗賊俘斬萬計思明乃遁去乾元初九節度師潰于相州光弼整衆還太原未幾為天下兵馬副元帥賊方闚洛光弼悉軍趨河陽擒安太清于懐州廣徳元年擒浙東賊袁晁賜鐵劵圗形凌烟閣光弼知兵善用人謀定後戰能以少覆衆初與郭子儀齊名而戰功推中興第一卒贈太保諡武穆
李彚光弼子有志操亷潔自矢元和初徐州苻離分為宿州以光弼有遺愛擢彚為刺史後遷涇原節度使罷軍中雜徭出俸錢贖将士質賣子還其家卒贈工部尚書
王思禮高麗人入居營州初事哥舒翰以功授右衛将軍安禄山叛思禮勸翰表誅楊國忠翰不從潼闗失守思禮走行在及收東京戰數有功封霍國公乾元初討安慶緒九節度之師潰于相州惟思禮與李光弼全軍還光弼徙河陽代為河東節度副大使在鎮器甲完整儲粟至百萬斛奏輸其半於京師卒諡武烈
侯希逸營州人天寳末為州禆将安禄山叛以其親將為平盧節度使希逸率兵與安東都䕶王元志斬之數擊賊有功以孤軍無援浮海保青州寳應初平史朝義加檢校工部尚書圗形凌烟閣李澄遼東襄平人隋蒲山公寛之裔徳宗時為滑州刺史李希烈陷汴渭州亦降興元初澄自永平遣盧融間道奉使詣行在徳宗嘉之署帛詔納蠟九授澄刑部尚書汴滑節度使澄宻勒訓士馬以誅希烈養子之戍白馬者及希烈悉衆圍陳州澄遂引兵歸國貞元初遷檢校尚書左僕射義成軍節度使封隴西王卒贈司空
李璀渤海靺鞨人本姓茹父懐光為朔方将以功賜姓李建中四年朱泚圍奉天懐光入援倍道至河東敗泚兵於醴泉又敗之于魯店泚解圍去功髙威重為盧所忌屯咸陽不進璀時為監察御史宻言于徳宗曰臣父必負陛下願早為備徳宗驚曰然則卿以何䇿自免曰臣之進言非茍求生臣父敗則臣與俱死矣使臣賣父求生陛下亦安用之及懐光死璀亦自殺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九
歴朝人物〈二〉
遼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九
厯朝人物〈二〉
遼
耶律赫嚕字洪隠徳哷勒部人其地在松漠之間髫鬐與太祖游從父舒嚕竒之曰興吾家者必二兒也其父嘗謂太祖曰爾神略天授吾兒赫嚕他日可委以事後太祖亦知赫嚕賢軍國事非赫嚕議不行會討永安烏爾古部為前鋒戰有功並説降奚部擊降室韋及太祖即位以赫嚕總軍國事時兵民日以抏敝赫嚕撫輯有方畜牧盛滋民用富庶太祖受尊號以赫嚕為阿勒坦裕悦從伐西南諸部所向皆有戰功及卒立石紀功清寧間命立祠上京太祖二十一功臣各有所擬以赫嚕為心史臣以為君臣相得之誠庶吳漢之於光武云〈國語赫嚕車輻也原作曷嚕索論語徳哷勒臉也原作迭剌舒嚕解見名宦卷二原作釋魯永安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原作越兀蒙古語烏爾古孽息也原作烏古阿勒坦蒙古解見吉林山川卷原作烏魯敦裕悦原作于越今俱譯改〉
耶律實訥齊字薩喇六院部人太祖即位掌腹心部撫輯西域討平渤海扶餘皆有勞績破輝罕城大諲譔之衆威望大著天顯中卒年七十為佐命功臣之一〈䝉古語實訥齊山崗行走人也原作斜湼赤薩喇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原作撒剌輝罕解見名宦卷二原作忽汗今俱譯改〉
耶律碩格字黙赫特横帳族人幼為太祖所養及冠從伐渤海有功天顯七年授三河烏爾古部都詳衮平易近民民安之以故久于其任會同間從征石晉與趙延夀㨿中渡橋降杜重威遂定汴京〈國語碩格銀錁也原作朔古黙赫特上唇短也原作彌骨頂詳衮解見名宦卷二原作詳穏今俱譯改〉
髙模翰一名松渤海人有膂力善騎射好談兵太祖平渤海模翰避地髙麗後亡歸下獄太祖知其才貰之唐師五十萬攻太原石敬塘求救太宗遣模翰與唐師戰敗之太原圍解太宗嘗諭模翰曰朕自起兵百餘戰卿功第一雖古名將無以過乃授上將軍會同元年册禮告成宴百官太宗指模翰曰此國之勇將朕統一天下斯人之力也及石晉背盟模翰為統軍副使下闗南城邑數十與趙延夀議救楊覃于乾寧軍俄有光自模翰目中出縈繞旗矛燄燄如流星模翰曰此天贊之祥遂進兵屢勝之以功加侍中降杜重威兵三十萬車駕入汴加特進檢校太師封開國公遷鎮中京天禄二年加開府儀同三司賜對衣鞍勒名馬應厯初召為中臺省右相至東京父老歡迎曰公起戎行致身富貴為鄉里榮相如買臣輩不足過也九年遷左相卒
耶律烏哲字達年横帳族人姿簡靜有器識重然諾遇事造次處之從容博學知天文會同間為特哩衮太宗崩諸大臣立世宗太后怒甚遣皇子魯呼以兵逆擊烏哲從中和解之乃罷兵天禄三年表列察克隂謀事世宗不聴遂為所弑烏哲率諸將討誅之穆宗即位謂烏哲曰朕之性命實出卿手命知國事後以援太原功加裕悦卒道宗時詔上京立祠樹碑以紀其功〈䝉古語烏哲看也原作屋質國語達年遮蔽處也原作敵輦特哩衮解見名宦卷二原作愓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隠魯呼撴子箭也原作李胡察克解見名宦卷二原作察割今俱譯改〉
耶律吼字赫嚕六院部人端慤好施不事生産太宗特加倚任會同六年為南院大王莅事精簡人不敢以年少易之時石晉表不稱臣詞多倨慢吼力贊伐之以所部兵從車駕入汴諸將多取珍異吼獨取馬鎧及太宗崩于欒城吼與耶律斡議曰天位不可一日曠欲厭人望當立永康王斡然之會耶律安圖意亦合遂定䇿立世宗以功加採訪使賜以寳貨辭曰臣位已髙復敢求富臣從弟達魯諸子坐事籍没陛下哀而出之受賜多矣世宗曰吼舎重賞以族人為請其賢逺甚許之時有取當世名賢作七賢傅者吼與其一天禄三年卒〈謹考遼史贊曰太宗崩非安圖吼幹謀而能斷册立世宗非烏哲直而能諫杜太后之私折魯呼之暴以成横渡之約則亂將誰定四臣者庶幾春秋首止之功今按安圖吼斡烏哲四人皆耶律氏安圖詳見孝義赫嚕觧見前原作喝魯國語斡氣味也原作洼達魯解見名宦卷原作的琭安圖解見吉林城池卷原作安搏今俱譯改〉
耶律斡字達年南院族人少有器識人以公輔期之太祖時即任以事太宗即位為特哩衮天顯末帝援河東斡為先鋒敗張敬達軍於太原北會同中遷北院大王及伐晉復為先鋒與梁漢璋戰於瀛州敗之太宗崩於欒城南方州郡携貳士馬困乏軍中不知所為斡與耶律吼定䇿立世宗乃令諸將曰永康王人皇之嫡長天人所屬當立有不從者以軍法從事諸將皆曰諾世宗即位拜裕悦〈斡原作洼達年原作敵輦特哩衮原作愓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隠裕悦作于越見前注〉
耶律特烈字尼嚕古六院部人沈厚多智有任重才年四十未仕應厯初為南院大王均賦役勸耕稼部人化之戸口豐殖及周侵漢下太原數城以為行軍都統率精騎敗周將郭從義等於忻口保寧元年加兼政事令乾亨初召之上見鬚髪皓然精力猶健問以政事厚禮之嗣卒特烈用兵賞罰明信得士卒心在治所久年穀屢稔時耶律烏哲居北院特烈居南院俱有政迹朝議以為富民大王云〈國語特烈蒸也原作撻烈䝉古語尼嚕古腰也原作湼魯衮今俱譯改〉
耶律道隠東丹王倍次子倍在唐為唐明宗所害洛陽僧匿而養之因名道隠太宗滅唐還京詔賜外羅山居焉性沈靜有文武才時人稱之景宗時封蜀王為上京留守乾亨元年遷守南京號令嚴肅民獲安業統和初卒追封晉王
耶律賢適字阿克展嗜學有大志滑稽玩世人莫能知惟烏哲器重之嘗謂人曰是人當國天下幸甚景宗立以功加檢校太保保寧二年拜北院樞密使兼侍中遷西北路兵馬都部署賢適忠介膚敏推誠待人雖燕息不忘政務以故百司首職罔敢媮惰累年滯獄悉剖決之乾亨初封西平郡王卒年五十三〈國語阿克展雷也原作阿古真今譯改〉
耶律阿穆爾字布琳約尼九帳族人幼聰敏統和初以征髙麗功遷北宣徽使加政事令而先是叛逆之家兄弟不知情者亦連坐阿穆爾諫曰兄弟雖曰同胞賦性各異一行逆謀雖不與知輙坐以法是刑及無罪也自今雖同居兄弟不知情者免連坐太后嘉納著為令致仕卒〈䝉古語阿穆爾安也原作阿沒里布琳全也原作蒲隣約尼八旗姓原作遥輦今俱譯改〉
蕭朴字延寧國舅族人幼而老成及長博學多智開泰中任南面林牙帝問以政具陳百姓疾苦國用豐耗帝悦曰吾得人矣擢左伊勒希巴太平中加中書令及大延琳叛詔安撫東京便宜從事興宗即位仁徳皇后以馮嘉努所誣被害朴屢言其寃不報每念至此為之嘔血重熙初拜東京留守卒贈齊王〈按伊勒希巴係㕘知政事掌刑政國語伊勒希副也巴地方也原作夷离畢馮嘉努原作馮家奴今俱譯改〉
耶律休格字遜寧少有公輔器乾亨初將兵救南京與宋戰於髙梁河及瓦橋關皆有功帝賜御馬金盂勞之曰爾勇過於名若人人如卿何憂不克聖宗即位太后稱制令休格總南面軍務便宜從事休格均戌兵立更休法勸農桑脩武備省賦役恤孤寡戒戌兵無犯宋境雖馬牛逸于北者悉還之逺近向化邊鄙以安休格智略宏逺料敵如神每戰勝讓功諸將故士卒樂為之用身經百戰未嘗殺一無辜及卒詔立祠南京〈休格原作休哥今譯改〉耶律色珍字韓隠性明敏不事生産保寧初蕭思温薦色珍有經國才上曰朕知之第佚蕩豈可覊屈對曰外雖佚蕩中未可量乃召問時政奏對愷切髙梁之戰色珍與休格最有功統和初敗宋將潘羙等于飛狐口取蔚州又擒楊無敵于狼牙村以功加太保卒于軍給𦵏具〈國語色珍車也原作斜軫今譯改〉耶律學古字伊實音頴悟好學工譯鞮及詩乾亨元年宋既下河東乘勝侵燕學古受詔往援有全城功旋以髙梁之㨗授保靜軍節度使二年進彰國軍節度使時南境未靜民思休息學古禁冦掠以安之與宋將潘羙各守邊約無相侵軼民獲安業〈伊實音唐古特語伊實智慧也音是也原作乙辛隠今譯改〉
耶律哈里字留隠性儉素不喜聲利以射獵自娛雖閒居人敬之若貴官然保寧中為南院大王有却敵功帝屢親征哈里在南院十餘年鎮以寛靜户口増給封漆水郡王遷上京留守卒家貧詔給𦵏具〈哈里解見名宦卷原作海里今譯改〉
耶律托色字勝隠善射工畫保寧間奉使于漢具言兩國通好長久之計其主繼元深加禮重統和四年宋將楊繼業陷山西城邑托色從耶律色珍擊之敗賀令圖于定安色珍擒繼業托色功居多初托色破令圖宋將有因傷而仆者托色繪其狀以示宋人咸嗟神妙〈國語托色權也原作題子今譯改〉
耶律和卓字諾木滚幼不好弄臨事明敏初以近族入侍從征有功保寧初以宋師屢梗南邊拜西南兵馬都監招安巡檢等使久任邊防不妄啟釁鄰壤敬畏屬部乂安宋數遣人結歡和卓表聞遂許議和安邊懷敵多有力焉鎮范陽時嘗領數騎徑詣雄州北門與郡將立馬陳兩國利害及周師侵邊本末辭氣慷慨自是邊境數年無事識者謂和卓一言賢于數十萬兵〈國語和卓羙好也原作合住諾木衮䝉古語諾木經也滚深也原作粘衮今俱譯改〉
耶律哈爾吉字特們重熙中累遷西南面招討都監清寧初為懷化軍節度使七年入為北院大王封幽國公厯遼興軍節度使東北路詳衮加兼侍中致仕卒為人明達勤恪懷柔有道置諸賔館及西邉營田皆自哈爾吉發之〈國語哈爾吉湍水也原作合里只特們國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卷原作特滿今俱譯改〉
耶律博迪字薩巴孤介寡合重熙初補牌印郎君清寧初稍遷知易州去官部民請留許之咸雍時改彰國軍節度使上出獵博迪謁行宫陳應州南境邊事稱㫖太康中封吳國公為北院樞密使亷謹奉公知無不為大安中致仕〈䝉古語博迪菩提也原作頗的薩巴器皿也原作撒版今俱譯改〉
夏行羙渤海人太平間總渤海軍于保州大延琳使人説與俱叛行羙執之復殺其黨延琳謀沮嬰城自守數月而破超遷行羙平章事忠順軍節度使累遷至副部署致仕卒賜祭于家
耶律資忠字烏延博學工詞章年四十未仕聖宗知其賢召補宿衛數問以古今治亂資忠對無隠開泰初授中丞眷遇日隆四年因使髙麗被留資忠每懷君親輙有著述九年髙麗上表謝罪遣資忠還上郊迎同載以歸留禁中數日謂曰朕將屈卿為樞密何如資忠不敢奉詔乃以為林牙知特哩衮事以不附權貴出為節度使〈烏延原作沃衍今譯改〉耶律揚珠字布爾錦篤學亷介有經世志統和十年累遷積慶宫使聖宗諭曰聞卿正直是以進用國有利害爾言母隠時有獻替多見採納及征髙麗破康肇軍於銅州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珠之力居多擢拜四蕃部詳衮戢暴懷善政績顯著〈䝉古語揚 --(『昜』上『旦』之『日』與『一』相連)珠儀表也原作瑶質國語布爾錦鞍鞽也原作扶里堇今俱譯改〉
大康乂渤海人開泰間累官南府宰相出知黄龍府政善撫綏東郡懷服
耶律哈瑠字速寧有明識篤行義舉趾嚴重工為詩開泰三年稍遷烏爾古徳哷勒部都監俄知詳衮事徳哷勒部叛從耶律世良討平之重熙元年累遷同知上京留守以性不茍合為樞密使蕭嘉哩所忌四年始召為北面林牙進述懷詩興宗嘉嘆尋卒〈䝉古語哈瑠水獺也原作韓瑠烏爾古徳哷勒俱見前原作烏古敵烈國語嘉哩令其巡察也原作解里今俱譯改〉
耶律仁先字糺鄰魁偉秀爽有智略重熙十八年任東京留守女直恃險侵掠仁先乞開山通道以控制之邊民安業清寧中拜南院樞密使重元叛犯灤河帷宫仁先轘車為營折行馬作兵仗亟召五院部蕭達喇乘便奮擊重元遁去加尚父進封宋王上親製文褒之詔繪灤河戰圖以旌其功耶律伊遜隂險不法仁先抑之為所忌出為南京留守恤孤煢禁姦慝議者以為自休格後仁先一人而已〈梵語達喇救渡也原作塔剌伊遜國語解見黒龍江山川卷原乙辛今俱譯改〉耶律義先仁先弟羙丰姿舉止嚴重重熙十三年西征以功進南院宣徽使時蕭格同知樞密院席寵擅權義先因侍讌言于上曰格狡佞喜亂必誤國家上不納他日侍宴上命羣臣博負者罰以巨觥義先當與格對憮然曰臣縱不能進賢退不肖安能與國賊博哉終不與博十六年為殿前都㸃檢討富珠哩擒其渠帥手詔褒奨以功改南京統軍使封武昌郡王奏請統軍司錢營息以贍貧民民得休息軍器完整進富春王卒義先常戒族人曰國中三父房皆帝之昆弟不孝不義尤不可為其接下無貴賤賢否皆與均禮妻晉國長公主之女每遇中表親非禮服不見内外多化之〈蕭格原作蕭革富珠哩原作蒲奴里今俱譯改〉
耶律罕巴字嘲隠倜儻有大志太平中游京師囊衣匹馬而已帝微服出獵見之與語知有長才隂識之會南京疑獄久不決召罕巴馳驛審録舉朝皆驚罕巴量情處理人無寃者上嘉之重熙六年為北院大王政務寛仁知無不言卒之日箧無舊蓄椸無新衣遣使弔祭給𦵏具〈䝉古語罕巴已足也原作韓八今譯改〉
耶律玦字烏展重熙初皇弟秦國王為遼興軍節度使以玦同知使事多所匡正咸雍初秦國王為西京留守請玦為佐嵗中獄空者三召為孟父房詳衮帝知其貧賜宫户十嘗謂宰相曰契丹忠正無如玦者漢人則劉伸而已〈國語烏展地頭也原作吾展詳衮見名宦卷原作敞穏今俱譯改〉
耶律布勒圖字燕隠開泰間為本班郎君有捕盜功累遷知興中府以獄空聞太平十九年夏人侵金肅軍敗之斬首萬餘級加右武衛上將軍時近邊羣牧數被冦掠遷倒塌嶺都監以治之桴鼔不鳴清寧初歴長寧歸義二軍節度使致仕〈䝉古語布勒圖全也原作僕里篤今譯改〉
耶律浩善字托紐初為西南巡邊官以亷潔稱累遷南京統軍使重熙十一年党項部人多叛入西夏浩善受詔巡西邊多建城堡徙東京留守與知府蕭烏魯斯討博羅滿達部有功加兼侍中致仕〈國語浩善紙也原作侯哂托紐圍棋也原作秃寜䝉古語烏魯斯國也原作歐里斯博羅解見奉天府山川卷滿逹壇城也原作蒲盧毛朶今俱譯改〉
耶律都沁字達年性疎簡不顧小節重熙間厯東路統軍使城西邊命造戰艦稱㫖及西征詔都沁率兵由别道進會于河濵大㨗歸上親賜巵酒手書都沁衣裾曰勤國忠君舉世無雙〈䝉古語都沁數四卜也原作鐸軫今譯改〉
耶律蘇色字阿敏性忠直簡𣪣練武事以節度使厯霸濟祥順聖五州都總管保寧三年改九部都詳衮四年伐党項屢立戰功手詔勞之統和初安集西蕃凡臨戎與士卒同甘苦所獲均賜將校賞順討逆威信大振在邊二十年卒〈閔語蘇色潦草也原作速撮今譯改〉
耶律納延字伊實年敦厚才敏以父死王事九嵗即加諸衛小将軍大安九年為倒塌嶺節度使夀隆初討達勒逹博索摩等有功賜詔褒羙改烏爾古徳哷勒部統軍使邊境以寧秩滿部民乞留詔許再任納延為人亷介長于理民每有鬭訟親覈曲直不尚威嚴常曰凡治人本欲分别是非何事迫脇以立名故所至以恵化稱〈納延解見黑龍江城池卷原作那也伊實見前唐古特語年妙也原作移斯輦逹勒達博索摩解見建置沿革山川名宦卷原作逹理得抜思母 按遼史耶律納延𫝊誤作逹里抜思今俱譯改〉
蕭韓嘉努字括寧性孝友太平中累遷至奚六部大王治有聲清寧中封蘭陵郡王九年道宗獵太子山韓嘉努聞重元亂馳詣行在上倉卒欲避于北南大王院韓嘉努與耶律仁先執轡固諫乃止重元復誘奚獵夫來戰韓嘉努諭降之重元復敗太康初伊遜搆陷太子濬幽于上京韓嘉努力言其寃不報〈韓嘉努原作韓家奴今譯改〉
姚景行興中縣人性敦厚亷直人望歸之累官翰林學士道宗即位多被顧問為北府宰相後告歸道聞重元亂收集行旅三百餘騎勤王比至賊巳平上嘉其忠咸雍元年出為武定軍節度使減徭役疏寃滯廣儲蓄以備荒勤校閲以脩武郡民宜之卒封柳城郡王諡文憲
竇景庸中京人聰敏好學清寧中第進士大安初監修國史知樞密院事封陳國公旋授武定軍節度使招流亡戢姦猾決寃獄輕重大小務愜人心七年拜中京留守九年卒諡肅憲
耶律薩喇字董隠性忠直沈厚咸雍九年為契丹行營都部署太康二年欲復召𫆀律伊遜薩喇獨奏曰蕭巖夀言伊遜有罪不可為樞臣故出之今復召恐天下生疑進諫者三不納後遂為伊遜誣陷而死乾統初追封漆水郡王與蕭巖夀等並繪像宜福殿〈薩喇解見吉林山川卷原作撒剌今譯改〉
耶律唐古字富僧額太康中累遷至大将軍性坦率好别白黑人有不善必盡言無隠時號强唐古在朝數論宰相得失由是屢見廢黜天慶初烏爾古徳哷勒叛召拜烏爾古節度使至部諭降之遂出私財及發富民積以振困乏民大悦加鎮國上将軍保大元年致仕天祚出奔唐古謁于倒塌嶺為上流涕復拜烏爾古部節度使擊破徳哷勒之衆加太子太傅年七十二卒〈唐古八旗姓原作棠古國語富僧額孶長也原作蒲速宛今俱譯改〉
耶律托卜嘉字薩巴仕至林牙重熙間破夏人於金肅軍有功清寧中累選永興宫使平重元之亂為懷徳軍節度使太康初授北院宣徽使耶律伊遜謀害太子托卜嘉欲殺伊遜及其黨伊遜知之誣以與廢立事殺之乾統間追封漆水郡王繪像宜福殿〈國語托卜嘉膝盖骨也原作撻不也薩巴見前原作撒斑今俱譯改〉
耶律實魯字楚旺性剛直有經世志始為牌印郎君太康初為伊勒希巴惡耶律伊遜所為伊遜覺之誣以附太子流鎮州天祚即位召為御史上書請盡誅逆黨上慰順考之靈下釋天下之憤不報聞者莫不歎惋乾統中遥授靜江軍節度使卒〈蒙古語實魯珊瑚也原作石柳楚旺唐古特語楚水旺權也原作酬宛今俱譯改〉
張琳瀋州人幼有志節夀隆末為秘書中允天祚即位厯遷至南府宰相及中京陷天祚幸雲中留琳與李處温佐魏王耶律涥守南京處温父子欲立淳為帝琳沮之曰王雖帝胄初無上命攝政則可即真則不可處温不從卒立淳琳不與政鬱悒而卒
馬人望字儼叔遼東醫巫閭山人頴悟幼孤以才學稱由進士為松山縣令時嵗運澤州官炭獨役松山人望請于中京留守蕭托歡均役他邑嗣調涿州新城縣吏民畏愛擢中京度支司鹽鐵判官轉南京三司度支判官公私兼裕遷警巡使京城獄訟填委人望剖決無一寃者會檢括户口未兩旬而畢同知留守蕭保先問故人望曰民産若括之無遺他日必滋厚斂之𡚁大率十得六七足矣保先謝曰公慮逺吾不及也拜㕘知政事南院樞密使人不敢干以私用人必公議所當與者如曹勇義虞仲文人望推薦皆為名臣時民所甚患如驛遞馬牛旗鼓鄉正㕔𨽻倉司之役至破産不能給人望使人出錢官自募役時以為便致仕卒諡文獻人望有操守喜怒不形未嘗附聲求榮〈托歡解見名宦卷原作吐渾今譯改〉
耶律都勒幹字伊實音亷約重義咸雍中累遷同知南京留守被召部民懇留賜詔褒奨大安中歴南府宰相致仕都勒斡所至有聲吏民畏愛及退居鄉里子布爾古為烏爾古部節度使遣人來迎既至見委積甚富曰辭親入仕當以裕國安民為計枉道欺君以茍貨利非吾志也竟命駕而歸〈唐古特語都勒斡戒律也原作鐸魯幹伊實音解見前原作乙辛隠索倫語布爾古肥也原作普古今俱譯改〉
欽定盛京通志卷五十九
<史部,地理類,都會郡縣之屬,欽定盛京通志>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六十
歴朝人物〈三〉
金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盛京通志卷六十
歴朝人物〈三〉
金
果布昭祖族人昭祖耀武於青嶺白山還至古哩甸昭祖得疾寢於村舎洞無門扉乃以車輪當門為蔽果布卧輪下為捍禦已而賊至刃交加於輪輻間果布洞腹見膏恐昭祖知之乃燃薪取膏以為炙昭祖既覺遂中夜啟行〈國語果布寛免也原作摑保古哩解見黒龍江山川卷原作姑里今俱譯改〉
葉赫系出景祖居舎音水完顔部為其郡貝勒率所部來歸金之為國自此益大與罕都常在世祖左右居則與謀議出則蒞行陣明昌中贈特進諡忠濟與罕都配享世祖廟庭〈葉赫國語解見吉林山川卷原作冶訶舎音即珊延解見吉林山川卷原作神隠國語貝勒管理衆人之稱原作勃堇罕都稻也原作歡都今俱譯改〉
阿里干景祖第八子健㨗善戰太祖舉兵伐遼首贊大功在行間屢有戰績收國元年太祖即位阿里干以耕具九為獻曰願陛下無忘稼穡艱難上敬受之為人聰敏辯給凡一聞見終身不忘始未有文字祖宗族屬時事並能黙記與色格同修本朝譜牒見素未相識人問其祖父名即能道其部族世次人或遺忘輒一一辨析言之上稱其强記人不可及天輔三年寢疾宗翰日往問之盡得祖宗舊俗法度太宗幸其家視疾詢以國事對曰馬者甲兵之用今天地未寧而國俗多以良馬殉葬請禁止從之奏訖卒上哭之慟曰臨終不亂念及國家事真賢臣也熙宗時追封隋國王大定間配享太祖廟庭諡剛憲〈阿里干原作阿离合懣國語色格貂鼠也原作斜葛今俱譯改〉
希卜蘇昭祖之孫烏肯徹次子健捷能左右射太祖伐遼珠赫店之役惟希卜蘇之策與太祖合卒破十萬之師收國元年為愛滿貝勒太祖每伐遼輒命希卜蘇與太宗居守倚任與薩拉噶比大定三年封金源郡王配享太祖廟庭諡忠毅〈希卜蘇國語解見奉天山川卷原作習不失亦作辭不失蒙古烏肯徹柔弱也原作烏骨出珠赫解見選舉卷原作出河國語愛滿部落也貝勒解見前注原作阿買勃極烈蒙古語薩拉噶樹枝也原作撒改今俱譯改〉
完顔杲一名舎音世祖第五子太祖母弟收國元年為温貝勒天輔元年以兵一萬攻㤗州下金山縣諸部人皆來降五年為烏赫哩貝勒都統内外諸軍取中京實北京也六年遼耶律聶哷自立於燕京移書請和杲復書責之遣使請太祖臨軍定燕京還次鴛鴦濼杲從還京師太宗即位杲為按班貝勒治國政天會三年伐宋杲領都元帥居京師卒封遼越國王配享太祖廟庭諡智烈〈舎音解見前注原作斜也亦作斜野温貝勒國語温化也貝勒解見前注原作吳勃極烈烏赫哩總也原作忽都聶哷單弱也原作揑里按班大也原作諳班今俱譯改〉
棟摩世祖第十一子髙永昌據東京棟摩破之於首山太祖攻遼上京棟摩先登克其外城遂降之都統完顔杲兵至中京棟摩自城西沿土河以進遂克其城宗翰等攻西京為四輪革車髙出於堞棟摩與麾下乘車先登遂取西京又克南京殺偽都統張敦固伐宋為都統節制諸軍克汴京下河間屢有摧敗天會六年卒年四十熙宗時追封吳國王配享太祖廟庭諡莊襄〈棟摩語解見名宦傳原作閒黎今譯改〉薩拉噶景祖長孫世祖之姪敦厚多智長於用人家居純儉好穡稼穆宗初襲位命薩拉噶為國相太祖即位行國相如故自薩拉噶為相能馭服諸部訟獄皆得其情伐遼之計決於都古嚕訥贊成大業實自薩㕸噶始之天會十五年追封燕國王大定三年贈金源郡王配享太祖廟庭諡忠毅〈薩拉噶解見前注原作撇改䝉古語都古嚕訥盈滿也原作迪吉迺今俱譯改〉
斡魯薩拉噶弟收國二年詔統諸軍伐髙永昌大破之永昌遁其下遂執以獻於是遼之南路係籍女直及東京州縣盡降遼主在陰山青冡之間斡魯為西南路都統往襲之奏捷曰賴陛下威靈屢敗敵兵遼主無歸勢必來降皇統五年追封鄭國王天徳二年配享太祖廟庭
普嘉努又名昱景祖孫鄭國公赫紳子太祖自草濼追遼帝普嘉努為前鋒晝夜兼行追及於實納圖遼帝遁去兵遂潰所殺甚衆烏庫部反討平之天會間為司空封豫國公天徳初配享太祖廟庭〈普嘉努原作蒲家奴國語赫紳綱也原作劾孫實納圖䝉古語實納土也圖有也原作石輦鐸烏庫八旗姓原作烏虎今俱譯改〉
宗䧺康宗長子始生風骨非常世宗以國器目之九嵗能射逸免年十一射中奔鹿材武蹻捷挽强射逺可二百步既長孝敬謙謹人愛敬之嘗逐免達賚亦從後射之已發矢大呼曰矢及矣宗雄反顧手接其矢就射免中之從太祖伐遼遼帝以七十萬衆至宗䧺獨言不畏率衆直前大敗之於呼岱巴岡既取泰州宗䧺包其土來奏曰其土如此可種植也由是徙萬餘家屯田泰州從大軍克西京遇疾卒太祖慟曰此子謀畧過人臨陣勇決少見其比賜賻葬甚厚大定二年追封楚王諡威敏配享太祖廟庭〈䝉古語達賚海也原作撻懶呼岱巴國語呼岱市也巴地方也原作護步答今俱譯改〉
錫圖美扎蘭路完顔部人世為其部長系出於始祖弟後勇敢善戰質直孝友强記辯捷臨事果斷招諭諸部使附於世祖世祖嘉之後以太祖擊髙麗及伐遼功尤多正隆二年封金源郡王〈䝉占語錫圖美項戴也原作石圖們國語扎蘭世代也原作耶懶今俱譯改〉
烏色世祖子年幼即能集事康宗二年威泰治蘇伯水部烏色斡魯佐之定諸部而還久之髙麗殺行人阿古雙寛而築九城於海蘭烏色將内外兵守之髙麗兵數萬來拒烏色分兵為十隊更出迭入遂大破之烏色母病召還以斡魯代之未幾烏色復至再破髙麗軍進圍其城髙麗請和歸前後亡命及所侵故地退九城之戍遂與之和皇統五年追封衛國王〈國語烏色子粒也原作幹賽䝉古語威泰冇記性之謂原作幹帶國語蘇伯筋也原作蘇濵阿占雙寛國語阿古兄長也雙寛海東青也原作阿䀨勝昆海蘭解見建置沿革卷原作曷懶今俱譯改〉
完顔忠本名都古嚕訥錫圖美弟太祖器重之後將舉兵伐遼就謀之都古嚕訥曰以王公英武士衆樂為用遼帝荒於畋獵政令無常易取也後代其兄為扎蘭路逹貝勒熙宗即位累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天徳二年配享太祖廟庭大定二年追封金源郡王〈都古嚕訥解見前注原作迪古乃扎蘭路逹貝勒扎蘭見前逹國語為首之稱貝勒見前原作耶懶路都勃厪今俱譯改〉
宗翰本名尼瑪哈薩拉噶長子年十七軍中服其勇及議伐遼與太祖意合太祖敗遼師于境上薩拉噶使宗翰來賀捷宗翰與阿里干等勸進太祖意乃決用其䇿取中京宗翰聞遼主在山西猶事畋獵即以精兵六千襲遼主遼主遁去撫定西路州縣部族遂從取燕京太祖以宗翰為都統太宗即位宋人來請割諸郡太宗欲許之宗翰持勿割請伐宋以宗翰為左副元帥降定諸縣克太原執宋經畧使張孝純等自太原趨汴與宗望會兵克汴州以宋二主北還賜鐵劵定議立熙宗熙宗即位拜太保尚書令領三省事封晉國王大定間改贈秦王諡桓忠配享太祖廟庭〈尼瑪哈解見選舉卷原作粘沒喝今譯改〉
宗幹本名斡布太祖庶長子太宗即位為固倫左貝勒輔政始議禮制度正官名定服色興庠序設選舉治厯明時皆宗幹啓之熙宗即位拜太傅進太師封梁宋國王賜䇿杖上殿入朝不拜監修國史又賜輦輿上殿制詔不名疾亟上及后同往視后親與饋食既薨輟朝七日大臣死輟朝自宗幹始世宗時追諡忠烈明昌四年配享太祖廟庭〈唐古特語幹布嵗也原作幹本固倫左貝勒國語固倫國也貝勒見前原作國倫左勃極烈今俱譯改〉宗望本名斡喇布太祖第二子太祖自將襲遼宗望為前鋒燕京平為副都統襲遼主俘其族屬遼主率兵決戰又擊敗之獲其子趙王及傳國璽討張覺覺遁平南京奏請伐宋自燕山路進破郭藥師兵於白河降之取燕山府州縣悉平天會四年八月取天威軍克真定遂趨汴分遣諸將破宋援兵克汴州宋少帝詣軍前降師還卒追封魏王天徳二年加遼燕國王配享太宗廟庭大定三年改封宋王諡桓肅〈國詔幹喇布令其撈之也原作幹魯補亦作幹离不今譯改〉宗弼本名烏楚又名烏珠太祖第四子從宗望伐宋以三千騎薄汴州宋上皇出奔敗鄭宗孟兵數萬遂克青州取臨朐詔再伐宋攻破濮州大名河北平宋主自揚州奔江南宗弼進兵自和州渡江降江寧取廣徳軍路追襲宋主于越州宋主入海遂克明州秀州平江鎮江自鎮江泝流西上宋韓世忠襲之將至黄天蕩宗弼因老鸛河故道開三十里通秦淮一日夜而成乃至江寧將渡江而北又與伊喇古戰世忠軍以火箭射之殲其舟軍北還定陜西為右副元帥封瀋陽入朝進拜都元帥誅逹賚再平河南克廬州渡淮與宋畫淮水為界皇統三年為太師大定中諡忠烈配享太宗廟庭世宗嘗曰宗翰之後惟宗弼一人而已〈烏楚原作斡啜烏珠原作兀术即幹啜之誤解見吉林山川卷伊喇古八旗姓原作移剌古今俱譯改〉
薩里干亦名杲安帝六代孫雄偉有才畧從平陜西所降城堡最多睿宗留兵屯衝要使薩里干總之請收劍外十三州連破吳玠軍盡下諸砦天會十四年為元帥右監軍宋兵九萬會于涇州薩里干以輕騎敗之取涇州尋為右副元帥皇統三年封應國公海陵時以久握兵權忌之以為行臺左丞相兼左副元帥陽尊以殊禮使托卜嘉圖之令史約索希㫖誣以謀反子宗安被掠不服而死殺薩里干于汴大定三年追封金源郡王諡莊襄配享太宗廟庭〈薩里干原作撒离喝托卜嘉解見人物卷二原作撻不野國語約索儀也原作遥設今俱譯改〉
尼楚赫宗室子與錫固納使遼還具以遼政事人情告首贊太祖伐遼遼將耶律鄂爾多率兵二十萬戰於達嚕噶城尼楚赫與羅索率衆擣其中堅九陷陣大敗遼軍從都統杲克中京遼主西奔尼楚赫以兵絶其後遂見獲後又屢敗宋師克太原取汴城天㑹十年為燕京留守遷中書令封蜀王卒贈金源郡王配享太宗廟庭諡武襄〈國語尼楚赫珍珠也原作銀术可䝉古語錫固納審問也原作習古迺鄂爾多國語解見奉天府山川卷原作訛里朶逹嚕噶頭目也原作達魯古羅索解見選舉卷原作婁室今俱譯改〉
璸都一名昂景祖弟伯赫之孫也年十七從太祖平燕有功天會二年南京叛軍帥棟摩遣璸都討平之天眷元年宋兵十萬攻東平璸都多張旗幟於林間自將精兵于陣前敵疑有伏不敢動相持數日而退璸都襲之至清口宋兵汎舟逆水而去時霖雨不止璸都附水屯營夜將半忽促衆北行下令曰鼓聲絶而敢後者斬遂拔營去二十里是夜宋人刼營無所得諸將問故璸都曰沿流下者走也泝流上者誘我必追也今大雨泥淖彼舟行安我陸行勞士卒飢乏弓矢敗弱又居下流襲我必矣衆皆稱善在東平七年遷東北路招討使改崇義軍節度使天徳初授上京路世襲明安封瀋國公大定中進封漢國公卒年六十四上輟朝悼惜賜賻甚厚璸都在海陵時縱飲沉酣及世宗即位頗自愛性行敦睦尤善施予貧困者必厚給之君子以為達〈䝉古語璸都圖也原作奔睹國語伯赫墨也原作孛黒今俱譯改〉阿里布葉赫子多智畧勇於戰未冠從軍平河南功為最皇統時授歸徳軍節度使累遷儀同三司世襲明安歴官有惠愛得民心及卒人皆惜之〈國語阿里布呈遞也原作阿魯補今譯改〉
宗賢本名阿嚕太祖伐遼從攻寧江州臨潢府有功太宗監國甚見親信遷歸徳軍節度使政尚寛簡境内大治秩滿士民詣闕請留及改武定軍百姓扶老携幼泣送數十里改永定軍士民持盆水與鏡前拜言曰使君廉明清直類此天徳初授世襲穆昆馳驛召之雄州父老相率張青繩懸明鏡于公署老幼闐門三日乃得去封定國公進廣平郡王改崇義軍節度使大定初宗賢率諸宗室見世宗於遼陽封景國公為博索路兵馬都總管致仕〈阿嚕解見山川卷原作阿魯穆昆解見名宦卷原作謀克博索解見名宦卷原作婆速今譯改〉托克速宗室子嘗領偏師破雲中諸山㓂盜又討平應州賊撫安其民而還及隨宗翰伐宋戰于文水破宋兵三十萬貝勒烏爾古攻石州屢敗托克速謂烏爾古曰敵皆步兵吾不可以騎戰烏爾古曰聞賊挟妖術畫馬以繫其足疾甚奔馬步戰豈可及之托克速笑曰豈有是耶乃令諸軍去馬戰敵遂大敗天眷三年為元帥左監軍卒正隆二年贈應國公〈國語托克速鄉村也原作突合速貝勒見前烏爾古見人物二卷原作孛堇烏谷令俱譯改〉
實實錫圖美子太祖攻寧江州實實摧鋒力戰從克中京敗夏將李良輔兵與羅索獲遼帝于伊都谷宗翰伐宋以懐孟控制險要使實實統十二明安軍鎮撫之殄平冦盜招集流亡四境以安卒贈特進諡威敏〈國語實實榛子也原作習失伊都都班次也原作余睹今俱譯改〉思敬實實弟純直有才幹從其兄攻太原復從完顔和尼下洛陽圍汴皆有功大定九年拜樞密使上疏論五事其一女直人可依漢人以文理選試其二契丹人可分𨽻女直明安其三鹽濼官可罷去其四與明安同勾當副千户官亦可罷其五親王府官屬以文資官擬注敎以女直語言文字世宗納之時欲修熙宗實録上謂思敬曰卿嘗為侍從必能記其事蹟對曰熙宗時内外皆得人風雨時年榖豐盜賊息百姓安此其大概也何必餘事上大悦葢世宗喜立事故其微諫如此卒時世宗親臨喪哭曰舊臣亡矣〈蒙古語和尼羊也原作活女今譯改〉
宗尹阿里干子世襲穆昆性行醇厚大定中拜平章政事封代國公兼太子太傅時民間錢幣不通世宗以問宗尹對曰錢者有限之物積於上者滯於下所以不通昔海陵軍興為一切之賦有菜園房税養馬等錢百姓苦之今天下無事府庫充積悉宜罷去世宗納之於是養馬等錢始罷北方雖飢軍食不足議者謂秋成近不必更勞輓輸宗尹曰國家平時積粟所以備凶嵗也必待秋成則憊者衆矣如防戍何世宗從之
宗寧系出景祖性勤厚有志撡大定二年為會寧府路押軍萬户擢歸徳軍節度使時方旱蝗宗寧督民捕治得死蝗一斗給粟如之數日蝗絶移鎮臨潢累遷兵部尚書授隆州和屯明安徙鎮利涉軍入拜平章政事宗寧居家儉約如寒素臨事明敏其鎮臨潢隣國有警宗寧聞知乏糧即出倉粟令以牛易之敵知得粟即遁去時邊人苦無牛宗寧復令民以粟易牛而倉粟倍于舊其經畫如此明昌二年卒〈國語和屯城也原作和圑今譯改〉
宗憲本名鄂拉薩拉噶子年十六選入學兼通契丹漢字未冠從兄宗翰伐宋汴京破人争趨府庫取財物宗憲獨載圖書以歸時朝廷議制度禮樂往往因仍遼舊宗憲以為當逺引前古因時制宜成一代之法何乃近取遼人制度哉希尹由是器重之累官尚書左丞攝門下侍郎皇統五年將肆赦議覃恩止及女直人宗憲奏曰莫非王臣慶幸可有間耶遂改其文使均被焉天徳初為中京留守進封鉅鹿郡王世宗即位召為太子太傅拜平章政事時有司言諸路明安穆昆怙其世襲多擾民請同流官以三十月為考憲乃上議曰昔太祖撫定天下誓封功臣襲明安穆昆今若改為遷調非太祖約臣謂但當明核善惡有不職者於弟姪中更擇賢者代之上從其議進拜右丞相大定六年卒上輟朝悼痛久之遣官祭奠賜賻甚厚〈鄂拉䝉古語解見黑龍江山川卷原作阿懶今譯改〉
宗叙本名徳夀棟摩子竒偉有志畧好談兵累官寧昌軍節度使世宗時伐遼伐宋歴有戰績嘗奏陳黄河利害及南邊事宜俱合上意大定二十一年奉詔巡邊半途病甚遺表朝政得失及邊防利害使其子上書卒年四十六上傷悼輟朝曰宗叙勤勞國家他人不能及也賜賻甚厚明昌五年配享世宗廟廷
宗浩字師孟昭祖四世孫世宗朝初命充符寳祇候歴同知陜州防禦使事察亷能第一等累拜叅知政事章宗即位出為北京留守北方有警命宗浩佩金虎符駐泰州便宜從事北部多乞内屬拜樞密使封營國公畧進左丞相會伐宋命兼都元帥往督進討宋遣張巖以書乞和宗浩以詞㫖未順却之巖復遣方信孺齎書至宗浩囚之以聞仍遣之使歸復書扵巖宋竟改叔為伯増嵗幣備犒軍銀函韓侂胄蘇師旦首以獻而乞盟焉宗浩遂卒于汴訃聞上震悼輟朝勅隨行官屬率軍士送至葬所仍持繪像至都親臨祭奠諡通敏
完顔襄昭祖五世孫幼有志節善騎射多勇畧大定初從討契丹七戰皆捷賊所駐地多草乘風縱火襄亦縱火立空地以竢卒大敗之事平論功第一及伐宋為先鋒間道克清流關師還率璸路節度使移海蘭路兵馬都總管襄智勇兼備有經世才屢在外任治有異效既進尚書左丞朝廷褒賞亷吏猶詔天下列其名以示奨勵世宗不豫以右丞相受顧命明昌中代𤓰爾佳清臣禦北邊降其部長勒勲九峯石壁捷聞封常山郡王契丹徳夀托色等㨿信州叛衆號數十萬逺近震駭廷臣議罷郊祀襄獨曰大禮不可輕廢臣乞於祀前滅賊既而賊破果如所料進封南陽郡王初討契丹自龍虎衛上將軍以下許承制授之襄以為賞罰之柄非人臣所宜與不敢奉詔北部再叛拜襄平章政事屯北京民方艱食乃減價出糶或以兵食方急為言襄曰烏有民足而兵不足者民大悦服及用兵𠞰撫並施北陲遂定拜左丞相襄在政府前後二十年明練故事簡重能斷待屬吏盡禮用人各得所長為當世名將相卒諡武昭大安間配享章宗廟庭〈托色解見人物卷二原作陁鎖今譯改〉
完顔衷世祖曽孫大定中授代州宣鋭軍都指揮使嵗旱州委禱雨于五臺靈潭步至其地雨隨下人為刻石紀之衷孝弟貞謹深悉本朝婚禮皇族婚嫁每令衷相之治復有能稱其在寧海蠡州平賦役無擾民民為立石頌遺愛焉大安初追贈輔國上將軍
完顔琮一名承慶顯宗子也儀觀豐偉機警清辯性寛厚好學世宗選進士之有名行者納塔謀嘉敎之及長輕財好施無愠色善吟咏不喜聞人過騎射繪塑之藝皆造精妙章宗時封鄆王卒諡莊惠
完顔瓌一名和勒端琮之弟性忠厚寡言内行修飭工詩精騎射書藝章宗即位稱其性忠孝嘗令在左右封瀛王卒諡文敬〈和勒端解見名宦卷原作桓篤今譯改〉完顔齊本名蘇赫穆宗曽孫大定中累遷刑部員外郎世宗諭曰本朝未嘗有内族為六部郎官者以卿歴職亷能故授之出為磁州刺史治以寛簡未嘗留獄明昌三年始議置諸王傅頗難其選乃以齊傅兖王王府家奴無敢犯者六年移利涉軍節度使留守上京齊明法識治體所至有聲内族中與丞相承暉並稱云〈國語蘇赫斧也原作掃合今譯改〉
宗道上京司屬司人系出景祖通周易孟子善騎射章宗時除西北路招討使故事諸部駕馬八百餘疋宗道辭不受諸部悦服邊鄙順治尋除陜西路統軍使以鎮静得軍民心特遷三階兼知京兆府事時夏旱俾長安令取太白湫水步迎於逺郊及城而雨是嵗大稔人以為積誠所感承安中知河中府有惠政民立石像于層觀以時祀之泰和四年卒贈龍虎衛上將軍
欽定盛京通志卷六十
刊本作「醃」。
刊本作「軾」。
댓글 없음:
댓글 쓰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