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년 5월 4일 토요일

속통전5

  

欽定續通典 (四庫全書本)/全覽5

欽定續通典 (四庫全書本)

全覽4 欽定續通典 全覽5 全覽6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一

  州郡

  〈等謹案杜佑作州郡典以後世郡國推而上之附於古之九州因以考厯代郡縣沿革之故誠可為稽古之助宋馬端臨撰輿地考亦仿此例惟杜書以九州為綱以其時之州郡為目由唐而上逆溯之以會於唐虞馬書以九州為綱以朝代為目由唐虞以降順推之以逮於宋此其所以異也本館續修二書止於明代其輿地考自可依例序輯若此書標目竟用有明州郡實義無所取又九州之名始三代以前分合可考秦置郡縣隴西内史屬雍而郡以南入梁鉅鹿上谷屬冀而郡以東入兖齊郡屬兖而南境入青南郡屬荆而北境入豫三川南陽碭皆屬豫而三川之北入冀南陽之東入荆碭之東北入兖其餘諸郡莫不彼此參互犬牙相錯漢武帝置十三州部平帝復襲九州之名而徐之臨淮其南侵揚兖之泰山其南侵徐牂牁梁分而東北侵荆西河冀分而西南侵雍漢中分屬梁豫江夏分屬荆揚𢎞農一郡實為雍揚豫三州之域晉魏以下更置彌繁愈分愈離殊難牽合杜氏限於體例遂致一郡之地析載數州而厯代土疆轉難詳核至如蟠木交阯古登圖籍而杜氏以州無所屬别為化外揆之大一統之義亦未允協今稍變其體例以代相屬自五代迄明謹為續輯云五代

  唐之盛時以天下為十道洎其衰也置軍節度號為方鎮兵驕則逐帥將强則叛上而其勢以分僖昭以来日益割裂當是時天下别為十一南有吳浙荆湖閩漢西有岐蜀北有燕晉而朱氏僅有七十八州以為梁莊宗滅梁臣岐破蜀合一百二十三州以為唐石氏入立獻十有六州於契丹合一百九州以為晉劉氏代晉合一百六州以為漢郭氏代漢合一百一十八州以為周此中國五代之大畧可記其沿革焉其餘外屬者閩最先亡而存者七國自江以下二十一州為南唐自劍以南及山南西道四十六州為蜀自湖南北十州為楚自浙東西十三州為吳越自嶺南北四十七州為南漢自太原以北十州為東漢而荆歸峡三州為南平合中國所有二百六十八州而軍不在焉又自唐有方鎮而史官不録地理之書後世因習以軍目地而沒其州名且置軍者徒以虛名升建為州府之重此不可以不書也其外屬於閩與七國與契丹諸州則隨其時而附於五代云唐自黄巢肆虐羣雄逞凶四方擅命者南有吳浙荆湖閩漢西有岐蜀北有燕晉朱温據汴遂成簒弑僭號曰梁西至涇渭南逾江漢北瀕河東際海有州凡七十八案朱梁盡得河南境内諸州亦兼有闗内河東河北山南之境然鎮冀易定兩鎮仍各有其地魏博阮得而旋失朔方定難諸鎮亦僅同羈屬所云七十八州非實有其地也謹附識

   唐汴州宣武軍節度梁太祖開平元年受唐禪都此升為開封府建名東都以開封浚儀為赤縣尉氏封邱雍邱陳留為畿縣三年以滑州之酸棗長垣鄭州之中牟陽武宋州之襄邑曺州之考城更名戴邑許州之扶溝鄢陵陳州之太康九縣来屬仍俱升為畿縣按以九縣来屬五代史職方考以為開平元年考冊府元龜開平三年勅東都云自升州作府建邑為都未廣邦畿頗虧國體其滑州酸棗長垣等九縣並割屬開封府仍升為畿縣王溥五代會要亦作三年今並據之

   唐東都置河南府梁開平元年建名西都

   唐上都置京兆府昭宗遷洛廢為佑國軍節度梁開平元年改京兆府為大安府長安縣為大安縣萬年縣為大年縣仍置佑國軍三年改永平軍按職方考但云改京兆府為大安府不載縣名沿革今據五代㑹要

   泰寧軍節度

  

   開平二年改輔唐縣為安邱縣按五代史宻州膠西故曰輔唐梁改曰安邱不言何年今據五代㑹要

   平盧軍節度

  

  

  

  

  

   武寧軍節度

  宿

   天平軍節度

  

  

   唐屬宣武軍節度德宗興元初宣武軍移治汴州梁開平元年以汴州為東都因徙宣武軍於此割濮鄆潁三州𨽻之四年以輝州楚邱縣還屬按職方考無割濮鄆潁三州之文楚邱還屬亦不言何年今並據五代會要

   開平四年升為防禦按此據馬端臨輿地考

   唐昭宗光化二年朱全忠以宋州之碭山虞城單父曹州之成武表置輝州徙治單父三年置崇徳軍按職方考云屬縣置徙傳記不同今領單父碭山成武魚䑓四縣後又云楚邱故屬單州梁割𨽻宋州新唐書注又有虞城縣是所領四縣乃就宋地理言之而五代時不僅此也又輿地考及樂史太平寰宇記並云後唐以兖州魚䑓来屬則魚䑓縣梁時尚屬兖州也今據新唐書注而並識其異同於此

  

  

  

   唐忠武軍節度梁開平二年改匡國軍按開平二年據五代㑹要

   開平四年升為防禦按此據樂史太平寰宇記

   防禦按此據輿地考

   唐義成軍節度以避梁王父諱改曰宣義按梁太祖父名誠因諱改義成為宣義考梁本紀唐大順元年以梁王兼宣義軍節度則諱改軍額在唐昭宗時故猶稱梁王又按當時州縣軍額多有以犯嫌名改者然如河陽三城軍及韓城澄城等縣亦未盡改謹於初見處附識之 唐山南東道節度唐梁之際改忠義軍後以延州為忠義軍復曰山南東道

  

  

   唐屬山南東道節度梁開平三年破趙匡凝分鄧州置宣化軍節度割泌隨復郢四州𨽻之復置淅川縣按職方考無四州割𨽻之文今據五代㑹要又歐陽忞輿地廣記云五代時復置淅川縣屬鄧州河南通志亦云梁於故淅川縣地置淅水縣後唐晉漢周因之是縣固梁置而淅水淅川未知孰是謹附識

   改唐城縣為漢東縣

  

   唐唐州昭宣帝天祐三年朱全忠徙治泌陽表更名復 太祖乾化二年以監利縣入江陵按乾化二年據五代會要 開平元年改應城縣為應陽縣置宣威軍按改應陽縣據太平寰宇記

  

   䕶國軍節度以同州郃陽澄城韓城三縣来屬按五代㑹要後唐同光三年河中府奏韓城郃陽澄城三縣偽梁割屬當府其澄城縣今請却𨽻同州韓城郃陽縣且屬當府從之寰宇記輿地考並云梁以韓城郃陽澄城屬河中府今據之又按新唐書注韓城縣天祐二年更名韓原疑梁初即復舊名謹附識

   河陽三城軍節度

  

   唐屬䕶國軍節度梁開平四年置定昌軍節度割絳沁二州𨽻之末帝貞明三年改曰建寧按職方考無絳沁割𨽻之文今據五代㑹要

  

   唐保義軍節度梁開平二年改鎮國軍按開平二年據五代㑹要

  

   唐鎮國軍節度梁改感化軍

  

   唐匡國軍節度梁改忠武軍以京兆府同官奉先二縣来屬按職方考無奉先縣五代㑹要云開平三年以京兆之同官奉先屬同州輿地考亦云以同官奉先屬同州而不言何年新唐書同州奉先縣注云天祐三年来屬疑為開平元年所割亦如職方考於磁州云梁改惠州新唐書以為天祐三年也又按職方考云美原縣故屬同州李茂貞置鼎州而治之梁改為裕州考新舊唐書美原縣並屬京兆府無割屬同州之文輿地考於同州亦云後唐廢裕州以美原来屬是美原在梁時實屬京兆後唐始割屬同州也謹附識

    本華原縣唐末屬李茂貞建為耀州置義勝軍梁末帝時茂貞養子温韜以州降梁詔改耀州為崇州義勝軍曰静勝軍

    静難軍節度

   

    唐末李茂貞建安定軍節度梁改武静軍按職方考不載慶州軍名沿革今據寰宇記及輿地考

   

    保大軍節度

    唐末李茂貞以鄜城縣置翟州梁開平三年改曰禧州改縣為昭化縣按職方考不載鄜城縣沿革五代㑹要云開平三年改鄜城縣為昭化寰宇記云李茂貞建為翟州開平三年改曰禧州又改縣曰昭化今並據之

   

    唐屬保大軍節度梁置忠義軍

   定難軍節度

  

  

  

   朔方軍節度

  

   唐故曰大名府置天雄軍節度梁因之

   改高唐縣為魚邱縣按此據寰宇記

  

  

  

   貞明元年以平盧軍節度使賀德倫為天雄軍節度使分其相澶衛州為昭德軍改永定縣為長平縣天雄軍亂遂入於晉按職方考於相州下云故屬天雄軍節度梁末帝分置昭德軍考梁本紀云分其相澶衞州為昭德軍當是昭德軍治相而兼領澶衞今從本紀改永定縣據寰宇記

   唐屬昭義軍節度昭義所統澤潞邢洺磁五州唐末孟方立為昭義軍節度使徙其軍額於此而澤潞二州入於晉方立但有邢洺磁三州故唐末有兩昭義軍梁晉之争或入於梁或入於晉開平二年以邢洺磁三州為保義軍

  

   改曰惠州按新唐書注天祐三年以慈磁聲一更名

   唐成徳軍節度梁改曰武順又改行唐縣為彰武縣按改彰武縣據王圻續輿地考

  

  

  

  

  

   義成軍節度開平三年改唐縣為中山縣按此據續輿地考

  附外屬州謹按五代外屬諸州沿革職方考不載今謹據十國春秋寰宇記及各省志書修入

  鳳翔 彰義   李茂貞置治奉天縣後為威信軍以上入岐

  岐雄武蜀天雄  蜀武興〉 以上入岐蜀

  梁乾化二年改為順化軍    盧龍涿  薊順    振武大同   

    雁門改唐林縣為白鹿縣     河東    昭義梁末帝龍德三年改為匡義軍以李繼韜歸順故也管沁 唐儀州梁開平三年以兖州管内有沂州其儀州復為遼州〉 以上入後唐

  唐淮南節度楊吴改為江都府      舒蘄  忠正改盛唐縣為灊山縣    寧國歙鄂武昌唐𤣥宗天寳中鄂州置唐年縣吴順義七年改為崇陽南唐復為唐年其地唐末已屬楊吳而

  〈朱梁於郡國志尚存其空名改為臨夏縣升為金陵府    鎮南梁時改豐城縣為呉臯縣    以上入吳

  王審知改唐延平縣為延平鎮   武威梁乾化元年升梅溪場為閩清縣又改福唐縣為永昌縣〉 以上入閩

  鎮海錢鏐奏改臨安縣為錦衣軍尋改為安國縣又改新城縣為新登縣唐山縣為金昌縣以湖州武康蘓州嘉興二縣来屬又於嘉興置開元府割華亭海鹽二縣屬焉又割錢塘鹽官各半置錢江縣割富春二鄉入錢江又改富陽曰富春縣鎮東梁開平三年錢鏐奏置吳江縣梁改長城縣為長興縣静海錢鏐奏改樂成縣為樂清縣德化錢鏐奏改樂安縣為永安縣又改唐興縣為天台縣開平三年錢鏐奏置望海縣又改鄮縣為鄞縣錢鏐奏改松陽縣為長松縣元瓘奏改白龍縣錢鏐奏改信安縣為西安縣須江縣為江山縣龍邱縣為龍游縣錢鏐奏改浦陽縣為浦江縣復武成縣為武義縣〉 以上入吴越

  荆南梁以監利縣来屬〉 入南平

  武雄  成都 梁開平二年改永昌縣為歸化縣析青城地置永康縣    劍南東川武信  普陵      永平   龍黔武泰 鎮江   昭武  

       ⿺辶𦮔   梁置潾山縣戎梁山南西道武定〉 以上入蜀

  武安  武平      郴連   静江梁開平元年復慕化縣為歸化縣  䝉嚴  梁置龍城縣 以上入楚

  寧逺建武  劉巖改封川縣為封興縣廢開建縣併入封興 春新 梁改茂名縣為越裳縣     

    清海梁乾化中改州為興王府改南海縣為咸寧常康二縣 賔潯 劉巖析循州置正州改羅陽縣為博羅領歸善博羅海封河源四縣徙循州治雷鄉領雷鄉齊昌二縣鬱林 省儋州之富羅縣併入臨高義倫二縣来屬省瓊州之曽口顔羅二縣併入澄邁来屬 萬安省富雲博遼二縣   改鎮南縣為嶺南縣梁改為勲州尋復舊〉 以上入南漢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二

  州郡

  五代後唐

  晉發憤仇讐旣克燕孽遂翦朱梁改晉稱唐又西并鳯翔南収巴蜀及同光之亂兩川復失東際於海南至淮漢西逾秦隴北盡燕代有州一百二十三按職方考莊宗初起并代取幽滄有州三十五後又取梁魏博等十有六州合五十一州以滅梁岐王稱臣得七州同光破蜀已而復失惟得秦鳯階成四州而營平二州已䧟於契丹其増置州一合為一百二十三州今考後唐以同光三年破蜀而孟知祥僣號在長興應順之間是時山南諸州尚未盡入於蜀其僅有秦鳯階成四州蓋石晉時事又考同光二年𤓰沙入貢命權知歸義留後曹義金為刺史節度使長興初涼州亦來附四年又置保順軍於洮州兼領鄯州是後唐所有州殆不僅如職方考所稱而已又職方考旣云一百二十三州而譜内統營平二州為一百二十五州似當刪去謹附識

   莊宗同光元年為洛京三年復為東都以避廟諱改福昌縣為福慶縣復陽邑縣為告成縣明宗天成中升新安縣為次赤縣以奉莊宗陵按職方考但云唐為洛京考本紀同光三年以洛京為東都五代㑹要三年詳定院奏云近以中興大業以魏州為東京權名東都為洛京今後以洛京為東都又輿地廣記以避諱改福昌縣為福慶又告成縣天祐二年更名陽邑後唐復故㑹要又云天成中升新安縣為次赤縣以奉莊宗陵今並據之

   同光三年廢永平軍額復為西都復大安府為京兆府大安縣為長安縣大年縣為萬年縣以乾州之好畤武功醴泉同州之奉先四縣還屬按職方考不載縣名沿革考寰宇記好畤縣唐昭宗乾寧中割屬威勝軍後唐天成三年還屬京兆武功縣乾寧中割屬威勝軍後唐同光中割屬鳯翔明宗長興元年却還京兆醴泉縣乾寧中割屬威勝軍後唐同光中還屬京兆五代㑹要云奉先縣梁開平三年割𨽻同州後唐同光三年却𨽻京兆府今並據之又按薛居正舊五代史莊宗本紀同光元年詔改永平軍大安府復為西京京兆府謹附識

   同光元年復為宣武軍節度二年改長垣縣為匡城縣復戴邑縣為考城縣按職方考不載復考城縣改長垣縣亦不言何年今並據五代會考

  

  

   同光元年復安邱縣為輔唐縣按同光元年據五代㑹要 改博昌縣為博興縣按此據輿地廣記

  

  

   同光三年以滄州陽信縣來屬按此據寰宇記

  

   改昌陽縣為萊陽縣按此據輿地廣記

  

  宿

   改須昌縣為須城縣按此據輿地廣記

   天成四年升濟隂縣為次赤以奉景宗陵按此據五代㑹要

  

   同光元年改歸德軍節度二年以汴州襄邑縣還屬按襄邑還屬據五代會要

   團練唐天祐二年以避梁王父諱改城父縣為焦夷縣後唐同光元年復舊按此據新唐書及寰宇記

   同光二年改輝州為單州以兖州魚臺縣來屬按魚臺來屬據輿地考及寰宇記

  

   同光二年以汴州太康縣還屬按同光二年據五代會要

   同光元年復為忠武軍節度二年以汴州鄢陵縣還屬改許昌縣為許田縣按同光元年二年並據五代㑹要改許田縣據輿地廣記 同光二年以許州之葉襄城二縣來屬按同光二年據五代㑹要

   同光二年以汴州中牟縣還屬按同光二年據五代㑹要 同光元年復為義成軍節度二年以汴州酸棗縣還屬改靈昌縣為靈河縣按同光元年二年並據五代㑹要改靈河縣據輿地廣記

  

  

   同光元年改威勝軍節度按同光元年據五代會要

   復漢東縣為唐城縣

  

   梁改為泌州後唐同光初復舊

  

   同光元年改安逺軍節度復應陽縣為應城縣改孝昌縣為孝感縣按方輿紀要唐天祐二年改應城縣為應陽縣後唐復舊輿地廣記以避諱改孝昌縣為孝感縣今並據之

  

  

  

  

   同光元年改建雄軍節度按同光元年據五代會要

   同光二年以河中府稷山縣來屬按同光二年據寰宇記 同光元年復為保義軍節度按同光元年據五代會要

  

   同光元年復為鎮國軍節度按同光元年據寰宇記

  

   復為匡國軍節度廢裕州以美原來屬同光三年以河中府澄城縣還屬天成元年以韓城郃陽二縣還屬按四縣割屬據五代㑹要

  耀 同光元年復為耀州改順義軍節度華原縣屬焉二年降為團練三年以京兆府之富平三原雲陽同州之同官美原五縣來屬按降團練據五代會要富平三原雲陽三縣據輿地考及寰宇記

  

  

  

  

   同光元年復坊州昭化縣為鄜城縣還屬按此據五代㑹要

  

  

   同光元年改彰武軍節度按同光元年據輿地考

  

  

  

  

  

  

   唐末為李茂貞所據後唐同光初始内附仍為鳯翔軍節度按此據方輿紀要

   復華亭縣置儀州按職方考不載置儀州輿地廣記華亭縣唐憲宗元和三年省入氵幵 -- 汧源後唐復置兼置儀州今據之

   平凉故屬涇州唐末渭州䧟吐蕃權於平凉置渭州而廢縣後唐廢帝清泰三年以故平凉之安國耀武兩鎮置平凉縣

   臨涇故屬涇州唐末原州䧟吐蕃權於臨涇置原州而涇州兼治其民後唐清泰三年來屬

  

  

   長興三年復置天水隴城二縣按輿地考以岐州清水來屬考新舊唐書並云清水縣宣宗大中二年權𨽻鳯翔三年來屬五代㑹要長興三年秦州奏見管長道成紀清水三縣外有十一鎮徵科並係鎮將今請以歸化怨水五龍黄土四鎮就歸化鎮復舊置隴城縣赤砂染坊夕陽南冶鐡務五鎮就赤砂鎮復舊置天水縣則清水自大中來屬以後並未有更改通考或傳寫誤也又唐書尚有上邽伏羌二縣㑹要不載其廢時他無可考今並附識

   梁改為汶州末帝貞明初地入於蜀後唐同光中復曰成州清泰三年置栗亭縣按改為汶州據寰宇記清泰三年據五代㑹要 唐武州地改置階州後唐長興三年移就故武州為理按此據寰宇記

   唐屬山南西道節度蜀升為武興軍節度後唐降為防禦按此據寰宇記

   唐末李茂貞置治奉天縣後為威勝軍節度後唐同光中改為刺史屬鳯翔府按職方考不詳乾州沿革今據寰宇記又按新唐書京兆府奉天縣注乾寧二年以奉天縣置乾州及覃王出鎮又以畿内之好畤武功盩厔醴泉𨽻之又鳯翔府盩厔縣注乾寧中𨽻乾州天復元年來屬則乾州自朱梁以來領奉天好畤武功醴泉四縣後唐以好畤武功醴泉還屬京兆是乾州僅領奉天縣也謹附識

   唐大名府天雄軍節度梁因之貞明末軍亂入於晉後唐同光元年莊宗即位於此升為東京改元城縣曰興唐縣貴鄉縣曰廣晉縣都督府曰興唐府以貝州臨清縣來屬又改昌樂縣為南樂縣三年以洛京為東都復改東京為鄴都按職方考伹云後唐建鄴都改興唐府考本紀云同光元年以魏為東京三年改東京為鄴都五代㑹要冊府元龜並云改元城為興唐貴鄉為廣晉輿地考云以貝州臨清來屬輿地廣記云改昌樂縣為南樂今並據之又按五代㑹要長興三年中書門下奏據十道圖舊制以王者所都之地為上本朝都長安遂以關内道為上今宗廟宫闕皆在洛陽請以河南道為上關内道第二河東道第三河北道第四劍南道第五江南道第六淮南道第七山南道第八隴右道第九嶺南道第十又奏案十道圖以關内為上遂以鳯翔為首河中成都江陵興元為次中興初升魏州為興唐府鎮州為真定府皆是創業興王之地請升二府於五府之上合為七府仍以興唐為首真定鳯翔河中成都江陵興元為次並從之謹附識 復魚邱縣為高唐縣按此據寰宇記

  

  

  

   梁昭德軍節度後唐莊宗入魏却為屬郡仍𨽻魏州天雄軍復長平縣為永定縣按此據寰宇記

  

  

   復曰磁州以邢洺滋三州為安國軍節度

   同光元年升為北都尋罷都復為成德軍節度復彰武縣為行唐縣按此據本紀及寰宇記

   復蒲澤縣為唐陽縣按此據寰宇記

  

  

  

  

  

   同光元年復為横海軍節度按此據五代㑹要

  

   改平昌縣為德平縣按此據輿地廣記

  

  

   盧龍軍節度長興三年改北平縣為燕平縣按改燕平縣據五代㑹要

  𣵠

  

  

  

  

   唐末劉仁恭以營平二州遺契丹後唐莊宗滅 -- ?仁恭而取其地既滅 -- ?梁旋失之按此據輿地考

   安邊縣唐肅宗至德中改興唐縣梁改隆化縣後唐復曰安邊又析置廣靈縣據此據方輿紀要

   振武軍節度

   本朔州馬邑縣晉王存朂於此置興唐軍天成初改置寰州領寰清縣按此據方輿紀要

   同光二年復為大同軍節度以應州𨽻之按此據五代㑹要

   故屬大同軍節度天成四年以潜龍鄉里升州為望州金城雁門為望縣渾源為上縣寰清為次縣置彰國軍以興唐軍為寰州以𨽻之按此據五代㑹要

   同光元年置威塞軍節度以媯儒武三州𨽻之按𨽻三州據五代會要

  

  

   長興元年改為毅州按此據輿地廣記

  

   雁門軍節度

  

  

  

  

   唐末河西蕃界之地於此置府谷鎮麟州土人折太山折嗣倫代為鎮將後唐莊宗以代北諸部屢為邊患乃升府谷為縣八年按後唐莊宗即位僅紀同光四年而此云八年或即其初稱唐天祐之八年也因係通考舊文姑仍存之謹附識麟州刺史折嗣倫男從阮招回紇歸國詔以府谷縣建府州按此據輿地考

   同光元年建為西京尋改為北都其軍仍曰河東按職方考不載建西京考本紀同光元年以太原為西京十一月以太原為北都今據之

  

   改吉昌縣為吉鄉縣昌寧縣曰鄉寧縣按此據輿地廣記

  

   改安義軍節度復潞子縣為潞城按職方考不載復潞城縣方輿紀要云潞城縣天祐二年更名潞子後唐復曰潞城今據之

  

  

  附外屬州

  --(『相連) 後唐天成三年升為順化軍節度置静淮軍   黄舒   後唐同光初復灊山縣為盛唐縣   常宣  同光初復臨夏縣為唐年縣 改秋浦縣為貴池縣至德縣為

  〈建徳縣  升蒲唐塲為德安縣 置昭武軍即度 吉䖍後唐長興二年升昭信軍節度〉 以上入呉

  王延翰改延平鎮為永平鎮尋升為龍津縣  後唐天成四年以唐大同塲置同安縣長興四年以隋桃林塲置桃源縣後唐同光元年復永昌縣為福唐縣長興四年升州為長樂府改福唐縣為福清以羅源塲為永貞縣感德塲為寧德縣歸化塲為德化縣改閩縣為長樂縣旋又改候官縣為閟興縣長樂縣為候官縣清泰二年復舊〉 以上入閩

  後唐同光初復金昌縣為唐山縣    同光初復天台縣為唐興縣     以上入呉越

     以上入南平

     後唐同光初復歸化縣為永昌縣 綿  嘉劍    後唐天成四年置保寧軍節度  資榮         

   天成二年改曰寧江軍   同光三年改為益州又改益昌縣曰益光縣        蓬集      以上入後蜀

            改義昌縣為郴義縣   後唐同光初復歸化縣為慕化縣 梧𫎇     以上入楚

       後唐清泰元年升為防禦州 新髙後唐同光初復越裳縣為茂名縣      亷欽      鬱林 劉龑割廣州之湞陽

  〈置治湞陽劉龑割韶州之保昌置治保昌   萬安  潘勤   以上入南漢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三

  州郡

  五代

  石敬瑭初為後唐河東節度使廢帝清泰三年移鎮鄆州拒命詔討之敬瑭求援於契丹契丹冊立敬瑭國號晉盡得後唐故地以燕雲十六州入於契丹後得蜀金州又増置威州有州一百有九

   髙祖天福三年升為東京復置開封府以開封浚儀為赤縣餘為畿縣復以酸棗中牟襄邑鄢陵太康五縣來屬並升為畿縣按分縣為赤畿據五代㑹要及冊府元龜

   天福三年改為西京

   天福三年廢唐西京為晉昌軍節度改雍邱縣為𣏌縣

  

  

   天福七年以避國諱改輔唐縣為膠西縣按天福七年據五代㑹要

   出帝開運元年降為防禦與登萊淄並屬京以楊光逺叛命初平故也按此據五代㑹要

  

  

  

  

  

  

  宿

  

   故屬宣武軍節度開運二年置威信軍

  

  

   防禦按此據輿地考

  

  

   天福六年升為防禦開運二年置鎮安軍節度按此據寰宇記及五代㑹要

  

  

  

  

   以衛州黎陽縣來屬按輿地考云以衛南縣屬澶州以衛州黎陽縣來屬職方考無衛南改屬之文於黎陽縣云故屬滑州晉割𨽻衛州新舊唐書黎陽縣並屬衞州寰宇記云通利軍本黎陽縣地唐屬衛州晉天福中割𨽻滑州疑職方考有誤今據改正

   天福七年降為防禦直屬京所管均房二州割𨽻鄧州以安從進叛命初平故也按此據五代㑹要

  

  

   故屬山南東道節度唐末置戎昭軍已而廢之遂入於蜀晉天福四年置懐徳軍尋罷   四年   代㑹要

  

   復唐城縣為漢東縣

  

   復為泌州按此據輿地考

   天福五年升為防禦改竟陵縣為景陵縣按防禦據輿地考及寰宇記

   天福五年罷安逺軍為防禦所管新州割𨽻許州以李金全叛命故也按此據五代㑹要

  

  

  

  

  

  

  

  

  

  

  

  耀

  

  

  

  

   天福四年置割靈州之方渠寧州之木波烏𡽹三鎮為屬而治方渠𨽻靈武按𨽻靈武據五代㑹要

  

  

  

  

  

  

  

  

  

  

  

  

  

  

   天福五年以涇州平涼縣來屬按此據寰宇記

  

  

  

  

  

  

   天福二年改興唐府為廣晉府復興唐縣為元城縣三年復升為鄴都以廣晉元城兩縣為赤縣其餘屬縣為畿縣按復縣升縣據五代㑹要

   改堂邑縣為河清縣尋復舊改高唐縣為齊城縣按此據方輿紀要

   天福三年置永清軍節度以博冀二州𨽻之按𨽻二州據五代㑹要

  

   故屬天雄軍節度天福三年升為防禦移理所於徳勝軍九年建鎮寧軍節度以廣晉府之臨清濮州之濮陽二縣來屬又於頓邱縣置徳清軍按升防禦屬二縣據五代㑹要及輿地考又輿地考於滑州下云以衛南縣屬澶州而他書無可互證未敢増入謹附識

   天福三年置彰徳軍節度以澶衛二州𨽻之按此據五代㑹要

  

  

  

   天福七年改為恒州順徳軍節度改行唐縣為永昌縣以冀州堂陽縣來屬按改州縣名割屬堂陽據五代㑹要及寰宇記

  

  

  

  

  

   改唐縣為博陵縣按此據寰宇記

  

  

   天福五年移就長河縣為理所按此據輿地廣記

  

   改白鹿縣為廣武縣按此據方輿紀要

  

  

  

  

  按職方考晉置永安軍漢罷之周復考五代㑹要漢髙祖天福十二年升為永安軍節度𨼆帝乾祐三年降團練周世宗顯徳元年復舊軍額而輿地考亦云晉髙祖賂契丹以雲中河西之地契丹欲遷西河之民以實遼東人心大擾折從阮因保險阨之少帝絶契丹詔析從阮出師從阮乃深入㧞十餘砦漢時從阮歸命升府州為永安軍周顯徳元年復建府州為節度仍以永安為額是永安軍之置實在漢初職方考疑誤謹附識 天福六年以沁遼二州還𨽻按此據五代㑹要

  

  

  

  

   天福五年復為昭義軍節度割沁遼二州𨽻之按此據五代㑹要

  

   天福三年改置昭義軍節度於此兼領沁州四年廢按此據方輿紀要

  附外屬州

   契丹於清苑縣置泰州晉開運元年克復泰州二年以滿城縣路當衝要宜立郡庭其泰州宜移理於滿城其舊泰州復為清苑縣滿城所置泰州尋廢契丹改為燕山府建為燕京以轄檀順景薊涿易六郡號為燕京路𣵠     契丹改為興遼府以營灤二州𨽻之號為平州路  契丹號為西京 契丹改為奉聖州契丹改為可汗州 契丹改為歸化州 以上入契丹

  --(『相連)〈南唐於天長縣置建 武軍於六合縣置雄州按資治通鑑周顯徳三年獲南唐漣州刺史秦進崇注唐盖置州於漣水考唐志漣州太宗貞觀初廢是唐省而南唐復置也謹附識 南唐改永陽縣為來安縣     南唐置昭順軍清淮晉天福中改盛唐縣為來化縣尋復舊 南唐昇元元年升東都海陵縣為州割鹽城泰興如臯興化為屬又改吴揚 --(『相連子縣為永正縣來𨽻南唐保大元年升為定逺軍 南唐於江隂縣置江隂軍  天福初改唐年縣為臨江縣又升鮎魚場 --(『相連為嘉魚縣升永安場 --(『相連為永安縣 按宋史地理志興國軍大冶縣注云南唐縣自鄂州來𨽻是南唐鄂州有大冶縣也謹附識昇元中改為江寧府保大初僑置和州於當塗謂之新和州尋改為雄逺軍又改廣徳縣為廣徳制置司復置蕪湖繁昌二縣又以池州義安舊縣置銅陵縣來屬昇元二年升為康化軍南唐置永平軍昇元四年於弋陽上饒二縣析五鄉以為場 --(『相連保大中升為鉛山縣昇元三年升赤烏場為瑞昌縣保大中以彭澤二鄉析置湖口縣改潯陽縣為徳化縣又升廣東流場 --(『相連為東流縣昇元中升靖安場 --(『相連為縣仍析建昌奉新武寧三縣地以益焉又升潚灘鎮為清江縣不𨽻州  保大元年析泰和縣四鄉置龍泉場 --(『相連後升為縣 保大三年於建州延平津置劍州改劍州之龍津縣為劍浦縣及汀州之沙縣來隷 按職方考於州下注李景置三字今據南唐書増修 晉天福中王置鎮安軍旋改為鎮武軍以將樂縣置鏞州改邵武縣為昭武縣南唐保大三年升為永安軍節度留從効南唐保大四年偽刺史董思安以其父名章改名南州留從効晉天福三年改桃源縣為永春縣八年以唐武安場 --(『相連置長泰縣〉 以上入南唐

  晉天福初閩改福清縣為南台縣以長樂縣為安昌縣後復舊開運二年閩為東都四年入於吴越天福中改唐山縣為横山縣後復舊天福五年析剡縣十三鄉為新昌縣改剡縣為贍縣 湖温天福四年升為靜海軍節度從錢元瓘請也天福七年改唐興縣為台興縣 處衢 天福四年升為武信軍節度 本蘇州嘉興縣地天福四年錢元瓘奏置秀州仍割嘉興海鹽華亭三縣並置崇徳縣屬焉以上入吴越

     以上入南平

   晉天福初改金堂縣曰漢城縣後復故晉天福初改永昌縣為彭山縣後復故蜀綿          

            施夔         

            以上入後蜀

   晉省臨武縣      馬希範置以潭州之湘州縣為湘縣又割灌陽縣為屬而治濟湘    昭宜 以全義縣置溥州晉天福八年析靈川縣地為義寧鎮後升為縣馬氏奏置 梧䝉     以上入楚

   晉天福七年以避諱改為誠州 按晉髙祖父名紹雍盖避其嫌名也謹附識 康封         

          鬱林 英雄    萬安     辨以上入南漢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三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續通典>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四

  州郡

  五代

  晉髙祖天福六年以劉知逺為北京留守河東節度使自出帝立與契丹絶盟及契丹入汴知逺稱晉天福十二年以號令四方逺近爭應之契丹留其臣蕭翰守大梁遂北去時潞州及晉陜皆來附知逺遣師從晉陜而東蕭翰遁去河南遂定契丹適有内變晉之舊境悉歸於漢有州一百有六按職方考云一百六州而譜内乃一百十州考後蜀世家契丹滅晉漢髙祖起於太原中國多故雄武軍節度使何建以秦成階三州附於蜀昶因遣孫漢韶攻下鳳州於是悉有衍故地是秦成階鳯四州漢初即入蜀而職方考誤以為漢有也今據刪正謹附識

   東京

   西京

   隠帝乾祐元年改為永興軍節度其京兆府仍舊二年改商州乾元縣為乾祐縣來屬復𣏌縣為雍邱縣按乾祐元年二年據五代㑹要及寰宇記

  

  

   防禦按此據輿地考

   天福十二年復為平盧軍節度按此據五代㑹要

  

  

  

  

  

  

  宿

  

   天福十二年廢威信軍降為刺史按降為刺史據五代㑹要

  

  

  

   防禦按此據輿地考

   天福十二年廢鎮安軍降為刺史按降為刺史據五代㑹要 防禦按此據輿地考

  

  

  

  

   天福十二年復為山南東道節度按此據五代㑹要

  

   天福十二年降為防禦按此據五代㑹要

   乾祐元年以避廟諱改臨湍縣為臨瀨縣按乾祐元年據五代㑹要

   復漢東縣為唐城縣

  

   復泌州為唐州按此據寰宇記

  

   天福十二年復置安逺軍節度按天福十二年據五代㑹要

  

  

  

  

  

  

  

  

  

  

  耀

   乾祐元年九月置割河中之聞喜安邑二縣為屬而治解

  

  

  

  

  

  

  

  

  

  

  

  

  

  

  

  

  

  

  

  

  

  

   乾祐元年復為大名府以廣晉縣為大名縣仍曰鄴都

   改齊城縣為髙唐縣按此據方輿紀要

  

  

   乾祐元年移就徳勝寨按此據寰宇記

  

  

  

  

   天福十二年復為成徳軍節度真定府以趙州之元氏欒城二縣來屬復永昌縣為行唐縣按屬縣改縣據五代㑹要及寰宇記

  

  

  

  

  

   復博陵縣為唐縣按此據寰宇記

  

  

  

  

  

  

  

  

  

   天祐十二年升永安軍節度乾祐三年降為團練按此據五代㑹要及輿地考

   天福十二年髙祖即位於太原宫以太原為北京按此據本紀及册府元龜

  

  

  

  

  

  

  

  附外屬州

     涿       朔雲       以上入契丹

  --(『相連)          夀海         

        南唐保大八年割廬陵水東十一鄉置吉水縣 復以鏞州為將樂縣昭武縣為邵武縣 漢乾祐元年以建州永順塲置順昌縣來𨽻又取福州之尤溪縣來𨽻留從効留從効乾祐二年升為清源軍〉 以上入南唐

            婺睦  以上入吴越

     以上入南平

          綿  嘉劍         

            忠萬         

         按秦成階鳳四州據後蜀世家以上入蜀

  漢乾祐三年馬希範置龍喜縣      邵全  以上入楚

          𫎇  富柳         

            横賔   鬱林      

        以上入南漢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五

  州郡

  五代

  漢隠帝乾祐三年以郭威為鄴都留守天雄軍節度使㑹漢主誅僇大臣幷及於威威遂舉兵趨汴尋即帝位代漢稱周世宗奮其雄畧西克階成南收江北北奠三闗有州一百十有八

   東京

   西京省告成縣入登封按省告成縣據方輿紀要

   太祖廣順元年降京兆府同五府長安萬年縣為次赤縣按此據五代㑹要

   廣順二年罷泰寧軍降為防禦以慕容彦超叛命初平故也按此據五代㑹要

  

  

  

  

  

  

  

  

  

  宿

   廣順二年以兖州中都縣來屬按此據五代㑹要

   廣順二年升為彰信軍節度以鄆州𨽻之按𨽻鄆州據五代㑹要

  

   廣順二年九月以鄆州鉅野縣置割兖州任城中都單州金鄉等縣𨽻之十二月又割鄆州鄆城縣隷之中都縣却𨽻鄆州按此據五代㑹要

  

  

  

   廣順二年復為圑練按此據寰宇記

   廣順元年升為防禦二年復為鎮安軍節度以潁州𨽻之按升防禦𨽻潁州據五代㑹要

   升為防禦按此據寰宇記

  

   世宗顯徳三年廢臨汝縣按此據五代㑹要

  

  

   顯徳六年廢樂鄉縣入宜城按顯徳六年據五代㑹要

  

  

  

   廣順二年以避諱改為武勝軍節度顯徳三年廢菊潭向城二縣按此據五代㑹要

  

  

   顯徳三年廢慈邱縣按顯徳三年據五代㑹要

  

   顯徳元年廢安逺軍降為防禦以沔州汉川縣來屬按降為防禦據五代㑹要

  

  

  

  

  

  

  

  

   顯徳元年罷鎮國軍降為刺史直屬京三年以雍州渭南縣來屬按此據五代㑹要

   以華州洛南縣來屬

   廣順二年廢匡國軍降為刺史按此據寰宇記

  耀 顯徳二年罷順義軍降為刺史直屬京按此據五代㑹要 廣順二年改威州曰環州顯徳四年降為通逺軍邠 顯徳五年廢衍州為安平縣來屬尋屬寧州按此據五代㑹要及寰宇記

   以邠之安平縣來屬按此據寰宇記

   廢延慶合水二縣

  

   顯徳三年廢咸寧縣按顯徳三年據五代㑹要及寰宇記

  

  

  

  

  

  

  

  

  

  

  

  

  

   顯徳五年廢武州為潘原縣來屬按此據五代㑹要

  

   晉末契丹内侵秦成階三州叛入蜀周顯徳二年階州歸順按此據寰宇記

   顯徳六年以固鎮置雄勝軍按此據五代㑹要

  

   顯徳元年廢鄴都依舊為天雄軍以貝州之永濟宗城徑城相州之内黄咸安洹水博州之清平七縣來屬其大名府額仍列在京兆府之下按此據輿地考及寰宇記 顯徳三年廢武水縣入聊城按顯徳三年據五代㑹要

   顯徳元年降為防禦按此據五代㑹要

  

  

  

  

  

  

  

   以堂陽縣還屬按此據五代㑹要及寰宇記

   置静安軍節度以冀州武强縣來屬按此據寰宇記

  

  

   顯徳四年以深州博野縣來屬按此據五代㑹要寰宇記以為六年與此異

   顯徳二年廢景州為定逺軍以縣來屬三年廢長蘆乾符二縣入清池五年以無棣縣置保順軍六年併弓髙縣入東光按此據五代㑹要

   顯徳二年廢景州為定逺軍割其屬安陵縣來屬按此據五代㑹要

   顯徳三年置以其濵海為名初五代之際置𣙜貨場於海傍後為贍國軍周因置州割棣州之渤海蒲臺為屬而治渤海

  

  

   顯徳六年克瓦橋闗置州治歸義割易州之容城為屬

   顯徳六年克孟津闗置州治永清割莫州之文安瀛之大城為屬

   顯徳元年復為永安軍節度按顯徳元年據五代㑹要

   顯徳三年廢仵城吕鄉二縣

  

  

  

  --(『相連) 唐大都督府淮南節度吴改江都府置興化縣南唐以興化屬泰州又升天長縣為軍六合縣為雄州周復故

   吴順化軍節度周顯徳五年降為防禦

   唐末為楊行宻所據周世宗伐南唐而取之滁

  

  

  

  

  

   吴昭順軍節度周世宗克淮南置保信軍按寰宇記作後唐昭順軍當是先屬吴繼屬南唐寰宇記訛為後唐耳

   唐忠正軍節度南唐改曰清淮周世宗平淮南復曰忠正顯徳三年降為防禦四年移治潁州下蔡縣仍以為倚郭以舊夀州為夀春縣按降防禦移治改縣據五代㑹要及寰宇記

   本唐揚 --(『相連州海陵縣南唐置州以揚州之興化楚州之鹽城來屬周為圑練按此據輿地考

  

   唐海陵之東境南唐置靜海制置院周世宗克淮南升為靜海軍節度後置通州分其地置靜海海門二縣為屬而治靜海

  附外屬州

   涿         應新     以上入契丹

           按宋史地理志平太原得州十軍一無麟州有隆州又有寳興軍與職方考異謹附識〉 以上入東漢潤    唐沔州廢入鄂州周顯徳五年平淮南以漢陽汄川𨽻安州以漢陽縣置漢陽軍仍析漢陽地置漢川縣以屬焉     南唐交泰二年建為南都南昌府   南唐保大十一年析信豐縣置龍南縣析䖍化石城場 --(『相連置石城縣又升上猶場 --(『相連為上猶縣保大十年李景分洪州髙安縣置州以清江萬載上高為屬而治髙安周顯徳五年升歸化場為歸化縣又升松源鎮為松源縣  留從効留從効周顯徳二年以唐小溪場 --(『相連置清溪縣按宋史地理志平江南得州一十九無漳泉二州而職方考統二州為二十一州盖其時二州為留從効所據僅羈屬南唐非能實有其地也謹附識以上入南唐

  周廣順元年升為彰武軍   周顯徳六年升為宣徳軍 台明      以上入吴越

     以上入南平

      綿      果閬         

            開通         

      以上入蜀

           按宋史地理志平湖南得州十五曰朗 澧潭岳衡永辰道邵全奬誠錦溪漵得監一曰桂陽職方考不載奬誠以下各州疑有遺漏謹附識〉 以上入周行逢

            富柳         

         劉鋹増置常樂州欽廣    劉鋹升齊昌縣為府鬱林   瓊崖  萬安     按唐末嶺南道有州

  〈七十南漢時惟交武峩籠環瀼巖古愛長驩峯湯十二州没於安南南漢僭位除増置英雄二州外又析循州置正州析潮州置敬州後又析亷州置常樂州析循州置齊昌府宋史地理志云平廣南得州六十疑南漢所有實不僅四十七州而職方考或有遺漏謹附識以上入南漢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五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六

  州郡

  京畿路 京東路 京西路 河北路 河東路

  宋初有州百一十一縣六百三十八按輿地考云宋太祖受周禪凡州府軍監一百三十九縣六百六卜一與宋史異謹附識太祖建隆四年取荆南得州府三江陵府歸峽縣一十七平湖南得州一十五監一潭衡邵郴道永全岳朗奬辰錦溪敘桂陽監縣六十六乾徳三年平蜀得州府四十六益彭眉嘉卭蜀綿漢資簡梓遂黎雅陵戎瀘維茂昌榮果閬渠合龍普利興文巴劍蓬壁夔忠萬集開渝涪黔施達洋興元府縣一百九十八按輿地考作縣二百四十與宋史異謹附識開寶四年平廣南得州六十廣韶潮循封端英連雄恭恵康恩春瀧勤新高潘雷羅辨桂賀昭梧蒙龔象富融宜栁嚴思唐邕澄貴巒横賔欽潯容牢白亷黨繡鬱林藤竇義禺順瓊崖儋萬安振縣二百一十四八年平江南得州一十九軍三昇宣歙池洪潤常鄂筠饒信虔吉袁撫江汀建劍江隂雄逺建昌縣一百八太宗太平興國三年陳洪進獻地得州二漳泉縣十四錢俶入朝得州十三軍一杭蘇越湖衢婺台明温秀睦福處衣錦縣八十六四年平太原得州十軍一幷汾嵐憲忻代遼沁降石寳興縣四十按輿地考作縣四十一與宋史異謹附識七年按宋史本紀李繼捧獻地係太平興國七年事志作五年誤謹改正李繼捧來朝得州四夏銀綏宥雍熙元年復以四州授繼捧自後不復領職方 按陜西路有綏徳軍即綏州熙寧三年收復𨽻延州元符二年改為軍又有銀州銀川城俱詳見史志是綏州銀州復領職方所不領者夏州宥州耳註未晰載謹附識縣入是時天下既一未入職方氏者惟燕雲十六州至道三年分天下為十五路仁宗天聖析為十八神宗元豐又析為二十三曰京東東西曰京西南北曰河北東西曰永興曰秦鳳曰河東曰淮南東西曰兩浙曰江南東西曰荆湖南北曰成都梓利夔曰福建曰廣南東西徽宗崇寧四年復置京畿路大觀元年别置黔南路三年幷黔南入廣西以廣西黔南為名四年仍舊為廣南西路宣和四年又置燕山府及雲中府路天下分路二十六大約繇建隆初訖英宗治平末州郡沿革無大增損神宗熙寧以來始務闢土而种諤取綏州韓絳取銀州王韶取熙河章惇取懿洽謝景温取徽誠熊本取南平郭逵取廣源最後李憲取蘭州沈括取葭蘆米脂浮圖安疆等砦迨哲宗元祐後以葭蘆等四砦給賜夏人而分畫久不能定紹聖遂罷分畫督諸路各乘勢攻討進築凡陜西河東建州一安西軍二晉寧綏徳闗三龍平㑹寧金城城九安西平夏威戎興平定邊威羌金湯白豹㑹川砦二十八平羌平戎殄羌暖泉米脂克戎安疆横山綏遠寧羌靈平高平西平新泉盪羌通峽天都臨羌定戎龕谷大和通秦寜河彌川寜遠神泉烏龍按註内僅列二十七砦於數不合疑有脫誤堡十開光通塞石門通㑹大和通泰寧河彌川寧川三交

  又取青唐邈川寧塞龍支宗哥等城徽宗建中靖國時悉還吐蕃故壤崇寧中變前議蔡京任童貫王厚更取湟鄯廓三州二十餘壘陶節夫鍾傳邢恕胡宗囘曽孝序之徒又相與鑿空駕虛馳騖於元符封域之表訖於重和復立靖夏涇原制戎鄜延制羌西寧三城蓋自崇寧以來益梓夔黔廣西荆湖南北迭相視效斥大土宇靡有寧嵗凡所建州軍闗城砦堡紛然莫可勝紀厥後建燕山雲中兩路粗閱三嵗禍變旋作職方所紀漫不可考高宗南渡駐蹕吳㑹中原陜右盡入於金東畫長淮西割商秦之半以散闗為界其所存者兩浙兩淮江東西湖南北西蜀福建廣東廣西十五路而已今據宋史元豐所定幷京畿為二十四路首之以京師終之以燕雲而宋之土宇大畧著見矣

  京畿路仁宗皇祐五年以京東之曹州京西之陳許鄭滑州為輔郡𨽻畿内幷開封府合四十二縣置京畿路至和二年詔京畿毋領輔郡崇寧四年又於京畿四靣置四輔郡潁昌府為南輔鄭州為西輔澶州為北輔建拱州於開封襄邑縣為東輔並屬京畿大觀四年罷四輔廢拱州復以襄邑縣𨽻開封府政和四年襄邑縣復置拱州並以潁昌府鄭州開徳府復為東南西北輔宣和二年罷四輔潁昌府鄭州開徳府各還舊𨽻拱州𨽻京東西路舊開封府界依舊為京畿

  開封府宋因周之舊為都曰東京縣十六開封祥符赤東魏浚儀縣宋真宗大中祥符三年改尉氏陳留雍邱封邱中牟陽武延津畿舊酸𬃷縣政和七年改長垣畿隋匡城縣宋建隆元年改為鶴邱後又改東明畿本東昏鎮乾徳元年置 按太平寰宇記東明鎮在東昏城之東建隆四年於本鎮置縣仍以東明為名與宋史異謹附識扶溝鄢陵考城畿崇寧四年與太康同𨽻拱州大觀四年廢拱州二縣復來𨽻太康畿宣和二年復𨽻拱州六年仍𨽻京畿咸平畿舊通許鎮𨽻陳留真宗咸平五年置縣

  京東路至道三年以應天兖徐曹青鄆密齊濟沂登萊單濮濰淄淮陽軍廣濟軍清平軍宣化軍萊蕪監利國監為京東路熙寧七年分為東西兩路以青淄濰萊登密沂徐州淮陽軍為東路鄆兖齊濮曹濟單州南京為西路元豐元年割京西路齊州屬東路割東路徐州屬西路元祐元年京東東路京東西路並為京東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並為京西路其後仍分為兩路

  東路府一州七軍一縣三十八

  青州北海郡按輿地廣記北海郡政和元年改 為齊郡宋史不載疑係脫畧謹附識鎮海軍節度建隆三年以北海縣置軍太宗淳化五年改軍名仁宗慶厯三年初置京東東路安撫使縣六益都夀光臨朐博興千乘臨淄

  密州高密郡按宋史闕郡名今據王存元豐九域志増入防禦開寶五年升為安化軍後降防禦六年復為節度縣五諸城安邱望唐輔唐縣梁改安邱縣晉改膠西縣宋開寶四年復今名高密膠西元祐三年以板橋鎮為膠西縣兼臨海軍使 按膠西縣宋史註望𦂳等字謹仍其舊後凡闕註者倣此濟南府濟南郡興徳軍節度按李攸宋朝事實治平二年升為興徳軍節度宋史脫去升建年分謹附識本齊州按齊州宋史誤作濟州考濟州自屬西路此當作齊州今據輿地廣記元豐九域志諸書改正先屬京東路咸平四年廢臨濟縣元豐元年割屬京東東路政和六年升為府縣五厯城𦂳禹城𦂳章邱中真宗景徳三年以章邱縣置清平軍熙寧二年廢軍即縣沼置軍使 按宋朝事實咸平四年省臨濟縣入章邱宋史不載謹附識長清中至道二年徙城于刺榆臨邑中建隆元年河決公乘渡口壤城三年移治孫耿鎮政和元年升為望

  沂州琅琊郡防禦縣五臨沂沂水新泰

  登州東牟郡防禦縣四蓬萊文登牟平𦂳有乳山閻家口二砦

  萊州東萊郡防禦縣四掖萊陽膠水即墨濰州團練建隆三年以青州北海縣建為北海軍乾徳二年升為州按輿地廣記政和元年曰北海郡宋史未詳謹附識縣三北海昌邑望本隋都昌縣後廢宋建隆三年置 按宋朝事實建隆三年析北海縣地置昌邑縣與宋史異謹附識昌樂𦂳本唐營邱縣後廢宋乾徳中復置安仁縣後又改

  淄州淄州郡軍事縣四淄川長山鄒平中下景徳元年移治濟陽廢縣高苑下景徳三年以縣置宣化軍熙寧三年廢軍為縣𨽻州即縣治置軍使淮陽軍同下州太平興國七年以徐州下邳縣建為軍幷以宿遷縣來屬縣二下邳宿遷

  西路府四州五軍一縣四十三

  應天府河南郡歸徳軍節度本唐宋州宋至道中為京東路景徳三年升為應天府大中祥符七年建為南京熙寧五年分屬西路按宋志京東路稱熙寧七年分鄆兖齊濮曹濟單州南京為西路此云大中祥符七年建為南京熙寧五年分屬西路前作熙寧七年此作五年彼此互異謹附識縣六寧陵畿與楚邱同𨽻拱州大觀四年復來𨽻政和四年又撥𨽻拱州宣和六年復來𨽻宋城榖熟下邑楚邱虞城

  襲慶府魯郡泰寧軍節度按輿地廣記唐泰寧軍周降為防禦宋建隆元年復泰寧軍宋史未詳謹附識本兖州大中祥符元年升為大都督政和入年升為府縣七瑕上大觀四年以瑕邱縣為瑕縣奉符上本漢乾封縣宋開寶五年移治岱岳鎮大中祥符元年改 按漢乾封縣據輿地廣記當云漢博縣唐高宗乾封元年更名乾封縣泗水上大觀四年以龔邱縣為龔縣仙源中魏曲阜縣宋大中祥符五年改 按方輿紀要云漢置魯縣晉為魯郡治宋及後魏因之隋文帝開皇三年改縣日汶陽十六年又改曰曲阜則是曲阜之名隋始有之注云魏曲阜縣魏字疑誤謹附識萊蕪下煕寧五年省為鎮入仙源元豐七年復監一萊蕪主鐵冶

  徐州大都督彭城郡武寧軍節度本屬京東路元豐元年割屬京東西路縣五彭城𦂳𦂳監二寶豐元豐六年置鑄銅錢八年廢利國主鐵冶

  興仁府濟隂郡彰信軍節度本曹州建中靖國元年改賜軍額曰興仁崇寧元年升為府大觀二年以拱州為東輔升督府政和元年罷督府復為輔郡縣四濟隂宛亭望元祐元年改寃句縣為宛亭 按輿地廣記大觀二年改為宛亭縣與宋史異謹附識乘氏南華

  東平府東平郡天平軍節度本鄆州慶厯三年初置京東西路安撫使大觀元年升大都督府政和四年移安撫使於應天府宣和元年改為東平府縣六須城陽榖望景徳三年徙孟店中都夀張東阿平隂監一東平宣和三年置政和三年罷

  濟州濟陽郡防禦縣四鉅野任城金鄉鄆城

  單州碭郡建隆元年升為圑練縣四單父碭山成武𦂳魚臺

  濮州濮陽郡團練縣四鄄城雷澤𦂳臨濮拱州保慶軍節度本開封府襄邑縣崇寧四年建為州賜軍額為東輔以開封之考城太康南京之寧陵楚邱柘城來𨽻大觀四年廢拱州復為襄邑縣還隷開封政和四年復為州又復為輔郡宣和二年罷輔郡仍𨽻京東西路以襄邑太康寧陵為屬縣六年又以寧陵歸南京太康歸開封復割柘城來屬縣二襄邑按此似亦畿縣史失注柘城

  廣濟軍本漢定陶縣唐為鎮𨽻曹州按本漢定陶縣以下據輿地考増入宋太平興國二年建為軍四年割曹澶濮濟四州地復置縣𨽻焉熙寜四年廢軍以縣𨽻曹州元祐元年復為軍縣一定陶

  京西路舊分南北兩路後併為一路熙寜五年復分南北兩路

  南路府一州十軍一縣三十一

  襄陽府襄陽郡山南東道節度本襄州宣和元年升為府縣五襄陽𦂳鄧城榖城𦂳宜城中下中廬中下隋義清縣宋太平興國元年改紹輿五年省入南漳

  鄧州南陽郡武勝軍節度舊為上郡政和二年升為望郡建隆初廢臨瀬縣按宋朝事實建隆初廢臨瀨縣入穰縣宋史未詳謹附識縣五穰南陽中下䖍厯四年廢方城縣為鎮入焉元豐元年改為縣𨽻唐州内鄉中下淅川中下 按淅川縣宋史失載今㨿輿地廣記増入順陽中下太平興國六年升順陽鎮為縣隨州漢東郡崇信軍節度乾徳五年升為崇義軍節度太平興國元年改今名縣三隨上熙寧元年廢光化縣為鎮入焉唐城中下棗陽中下

  金州安康郡乾徳五年改昭化軍節度按宋朝事實改節度下有復為防禦四字謹附識縣五西城洵陽中乾徳四年廢渚陽縣入焉 按渚陽當作淯陽漢隂石泉平利下熈寧六年省為鎮入西城元祐復

  房州房陵郡保康軍節度開寶中廢上庸永清二縣按元豐九域志廢上庸永清二縣併歸竹山宋史未詳謹附載雍熈三年升為軍縣二房陵竹山

  均州武當郡武當軍節度本防禦乾徳六年移入上州防禦宣和元年賜軍額縣二武當鄖鄉 按輿地廣記乾徳六年廢豐利縣入鄖鄉宋史不載謹附識

  郢州富水郡防禦縣二長壽京山

  唐州淮安郡建隆元年升為圑練開寶五年廢平氏縣縣五泌陽中下湖陽中下有銀埸比陽中下桐栢方城下後魏縣慶厯四年廢為鎮入鄧州南陽縣元豐元年復為縣𨽻州

  光化軍同下州乾徳二年以襄州隂城鎮建為軍析榖城縣三鄉置乾徳縣𨽻焉熈寧五年廢軍改乾徳為光化縣𨽻襄州元祐初復縣一乾徳

  北路府四州五軍一縣六十三

  河南府洛陽郡宋因梁晉之舊為西京熈寧五年分𨽻京西北路縣十六河南洛陽赤熈寧五年省入河南元祐二年復永安赤奉陵寢景徳四年升鎮為縣偃師畿慶厯二年廢四年復熈寧五年省入緱氏八年復置省緱氏縣為鎮𨽻焉潁陽畿慶厯二年廢四年復熈寜五年省入登封元祐二年復置 按輿地廣記洛陽偃師潁陽三縣皆云熈寜八年省與宋史異謹附識畿崇寧四年割𨽻鄭州宣和一年還𨽻府新安福昌畿熈寜五年省入夀安元祐元年復為縣伊陽畿熈寜二年割欒川治鎮入虢州盧氏縣五年廢伊闗縣為鎮入河南六年改𨽻伊陽澠池畿仁宗景祐四年改鐵門鎮曰延禧永寧長水壽安畿慶厯二年廢為鎮四年復河清畿開寶元年移治白佊鎮熈寧八年置鐵監登封監一阜財熈寜七年置鑄銅錢

  潁昌府次府許昌郡忠武軍節度本許州元豐三年升為府崇寜四年為南輔大觀四年罷輔郡政和四年復為輔郡宣和二年復罷輔郡依舊𨽻京西北路縣七長社次赤熈寧四年省許田縣為鎮入焉郾城次畿陽翟次畿長葛次畿臨潁次畿舞陽次畿中元𨽻汝州崇寜四年來𨽻

  鄭州滎陽郡奉寧軍節度熈寧五年廢州以管城新鄭𨽻開封府省滎陽滎澤為鎮入管城原武縣為鎮入陽武元豐八年復州元祐元年還舊節度崇寧四年建為西輔大觀四年罷輔郡政和四年又復宣和二年又罷按宋史於鄭州稱輔是終為輔郡矣宣和二年又罷之後不知何年又復史無明文疑有脫畧縣五管城滎澤原武新鄭滎陽𦂳 按以上五縣及滑州所領之縣通考俱入開封

  滑州靈河郡太平興國初改武成軍節度熈寧五年廢州縣並𨽻開封府元豐四年復元祐元年還舊節度縣三白馬中熈寧三年廢靈河縣𨽻焉 按輿地廣記治平三年省靈河縣入白馬與宋史異瑾附識韋城昨城𦂳 按昨城當是胙城

  孟州河陽三城節度政和二年改濟源郡縣六河陽濟源汜水上熈寜五年省入河隂元豐二年復置大中祥符四年改武牢國曰行慶河隂王屋中熈寧五年自河南來𨽻 按輿地廣記王屋縣慶厯三年來屬與宋史異謹附識

  蔡州𦂳汝南郡淮康軍節度按宋朝事實景祐二年升淮康軍節度宋史脫去升建年分謹附識縣十汝陽上蔡新蔡褒信遂平新息確山中隋朗山縣宋大中祥符五年改真陽西平平興淮寧府淮陽郡鎮安軍節度本陳州政和三年改輔為上宣和元年升為府縣五宛邱𦂳項城商水中按宋朝事實建隆元年改溵水鎮為商水縣宋史末詳謹附識西華南頓中熈寜六年省為鎮入商水項城二縣元祐元年復

  順昌府汝隂郡舊防禦後為圑練本潁州開寶六年復為防禦元豐二年升順昌軍節度政和六年改為府縣四汝隂望開寶六年移治於州城東南十里泰和 按輿地廣記開寶六年析汝隂之百尺鎮置萬壽縣輿地考萬壽縣注云宣和後改為泰和縣宋史未詳謹附識潁城𦂳沈邱𦂳汝州臨汝郡陸海軍節度本防禦政和四年賜軍額縣五梁襄城𦂳魯山寶豐中舊名龍興熈寜五年省為鎮入魯山元祐元年復宣和二年改為寶豐縣

  信陽軍同下州唐義陽郡本申州開寶九年降為義陽軍廢鍾山縣按宋朝事實開寶九年省鍾山縣入義陽宋史未詳謹附識太平興國元年改為信陽軍縣二信陽中下 按輿地廣記太平興國元年改義陽縣為信陽縣宋史未詳謹附識羅山中下開寶九年廢太宋雍熈二年復置

  河北路舊分東西兩路後併為一路熈寧六年再分為兩路

  東路府三州十一軍五縣五十七按東路府州軍共領縣五十六史作五十七誤

  大名府魏郡慶厯二年建為北京八年始置大名府路安撫使統北京澶懷衛徳博濵棣通利保順軍熈寧六年分屬河北東路縣十二元城赤熈寧六年省大名縣為鎮入焉大名次赤熈寧六年省入元城紹聖二年復政和六年徙治南樂鎮内黄成安畿熈寧六年省洹水縣為鎮入焉次畿館陶畿熈寧五年省永濟縣為鎮又焉尋以永濟改𨽻臨清縣臨清次畿夏津清平畿宋初自博州來𨽻熈寧二年又割博平縣明靈砦𨽻焉本縣移置明靈冠氏宗城畿熈寧五年省臨清縣為鎮入焉當年後舊六年又省經城縣為鎮入焉開徳府澶淵郡鎮寧軍節度本澶州崇寧四年建為北輔五年升為府按輿地廣記大觀元年升開徳府與宋史異謹附識宣和二年罷輔郡仍𨽻河北東路縣七濮陽觀城望皇祐元年省入濮陽頓邱四年後置 按輿地廣記雍熈四年省臨黄縣入觀城宋史不載謹附識臨河𦂳清豐中慶厯四年徙清豐縣治徳清軍即縣置軍使𨽻州熈寧六年省頓邱縣入清豐衛南朝城畿舊𨽻大名府崇寧四年與南樂同來𨽻南樂徳清軍見上

  滄州景城郡橫海軍節度縣五清池望熈寧四年省饒安縣為鎮入清池有乾符巷姑三女泥姑小南河五砦政和二年改巷姑曰海清三女曰三河泥姑曰河平 按元豐九城志熈寜五年省饒安縣與宋史異謹附識無棣望治平中徙無棣縣治保順軍即縣治置軍使𨽻州鹽山𦂳樂陵𦂳熈寜二年徙治成平鎮南皮中熈寜六年省臨津縣入焉保順軍周置軍於滄州無棣縣南二十里宋開寶三年又以滄棣二州界保順吴橋二鎮之地益焉仍𨽻滄州冀州信都郡舊圑練慶厯八年升安武軍節度縣六信都南宫上皇祐四年升新河鎮為縣廢南宫六年省新河為鎮入焉 按宋史既稱皇祐四年廢南宫而又有六年省新河縣為鎮入之語疑六年復置南宫故仍省新河以入之但㨿輿地廣記又稱皇祐四年省當陽縣入南宫則似并未嘗廢而輿地考稱堂陽縣元豐間省為鎮又與輿地廣記互異謹附識棗强上熈寧元年省為鎮入信都十年復置武邑衡水

  河間府河間郡瀛海軍節度本瀛州防禦至道三年以髙陽𨽻順安軍舊名闗南太平興國元年改名髙陽闗慶厯八年始置髙陽闗路安撫使統瀛莫雄貝冀滄永静保定乾寧信安十州軍大觀二年升為府賜軍額縣三河間望雍熈中置平虜砦景徳二年改為肅寜城樂壽望至道二年自深州來𨽻熙寧六年省景城為鎮入焉束城上熙寧六年省為鎮入河間元祐元年復

  博州博平郡防禦縣四聊城髙唐堂邑博平緊熙寧二年割明靈砦𨽻北京清平

  棣州樂安郡防禦建隆二年升為圑練俄為防禦縣三猒次商河陽信

  莫州文安郡防禦熙寧六年省長豐縣為鎮又省莫縣入任邱元祐二年復莫縣㝷又罷為鎮縣一任邱上有馬村王家二砦宋政和三年改馬村砦曰定安王家砦曰定平

  雄州防禦本唐涿州瓦橋闗宋政和三年賜郡名曰易陽縣二歸信中有張家木埸三橋雙柳大渦七姑垣紅城新垣八砦 按輿地廣記周世宗顯徳六年置雄州治歸義縣宋太平興國元年改為歸信縣宋史未詳謹附識容城中建隆四年復置按五代史職方考雄州周顯徳六年克瓦橋闗置治歸義割易州之容城為屬㝷廢宋史但載建隆復置而不原始廢之時似未詳晰謹附識

  霸州防禦本唐幽州永清縣地後置益津闗周置霸州以莫州之文安瀛州之大城來屬宋政和三年賜郡名曰永清縣二文安上景祐二年廢永清縣入焉有劉家渦刀魚莫金口阿翁雁頭黎陽喜渦鹿角八砦元豐四年割鹿角砦𨽻信安軍政和三年改劉家渦砦曰安平阿翁曰仁孝雁頭曰和寧喜渦曰喜安大城

  徳州平原郡軍事宋初省歸化縣景祐二年廢安陵縣入將陵後割屬永靜軍熙寧六年省徳平縣為鎮入安徳縣二安徳平原𦂳

  濵州軍事大觀二年賜渤海郡名大中祥符五年廢蒲臺縣按輿地廣記大中祥符中省蒲臺縣入渤海宋史未詳謹附識縣二渤海招安上慶歴三年升招安鎮為縣熙寧六年省為鎮入渤海元豐二年復為縣 按宋朝事實輿地廣記俱云析渤海縣地置招安縣與宋史異謹附識

  恩州清河郡軍事唐貝州晉永清軍節度周為防禦宋初復為節度慶厯八年改州名罷節度縣三清河望太宗端拱元年徙治永寧鎮淳化五年徙今治熙寧四年省清陽縣入焉武城厯亭𦂳至和元年廢漳南縣入焉

  永静軍同下州唐景州周降為通遠軍宋太平興國六年以軍直屬京淳化元年以冀州阜城來屬景徳元年改軍名縣三東光𦂳将陵望景祐元年移治於長河鎮阜城中仁宗嘉祐八年省為鎮入東光熙寧十年復為縣

  清州本乾寧軍幽州蘆臺軍之地晉䧟契丹周平三闗置永安縣屬滄州宋太平興國七年置軍改縣曰乾寧𨽻焉按宋朝事實太平興國七年以永安縣之范橋鎮置乾寧縣與宋史異謹附識大觀二年升為州按宋朝事實輿地廣記各書並云大觀二年河清七晝夜因改為清州宋史未詳謹附識政和三年賜郡名曰乾寧縣一乾寧熙寧六年省為鎮元符二年復崇寧三年再省政和五年又復砦六釣臺獨流北獨流東當城沙渦百萬

  信安軍同下州太平興國六年以霸州淤口砦建破虜軍景徳二年改為信安按曽鞏隆平集作景徳元年與宋史志異考史真宗本紀景徳元年十二月甲辰改威虜諸州名是時新與契丹講和故有是事則信安軍自當與保定軍同為元年所改志盖誤也謹附識砦七周河刀魚田家狼城佛聖渦鹿角李詳元豐四年霸州鹿角砦始𨽻軍 按刀魚鹿角二砦並見前霸州文安縣注此注祇云鹿角砦元豐四年始𨽻軍與前文安縣注稱元豐四年割鹿角𨽻信安軍之説合獨刀魚不詳何時來𨽻而前後兩載謹附識

  保定軍同下州太平興國六年以涿州歸信縣按歸信縣三字据輿地廣記補入新鎮建平戎軍景徳元年改為保定軍景祐元年析霸州文安大城二縣五百户𨽻軍宣和七年廢軍為保定縣𨽻莫州㝷依舊砦二桃花父母政和三年改父母砦曰安寧西路府四州九軍六縣六十五

  真定府次府常山郡唐成徳軍節度本鎮州宋開寳六年廢九門石邑二縣端拱初以鼓城𨽻祁州淳化九年以東鹿𨽻深州慶厯八年初置真定府路安撫使統真定磁相邢趙洺六州縣九真定次赤稾城次畿欒城次畿元氏次畿井陘次畿熙寧六年省入獲鹿平山八年復置徙治天威軍即縣治置軍使𨽻府有天威軍小作口王家谷三砦獲鹿次畿平山次畿有甘泉嵐州沂州檀明夫婦相嶺黄崗洪山赤箭抱兒石虎中子雕拱東臨山西臨山十五砦行唐次畿靈夀次畿熙寧六年省為鎮入行唐八年復有赤陘飛吳二砦砦一北砦咸平二年置熙寧八年析行唐縣二郷𨽻砦天威軍見上

  相州鄴郡彰徳軍節度縣四安陽𦂳熙寧五年省永和縣入焉 按輿地廣記天聖七年改永定縣曰永和熙寧六年省併安陽宋史未詳謹附識湯陰𦂳宣和三年以湯陰縣𨽻濬州㝷復來𨽻臨漳𦂳熙寜五年省鄴縣入焉林慮

  中山府次府博陵郡本定州建隆元年以易北平來屬太平興國初改定武軍節度慶厯八年始置定州路安撫使統定保深祁廣信安肅順安永寧八州政和三年升為府改賜名曰中山縣七安喜𦂳 按輿地廣記仁宗康定元年省唐昌縣入安喜宋史不載謹附識無極𦂳 按輿地廣記唐昭宗景福二年屬祁州宋景徳元年來属宋史不載謹附識曲陽望都新樂北平中下砦一軍城𨽻曲陽縣北平軍慶厯二年以北平砦建軍四年復𨽻州即北平縣治置軍使𨽻州

  信徳府次府鉅鹿郡後唐安國軍節度本邢州宋宣和元年升為府縣八邢臺上宣和二年改龍崗縣為邢臺沙河堯山平郷上熙寧六年省平郷縣為鎮入鉅鹿元祐元年復内邱上熙寧六年省堯山縣入焉元祐元年復南和中熙寕五年省任縣為鎮入焉元祐元年復鉅鹿

  濬州平川軍節度本通利軍端拱元年以滑州黎陽縣為軍按方輿紀要云黎陽縣唐属衞州五代晉改属滑州宋初因之雍熙中改属澶州端拱初建通利軍據此則當云以澶州黎陽縣為軍宋史作滑州疑誤謹附識天聖元年改通利為安利四年以衛州衛縣𨽻軍熙寧三年廢為縣𨽻衛州元祐元年復為軍政和五年升為州號濬川軍節度改今額縣二衛上熙寧六年廢為鎮入黎陽後復黎陽

  懷州河内郡防禦建隆元年升圑練俄為防禦縣三河内𦂳熙寕六年省武徳縣為鎮入焉脩武上熙寕六年省為鎮入武陟元祐元年復武陟

  衛州汲郡防禦縣四汲新郷𦂳煕寕六年廢為鎮入汲元祐二年復獲鹿上天聖四年自懐州來𨽻共城監一黎陽熙寕七年置鑄銅錢

  洺州廣平郡建隆元年升為防禦熙寧三年省曲周縣為鎮入雞澤六年省臨洺縣為鎮入永年元祐二年曲周臨洺復為縣尋復為鎮四年曲周雞澤依舊别為兩縣縣五永年肥郷平恩𦂳雞澤曲周深州饒陽郡防禦雍熙四年廢陸澤縣縣五静安望本漢下博縣周置静安軍以縣𨽻俄復焉宋太平興國七年又𨽻静安軍雍熙二年軍廢還屬三年縣廢四年復置改今名束鹿望淳化中自真定來屬安平饒陽武强

  磁州滏陽郡圑綀舊名慈政和三年改作磁按唐地理志惠州本磁州昭宣帝天祐三年以慈磁聲一更名五代史梁改惠州唐復曰磁州不知何年復為慈州至宋政和三年始改作磁别無可考謹附識縣三滏陽上熙寧六年省昭徳縣為鎮入焉邯鄲武安上有固鎮永安黄澤海回四砦

  祁州蒲陰郡圑練端拱初以鎮州鼓城來屬景徳元年以無極𨽻定州熙寧六年省深澤縣為鎮入鼓城元祐元年復縣三蒲陰鼓城𦂳深澤

  慶源府趙郡慶源軍節度本趙州軍事大觀三年升為大藩崇寧四年賜軍額宣和元年升為府縣七平棘寧晉臨城上唐縣宋熙寕元年省隆平縣為鎮入焉元祐元年復髙邑中𤋮寕五年省栢郷賛皇二縣為鎮入焉元祐元年皆復隆平 按輿地廣記唐昭慶縣宋開寶五年改為隆平宋史未詳謹附識栢郷賛皇

  保州軍事本莫州清苑縣建隆初置保塞軍太平興國六年建為州政和三年賜郡名曰清苑縣一保塞望太平興國六年析易州滿城之南境入焉 按宋朝事實太平興國六年改清苑縣為保塞縣宋史未詳謹附識安肅軍同下州本易州遂城縣太平興國六年建為静戎軍析易州遂城三郷置静戎縣𨽻焉景徳元年併縣改安肅軍宣和七年廢軍為安肅縣知縣事仍兼軍使㝷依舊縣一安肅

  永寧軍同下州雍熙四年以定州博野縣建寧邉軍景徳元年改永寧軍按輿地廣記景徳元年改永定軍天聖四年改永寕軍宋史不載永定軍改永寧軍又誤為景徳時事謹附識宣和七年廢為博野縣知縣事仍兼軍使尋依舊縣一博野

  廣信軍同下州太平興國六年改易州遂城縣為威虜軍景徳元年改廣信軍縣一遂城

  順安軍同下州本瀛州髙陽闗砦太平興國七年置唐興砦淳化三年建為順安軍至道三年以瀛州髙陽縣來屬熙寧六年省縣為鎮十年復縣一髙陽

  河東路府三州十四軍八縣八十一按河東路府州軍共領縣八十二史作八十一誤

  太原府太原郡河東節度太平興國四年降為緊州按宋朝事實作降為并州與宋史異謹附識軍事廢太原縣按元豐九域志廢太原縣歸榆次宋史未詳謹附識以平定樂平二縣屬平定軍交城屬大通監舊領河東路安撫使元豐為次府大觀元年升大都督府縣十陽曲次赤有百井陽興二砦太谷次畿榆次次畿壽陽次畿次畿交城次畿開寶元年自大通監來𨽻文水次畿次畿清源次畿平晉中熙寧三年廢入陽曲政和五年復 按輿地廣記建隆四年以平晉縣為平晉軍太平興國四年廢軍為縣宋史未詳謹附識監二大通永利

  隆徳府大都督府上黨郡昭義軍節度太平興國初改昭徳舊領河東路兵馬鈐轄兼提舉澤晉絳州威勝軍屯駐泊本城兵馬廵檢事本潞州建中靖國元年改為軍崇寜三年升為府仍還昭徳舊節縣八上黨屯留襄垣潞城壺闗長子黎城中天聖三年徙治渉之東南白馬驛熙寧五年省入潞城縣元祐元年復

  平陽府平陽郡建雄軍節度本晉州政和六年升為府縣十臨汾洪洞襄陵緊熙寧五年廢慈州鄉寧縣分𨽻焉有雕掌豹尾二砦神仙上有韓買安國史壁叠頭等堡趙城上熙寧五年省為鎮𨽻洪洞元豐三年復為縣汾西中有厚裔青岸石橋青山邊栢五砦霍邑冀氏中有府城永興二砦陶川白練當谷横嶺四堡岳陽中下和川中下太平興國六年廢沁州以縣來屬熙寧五年省為鎮入冀氏元祐元年復為縣務二煉礬礬山慶祚軍政和三年以趙城造父始封之地升為軍以軍事領之絳州絳郡防禦縣七正平曲沃太平望熙寧五年廢慈州以鄉寧縣分𨽻太平稷山翼城稷山中有中山花崖華山三砦垣曲下有銅錢一監

  澤州髙平郡縣六晉城髙平陽城端氏陵川沁水中下闗一雄定舊天井闗屬晉城縣欽宗靖康元年改今名

  代州雁門郡防禦景徳二年廢唐林縣按輿地廣記省唐林入崞縣宋史未詳謹附識縣四雁門中下有西陘胡谷雁門三砦中下有樓板陽武石峡土墱四砦五臺中下繁畤下有繁畤茹越大石義興治寶興軍瓶形梅回麻谷八砦

  忻州定襄郡圑練縣二秀容緊熙寧五年省定襄入焉元祐元年定襄復為縣有石嶺闗忻口雲内徒合四砦定襄中下

  汾州西河郡軍事縣五西河望有永利西監平遥介休靈石中有陽涼南闗陽涼北闗孝義上太平興國元年改為中陽後復為孝義熙寧五年省為鎮入介休元祐元年復

  遼州樂平郡熙寧七年州廢省平城和順二縣為鎮入遼山縣𨽻平定軍省榆社縣為鎮入威勝軍武鄉縣元豐八年復置州縣鎮並復來𨽻元祐元年復置榆社和順平城縣縣四遼山下有黄澤砦和順榆社中下平城憲州汾源郡軍事初治樓煩咸平五年移治静樂軍按此下疑脱之静樂三字縣遂廢軍又廢按又廢二字疑衍樓煩改𨽻嵐州按宋史所載憲州沿革未詳据隆平集宋朝事實並云咸平三年以嵐州静樂塞為静樂軍五年改静樂軍為憲州元豐九域志云廢静樂軍置憲州以樓煩縣𨽻州謹附識熙寧三年廢憲州以静樂縣𨽻嵐州十年復憲州仍領静樂縣政和五年賜郡名縣一静樂中咸平五年廢天池元池二縣入焉

  嵐州樓煩郡軍事太平興國五年以嵐谷𨽻岢嵐軍縣三宜芳中有飛鳶堡合河中下有乳浪砦樓煩下咸平五年自憲州來𨽻石州昌化郡軍事舊帶嵐石隰三州都廵檢使元豐五年置葭蘆吳堡二砦𨽻州因置二砦沿邊都廵檢使遂令三州各帶沿邊都廵檢使哲宗元符二年升葭蘆砦為晉寧軍以州之臨泉縣𨽻焉大觀三年復以定胡縣𨽻晉寧軍縣三離石平夷中有伏落津砦方山

  隰州大寧郡圑練熙寧五年廢慈州以吉鄉縣𨽻州即縣治置吉鄉軍使仍省文城縣為鎮𨽻焉元祐元年復慈州七年以州之上平永寧兩闗俯逼西界以州為次邊縣六隰川温泉上有碌礬一務水頭白壁先降三砦大寧石樓中有上平永寧二砦永和

  慈州圑練舊領吉鄉文城鄉寧三縣熙寧五年廢州以吉鄉縣𨽻隰州即縣治置吉鄉軍使仍省文城為鎮𨽻焉又以鄉寧入晉州襄陵縣元祐元年復吉鄉軍為慈州縣一吉鄉

  麟州新秦郡乾徳五年升建寧軍節度端拱初改鎮西軍節度縣一新秦上政和四年廢銀城連谷二縣入焉有神堂静羌二砦惠寧鎮川二堡銀城有屈野川五原塞銀城神木建寧三砦肅定神木通津闌干四堡連谷有屈野川横陽堡大和砦地名大和谷元符二年進築賜名大和堡元符二年進築賜名

  府州靖康軍節度夲永安軍崇寧元年改軍額政和五年賜郡名曰榮河舊置麟府路軍馬司以太原府代州路鈐轄領之縣一府谷下有安豐寧府百第三砦河濵斥堠靖安西安三堡寧川堡府州安豐砦外第九砦元符元年賜名寧邊砦地名端正平元符二年進築賜名寧疆堡宣和六年獨移莊嶺建堡賜名震威城宣和六年鐵爐骨堆建砦賜名

  豐州慶厯元年元昊攻䧟州地嘉祐七年以府州蘿泊川掌地復建為州夲軍事政和五年賜郡名寧豐砦二永安保寧

  咸勝軍同下州太平興國三年按隆平集作太平興國二年與宋史異謹附識於潞州銅鞮縣亂栁石圍中建為軍按宋朝事實輿地廣記並云并沁州入焉宋史未詳謹附識縣四銅鞮中太平興國初與武鄉自潞州來𨽻武鄉上熙寜七年廢遼州以榆社縣為鎮入焉元豐八年復置遼州以榆社往𨽻沁源中下太平興國六年廢沁州以縣來𨽻緜上中下仁宗寶元二年自大通監來𨽻慶厯六年徙治軍西北大覺寺地 按宋朝事實太平興國六年廢沁州以綿上縣屬大通監寶元二年來屬宋史未詳謹附識

  平定軍同下州太平興國二年以鎮州廣陽砦建為軍四年以并州平定樂平二縣來屬縣二平定中唐廣陽縣宋太平興國四年改有故井陘闗百井砦樂平中有静陽砦 按方輿紀要樂平縣宋乾徳初伐北漢取之升為平晉軍旋復故改屬平定軍宋史未詳謹附識

  岢嵐軍同下州太平興國五年以嵐州嵐谷縣建為軍縣一嵐谷下熙寧三年廢元豐六年復置有永和洪谷等六砦

  寧化軍同下州 按輿地廣記太平興國四年析嵐州地置寧化縣五年於縣置軍宋史未詳謹附識縣一寧化熙寧三年廢元祐元年復崇寧三年又廢為鎮有西陽腦子細腰窟谷四砦火山軍同下州本嵐州之地太平興國七年建為軍按輿地廣記以嵐州雄勇鎮建為軍宋史未詳謹附識治平四年置火山縣四年廢之按宋朝事實熙寧四年縣廢宋史脱誤謹附識砦一下鎮火山軍舊領雄勇偏頭董家横谷桔橰䕶水六砦慶厯初置下鎮砦嘉祐六年廢偏頭砦熙寧元年廢桔橰砦元豐九域志領砦一

  保徳軍同下州淳化四年析嵐州按輿地考作憲州謹附識地置定羌軍景徳元年改津二大堡沙谷

  晉寧軍夲西界葭蘆砦元豐五年收復六年併吳堡砦並𨽻石州元祐四年給賜夏人紹聖四年收復元符二年以為晉寧軍割石州之臨泉𨽻焉知軍領嵐石路沿邊安撫使兼嵐石隰州都廵檢使大觀三年復以石州定胡縣來𨽻縣二定胡中舊領定胡天渾津吳堡三砦按吳堡砦元豐四年收復臨泉中下舊領剋胡葭蘆二砦桉葭蘆砦乃元豐五年收復後為晉陵軍神泉砦地名榆木川在廢葭蘆砦北元符元年賜今名三交堡地名三交川嶺元符元年神泉砦築堡畢工賜名烏龍砦元符二年進築賜名通秦砦地名星羅嶺元符二年賜名寧河砦地名庫實頁嶺元符二年賜名彌川砦地名彌勒川元符三年賜名通秦堡地名精移堡元符二年同砦賜名寧河堡地名哥厓嶺元符二年同砦賜名彌川堡地名小紅厓元符二年同砦賜名靖川堡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六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續通典>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七

  州郡

  陜西路 兩浙路 淮南東路 淮南西路江南東路 江南西路 荆湖南路 荆湖北路

  陜西路慶厯元年分陜西沿邊為秦鳳涇原環慶鄜延四路熙寧五年陜西又分永興建熙河并前四路為六路共三十四州軍按王應麟地理通釋康定二年分陜西為四路秦鳯涇原環慶鄜延熙寧五年陜西又分永興建熙河并前四路為六路宋史俱混入熙河當有錯誤

  永興軍路府二州十五軍一縣八十三其後延州慶州改為府又増銀州醴州及定邊綏徳清平慶成四軍凡府四州十五軍五縣九十按永興軍路脫去丹州及鄜州所領四縣得州十四縣七十八今増入丹州及鄜州四縣則州十五縣八十二加後増置清平軍定邊軍各一縣醴州五縣共縣八十九内醴泉武功二縣重見實得縣八十七宋史有誤

  京兆府京兆郡永興軍節度本次府大觀元年升大都督府舊領永興軍路安撫使宣和二年詔稱京兆府縣十三長安次赤樊川次赤舊萬年縣宣和七年改次畿藍田次畿咸陽次畿涇陽次畿櫟陽次畿髙陽次畿 按髙陽當作髙陵興平次畿臨潼次畿唐昭徳縣宋大中祥符改 按昭徳當作昭應醴泉次畿武功次畿政和八年同醴泉撥入醴州乾祐次畿監二熙寧四年置鑄銅錢八年置鑄鐵錢

  河中府次府河東郡䕶國軍節度按宋朝事實太平興國七年改䕶國軍節度宋史未詳謹附識舊兼提舉解州慶成軍兵馬巡檢事縣七河東次赤熙寧三年省西河縣六年省永樂縣為鎮入焉臨晉次畿猗氏次畿虞鄉次畿萬泉次畿龍門次畿元祐二年置鑄錢監二榮河次畿舊𨽻慶成軍熙寧元年廢以榮河𨽻府即縣治置軍使慶成軍大中祥符中以榮河為慶成軍尋廢

  解州防禦縣三解聞喜安邑𦂳

  陜州大都督府陜郡太平興國初改保平軍節度舊兼提舉商虢州兵馬巡檢事縣七陜中熙寕六年省硤石縣為石壕鎮入焉平陸靈寳上熙寧四年省湖城縣入焉芮城中下湖城中下元豐元年復置縣閿鄉中下太平興國三年自虢州與湖城縣同來𨽻監二熙寧三年置鑄銅錢八年置鑄鐵錢

  商州上洛郡軍事縣五上洛商洛中下洛南中下豐陽上津中下

  虢州虢郡軍事縣四盧氏中熙寕二年以西京伊陽縣欒川治隸焉虢畧中唐宏農縣宋建隆初改常農至道三年改今名熙寜四年省玉城縣為鎮入焉朱陽中乾徳六年廢入常農太平興國七年復置欒川元祐二年以樂川治為鎮崇寧三年改為縣

  同州馮翊郡定國軍節度按宋朝事實太平興國七年升定國軍節度宋史未詳謹附識縣六馮翊𦂳澄城𦂳朝邑𦂳郃陽上熙寧四年省夏陽縣為鎮入焉白水韓城中元祐二年置鑄錢監監一沙苑

  華州華陰郡建隆初為鎮國軍節度按輿地廣記云後唐改鎮國軍與宋史異謹附識皇祐五年改鎮潼軍節度縣五鄭下邽蒲城望唐奉先縣宋開寳四年改建隆中自京兆隸同州真宗天禧四年自同州來𨽻華陰𦂳渭南上熙寧六年省為鎮入鄭元豐元年復為縣舊自京兆府來𨽻監二熙寧四年置鑄銅錢八年置鑄鐵錢

  耀州𦂳華原郡開寳五年為感義軍節度太平興國初改感徳軍縣六華原富平三原雲陽同官美原

  清平軍本鳳翔府盩厔縣清平鎮大觀元年升為軍後置終南縣𨽻京兆府清平軍使兼知終南縣縣一終南按終南縣史失望𦂳等字今仍其舊

  延安府中都督府延安郡彰武軍節度本延州元祐四年升為府舊置鄜延路經畧安撫使統延鄜丹坊州保安軍後増置綏徳軍銀州銀州尋廢縣七膚施中熙寧五年省豐林縣為鎮金明縣為砦並入焉有金明龍安二砦安塞一堡元豐四年又收復塞門砦宣和二年改龍安曰徳安砦延川中熙寜八年省延水縣為鎮入焉有丹頭綏平懷寧順安白草永平六砦安定黒水三堡及永寧闗元豐四年收復置浮圖義合米脂三砦七年以米脂義合浮圖懷寧順安綏平六城砦𨽻綏徳城元符二年廢順安白草丹頭三砦延長門山臨真敷政中有招安萬安二砦元符二年廢招安砦為驛甘泉中下城二治平四年收復綏州熙寧中改為綏徳城四年置羅鄂特城撫寧賓草二堡尋廢元豐五年置永樂城賜名銀川砦尋廢青澗城元符三年𨽻綏徳城綏徳城元符二年改為軍監一熙寧八年置鑄鐵錢塞門砦延州北蕃部舊砦至道後與蘆闗石堡安逺砦俱廢元豐四年收復仍𨽻延州施縣平羌砦地本克胡山砦紹聖四年賜名威戎城地本昇平塔紹聖四年賜名平戎砦地本杏子河東山紹聖四年賜名開光堡紹聖四年修築元符元年賜名二年𨽻綏徳城殄羌砦地名納木寧山元符元年進築賜名威羌砦地名白洛觜元符元年進築賜名御謀城崇寧三年進築賜名石堡砦崇寧三年進築賜名威徳軍五年復為砦初嘗置城至道後廢之制戎城政和八年賜鄜延路天降山新城改今名新砦蘆移堡 屈丁堡 萬安堡 丹頭堡 青石崖堡科爾羅堡

  鄜州洛交郡保大軍節度縣四洛交𦂳熙寧七年省三川縣入焉洛川鄜城直羅中下 按宋史失去鄜州所領各縣及丹州沿革而以丹州之宜川縣屬之鄜州考輿地考鄜州屬永興軍路建炎三年入金領洛交洛川三川直羅鄜城五縣輿地廣記領縣四無三川云熙寜七年省入洛交據金史地理志亦作四縣洛交縣下云鎮一三水三水猶之三川也熙寧併省此為明證輿地考失注耳今據増正

  丹州咸寧郡軍事按輿地廣記上丹州唐天寳元年曰咸寧郡金史地理志云宋咸寧軍事今據増入縣一宜川上後魏義川縣宋太平興國中改名以鄜州廢咸寜縣入焉熙寧三年省汾川縣七年省雲巖縣為鎮八年析同州韓城縣新封鄉並入焉

  坊州中部郡軍事縣二中部𦂳宜君中熙寧元年省昇平縣為鎮入焉有礬塲

  保安軍同下州 按輿地廣記太平興國二年以延州永安鎮置軍宋史未詳謹附識砦二徳靖 順寧按輿地廣記徳靖砦天禧四年初建子城天聖元年改為徳靖砦順寧砦慶厯四年置宋史未詳謹附識堡一園林 金湯城舊金湯砦在徳靖砦西南元符二年進築威徳軍保安軍之北兩界上有洑流名藏底河夏人近是築城為要害必争之地政和七年知慶州姚古克之綏徳軍唐綏州宋熙寧三年收復按本紀熙寧二年十月丙申城綏州此作三年疑誤廢為城𨽻延州元豐七年以延州米脂義合浮圖懷寧順安綏平六城砦𨽻綏徳城元符二年改為軍暖泉砦元符二年進築賜名米脂砦本西夏砦元豐四年收復為米脂城後復為砦𨽻延州延州縣七年改𨽻綏徳城元祐四年給賜夏人元符元年收復仍賜舊名開光堡紹聖四年修築元符元年賜名二年自延安府來屬義合砦本夏人砦元豐四年收復𨽻延州延川縣七年改𨽻綏徳城懷寧砦延州延川縣舊砦克戎城本西人細浮圖砦元豐四年收復𨽻延州延川縣七年改𨽻綏徳城元祐四年給賜夏人紹聖四年收復賜名臨夏城地名羅揚 --(『相連果嶺元符元年築城賜今名綏平砦延州延川縣舊砦元符二年割𨽻青澗城延州舊城永寧闗延州延川縣舊闗白草砦延州延川縣舊砦元符二年廢後復置順安砦延州延川縣舊砦元符二年廢後復置嗣武砦舊羅揚 --(『相連城屬延州元豐四年置尋廢崇寧三年修復賜名龍泉砦宣和二年改名通泉尋復故清邊砦 鎮邊砦 龍安砦本屬延安府膚施縣不詳何年來屬海末堡海末至柏林十六堡黒水安定安塞本延安舊堡窟兒堡 大厥堡花佛嶺堡 臨川堡 定逺堡 馬欄堡 中山堡黑水堡 安定堡 佛堂堡 唐推堡 雙林堡 安塞堡 浮圖堡 柏林堡

  銀州銀川郡五代以來為西夏所有宋元豐四年收復五年即永樂小川築新城賜名銀川砦崇寧四年為銀州五年廢為銀川城

  慶陽府安化郡慶陽軍節度本慶州建隆元年升團練乾徳元年復為軍事政和七年升為節度賜軍額曰慶陽宣和七年改為府舊置環慶路經畧安撫使統慶環邠寧乾凡五州其後廢乾州置定邊軍已而復置醴州凡統三州按三字當是五字之訛一軍縣三安化中有大順一城府城東谷柔逺人順四砦元豐四年廢府城砦金村堡平戎鎮五年收復礓詐砦賜名安疆砦元祐元年復平戎鎮 按輿地廣記唐肅宗至徳元載改安化為順化宋乾徳二年復曰安化省同川縣入焉宋史未詳謹附識合水望熙寧四年始置省華池樂蟠二縣為鎮七年改華池鎮為華池砦有東華池西華池二砦荔原一堡彭原熙寧二年自寧州來𨽻 按彭原縣史缺望𦂳等字今仍其舊安疆砦本西人礓詐砦元豐五年收復賜名元祐四年給賜夏人紹聖四年收復又𨽻定邊軍横山砦地名錫卜察伊特元符元年進築賜名通塞堡元符元年進築定邊城元符二年修築後别為定邊軍白豹城舊屬西界元符二年修復賜舊名别見定邊軍綏逺砦地本駱駝巷元符二年進築賜名 按綏逺砦亦見定邊軍寧羌砦地本萌門三岔元符元年進築賜名鎮安城政和六年進築麥川堡本名麥經嶺政和六年賜名係環慶路未詳屬何州軍姑附於此威寧堡本名衡家堡政和六年賜名係環慶路未詳屬何州軍姑附於此矜戎堡 府城砦元豐二年廢不知何年修復金村堡同上勝羌堡 定戎堡 威邊砦 懷威堡環州軍事舊降為通逺軍淳化五年復為州縣一通逺上有烏崙肅逺洪徳永和平逺定邊堡安塞八砦按宋朝事實天聖四年改方渠縣為通逺縣宋史未詳謹附識興平城地名灰家觜元符元年築賜名清平闗地名之字平元符二年建築賜名安邊城地名徐丁臺崇寧五年築賜名羅溝堡未灰臺至綏逺砦中路地名火羅溝及阿原烽政和三年建築賜名阿原堡地名見羅溝堡政和三年賜名朱臺堡本朱灰臺政和三年建築賜名安邊砦 大拔砦元豐二年廢不知何年修復方渠砦 流井堡 歸徳堡 木𤓰堡 麝香堡 通歸堡 恵丁堡邠州𦂳新平郡静難軍節度縣五新平宜禄三水定平𦂳熙寧五年𨽻寧州政和七年自寧州來隸淳化中淳化四年升耀州雲陽黎國鎮為縣熙寧八年置鑄錢監元豐三年廢宣和元年自耀州來𨽻 按黎國鎮隆平集作黎園鎮宋朝事實作梨園鎮互有異同謹附識

  寧州彭原郡興寧軍節度本軍事州宣和元年賜軍額縣三定安𦂳襄樂真寧

  醴州本京兆府奉天縣舊置乾州熙寧五年廢政和七年復為州更名醴八年割屬環慶路縣五奉天次畿永夀下乾徳三年自邠州來𨽻熙寧五年廢乾州永夀及麻亭常寧二砦俱𨽻邠州政和八年復來𨽻武功醴泉二縣本屬京兆府政和八年三月割屬好畤本屬鳳翔府政和八年三月割屬

  定邊軍元符二年環慶路進築定邊城後改為軍縣一定邊政和六年置白豹城元符二年進築賜舊名已見慶陽府東谷砦舊砦已見慶陽府安化縣綏逺砦地名駱駝巷元符二年進築賜名 按綏逺砦已見慶陽府神堂堡大觀二年進築賜名觀化堡 通化堡 九陽堡 雞觜砦按慶陽府安疆砦注云又𨽻定邊軍此不列安疆砦疑有脫誤

  秦鳳路府一州十二軍三縣二十八其後増積石震武懷徳三軍西寧樂廓西安洮㑹六州又改通逺軍為鞏州凡府一州十九軍五縣四十八按秦鳳路府州軍元領縣四十三後増置會州敷文䡗州永寜寧逺三縣共領縣四十六宋史誤

  秦州下府天水郡雄武軍節度舊置秦鳳路經畧安撫使統秦隴階成鳳五州通逺軍其後割通逺軍屬熙河縣四成紀上有渭水三陽上蝸牛下蝸牛堡子伏歸小三陽照川上門四顧平戎赤崖湫西青逺近湫定西小定西下硤注鹿原上硤圓川伏羌得勝榆林大像菜園探長新水谷舊水谷檉林丙龍石人舖駞項永寧鹽泉小永寜冷水泉雙泉新土舊土三十九堡隴城中有静戎永固定平長山白榆林郭馬安塞七堡清水中有弓門鐵窟斫鞍堡子小弓門坐交得鐵治坊橋子李子古道永安四顧威塞𢇲穰鎮邊和戎安逺挾河定川中城東城西城静邊臨川徳威廣武寧逺長樵二十九堡天水監一太平城二伏羌熙寧三年廢丹山納克舒乾川三堡増伏羌砦為城有得勝榆林大像菜園探長新水檉林丙龍石人駞項舊水一十一堡甘谷熙寧元年置有吹藏大甘隴諾三堡四年置尖竿隴陽二堡砦七治平四年置雞川熙寧元年改攃珠堡為通渭堡五年改古渭砦為通逺軍廢咱達克本當七麻三堡改通渭堡為砦割永寧寧逺威逺熟羊來逺並𨽻軍尋改綏逺定邊二砦為鎮𨽻隴州定西領寧西牛鞍上硤下硤注鹿原圓川六堡三陽領渭濱武安上下𧍪斗喜伏歸硤口照川土門四顧平戎赤崖湫西青逺近湫十四堡弓門領東鞍安人斫鞍上下鐵窟坐交得鐵冶坊七堡静戎領白榆林長山郭馬静塞定平永固彭磋寧塞長樵九堡安逺 隴城 雞川 堡三熙寧三年改𢇲穰為鎮五年改冶坊砦為冶坊堡八年改𢇲穰鎮為堡𢇲穰領白石古道中城東城西城定戎定安雄邊臨川徳威廣武定川挾河鎮邊一十四堡冶坊領橋子古道永安博望威塞李子六堡達隆 堡川城政和六年於秦鳳東西川口進築賜名甘泉堡别見渭州安逺砦吏部通用酬賞格泰州又有安逺等五砦定邊綏逺二砦熙寧八年廢為鎮屬隴州其後復為砦定邊砦 綏逺砦 小落門砦 保安砦 弓鍾砦 董哥平砦按成紀隴城清水三縣所有諸堡後俱複出盖由當時創建之初各縣分𨽻各堡其後隨時増損因地制宜襲舊更新名號不一作史者前詳後複勢有不能盡稽如成紀縣中之三陽定西伏羌隴城縣中之静戎清水縣中之弓門冶坊𢇲穰安逺等其後俱别立為城為砦為堡而分領諸堡若成紀之小三陽小定西鹽泉小永寧冷水泉雙泉新土舊土隴城之安塞清水之小弓門四顧和戎静邊寧逺又不復為伏羌等所領不知仍屬之三縣耶抑或别有所屬耶或後時更名不可考耶至若定西砦之寧西牛鞍三陽砦之武安聞喜硤口弓門砦之東鞍安人静戎砦之静塞彭磋寧塞𢇲穰堡之定戎定安雄邊冶坊堡之博望則前三縣注中俱所未見或後時増築或更易前名或刋本前後互異皆不可知史無明文無從考證謹附識

  鳳翔府次府扶風郡鳳翔軍節度乾徳初置崇信縣淳化中割崇信屬儀州熙寧五年廢乾州以好畤縣來𨽻政和八年又以好畤𨽻醴州縣九天興次赤岐山次畿扶風次畿盩厔次畿大觀元年以縣清平鎮置軍次畿有鐵冶務寶雞次畿次畿麟遊次畿普潤次畿監一司竹

  隴州汧陽郡防禦縣四汧源望有古道銀塲熙寧八年改秦州定邊砦為隴西鎮𨽻縣汧陽𦂳呉山隴安中開寳二年析汧陽縣四鄉置縣 按隆平集宋朝事實並作開寳元年與宋史異謹附識

  成州中下同谷郡開寳六年升為團練縣二同谷上有骨鹿馬邑赤土平泉滔山湖桃六砦栗亭

  鳳州河池郡本防禦乾徳元年降為團練縣三梁泉河池𦂳開寳五年移治固鎮有水銀務兩當上至道元年移治唐鄉鎮監一開寳建隆二年於兩當置銀冶開寳二年升為監治平元年罷置官以監𨽻兩當縣元豐六年廢

  階州中下武都郡軍事本唐武州陷西戎宋得其地改置焉縣二福津中下領貼峯硤武平沙灘三砦圍城堡平定闗將利中下砦一故城本故城鎮不知何年建為砦

  渭州隴西郡平凉軍節度本軍事政和七年升為節度舊置涇原路經畧安撫使涇原渭儀州徳順鎮戎軍屬焉熙寧五年廢儀州崇寧三年又以熙河路會州來屬縣五平凉中有瓦亭砦潘原安化中熙寧七年廢制勝闗移縣於闗地以舊地為鎮崇信 按輿地廣記乾徳元年以舊崇信軍地置崇信縣屬鳯翔府淳化中屬儀州熙寧五年州廢來屬宋史不載殊屬脫畧謹附識華亭中下熙寧五年廢儀州與安化崇信同來𨽻靖夏城政和六年賜涇原路席葦平新城名曰靖夏不知屬何州軍姑附此甘泉堡崇寧五年涇原路經畧司於甜井子修築守禦賜名未詳屬何州軍姑附此别見秦州 按唐志渭州有二一係隴西郡之渭州屬隴右道一係原州平凉縣所置之行渭州屬闗内道其隴西郡之渭州領襄武隴西鄣渭源四縣平凉郡之渭州領平凉一縣考唐時渭州原州皆陷吐蕃先於徳宗貞元十九年徙治行原州於平凉繼於憲宗元和四年置行渭州於平凉而徙行原州於臨涇於是平凉始有渭州之治今據宋志稱渭州領縣平凉乃是唐時平凉郡所置之行渭州首稱隴西郡者誤也又考唐志原州平髙縣注云有石門制勝石峽等闗南有瓦亭故闗宋志平涼縣注云有瓦亭砦又安化縣注云熙寧七年廢制勝闗移縣於闗地又鎮戎軍有平夏城本原州平髙縣之地為舊石門城有石門峽有石門堡皆與唐志平髙縣注合是平涼與平髙雖同屬原州之邑而宋志渭州所領之平涼實唐時原州之平髙也五代史云平涼故屬涇州唐末權置渭州而縣廢後唐清泰三年以故平涼之安國耀武兩鎮置平涼縣屬涇州是沿及五代之世原州與平涼皆改置之涇州而故原州之境仍為渭州所僑治史志沿襲舊文未經分晰謹附識

  涇州安定郡太平興國元年改彰化軍節度縣四保定望有長武砦靈臺良原長武望咸平四年升長武鎮為縣五年省為砦屬保定縣大觀二年復以砦為縣 按王應麟玉海太平興國七年以涇州直屬京宋史未詳謹附識原州平涼郡軍事縣二臨涇彭陽中唐豐業縣太平興國初改至道三年自寧州來𨽻 按宋朝事實太平興國元年改寧州豐義縣為彭陽至道三年屬原州考唐書志寧州有豐義縣此云唐豐業縣誤鎮二新城熙寧三年廢截原砦入焉栁泉領耳朶城一砦砦五開邊熙寧三年廢新門砦入焉西壕 平安 綏寧領羌城南山顛倒三堡靖安領中普齊羅岔中嶺張嵒常理新勒雞川立馬城殺獐川九堡安羌堡 新城堡徳順軍同下州慶厯三年即渭州隴干城建為軍縣一隴干元祐八年以外底堡置 按隴干縣史失望𦂳等字今仍其舊城一水洛領王家城石門堡砦五静邊别見鎮戎軍得勝領開邊堡隆徳 通逺 治平治平四年置領牧龍堡懷逺砦 中安堡 威戎堡

  鎮戎軍同下州本原州髙縣之地至道三年建為軍按宋朝事實至道元年以故平髙縣地置鎮戎軍宋史脫平字又元年三年互異謹附識城一彭陽 砦七治平四年置信岔堡涼棚堡熙寧元年置熙寧砦硝坑堡東西水口堡元豐四年廢東水口堡六年置故砦堡東山 乾興 天聖有信岔涼棚二堡三川 髙平有故砦堡定川 熙寧有硝坑堡堡二開逺 張義熙寧四年廢安邊堡入開逺五年置張義平夏城舊石門城紹聖四年賜名大觀二年升為懷徳軍靈平砦舊好水砦紹聖四年賜名太觀二年割屬懷徳軍鎮羌砦紹聖四年賜名髙平堡元符元年修復賜舊砦名威川砦政和七年賜名本密多臺飛泉砦政和七年賜名本飛井塢飛井堡乾興砦管下狼井堡熙寧砦管下狼井安逺實信梅谷開疆凡五堡安逺堡 竇信岔堡 梅谷堡 開疆堡 李家堡 肅逺堡 埈地平堡 鎮西堡 水口堡 懷逺城别見徳順軍徳靖砦保安軍舊有徳靖砦屬鄜延路静邊砦天禧舊砦屬徳順軍

  㑹州元符二年進築割安西城以北六砦𨽻州崇寧三年置縣曰敷文𨽻涇原路縣一敷文按敷文縣史失望𦂳等字今仍其舊安西城舊名汝遮紹聖三年建築賜名屬熙河路平西砦紹聖四年賜名本青石硤屬熙河路會寧闗舊名顛耳闗元符元年建築賜名通㑹未畿改今名屬秦鳳路㑹川城舊名齊訥納森元符二年建築賜名屬秦鳳路新泉砦舊名必囉勒黙元符元年賜名屬秦鳳路懷戎堡崇寧二年築屬秦鳳路徳威城政和六年築清水河新城賜名屬秦鳳路静勝堡㑹川城管下政和六年賜清水河新城接應堡名静勝通泉堡屬秦鳳路新泉砦管下水泉堡係懷戎堡管下正川堡係徳威城管下

  懷徳軍本平夏城紹聖四年建築大觀二年展城作軍名曰懷徳増置將兵與西安鎮戎互為聲援應接蕭闗初名威徳又改今名 盪羌砦故没烟後硤元符元年建築賜名通硤砦故没烟前硤元符元年建築賜名靈平砦故好水砦紹聖四年賜名大觀二年自鎮戎軍來屬硤口堡 東河灣堡 古髙平堡 恵民堡 結溝堡係通硤砦管下五堡鎮羌堡 九羊砦故九羊谷元符元年建築賜名石門堡故石門硤東塔子觜元符元年建築賜名通逺砦 龍泉堡通逺砦管下勝羌砦蕭闗崇寧四年建築臨川堡 通闗堡 山西堡係蕭闗管下西安州元符二年以訥黙奎新城建 盪羌砦地名没烟硤元符元年建築賜名後屬懷徳軍通會堡元符元年賜名係熙河蘭㑹路修築地名結薩恰谷口不知何年撥屬涇原路西安州天都砦元符二年灑水平新砦賜名臨羌砦元符二年秋葦平新砦賜名横嶺堡係天都砦管下甯韋堡 定戎堡地本鹻隈川元符二年賜名劈通川堡 羅瑪寧堡 北嶺上堡 山前堡 髙峯堡 寧安砦崇寧五年武延川固卜珠隆山下新砦賜名囊囉勒黙堡 寺子岔堡 石棚泉堡 通安砦崇寧五年烏雞三岔新砦賜名同安堡係通安砦管下綏戎堡管下秋葦川口堡鍬钁川中路堡征通谷中路東水泉堡皆不詳建置始末秋葦川堡 鍬钁川中路堡 征通谷中路東水泉堡熙州臨洮郡鎮洮軍節度本武勝軍熙寧五年收復改名尋為州初置熙河路經畧安撫使統熙河洮岷四州通逺軍後得蘭州因加蘭㑹字㑹州割屬涇原改為熙河蘭廓路宣和又改熙河湟廓路蘭廓西寧震武積石等州軍相繼來屬縣一狄道中下熙寧六年置九年省元豐二年復置砦一康樂熙寧六年置康樂城為砦省馬騌砦堡九熙寧五年置慶平通谷渭源北闗六年改劉家川為當川置南闗南川七年置結河元豐七年置臨洮通谷 慶平 渭源 結河 南川 當川 南闗 北闗 臨洮 安羌城宣和六年賜熙河蘭廓路新建溢機堡名為安羌城不知屬何州軍姑附於此廣平堡

  河州安鄉郡軍事熙寧六年收復縣一寧河熙寧六年置枹罕縣九年省崇寧四年升寧河砦為縣舊香子城城一定羌熙寧七年改河諾城為定羌城砦一南川熙寧七年置南山堡尋改為南川砦堡四熙寧七年置東谷八年置精元豐三年置西原北河二堡東谷 閻精 西原 北河 闗一通㑹熙寧七年置循化城舊一公城崇寧二年收復改今名别見樂州大通城舊達南城崇寧二年收復改今名别見樂州安疆砦舊名當摽城崇寧二年收復改今名别見樂州懷羌城崇寧三年收復來羌城崇寧三年收復講朱城元符二年收復河南講朱一公錯鑿當摽彤撒東迎六城尋棄之崇寧二年再收復錯鑿城 彤撒城 東迎城 寧河砦崇寜四年已升寧河砦為縣别有寧河砦來同堡舊名甘撲堡崇寧三年築賜名通津堡舊名南達堡崇寧三年賜今名南山堡元豐九域志屬原州綏寧縣安鄉闗舊城橋闗元符二年賜名臨灘堡

  鞏州本通逺軍熙寧五年以秦州古渭砦為軍崇寧三年升為州縣三隴西元祐五年增置永寧 寧逺崇寧三年升永寧寧逺二砦為縣城一定西元豐四年以蘭州西使城為定西城五年改為通逺軍以汝遮堡為定西城屬通逺軍崇寧二年廢定西城管下熨斗平堡通西砦管下榆木岔堡并安西城别見蘭州砦六熙寧五年割泰州永寧寧逺威逺通渭熟羊來逺六砦𨽻軍六年置鹽川砦八年廢威逺砦為鎮元豐五年收通西砦七年廢寧逺砦為鎮屬永寧崇寧五年通渭縣復為砦未詳何年以砦為縣永寧 寧逺崇寧三年與永寧同升為縣通渭 熟羊 鹽川熙寧六年九月置砦後改為鎮通西堡七熙寧五年割秦州三岔密揚 --(『相連廣呉渭川啞兒五堡𨽻軍七年以岷州遮羊堡來𨽻元豐元年遮

  〈羊復𨽻岷州五年置榆木岔熨斗平二堡七年廢密揚 --(『相連廣呉渭川啞兒四堡三岔熙寧四年置榆木岔崇寧二年置熨斗平崇寧二年置 按上文定西城注云崇寧二年廢定西城管下熨斗平堡通四砦管下榆木岔堡此二堡注俱云崇寧二年置當有訛誤别無可校姑仍原文咱達克堡秦州熙寧五年改古渭砦為通逺軍廢咱達克本當七麻堡今通渭乃領七麻堡不知何年復置咱達克本當堡七麻堡 本當堡 普爾瑪隆堡

  岷州和政郡團練熙寧六年收復縣三祐川唐縣宋崇寧三年復大潭中建隆三年合良恭大潭兩鎮置縣𨽻秦州熙寧七年自秦州來𨽻長道𦂳熙寧七年自秦州來𨽻砦五秦州臨江砦熙寧六年割𨽻州七年置荔川𢇲川閭川又置宕昌臨江 荔川 𢇲川 閭川 宕昌 堡三熙寧六年以秦州馬務堡𨽻州七年置遮羊堡十年置鐵城堡遮羊 穀藏熙寧七年置鐵城 監一滔山熙寧九年置鑄鐵錢

  蘭州金城郡軍事元豐四年收復縣一蘭泉崇寧三年置倚郭砦一元豐四年置龕谷吹龍二砦七年割吹龍屬阿千堡龕谷元祐七年廢紹聖三年修復堡二元豐四年置臯蘭堡鞏哥闗五年置西闗勝如質孤堡六年改鞏哥闗作東闗堡廢西闗勝如質孤堡置阿千堡七年廢臯蘭堡元祐五年復修勝如質孤二堡尋廢東闗 阿千有阿千水定西城元豐四年置五年改為通逺軍以汝遮堡為定西城屬通逺軍别見鞏州定逺城元祐七年築舊名季諾平本龕谷砦因地窄及無水故廢之改築為定逺軍城金城闗紹聖四年進築京玉闗本號把拶橋元符三年賜名通川堡元符三年新築賜名尋棄之崇寧二年再收復别見樂州按後樂州通湼砦注云别見蘭州此不列通湼砦疑有脱誤

  洮州唐末陷於吐蕃號臨洮城宋大觀二年收復改臨洮城仍舊為洮州三年升團練 通岷砦

  廓州元符二年以州為寧塞城崇寧三年棄之是年收復仍為廓州大觀三年為防禦 虜公城舊名結羅城崇寧三年收復改今名綏平堡舊名保敦谷崇寧三年興築賜名米川城舊米川縣崇寧三年修築寧塞砦 同波堡

  樂州舊邈川城元符二年收復建為湟州建中靖國元年棄之崇寧二年又復大觀三年加嚮徳軍節度宣和元年改為樂州 通湟砦故羅鄂特密克通城元符二年收復三年賜名别見蘭州寧洮砦故瓦吹砦元符二年收復三年賜名安隴砦故倫珠卜喀爾城元符二年收復三年賜名安川堡故巴噶爾堡在巴金嶺上元符二年收復三年賜名寧川堡元符二年收復三年賜名尋棄之崇寧二年再收復綏逺闗舊名灑金平崇寧二年進築賜今名來賓城舊名結當川崇寧三年賜名大通城舊名達南城 按大通城别見河州循化城舊名一公城别見河州安疆砦舊名當摽砦崇寧二年改别見河州徳固砦舊名勝鐸谷崇寧三年築賜名臨宗砦崇寜三年賜名通川堡崇寧二年收復别見蘭州南宗堡元符二年收復尋棄之後再收復峽口堡與通川南宗堡皆崇寧二年收復

  西寜州舊青唐城元符二年羅藏降建為鄯州仍為隴右節度三年棄之崇寧三年收復改為西寧州賜郡名曰西平升中都督府三年加賓徳軍節度 龍支城舊宗哥城元符二年改今名尋棄之崇寜三年收復寧西城舊名林金城清平砦舊名且凌宗堡保塞砦舊名安兒城以上城砦皆崇寧三年收復賜名宣威城舊名𣯛牛城崇寧三年改今名綏邊砦舊名宗谷崇寧三年建築後改今名懷河砦舊名丁令谷崇寧三年置砦賜名又𨽻積石軍制羌砦政和八年賜名地名結正嶺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七>

  震武軍政和六年進築古骨龍城賜名震武城未幾改為軍 通濟橋政和六年賜名善治堡政和六年賜名大同堡本名古骨龍城應接堡政和六年賜名徳通城本霞克凌果城政和七年進築賜名石門堡霞克凌果城北地名石門子政和七年賜名

  積石軍本錫勒噶爾城元符間為吐蕃希巴烏所據大觀三年建軍 懷和砦已見西寧州 按懷和西寧州作懷河順通堡臨松堡

  兩浙路熙寧七年分為兩路尋合為一九年復分十年復合府二州十二縣七十九按兩浙路府州軍共領縣八十此云七十九誤南渡後増慶元一縣共縣八十一南渡後復分臨安平江鎮江嘉興四府安吉常嚴三州江隂一軍為西路紹興慶元瑞安三府婺台衢處四州為東路

  臨安府大都督府本杭州餘杭郡淳化五年改寧海軍節度大觀元年升為帥府舊領兩浙西路兵馬鈐轄髙宗建炎元年帯本路安撫使領杭湖嚴秀四州三年升為府帯兵馬鈐轄紹興五年兼浙西安撫使縣九錢塘望有鹽監仁和望梁錢江縣宋太平興國四年改紹興中興錢塘并升赤餘杭臨安望錢鏐奏改衣錦軍宋太平興國四年改順化軍縣復舊名五年軍廢富陽𦂳於潛𦂳新城上梁故新登宋太平興國四年復舊名淳化五年升南新塲為縣熙寧五年省南新縣為鎮入焉鹽官昌化中唐唐山縣宋太平興國四年改有紫溪鹽塲以上七縣紹興中並升畿

  紹興府大都督府本越州㑹稽郡鎮東軍節度太觀元年升為帥府舊領兩浙東路兵馬鈐轄紹興元年升為府縣八㑹稽山陰望舊剡縣宣和八年改 按宣和止七年此云八年盖誤無别本可校姑仍原文諸暨望有龍泉一銀坑餘姚上虞蕭山𦂳新昌𦂳孝宗乾道八年以楓橋鎮置義安縣淳熙元年改

  平江府呉郡太平興國三年改平江軍節度本蘇州政和三年升為府紹興初節制許浦軍縣六呉長洲崑山常熟呉江嘉定上寧宗嘉定十五年析崑山縣置以年為名鎮江府丹陽郡本潤州開寳八年改鎮江軍節度按鎮江軍係錢俶所改宋史未晰謹附識政和三年升為府建炎三年置帥四年加大使兼沿江安撫以浙西安撫復還臨安縣三丹徒𦂳有圜山砦丹陽𦂳𤋮寧五年省延陵縣為鎮入焉金壇𦂳

  湖州呉興郡景祐元年升昭慶軍節度理宗寳慶元年改安吉州縣六烏程歸安望太平興國七年析烏程地置縣安吉長興徳清𦂳武康上太平興國三年自杭州來𨽻

  婺州東陽郡淳化元年改保寧軍節度縣七金華義烏永康𦂳武義浦江上唐浦陽縣梁錢鏐奏改蘭溪東陽

  慶元府本明州奉化郡建隆元年升奉國軍節度本上州大觀元年升為望紹興初置沿海制置使八年以浙東安撫使兼制司十一年罷隆興元年復置光宗紹熙五年以寧宗潛邸升為府縣六鄞奉化慈溪定海象山昌國下熙寧六年析鄞縣地置有鹽監紹興間升望

  常州毗陵郡軍事縣四晉陵武進宜興望唐義興縣宋太平興國初改無錫

  江陰軍同下州熙寧四年廢為縣𨽻常州建炎初復紹興二十七年廢三十一年復按輿地廣記淳化元年軍廢以縣屬常州三年復置軍與宋史互異謹附識縣一江隂

  瑞安府本温州永嘉郡太平興國三年降為軍事政和七年升應道軍節度建炎三年罷軍額度宗咸淳元年以度宗潛邸升為府縣四永嘉𦂳有永嘉鹽塲平陽望有天富鹽塲瑞安𦂳有雙穗鹽塲樂清上唐樂成縣梁錢鏐改

  台州臨海郡軍事縣五臨海黄巖望有于浦杜瀆二鹽塲寧海𦂳天台仙居上唐樂安縣梁錢鏐改永安宋景徳四年改今名

  處州縉雲郡軍事縣六麗水龍泉望宣和三年改為劒川縣紹興元年復故有髙亭一鹽塲 按鹽塲多置於沿海州軍龍泉在萬山之中地不産鹽安有置塲之理查宋制鬻鹽者皆謂之亭場 --(『相連而食貨志所載處州食鹽皆取給於黄巖其他鹽塲又别無髙亭之名龍泉諸山雖有銀坑錢冶而高亭則又似非坑冶之名圖籍所載無從參考姑附疑義於此松陽上梁錢鏐奏改長松錢元瓘奏改白龍宋咸平二年復遂昌上有永豐銀塲縉雲青田南渡後増縣一慶元中寧宗慶元三年分龍泉松源鄉置縣因以年紀名

  衛州信安郡軍事縣五西安禮賢𦂳本江山縣南渡後改龍遊上唐龍邱縣宋宣和三年改為盈川縣紹興初復改信安中本常山縣咸淳三年改開化中太平興國六年升開化塲為縣 按宋朝事實乾徳四年以常山縣地置開化塲太平興國六年升為縣宋史未詳謹附識

  建徳府本嚴州新定郡遂安軍節度本睦州軍事宣和元年升建徳軍節度三年改州名軍額咸淳元年升府縣六建徳淳安望舊青溪縣宣和初改淳化南渡後改今名桐廬上太平興國三年自杭州來𨽻分水遂安夀昌監一神泉熙寧七年置鑄銅錢尋罷慶元三年復

  嘉興府本秀州軍事政和七年賜郡名曰嘉禾慶元元年以孝宗所生之地升府嘉定元年升嘉興軍節度縣四嘉興華亭𦂳海鹽上有鹽監沙腰蘆瀝二鹽塲崇徳

  淮南路舊為一路熙寧五年分為東西兩路按玉海皇祐三年分淮南為東西與宋史異謹附識

  東路州十軍二縣三十八南渡後州九軍四按東路州軍南渡後増置廣陵五河清河三縣而亳州與所領之譙縣等七縣宿州與所領之符離等四縣則並入於金所領共三十縣

  --(『相連州大都督府廣陵郡淮南節度舊領淮南東路兵馬鈐轄建炎元年升帥府四年為真揚 --(『相連鎮撫使尋罷嘉定中淮東制置開幕府於楚州仍兼安撫縣一江都𦂳熙寧五年省廣陵縣入焉南渡後增縣二廣陵𦂳泰興中舊𨽻秦州紹興五年來屬十年又屬秦州十二年又來𨽻 按泰興縣係改屬不可謂之増置宋史未晰謹附識於此

  亳州譙郡本防禦大中祥符七年建為集慶軍節度縣七譙城父永城衛真望唐真源縣宋大中祥符七年改鹿邑𦂳䝉城按䝉城縣史闕望𦂳等字今仍其舊

  宿州符離郡建隆元年升防禦開寳元年建為保静軍節度元領縣五紹興中割虹縣𨽻楚州按下文泗州虹縣注云紹興九年自宿州來𨽻此云𨽻楚州葢誤縣四符離臨渙𦂳大中祥符七年割𨽻亳州天禧七年來𨽻靈壁元符元年以虹之零壁鎮為縣政和七年改零壁為靈壁

  楚州𦂳山陽郡團練乾徳初以盱眙屬泗州開寳七年以鹽城還𨽻熙寧五年廢漣水軍以漣水縣𨽻州元祐二年復為漣水軍建炎四年置楚泗承州漣水軍鎮撫使淮東安撫制置使京東河北鎮撫大使紹興三十二年漣水復來屬按紹興五年廢漣水軍為縣當仍屬楚州至三十二年則仍為軍似不當有復來屬之語疑宋史脱誤謹附識嘉定初節制本路沿邊軍馬十年制置安撫司公事縣四山陽望建炎間没於金紹興元年收復理宗紹定元年升淮安軍改縣為淮安鹽城上有九鹽塲建炎間入於金紹興元年收復𨽻漣水三年復來屬淮陰中紹興五年廢為鎮六年復嘉定七年徙治八里庄寳應𦂳寳慶三年升為寳應州而縣如故

  海州東海郡團練景定二年置西海州縣四朐山𦂳懷仁沭陽東海 按元豐九域志開寳初升朐山縣東海監為縣宋史未詳謹附識

  泰州海陵郡本團練乾徳五年降為軍事建炎四年置通泰鎮撫使縣二海陵如臯中下開寳七年以海陵監移治泗州臨淮郡建隆二年廢徐城縣乾徳元年以楚州之盱眙濠州之招信來屬按宋朝事實太平興國元年始改招義縣為招信縣則乾徳元年不得便稱招信宋史係誤謹附識建炎四年復屬濠州紹興十二年入金後復縣三臨淮 按輿地廣記建隆二年省徐城縣為鎮入臨淮宋史不載謹附識中紹興九年自宿州來𨽻淮平上紹興二十一年地入於金析臨淮地置今縣南渡後有淮平無盱眙盖盱眙即招信軍

  滁州永陽郡軍事建炎間置滁濠鎮撫使尋廢縣三清流全椒𦂳來安望唐永陽縣南唐改宋紹興五年廢入清流十八年復乾道九年廢為鎮淳熙二年復

  真州軍事本上州乾徳三年升為建安軍至道二年以揚州之六合來屬大中祥符六年為真州按宋朝事實云以聖像成功升為真州謹附識大觀元年升為望政和七年賜郡名曰儀真建炎三年入於金尋復縣二揚 --(『相連中本揚 --(『相連州永正縣之白沙鎮南唐改為迎鑾鎮宋建炎元年升軍四年廢為縣紹興十一年復升軍十二年復為縣 按五代史呉世家順義四年楊溥至白沙以白沙為迎鑾鎮又按祝穆方輿勝覽亦云偽吳置迎鑾鎮宋史作南唐疑誤謹附識六合通州 按輿地廣記天聖元年改曰崇州明道二年復故宋史未詳謹附識軍事政和七年賜郡名曰静海建炎四年入金尋復縣二静海望周屬揚 --(『相連州析其地為縣與海門同來𨽻海門監一利豐掌煎鹽

  髙郵軍同下州髙沙軍事開寳四年以揚 --(『相連州髙郵縣為軍熙寧五年廢為縣𨽻揚 --(『相連州元祐元年復為軍建炎四年升承州割泰州興化縣來屬置鎮撫使紹興五年廢為縣復𨽻揚 --(『相連州以知縣兼軍使三十一年復為軍縣二髙郵興化𦂳舊𨽻揚 --(『相連州改𨽻泰州建炎四年來𨽻紹興五年廢為鎮十九年復縣𨽻泰州乾道二年還𨽻尋又𨽻泰州淳熙四年復舊

  安東州本漣水軍太平興國三年以泗州漣水縣置熙寧五年廢為縣𨽻楚州元祐二年復為軍紹興五年廢為縣三十二年復為軍紹定元年屬寳應州按此當是復廢為縣屬寳應宋史未晰謹附識端平元年復為軍景定初升安東州縣一漣水

  招信軍本泗州盱眙縣建炎三年升軍四年為縣𨽻濠州紹興二年復𨽻泗州七年仍舊𨽻京東十一年𨽻天長軍十二年復升軍以天長來屬寳慶三年入於金紹定四年復仍號招信縣二天長望舊天長軍至道二年軍廢為縣𨽻揚州建炎元年升軍紹興中為縣招信建炎四年𨽻濠州紹興四年復十一年𨽻天長軍十二年復來𨽻 按招信縣史闕望𦂳等字今仍其舊

  淮安軍本泗州五河口咸淳七年六月置軍縣一五河咸淳七年置有澮涇沱漴淮五河故名按五河縣史闕望𦂳等字今仍其舊

  清河軍咸淳九年置縣一清河按清河縣史闕望𦂳等字今仍其舊西路府一州七軍二縣三十三南渡後府二州六軍四按南渡後増荆山縣無仙居縣所領仍三十三縣

  夀春府𦂳夀春郡忠正軍節度本夀州開寳中廢霍山盛唐二縣政和六年升為府八年以府之六安縣為六安軍紹興十二年升安豐為軍以六安霍邱夀春三縣來𨽻三十二年升夀春為府以安豐軍𨽻焉按夀春自政和六年升為府之後不知何年罷置府至紹興三十二年復升為府宋史未晰疑有訛脫乾道三年罷夀春復為安豐軍縣四下蔡𦂳安豐霍邱夀春𦂳紹興中𨽻安豐三十二年為府乾道三年為倚郭

  六安軍政和八年升縣為軍紹興十三年廢理宗景定五年復端平元年又廢按端平年號在景定之前史云景定五年復端平元年又廢盖誤别無可考姑仍原文後復為軍縣一六安 按輿地廣記唐盛唐縣宋開寳六年改為六安宋史未詳謹附識

  廬州廬江郡按宋史失載郡名今據元豐九域志各書補入保信軍節度大觀二年升為望舊領淮南西路兵馬鈐轄建炎二年兼本路安撫使紹興初寄治巢縣乾道二年置司於和州縣三合肥舒城中本慎縣紹興三十二年避孝宗諱改今名

   〈望州蘄春郡防禦縣五蘄春蘄水廣濟黄梅羅田元祐八年以蘄水縣石橋鎮為羅田縣按羅田縣史闕望𦂳等字今仍其舊

  和州厯陽郡防禦南渡後為姑熟淳熙二年兼管内安撫縣三厯陽𦂳有梁山柵江二砦含山中有東闗砦烏江中紹興五年廢為鎮七年復

  安慶府本舒州同安郡徳慶軍節度本團練州建隆元年升為防禦政和五年賜軍額建炎間置舒蘄鎮撫使紹興三年舒黄蘄三州仍聴江南西路安撫司節制十七年改安慶軍慶元元年以寧宗潜邸升為府景定初改築宜城舊屬沿江制置使司縣五懷寧桐城宿松望江太湖監一同安熙寧八年置鑄銅錢

  濠州鍾離郡團練縣二鍾離定逺

  光州弋陽郡光山軍節度本軍事宣和初賜軍額按方輿勝覽以神宗潜邸升光山軍節度宋史未詳謹附識紹興二十八年避金太子光瑛諱改蔣州縣四定城固始 按元豐九域志建隆初改殷城縣為商城縣後省為鎮歸併固始宋史不載謹附識光山中下同上避諱改期思尋復故仙居中下南渡無

  黄州齊安郡軍事建炎中𨽻沿江制置副使司縣三黄岡黄陂上端平三年治青山磯麻城中端平三年治什子山

  無為軍同下州太平興國三年以廬州巢縣無為鎮建為軍以巢廬江二縣來屬建炎二年入於金尋復景定三年升巢縣為鎮巢軍縣三無為望熙寧三年析巢廬江二縣地置縣望至道二年移治郭下紹興五年廢六年復十一年𨽻廬州十二年復來屬景定三年升軍廬江望有崑山

  懷逺軍理宗寳祐五年五月置縣一荆山按荆山縣史闕載望𦂳等字今仍其舊

  江南東西路建炎元年以江寧府洪州並升帥府四年合江東西為江南路紹興初復分東西兩路

  東路府一州七軍二縣四十三按東路州七宣徽江池饒信太平南渡後州五徽池饒信太平是江州未南渡以前實𨽻東路所領五縣自當入數此云四十三誤四十三係南渡後縣數南渡後府二州五軍二

  江寧府開寳八年平江南復為昇州節度按昇州節度節度二字當衍宋朝事實作降為昇州謹附識天禧二年升為江寧府建康軍節度舊領江南東路兵馬鈐轄建炎元年為帥府三年復為建康府統太平宣徽廣徳髙宗即府治建行宫紹興八年置主管行宫留守司公事三十一年為行宫留守乾道三年兼沿江軍縣五上元次赤江寧次赤句容次畿天禧四年改名常寧溧水次畿溧陽次畿

  寧國府本宣州宣城郡寧國軍節度乾道二年以孝宗潜邸升為府縣六宣城南陵寧國𦂳旌徳𦂳太平𦂳

  徽州新安郡軍事宣和三年改歙州為徽州縣六歙休寧祈門婺源績溪

  池州池陽郡軍事建炎四年分江東西置安撫使領建康太平宣徽饒廣徳後以建康路安撫使兼知池州縣六貴池青陽上開寳末自昇州與銅陵並來𨽻銅陵建徳上唐至徳縣呉改石埭東流中下太平興國三年自江州來𨽻監一永豐鑄銅錢饒州鄱陽郡軍事縣六鄱陽餘干浮梁樂平徳興𦂳安仁中開寳八年以餘干縣地置安仁場 --(『相連端拱元年升為縣監一永平鑄銅錢

  信州上饒郡軍事縣六上饒玉山弋陽望淳化五年升弋陽之寶豐場 --(『相連為縣景徳元年廢為鎮康定中復慶厯三年又廢貴溪鉛山中開寳八年平江南以鉛山直屬京後還𨽻永豐中舊永豐鎮𨽻上饒熙寧七年升為縣

  太平州軍事開寳八年改南平軍按方輿紀要云南唐置新和州尋改雄逺軍宋開寳九年改平南軍與宋史異謹附識太平興國二年升為州縣三當塗蕪湖中開寳末自建康軍與繁昌同𨽻宣州太平興國三年與繁昌復來𨽻繁昌

  南康軍同下州太平興國七年以江州星子縣建為軍本𨽻西路紹興初來屬縣三星子上太平興國三年升星子鎮為縣七年與都昌同來𨽻建昌望太平興國七年自洪州來𨽻都昌上以縣有都村南接南昌西望建昌故名紹興七年自江州來𨽻按星子縣注云太平興國七年與都昌同來𨽻此作紹興七年誤也輿地廣記諸書皆作太平興國七年謹附識廣徳軍同下州太平興國四年以宣州廣徳縣建為軍按輿地廣記唐徳縣南唐屬昇州宋開寳八年屬宣州太平興國四年建廣徳軍宋史未詳謹附識縣二廣徳望開寳末自江寧府𨽻宣州建平望端拱初以郎步鎮為縣來𨽻

  西路州六軍四縣四十九南渡後府一州六軍四按南渡後以江州來𨽻領五縣又増置新城廣昌二縣共五十六縣

  隆興府本洪州都督府豫章郡鎮南軍節度舊領江南西路兵馬鈐轄紹興三年以淮西屯兵聴江西節制兼宣撫舒蘄光黄安復州尋罷四年止稱安撫制置使八年復兼大使孝宗隆興三年以潜藩升為府縣八南昌新建望太平興國六年置縣 按元豐九域志云析南昌縣地置縣宋史未詳謹附識奉新望唐新呉縣南唐改豐城分寧望建炎中升義寧軍尋復武寧𦂳靖安中南唐改進賢崇寧二年以南昌縣進賢鎮升為縣按進賢縣史闕載上𦂳等字今仍其舊

  江州潯陽郡開寳八年降為軍事大觀三年升為望郡舊𨽻江南東路建炎元年升定江軍節度按方輿勝覽大觀元年升定江軍節度與宋史異謹附識二年置安撫制置使以江池饒信為江州路紹興元年復為二路本路置安撫大使理宗嘉熙四年為制置副使縣五徳化望唐潯陽縣南唐改徳安𦂳瑞昌湖口彭澤監一廣寧鑄銅錢

  贛州本䖍州南康郡昭信軍節度大觀元年升為望郡建炎間置管内安撫使紹興十五年罷復置江西兵馬鈐轄兼提舉南安軍南雄州兵甲司公事二十二年改今名縣十贛望有蛤湖銀塲䖍化望紹興二十三年改寜都有寳積鉛場 --(『相連)〉興國望太平興國中析贛縣之七鄉置信豐雩都會昌望太平興國中析雩都六鄉於九州鎮置有銀場 --(『相連) 按方輿紀要會昌縣本雩都縣之九洲鎮太平興國七年析置紹定四年升為軍咸淳五年復舊宋史未詳謹附識瑞金望有九龍銀場 --(『相連)〉石城𦂳安逺龍南中南唐縣本名龍南宋宣和三年改䖍南紹興二十三年復故

  吉州廬陵郡軍事縣八廬陵吉水望雍熙元年析廬陵縣地置安福太和龍泉望宣和三年改泉江紹興復舊永新望至和元年祈吉水縣地置 按方輿紀要云永新縣本漢廬陵縣地三國呉寳鼎三年析置永新縣屬安城郡隋廢郡省縣入太和唐髙祖武徳五年復置縣屬南平州八年州廢縣復并入太和髙宗顯慶三年復分置縣屬吉州考之唐志語與此合據此則應云析太和縣地而非吉水也謹附識永豐 按輿地廣記至和元年以吉水縣報恩鎮置永豐縣宋史未詳謹附識萬安望熙寧四年以龍泉縣萬安鎮置

  袁州宜春郡軍事縣四宜春分宜望雍熙元年置有貴山鐵務按宋朝事實雍熙元年以宜春縣地置分宜縣方輿紀要云分宜縣本宜春縣之安仁鎮雍熙元年析置宋史未詳謹附識萍鄉萬載𦂳開寳未自筠州來𨽻宣和三年改名建城紹興元年復今名撫州臨川郡軍事建炎四年𨽻江南東路紹興四年來𨽻縣五臨川𦂳紹興十九年析恵安穎秀二鄉入崇仁崇仁宜黄望開寳三年升宜黄塲為縣金谿𦂳開寳五年升金谿塲為縣樂安紹興十九年置割崇仁吉水各四鄉𨽻之後以雲盖鄉還𨽻永豐 按方輿紀要樂安縣本崇仁縣及永豐縣地地名詹墟紹興十九年析置縣宋史未詳謹附識

  瑞州本筠州軍事紹興十三年改髙安郡寳慶元年避理宗諱改今名縣三髙安上髙新昌望太平興國六年析髙安地置 按輿地廣記太平興國三年以髙安縣監步鎮置縣與宋史異謹附識

  興國軍同下州太平興國二年以鄂州永興縣置永興軍三年改今名縣三永興大冶𦂳南唐縣宋自鄂州與通山並來𨽻有富民錢監銅場 --(『相連磁湖鐵務通山中太平興國二年升羊頭鎮為縣紹興四年又為鎮五年復 按輿地廣記通山縣五代時置屬鄂州太平興國二年來屬方輿紀要亦云五代楊呉武義中於永興縣新豐鄉置羊山鎮周顯徳六年南唐置通山縣與宋史互異謹附識

  南安軍同下州淳化元年以虔州大庾縣建為軍縣三南康望有瑞陽錫務大庾中淳化元年自䖍州與上猶南康並來𨽻上猶上有上田鐵務嘉定四年改南安

  臨江軍同下州淳化三年以筠州之清江建為軍縣三清江新淦望淳化三年自吉州來𨽻新喻望淳化三年自袁州來𨽻

  建昌軍同下州舊建武軍太平興國四年改縣二南城望淳化二年自撫州來𨽻有太平等四銀塲南豐 按輿地廣記南豐縣唐屬撫州淳化二年來屬宋史未詳謹附識南渡後增縣二新城紹興八年析南城五鄉置按方輿紀要新城縣乃南城縣之黎灘鎮宋史未詳謹附識廣昌紹興八年析南豐南境三鄉置

  荆湖南北路紹興元年以鄂岳潭衡永郴道州桂陽軍為東路鄂州置安撫司鼎澧辰沅靖邵全州武岡軍為西路鼎州置安撫司二年罷東西路仍分南北路北路府二州十軍二縣五十六南渡後府三州九軍三按南渡後無應山縣共五十五縣

  江陵府次府江陵郡荆南節度舊領荆湖北路兵馬鈐轄兼提舉本路及施夔州兵馬巡檢事建炎二年升帥府四年置荆南府歸峽州荆門公安軍鎮撫使紹興五年罷置安撫使兼營田使六年為經畧安撫使七年罷經畧止除安撫使淳熙元年還為荆南府未幾復為江陵府縣八江陵次赤公安次畿 按方輿紀要公安縣建炎中升為公安軍尋復為縣宋史不載謹附識潜江次畿乾徳二年升白伏巡為縣 按隆平集作乾徳三年與史異又元豐九域志云分江陵縣地置潜江縣宋史未載謹附識監利次畿至道三年以玉沙𨽻復州熙寧六年廢復州以玉沙縣入監利縣尋復舊松滋次畿石首次畿枝江次畿熙寧六年省入松滋元祐元年復建炎四年江陵寄治紹興五年還舊建寧次畿乾徳三年升白臼巡為縣并置萬庾縣萬庾尋廢熙寜六年省建寧入石首元祐元年復南渡後省

  鄂州𦂳江夏郡武昌軍節度初為武清軍至道二年改建炎二年兼鄂岳制置使四年兼江南鄂州路安撫尋改鄂州路安撫紹興二年改兼荆湖北路安撫六年管内安撫十一年罷嘉定十一年置沿江制置副使理宗淳祐五年兼荆湖北路安撫使九年罷景定元年改荆湖制置使咸淳七年罷縣七江夏𦂳崇陽望唐縣宋開寳八年改今名 按方輿紀要唐唐年縣五代呉曰崇陽梁曰臨夏晉曰臨江南唐復曰唐年宋開寳八年仍為崇陽此云唐縣當是脫唐年二字謹附識武昌蒲圻咸寧 按宋朝事實景徳四年改永安縣為咸寧縣宋史未詳謹附識通城中熙寧五年升崇陽縣通城鎮為縣紹興五年廢為鎮十七年復嘉魚下熙寧六年析復州地入焉監一寳泉熙寧七年置鑄銅錢南渡後升武昌縣為夀昌軍

  徳安府安陸郡安逺軍節度本安州建隆元年為建安軍開寳中廢吉陽縣宣和元年升為府按方輿紀要云熙寧初升為徳安府以舊為潜邸故也考神宗本紀英宗即位授安州觀察使據此則熙寧初升府為確謹附識縣五安陸中熙寧二年省雲夢縣為鎮入焉元祐元年復應城孝感中建炎中移治紫資砦應山中下雲夢中紹興七年移治作落市後復舊南渡後無應山按方輿紀要云應山縣嘉定中改屬隨州考宋史隨州下初無應山來屬之文疑有脱誤謹附識

  復州景陵郡防禦建炎四年置徳安復州漢陽軍鎮撫使紹興三年置荆湖北路安撫使縣二景陵𦂳晉縣宋熙寧六年廢州以景陵屬安州元祐初復玉沙下至道三年自江陵來𨽻寳元二年廢沔陽入焉熙寧六年又𨽻江陵元祐初復 按輿地廣記玉沙縣乾徳三年以白沙院置謹附識

  常徳府本鼎州武陵郡常徳軍節度乾徳二年降為團練本朗州大中祥符五年改名政和七年升為軍建炎四年置鼎澧州鎮撫使紹興元年置荆湖北路安撫使領鼎澧辰沅靖州三十二年罷乾道元年以孝宗潛藩升府八年依舊提舉五州縣三武陵桃源望乾徳中析武陵地置龍陽中大觀中改辰陽紹興三年復舊五年升軍使移治黄城砦三十年復縣南渡後増縣一沅江中下自岳州來𨽻 按輿地廣記宋朝事實各書並云乾寧中復朗州橋江縣曰沅江屬岳州宋史不載縣名沿革而廣記等書所稱乾寧宋代無此年號據輿地考云宋析武陵置桃源縣又置沅江縣則沅江縣當與桃源縣同為乾徳中所置也謹附識

  澧州澧陽郡軍事縣四澧陽安鄉中下石門中下有臺宜砦慈利下有索口安福西牛武口澧州五砦

  峽州中峽字舊從硤今從山 按方輿勝覽云峽州西魏為拓州後周以地扼三峽之險改拓為峽隋改夷陵郡唐改峽州國朝因之是改硤從山不始於宋也又考唐書地理志本作峽州與方輿勝覽合宋史注誤謹附識夷陵郡軍事縣四夷陵中有漢流巴山麻溪魚陽長樂梅子六砦及鉛錫場 --(『相連按輿地廣記開寳八年省巴山縣入夷陵宋史不載謹附識宜都長楊中下有漢流飛魚二

  〈鹽井元豐五年廢新安長陽二砦 按長楊縣唐書地理志及輿地廣記諸書皆作長陽謹附識逺安中下岳州巴陵郡岳陽軍節度本軍事宣和元年賜軍額建炎間岳鄂二州各帯沿江管内安撫司公事紹興二十五年改州曰純改軍曰華容按方輿勝覽云英宗潜邸領岳州團練使升岳陽軍節度又方輿紀要云秦檜以州名與岳飛姓同改純州軍曰華容宋史未詳謹附識三十一年復舊縣四巴陵華容望有占樓砦平江臨湘中淳化元年升王朝場 --(『相連為縣尋改 按輿地廣記臨湘縣本巴陵縣之王朝場 --(『相連淳化中升為王朝縣至道二年改為臨湘縣宋史未詳又淳化元年輿地考作五年謹附識

  歸州巴東郡軍事建炎四年𨽻夔路紹興五年復三十一年又𨽻夔淳熙十四年復明年又𨽻夔縣三秭歸下熙寧五年省興山縣為鎮入焉元祐元年復有撥禮砦青林鹽井巴東下有折叠砦興山下開寳元年移治昭君院端拱二年徙香溪北

  辰州盧溪郡軍事太平興國七年置招諭縣熙寧七年以麻陽招諭二縣𨽻沅州縣四沅陵溆浦中下有懸鼓砦元豐二年置龍潭堡辰溪下有龍門銅安二砦盧溪城一㑹溪熙寧八年置砦三池蓬鎮溪黔安嘉祐三年置池蓬熙寧三年置鎮溪八年置黔安

  沅州潭陽郡軍事本懿州按宋史地理志序云平湖南得州一十五監一注云潭衡邵郴道永全岳澧朗奬辰錦溪叙桂陽監考其中奬錦溪叙四州唐書地理志奬州龍溪郡即沅州之夜郎渭溪二縣地錦州盧陽郡即辰州之麻陽縣地溪州靈溪郡析辰州地置叙州潭陽郡即辰州之龍標縣地亦曰沅州據宋志沅州以潭陽縣地置盧陽縣是即唐之叙州也以辰州麻陽招諭二縣𨽻州是即唐之錦州也故麻陽縣注云有錦州砦盧陽縣注云有奬州舖是即唐之奬州也惟溪州在宋志沿革無考要亦與麻陽招諭同為辰州所分析而併合於沅州是沅州一境兼有奬錦溪叙四州之地明矣然宋志於卷首序内則以四州皆為建隆四年平湖南所得於志中沅州條下則云本懿州熙寧七年收復未嘗云建隆中平湖南所得方輿紀要亦但云宋初没於蠻蠻號懿州並無確係何年没蠻之明文而紀要諸書亦無馬氏及髙氏據有之始末不知湖南全境歸朝之後何以四州不能據守為蠻所侵抑或在髙氏時本已為蠻所占歸朝之日虚列版圖史志荒逺䕼稽無從詳晰姑存疑義謹附識於此熙寧七年收復以潭陽縣地置盧陽縣以辰州麻陽招諭二縣𨽻州八年廢招諭縣入麻陽元豐三年併鎮江砦人户入黔江城為黔陽縣五年升舊渠陽砦為縣元祐六年省為砦崇寧二年復為縣縣四盧陽下有奬州西縣八洲長宜逈溪鎮江龍門懷化八舖麻陽下有錦州砦龔溪龍家竹砦虚踵齊天义溪六舖龔溪砦熙寧六年賜名其後為舖未詳黔陽下有竹砦烟溪無狀木州洪江五舖渠陽砦八熙寧間復硤中騰雲鶴綉勝五州富錦圓三州六年以硤州新城為安江砦富州新城為鎮江砦七年廢慢水砦龍家堡以辰州龍門鎮安二砦𨽻州尋廢為舖宣和元年復置銅安砦元豐三年置托口砦四年以古誠州貫保新堡為貫保砦奉愛豐山新保為豐山新堡小由長渡村堡為小由砦安江有洪江銅安二舖托口有竹灘一舖元豐八年罷貫保元豐三年置六年𨽻誠州元祐六年廢崇寧二年復置渠陽元祐三年以渠陽軍改來𨽻竹灘洪江並元祐五年置𨽻黔陽若溪崇寧三年置便溪崇寧三年以奬州改

  靖州軍事熙寧九年收復唐溪洞誠州元豐四年仍建為誠州五年沅州貫保砦改為縣總治本砦并托口小由豐山四堡砦户口以渠陽縣為名𨽻州六年移托口小由兩砦却屬沅州析邵州蒔竹縣𨽻州移渠陽為州治七年小由砦復𨽻州尋廢小由砦豐山堡元祐二年廢為渠陽軍三年廢軍為砦屬沅州元祐五年復以渠陽砦為誠州崇寧二年改今名大觀元年為望郡縣三水平下本渠陽縣崇寧二年改名紹興八年移入州會同下本三江縣崇寧二年改通道下本羅䝉縣崇寧二年改砦四狼江收溪貫保羅䝉元豐六年置收溪復以沅州貫保來𨽻七年置羅䝉元祐三年廢收溪羅䝉崇寜二年又置若水豐山二砦堡五石家滻村多星大由天村元豐四年置石家滻村六年置多星七年置大由天村元祐三年廢多星大由天村崇寧三年復置又置羊鎮堡木砦堡大觀二年又置飛山堡政和三年又置零溪堡八年置通平堡荆門軍開寳五年長林當陽二縣自江陵來𨽻熙寧六年廢軍以縣屬江陵府元祐三年復按隆平集開寳五年以荆門鎮為荆門軍宋史未詳謹附識縣二長林次畿當陽次畿紹興十四年廢入長林十六年復漢陽軍同下州熙寧四年廢為縣以漢川縣為鎮屬鄂州元祐元年復置紹興五年又廢為縣七年復為軍縣二漢陽𦂳漢川下太平興國二年自徳安來𨽻紹興五年廢七年復 按輿地廣記唐武徳四年析漢陽置汊川縣屬沔州州廢屬鄂州五代周屬安州宋太平興國二年改曰漢川縣屬漢陽軍宋史未詳謹附識

  夀昌軍本鄂州武昌縣嘉定十五年升夀昌軍使續升軍按方輿勝覽云嘉定十五年升為軍使以與鄂州節鎮之名相類因玉寳夀昌文錫名夀昌軍宋史不載謹附識縣一武昌上以武昌山為名南渡後為江州治所後復故

  南路州七軍一監一縣三十九南渡後増茶陵軍按南路州軍監共領縣三十七此云三十九誤南渡後升邵州為寳慶府置茶陵軍升桂陽軍増興寧桂東臨武酃四縣共府一州六軍三縣四十一

  潭州長沙郡武安軍節度乾徳元年降為防禦端拱元年復為軍舊領荆湖南路安撫使大觀元年升為帥府建炎元年復為總管安撫司紹興元年兼東路兵馬鈐轄二年復為安撫司縣十二長沙望開寳中廢長豐縣入焉衡山望淳化四年以衡州衡山岳州湘陰並來𨽻有黄簳銀場 --(『相連)〉安化望熙寧六年置改七星砦為鎮入焉廢首溪砦元祐三年置博易場 --(『相連) 按宋朝事實熙寧六年以益陽縣置安化縣宋史未詳謹附識醴陵𦂳湘鄉湘潭益陽 按方輿記要益陽縣宋初屬鼎州尋還屬宋史未詳謹附識瀏陽中有永興及舊溪銀埸湘陰中乾徳三年自鼎州𨽻岳州俄而來𨽻寧鄉 按輿地廣記太平興國二年析長沙縣置寧鄉縣宋史未詳謹附識善化元符元年以長沙縣五鄉湘潭縣兩鄉為善化縣 按善化縣史闕望𦂳等字今仍其舊

  衡州衡陽郡軍事縣五衡陽𦂳有熙寧錢監耒陽常寧中下熙寧六年廢常寧縣奬中砦有茭源銀場 --(『相連)〉安仁中下乾徳二年升安仁場 --(『相連為縣 按隆平集作乾徳三年與宋史異謹附識茶陵南渡後升為茶陵軍

  道州江華郡軍事乾徳三年廢大厯縣按宋朝事實云廢大厯入永明宋史未詳謹附識紹興元年𨽻荆湖東路二年復縣四營道𦂳熙寧五年省永明縣為鎮入焉元祐元年復 按輿地廣記營道縣唐元宗天寳元年改為宏道縣宋建隆三年復舊名宋史未詳謹附識江華𦂳有黄富鐵場 --(『相連) 按隆平集建隆四年以潭州江華縣𨽻道州宋史未詳謹附識寧逺𦂳唐延唐縣宋乾徳三年改永明

  永州零陵郡軍事縣三零陵祁陽東安中雍熙元年升東安場 --(『相連為縣有東安砦

  郴州桂陽郡軍事紹興初改𨽻荆湖東路二年仍來屬縣四郴𦂳有新塘浦溪二銀坑桂陽中唐義昌縣後唐改郴義宋太平興國初又改有延夀銀坑宣章中唐義章縣宋太平興國初改永興中舊髙亭縣熙寧六年改南渡後増縣二興寧嘉定二年析郴縣資興程水二鄉置資興縣後改今名 按二年輿地考作四年謹附識桂東本郴縣地嘉定四年析桂陽之零陵宜城二郷置今縣於上猶砦

  寳慶府本邵州邵陽郡軍事大觀九年升為望郡寳慶元年以理宗潛藩升為府淳祐六年升寳慶軍節度縣二邵陽新化望熙寧五年收復梅山以其地置縣有惜溪柘溪藤溪深溪雲溪五砦金州軍事紹興元年聴廣西路經畧安撫司節制縣二清湘望有香烟禄塘長烏羊洑峽石磨石獲源七砦灌陽中有洮水灌水吉寧砦茶陵軍紹興九年升縣為軍仍𨽻衡州嘉定四年析康樂雲陽常平三鄉置酃縣按方輿勝覽云中興以來湖南路安撫提刑奏升軍額知縣曰茶陵軍使兼知茶陵縣事仍𨽻衡州領縣一茶陵考方輿勝覽序云作於嘉熙己亥係理宗嘉熙三年嘉定乃寧宗年號自嘉定四年下逮嘉熙己亥相距二十九年若嘉定四年已置酃縣不應方輿勝覽中尚稱茶陵舊名恐嘉定四年係宋史之訛謹附識亦嘗𨽻衡州縣一酃下因酃湖為名桂陽軍同下州本桂陽監紹興元年𨽻荆湖東路二年復三年升軍按方輿勝覽作紹興二十二年據載乞升軍額奏狀云内轄三縣外撫五峒若三年則臨武縣尚未増置不得云三縣明係升軍在増縣之後增縣既在紹興十一年則升軍自當以二十二年為是宋史當有訛脱謹附識縣二平陽上隋縣晉廢宋天禧三年置有大富等九銀坑 按隋縣當作唐縣藍山中景徳三年自郴州來𨽻 按三年輿地考作元年謹附識南唐後増縣一臨武中自石晉廢宋紹興十一年復

  武岡軍崇寧五年以邵州武岡縣升為軍縣三武岡中有山塘一砦熙寧八年廢白沙砦置闗硤武陽城步三砦元祐四年置赤木砦紹聖元年置神山砦崇寧二年置通峽大觀元年置峽口砦綏寧中本邵州蒔竹縣地熙寧九年廢崇寧九年復紹興十一年移治武陽砦二十五年還舊後廢臨岡來入臨岡本蒔竹縣元豐四年以溪洞徽州為縣𨽻邵州六年置臨口砦崇寧五年改砦為縣𨽻武岡軍南渡後廢臨岡増新寧下漢夷地宋紹興二十五年於水頭江北立今縣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七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續通典>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八

  州郡

  福建路 成都府路 潼川府路 利州路䕫州路 廣南東路 廣南西路 燕山府路

  福建路州六軍二縣四十七南渡後升建州為府福建大都督府長樂郡威武軍節度舊領福建路鈐轄建炎三年升帥府縣十二閩侯官福清古田望唐縣有寳興銀塲古田金坑永福望有黄洋保徳二銀塲 案輿地廣記宋朝事實並云永福本唐永太縣宋崇寧元年改今名謹附識長溪望有王林銀塲及鹽塲長樂𦂳有海壇山鹽塲羅源中舊永貞縣閩清寧徳中王審知時置懷安望太平興國五年析閩縣置連江

  建寧府本建州建安郡舊軍事端拱元年升為建寧軍節度紹興三十二年以孝宗舊邸升府縣七建安望漢縣有北苑茶焙龍焙監庫及石舍永興丁地三銀塲浦城望有余生蕉溪觔竹三銀塲嘉禾望本建陽縣有瞿嶺等四銀塲景定元年改今名松溪𦂳崇安望淳化五年升崇安塲為縣政和緊咸平三年升闗𨽻鎮為縣政和中改闗𨽻為政和縣有天受錫塲甌寧望熈寜三年廢元祐四年復 案輿地廣記宋朝事實並云治平三年析建安建陽浦城置甌寜縣宋史不載謹附識監一豐國咸平二年置鑄銅錢

  泉州清源郡太平興國初改平海軍節度本上郡大觀元年升為望郡縣七晉江望有鹽亭一百六十一南安同安中有安仁上下馬欄莊坂四鹽埸惠安望太平興國六年析晉江置縣有鹽亭一百二十九 案輿地廣記宋朝事實並云淳化五年置縣與宋史異謹附識永春中五代閩桃源縣有倚洋一鐡塲安溪下有青陽鐡塲徳化下有赤水鐡埸

  南劍州劍浦郡軍事太平興國四年加南字縣五劍浦𦂳舊龍津縣南唐改有大演石城二銀埸雷文等五茶焙將樂上大平興國四年自建州來𨽻有石牌安福二銀埸順昌上南唐升永順埸為縣中有龍泉銀埸尤溪上有尤溪寳應等九銀埸漳州漳浦郡軍事縣四龍溪望有呉慣沭犢中柵三鹽埸漳浦望有黄敦鹽埸龍巖望有大濟寳興二銀場 --(『相連)〉長㤗望太平興國五年自泉州來𨽻

  汀州臨汀郡軍事淳化五年以上杭武平二埸並為縣元符元年析長汀寧化置清流縣縣五長汀望有上寳錫埸歸禾㧞口二銀務莒溪鐵務寧化望有龍門新舊二銀坑上杭上有鍾寮金埸天聖二年徙治鍾寮埸東乾道四年徙治郭下武平清流案清流縣史闕載望𦂳等字今仍其舊南渡後增縣一蓮城本長汀蓮城堡紹興三年升為縣

  邵武軍同下州太平興國五年以建州邵武縣建為軍仍以歸化建寧二縣來屬縣四邵武望有黄土等三鹽埸龍湏銅埸寳積等三鐵埸光澤望太平興國六年析邵武置縣有太平銀埸新安鐡場泰寧望南唐歸化縣宋元祐元年改為泰寧有螺金場 --(『相連江源銀埸建寧望有龍門等三銀埸

  興化軍同下州太平興國四年以泉州游洋百丈二鎮地置太平軍尋改今名縣三莆田望自泉州與仙遊同來𨽻 案輿地廣記云太平興國四年來屬宋史不載謹附識仙遊興化中太平興國四年析莆田置縣

  成都府路府一州十二軍二監一縣五十八南渡後府三州十一

  成都府次府本益州蜀郡劍南西川節度太平興國六年降為州端拱元年復府淳化中降為節度嘉祐中復為府後復節度縣九成都次赤華陽次赤新都次畿次畿熈寧五年省犀浦為鎮入焉䨇流次畿温江次畿新繁次畿漢繁縣前蜀改廣都次畿熈寜五年廢陵州以貴平籍二縣為鎮入焉靈泉次畿舊名靈池天聖四年改

  眉州通義郡至道二年升為防禦縣四眉山望隋通義縣宋太平興國初改彭山丹稜青神

  崇慶府𦂳本蜀州唐安郡軍事紹興十年以高宗潛藩升崇慶軍節度淳熈四年升府縣四晉源新津望唐唐安縣宋開寳四年改永康望蜀析青城地置縣江源望本唐安縣宋開寳四年改今名 案宋史缺江源縣今據輿地廣記各書増入又按史新津縣注云唐唐安縣宋開寳四年改與此同據輿地考稱新津後周縣當是史文誤載謹附識於此

  彭州濛陽郡軍事縣三九隴望唐縣宋熈寜二年置堋口縣四年省為鎮入焉有鹿角砦堋口木頭二茶埸崇寧望唐唐昌縣宋崇寧元年改濛陽

  緜州巴西郡軍事縣五巴西彰明魏城𦂳羅江鹽泉

  漢州徳陽郡軍事縣四雒什邡綿竹徳陽嘉定府本嘉州犍為郡軍事乾徳四年廢綏山羅目玉津三縣慶元二年以寧宗潛邸升府開禧元年升嘉慶軍節度縣五龍遊上宣和元年改曰嘉祥後復故熈寧五年省平𦍑縣入焉洪雅上淳化四年自眉州來𨽻夾江峩眉犍為下大中祥符四年移治懲非鎮監一豐逺鑄鐵錢

  邛州臨邛郡軍事縣六臨邛望熈寜五年省臨溪縣為鎮入焉併入依政蒲江火井依政安仁望有延貢砦大邑望有思安砦蒲江上有鹽井監鹽井砦火井中開寳三年移治平樂鎮至道三年復舊監一惠民鑄鐡錢建炎三年罷

  簡州陽安郡軍事縣二陽安平泉

  黎州漢源郡軍事縣一漢源下慶厯六年廢通望入焉舊廢飛越縣有博易務 案輿地廣記宋朝事實並云慶厯七年省通津縣與宋史異謹附識領羈縻州五十四羅巖州索古州秦上州合欽州劇川州輒榮州蓬口州栢坡州愽盧州明川州胣䏢州蓬矢州大渡州米川州木屬州河東州諾筰州甫嵐州昌化州歸化州粟川州叢夏州和良州和都州附木州東川州上貴州滑川州北川州吉川州甫萼州北地州蒼榮州野川州邛陳州貴林州䕶川州牒琮州浪瀰州郎郭州上欽州時蓬州儼馬州橛查州邛川州䕶邛州脚川州𨳩望州上蓬州北蓬州剥重州乆䕶州瑶劍州明昌州

  雅州盧山郡軍事縣五嚴道中有碉門砦盧山上有靈關砦名山中熈寧五年省百丈縣為鎮入焉元祐二年復榮經中下百丈中下州城内一茶場 --(『相連)〈熈寧九年置領羈縻州四十四當馬州三井州來鋒州名配州鉗㤗州𨽻恭州畫重州羅林州籠羊州林波州林燒州龍蓬州敢川州驚川州福眉州木燭州百坡州當品州嚴城州中川州鉗矣州昌磊州鉗并州百頗州㑹野州富仁州推梅州作重州福林州金林州諾祚州三恭州布嵐州欠馬州羅蓬州論川州讓川州逺南州卑盧州夔龍州輝川州金川州東嘉梁州西嘉梁州

  茂州通化郡軍事熈寧九年即汶川縣置威戎軍使以石泉縣𨽻綿州縣一汶山砦一鎮𦍑熈寜九年置南渡後增縣一汶川下有愽易場 --(『相連)〉領羈縻州十璫州直州時州塗州逺州飛州乾州可州向州居州春祺城本羈縻保州政和四年建為祺州縣曰春祺宣和三年廢為城𨽻茂州壽寧砦本羈縻直州政和六年建夀寜軍八年廢為砦宣和三年廢砦為堡又廢敷文闗為敷文堡延寧砦本威戍軍熈寜中建政和六年重築軍城改名延寧宣和三年廢為砦𨽻茂州四年又廢砦及夀寜堡入汶川縣

  威州維川郡軍事本維州景祐三年以與濰州聲相亂改今名案輿地廣記諸書並云景祐三年改為威州宋史誤作景徳三年今改正縣二保寧下唐薛城縣南唐改通化下天聖元年改金川景祐四年復治平三年省通化軍𨽻縣有博易埸案金川宋史誤作途川今據輿地廣記諸書改正領羈縻州二保州覊州嘉會砦本羈縻覇州政和四年建為亨州縣曰嘉會宣和三年廢州以縣為砦𨽻威州通化軍熈寜中建政和三年重築軍城宣和三年省軍使為監押𨽻威州

  永康軍同下州本彭州導江縣灌口鎮唐置鎮静軍宋乾徳四年改為永安軍太平興國三年改為永康軍縣二導江望乾徳中自彭州來𨽻熈寧五年軍廢復𨽻彭州後復於此置有愽易埸青城望乾徳中自蜀州來𨽻熈寧五年軍廢還𨽻蜀州不知何年復來𨽻

  仙井監同下州本陵州至道三年升為團練咸平四年廢建始縣熈寧五年廢為陵井監宣和四年改為仙井監隆興初改為隆州縣二仁夀井研中下南渡後增縣二貴平中下熈寧五年廢入廣都乾道六年復中下廢復同上鎮一大安舊永安鎮崇寧二年改鹽井一

  石泉軍本綿州石泉縣政和七年建為軍割蜀之永康綿之龍安神泉來𨽻宣和三年降為軍使縣皆還舊𨽻七年復為軍額縣三石泉神泉上有石闗砦龍安上有三盤砦及茶埸宣和元年改龍安曰安昌後復故寳祐後為軍治所 案宋朝事實綿州下注云熈寜五年省西昌縣入龍安宋史不載謹附識堡九徽宗重和元年置會同靖安嘉平通津横望平隴陵霄聳翠連雲潼川府路府二州九軍三監一

  潼川府梓潼郡劍南東川節度本梓州乾徳四年改靜戎軍太平興國中改靜安軍重和元年升為潼川府縣十郪有三十四鹽井中江望隋元武縣宋大中祥符五年改有鹽井涪城望有四鎮二十七鹽井射洪緊有鹽井鹽亭𦂳熈寧五年省永泰縣為鎮入焉有六鹽井通泉上有三鐡冶飛烏中有五鹽井銅山中有銅冶東闗中下有四鹽井 案輿地廣記宋朝事實並云乾徳四年以蜀招葺院置縣宋史不載謹附識永泰中下本尉司南渡後為縣

  遂寧府都督府遂寧郡武信軍節度本遂州政和五年升為府宣和五年升大藩端平三年兵亂權治蓬溪砦縣五小溪望隋方義縣宋太平興國初改蓬溪長江𦂳端平三年以下三縣俱廢青石𦂳遂寧中唐縣宋熈寧六年省青石縣入焉七年復置

  順慶府本果州南充郡團練寳慶三年以理宗初潛之地升為府縣三南充望熈寧六年省流溪縣為鎮入焉紹興二十七年復為縣西充流溪

  資州資陽郡軍事乾徳五年廢月山丹山銀山清溪四縣宣和二年改龍水為資州後復故淳祐三年廢縣四盤石𦂳有一十八鹽井一鐡冶資陽𦂳龍水中下内江下有六十六鹽井普州安岳郡軍事乾徳五年廢崇龕普慈二縣案輿地廣記諸書並云崇龕入安居普慈入樂至宋史不載謹附識寳祐以後并廢州縣三安岳中下熈寜五年廢普康縣入焉 案宋朝事實熈寜作乾徳與宋史異謹附識安居樂至

  昌州昌元郡軍事縣三大足昌元上咸平四年移治羅市永川

  叙州南溪郡軍事乾徳中廢開邉歸順二縣本戎州政和四年改縣四宜賓中唐義賔縣宋太平興國元年改熈寧四年省舊奮入僰道為鎮政和四年改僰道為宜賓南溪中乾徳中移治舊奮城有鹽井宣化唐義賓縣宋太平興國元年改熈寜四年改為鎮𨽻僰道宣和元年復以鎮為縣改今名慶符本叙州徼外地政和二年建為祥州置慶符來附二縣宣和三年州廢併來附縣入慶符砦五柔逺樂從清門石門懷逺靖康元年廢柔逺樂從二砦𨽻懷逺羈縻州三十建州照州獻州南州洛州盈州徳州為州移州扶徳州播浪州筠州武昌州志州啇州馴州浪川州騁州恊州切騎州靖州曲江州可陵州品州牱違州碾衞州滈州從州播陵州鉗州瀘州瀘川郡瀘川軍節度本軍事州宣和中賜軍額縣三瀘川江安中有寜逺安夷西寜逺南田武寧安逺等砦合江中有遥壩青山安溪小溪帶頭使君六砦大觀三年以安溪砦為縣𨽻純州後廢純州復為砦宣和三年廢遥壩四年復南渡後增縣一納溪皇祐二年納溪復置砦紹定五年升為縣監一南井城三樂共城元豐四年置堡砦四江門砦鎮溪堡梅嶺堡大洲堡九支城大觀二年建純州置九支安溪兩縣及美利城宣和二年廢純州及九支縣為九支城以安溪美利城為砦改慈竹砦為堡武都城大觀三年建滋州置承流仁懷兩縣宣和三年廢州為武都城以仁懷為堡承流縣併入仁懷安逺砦元豐三年置大觀四年廢政和五年復博望砦政和七年置板橋堡政和堡政和六年置綏逺砦前𨽻武都城宣和三年𨽻州領羈縻州十八納州薛州晏州鞏州奉州悦州思峩州長寧州能州淯州浙州定州宋州順州藍州溱州高州姚州

  長寧軍本羈縻州熈寧中置淯井監𨽻瀘州政和中建為長寧軍砦堡六梅洞砦政和五年置清平砦舊𨽻祥州政和二年建賜名宣和三年廢祥州以砦𨽻軍武寧砦熈寧七年置舊名小溪口十年改今名元豐四年廢五年復置政和四年建長寧軍以武寧為倚郭縣宣和二年廢縣為堡四年復為砦寧逺砦皇祐元年置三江砦三年改今名宣和二年以砦為堡四年復為砦安夷砦熈寧六年置舊名婆娑大觀四年廢政和六年復石筍堡政和五年置初名梅賴後改今名南渡後増縣一安寧嘉定四年升安夷砦為縣有武寧寧逺二砦

  合州巴川郡軍事淳祐三年移治於釣魚山縣五石照中魏石監縣宋乾徳三年改漢初巴川赤水中下銅梁中下熈寧四年省赤水入焉七年復置

  榮州和義郡軍事乾徳五年廢和義縣案輿地廣記諸書並云省入威逺宋史不載謹附識縣四榮徳中下舊名旭川治平四年改熈寧四年省公井縣為鎮入焉有鹽監一端平三年廢威逺資官中有鹽井應靈中下有鹽井

  渠州隣山郡軍事寳祐三年徙治禮義山縣三流江𦂳西魏縣宋景祐三年廢大竹縣入焉紹興三年復分置隣水下唐縣宋乾徳四年移治崑樓鎮隣山下梁縣宋乾徳三年移治故隣州城南渡後增縣一大竹案大竹縣史闕載望𦂳等字今仍其舊

  懷安軍同下州乾徳五年以簡州金水縣建為軍縣二金水金堂望乾隆五年自漢州來𨽻

  寧西軍同下州開寳二年建為軍名廣安咸淳中改軍名縣三渠江中開寳二年自渠州來𨽻岳池𦂳開寳二年自果州來𨽻新明中開寳二年自合州來𨽻六年移治單溪鎮南渡後增縣一和溪開禧三年升鎮為縣

  富順監同下州本瀘州富義縣乾徳四年升為富義監太平興國初改今名領鎮十三鹽井一

  利州路府一州九縣三十八闗一南渡後府三州十二軍二

  興元府次府梁州漢中郡山南西道節度縣四南鄭次赤城固次畿褒城次畿西次畿至道二年割𨽻大安軍三年還𨽻有錫冶一務茶場 --(『相連熈寜八年置南渡後增縣一亷水次畿紹興四年析南鄭縣置

  利州都督府益川郡寧武軍節度舊昭武軍景祐四年改紹興十四年分東西兩路紹熈五年復合為一慶元二年復分嘉定三年復合十一年又分縣四綿谷葭萌嘉川中下咸平五年自鎮州來𨽻熈寜三年省平蜀縣入焉昭化下後周益昌縣宋開寳中改

  洋州洋川郡武康軍節度舊武定軍景祐四年改縣三興道西鄉真符

  閬州閬中郡乾徳四年改安徳軍節度案宋朝事實云後唐升保寧軍節度宋史未晰謹問識縣七閬中望紹興十八年省玉井鎮入焉蒼溪𦂳南部𦂳新井𦂳奉國中熈寧四年省岐平縣為鎮入焉 案宋朝事實熈寧四年作乾徳五年與宋史異謹附識新政西水中下熈寧四年省晉安縣為鎮入焉

  隆慶府本劍州普安郡軍事乾徳五年廢永歸縣隆興二年以孝宗潛邸升普安軍節度紹熈元年升府縣六普安中熈寧五年省臨津縣為鎮入焉梓潼隂平武連普成中下劍門中下熈寧五年以劍門闗劍門縣復𨽻州有小劍白綿(⿰石巳砍糧谷龍聚托溪六砦巴州清化郡軍事乾徳四年廢盤道歸仁始寧三縣縣五化城中下熈寧五年廢集州以清化縣為鎮入焉難江上舊𨽻集州恩陽中下熈寧三年省七盤縣為鎮入焉曾口下熈寜五年省其章縣為鎮入焉通江下熈寧五年廢壁州以白石符陽二縣入焉

  文州中下隂平郡軍事縣一曲水中下西魏縣有重石昆谷張添磨蓬留劵羅移思村戎門披波綏南十砦水銀務一

  沔州順政郡軍事本興州開禧三年改今名縣二順政中開禧三年改為畧陽長舉中下監一濟衆鑄鐵錢

  蓬州咸安郡軍事乾徳三年廢宕渠縣案宋朝事實云省宕渠縣入良山宋史未晰謹附識縣四蓬池儀隴營山中唐朗池縣宋大中祥符五年改熈寜三年省蓬山縣為鎮入焉伏虞中下熈寜五年省良山縣為鎮入焉 案良山宋史作渠山今據輿地廣記諸書改正南渡後增縣一良山中下建炎二年復相如望寳祐六年自興州來屬

  政州江油郡軍事本龍州政和五年改為政州紹興元年復為龍州縣二江油中有乾坡砦清川下本馬盤唐改今名宋康定初増戍兵端平三年兵亂地廢

  大安軍本三泉縣舊屬興元府乾徳三年平蜀以縣直屬京至道二年建為大安軍三年廢軍仍舊屬京紹興中復升軍鎮二金牛青烏南渡後復置三泉縣𨽻軍金州安康郡昭化軍節度縣五西城漢隂中下紹興二年遷治新店以舊縣為鎮嘉定三年升滶口鎮為縣有饒風鎮洵陽石泉平利南渡後増縣一上津中下本平利縣地紹興十六年以鶻嶺闗卓䭾平為界階州中下武都郡軍事舊𨽻秦鳯路紹興時來屬縣二福津中下將利中下

  同慶府中下同谷郡軍事本成州𨽻秦鳯路紹興十四年來屬寳慶元年以理宗藩邸升同慶府縣二同谷栗亭西和州和政郡團練本岷州舊𨽻秦鳯路紹興十七年改西和州縣三長道𦂳大潭祐川案祐川縣史闕載望𦂳等字今仍其舊鳯州河池郡團練舊屬秦鳯路紹興十四年來𨽻縣三梁泉兩當河池𦂳

  天水軍同下州紹興初秦州入於金分置南北天水縣嘉定元年升軍縣一天水紹興中廢成紀隴西二縣來入

  夔州路州十軍三監一縣三十二南渡後府三州八軍三監一

  夔州都督府雲安郡寧江軍節度縣二奉節巫山中下紹慶府本黔州黔中郡軍事武泰軍節度紹定元年升府縣二彭水中嘉祐八年廢洪杜洋水都儒信孚四縣入焉有洪杜小洞界山難溪四砦黔江下有白石門䦨佐水永安安樂䨇洪射營右水蠻塚浴水潛平鹿角萬就六堡白水土溪小溪石柱高望木孔東流李昌僕射相陽小村石門茒田木柵虎眼二十九砦羈縻州四十九南寧州逺州犍州清州蔣州知州蠻州襲州峩州邦州鶴州勞州義州福州儒州令州郝州普州寧州縁州那州鸞州州邛州敷州晃州侯州焚州添州瑶州䨇城州訓州鄉州缺州茂龍州整州樂善州撫水州思元州逸州思州南平州勲州姜州稜州鴻州和武州暉州毫州鼔州懸州 案志稱羈縻州四十九而注中所載凡五十有一州當有訛誤今無可考証姑仍其舊南渡後羈縻州五十六

  施州清江郡軍事縣二清江中下有歌羅永寜細沙寜邊尖木夷平六砦熈寜六年省施州永興砦置夷平砦元豐二年廢永寧砦置行廊安確二砦建始中下有連天一砦監一廣積紹聖三年置鑄鐡錢

  咸淳府本忠州南賓郡軍事淳化元年以度宗潛邸升府縣三臨江中下墊江中下熈寧五年省貴溪縣入焉南賓南渡後增縣二豐都龍渠

  萬州南浦郡軍事開寳三年以梁山為軍縣二南浦下有平雲砦武寧

  開州盛山郡軍事縣二開江上慶厯中廢新浦縣入焉清水中舊名萬嵗縣後改

  逹州通川郡軍事本通州乾徳三年改五年廢閬英宣漢二縣熈寧六年省三岡縣七年省石鼔縣分𨽻通州新寧永睦三縣縣五通川巴渠永睦下隋永穆縣宋改新寧東鄉南渡後增縣一通明下舊通明院

  涪州涪陵郡軍事熈寧三年廢温山縣為鎮縣三涪陵下有白馬鹽場 --(『相連)〉樂温武龍下宣和元年改為枳縣紹興元年依舊

  重慶府本恭州巴郡軍事舊為渝州崇寧元年改恭州後以高宗潛藩升為府縣三巴中有石英峯王監溪新興四鎮江津中下乾徳中移治馬騣鎮璧山羈縻州一溱州領榮懿扶懽二縣後𨽻南平軍雲安軍同下州開寳六年以夔州雲安縣建為軍縣一雲安望有思問捍挍平南三砦玉井鹽埸團雲鹽井監一雲安熈寧四年以雲安監户口析置安義縣八年户還𨽻雲安縣復為監

  梁山軍同下州高梁郡開寳二年以萬州丕氏屯田務置軍縣一梁山中下

  南平軍同下州熈寧八年收西畨部以恭州南川縣銅佛壩地置軍縣二南川中下熈寧八年省入隆化元豐元年復置有榮懿開邊通安安穩歸正五砦溱川堡隆化下熈寜八年自涪州來𨽻有七渡水砦大觀四年砦廢砦一溱溪本覊縻溱州宣和二年以溱溪砦為名𨽻南平軍

  大寧監同下州開寳六年以夔州大昌縣鹽泉所建為監縣一大昌中下端拱元年自夔州來𨽻

  珍州大觀二年建縣二樂源綏陽本覊縻夷州大觀三年建為承州領綏陽都上義泉寜夷洋川五縣宣和三年廢州及都上等縣以綏陽𨽻珍州砦一遵義大觀二年建遵義縣宣和三年廢州及縣以遵義砦為名𨽻珍州案以上二縣史俱闕載望𦂳等字今仍其舊

  思州政和八年建宣和四年廢紹興元年復縣三務川安夷卭水宣和四年與務川安夷並廢𨽻黔州紹興二年復 案以上三縣史俱闕載望𦂳等字今仍其舊

  播州樂源郡大觀二年建為州宣和三年廢嘉熈三年復咸淳末以珍州來屬縣一樂源中有遵義砦開禧三年升軍嘉定十一年復為砦 案比樂源縣即上文珍州所領者一地不宜兩繋以文義揆之當是縣自咸淳末自珍州改屬而宋史志仍誤載之珍州下耳别無可校姑仍原文而附識於此

  廣南東路府一州十四縣四十三南渡後府三州十一廣州都督府南海郡清海軍節度開寳五年廢咸寧番禺蒙化游水四縣案宋朝事實云省游水縣入懷集宋史未詳謹附識大觀元年升為帥府縣八南海望隋縣後改常康宋開寳五年復 案宋朝事實開寳五年省咸寜常康二縣入南海縣宋史作後改常康開寳五年復未知孰是謹附識番禺上開寳中廢入南海皇祐三年復置有銀爐鐵埸增城清逺中有大富銀埸静定鐡埸錢糾鉛埸懷集中有大利銀場 --(『相連)〉東莞中下開寳五年廢入増城六年復置有桂角等三銀場 --(『相連靜康等三鹽埸海南黄田等三鹽柵新會下有千歳錫場 --(『相連海晏等六鹽場 --(『相連)〉信安下本義寧縣開寳五年廢入新會六年復置太平興國初改信安熈寧五年省為鎮入新州新興縣元祐元年復為縣紹聖元年復省為鎮後復為縣還𨽻廣州南渡後無信安增縣一香山紹興三十二年以東莞香山鎮為縣

  韶州始興郡軍事縣五曲江望有永通錢監靈源等三銀埸中子銅埸翁源望有大湖銀埸大富鉛埸樂昌中有黄坑等二銀埸太平鉛埸仁化中開寳五年廢入樂昌咸平三年復置有大衆多田二鐡埸多寳鉛埸建福宣和三年以岑水埸析曲江翁源地置縣 案宋朝事實宣和三年作崇寜元年謹附識南渡後無建福增縣一乳源乾道二年折曲江之樂昌依化鄉于州頭津置監一永通

  循州海豐郡軍事縣三龍川望有大有鉛埸宣和三年改龍川曰雷江紹興元年復舊興寧望晉縣宋天禧三年移治長樂有夜明銀場 --(『相連)〉長樂上熈寜四年析興寜縣置有羅翊等四銀場 --(『相連)〉

  潮州潮陽郡軍事縣三海陽望有海門等三砦三河口鹽埸豐濟銀埸横衡等二錫埸潮陽中下本海陽縣地紹興二年廢入海陽八年復揭陽宣和三年割海陽三郷置揭陽縣紹興二年廢入海陽八年復移治吉帛村是謂三陽

  連州連山郡軍事縣三桂陽望有同官銀場 --(『相連)〉陽山中有銅坑錫場 --(『相連)〉連山中紹興六年廢為鎮十八年復

  梅州軍事本潮州程鄉縣南漢置恭州案恭州本敬州宋避翼祖諱改謹附識宋開寳四年改名熈寧六年廢元豐五年復宣和二年賜郡名義安紹興六年廢州為程鄉縣仍帶程江軍事十四年復為州縣一程鄉中有樂口錫場 --(『相連石坑鉛埸龍坑鐡埸南雄州本雄州軍事開寳四年加南字宣和二年賜郡名保昌縣二保昌 案宋朝事實改湞昌縣為保昌縣宋史未詳謹附識始興中舊𨽻韶州開寳四年來𨽻

  英徳府本英州軍事宣和二年賜郡名曰貢陽慶元元年以寧宗潛邸升府縣二貢陽望有鍾峒銀場 --(『相連禮平銅埸 案貢陽當作湞陽浛光上開寳四年自廣州𨽻連州六年自連州來𨽻有賢徳等三銀埸

  賀州臨賀郡軍事開寳四年廢蕩山封陽馮乘三縣本屬東路大觀二年五月割屬西路縣三臨賀緊有太平銀場 --(『相連)〉富川桂嶺

  封州臨封郡軍事本下郡大觀元年升為望郡紹興七年省州以二縣𨽻徳慶府十年復舊縣二封川開建下開寳五年廢入封川六年復置

  肇慶府高要郡肇慶軍節度本端州軍事元符三年案宋朝事實作建中靖國元年升興慶軍節度大觀元年升下為望重和元年賜肇慶府名仍改軍額縣二高要中有沙利銀場 --(『相連浮蘆鐡場 --(『相連案宋朝事實宋開寳五年省平興縣入高要縣宋史失載謹附識四會中舊𨽻廣州熈寜六年來屬有

  〈金埸銀埸

  新州新興郡軍事開寳五年廢平興縣案宋朝事實云省永順縣入新興縣平興當作永順謹附識縣一新興

  徳慶府本康州晉康郡軍事開寳五年廢州及悦城晉康都城並入端溪以𨽻端州尋復大觀四年升為望郡紹興元年以高宗潛邸升為府十四年置永慶軍節度縣二端溪下有雲烈錫埸瀧水下舊𨽻瀧州州廢來𨽻有羅磨䕶峒二銀場 --(『相連) 案宋朝事實云開寳六年廢瀧州入康州省廢瀧州鎮南安遂建水三縣入瀧水縣輿地考云以瀧州之開陽建水嶺南三縣並入龍水為一縣彼此互異謹附識

  南恩州恩平郡軍事舊恩州開寳三年廢恩平杜陵二縣案宋朝事實作開寳五年與此異又云省二縣入陽江縣宋史未詳謹附識慶厯八年以河北路有恩州乃加南字案輿地考云慶厯八年改河北路貝州為恩州乃加南字謹附識縣二陽江中有海口海陵博臘遂訓等四砦有錫埸陽春下熈寜六年廢春州併銅陵縣入陽春來𨽻有攬徑鐵場 --(『相連)〉

  惠州 案宋朝事實天禧五年改湞州為惠州輿地考亦云以犯仁宗御名故改宋史未詳謹附識軍事宣和二年賜郡名博羅縣四歸善中有阜民錢監酉平流坑二銀埸永吉信上永安三錫埸三豐鐡埸淡水鹽埸海豐下有雲溪楊安勞謝三錫埸古龍石橋二鹽埸河源𦂳有立溪和溪永安三錫埸博羅中有鐡埸

  廣南西路州二十五軍三縣六十五南渡後府二州二十軍三

  靜江府本桂州始安郡靜江軍節度大觀元年為大都督府又升為帥府紹興三年以高宗潛邸升府縣十臨桂𦂳嘉祐六年廢慕化縣入焉興安望唐全義縣晉置漙州宋乾徳元年州廢太平興國初改今名案宋朝事實云太平興國三年改名宋史未詳謹附識靈川荔浦永福

  中熈寜四年廢修仁為鎮入荔浦元豐元年復義寧中下本義寜鎮馬氏奏置宋開寳五年廢入廣州新會六年復置理定永寧中唐豐水縣宋熈寜四年廢為鎮入荔浦元祐元年復南渡後無永寜縣

  容州都督府普寧郡寧逺軍節度開寳五年廢欣道渭龍陵城三縣縣三普寧上開寳五年廢繡州以常林阿林羅繡三縣並入焉陸川中開寳五年廢順州省龍豪温水龍水南河四縣入焉九年移治公平淳化五年又徙治于舊温水縣案龍水當作龍化北流中開寳五年廢高禺州以峩石扶萊羅辨陵城四縣地入焉

  邕州都督府永寧郡建武軍節度開寳五年廢朗寧封陵思龍三縣案宋朝事實云省朗寜思龍二縣入宣化縣省封陵縣入武縁縣宋史未詳謹附識大觀元年升為望郡縣二宣化下景祐二年廢如化縣入焉武縁下景祐二年廢樂昌縣入焉砦一太平舊領永平太平古萬横山四砦元豐九域志止存太平一砦金埸一鎮乃熈寧六年置羈縻州四十四縣五洞十一忠州凍州江州萬丞州思陵州左州思誠州譚州渡州龍州七源州思明州西平州上思州禄州石西州思浪州思同州安平州員州廣源州勤州南源州西農州萬崖州覆利州温弄州及武黎縣羅陽陀陵縣永康縣武盈洞古甑洞慿祥洞罇洞卓洞龍英洞龍聳洞徊洞武徳洞古佛洞八躭洞並屬左江道思恩州州思城州勘州歸樂州武峩州倫州萬徳州蕃州昆明州婪鳯州侯唐州歸恩州田州功饒州歸城州武籠州及龍川縣並屬右江道初平安州曰波州皇祐元年改元祐三年又改懷化洞為州 案思城州二統志作恩城州覆利州一統志作養利州又一統志有全茗等州史俱失載

  融州融水郡清逺軍節度本軍事州大觀二年升為帥府三年罷帥府賜軍額又升為下都督府崇寧四年即融水縣王口砦置平州政和元年廢平州仍為王口砦與融江文村潯江臨溪四堡砦來𨽻尋復故紹興四年復廢平州為王口砦觀州為高峯砦縣一融水中開寳五年置羅城縣熈寜七年廢武功羅城二縣為鎮來𨽻砦一融江南渡後增縣一懷逺下紹興四年州廢復為砦來𨽻十四年復為縣有臨溪文村潯江三堡髙峯砦羈縻州一樂善州象州象郡景徳四年升防禦縣四陽夀中下來賔中下舊𨽻嚴州州廢來屬開寳七年又以廢嚴州之歸化入焉武化下熈寧七年廢武化縣入來賔元祐元年復武仙南渡後無武化縣

  昭州平樂郡軍事開寳五年廢永平縣縣四平樂立山中熈寜五年廢䝉州以連區䝉山二縣入焉 案連區一統志作速區龍平中開寳五年廢富州以縣來𨽻又以思勤馬江入焉熈寜八年又𨽻梧州元豐八年復來𨽻宣和中改昭平淳熈六年復今名恭城

  梧州蒼梧郡軍事縣一蒼梧下熈寜四年省戎城縣為鎮入焉 案一統志宋改孟陵入蒼梧不止戎城也宋史未詳謹附識

  藤州感義郡軍事開寳三年廢寧風感義義昌三縣縣二鐔津岑溪下熈寜四年廢南儀州為縣𨽻州

  龔州臨江郡軍事開寳五年廢陽州武陵案武陵一統志作武林隨建大同四縣政和元年州廢𨽻潯州三年復紹興六年復廢仍𨽻潯州縣一平南中開寳五年以思明州之武郎來屬嘉祐二年廢武郎縣入焉

  潯州潯江郡軍事開寳五年廢皇化縣俄又廢州以桂平𨽻貴州六年復置縣一桂平

  栁州龍城郡軍事縣三馬平洛容中嘉祐四年廢象縣入洛容桞城中梁龍城縣宋景徳三年改

  貴州懷澤郡軍事縣一鬰林中下隋鬱平縣宋開寳四年改

  慶逺府本宜州龍水郡慶逺軍節度舊軍事州景祐三年廢崖山縣宣和元年賜軍額河池縣不詳何年併省案一統志本羈縻智州宋初置河池縣𨽻宜州以富力縣省入大觀初即縣置庭州改縣曰懷徳尋廢州復改為河池縣𨽻宜州元因之則宋時固未省也謹附識咸淳元年以度宗潛邸升慶逺府縣四龍水上淳化五年以桞州洛曹來𨽻嘉祐七年廢入龍水熈寧八年廢羈縻懷逺軍古陽縣為懷逺砦迷昆縣為鎮并思立砦並入焉有懷逺思立二砦後故宜山天河下大觀元年以天河縣并徳謹砦堰江堡𨽻融州靖康元年復來𨽻有徳謹砦忻城中下慶厯三年以羈縻芝忻歸恩䊸等州地置縣思恩下熈寜八年自環州來𨽻省鎮寧州禮丹縣入焉有普義帶溪鎮寜三砦南渡後增縣一河池下有銀埸羈縻州十軍一監二温泉州環州鎮寜州蕃州金城州文州蘭州安化州迷昆州智州懷逺軍富仁富安二監舊領思順歸化二州慶厯四年併入桞州馬平縣

  賔州安城郡軍事開寳五年廢州及瑯琊石城二縣以領方𨽻邕州六年以領方復置州縣三領方遷江中本邕州羈縻州天禧四年置 案宋朝事實云廢思剛州為遷江縣來屬宋史未詳謹附識上林中下開寳五年自邕州來屬廢澄州止戈賀水無虞入焉

  横州寧浦郡軍事開寳五年廢樂山從化二縣案宋朝事實廢二縣入寧浦宋史未詳謹附識又以廢巒州永定來屬縣二寧浦永定下開寳六年廢巒州武羅靈竹二縣入焉熙寧四年省入寜浦元祐三年復置後更名永享化州陵水郡軍事本辯州太平興國五年改開寳中廢陵羅縣縣二石龍 案宋朝事實開寳五年省陵羅龍化二縣入石龍宋史未載謹附識呉川下本屬羅州州廢開寳四年來𨽻 案宋朝事實云省羅州之亷江斡水零縁三縣入呉川宋史未載謹附識南渡後增縣一石城乾道三年析呉川西鄉置因石城岡為名高州高涼郡軍事開寳五年廢良徳縣案宋朝事實開寳五年省良徳保定二縣入電白縣宋史未詳謹附識景徳元年併入竇州三年復置縣三電白信宜中下唐信儀縣宋太平興國初改信宜熙寜四年廢竇州以信宜縣來𨽻有銀埸 案宋朝事實開寳六年省懐徳縣潭峩縣亮縣入信宜宋史未詳謹附識茂名下開寳五年自潘州來𨽻

  雷州海康郡軍事開寳五年廢徐聞遂溪二縣縣一海康下有冠頭砦南渡後復二縣遂溪紹興十九年復置徐聞乾道七年復置

  欽州寧越郡軍事開寳五年廢遵化欽江内亭三縣案宋朝事實云省三縣入靈山宋史未詳謹附識縣二靈山望有咄歩砦安逺下唐保京縣宋初改安京景徳中改今名有如洪如昔二砦

  白州南昌郡軍事開寳五年廢南昌建寧周羅三縣政和元年廢州以其地入鬱林三年復南渡後復廢入鬱林縣一博白中南渡後𨽻鬰林州

  鬱林州鬱林郡軍事州開寳中廢鬱平興徳二縣政和元年廢白州博白來𨽻三年復置白州以博白還舊𨽻南渡後廢白州以博白來𨽻縣二南流中下舊𨽻牢州州廢來𨽻又以廢牢州之定川宕川黨州容山懷義撫康善勞入焉興業下以廢鬰平興徳入焉

  廉州合浦郡軍事開寳五年廢封山蔡龍大亷三縣案宋朝事實省三縣入合浦宋史未詳謹附識移州治于長沙場 --(『相連置石康縣太平興國八年改太平軍移治海門鎮咸平元年復縣二合浦上有二砦石康下本常樂州併為縣

  瓊州瓊山郡靖海軍節度本軍事州大觀元年以黎母山夷峒建鎮州賜軍額為靖海政和元年鎮州廢以其地及軍額來歸縣五案五宋史作四今據下文所載縣改正瓊山中熙寜四年省舍城入焉有感恩英田埸二柵澄邁下開寳五年廢崖州與舍城文昌並來𨽻文昌臨高樂會下唐置環以黎峒寄治南管宋大觀三年割𨽻萬安軍後復來屬

  南寜軍同下州本儋州熙寧六年廢州為昌化軍紹興六年廢昌化萬安吉陽三軍為縣𨽻瓊州十三年為軍使十四年復為軍以屬縣還𨽻本軍後改今名縣三宜倫下隋義倫縣宋太平興國初改昌化下熙寜六年省元豐三年復有昌化砦感恩下𤋮寜六年省元豐四年復 案宋朝事實云熙寧六年省昌化縣感恩縣為鎮入宜倫元豐三年復置昌化縣四年復置感恩縣省洛陽縣入感恩宋史未詳謹附識

  萬安軍同下州舊萬安州萬安郡熙寧七年廢為軍紹興六年廢軍為萬寧縣以軍使兼知縣事𨽻瓊州十三年復為軍縣二案二宋史作三今據下文所載縣改正萬寧下後復名萬安陵水下熈寧七年為鎮元豐三年復紹興六年𨽻瓊州十三年復來𨽻 案宋朝事寛云熈寜七年省陵水縣為鎮入萬安宋史未詳謹附識

  吉陽軍同下州本朱崖軍即崖州熈寧六年廢為軍紹興六年廢軍為寧逺縣十三年復後改名吉陽軍鎮二臨川藤橋熈寧六年省寧逺吉陽二縣為臨川藤橋二鎮寧逺即臨川南渡後縣二寧逺下紹興六年復縣𨽻瓊州十三年復來𨽻吉陽下熈寧六年廢為藤橋鎮𨽻瓊州紹興六年復平州崇寧四年于王口砦建軍以懷逺為名尋改懷逺軍為平州仍置倚郭懷逺縣宣和二年賜平州郡名曰懷逺紹興四年廢平州仍為王口砦𨽻融州十四年復以王口砦為懷逺縣

  從州崇寧四年于中古州置格州及樂古縣五年改格州為從州政和初廢從州為樂古砦

  允州崇寧四年于安口隘置允州及安口縣政和初廢庭州大觀元年以宜州河池縣置倚郭縣曰懷徳四年廢庭州

  孚州大觀元年以地州建隆縣置倚郭縣曰歸仁四年廢政和七年復置宣和三年復廢

  溪州大觀元年以宜州思恩縣帶溪砦置四年廢鎮州大觀元年于黎母山心置倚郭縣曰鎮寧升為都督府賜靜海軍額政和元年廢

  延徳軍崇寧五年置延徳縣于朱崖軍黄流白沙側浪之間大觀元年改為軍又置倚郭縣曰通逺政和元年廢延徳軍為感恩縣昌化軍通逺縣為通逺鎮𨽻朱崖軍六年置延徳砦又以通逺鎮為砦

  地州崇寧五年納土大觀元年以地州建隆縣置孚州文州崇寧五年納土大觀元年置綏南砦紹興四年廢蘭州崇寧五年納土

  那州崇寧五年納土

  觀州大觀元年以南丹州為觀州置倚郭縣大觀四年以南丹州還莫公晟復于高峯砦置觀州紹興四年廢觀州為高峯砦存留木門馬臺平洞黄泥中村等堡砦

  隆州

  兑州政和四年置隆州兑州并興隆縣萬松縣宣和三年廢隆州及興隆縣為威逺砦兑州及萬松縣為靖逺砦二州先置思忠安江鳯麟金斗朝天等五砦並廢各𨽻新砦仍並𨽻邕州

  燕山府路府一州九縣三十宋宣和四年詔山前收復州縣合置監司以燕山府路為名山後别名雲中府路燕山府唐幽州范陽郡盧龍軍節度石晉以賂契丹契丹建為南京又改號燕京金滅契丹以燕京及涿易檀順景薊六州二十四縣來歸宋宣和四年改燕京為燕山府又改郡為廣陽節度曰永清軍領縣十二析津廣平 都市賜名廣寧昌平 良鄉  武清 安次永清 三河 香河賜名清化〉 漷隂

  涿州唐置石晉以賂契丹宋宣和四年收復賜郡名涿水升威行軍節度縣四范陽 歸義同安 新城賜名威城檀州隋置石晉以賂契丹宋宣和四年收復賜郡名曰横山升鎮逺軍節度縣二宻雲 行唐賜名威塞

  平州隋置後唐時為契丹所䧟改遼興府以營灤二州𨽻之宋宣和四年賜郡名漁陽升撫寧軍節度縣三盧龍賜名盧城石城賜名臨闕馬城賜名安城

  易州唐置宋雍熙四年䧟于契丹宣和四年收復賜郡名曰遂武防禦縣三易水 淶水 容城

  營州隋置後唐時為契丹所䧟宋宣和四年收復賜郡名曰平盧防禦縣一都城賜名鎮山

  順州唐置石晉以賂契丹宋宣和四年收復賜郡名曰順興團練縣一懐柔

  薊州唐置石晉以賂契丹宋宣和四年收復賜郡名曰廣川團練縣三漁陽賜名平盧三河 玉田

  景州契丹置宋宣和四年收復賜郡名灤川軍事縣一遵化

  經州本薊州玉田縣宋宣和六年建為州

  雲中府路

  雲中府唐雲州大同軍節度石晉以賂契丹號為西京宋宣和五年始得雲中府武應朔蔚奉聖歸化儒媯等州所謂山後九州也

  武州唐置石晉以賂契丹宋宣和五年收復六年築固疆堡

  應州故屬大同軍節度後唐置彰國軍石晉以賂契丹宋宣和五年來降

  朔州唐置後唐為振武軍石晉以賂契丹宋宣和五年來降

  蔚州唐置石晉以賂契丹宋宣和五年來降

  奉聖州唐新州後唐置威塞軍節度石晉以賂契丹契丹改為奉聖州宋宣和五年來降

  歸化州舊毅州後唐改為武州石晉以賂契丹契丹改為歸化州宋宣和五年來降

  儒州唐置石晉以賂契丹宋宣和五年來降

  媯州唐置石晉以賂契丹契丹改為汗州宋宣和五年來降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九

  州郡

  上京道 東京道

  遼國其先曰契丹本鮮卑之地世居遼澤南控黄龍北帯潢水冷陘屏右遼河塹左當元魏時有地數百里至唐達呼哩氏蠶食扶餘室韋奚靺鞨之區地方二千餘里唐太宗貞觀三年以其地置元州尋置松漠都督府建八部為州各置刺史徳濟部曰峭落州赫伯部曰弹汗州都呼部曰無逢州芳阿部曰羽陵州圖勒彬部曰日連州芮奚部曰徒河州卓津部曰萬丹州富部曰匹黎赤山二州以達呼哩氏庫克為使持節十州軍事迨於五代契丹約尼氏益強闢地東西三千里遼太祖以徳哷勒部之衆代約尼氏起臨潢建皇都更約尼氏八部曰達爾結部伊斯琿部舍琿部諾爾威部丕勒摩部訥古濟部濟勒錦部實衮部屬縣四十有一每部設刺史縣置令又西兼突厥東并渤海得城邑之居百有三太宗援立石晉取燕雲十六州以皇都為上京升幽州為南京改南京為東京聖宗城中京興宗升雲州為西京於是五京備焉又以征伐俘户建州襟要之地多因舊居名之加以私奴置投下州總京五府六州軍城百五十有六縣二百有九部族五十有二屬國六十東至於海西至金山暨於流沙北至臚朐河南至白溝幅員萬里

  上京道

  上京臨潢府本漢遼東郡西安平之地新莽曰北安平案漢書遼東郡統襄平新昌無慮望平房候城遼隊遼陽險瀆居就髙顯安市武次平郭西安平文番汗沓氏等縣遼志多無可考謹附識遼太祖取天梯必魯等三山之勢於葦甸射金齪箭以識之謂之龍眉宫神册三年城之名曰皇都天顯十三年更名上京府曰臨潢案本紀天顯無十三年十三年即太宗㑹同元年也本紀書此在㑹同元年謹附識轄軍府州城二十五領縣十臨潢遼太祖天贊初南攻燕薊以所俘人户散居潢水之北縣臨潢水故名長泰本渤海國長平縣民遼太祖伐大諲譔先得是邑遷其人於京西北定覇本扶餘府強師縣民遼太祖下扶餘遷其人於京西聖宗統和八年以諸宫提轄司人户置𨽻長寧宫保和本渤海富利縣民遼太祖破龍州遷居京南聖宗統和八年以諸宫提轄司人户置𨽻彰愍宫本幽州潞縣民天贊元年太祖破薊州掠縣民布於京東𨽻崇徳宫易俗本遼東渤海民聖宗太平九年大延琳 叛圍守經年乃降盡遷於京北置縣居之遷遼本遼東諸縣大延琳叛擇其謀勇者置之左右後以城降戮之徙其家屬於京東北故名渤海本東京人因叛徙置興仁聖宗開泰二年置宣化本遼東神化縣民太祖破鴨渌府盡徙其民居京之南統和八年以諸宫提轄司人户置𨽻彰愍宫

  祖州天成案本記天成作天城葢誤節度本遼右八部實黙里地太祖秋獵多於此始置西樓後因建城號祖州以祖考所生地故名𨽻𢎞義宫領縣二城一長覇本龍州長平縣民遷於此咸寧本長寧縣破遼陽遷其民置越王城太祖伯父裕悦王舒嚕西伐党項吐渾俘其民放牧於此因建城在州東南二十里

  懷州奉陵軍節度本唐歸誠州遼太宗行帳放牧於此天贊中從太祖破扶餘城下龍泉府俘其人築寨居之㑹同中掠燕薊所俘亦置此太宗崩塟西山曰懷陵大同元年世宗置州以奉焉𨽻永興宫領縣二扶餘本龍泉府太祖遷渤海扶餘縣降户於此世宗置縣顯理本顯理府人太祖伐渤海俘其王大諲譔遷民於此世宗置縣

  慶州元寧軍節度本太保山黒河之地穆宗建城號黒河州統和八年州廢聖宗秋畋愛其竒秀建號慶州興宗景福元年𨽻興聖宫領縣三元徳本黒山黒河之地興宗景福元年括落帳人户從便居之孝安 富義本義州太宗遷渤海義州民於此興宗重熈元年降義豐縣後更名𨽻𢎞義宫

  泰州徳昌軍節度本契丹二十部族放牧之地因黒鼠族屢犯通化州民不能禦遂移東南六百里來建城居之以近本族𨽻延慶宫兵事屬東北統軍司領縣二樂康倚郭興國本山前之民因罪配遞至此興宗置縣

  長春州韶陽軍節度本鴨子河春獵之地重熈八年置𨽻延慶宫兵事屬東北統軍司領縣一長春本混同江地燕薊犯罪者流配於此

  烏州靜安軍刺史本烏丸之地遼北大王布拉占為牧建城後官收𨽻興聖宫領縣一愛民布拉王從軍南征俘漢民置於此永州永昌軍觀察承天皇太后所建太祖於此置南樓景宗乾亨三年置州於皇子哈巴墓側東潢河南土河二水合流故號永州冬月牙帳多駐此謂之東巴納𨽻彰愍宫領縣三長寧本顯徳府縣名太祖平渤海遷其民於此義豐本鐵利府義州遼兵破之遷其民於南樓之西北仍名義州重熈元年廢州改今縣又嘗改富義縣屬㤗州始末不可具考今兩存之 案富義縣屬慶州遼史於此作泰州葢誤慈仁太宗以皇子濟色古爾亡置慈州墳西重熈元年州廢改今縣

  儀坤州啟聖軍節度本契丹右大部地回鶻諾果蘇居之至四世孫翁科烏里生應天皇后舒嚕氏適太祖太祖開拓四方平渤海后有力焉俘掠有伎藝者多歸帳下謂之舒新以所生之地置州𨽻長寧宫領縣一廣義本回鶻部牧地應天皇后以四征所俘居之因建縣統和八年以諸宫提轄司人户置來逺縣十三年併入龍化州興國軍節度本漢北安平縣地契丹始祖竒善汗居此稱龍庭太祖於此建東樓唐昭宗天復二年太祖為徳哷勒部額爾竒木破代北遷其民建城居之太宗升節度𨽻彰愍宫兵事屬北路女直兵馬司刺史州一未詳領縣一龍化太祖以東征南掠所俘建城置邑

  降聖州開國軍刺史本大部落東樓之地太祖春月行帳多駐此應天皇后夢神人金冠素服執兵仗異獸十二隨之中有黒兎躍入后懷因而有娠生太宗穆宗建州先屬延昌宫後𨽻彰愍宫領縣一永安本龍原府慶州縣名太祖平渤海破懷州之永安遷其人置寨於此建縣

  饒州匡義軍節度本唐饒樂府地貞觀中置松漠府遼太祖完葺故壘建州𨽻延慶宫領縣三長樂本遼城縣名太祖伐渤海遷其民建縣居之臨河本永豐縣人太宗分兵伐渤海遷於潢水之曲安民太宗以渤海諸邑所俘雜置

  徽州宣徳軍節度景宗女秦晉大長公主以所賜媵臣户置在宜州北二百里北至上京七百里

  成州長慶軍節度聖宗女晉國長公主以所賜媵臣户置在宜州北一百六十里北至上京七百四十里懿州廣順軍節度聖宗女燕國長公主以所賜媵臣户置在顯州東北三百里西北至上京八百里

  渭州髙陽軍節度駙馬都尉蕭昌裔尚秦國王隆慶女韓國長公主以所賜媵臣户置在顯州東北二百五十里西北至上京七百五十里遼制皇子嫡生者其女與帝女同

  壕州本遼東西安平縣故地國舅宰相南征俘掠漢民居之因置州在顯州東北二百二十里西北至上京七百二十里

  原州本遼東北安平縣故地國舅金徳俘掠漢民居之因置州在顯州東北三百里西北至上京八百里福州本遼東北安平縣故地國舅蕭寧南征俘掠漢民居之因置州在原州北二十里西北至上京七百八十里

  横州故遼陽縣地國舅蕭克忠部下牧人居之因置州在遼州西北九十里西北至上京七百二十里

  鳯州本藁離國故地渤海之安寧郡境南王府五帳分地在韓州北二百里西北至上京九百里

  遂州本髙州地南王府五帳放牧於此在檀州西二百里西北至上京一千里

  豐州本遼澤大部落約尼氏賽音牧地北至上京三百五十里

  順州本遼隊縣地横帳南王府俘掠燕薊順州之民建城居之在顯州東北一百二十里西北至上京九百里閭州羅古王牧地近醫巫閭山在遼州西一百三十里西北至上京九百五十里

  松山州本遼澤大部落横帳布庫王牧地北至上京一百七十里

  豫州横帳陳王牧地南至上京三百里

  寧州本達呼哩氏克特山横帳固寧王放牧地在豫州東八十里西南至上京三百五十里案自徽州以下至此俱投下軍州遼制投下軍州皆諸王外戚大臣及諸部從征俘掠或置生口各團集建州縣以居之横帳諸王國舅公主許創立州城自餘不得建城郭朝廷賜州縣額其節度使朝廷命之刺史以下皆以本主部曲充焉官位九品之下及井邑商賈之家征税各歸投下惟酒税課納上京鹽鐵司又案遼志此下尚有靜州鎭州維州防州河董城靜遼城皮被河城招州搭懶主城皆遼國西北界防邊城因屯戍而立務據形勝不資丁賦今附識東京道

  東京遼陽府本朝鮮之地後為渤海大氏所有號中京顯徳府遼太祖建國攻渤海俘其王大諲譔以為東丹王國立太子托雲為人皇王以主之神册四年葺遼陽故城以渤海漢户建東平郡為防禦州天顯三年遷東丹國民居之升為南京十三年改為東京府曰遼陽轄州府軍城八十七領縣九遼陽本渤海國金徳縣地漢浿水縣髙麗改為勾麗縣渤海為常樂縣仙鄉本漢遼隊縣渤海為永豐縣鶴野本漢居就縣地渤海為鷄山縣析木本漢望平縣地渤海為花山縣 案後銅州析木縣注云初𨽻東京後来屬則此處不應仍載析木縣今仍其舊而附識於此紫蒙本漢鏤芳縣地後佛寧國置東平府領紫䝉縣後徙遼城并入黄嶺縣渤海復為紫蒙縣 案鏤芳縣漢書地理志作鏤方謹附識興遼本漢平郭縣地渤海改為長寧縣唐憲宗元和中渤海王大仁秀南定新羅北畧諸部開置郡邑遂定今名肅慎以渤海户置歸仁 順化

  開州鎭國軍節度本濊貊地髙麗為慶州渤海為東京龍原府都督慶鹽穆賀四州事故縣六曰龍原永安烏山壁谷熊山白楊皆廢壘石為城周圍二十里遼太祖平渤海徙其民於大部落城遂廢聖宗伐新羅周覽城基復加完葺開泰三年遷雙韓二州千餘户實之號開封開逺軍節度更名鎭國軍𨽻東京留守兵事屬東京統軍司領州三縣一開逺本栅城地髙麗為龍原縣渤海因之遼初廢聖宗東討復置〉 鹽州本渤海龍河郡故縣四海陽接海格州龍河皆廢 穆州保和軍刺史本渤海會農郡故縣四㑹農水岐順化美皆廢領縣一㑹農按穆州下既載㑹農廢縣又云領縣一㑹農應是仍舊縣名而復置耳遼史未晰謹附識〉 賀州刺史本渤海吉理郡故縣四洪賀送誠吉理石山皆廢

  定州保寧軍髙麗置州 盛京通志定州髙麗置渤海因之屬定理府遼史未晰謹附識統和十三年升軍𨽻東京留守司領縣一定東髙麗所置遼徙遼西民居之

  保州宣義軍節度髙麗置州聖宗以髙麗王詢擅立問罪不服開泰三年取其保定二州統和末髙麗降於此置𣙜埸𨽻東京統軍司領州軍二縣一來逺髙麗所置遼初徙遼西諸縣民實之又徙奚漢兵七百防戍焉〉 宣州定逺軍刺史開泰三年徙漢户置 懷化軍刺史開泰三年置

  辰州奉國軍節度本髙麗葢牟城渤海改為葢州又改辰州以辰韓得名遼徙其民於祖州初曰長平軍𨽻東京留守司領縣一建安

  盧州元徳軍刺史本渤海杉盧郡故縣五山陽杉盧漢陽白巖霜巖皆廢兵事屬南女直湯河司領縣一熊岳案遼志此下有來逺城亦為防戍而設今附識

  鐵州建武軍刺史本漢安市縣髙麗為安市城渤海置州故縣四位城河端蒼山龍珍皆廢領縣一湯池興州中興軍節度本漢海宜縣地案海冝縣漢書地理志作海溟謹附識渤海置州故縣三盛吉蒜山鐵山皆廢

  湯州本漢襄平縣地故縣五靈峯常豐白石均谷嘉利皆廢

  崇州隆安軍刺史本漢長岑縣地渤海置州故縣三崇山溈水綠城皆廢領縣一崇信

  海州南海軍節度本沃沮國地髙麗為沙卑城渤海號南京南海府都督沃晴椒三州故縣六沃沮鷲巖龍山濱海昇平靈泉皆廢遼太平中大延琳叛南海城堅守經嵗不下别部酋長皆被擒乃降因徙其民於上京置遷遼縣移澤州民來實之領州二縣一臨溟 耀州刺史本渤海椒州故縣五椒山貂嶺澌泉尖山巖淵皆廢領縣一巖淵按耀州下既載巖淵廢縣又云領縣一巖淵應是仍舊縣名而復置耳遼史未晰謹附識〉 嬪州柔逺軍刺史本渤海晴州故縣五天晴神陽蓮池狼山巖皆廢

  渌州鴨渌軍節度本髙麗故國渤海號西京鴨渌府都督神桓豐正四州事故縣三神鹿神化劒門皆廢大延琳叛遷餘黨於上京置易俗縣居之在者户二千𨽻東京留守司領州四縣二𢎞聞 神鄉 桓州髙麗中都城故縣三桓都神鄉淇水皆廢 豐州渤海置盤安郡故縣四安豐渤恪隰壤硤石皆廢 正州本沸流王故地國為公孫康所併渤海置沸流郡領縣一東那本漢南耐縣地 按漢書地理志樂浪郡有東暆縣無東耐縣遼志耐字疑誤謹附識〉 慕州本渤海安逺府地故縣二慕化崇平久廢

  顯州奉先軍節度本渤海顯徳府地遼世宗置以奉顯陵顯陵者東丹人皇王墓也穆宗應厯元年𦵏世宗於顯陵西山𨽻長寧積慶二宫兵事屬東京都部署司領州三縣三奉先本漢無慮縣即毉巫閭幽州鎮山遼世宗析遼東長樂縣民以為陵户𨽻長寧宫山東本漢望平縣遼穆宗割渤海永豐縣民為陵户𨽻積慶宫歸義初置顯州渤海民自來助役遼世宗嘉憫因籍其人户置縣𨽻長寧宫〉 嘉州嘉平軍刺史 遼西州阜城軍刺史本漢遼西郡地遼世宗置州𨽻長寧宫領縣一長慶統和八年以諸宫提轄司人户置〉 康州刺史世宗遷渤海率賓府人户置初𨽻長寧宫後屬積慶宫領縣一率賓本渤海率賓府地

  宗州刺史在遼東石熊山耶律隆運以所俘漢民置聖宗建州初𨽻文忠王府後屬提轄司領縣一熊山本渤海縣地

  乾州廣徳軍節度本漢無慮縣地遼統和三年置以奉景宗乾陵𨽻崇徳宫兵事屬東京都部署司領州一縣四奉陵本漢無慮縣地括諸落帳户助營山陵延昌析延昌宫户置靈山本渤海靈峯縣地司農本渤海麓郡縣併麓波雲川二縣入焉〉 海北州廣化軍刺史世宗以所俘漢户置初𨽻宣州後來屬領縣一開義貴徳州寧逺軍節度本漢襄平縣地漢公孫度所據遼太宗時察克以所俘漢民置後以弑逆誅沒入焉聖宗建貴徳軍後更名𨽻崇徳宫兵事屬東京都部署司領縣二貴徳本漢襄平縣渤海為崇山縣奉徳本渤海緣城縣地嘗置奉徳州瀋州昭徳軍節度本挹婁國地渤海建瀋州 盛京通志唐時渤海置州屬定理府遼史未晰謹附識故縣九皆廢遼太宗置興遼軍後更名初𨽻永興宫後屬敦睦宫兵事𨽻東京都部署司領州一縣二樂郊太祖俘薊州三河民建三河縣後更名靈源太祖俘薊州吏民建漁陽縣後更名〉 巖州白巖軍刺史本渤海白巖城遼太宗撥屬瀋州初𨽻長寧宫後屬敦睦宫領縣一白巖渤海置

  集州懷衆案懷衆金史作懷逺謹附識刺史古陴離郡地漢屬險瀆縣髙麗為霜巖縣渤海置州領縣一奉集渤海置廣州防禦漢屬襄平縣髙麗為當山縣渤海為鐵利郡遼太祖遷渤海人居之建鐵利州統和八年省開泰七年以漢户置領縣一昌義

  遼州始平軍節度本佛寧國城渤海為東平府遼太祖伐渤海先破東平府遷民實之故東平府都督伊䝉陀黒北五州共領縣十八皆廢太祖改為州軍曰東平太宗更為始平軍𨽻長寧宫兵事屬北女直兵馬司領州一縣二遼濱 安定 祺州祐聖軍刺史本渤海蒙州地遼太祖以檀州俘於此建檀州後更名𨽻𢎞義宫兵事屬北女直兵馬司領縣一慶雲太祖俘宻雲民於此建宻雲縣後更名

  遂州刺史本渤海美州地遼採訪使耶律佛徳以部下漢民置穆宗時佛徳嗣絶沒入焉𨽻延昌宫領縣一山河本渤海縣并黒川麓川二縣置

  通州安逺軍節度本扶餘國王城渤海號扶餘城遼太祖改龍州聖宗更今名景宗保寧七年以黄龍府叛人燕頗餘黨千餘户置升節度領縣四通逺本渤海扶餘縣併布多縣置安逺本渤海顯義縣併鵲川縣置歸仁本渤海強師縣併新安縣置魚谷本渤海縣韓州東平軍刺史本藁離國舊治柳河縣髙麗置鄚頡府都督鄚頡二州渤海因之遼太宗置三河榆河二州聖宗併二州置韓州𨽻延昌宫兵事屬北女直兵馬司領縣一栁河本渤海粤喜縣地併萬安縣置

  雙州保安軍節度本挹婁故地渤海置安定郡乆廢額哩森王從太宗南征以俘鎭定二州之民建城置州察克弑逆誅沒入焉初𨽻延昌宫後屬崇徳宫兵事𨽻北女直兵馬司領縣一雙城本渤海安夷縣地

  銀州富國軍刺史本渤海富州遼太祖以銀冶更名𨽻𢎞義宫兵事屬北女直兵馬司領縣三延津本渤海富夀縣境有延津故城更名新興本故越喜國地渤海置銀冶嘗置銀州永平本渤海優富縣地遼太祖以俘户置舊有永平寨

  尚州鎭逺軍節度按金史地理志銅山縣注載遼同州鎮安軍遼志疑誤今仍原文而附識於此本漢襄平縣地渤海為東平寨遼太祖置州軍曰鎭東後更名𨽻彰愍宫兵事屬北女直兵馬司領州一未詳縣二東平本漢襄平縣地産鐵撥户三百採鍊隨征賦輸永昌本髙麗永寧縣地咸州安東軍節度本髙麗銅山縣地渤海置銅山郡地在漢候城縣北渤海龍泉府南山險多盗乃招平營等州客户數百建城居之初號浩里太保城開泰八年置州兵事屬北女直兵馬司領縣一咸平唐安東都䕶元宗天寶中治營平二州間即此遼太祖㓕渤海復置安東軍開泰中置縣

  信州彰聖軍節度本越喜故城渤海置懷逺府案金史地理志作懐逺軍謹附識遼聖宗以地隣髙麗開泰初置州案金史地理志作開泰七年建謹附識以所俘漢民實之兵事屬黄龍府都部署司領州三未詳縣二武昌本渤海懷福縣地析平州提轄司及豹山縣一千户𨽻之定武本渤海豹山縣地析平州提轄司併乳水縣人户置初名定功縣

  賓州懷化軍節度本渤海城遼統和十七年遷烏舍户置刺史於鴨子混同二水之間後升兵事𨽻黄龍府都部署司

  龍州黄龍府本渤海扶餘府遼太祖平渤海還至此有黄龍見更名保寧七年軍將燕頗叛府廢開泰九年遷城於東北以宗州檀州漢户一千復置領州五縣三黄龍本渤海長平縣併富利佐慕肅慎置遷民本渤海永寧縣併豐水扶羅置永平渤海置益州觀察領縣一靜逺 安逺州懷義軍刺史 威州武寧軍刺史 清州建寧軍刺史 雍州刺史案遼志龍州賓州誤為一條今訂正

  湖州興利軍刺史渤海置兵事𨽻東京統軍司領縣一長慶案唐書渤海以肅慎故地為上京曰龍泉府領龍湖渤三州遼廢葢自遼太祖以龍州為黄龍府遂廢龍泉府而以湖渤二州屬東京也遼史未晰謹附識

  渤州清化軍刺史渤海置兵事𨽻東京統軍司領縣一貢珍渤海置

  郢州彰聖軍刺史渤海置兵事𨽻北女直兵馬司領縣一延慶

  銅州廣利軍刺史渤海置兵事𨽻北兵馬司領縣一析木本漢望平縣地渤海為花山縣初𨽻東京後來屬

  涑州刺史渤海置兵事𨽻南兵馬司按唐書渤海傳涑州以其近涑沫江葢即粟木水故名謹附識

  率賓府刺史故率賓國地按唐書渤海傳渤海於古率賓國地置率賓府領華益建三州謹附識

  定理府刺史故挹婁國地 盛京通志定理府故挹婁國地唐時渤海大氏建府領瀋定二州遼因之謹附識

  鐵利府刺史故鐵利國地

  安定府

  長嶺府

  鎭海府防禦兵事𨽻南女直湯河司領縣一平南冀州防禦聖宗建升永安軍

  東州以渤海户置

  尚州以渤海户置

  吉州福昌軍刺史

  麓州刺史渤海置

  荆州刺史

  懿州寧昌軍節度太平三年越國公主以媵臣户置初曰慶懿軍更曰廣順軍𨽻上京道宗清寧七年宣懿皇后進入改今名領縣二寧昌本平陽縣順安

  媵州昌永軍刺史

  順化城嚮義軍刺史開泰三年以漢户置兵事𨽻東京統軍司

  寧州觀察統和二十九年伐髙麗以渤海降户置兵事𨽻東京統軍司領縣一新安

  衍州安廣軍防禦以漢户置初刺史後升軍兵事屬東京統軍司領縣一宜豐 盛京通志遼置衍州安廣軍領冝豐一縣屬遼陽府遼史未詳謹附識

  連州徳昌軍刺史以漢户置兵事屬東京統軍司領縣一安民

  歸州觀察太祖平渤海以降户置後廢統和二十九年伐髙麗以所俘渤海户復置兵事屬南女直湯河司領縣一歸勝

  穌州安復軍節度本髙麗南蘇遼興宗置州兵事屬南女直湯河司領縣二來蘇 懷化

  復州懷徳軍節度遼興宗置兵事屬南女直湯河司領縣二永寧 徳勝

  肅州信陵軍刺史重熈十年州民亡入女直取之復置兵事𨽻北女直兵馬司領縣一清安

  安州刺史兵事𨽻北女直兵馬司

  榮州

  率州

  荷州

  源州

  渤海州

  寧江州混同軍觀察清寧中置初防禦後升兵事屬東北統軍司領縣一混同

  河州徳化軍置軍器坊

  祥州瑞聖軍節度興宗以鐵驪户置兵事𨽻黄龍府都部署司領縣一懷徳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二十九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

  州郡

  中京道 南京道 西京道

  中京道

  中京大定府漢新安平縣漢末步奚居之魏武北征降者一十餘萬去之松漠其後拓跋氏乘遼建牙於此當饒樂河水之南温渝河水之北唐太宗伐高麗駐蹕於此部帥蘇支從征有功奚長可度率衆内附為置饒樂都督府懿宗咸通以後契丹始大奚族不復敢抗遼太祖建國舉族臣屬聖宗嘗過七金山土河之濵望雲氣有郛郭樓闕之狀因議建都統和二十四年五帳院進故奚王牙帳地二十五年城之實以漢户號曰中京府曰大定領州十縣九大定白霫故地以諸國俘户居之長安本漢賔從縣以諸部人居之富庶本漢新安平地遼開泰二年析京民置勸農本漢賔從縣地遼開泰二年析京民置文定遼開泰二年析京民置升平遼開泰二年析京民置歸化本漢栁城縣地神水本漢徒河縣地遼開泰二年置金源本唐青山縣地遼開泰二年析京民置〉 恩州懷徳軍刺史本漢新安平縣地遼太宗建州開泰中以渤海户實之初𨽻永興宫後來屬領縣一恩化遼開泰中以渤海人户置〉 惠州惠和軍刺史本唐歸義州地遼太祖俘漢民數百户兎麛山下創城居之置州領縣一惠和聖宗遷上京惠州民括諸宫院落帳户置〉 高州觀察唐信州之地武后萬嵗通天元年以契丹伊斯琿部置遼開泰中聖宗伐高麗以俘户置領縣一三韓辰韓為抉餘弁韓為新羅馬韓為高麗開泰中聖宗伐高麗俘三國之遺人置〉 武安州觀察唐沃州地遼太宗俘漢民居木葉山下因建城以遷之號杏堝新城復以遼西户益之更曰新州統和八年改今名初刺史後升領縣一沃野利州觀察本中京阜俗縣統和二十六年置刺史

  州開泰元年升領縣一阜俗唐末契丹漸熾役使奚人遷居琵琶川統和四年置縣初𨽻彰愍宫更𨽻中京後置州仍𨽻焉按統和二十六年金史作十六年謹附識榆州高平軍刺史本漢臨渝縣地後𨽻右北平驪城縣唐武后載初二年析鎮州置黎州處靺鞨部落後為奚人所據遼太宗南征横帳嘉哩以所俘鎮州民置州開泰中没入領縣二和衆本新黎縣地永和本漢昌城縣地統和二十二年置〉 澤州廣濟軍刺史本漢土垠縣地遼太祖俘蔚州民立寨居之開泰中置州領縣二神山 灤河本漢徐無縣地屬永興宫北安州興化軍刺史本漢女祁縣地屬上谷郡晉

  為馮䟦所據唐為奚王府西省地遼聖宗以漢户置州領縣一利民本漢且居縣地〉 潭州廣潤軍刺史本中京之龍山縣開泰中置州領縣一龍山本漢交黎縣地開泰二年以習家寨置松江州勝安軍刺史遼開泰中置領縣一松江本漢

  〈文成縣地遼開泰二年置

  成州興府軍節度晉國長公主以媵户置軍曰長慶初𨽻上京後改軍名來𨽻領縣一同昌

  興中府本霸州彰武軍節度古孤竹國漢栁城縣地慕容皝遷都於此改為龍城縣元魏為遼西郡隋平高寳寧置營州煬帝廢州置栁城郡唐高祖武徳初改營州總管府尋為都督府後為奚所據遼太祖平奚及俘燕民將建城命韓知方擇其處乃完葺栁城號霸州彰武軍節度統和中制置建霸宜錦白川等五州尋落制置𨽻積慶宫後屬興聖宫重熙十年升興中府領州二縣四興中本漢栁城縣地太祖掠漢民居此置霸城縣重興中置府更名 按遼無重興年號興字當是熙字之訛謹附識營丘析霸城置象雷遼開泰二年以麥務川置初𨽻中京後屬閭山本漢無慮縣遼開泰二年以羅家軍置𨽻中京後屬〉 安徳州化平軍刺史以霸州安徳縣置來屬領縣一安徳統和八年析霸城東南龍山徒河境户置𨽻乾州更屬霸州置州來屬〉 黔州阜昌軍刺史本漢遼西郡地遼太祖平渤海以所俘户居之𨽻黒水河提轄司安帝置州析冝霸二州漢户益之初𨽻永興宫更𨽻中京後置府來屬領縣一盛吉太祖平渤海俘興州盛吉縣民來居此因置縣

  宜州崇義軍節度本遼西絫縣地興宗以定州俘户建州𨽻積慶宫領縣二𢎞政世宗以定州俘户置聞義世宗置初𨽻海北州後來屬

  錦州臨海軍節度本漢遼東無慮縣慕容皝置西樂縣遼太祖以漢俘建州𨽻𢎞義宫領州一縣二永樂安昌 嚴州保肅軍刺史本漢海陽縣地遼太祖平渤海遷漢户雜居興州境聖宗於此建城𨽻𢎞義宫來屬領縣一興城

  川州長寧軍節度本唐青山州地遼太祖弟明王安圖置㑹同三年詔為白川州安圖子察克以大逆誅没入省曰川州初𨽻崇徳宫統和中屬文忠王府領縣三𢎞理統和八年以諸宫提轄司户置咸康 宜民統和中置

  建州保静軍節度唐武徳中置昌樂縣遼太祖完葺故壘置州初屬武寧軍𨽻永興宫後屬敦睦宫領縣二永霸 永康本唐昌黎縣地

  來州歸徳軍節度本唐瑞州故地遼太平元年改置初刺史後升𨽻永興宫領州三縣一來賔本唐來逺縣地〉 隰州平海軍刺史慕容皝置集寧縣遼聖宗括帳户遷信州大雪不能進建城於此置州𨽻興聖宫來屬領縣一海陽本漢縣濵海地多鹻鹵置鹽塲於此〉 遷州興善軍刺史本漢陽樂縣地遼聖宗平大延琳遷歸州民置來屬領縣一遷民 潤州海陽軍刺史遼聖宗平大延琳遷寧州之民居此置州領縣一海濵本漢陽樂縣地遷潤州本東京城内渤海民户因叛移於此

  南京道

  南京析津府本幽州唐置大都督府改范陽節度使五代晉以遼有援立之功割幽州等十六州以獻遼太宗升為南京又曰燕京府曰幽都軍號盧龍開泰元年落軍額按金史志云遼㑹同元年升為南京府曰幽都仍號盧龍軍開泰元年更為永安析津府遼史未詳謹附識領州六縣十一析津本晉薊縣改薊北縣遼開泰元年更今名宛平本晉幽都縣遼開泰元年更今名 按方輿紀要唐徳宗建中元年析薊縣置幽都縣遼志作晉幽都縣盖誤又開泰元年清類天文分野之書作統和二十二年未知孰是謹附識昌平本漢軍都縣後漢屬廣陽郡晉屬燕國元魏置東燕郡反昌平縣郡廢縣𨽻幽州 按續輿地考昌平五代唐改為燕平石晉復舊遼史未晰謹附識良鄉燕為中都縣漢改今名舊屬涿郡北齊省入薊縣尋復置唐武后聖厯元年改固節鎮神龍元年復舊本漢舊縣屬漁陽郡唐武徳二年置元州貞觀元年州廢復為縣安次本漢舊縣屬漁陽郡唐武徳四年徒至東南五十里石梁城貞觀八年又徙今縣西五里常道城元宗開元二十三年又徙耿就橋行市南永清本漢益昌縣隋置通澤縣唐置武隆縣改㑹昌天寶初改今名武清漢雍奴縣屬漁陽郡唐天寶初改今名香河本武清孫村遼於新倉置𣙜鹽院居民聚集因分武清香河潞三縣户置按遼以前未有香河縣此云析武清香河等三縣置疑誤謹附識玉河本泉山地劉仁恭於大安山創

  〈宫觀司煉丹羽化之術於方士王若訥因割薊縣分置以供給之漷隂本漢泉山之霍村鎮遼每季春弋獵於延芳淀居民成邑就城故漷隂鎮後改為縣按金史志漷隂縣遼太平中以漷隂村置遼史未詳謹附識〉 順州歸化軍刺史本隋置唐武徳初改燕州武宗㑹昌中改歸順州唐末仍為順州初軍曰歸寧後更今名領縣一懷柔唐貞觀六年置治五栁城改順義縣開元四年置松漠府彈汗州天寶元年改歸化縣肅宗乾元元年復今名 按遼志以順州為隋置考隋書粟末靺鞨内附止云居之栁城而已太平寰宇記云煬帝大業八年為置遼西郡以統之亦未有置順州之文也新唐書貞觀四年平突厥以其部落置順祐化長四州都督府於幽靈之境順州之置實在此時謹附識〉 檀州武威軍刺史本燕漁陽郡地漢為白檀縣元魏創密雲郡兼置安州後周改為元州隋高祖開皇十八年割燕樂密雲二縣置檀州唐天寳元年改密雲郡乾元元年復為檀州遼加今軍號領縣二密雲本漢白檀縣後漢以居斤奚元魏置密雲郡領白檀要陽密雲三縣高齊廢郡及二縣來屬行唐本定州行唐縣太祖掠定州破行唐盡驅其民北至檀州擇曠土居之凡置十寨仍名行唐縣𨽻彰愍宫〉 涿州永泰軍刺史漢高祖六年分燕置涿郡魏文帝改范陽郡晉為范陽國元魏復為郡隋開皇二年罷郡屬幽州大業三年以幽州為涿郡唐武徳元年郡廢為涿縣七年改范陽縣代宗大厯四年置涿州石晉以歸太祖領縣四范陽本漢涿縣唐武徳中更名固安本漢方城縣唐武徳四年屬北義州貞觀二年來屬新城本漢新昌縣唐大厯四年析固安縣置後省後唐明宗天成四年復析范陽縣置歸義本漢易縣地齊併入縣唐武徳五年置北義州州廢復置縣來屬〉 易州高陽軍刺史漢為易故安二縣地隋置易州隋末為上谷郡唐武徳四年復為易州天寳元年仍為上谷郡乾元元年又改易州五代𨽻定州節度使遼㑹同九年孫方簡以其地來附應厯九年為周世宗所取後屬宋統和七年攻克之升今軍領縣三易本漢縣齊顯祖天保七年省隋開皇十六年於故安城西北隅置縣容城本漢縣先屬涿郡唐武徳五年屬北義州貞觀元年還來屬聖厯三年改全忠縣天寶元年復舊淶水本漢道縣周静帝大象十八年改今名按漢書地理志涿郡有逎縣别無道縣之名遼史盖誤又按方輿紀要淶水宋初省入易縣遼復置史文未詳謹附識〉 薊州尚武軍刺史秦漁陽右北平二郡地隋文帝開皇中徙治元州總管府煬帝改漁陽郡唐武徳元年廢入幽州開元十八年分置領縣三漁陽本漢縣屬漁陽郡晉省復置元魏省唐屬幽州開元十八年來屬三河本漢臨朐縣地唐開元四年析潞州置 按前後漢書地理志上谷涿郡無臨朐縣新唐書地理志載武徳二年析潞縣置臨朐縣貞觀元年省開元四年更置三河縣當以新唐書為是謹附識玉田本漢無終縣唐萬嵗通天元年更名屬幽州開元八年屬營州十八年來屬〉 景州清安軍刺史本薊州遵化縣重熙中置領縣一遵化本唐平州買馬監為縣來屬

  平州遼興軍節度秦為遼西右北平二郡地漢因之隋文帝開皇中改平州大業初復為郡唐武徳初改州天寳元年仍北平郡後唐復為平州遼太祖天贊二年取之以定州俘户錯置其地領州二縣三盧龍本春秋肥如國漢晉屬遼西郡元魏為郡治兼立平州北齊屬北平郡隋開皇中省肥如入新昌十八年改今名安喜本漢令支縣地乆廢遼太祖以定州安喜縣俘户置望都本漢海陽縣乆廢遼太祖以定州望都縣俘户置〉 灤州永安軍刺史本古黄洛城秦為右北平漢為石城縣後名海陽縣晉以後屬遼西石晉割地在平州之境遼太祖以俘户置州領縣三義豐本黄洛故城漢屬遼西郡乆廢唐季入契丹世宗置縣馬城本盧龍縣地唐開元二十八年析置縣以通水運遼來屬石城漢置屬右北平郡乆廢唐貞觀中於此置臨渝縣萬嵗通天元年改名〉 營州鄰海軍刺史本秦遼西郡地漢為昌黎郡元魏立營州後周為高寳寧所據隋開皇置州大業改遼西郡唐武徳元年復為營州萬嵗通天元年始入契丹聖厯二年僑治漁陽開元五年還治栁城天寳元年改曰栁城郡後唐復為營州遼太祖以居定州俘户領縣一廣寧漢栁城縣屬遼西郡萬嵗通天元年入契丹中宗神龍元年移幽州界開元四年復舊遼改今名

  西京道

  西京大同府戰國屬趙武靈王始置雲中郡秦屬代王國後為平城縣魏屬新興郡晉仍屬雁門劉琨表封猗盧為代王都平城元魏道武於此遂建都邑孝文帝改為司州牧置代尹遷都洛邑改萬年又置恒州高齊文宣帝廢州為恒安鎮尋復恒州周復恒安鎮改朔州隋仍為鎮唐武徳四年置北恒州七年廢貞觀十四年移雲中定襄縣於此永淳元年摩多為民患移民朔州開元十八年置雲中州天寳元年改雲中郡乾元元年曰雲州五代後唐同光三年以雲州為大同軍節度使石晉代唐以契丹有援立功割山前代北地為賂初仍為大同軍節度重熙十三年升為西京府曰大同領州二縣七大同本大同川地重熙十七年西夏犯邊析雲中縣置雲中趙置沿革與京府同天成本極塞之地魏道武帝置廣牧縣唐武徳五年置定襄縣遼析雲中置長青本白登臺地遼始置縣奉義本漢陶林縣地遼析雲中置懷仁本漢沙南縣元魏廢隋開皇二年移雲内於此大業二年置大利縣屬雲州改屬定襄郡隋末陷突厥遼改今名 案金史地理志載遼析雲中置與此異謹附識懷安本漢夷輿縣地厯魏至隋為突厥所據唐克頡利縣遂廢為懷荒鎮高勲鎮燕奏分歸化州文徳縣置初隸奉聖州後來屬〉 𢎞州博寧軍刺史東魏静帝置北靈丘縣唐初陷突厥開元中置横野軍安邊縣天寳亂廢後為襄隂村遼統和中以寰州近邊為宋將潘美所破廢之乃於此置𢎞州初軍曰永寜領縣二永寧 順聖本魏安塞軍五代兵廢高勲鎮幽州奏景宗分永興縣置初𨽻奉聖州後來屬〉 徳州刺史唐㑹昌中以西徳店置州遼開泰八年以漢户復置領縣一宣徳本漢桐過縣地屬雲中郡後𨽻定襄郡漢末廢高齊置紫阿鎮唐㑹昌中置縣 按金史地理志反山西通志並云徳州昭聖軍遼史不載軍名謹附識

  豐州天徳軍節度秦為上郡北境漢屬五原郡自晉懷帝永嘉之亂屬赫連勃勃後周置永豐鎮隋開皇中升為縣改豐州大業七年為五原郡恭帝義寧元年改歸順郡唐武徳元年為豐州總管府六年省貞觀四年分靈州境置豐州都督府領蕃户天寳初改九原郡乾元元年復豐州後入囘鶻㑹昌中克之後唐改天徳軍遼神冊五年攻下更名應天軍復為州兵事屬西南面招討司領縣二富民本漢臨戎縣遼改今名振武本漢定襄郡盛樂縣元魏嘗都於此唐武徳四年克突厥建雲中都督府高宗麟徳三年改單于大都督府聖厯元年又改安北都督開元七年割𨽻東受降城八年置振武軍節度使㑹昌五年為安北都䕶府後唐莊宗以兄嗣本為振武節度使遼神冊元年伐吐渾還攻之盡俘其民以東唯存鄉兵三百人防戍後更為縣

  雲内州開逺軍節度本中受降城地遼初置代北雲朔招討司改雲内州道宗清寧初升兵事屬西南面招討司按方輿紀要及續輿地考等書並云遼置開逺軍清寧初改雲内州謹附識領縣二柔服 寧人

  天徳軍本中受降城唐開元中廢横塞軍置天安軍於大同川乾元年改天徳軍遼太祖破天徳盡掠吏民以東後置招討司漸成井邑乃以國族為天徳軍節度使寧邊州鎮西軍刺史本唐隆鎮遼置兵事屬西南面招討司

  奉聖州武定軍節度本唐新州後唐置團練使總山後八軍莊宗同光二年升威塞軍石晉割獻遼太宗改升兵事屬西京都部署司領州三縣四永興本漢涿鹿縣地礬山本漢軍都縣龍門 望雲本望雲川地景宗於此建潜邸後置縣𨽻彰愍宫〉 歸化州雄武軍刺史本漢下洛縣元魏改文徳縣唐升武州僖宗改毅州後唐太祖復武州明宗又為毅州潞王仍為武州石晉割獻遼改今名領縣一文徳本漢女祁縣地元魏置縣

  汗州清平軍刺史本漢潘縣元魏置北齊置北燕郡改懷戎縣隋廢郡屬涿郡唐武徳中復置北燕州縣仍舊貞觀八年改媯州五代時奚王去諸以數千帳次媯州自别為西奚號汗州遼因之領縣一懷來本懷戎縣太祖改儒州縉陽軍刺史唐置後唐同光二年𨽻新州遼

  太宗改奉聖州仍屬領縣一縉山本漢廣寗縣地唐天寳中割媯州縣置蔚州忠順軍節度本代郡周宣帝始置蔚州隋開皇中廢唐武徳四年復置至徳二年改興唐縣乾元元年仍舊石晉獻地升忠順軍後更武安軍統和四年入宋尋復之降刺史𨽻奉聖州升觀察復忠順軍節度兵事屬西京都部署司領縣五靈仙唐置興唐縣梁改隆化縣後唐同光初復置晉改今名定安本漢東安陽縣地乆廢遼置今縣飛狐後周大象二年置廣昌縣於五龍城隋仁夀元年改今名靈丘漢置後漢省東魏復置屬靈丘郡隋開皇中罷郡來屬大業初改𨽻代州唐武徳六年仍舊廣陵本漢延陵縣隋唐為鎮州後唐同光初分興唐縣置石晉割屬遼 按金史地理志廣靈亦作陵遼統和三年析靈山置與遼志異謹附識

  應州彰國軍節度唐武徳中置金城縣後改應州後唐明宗州人也天成元年升彰國軍節度興唐軍寰州𨽻焉遼因之兵事屬西京都部署司領縣三金城本漢隂館縣漢末廢為隂館城大業末陷突厥唐始置金城縣渾源唐置河隂本漢隂館縣地初𨽻朔州遼清寧中來屬

  朔州順義軍節度本漢馬邑縣地元魏始置朔州葛榮亂廢高齊天保六年復置周武帝置朔州總管府隋大業三年改馬邑郡唐武徳四年復朔州遼升順義軍節度兵事屬西京都部署司領州一縣三鄯陽本漢定襄縣地獻帝建安中置新興郡元魏置桑乾郡高齊置招逺縣郡仍舊隋開皇三年罷郡來𨽻大業元年改今名寧逺齊天保六年於朔州西置招逺縣唐乾元元年改今名馬邑漢置屬雁門郡唐開元五年析鄯陽縣東三十里置大同軍倚郭置今縣〉 武州宣威軍刺史趙惠王置武川塞魏置神武縣唐末置武州後改毅州遼重熙九年復為武州號宣威軍領縣一神武魏置晉改新城初𨽻朔州後置州併寧逺為一縣來屬

  東勝州武興軍刺史隋開皇七年置勝州大業五年改榆林郡唐貞觀五年於南河地置决勝州故謂此為東勝州天寳七年又為榆林郡乾元元年復為勝州遼神冊元年破振武軍勝州之民皆趨河東州廢石晉割代北來獻復置兵事屬西南面招討司領縣二榆林河濵

  金肅州重熙十二年伐西夏置割燕民三百户防秋兵一千實之屬西南面招討司

  河清軍西夏歸遼開直路以趨上京重熙十二年建城號河清軍徙民五百户防秋兵一千人實之屬西南面招討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續通典>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一

  州郡

  上京路 咸平路 東京路北京路 西京路 中都路

  金之壤地封疆東極吉林蜜雅呼逹噶境北自扶餘路之北三千餘里和羅和博穆昆地為邊右旋入泰州博勒果所浚界壕而西經臨潢金山跨慶桓撫昌淨州之北出天山外包東勝接西夏逾黄河復西歴葭州及米脂寨出臨洮府㑹州積石之外與生羌地相錯復自積石諸山之南左折而東逾洮州越鹽州堡循渭至大散關北竝山入京兆絡商州南以唐鄧西南皆四十里取淮之中流為界而與宋為表裏襲遼制建五京置十四總管府是為十九路其間散府九節鎮三十六防禦郡二十二刺史郡七十三軍十有六縣六百三十二後復盡升軍為州或升城堡寨鎮為縣是以金之京府州凡百七十九縣加於舊五十一城寨堡關百二十二鎮四百八十八東極海西逾積石北過隂山南抵淮漢地方萬餘里

  上京路即哈爾呼之地金之舊土也國初稱為内地太宗天眷元年號上京海陵貞元二年遷都於燕削上京之號止稱㑹寧府世宗大定十三年七月復為上京府一領節鎮四防禦一縣六鎮一

  㑹寧府初為㑹寧州太宗以建都升為府熙宗天眷元年置上京留守司以留守帶本府尹兼本路兵馬都總管後置上京海蘭等路提刑司領縣三㑹寧倚與府同時置曲江初名鎮東大定七年置十三年更今名宜春大定七年置

  肇州防禦使舊珠赫店也太宗天㑹八年以太祖兵勝遼肇基王績於此遂建為州天眷元年十月置防禦使𨽻㑹寧府海陵時嘗為濟州支郡章宗承安三年升為節鎮軍名武興五年置漕運司以提舉兼州事後廢軍宣宗貞祐二年復升為武興軍節鎮置招討司以使兼州事領縣一始興倚與州同時置

  隆州利渉軍節度使本遼黄龍府金天眷三年改為濟州置利渉軍海陵天德二年置上京路都轉運司四年改為濟州路轉運司大定二十九年嫌與山東路濟州同更今名貞祐初升為隆安府領縣一利渉倚與州同時置鎮一與縣同時置

  信州彰信軍刺史本渤海懷逺軍遼聖宗開泰七年建取諸路漢民置領縣一武昌本渤海懐福縣地鎮一八千戸扶餘路國初置萬戸海陵例罷萬戸乃改置節度使承安三年設節度副使

  海蘭路置總管府貞元元年改總管為尹仍兼本路兵馬都總管承安三年設兵馬副總管

  率賔路節度使遼時為率賔府置刺史金天㑹二年以扎蘭路都貝勒所居地瘠遂遷於此以海陵例罷萬戸置節度使因名率賔路節度使大定十一年以扎蘭率賔相去千里既居率賔然不可忘本遂命名親管明安曰扎蘭明安承安三年設節度副使

  哈斯罕路置節度使天㑹七年徙治寧州嘗置都統司章宗明昌四年廢

  和囉噶路國初置萬戸海陵例罷萬戸乃改置節度使承安三年置節度副使

  烏克蘇喇統軍司後升為招討司與扶餘路近

  咸平路府一領刺郡一縣十

  咸平府總管府安東軍節度使本遼咸州金初為咸州路置都統司天徳二年八月升為咸平府後為總管府置遼東路轉運司東京咸平路提刑司領縣八按元史地理志金咸平府領平郭安東新興慶雲清安歸仁六縣與金史異謹附識平郭倚舊名咸平大定七年更銅山遼同州鎮安軍遼太祖時以東平寨置因名東平軍曰鎮東金大定二十九年以與東平重故更新興遼屬銀州富國軍金熙宗皇統三年廢州更名來屬慶雲遼屬祺州祐聖軍本以所俘檀州宻雲民建州宻雲後更名清安遼肅州信陵軍金皇統三年降為縣榮安 歸仁遼舊𨽻通州安逺軍本渤海强師縣遼更名玉山承安三年以穆蘇集平郭林河之間相去六百餘里之地置貞祐二年升為節鎮軍曰鎮安

  韓州刺史遼置東平軍本渤海鄚頡府領縣二臨津倚未詳何年置栁河本渤海粤喜縣地遼以栁河名縣

  東京路府一領節鎮一刺郡四縣十七鎮五

  遼陽府東京留守司本遼東京金天㑹十年改南京路平州軍帥司為東南路都統司之時嘗治於此以鎮髙麗後置兵馬都部署司天徳二年改為本路都總管府後更置留守司領縣四案元史地理志金領遼陽鶴野二縣當是遺去宜豐石城二縣謹附識鎮一遼陽鶴野 鎮一長宜哈斯罕在其地宜豐遼舊衍州安廣軍金皇綂三年廢為縣石城宣宗興定三年九月以縣之靈巖寺為巖州名其倚郭縣曰東安置行省

  澄州南海軍刺史本遼海軍天徳三年改州名領縣二鎮一臨溟 鎮一新昌析木遼同州廣利軍附郭縣也金皇綂三年廢州來屬案同州遼史地理志作銅州謹附識

  瀋州昭徳軍刺史本遼定理府地遼太宗時置軍曰興逺案遼史地理志逺作遼謹附識後為昭徳軍置節度案元史地理志云金為昭徳軍又更顯徳軍謹附識金明昌四年改為刺史與通貴徳澄三州皆𨽻東京領縣五樂郊遼太祖俘三河之民建三河縣於此後改今名章義遼舊廣州金皇綂三年䧏為縣來屬遼濵遼舊遼州東平軍遼太宗改為始平軍金皇綂三年廢為縣挹樓遼舊興州興中軍常安縣嘗置定理府刺史於此本挹樓故地金大定二十九年章宗更名䨇城遼䨇州保安軍也金皇綂三年䧏為縣章宗時廢

  貴德州刺史遼貴德州寧逺軍金初廢軍降為刺郡領縣二貴德奉集遼屬集州懐逺軍 案遼史地理志作懐衆軍與金史異謹附識

  蓋州奉國軍節度使本髙麗蓋葛牟城遼辰州金明昌四年罷哈斯罕建辰州遼海軍節度使六年以與陳同音更取蓋葛牟為名領縣四鎮二湯池遼屬鐵州建武軍鎮一神鄉建安遼縣鎮一大寧秀巖本大寧鎮明昌四年升為縣泰和四年仍廢為鎮貞祐四年復置熊岳遼屬盧州元徳軍

  復州刺史遼懐逺軍節度案遼史地理志作懐徳軍節度與金史異謹附識金明昌四年䧏為刺史領縣二鎮一永康倚舊名永寧大定七年更化成遼蘇州安復軍金皇統三年降為縣來屬貞祐四年升為金州興定二年升為防禦鎮一歸勝

  來逺州舊來逺城本遼熟女直地金大定二十二年升軍後為州

  博索府路金初置統軍司天徳二年置總管府貞元元年與海蘭路總管並為尹兼本路兵馬都總管此路皆明安戸

  北京路府四領節鎮七刺郡三縣四十二鎮七寨一堡五十六

  大定府北京留守司遼中京金初因之貞元元年更為北京置留守司都轉運司警廵院領縣十一鎮二大定倚遼縣舊名鎮一恩化長興案方輿紀要云契丹置長安縣今改為長興縣金史未詳謹附識富庶 鎮一文安松山遼松山州勝安軍松山縣開泰中置刺史太祖天輔七年置觀察使皇統三年廢州來屬承安三年𨽻髙州泰和四年復 案遼史地理志作松江州松江縣與金志異據遼志大定府注云有松山松江縣注同似當從金志為是謹附識神山遼屬澤州金承安二年嘗置惠州升孩兒館為灤陽縣以𨽻之泰和四年罷州及灤陽縣惠和皇統三年以遼惠州惠和縣置金源唐青山縣遼開泰二年置以地有金甸為名和衆遼屬榆州金皇統三年罷州來屬武平遼築城杏堝初名新州聖宗綂和間改為武安州金皇綂三年䧏為武安縣來屬大定七年更名承安三年𨽻髙州泰和四年復來屬靜封承安二年以和錫務置𨽻全州三年隸髙州泰和四年來屬三韓遼伐髙麗遷馬韓辰韓弁韓三國民為縣置髙州金天輔七年以髙州置節度使皇綂三年廢為縣承安三年復升為髙州置刺史為全州支郡分武平松山静封三縣𨽻焉泰和四年廢

  利州刺史遼統和十六年置領縣二鎮一寨一阜俗遼統和四年置金因之龍山遼故潭州廣潤軍縣金皇統三年廢州來屬寨一蘭州鎮一漆河

  義州崇義軍節度使遼宜州金天德三年更州名領縣三鎮一𢎞政 開義遼海北州廣化軍縣金皇綂三年廢州來屬鎮一饒慶同昌遼成州興府軍縣金初𨽻川州大定六年罷川州𨽻懿州承安二年復𨽻川州泰和四年來屬錦州臨海軍節度使舊𨽻興中府後來屬領縣三永樂本慕容皝西樂縣地安昌 神水遼開泰二年置金皇統三年廢為鎮大定二十九年復升為縣

  瑞州歸德軍節度使本來州天德三年更為宗州泰和六年以避睿宗諱謂本唐瑞州地故更今名領縣三鎮一瑞安舊名來賔唐來逺縣也金明昌六年更為宗安泰和六年復更今名海陽遼潤州海陽軍故縣金皇統三年廢州來屬鎮一遷民海濵本遼隰州海平軍故縣金皇統三年廢州來屬

  廣寧府散下鎮寧軍節度使本遼顯州奉先軍金天輔七年升為府因軍名置節度天㑹八年改軍名鎮寧天德二年𨽻咸平後廢軍𨽻東京泰和元年七月來屬領縣三舊有奉先縣天㑹八年改為鍾秀縣鎮六寨四鎮二歡城遼西廣寧舊名山東縣大定二十九年更名有遼世宗顯陵鎮寨二閭城兔兒窩望平大定二十九年升梁漁務置鎮一閭陽遼乾州廣徳軍奉陵縣金天㑹八年廢州更名來屬有遼景宗乾陵鎮一閭陽衡家

  大斧山北川

  懿州寧昌軍節度使遼嘗更軍名慶懿又為廣順復更今名金因之先𨽻咸平府泰和末來屬領縣二大定六年罷川州以宜民同昌二縣來屬承安二年復以二縣𨽻川州泰和四年罷川州以宜民𨽻興中同昌𨽻義州順安 靈山本渤海靈峰縣地

  興中府散下本遼霸州彰武軍興宗重熙十一年升為府更今名金因之領縣四鎮三興中本唐栁城地鎮一黔城永德遼安徳州化平軍安德縣金大定七年更今名鎮一阜安興城遼嚴州保肅軍縣金皇統三年廢州隸錦州宜民遼川州長寧軍會同中嘗名白川州天禄五年去白字金初因之與同昌縣皆𨽻焉大定六年降為宜民縣𨽻懿州承安二年復置川州改徽川寨為徽川縣為懿州支郡泰和四年罷州及徽川縣來屬鎮一咸康遼縣也金初廢為鎮

  建州保靖軍刺史遼初名軍曰武寧後更金因之領縣一永霸本唐昌黎縣地

  全州盤安軍節度使承安二年置改和錫務為靖封縣案方輿紀要云尋廢靖封縣以盧川縣屬臨潢府金史不言靖封之廢謹附識黑河舖為盧川縣撥北京三韓縣拉呼等五明安以𨽻焉貞祐二年嘗僑置於薊州領縣一安豐承安元年改豐州舖為安豐縣𨽻臨潢府三年置全州盤安軍節度使治

  臨潢府總管府遼為上京金初因之天眷元年改為北京天徳二年改北京為臨潢府路以北京路都轉運司為臨潢府路轉運司三年罷貞元元年以大定府為北京後但置北京臨潢路提刑司大定後罷路併入大定府路貞祐二年嘗僑置於平州領縣五堡三十七大定間二十四後增臨潢長泰 盧川承安二年以黒河舖升𨽻全州後復來屬寧塞泰和元年置長寧遼永州永昌軍縣金天輔七年嘗置節度使皇統三年廢州來屬

  慶州元寧軍刺史境内有祖州天㑹八年改為奉州皇統三年廢境内有遼懐州舊置奉陵軍天㑹八年更為奉徳軍皇統三年廢領縣一舊有孝安縣天㑹八年改為慶民縣皇統三年廢朔平有𣙜塲務 案遼史地理志慶州領元徳孝安二縣金史言廢孝安而不及元德據方輿紀要云改置朔平縣廢元徳縣入焉當以方輿紀要為是謹附識

  興州寧朔軍節度使本遼北安州興化軍興化縣金承安五年升為興州置節度軍名寧朔改利民寨為利民縣撥宻齊顯河圖們必罕寧江蘇瑪拉三明安𨽻焉貞祐二年僑置於宻雲縣領縣二又有利民縣承安五年以利民寨升泰和四年廢興化倚遼舊縣金皇統三年䧏興化軍置𨽻大定府承安五年建興州於縣為倚郭宜興本興化縣白檀鎮泰和三年升為縣

  泰州昌徳軍節度使遼時本契丹二十部族牧地海陵正隆間置昌德軍𨽻上京大定二十五年罷之承安三年復置於長春縣以舊泰州為金安縣𨽻焉領縣一舊有金安縣承安三年置尋廢堡十九長春遼長春州韶陽軍金天徳二年降為縣𨽻肇州承安三年來屬

  西京路府二領節鎮七刺郡八縣四十鎮九

  大同府西京留守司遼西京大同府金因之皇統元年以燕京路𨽻尚書省西京及山後諸部族𨽻元帥府舊置兵馬都部署司天徳二年改置本路都總管府後更置留守司置轉運司及中部西京路提刑司領縣七鎮三大同倚遼析雲中置鎮一奉義雲中晉舊縣宣寧遼徳州昭聖軍宣德縣金大定八年更名鎮一窟龍城懐安晉故縣天城遼析雲中置白登本名長清大定七年更懐仁遼析雲中置金貞祐二年升為雲州鎮一安七疃

  豐州天徳軍節度使遼嘗更軍名應天尋復金因之皇統九年升為天徳總管府置西北路招討司以天徳尹兼領之大定元年降為天徳軍節度使兼豐州管内觀察使以元管部族直薩軍馬公事並𨽻西南路招討司領縣一鎮一富民晉舊名鎮一振武

  𢎞州刺史遼名軍曰博寧本襄隂村統和中建金初置保寧軍後廢軍領縣二鎮二襄隂倚本名永寧大定七年改順聖本安塞軍故地遼應歴中置金因之鎮二陽門貞祐二年升為縣大羅

  浄州刺史大定十八年以天山縣升為豐州支郡刺史兼權機察領縣一天山舊為𣙜場 --(『相連大定十八年置為倚郭

  桓州威逺軍節度使軍兵𨽻西北路招討司明昌七年改置刺史領縣一清塞倚明昌四年以罷録事司置

  撫州鎮寧軍節度使遼秦國大長公主建為州金明昌三年復置刺史為桓州支郡治柔逺四年置司候司承安二年陞為節鎮軍名鎮寧撥西北路招討司所管宻齊顯必喇温都必喇納琳卓果斯桑噶錫徳琿四明安以𨽻之領縣四柔遠倚大定十年置於燕子城𨽻宣德州明昌三年來屬集寧明昌三年以春市塲置豐利明昌四年以泥濼置威寧承安二年以新城鎮置

  德興府遼奉聖州武定軍節度金初因之大安元年升為府名德興領縣六鎮一德興倚舊名永興縣大安元年更名媯川本晉媯州遼嘗名汗州縣舊曰懐戎更名懐來金明昌六年更今名縉山遼儒州縉陽軍縣金皇統元年廢州來屬崇慶元年升為鎮州 案方輿紀要延慶州注云皇統初州廢崇慶初復置鎮州旋廢縉山廢縣注云金州廢縣屬徳興府金史未晰謹附識鎮一永安望雲本望雲川地遼主嘗居號曰御莊後改為縣金因之礬山晉故縣金初𨽻𢎞州明昌三年來屬龍門晉縣金初𨽻𢎞州後來屬明昌三年割𨽻宣徳州

  昌州天輔七年降為建昌縣𨽻桓州明昌七年以狗濼復置𨽻撫州案方輿紀要云明昌七年復置昌州屬德興府與金史異謹附識後來屬領縣一寶山

  宣德州刺史遼改晉武州為歸化州雄武軍金大定七年更為宣化州八年復更為宣德領縣二宣德舊文徳縣大定三十九年更名宣平承安二年以大新鎮置以北邉用兵嘗駐此地

  朔州順義軍節度使貞祐三年七月嘗割朔州廣武縣𨽻代州領縣二鄯陽晉故縣馬邑晉故縣金貞祐二年升為固州武州邉下刺史大定前仍置宣威軍領縣一寧逺晉故縣應州彰國軍節度使領縣三金城晉故縣山隂本名河隂大定七年以與鄭州屬縣同故更焉貞祐二年升為忠州渾源晉縣金貞祐二年升為渾源州 案元史地理志云升為渾源州仍置渾源縣金史未詳謹附識

  蔚州忠順軍節度使遼嘗更為武安軍尋復領縣五靈仙 廣靈亦作陵遼統和三年析靈仙置靈邱晉縣金貞祐二年升為成州四年割為代州支郡定安晉縣金貞祐二年升為定安州飛狐晉縣

  雲内州開逺軍節度使天㑹七年徙奚第一第三部來戍領縣二鎮一柔服 鎮一寧仁舊縣也大定後廢為鎮雲川本哈逹罕後升為裕民縣皇統元年復廢為哈逹罕大定二十九年復升更今名

  寧邉州刺史金初置鎮西軍貞祐三年𨽻嵐州四年二月升為防禦領縣一寧邉正隆三年置

  東勝州邉下刺史金初置武興軍領縣一鎮一東勝 鎮一寧化

  中都路遼太宗會同元年為南京開泰元年號燕京金貞元元年定都以燕乃列國之名不當為京師號遂改為中都府一領節鎮三刺郡九縣四十九鎮七

  大興府遼南京府曰幽都仍號盧龍軍開泰元年更為永安析津府金天㑹七年析河北為東西路時屬河北東路貞元元年更今名領縣十鎮一大興倚遼名析津貞元二年更今名鎮一廣陽宛平倚本晉幽都縣遼開泰二年改安次晉舊名漷隂遼太宗太平中以漷隂村置永清晉舊名 案方輿紀要云永清縣宋初為霸州治景祐二年并入文安縣金復置金史未詳謹附識寶坻本新倉鎮大定十二年置以香河縣近民附之承安三年升置盈州為大興府支郡以香河武清𨽻焉尋廢州香河遼以武清縣之孫村置昌平 武清晉縣良鄉

  通州刺史天徳三年升潞縣置以三河𨽻焉興定二年升為防禦領縣二潞晉縣三河晉縣

  薊州刺史遼置上武軍案遼史地理志上作尚謹附識領縣五舊有永濟縣大定二十七年以永濟務置未詳何年廢又有黎豁縣廢置皆未詳鎮二漁陽遵化遼景州淸安軍鎮一石門豐潤泰和間置 案續輿地考云本玉田縣之永濟務金升為豐潤縣金史未詳謹附識玉田 鎮一韓城平峪大定二十七年以漁陽縣大王鎮升

  易州刺史遼置髙陽軍領縣二易 淶水

  涿州刺史遼為永泰軍領縣五鎮一范陽倚晉縣鎮一政滿固安晉縣新城 定興大定六年以范陽縣黄村置割淶水易縣近民屬之奉先大定二十九年置萬寧縣以奉山陵明昌二年更今名案續輿地考云金析良鄉宛平范陽三縣地置萬寧縣金史未詳謹附識

  順州刺史遼置歸化軍領縣二温陽舊名懐柔明昌六年更名宻雲遼檀州武威軍

  平州興平軍節度使遼為遼興軍金天輔七年以燕西地與宋遂以平州為南京以錢帛司為三司天會四年復為平州嘗置軍帥司十年徙軍帥司治遼陽府後置轉運司貞元元年以轉運司併𨽻中都路貞祐二年置東面經略司尋罷領縣五鎮一盧龍撫寧本新安鎮大定二十九年置海山本漢海陽故城遼以所俘望都縣民置故名望都金大定七年更名遷安本漢令支縣故城遼以所俘安喜縣民置因名安喜金大定七年更今名鎮一建昌昌黎遼營州鄰海軍以所俘定州民置廣寧縣金皇統二年䧏州來屬太定二十九年以與廣寧府重故更名

  灤州刺史本黄洛故城遼為永安軍金天輔七年因置節度使領縣四鎮二義豐石城 鎮一榛子馬城樂亭案方輿紀要樂亭縣大定末置金史未載謹附識鎮一新橋

  雄州天㑹七年置永定軍節度使賜名易陽郡𨽻河北東路貞元二年來屬領縣三歸信 案方輿紀要金并遼涿州所領之歸義縣入歸信為雄州治金史未詳謹附識容城泰和八年割𨽻安州貞祐三年𨽻安肅州保定宋保定軍後廢為縣 案宋史地理志本涿州新鎮地太平興國六年置平戎軍景徳初改保定軍宣和七年降為保定縣屬莫州方輿紀要云宋屬莫州金屬雄州金史未晰謹附識

  霸州刺史遼益津郡𨽻河北東路金貞元二年來屬領縣四益津倚大定二十九年剏置文安 大成 信安金初因宋為信安軍大定七年降為信安縣𨽻霸州宣宗元光元年升為鎮安府

  保州順天軍節度使宋舊軍事金天㑹七年置順天軍節度使𨽻河北東路貞祐二年來屬海陵賜名清苑郡領縣二清苑倚宋名保寨金大定十六年更滿城大定二十八年以清苑縣塔院村置

  安州刺史宋順安軍治髙陽金天㑹七年陞為安州𨽻河北東路後置髙陽軍大定二十八年徙治葛城因升葛城為縣作倚郭泰和四年改混泥城為渥城縣來屬八年移州治於渥城以葛城為屬縣領縣三渥城倚泰和四年置葛城大定二十八年置髙陽泰和八年改𨽻莫州尋復故

  遂州刺史宋廣信軍金天㑹七年改為遂州𨽻河北東路貞元二年來屬號龍山郡泰和四年廢為遂城縣𨽻保州貞祐二年復置州領縣一遂城

  安肅州刺史宋安肅軍金天㑹七年升為徐州軍如舊𨽻河北東路貞元二年來屬天徳三年改為安肅州軍名徐郡軍大定後降為刺郡廢軍領縣一安肅按金初州郡志雄霸保安遂安肅六州皆𨽻廣寧府太宗紀載天㑹七年分河北為東西路則𨽻河北東路豈以平州為南京之後以六州𨽻廣寧也不然則州郡志誤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二

  州郡

  南京路 河北東路 河北西路山東東路 山東西路

  南京路金初曰汴京貞元元年更號南京府三領節鎮三防禦八刺郡八縣一百八鎮九十八

  開封府留守司留守帶本府尹兼本路兵馬都總管天德二年罷行臺尚書省置轉運司提刑司尋置統軍司領縣十五鎮十五開封東附郭鎮一延嘉祥符西附郭鎮三陳橋八角郭橋陽武 通許宋名咸平金大定二十九年以與咸平府重更名泰康鎮一崔橋中牟 鎮四嗣田陽武萬勝白沙宋雍丘縣杞國也金正隆後更今名鎮一圍城鄢陵 鎮一馬棚橋尉氏 鎮二朱家曲宋樓扶溝 鎮二建雄義店舊有赤倉頭陳留 延津貞祐三年升為延州 按河南通志貞祐三年升為延州尋廢州復置縣謹附識洧川貞祐二年置惠民倉興定二年以尉氏縣之宋樓鎮升長垣封邱

  睢州刺史宋拱州保慶軍金初猶稱拱州天德三年更名領縣三鎮一襄邑 鎮一重華考城宋𨽻南京金正隆前𨽻曹州復來屬柘城

  歸徳府㪚中宣武軍故宋州宋南京應天府河南郡歸徳軍金初置宣武軍領縣六鎮四睢陽宋名宋城金承安五年更名鎮一葛驛寜陵大定二十二年徙於汴河堤南古城下邑按續輿地考金改下邑為夏邑省志亦云當作夏邑為是謹附識鎮一會亭虞城 榖熟 鎮二營城洛場楚邱金初𨽻曹州海陵後來屬興定元年以限河不便改𨽻單州

  單州刺史宋碭郡金貞祐四年升為防禦興定五年置招撫司以安集河北遺黎領縣四單父 成武 魚臺 碭山興定元年以限河不便改𨽻歸徳府

  壽州刺史宋𨽻壽春府金貞元元年來屬泰和六年升為防禦領縣二鎮一下蔡 䝉城宋𨽻亳州金初來屬鎮一䝉館

  陜州防禦使宋陜郡保平軍節度金皇統二年降為防禦貞祐二年升為節鎮領縣四鎮七陜鎮一石壕靈寳 鎮二乾壕闗束湖城 鎮二三門集津閿鄉 鎮二張店故鎮舊又有曹張鎮恐誤

  鄧州武勝軍節度使宋南陽郡嘗置𣙜埸領縣三按元史地理志金舊領穰城南陽内鄉浙川順陽五縣據續輿地考云金省浙川縣入内鄉河南通志云金省順陽縣為鎮盖元志誤也謹附識鎮六穰城鎮四順陽新野穰東板橋南陽按元史地理志云金升南陽縣為申州續與地考云金初置陽管縣後始置鎮平縣屬申州金史皆不載謹附識鎮一張村内鄉 鎮一峽口

  唐州刺史宋淮安郡嘗置𣙜場領縣四鎮四泌陽鎮一明陽比陽 鎮一羊棚湖陽貞祐元年廢鎮一羅集桐栢大定十年始置正官興定五年廢鎮一許封大定二十八年命規措界壕于唐鄧間

  裕州本方城縣泰和八年升置以方城縣為倚郭割汝州葉縣許州舞陽𨽻焉領縣三鎮四方城鎮一平臺本𨽻汝州泰和八年來屬鎮一臨墳舞陽本𨽻許州泰和八年來屬鎮二吳城北舞河南府㪚中宋西京河南府雒陽郡初置德昌軍金興定元年升為中京府曰金昌領縣九正隆郡志有壽安縣紀録皆無鎮四洛陽 按宋史地理志河南府治河南縣河南通志云金正隆二年省河南入洛陽謹附識鎮一龍門沔池按元史地理志云金升為韶州謹附識登封 孟津貞祐三年升為淘州十二月復為縣鎮一長泉舊有河清鎮後廢芝田宋名永安金貞元元年更名新安 偃師 鎮一緱氏宜陽按河南通志云金改夀安縣為宜陽縣謹附識 鎮一洛口

  嵩州刺史舊名順州天徳三年更名領縣四按元史地理志云金領伊陽福昌二縣與金史異謹附識鎮四伊陽宋𨽻河南府鎮一鳴臯舊有伊鎮後廢永寜宋𨽻河南府金正隆六年以前寄治於府後即鎮為縣鎮一府店福昌宋𨽻河南府鎮二韓城三鄉長水宋𨽻河南府

  汝州刺史宋臨汝郡陸海軍節度金初為刺郡貞祐三年八月升為防禦領縣四鎮二梁 郟城宋𨽻許州按宋史地理志改汝州郟城縣為郟縣𨽻許州盖金復為郟城縣來𨽻謹附識鎮一黄道魯山 寳豐 鎮一汝南

  許州昌武軍節度使宋潁昌府許昌郡忠武軍領縣五鎮七長社鎮二許由椹澗郾城 鎮二駝口新寨長葛 臨潁 鎮二合流繁城襄城本𨽻汝州泰和七年來屬鎮一潁橋

  鈞州刺史舊陽翟縣偽齊升為潁順軍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仍名潁順二十四年更今名領縣二鎮一陽翟新鄭宋𨽻鄭州鎮一郭店

  亳州防禦使宋譙郡集慶軍𨽻揚 --(『相連州金貞祐三年升為節鎮軍名集慶領縣五鎮五舊有福寜馬頭二鎮鎮一雙溝鹿邑鎮一鄲城衛真 鎮一谷陽城父  鎮一酇陽永城興定

  〈五年升為永州以下邑碭山酇縣𨽻焉鎮一保安

  陳州防禦使宋淮寜府淮陽郡鎮安軍領縣五鎮二宛丘 項城 南頓 鎮一殄冦商水本激水宋避宣祖諱改西華鎮一長平

  蔡州防禦使宋汝南郡淮康軍金泰和八年升為節度軍曰鎮南嘗置𣙜場 --(『相連領縣六鎮二汝陽 鎮一保城遂平 上蔡 西平 確山 鎮一毛宗平輿

  息州本新息縣泰和八年升為息州以新息為倚郭割真陽褒信新蔡𨽻焉為蔡州支郡領縣四鎮一新息鎮一王務真陽本𨽻蔡州泰和八年來屬褒信本𨽻蔡州泰和八年來屬新蔡本𨽻蔡州泰和八年來屬

  鄭州防禦使宋滎陽郡奉寧軍節度領縣七鎮三管城倚貞祐四年更名故市滎陽  鎮二大騩鏁水河隂 原武鎮一陳橋汜水 滎澤

  潁州防禦使宋順昌府汝隂郡嘗置𣙜場金正隆四年罷𣙜場 --(『相連領縣四鎮十一舊有萬善鎮後廢汝隂潁上元光二年改𨽻壽州鎮十永寜漕口王家市櫟頭永清椒陂正陽江陂界溝斤溝泰和 沈丘鎮一永安

  宿州防禦使宋符離郡保静軍節度𨽻揚 --(『相連州金初𨽻山東西路大定六年來屬貞祐三年升為節鎮軍曰保静領縣四鎮八舊有荆山鎮符離鎮三曲溝符離黄團臨涣 鎮三栁子鄲澤桐墟靈璧宋元祐元年置鎮一西固 鎮一静安

  泗州防禦使宋臨淮郡金正隆四年正月罷鳯翔府唐鄧潁蔡鞏洮等州并膠西縣諸𣙜場 --(『相連但置𣙜場 --(『相連於泗州先𨽻山東西路大定六年來屬領縣四鎮六淮平舊盱眙縣明昌六年以宋有盱眙軍故更 鎮二千仙通海臨淮 鎮四安河吳城青陽翟家灣睢寜興定二年以宿遷縣之古城置又有淮濱興定二年以桃園置元光二年廢河北東路天會七年析河北為東西路各置本路兵馬都總管府一節鎮二防禦一刺郡五縣三十鎮三十八

  河間府總管府瀛海軍宋河間郡瀛海軍金天會七年置總管府正隆間升為次府置瀛州瀛海軍節度使兼總管置轉運司後復置總管府河北東西大名等路提刑司領縣二鎮三河間鎮三䇿城永寜北林肅寜

  蠡州刺史宋永寜軍金天會七年升為寜州博野郡軍天德三年更為蠡州領縣一鎮一博野鎮一新橋莫州刺史宋文安郡軍防禦治任丘金貞祐二年降為鄚亭縣領縣一鎮一任丘 鎮一長豐

  獻州刺史本樂壽縣天會七年升為壽州天德三年更今名領縣二鎮十樂壽交河大定七年以石家圈置鎮十景城南大樹劉觧槐家参軍貫河北望夾灘䇿河沙渦

  冀州宋信都郡金天會七年仍舊置安武軍節度使領縣五鎮六信都鎮一來逺後廢南宫 鎮三唐陽後増寜化七公二鎮衡水 〉 鎮一觀津後廢棗強 鎮一廣川後廢

  深州刺史宋饒陽郡防禦金初為刺郡領縣五鎮一静安鎮一下博束鹿 武強 饒陽 安平

  清州宋乾寧郡軍金天會七年以守邊置防禦領縣三鎮一會川本名乾寧貞元元年更名鎮一范橋興濟本𨽻滄州大定六年來屬靖海明昌四年以清州窩子口置

  滄州横海軍按元史地理志作臨海軍謹附識節度使宋景城郡金貞元二年來屬領縣五鎮十一清池 鎮五長蘆新饒安舊饒安乾符郭疃舊有郭橋後廢無棣 鎮一分水鹽山 鎮四海豐海潤後増利豐撲頭二鎮南皮 鎮一馬明樂陵舊有㑹寧河永利東中三鎮後廢

  景州刺史宋永静軍同下州治東光金初升為景州貞元二年來屬大安間避章廟諱更為觀州領縣六鎮四東光鎮一建橋阜城 將陵 呉橋按續輿地考云金於將陵縣之吳川鎮置縣金史未詳謹附識宋𨽻冀州寜津按續輿地考云本保安鎮金置寜津縣金史未詳謹附識鎮三西保安廣平會津

  河北西路天會七年析為西路府三節鎮二防禦二刺郡五縣六十一鎮三十三

  具定府總管府成德軍宋常山郡鎮州成德軍節度金正隆間依舊次府置本路兵馬都總管府轉運司領縣九鎮三真定槀城 平山 欒城 獲鹿興定三年升為鎮寜州權河北西路以經略使武仙駐馬行唐 鎮二嘉祐北鎮舊有行臺新年二鎮後廢阜平明昌四年以北鎮置靈壽 鎮一慈谷元氏

  威州刺史天會七年以井陘縣升置陘山郡軍後為刺史領縣一井陘

  沃州刺史宋徽宗升為慶源府趙郡慶源軍治平棘金天會七年改為趙州天德三年更為沃州葢取水沃火之義軍曰趙郡軍後廢軍領縣七鎮一平棘臨城高邑 贊皇 寜晉 鎮一奉城栢鄉 隆平

  邢州安國軍節度使宋信德府鉅鹿郡安國軍節度金天會七年降為邢州仍置安國軍節度領縣八鎮四邢臺 唐山按宋史地理志無唐山縣據方輿紀要云本栢人縣唐元宗天寳初改為堯山縣宋因之金改為唐山金史未詳謹附識内丘 平鄉 鎮一道武 鎮一新店沙河 鎮一綦村南和 鉅鹿 鎮一團城

  洺州防禦使宋廣平郡治永年金天會七年以守邊置防禦領縣九鎮四永年 鎮一西臨洺廣平本魏縣金大定七年更宗城按宋志宗城縣屬大名府當是金時改屬洺州金史未詳謹附識新安 成安肥鄉 鎮一新安雞澤 曲周 鎮二平恩白家灘洺水按方

  〈輿紀要云宋初置洺水縣尋廢金復置金史未詳謹附識

  彰德府㪚下宋相州鄴郡彰德軍節度治安陽金天會七年仍置彰德軍節度明昌三年升為府以軍為名領縣五鎮五安陽鎮三天祐永和豐樂林慮舊林慮鎮貞祐三年升為林州置元帥府興定三年升為節鎮以安陽縣水治村為輔巖縣𨽻焉湯隂 鎮一鶴璧臨漳 鎮一鄴鎮輔巖本水治村興定三年置

  磁州刺史宋滏陽郡金初置滏陽郡軍領縣三鎮八滏陽 鎮四臺城觀城昭德後廢二祖増臨水鎮武安 鎮一固鎮邯鄲鎮三大趙北陽邑城士民須知惟有邯山鎮

  中山府宋府金天會七年降為定州博陵郡定武軍節度使後復為府領縣七鎮二安喜新樂 無極 永平貞祐二年升為完州 按續輿地考云北平縣宋升北平軍金更永平縣金史未詳謹附識慶都按方輿紀要本望都縣金改為慶都縣金史未詳謹附識曲陽鎮一龍泉 鎮一軍城

  祁州刺史宋蒲隂郡金初置蒲隂郡軍領縣三蒲隂鼓城 深澤

  濬州防禦使宋大邳郡通利軍又改平川軍金天會七年以邉境置防禦使皇統八年嫌與宗雋音同更為通州天德三年復領縣二鎮二黎陽  鎮二衛橋淇門

  衛州河平軍節度使宋汲郡金天會七年置防禦使明昌三年升為河平軍節度治汲縣以滑州為支郡大定二十六年以避河患徙於共城二十八年復舊治貞祐三年徙治於宜村新城以胙城為倚郭領縣五鎮二汲 新鄉 蘇門本共城大定二十九年改為河平避顯宗諱也明昌三年又改今名貞祐三年升為輝州興定四年置山陽縣𨽻焉鎮一早生獲嘉 鎮一大寜胙城本𨽻南京海陵時割𨽻滑州泰和七年復𨽻南京八年以限河來屬貞祐三年為衛州倚郭增置主簿興定四年以修武縣重泉村置縣來𨽻

  滑州刺史宋靈河郡武成軍本南京屬郡金大定六年割𨽻大名府領縣二鎮二白馬 鎮二衛内武城内黄本𨽻大名府大定六年來屬

  山東東路為京東東路治益都府二節鎮二防禦二刺郡七縣五十三鎮八十三

  益都府總管府宋鎮海軍金初仍舊置軍置南青州節度使後升為總管府置轉運司大定八年置山東東西路統軍司領縣七鎮三益都 臨胊 穆陵貞祐四年升臨朐之穆陵置壽光 鎮一廣陵有鹽場 --(『相連)〉博興 鎮二博昌淳化臨淄樂安按山東通志云今改千乗縣為樂安縣謹附識鎮四新鎮高家港清河王家

  濰州刺史領縣三鎮一北海鎮一固底昌邑 昌樂

  濵州刺史宋軍事領縣四鎮十渤海 鎮五豐國寜海濵海蒲臺安平利津明昌三年以永和鎮升置蒲臺按宋朝事實云省蒲臺縣入渤海縣當是金時復置謹附識鎮二安定合波霑化本名招安明昌六年更鎮三永豐永阜永利

  沂州防禦使宋琅邪郡領縣二鎮三臨沂鎮三長任向城利城

  宻州宋為宻州高宻郡安化軍節度領縣四鎮七諸城鎮三普慶信陽草橋安丘 鎮一李文高宻 膠西 鎮三張倉梁鄉陳村

  海州刺史領縣五鎮四朐山 贛榆本懐仁大定七年更鎮二荻水臨洪東海 漣水本漣水軍皇統二年降為縣來屬鎮二太平金城按金志海州領縣五而所列止有朐山贛榆東海漣水四縣考宋元二史地理志海州並有沭陽縣續輿地考云金海州領胊山贛榆東海漣水沭陽五縣葢金志脱去沭陽字也謹附識

  莒州刺史本城陽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城陽州二十四年更今名領縣三鎮二莒 日照按山東通志哲宗元祐二年置日照鎮屬宻州金升為縣來屬謹附識鎮一濤洛沂水 鎮一沂安舊有扶溝洛鎮二鎮後廢

  棣州防禦使宋安樂郡領縣三鎮九厭次 鎮五清河歸化達多永利脂角陽信 鎮二欽風西界商河 鎮二歸仁官口

  濟南府㪚上宋齊州濟南郡初置興德軍節度使後置尹置山東東西路提刑司領縣七鎮二十九歴城 鎮六盤水中宫老僧口上洛口王舎人店遑墻臨邑 鎮三新鎮安肅新市齊河按山東通志云宋于禹城縣之耿濟鎮改置齊河鎮金大定八年升鎮為齊河縣謹附識鎮三晏城劉宏新孫耿章丘 鎮四普濟延安臨濟明水禹城 鎮三新安仁水寨黎濟寨長清鎮六赤荘莒鎮李家莊歸德豐濟隂河濟陽按山東通志云金天會七年始割章丘之標竿鎮及臨邑之故著縣置濟陽縣謹附識鎮四回河曲提舊孫耿仁豐

  淄州刺史宋淄川郡軍領縣四鎮六淄川鎮三金嶺張店顔袖店長山 鄒平 鎮三淄鄉介東孫家嶺舊有崖店鎮後廢 按山東通志云金明昌中於鄒平之巖口置齊東鎮又云哀宗天興二年以唐青城鎮為青城縣尋廢謹附識高苑

  萊州定海軍節度使宋東萊郡領縣五鎮一掖萊陽 鎮一衡村舊有海倉西由移風三鎮即墨 膠水 招逺按山東通志云金天㑹中於掖縣之羅峯鎮置招逺縣謹附識

  登州刺史宋東牟郡領縣四鎮二蓬萊 福山按山東通志云金于唐兩山鎮置福山縣謹附識鎮一孫大川 鎮一馬亭棲霞按山東通志云金明昌中始於陽疃鎮置棲霞縣謹附識

  寜海州刺史本寜海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按山東通志云金明昌中于牟平縣置寧海軍後改軍為州謹附識領縣二鎮二牟平 鎮一湯泉文登鎮一温水

  山東西路府一領節鎮二防禦二刺郡五縣三十七鎮四十八

  東平府天平軍節度使宋東平郡舊鄆州後以府尹兼總管置轉運司領縣六鎮十九須城 東阿 鎮五景德木仁闗山銅城陽劉陽糓 鎮二樂安定水汶上本名中都貞元元年更為汶陽泰和八年更今名鎮一柴城壽張大定七年河水壊城遷竹口鎮十九年復舊治鎮一竹口平隂 鎮十但歡安寜寜鄉翔鸞固留滑口廣里石横澄空傅家岸

  濟州刺史宋濟陽郡舊治鉅野金天德二年徙治任城縣分鉅野之民𨽻嘉祥鄆城金鄉三縣領縣四鎮二任城鎮一魯橋金鄉 鎮一昌邑嘉祥舊有合來山口二鎮後廢 按山東通志云金皇統中析鉅野山口鎮置嘉祥縣謹附識鄆城大定六年徙治盤溝村以避河决徐州武寜軍節度使宋彭城郡金貞祐三年改棣河南路領縣三鎮五彭城鎮三吕梁利國下唐又有厥堌鎮元光二年升為永固縣 鎮二白土安民舊有晉城雙溝二鎮

  邳州刺史宋淮陽軍金貞祐三年改𨽻河南路領縣三下邳 蘭陵本承縣明昌六年更名貞祐四年徙治上婁村 按山東通志云金明昌初改唐承縣為蘭陵縣興定中置嶧州治此謹附識宿遷元光二年廢

  滕州刺史宋滕陽軍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滕陽州二十四年更今名貞祐三年為兖州支郡領縣三鎮一滕舊名滕陽大定二十四年更 鎮一陶陽宋棣泰寜軍

  博州防禦使宋博平郡領縣五鎮十一聊城鎮二王館武水堂邑 鎮二回河侯固博平 鎮一博平茌平按東昌府志云唐省茌平入聊城縣宋因之金天㑹中復置謹附識鎮二廣平興利高唐 鎮四固河齊城靈城夾灘

  兖州泰定軍節度使宋襲慶府魯郡舊名泰寜軍金大定十九年更領縣四嵫陽本瑕丘曲阜宋名仙源 按山東通志云金天會中復名曲阜謹附識泗水 寜陽舊名龔縣大定二十九年以避顯宗諱改

  泰安州刺史本泰安軍大定二十二年升領縣三鎮二奉符鎮二太平静封萊蕪 新泰

  德州防禦使宋平原郡軍領縣三鎮七安德 鎮四磁博嚮化盤河德安平原 鎮一水務德平 鎮二懷仁孔家鎮

  曹州刺史宋興仁府濟隂郡彰信軍本𨽻南京金泰和八年來屬大定八年城為河所没遷州治於古乗氏縣領縣三鎮一濟隂鎮一濮水定陶本宋廣濟軍神宗熙寜間廢為定陶縣東明初避南京後避河患徙河北寃句故地後以故縣為蘭陽儀封有舊東明城 按元史地理志汴梁路有蘭陽儀封二縣河南通志蘭陽縣注云金析東明六鄉為縣取其首鄉曰蘭陽以為名儀封縣注云漢為東昏縣地後魏為孝陽縣北齊廢金復置改曰儀封縣與金史以故縣為蘭陽儀封之説正合是曹州所領當增入蘭陽儀封為五縣謹附識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二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三

  州郡

  大名府路 河東北路 河東南路 京兆府路 鳯翔路 鄜延路 慶原路 臨洮路

  大名府路宋北京魏郡府一領刺郡三縣二十鎮二十二金貞祐二年十月置行尚書省

  大名府天雄軍案府志云金貞祐二年改武安軍金史未詳謹附識舊有㪚府先置統軍司天徳二年罷以其所轄民户分𨽻旁近總管府正隆二年升為總管府附近十二明安皆𨽻焉兼漕河事領縣十鎮十三舊有栁林𠉀固二鎮大名鎮一 元城鎮二安定安賢魏縣 冠氏 鎮四普通清水博寧桑橋南樂案宋史地

  〈理志南樂朝城二縣並以崇寧四年改屬澶州金時盖自澶州還属大名耳金史未詳謹附識鎮一南樂館陶 鎮一館陶夏津 鎮一孫生朝城 鎮一韓張清平鎮一清平 鎮一馬橋

  恩州刺史宋清河郡軍事治清河今治厯亭領縣四鎮六厯亭鎮四漳南新安樂舊安樂王杲武城 鎮一武城清河臨清 鎮一曹仁

  濮州刺史宋濮陽郡領縣二鎮三鄄城鎮二臨濮雷澤皆舊縣貞元二年為鎮 鎮一定安

  開州刺史宋開徳府澶淵郡鎮寧軍節度降為澶州金皇統四年復更今名領縣四鎮一濮陽清豐 觀城 鎮一武鄉長垣本𨽻南京泰和八年以限河不便來属

  河東北路宋河東路金天會六年析河東為南北路各置兵馬都總管府一領節鎮三刺郡九縣三十九鎮四十堡十寨八

  太原府上武勇軍宋太原郡河東軍節度金初依舊為次府復名并州太原郡河東軍總管府置轉運司領縣十一鎮八陽曲 案山西通志云大定間割榆次之西北鄉属焉金史未詳謹附識鎮五陽曲百井赤塘闗天門闗陵井驛太谷案山西通志云興定四年於清源置晉州以太谷𨽻焉金史未詳謹附識平晉貞祐四年廢興定元年復置鎮二晉寧晉祠清源 徐溝本清源縣之徐溝鎮大定二十九年升 案山西通志云興定四年改𨽻晉州金史未詳謹附識榆次祈案山西通志云貞祐中以尚書左丞胥鼎議於縣東國栢鎮置州縣属焉州尋廢興定中𨽻晉州金史未詳謹附識鎮一圑栢文水 交城 興定中升為州聴綘州元帥府節制置刺史尋復壽陽興定二年嘗割𨽻平定州

  晉州興定四年以壽陽縣西張寨置

  忻州刺史舊定襄郡軍領縣二鎮四秀容 鎮四忻口雲内徙合石嶺定襄

  平定州刺史本宋平定軍金大定二年升為州興定二年為防禦十一月復降為刺郡領縣二鎮三平定𠋣鎮二承天東百井樂平興定四年升為臯州鎮一净陽

  汾州宋西河郡軍事金天會六年置汾陽軍節度使後又置河東南北路提刑司領縣五鎮二西河 鎮一郭柵孝義 介休 鎮一洪山平遥 靈石貞祐三年割𨽻霍州四年復來屬

  石州舊昌化軍刺史興定五年復𨽻晉陽從郭文振之請也領縣六鎮四離石鎮一石窟方山貞祐四年徙治於積翠山孟門宋𨽻晉寧軍金明昌六年復鎮二吳保天澤溫泉貞祐四年改𨽻汾州臨泉宋𨽻晉寧軍 案元史地理志金名臨水縣謹附識鎮一克眀寧鄉舊名平夷明昌六年更葭州刺史本晉寧軍貞元元年𨽻汾州大定二十二年升為晉寧州二十四年更今名在黄河西興定二年以河東殘破改𨽻延安府案元一統志云葭州金初為夏人所踐皇統三年復立軍治後為州領通秦彌川太和建寧吳堡凡五縣考五縣多宋時堡砦疑金末並升為縣謹附識領寨八堡九神泉寨永祚堡烏龍寨康定堡寧河寨寧河堡太和寨神木寨通秦寨彌川寨䕶川堡強川堡清川堡通秦寨通秦堡晉安堡吳堡寨已上皆在黄河西臨西夏界

  代州宋鴈門郡防禦金天㑹六年置震武軍節度使貞祐二年僑置西面經畧司尋罷領縣五鎮十三鴈門鎮三鴈門西陘胡谷 鎮一樓板五臺貞祐四年升為臺州鎮二石觜廣武貞祐三年來属繁畤貞祐三年升為堅州鎮七茹越大石義興麻谷瓶形梅迴寳興隩州本宋火山軍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火山州後更今名興定二年改𨽻嵐州四年以殘破徙治於黄河灘許父寨領縣一鎮一河曲貞元元年置鎮一鄴鎮

  寧化州刺史本寧化軍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領縣一鎮一寧化 鎮一窟谷

  嵐州宋樓煩郡軍事金天會六年置鎮西節度使領縣三鎮四宜芳 鎮一飛鳶合河案元史地理志合河金升興州𨽻太原路謹附識鎮三合河津乳浪塩院渡樓煩

  岢嵐州刺史本宋岢嵐軍金大定二十二年為州貞祐三年升為防禦四年升為節鎮尋復為防禦領縣一堡一嵐谷 堡一寒光

  保徳州刺史本宋保徳軍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元光元年升為防禦領縣一保德大定十一年置

  管州刺史本宋憲州静樂郡金天徳三年更興定三年升為防禦領縣一静樂

  河東南路府二節鎮三防禦一刺郡六縣六十九鎮三十闗六

  平陽府宋平陽郡建雄軍節度本晉州初為次府置建雄軍節度使金天會六年升總管府置轉運司興定二年以殘破降為㪚府領縣十鎮一臨汾天會六年定臨汾為次赤餘並次畿置丞簿尉各一襄陵鎮一故闗洪洞 趙城 霍邑貞祐三年升為霍州以趙城汾西靈石𨽻焉興定元年升為節鎮軍曰鎮定汾西 岳陽 浮山舊名神山大定七年更為浮山興定四年更名忠孝和川 冀氏

  隰州刺史宋大寧郡圑練舊大寧郡軍刺史金天㑹六年改為南隰州以與北京隰州重也天徳三年去南字領縣六闗四隰川仵城興定五年升以隰川之仵城鎮置興定五年升為蒲州以大寧𨽻焉大寧 闗一馬門闗永和 闗一永和闗石樓按通志云金為鎮西州謹附識闗二永寧上平陶

  吉州宋置圑練舊名慈州金天徳三年改為耿州置成郡軍明昌元更今名領縣二吉鄉 鄉寧

  河中府散上宋河東郡舊置䕶國軍節度使金天㑹六年降為蒲州置防禦使天徳元年升為河中府仍舊䕶國軍節度使大定五年置陜西元帥府領縣七鎮四河東鎮二永樂合河滎河貞祐三年升為榮州以河津萬泉𨽻焉鎮一北郎虞鄉萬泉 鎮一胡壁臨晉 河津 猗氏

  絳州宋置絳郡防禦金天㑹六年置絳陽軍節度使興定二年升為晉安府總管河東南路兵馬三年置河東南路轉運司領縣八鎮五闗一正平倚劇鎮一澤掌曲沃鎮二柴村九王稷山 翼城興定四年升為翼州以垣曲縣𨽻焉元光二年升為節鎮軍曰翼安太平 垣曲 鎮一臯落闗一行臺 鎮一繪交平水興定四年徙置汾河之西從平陽公胡天祚之請也

  解州刺史宋慶成軍防禦金初置解梁郡軍後廢為刺郡貞祐三年復升為節鎮軍名寳昌興定四年徙治平陸縣領縣六鎮四解平陸 鎮一張店芮城宋𨽻陜州案宋史地理志夏縣屬陜州當是金時改屬金史未詳謹附識鎮一曹張安邑 聞喜鎮二東鎮劉莊

  澤州刺史宋髙平郡金天㑹六年以與北京澤州同加南字天徳三年復去南字貞祐四年𨽻潞州昭義軍後又改𨽻孟州元光二年升為節鎮軍曰忠昌領縣六鎮二晉城鎮二周村巴公舊又有星軺鎮端氏 陵川 陽城元光二年升為髙平 沁水

  潞州宋隆徳府上黨郡昭徳軍節度使金天㑹六年節度使兼潞南遼沁觀察處置使領縣八鎮四上黨鎮一八義壺闗 屯留 鎮一寺底長子 鎮一横水潞城襄垣 鎮一禠亭黎城 貞祐三年升為崇州以黎城縣𨽻焉四年以殘破復為縣興定五年復升為州

  遼州刺史本宋樂平縣刺史金天㑹六年以與東京遼州同加南字天徳三年復去南字領縣四鎮一闗一遼山鎮一平城舊縣也貞元間廢為鎮屬遼山縣及廢舊芹泉鎮闗一黄澤榆社和順 儀城舊為平城縣貞元二年廢入遼山為鎮貞祐四年復升為縣更今名

  沁州錦山郡宋威勝軍金天㑹六年升為州元光二年升為節鎮軍曰義勝領縣四鎮一銅鞮武鄉 鎮一南闗沁源元光二年升為糓州綿上

  懐州宋河内郡防禦金天㑹六年以與臨潢府懐州同加南字仍舊置沁南軍節度使天徳三年去南字皇統三年置黄沁河堤都大管勾司大定五年置行元帥府興定五年置招撫司領縣四鎮六河内鎮四武徳栢鄉萬善清化脩武 鎮一承恩山陽興定四年以脩武縣重泉村為山陽縣𨽻輝州武陟鎮一宋郭

  孟州宋濟源郡節度金天㑹六年降河陽府為孟州置防禦守盟津宣宗朝置經畧司案續輿地考云大定中為河水所害北去故城十五里築城徙治焉故城謂之下孟州新城謂之上孟州謹附識領縣四鎮二河陽鎮二糓羅流河王屋 濟源 

  京兆府路宋為永興軍路金皇統二年省併陕西六路為四曰京兆曰慶原曰熈秦曰鄜延府一領節鎮一防禦一刺郡四縣三十六鎮三十七

  京兆府宋京兆郡永興軍節度金皇統二年置總管府天徳二年置陕西路統軍司陕西東路轉運司領縣十二鎮十舊又有中橋臨涇二鎮從廢長安鎮一子午咸寧倚本萬年後更名泰和四年廢尋復 案清類天文分野之書云咸寧縣大定二十一年改名金史未詳謹附識鎮二鳴犢乾祐興平 涇陽 臨潼 鎮一零口藍田 雲陽 鎮一孟店髙陵 鎮二毗沙渭城終南宋清平軍鎮一甘河櫟陽 鎮一栗邑 鎮一秦渡咸陽

  商州刺史宋上洛郡軍事金貞祐四年升為防禦尋𨽻陕州興定二年復來屬元光二年改𨽻河南路領縣二鎮二舊又有西市黄川青雪三鎮後廢上洛 鎮二商洛澧陽皆舊為縣貞元二年廢為鎮洛南

  虢州刺史宋虢郡軍事金貞祐二年割為陜州支郡以備潼闗領縣三鎮五虢畧 鎮三靖逺王城朱陽盧氏 鎮二社管灤州舊為縣貞元二年廢為鎮朱陽海陵時嘗廢後復置

  乾州刺史宋嘗改為醴州金天徳三年復領縣四鎮三奉天 鎮一薛祿醴泉 鎮一甘北武亭本武功大定二十九年以嫌顯宗諱史鎮一長寧好畤

  同州宋馮翊郡定國軍節度治馮翊後改安國軍節度使領縣六鎮九馮翊鎮二沙苑并藍朝邑 鎮四朝邑新市延祥洿谷白水 郃陽 鎮一夏陽澄城 韓城貞祐三年升為禎州以郃陽縣𨽻焉鎮二寺前良輔

  耀州刺史宋華原郡感徳軍節度金皇統二年降為軍事後為刺史州領縣四鎮二華原 同官 鎮一黄堡美原案富平縣志云金省富平入美原縣金史未詳謹附識三原 鎮一龍橋華州宋華隂郡鎮潼軍節度治鄭金初因之後置節度使皇統二年降為防禦使貞祐三年升為節鎮軍曰金安以商州為支郡領縣五鎮六鄭鎮一赤水華隂鎮二闗西敷水下邽 鎮二素化新市蒲城 鎮一荆姚渭南鳯翔路宋秦鳯路治秦州府二防禦二刺郡二縣三十三城一堡四寨十六鎮十六

  鳯翔府宗扶風郡鳯翔軍節度金皇統二年升為府軍名天興大定十九年更軍名為鳯翔大定二十七年升總管府領縣九鎮四舊有横水驛店雀横麻務長清五鎮後廢鳯翔倚舊名天興縣大定十九年更 案鳯翔縣志云金大定中以天興縣與慶衍殿字音相同改為鳯翔謹附識寳雞鎮一武城 鎮一陽平 盩厔貞祐四年升為恒州以郿縣𨽻焉

  金初作扶興 案雍大紀云貞祐元年𨽻京兆府鎮一岐陽岐山 鎮一馬蹟普潤 麟遊

  徳順州刺史宋徳順軍金初𨽻熙秦路皇統二年升為州大定二十七年來屬貞祐四年升為防禦㝷升為節鎮軍曰隴安領縣六寨四堡一舊有上接鎮通安寨王家城牧龍城同家堡後廢隴平水洛本中安堡城堡一中安威戎本威戎堡城隆徳本隆徳寨通邊本通邊寨寨三靜邊舊為縣得勝寕安治平本治平寨寨一懐逺平凉府㪚中宋渭州隴西郡平凉軍節度舊為軍後置陜西西路轉運司陜西東西路提刑司金大定二十六年來屬領縣五鎮五寨一平凉潘源 崇信 鎮一西赤城華亭 化平本名安化大定七年更鎮四安化安國白巖河耀武寨一瓦亭

  鎮戎州刺史本鎮戎軍大定二十二年為州二十七年來屬領縣二堡三寨八東山本東山寨三川本三水寨堡三彭陽乾興開逺寨八天聖飛泉熙寧靈平通峽盪羌九羊張義

  秦州宋天水郡雄武軍節度後置秦鳯路金初置節度皇統二年置防禦使𨽻熈秦路大定二十七年來屬元光二年升為節鎮軍曰鎮逺領縣八案元史地理志金秦州領六縣無西寧甘谷二縣謹附識城一寨三鎮二舊有甘谷城甘泉城結藏城定西寨西顧堡後廢成紀冶坊 甘谷 清水宋舊縣雞川 隴城 寨一隴城西寧貞祐四年升為西寧州以甘谷雞川治平三縣𨽻焉秦安 城一伏羌寨二三陽務弓鎮二静戎床穰

  隴州宋汧陽郡防禦金海陵時𨽻熙秦路大定二十七年來屬領縣三鎮五汧陽鎮二安化新興汧源 鎮三吳山定戎隴西 案元史地理志金隴州領縣四有吳山縣續輿地考云金大定二十七年升吳山鎮為縣金史不載疑為縣未幾復廢為鎮謹附識隴安泰和八年以隴安寨升 案宋史地理志太祖開寳二年析汧陽縣四鄉置隴安縣疑開寳以後或廢為寨至金復置謹附識

  鄜延路府一領節鎮一刺郡四縣十六鎮五城二堡四寨十八闗二

  延安府宋延安郡彰武軍節度使金皇統二年置彰武軍總管府領縣七鎮一寨五堡二膚施鎮一樂盤延川 寨一永平延長案張廷楨築城記云延長古髙奴地大定二十二年勘定延長縣治西北依山隴東南為平城謹附識臨真 甘泉 敷政 門山 堡二安定置第六正將安寨寨四萬安興定二年廢徳安置第五副將招安永平有丹陽驛

  丹州刺史宋咸寧軍事金初因之領縣一鎮一闗一宜川 鎮一雲巖闗一烏仁

  保安州刺史宋保安軍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領縣一寨三鎮二堡一城一保安大定十一年以保安軍置寨三徳靖順寧平戎鎮二静邊永和堡一園林城一金湯

  綏徳州刺史唐綏州宋綏徳軍金大定二十二年升為州領縣一案元史地理志金綏徳州領綏徳嗣武米脂綏平懷寧定戎清澗義合凡八縣考八縣多宋時堡砦或金末並升為縣謹附識寨十城一堡一闗一清澗本宋清澗城金大定二十二年升寨十暖泉義合清邊臨夏白草米脂置第二將懷寧鎮邊綏平克戎置第四將城一嗣武堡一〈□闗一永寧

  鄜州宋洛交郡康定軍節度金初因之置保大軍節度使領縣四鎮一洛交鎮一三水直羅 鄜城 洛川

  坊州刺史宋中部郡軍事領縣二鎮一中部 宜君鎮一王華

  慶原路舊作陜西西路府一領節鎮二刺郡三縣十九鎮二十三城二堡四寨十六

  慶陽府宋安化郡慶陽軍節度本慶州軍事金初改安國軍後置定安軍節度使兼總管皇統二年置總管府領縣三城二堡一寨三鎮七安化彭原 鎮二董志赤城合水 鎮五金櫃懷安華樂五交景山城二白豹大順〉 寨三安强華池柔逺堡一萬原

  環州刺史宋軍事金初因之大定間升為刺郡領縣一堡三寨六鎮三通逺堡三木𤓰歸徳興平舊有惠丁射香流井三堡後廢寨六定邊平逺永鄉浜徳烏偷安邊 案宋史地理志環州通逺縣注有洪徳烏崙等寨金志作浜徳烏偷葢誤謹附識鎮三合道馬嶺木波

  寧州刺史宋彭原郡興寧軍節度金初因之皇統二年降為軍仍加西字天徳二年去西字為刺郡領縣四鎮五安定倚本名定安大定七年更鎮一交城定平 鎮二棗社大昌真寧鎮二要闗山河襄樂

  邠州宋新平郡靖難軍節度使金初因之領縣五鎮三寨一新平淳化 宜禄 鎮一亭口永壽宋𨽻醴州鎮一永壽舊有邵寨鎮後割𨽻涇州寨一常寧三水 鎮一清泉

  原州刺史宋平凉軍事金大定二十七年為涇州支郡後復軍事領縣二鎮三寨五臨涇彭陽 鎮三蕭鎮栁泉新城寨五綏寧平安清安開邊西壕

  涇州彰化軍節度使本治涇川元光二年徙治長武領縣四寨一鎮二涇川本保定縣大定七年更寨一官地長武 良原 靈臺 鎮二百里邵寨

  臨洮路皇統二年改熙州為臨洮府置熙秦路總管府大定二十七年更今名府一領節鎮一防禦一刺郡四縣一十五鎮六城七堡十二寨九闗二

  臨洮府宋熙州臨洮郡鎮洮軍節度後更為徳順軍金皇統二年置總管府領縣三鎮一城一堡四狄道鎮一慶平城一景骨當川 堡一通谷康樂 堡三渭源臨洮南川積石州刺史本宋積石軍溪哥城金大定二十二年為州領縣一城三堡三 懐羌 城三循化大通來羌堡三通津臨灘來同

  洮州宋嘗置團練刺史舊軍事領堡三通祐臨宋界無民户置軍守鐵城臨宋界無民户置軍守

  蘭州刺史宋金城郡軍事領縣三鎮三城二堡三闗一定逺兼第十將龕谷宋舊寨 案元史地理志云金州本蘭州龕谷寨金升寨為縣以龕谷為金州治所金志不載謹附識阿千宋舊寨城二寧逺安羌堡三東闗質孤臨夏邊兼第八將西闗臨黄河夏邊鎮三原川猪嘴納來闗一京玉

  鞏州節度宋通逺軍皇統二年升軍事為通逺軍節度使領縣五寨四鎮一隴西宋舊縣通渭 定西貞祐四年升為州以通西安西𨽻焉鎮一鹽川縣有赤嘴鎮後廢通西 安西 寨四熟羊臨宋界來逺去宋界二十五里舊為鎮永寧去宋界三十里南川舊有平西寧逺二寨及南三分堡

  㑹州刺史宋前舊名汝遮案元史地理志云金置寳川縣陷於河西僑治州西南百里㑹川城名新㑹州金志不載謹附識領縣一舊有㑹川城寨二闗一保川寨二平安通安闗一㑹安舊作㑹寧

  河州防禦宋安鄉郡軍事金皇統二年升軍事為防禦貞祐四年十月升為節鎮軍曰平西領縣二城一寨三鎮一枹罕金初廢貞元二年復置寧河 城一安鄉闗寨三南川通㑹闗定羌城鎮一積慶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三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續通典>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四

  州郡

  

  元起朔漠併西域平西夏臣髙麗定南詔太宗六年滅金得中原州郡世祖至元十三年平宋全有版圖踵遼金故迹仍都於燕立中書省一綂山東西河北之地謂之腹裏行中書省十有一曰嶺北曰遼陽曰河南曰陜西曰四川曰甘肅曰雲南曰江浙曰江西曰湖廣曰征東分鎮藩服路一百八十五府三十三州三百五十九軍四安撫司十五縣一千一百二十七其地北踰隂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東西九千三百二里南北一萬三千三百六十八里

  中書省綂腹裏之地為路二十九州八屬府三屬州九十一屬縣三百四十六各路立站總計一百九十八處

  大都路金為大興府元太祖十年克燕初為燕京路總管大興府至元元年改中都其大興府仍舊四年始於中都之東北置今城而遷都焉九年改大都十九年置留守司二十一年置大都路總管府初為警巡院三至元四年省其一止設左右二院分領坊市民事領縣六州十州領十六縣大興宛平赤與大興分治郭下良鄉永清寳坻下至元十六年於縣立屯田所收籽粒赴太倉及醴源倉輸納昌平〉 涿州元太宗八年為涿州路世祖中綂四年復為涿州領二縣范陽下倚郭房山下金奉先縣元至元二十七年改今名〉 霸州金置信安軍元仍為霸州領四縣益津下倚郭中綂四年省至元二年置文安大城保定下至元二年省入益津四年置按金史地理志保定縣屬雄州當是元初來屬謹附識〉 通州領二縣潞倚郭三河〉 薊州金為中都元太祖十年定其地仍為薊州領五縣漁陽下倚郭豐潤下至元二年省入玉田四年以路當衝要復置二十一年立豐潤署領屯田八百三十七戸玉田遵化平谷下至元二年省入漁陽十三年復置〉 漷州遼金為漷隂縣元初屬大興府至元十三年升漷州割大興府之武清香河二邑來屬領二縣香河武清〉 順州金有温陽縣元廢縣存州按金史地理志順州領温陽宻雲二縣元志不言宻雲疑有訛脱謹附識〉 檀州〉 東安州本安次縣元初𨽻大興府太宗七年𨽻霸州中綂四年升為東安州𨽻大都路 固安州舊為固安縣金𨽻涿州元憲宗九年𨽻霸州又改𨽻大興府中綂四年升固安州 龍慶州金為縉山縣元至元三年省入懷來縣五年復置本屬上都路宣徳府奉聖州仁宗延祐三年以誕生之地割縉山懷來來𨽻大都升縉山為龍慶州領一縣懷來上都路金平契丹置恒州元初為扎拉爾部烏嚕郡王營幕地憲宗五年命世祖居其地為巨鎮中綂元年為開平府五年以闕庭所在加號上都至元二年置留守司五年升上都路總管府十八年升上都留守司兼行本路總管府事置警巡院一領縣一府一州四州領三縣府領三縣二州州領六縣開平 按續輿地考至元初因東陽古城置縣尋省入興州後復置謹附識

  順寧府金為宣徳州元初為宣寧府太宗七年改山東路總管府中綂四年改宣徳府仍𨽻上都路至元三年以地震改順寧府領三縣二州宣徳下倚郭至元二年省本府之録事司并龍門縣並入焉二十八年又割龍門去屬雲州宣平順聖下舊𨽻𢎞州今來屬〉 保安州遼奉聖州金為興徳府按金史地理志作徳興府治徳興縣元志誤謹附識元初因之舊領永興縉山懷來礬山四縣至元二年省礬山入永興三年省縉山入懷來仍改為奉聖州𨽻宣徳府尋以地震改名保安州五年復置縉山延祐三年以縉山懷來仍𨽻大都領一縣永興下倚郭〉 蔚州至元二年省州為靈仙縣𨽻𢎞州其年復改為蔚州𨽻宣徳府領五縣靈仙靈邱 按金史地理志靈邱縣宣宗貞祐二年升為成州四年割為代州支郡當是元時復為靈邱來屬元史未詳謹附識飛狐定安廣靈〉 興州金初為興化軍𨽻北京後為興州元中綂三年屬上都路領二縣興安下至元二年置宜興中至元二年置 按金史地理志云宜興本興化縣白檀鎮章宗泰和三年升為縣是宜興為金縣元志云至元二年置葢緑上文興安縣注而誤也謹附識〉 松州金為松山縣𨽻北京大定府路元中統三年升為松州仍存縣至元二年省縣入州 桓州金置桓州元初廢至元二年復置 雲州契丹置望雲縣金因之元中統四年升縣為雲州治望雲縣至元二年州存縣廢二十八年復升宣徳之龍門鎮為望雲縣𨽻雲州領一縣望雲

  興和路金置柔逺鎮後升為縣又升撫州屬西京元中統三年以郡為内輔升隆興路總管府建行宫領縣四州一髙源下倚郭中統二年𨽻宣徳府三年來屬懷安下元初𨽻宣徳府中統三年來屬天成下元初𨽻宣徳府中統三年來屬咸寧下元初𨽻宣徳府中統三年來屬〉 寳昌州金置昌州元初𨽻宣徳府中統三年𨽻本路置鹽使司延祐六年改寳昌州

  永平路金為興平軍元太祖十年改興平府中統元年升平灤路置總管府設録事司成宗大徳四年以水患改永平路領縣四州一州領二縣盧龍下倚郭遷安下至元二年省入盧龍縣後復置撫寧下至元二年與海山俱省入昌黎三年復置四年又與海山俱入昌黎七年復置仍省昌黎海山入焉十一年復置昌黎以屬灤州今昌黎屬本路昌黎下至元十一年復置仍併海山入焉詳見撫寧縣〉 灤州金領義豐馬城石城樂亭四縣元至元二年省義豐入州三年復置先以石城省入樂亭其年改入義豐四年馬城亦省領二縣義豐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州三年復置樂亭下元初嘗於縣置漠州尋廢復為樂亭縣𨽻灤州

  徳寧路領縣一徳寧

  浄州路領縣一天山

  泰寧路領縣一泰寧

  集寧路領縣一集寧

  應昌路領縣一應昌

  全寧路領縣一全寧

  寧昌路領縣一寧昌

  砂井總管府領縣一砂井

  以上七路一府八縣建置皆闕

  保定路金順天軍元太宗十一年升順天路置總管府至元十二年改保定路設録事司領縣八州七州領十一縣清苑中附郭滿城下金𨽻定州後來屬慶都下元初𨽻真定府太宗十一年來屬行唐 按金史地理志行唐縣屬真定府應是元初與慶都來屬謹附識曲陽中金屬中山府元初改恒州立元帥府割阜平靈夀行唐慶都唐縣以𨽻之逮移鎮歸徳𨽻中山府復為曲陽縣後𨽻保定新安下金置安州渥城縣元至元二年州縣俱廢改為新安鎮入歸信縣四年割入容城九年置新安縣來屬博野下至元二十一年立 按金史地理志博野縣屬蠡州本志後蠡州注云至元三年省司候司博野縣入州十七年直𨽻省部二十一年仍屬真定路疑至元二十一年改蠡州𨽻真定時僅領司𠉀司而以博野來屬元史未晰謹附識〉 易州元太宗十一年割𨽻順天府至元十年𨽻大都路二十三年還𨽻保定領三縣易中倚郭元初存州廢縣至元三年復置淶水定興下金𨽻涿州元來屬〉 祁州金屬真定路元至元三年立附郭蒲隂縣及以束鹿深澤二縣來屬𨽻保定領三縣蒲隂中倚郭深澤下至元二年併入東鹿縣三年又來屬束鹿〉 雄州金為永定軍元太宗十一年割雄州三縣屬順天路至元十年改屬大都路十二年改屬順天路為保定路二十三年復以雄州𨽻之領三縣歸信容城下金𨽻安肅州今來屬新城太宗二年改新泰州七年復為縣屬大都路十一年𨽻順天路至元二年𨽻雄州十年𨽻大都二十三年復來屬〉 安州金置治渥城縣元初移治葛城至元二年廢為鎮入髙陽縣後復改安州𨽻保定領二縣葛城下倚郭髙陽遂州金遂城縣𨽻保州元至元二年省入安肅州為鎮後復置州而縣廢𨽻保定 安肅州 按金史地理志安肅州領安肅一縣續輿地考云元時縣廢州存謹附識〉 完州金為永平縣又改完州元至元二年改永平縣後復為完州

  燕南河北道肅政亷訪司

  真定路元初改真定府為路置總管府領中山府趙邢洺磁滑相濬衛祁威完十一州後割磁威𨽻廣平濬滑𨽻大名祁完𨽻保定又以邢入順徳洺入廣平相入彰徳衛入衛輝又以冀深晉蠡四州來屬設録事司領縣九府一州五府領三縣州領十八縣真定中倚郭藁城中太宗六年為永安州無極寧晉新樂平𣗥四縣隸焉七年廢州為藁城縣屬真定欒城元氏獲鹿中太宗在潛邸改西寧州既即位七年復為獲鹿縣隸真定平山靈夀阜平元初為崇州隸真定路後廢州復置涉縣至元二年省入磁州後復來屬〉 中山府本定州金為中山府舊領祁完二州元太宗十一年割二州隸順天府後為散府隸真定領三縣安喜新樂無極〉 趙州唐趙州金為沃州元仍為趙州舊領平棘臨城欒城元氏髙邑贊皇寧晉隆平栢鄉九縣太祖十五年割欒城元氏隸真定領七縣平棘寧晉隆平臨城栢鄉髙邑贊皇下至元二年併入髙邑七年復置〉 冀州領五縣信都中至元初與冀州録事司俱省入冀州後復置三年省録事司入焉為冀州治所南宫棗强武邑新河中太宗四年置 按明史地理志新河縣宋以新河鎮地置後省入南宫元復置元史未詳謹附識〉 深州元初隸河間置帥府太宗十年隸真定路領饒陽安平武疆束鹿静安五縣後割安平饒陽武疆隸晉州束鹿隸祁州以冀州之衡水來屬領二縣静安衡水〉 晉州唐宋皆為鼓城縣元大祖十年改晉州太宗十年立鼓城等處軍民萬戸所中統二年復為晉州領四縣鼓城中倚郭饒陽安平下太祖十九年為南平州於此行千户總管府事領饒陽一縣太宗七年復改為縣隸深州憲宗在潛邸隸鼓城等處軍民萬戸府中統二年改立晉州仍為安平縣𨽻焉武疆下元初創立東武州領武邑静安太宗六年廢州復為縣改隸深州十一年割屬祁州憲宗在潛邸隸鼓城等處軍民萬户府中統二年置晉州縣隸焉〉 蠡州元初隸真定領司候司博野縣至元三年省司𠉀司博野縣入蠡州十七年直𨽻省部二十一年仍屬真定

  順徳路金為邢州元初置元帥府後改安撫司憲宗分洺水民戸之半於武道鎮置司總管五年以武道鎮置廣宗縣併以來屬中統三年升順徳府至元元年以洺州磁州來屬二年洺磁自為一路以順徳為順徳路總管府設録事司領縣九邢臺中倚郭鉅鹿内邱中至元二年併唐山縣入焉後復置平鄉廣宗中憲宗五年置中統三年以後屬順徳府至元二年省入平鄉縣後復置 按續輿地考唐置廣宗縣金改宗城屬洺州元憲宗時復為廣宗縣元史未詳謹附識沙河下至元二年省南和縣入焉後復置南和唐山任縣下至元二年省入邢臺縣後復置

  廣平路舊洺州元太宗八年置邢洺路總管府以邢磁威隸之憲宗二年為洺磁路止領磁威二州至元十五年升廣平路總管府設録事司領縣五州二州領六縣永年中倚郭曲周肥鄉雞澤下元初併入永年後復置廣平磁州金隸彰徳府元太祖十年升為滏源軍節度

  隸真定路太宗八年隸邢洺路憲宗二年改邢洺路為洺磁路至元二年以真定之涉縣及成安縣併入滏陽武安縣併入邯鄲止以滏陽邯鄲二縣及録事司來屬後復置涉縣歸真定以滏陽武安邯鄲成安録事司隸焉三年併録事司入滏陽縣十五年改洺磁路為廣平路總管府磁州仍隸焉領四縣滏陽中倚郭武安邯鄲成安〉 威州金置元太宗六年割隸邢洺路以洺水縣來屬憲宗二年隸洺磁路徙州治於洺水領二縣洺水中倚郭太宗八年隸洺州定宗二年改隸威州憲宗二年徙威州治此井陘下威州本治此憲宗二年移州治於洺水縣井陘為屬縣

  彰徳路金為彰徳府元太宗四年立彰徳總帥府領衛輝二州憲宗二年割出衛輝以彰徳為散府屬真定路至元二年復立彰徳總管府領懷孟衛輝四州及本府安陽臨漳湯隂輔岩林慮五縣四年又割出懷孟衛輝仍立總管以林慮升為林州復立輔岩縣隸之六年併輔岩入安陽設録事司領縣三州一安陽上至元六年併輔岩入焉湯隂臨漳〉 林州本林慮縣金升為州元太宗七年行縣事憲宗二年復為州至元二年復為縣又併輔岩入焉未幾復為州割輔岩入安陽仍以州隸彰徳路

  大名路金安武軍元因舊名為大名府路總管府設録事司領縣五州三州領六縣元城中倚郭至元二年併入大名縣後復置大名中倚郭太宗六年立縣治憲宗二年遷縣事於府城内至元二年省元城來屬尋析大名元城為二縣九年還縣治於故所南樂清河本恩州地太宗七年籍為清河縣隸大名路 按金史地理志本有清河縣不知何時併省至是復置謹附識〉 開州元割開封之長垣曹州之東明來屬領四縣濮陽上倚郭東明中太宗七年割隸大名路至元二年來屬長垣中初隸大名路至元二年始隸開州清豐〉 滑州領二縣白馬上為州治所内黄 濬州元初隸真定至元二年隸大名

  懷慶路金初為懷州後置沁南軍元初復為懷州太宗四年行懷孟州事憲宗六年世祖在潛邸以懷孟二州為湯沐邑七年改懷孟路總管府至元元年以懷孟路隸彰徳路二年復以懷孟自為一路延祐六年以仁宗潛邸改懷慶路設録事司領縣三州一州領三縣河内修武武陟〉 孟州金大定中為河水所害北去故城十五里築今城徙治焉故城謂之下孟州新城謂之上孟州元初治下孟州憲宗八年復立上孟州河陽濟源王屋温四縣隸焉設司𠉀司至元三年省王

  屋入濟源併司候司入河陽領三縣河陽濟源下太宗六年改濟源為原州七年州廢復為縣至元三年省王屋縣入焉

  衛輝路金河平軍元中統元年升衛輝路總管府設

  録事司領縣四州二汲下倚郭新鄉獲嘉胙城下舊以胙城為倚郭憲宗元年還州治於汲以胙城為屬邑〉 輝州金升蘇門縣為輝州置山陽縣屬焉元至元三年省蘇門縣廢山陽為鎮入本州 淇州唐宋金並為衛縣之域曰鹿臺鄉元憲宗五年以大名彰徳衛輝籍餘之民立為淇州因又置縣曰臨淇為倚郭中統元年隸大名路宣撫司至元三年立衛輝路以州隸之而臨淇縣省

  河間路金河間府元至元二年置河間路總管府設録事司領縣六州六州領十七縣河間中倚郭肅寧下至元二年廢為鎮入河間縣後復置齊東下憲宗三年隸濟南路至元二年還屬河間路 按山東通志金明昌中於鄒平縣之趙嚴口置齊東鎮元太宗七年升為縣謹附識寧津下憲宗三年屬濟南路至元二年隸河間臨邑下本屬濟南府太宗七年割屬河間憲宗三年還屬濟南至元二年復屬河間青城下本青平鎮太宗七年析臨邑寧津地置縣隸濟南中統置青城縣隸陵州至元二年隸河間〉 滄州金為臨海軍元復為滄州領五縣清池樂陵

  無棣下至元二年併入樂陵縣以縣治入濟南之棣州尋復置鹽山〉 景州金觀州元至元二年復改景州領五縣蓚中舊屬觀州元初升元州後復為蓚縣故城中元初隸河間路至元二年併為故城鎮屬景州是年復置縣還來屬阜城東光吳橋〉 清州金為乾寧郡元太宗二年改清寧府七年又改清州至元二年以靖海興濟兩縣及本州司候司併為㑹川縣後復置清州領三縣㑹川靖海興濟〉 獻州金為夀州又改獻州元至元二年以州併入樂夀直隸河間路未幾復舊領二縣樂夀中附郭交河中至元二年入樂夀未幾如故〉 莫州 按金史地理志莫州治任邱貞祐二年降為鄚亭縣元志未詳謹附識至元二年省入河間尋復領二縣莫亭下倚郭至元二年與任邱俱省入河間縣後復置任邱 陵州本將陵縣隸景州憲宗三年割隸河間府是年升陵州隸濟南路至元二年復為縣三年復為州仍隸河間路東平路金東平府元太祖十五年嚴實以彰徳大名磁洺恩博濬滑等戸三十萬來歸以實行臺東平領州縣五十四實沒子忠濟為東平路管軍萬户總管行總管府事至元五年以東平為散府九年改下路總管府設録事司領縣六須城下為東平治所東阿陽穀汶上夀張平隂下至元十三年以縣之辛鎮寨孝徳等四鄉分析他屬明年改寨為肥城作中縣隸濟寧路以平隂為下縣仍屬東平

  東昌路本博州金隸大名府元初隸東平路至元四年析為博州路總管府十三年改東昌路仍置總管府設録事司領縣六聊城中倚郭堂邑中宋隸大名府元割以來屬博平茌平下本為鎮隸曲周至元二年併入堂邑二十六年山東宣慰司言邱縣併入堂邑差税詞訴相去二百餘里往復非便平恩有户二千七百升縣為宜遂立邱縣隸東昌

  濟寧路周為濟州元太宗七年割屬東平府至元六年以濟州還治鉅野仍析鄆城之四鄉來屬八年升濟寧府治任城尋還治鉅野十二年復立濟州治任城屬濟寧府十五年遷府於濟州却以鉅野行濟州事其年又以府治歸鉅野而濟州仍治任城但為散州十六年濟寧升為路置總管府設録事司領縣七州三州領九縣鉅野中倚郭金廢屬鄆州元至元六年復立鄆城上金以水患徙置盤溝村元至元八年復來屬肥城宋金為平隂縣元至元十二年以平隂辛鎮寨東北十五里舊城改設今縣 按前東平路平隂縣注稱至元十三年以縣之辛鎮寨孝徳等四鄉分析他屬明年改寨為肥城作中縣屬濟寧路是肥城縣之設乃在至元十四年此作十二年疑誤謹附識金鄉下初隸濟州至元二年來屬碭山金為水蕩沒元憲宗七年始復置縣治隸東平路至元二年以戸口稀少併入單父縣三年復置屬濟州八年屬濟寧路 按金史地理志碭山縣屬單州元志云至元二年併入單父是至元二年以前仍屬單州也謹附識虞城下金圯於水元憲宗二年始復置縣隸東平路至元二年以户口稀少併入單父三年復立縣屬濟州八年隸濟寧路唐屬徐州元憲宗二年屬濟州至元二年以沛縣併入豐縣三年復立沛縣八年以豐縣直隸濟寧路〉 濟州金為濟州治任城元至元二年以户不及千數併隸任城六年遷州於鉅野而任城為屬邑八年升州為濟寧府治任城復還府治鉅野十二年以任城當江淮水路衝要復立濟州屬濟寧府而任城廢十五年遷府於濟州以鉅野行濟州事其年復於鉅野立府仍於此為州二十三年復置任城隸州領三縣任城倚郭魚臺太宗七年屬濟州至元二年併入金鄉三年復故八年屬濟寧府十三年來屬太宗七年移滕州治此憲宗二年州廢復為縣至元二年省入豐縣三年復置八年隸濟寧府十三年來屬兖州唐初為兖州金改泰定軍元初復為兖州屬

  濟州憲宗二年分隸東平路至元五年復屬濟州十六年隸濟寧路總管府領四縣嵫陽 曲阜 泗水至元二年省入曲阜三年復置寧陽至元二年省入嵫陽大徳元年復置〉 單州金隸歸徳府元初屬濟州憲宗二年屬東平府至元五年復屬濟州十六年隸濟寧路領二縣單父下倚郭元初與單州併屬濟州憲宗二年隸東平府至元二年復立單父縣三年還屬濟州今屬單州嘉祥舊屬濟州憲宗二年割隸東平路至元三年還屬濟州今為單州屬縣

  曹州金為曹州元初隸東平路總管府至元二年直隸省部領縣五濟隂成武定陶禹城楚邱中案金史地理志成武縣楚邱縣並屬單州禹城縣屬濟南府不知何時改屬謹附識

  濮州金為刺史州元初隸東平路後割大名之館陶朝城恩州之臨清開州之觀城來屬至元五年直隸省部領縣六鄄城朝城中初隸東平府至元五年來屬館陶中初屬東平路至元三年來屬臨清 觀城下金屬開州元初來屬下初屬東平府路至元二年來屬髙唐州舊髙唐縣屬博州元初隸東平路至元七年升州案升州以下疑有闕文當云升為州直隸省部謹附識領縣三髙唐夏津中初隸東平至元七年來屬武城中初隸東平至元七年來屬

  泰安州宋奉符縣金置泰安州元初屬東平路至元二年省新泰縣入萊蕪縣五年析隸省部三十一年復立新泰縣領四縣奉符長清中舊屬濟南府元初來屬萊蕪新泰金為泰安州元至元二年省入萊蕪三十一年復立

  徳州金屬山東西路元初隸東平路總管府割大名之清平濟南之齊河縣來屬領五縣安徳平原下齊河金置隸濟南府元至元二年來屬清平宋金隸大名府元初來屬徳平

  恩州金隸大名府路元初割清河縣隸大名府以武城隸髙唐惟存厯亭一縣及司候司至元二年縣及司俱省入州七年自東平析隸省部

  冠州舊冠氏縣金屬大名府元初屬東平路至元六年升冠州直隸省部

  山東東西道宣慰司

  益都路金為益都路總管府元設録事司領縣六州八州領十五縣益都中倚郭至元二年以行淄州及行淄川縣併入三年又併臨淄臨朐二縣入焉十五年割臨淄臨朐復置縣 案山東通志至元二年割淄川之孝歸懷徳二郷入益都謹附識臨淄臨朐髙𫟍下舊屬淄州樂安夀光〉 濰州

  屬益都路元初領北海昌邑昌樂三縣及司候司憲宗三年省司候司入北海至元三年省昌樂縣入北海領二縣北海昌邑〉 膠州金為膠西縣屬密州元太祖於縣置膠州領三縣膠西即墨下宋金皆隸萊州元太祖二十二年來屬 按本志萊州沿革又稱至元二年省即墨入掖膠水似是太祖時以即墨屬膠州至世祖至元二年仍省入萊州之掖膠水二縣也但明史志膠州領縣仍有即墨並無廢省復置之文萊州條所云乃屬疑義謹附識髙密下宋金並隸密州〉 密州元初以膠西髙密屬膠州憲宗三年省司候司入諸城縣隸益都領二縣諸城州治所安邱〉 莒州金為莒州隸益都路元因之領四縣莒下州治所憲宗三年省司𠉀司入焉沂水日照䝉隂下元初因舊名為新泰縣中統三年以李璮亂人民逃散省入沂水仁宗皇慶二年復置為䝉隂縣〉 沂州金屬山東東路元屬益都路領二縣臨沂中州治所憲宗三年省司𠉀司入焉〉 滕州金為滕州屬兖州元隸益都路領二縣滕下憲宗二年省司𠉀司入焉〉 嶧州金蘭陵縣於縣置嶧州元初以嶧州隸益都路至元二年省蘭陵入本州博興州金為博興縣屬益都府元初升為州

  山東東西道肅政亷訪司

  濟南路金為濟南府元初改濟南路總管府舊領淄陵二州至元二年淄州割入淄萊路陵州割入河間路又割臨邑縣隸河間路長清縣入泰安州禹城縣隸曹州齊河縣入徳州割淄州之鄒平縣來屬置總管府設録事司領縣四州二州領七縣厯城中倚郭章邱鄒平上唐宋皆屬淄州元至元間來屬濟陽〉 棣州元初濱棣自為一道中統三年改置濱棣路安撫司至元二年與濱州俱隸濟南路領四縣厭次中倚郭初立司候司至元二年省入本縣商河陽信無棣下宋金屬滄州元初割無棣之半屬滄州半以來屬〉 濱州金隸益都元初以棣州為濱棣路至元二年省路為州隸濟南路領三縣渤海中初設司𠉀司至元二年省入本縣利津霑化般陽府路舊淄州金屬山東東路元初太宗在潛邸置新城縣中統四年割濱州之蒲臺來屬先是淄州隸濟南路總管府五年升淄州路置總管府是嵗改元至元割鄒平屬濟南路髙苑屬益都路二年改淄州路為淄萊路二十四年改般陽路取漢陽以為名設録事司領縣四州二州領八縣淄川中倚郭長山中初屬濟南路中統三年來屬新城中本長山縣驛臺太宗在潛邸以人民完聚剏置城曰新城以田索二鎮屬焉蒲臺下金屬濱州元初隸濱棣路中統五年屬淄州至元二年改屬淄萊路升中縣〉 萊州金定海軍屬山東東路元初屬益都路中統五年屬淄州路至元二年改淄萊路省録事司入掖縣又省即墨入掖與膠水二十四年仍隸般陽路領四縣掖中倚郭至元二年省録事司析即墨縣入焉膠水下至元二年析即墨縣入焉招逺萊陽 登州元初屬益都路中統五年置淄州路以登州隸之至元二十四年屬般陽路領四縣蓬萊福山下偽齊以登州之雨水鎮為福山縣楊疃鎮為棲霞縣棲霞

  寧海州偽齊劉豫以登州之文登牟平二縣立寧海軍金升寧海州元初隸益都路至元九年直隸省部領縣二牟平文登

  河東山西道宣慰使司

  大同路遼為西京大同府金改總管府元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十五年改西京為大同路設録事司領縣五州八州領四縣大徳四年於西京黄華嶺立屯田六年立萬戸府所屬山隂鴈門馬邑鄯陽洪濟金城寧武凡七屯大同中倚郭至元二年省西縣入焉 案遼金二史地理志大同府均無西縣之名或係元初始置旋於至元二年省入大同耳謹附識白登下至元二年廢為鎮屬大同縣尋復置宣寧平地下本號平地裊至元二年省八豐州二年置縣曰平地懷仁 案金史地理志懷仁縣貞祐二年五月升為雲州當是元初復為懷仁縣元史未詳謹附識〉 𢎞州金領襄隂順聖二縣元至元中割順聖隸宣徳府惟領襄隂及司候司後並省入州 渾源州唐渾源縣金升為州仍置縣在郭下併置司候司元至元四年省入州案明一統志云元初改渾源縣曰恒隂元史不載謹附識〉 應州領二縣金城下州治所山隂下至元二年併入金城後復置 案金史地理志山隂縣貞祐二年五月升為忠州當是元初復為山隂縣元史未詳謹附識〉 朔州領二縣鄯陽下至元四年省録事司入焉馬邑 案金史地理志馬邑縣貞祐二年升為固州當是元時復為縣謹附識〉 武州至元二年割寧邊州之半來屬舊領寧邊一縣案金史地理志寧邊作寧逺謹附識及司𠉀司四年省入州 豐州金為天徳軍元為豐州舊有録事司并富民縣至元四年省入州東勝州金初屬西夏後復取之元至元二年省寧邊州之半入焉舊有東勝縣及録事司四年省入州 雲内州金領雲川柔服二縣元初廢雲川設録事司至元四年省司縣入州

  河東山西道肅政亷訪司

  冀寧路金為太原府元太祖十一年立太原路總管府大徳九年以地震改冀寧路設録事司領縣十州十四州領九縣陽曲中倚郭文水平晉下舊隸晉州後州廢隸太原路榆次下至元二年隸太原路太谷清源夀陽交城徐溝〉 汾州金置汾陽軍元初立汾州元帥府割靈石縣隸平陽路之霍州仍析置小靈石縣後廢府至元二年復行州事省小靈石入介休三年併温泉入孝義領四縣西河孝義下至元三年割温泉縣之半置巡檢司隸本縣平遙下元初屬太原府至元二年來屬介休下元初置隸太原府至元二年來屬仍省小靈石縣入焉〉 石州元中統二年省離石縣入本州三年復立至元三年省温泉入孝義以臨泉為臨州舊置司候司後與孟門方山俱省入離石領二縣離石下倚郭寧鄉下太宗九年隸太原府定宗三年隸石州憲宗九年又隸太原府至元三年復來屬〉 忻州金隸太原府元因之領二縣秀容下倚郭至元二年省入忻州四年復置 案山西通志秀容縣元初改九原謹附識定襄〉 平定州元至元二年省倚郭平定樂平二縣入本州七年復立樂平案山西舊志云元初開元帥府統臯和遼儀威孟邢晉等處至元二年遼儀和入平陽威入廣平孟隸太原邢入順徳元史不載謹附識領一縣樂平下倚郭至元二年省縣為鄉入本州立巡檢司七年復立〉 臨州金臨水縣案金史地理志作臨泉縣葢誤謹附識隸石州元中統二年改臨泉縣直隸太原府三年升臨州 保徳州本嵐州地宋始置州舊有倚郭縣元憲宗七年廢縣至元二年省隩州芭州入本州三年又併岢嵐軍入焉四年割岢嵐隸管州隩州仍來屬 崞州本崞縣元太宗十四年升崞州管州金為静樂郡又改為管州元太祖十六年以嵐州之岢嵐寧化樓煩併入本州至元二十二年割岢嵐隸嵐州而寧化樓煩仍入本州案金史地理志管州領静樂一縣當是元時省入州謹附識〉 代州唐置代州總管府金改都督府元中統四年併鴈門縣入州 臺州金升代州之五臺縣為臺州隸太原路元因之 興州金升嵐州之合河縣為興州隸太原路元因之 堅州金升代州之繁畤縣為堅州隸太原路元因之 嵐州唐宋並為嵐州金升鎮西節度元至元二年省入管州五年復立盂州本盂縣金升為州元因之

  晉寧路金為平陽府元初為平陽路大徳九年以地震改晉寧路設録事司領縣六府一州九府領六縣州領四十縣臨汾中𠋣郭襄陵洪洞浮山 案金史地理志浮山縣宣宗興定四年更名忠孝當是元時復舊名謹附識汾西岳陽下本冀氏縣屬平陽府至元三年省入岳陽縣四年以縣當東西驛路之要復置併岳陽和川二縣入焉後復改為岳陽縣 案冀氏元史誤作猗氏今改正〉 河中府元憲宗在潛邸置河解萬户府領河解二州河中府領録事司及河東臨晉虞鄉猗氏萬泉河津滎河七縣至元三年省虞鄉入臨晉省萬泉入猗氏併録事司入河東罷萬戸府而河中府仍領解州八年割解州直隸平陽路河中止領五縣十五年復置萬泉縣來屬領六縣河東下府治所萬泉猗氏滎河下金隸滎州元初廢滎州復為滎河縣臨晉河津〉 絳州本絳州金改晉安府元初為絳州行元帥府河解二州諸縣皆隸焉後罷元帥府仍為絳州隸平陽路領七縣正平下𠋣郭至元二年省録事司入焉太平曲沃翼城下金為翼州元初復為翼城縣隸絳州稷山下至元二年省垣曲縣入焉十六年復立垣曲縣絳縣如故垣曲〉 潞州舊潞州元初為隆徳府行都元帥府事太宗三年復為潞州隸平陽路至元三年以涉縣割入真定府以録事司併入上黨縣領七縣上黨壺闗長子潞城屯留下至元三年省入襄垣十五年復置襄垣黎城下至元二年併涉縣偏城等十三村入焉〉 澤州本澤州金為平陽府案金史地理志澤州宣宗元光二年升為節鎮軍曰忠昌元志誤謹附識元初置司候司及領晉城髙平陽城沁水端氏陵川六縣至元三年省司𠉀司陵川縣入晉城省端氏入沁氷後復置陵川領五縣晉城髙平陽城沁水陵川下至元三年省入晉城後復置〉 解州五代漢隱帝乾祐中於解縣置解州金升寳昌軍元至元四年併司𠉀司入解縣領六縣解安邑聞喜平陸 案山西通志元至元間併平陸縣入芮城成宗元貞初復分置元史未詳謹附識芮城〉 霍州金為霍州元因之領三縣霍邑下𠋣郭趙城舊屬平陽府靈石下舊屬汾州〉 隰州元以州隸晉寧路領五縣隰川中州治所至元三年省大寧仵城温泉三縣入焉 案史志缺仵城二字据金史地理志隰州有仵城縣折隰川置元志無之當在所省三縣之内謹附識大寧下至元三年省入隰川二十三年復置石樓永和〉 沁州金為沁州元因之領三縣銅鞮下州治所至元三年省録事司武鄉縣入焉案金史地理志沁源縣元光二年十一月升為榖州當是元初復為縣謹附識沁源下至元十年省綿上縣入焉武鄉下至元三年省入銅鞮後復立〉 遼州元隸晉寧路領三縣遼山下倚郭榆社下至元三年省入遼山六年復立和順下至元三年省儀城縣入焉〉 吉州元初領司𠉀司吉鄉鄉寧二縣中統二年併司候司入吉鄉縣至元二年省吉鄉三年又省鄉寧並入州後復置鄉寧領一縣鄉寧

  嶺北等處行中書省統和寧路總管府

  和寧路始名和林以西有哈喇和林河因以名城太祖十五年定河北諸郡建都於此初立元昌路後改轉運和林使司前後五朝都焉中統元年遷都大興和林置宣慰司都元帥府後分都元帥府於金山之南和林止設宣慰司至元二十七年立和林等處都元帥府大徳十一年立和林等處行中書省罷和林宣慰司都元帥府置和林總管府武宗至大二年改行中書省為行尚書省四年罷尚書省復為行中書省皇慶元年改嶺北等處行中書省改和林路總管府為和寧路總管府本省立站圖爾根摩琳納琳等一百一十九處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四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五

  州郡

  

  遼陽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七府一屬州十二屬縣十𢓺存其名而無城邑者不在此數本省計站一百二十處

  遼陽路金遼陽府領遼陽鶴野二縣按金史地理志遼陽府領遼陽鶴野宜豐石城凡四縣元志云二縣其宜豐石城不知何時併省謹附識後復改為東京宜豐澄復蓋瀋貴徳州廣寧府來逺軍並屬焉元初廢貴徳澄復州來逺軍以廣寜府博索府懿州蓋州作四路直隸省至元六年置東京總管府降廣寧為散府隸之十五年割廣寧仍自行路事直𨽻省十七年又以博索府懿州蓋州來屬二十四年始立行省二十五年改東京為遼陽路後廢博索府為巡檢司領縣一州二遼陽下倚郭至元六年以鶴野縣警巡院入焉〉 蓋州初為蓋州路至元六年併為東京支郡併熊岳陽池案陽池金史地理志作湯池謹附識二縣入建安縣八年又併建安縣入本州 懿州初為懿州路至元六年為東京支郡所領豪州及同昌靈山二縣省入順安縣後入本州案金史地理志泰和四年以同昌隸義州不知何時復來屬謹附識

  廣寧府路金為廣寧府元封布爾古特為廣寧王舊立廣寧行帥府事後以地逺遷治臨潢立總管府至元六年以户口單寡降為東京路總管府屬郡十五年復分為路行總管府事領縣二閭陽下初立千户所至元十五年以户口繁夥復立行千户所後復為陽縣望平至元六年省鍾秀縣入焉十五年為望平軍民千户所後復為縣肇州按哈喇巴圖爾傳至元三十年世祖謂哈喇巴圖爾曰納延故地曰阿巴拉呼者産魚吾今立城而以元蘇爾罕哈努森竒爾濟蘇三部人居之名其城曰肇州汝往為宣慰使既至定市里安民居得魚九尾皆千斤來獻又成宗紀元貞元年立肇州屯田萬户府以遼陽行省左丞阿薩爾領其事而大元一統志與經世大典皆不載此州不知其所屬所領之詳今以廣寧為納延分地故附注於廣寜府之下納延布爾古特之孫也

  山北遼東道肅政亷訪司

  大寧路金北京路大定府元初為北京路總管府領興中府及義瑞興高錦利惠川建和十州中統三年割興州及松山縣屬上都路至元五年併和州入利州為永和鄉七年興中府降為州仍隸北京改北京為大寧二十五年改為武平路後復為大寧初置警巡院至元二年改置録事司領縣七州九大定下中統二年省長興入焉龍山下初屬大定府至元四年屬利州後復來屬富庶下至元三年省入興中府後復置和衆金源惠和武平〉 義州〉 興中州元初因舊為興中府後省至元七年又降府為州 瑞州高州〉 錦州〉 利州〉 惠州〉 川州〉 建州

  東寜路本高句驪平壤城元至元六年李延齡等以府州縣鎮六十城來歸八年為東寜府十三年升東寧路總管府設録事司割静州義州麟州威逺鎮隸博索府餘城堙廢不設司存今姑存舊名土山縣 中和縣鐡化鎮 都䕶府自唐之季地入高麗置府州縣鎮六十餘城此為都䕶府雖仍唐舊名而無都䕶府之實至元六年李延齡等以其地來歸後城治廢毁僅存其名〉 定逺府 郭州撫州 黄州領安岳三和龍岡咸從江西五縣長命一鎮〉 靈州 慈州嘉州 順州 殷州 宿州 徳州領江東永清通海順化四縣寧

  〈逺柔逺安戎三鎮〉 昌州 鐵州戎一鎮〉 泰州 价州 朔州 宣州領寧朔蓆島二鎮〉 成州領樹徳一鎮〉 熙州 孟州領三登一縣椒島椵島寜得三鎮〉 延州領陽巖一鎮〉 雲州

  瀋陽路金為瀋州昭徳軍又更顯徳軍後皆燬於兵火元初平遼東高麗國麟州神騎都領洪福源率西京都䕶龜州四十餘城來降各立鎮守司設官以撫其民後高麗復叛洪福源引衆來歸授高麗軍民萬户徙降民散居遼陽瀋州初創城郭置司存僑治遼陽故城中統二年改為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及高麗舉國内附四年又以質子淳為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分領二千餘户理瀋州成宗元貞二年併兩司為瀋州等路安撫高麗軍民總管府仍治遼陽故城

  開元路金之舊土也號上京㑹寧府金末其將富森鄂諾據遼東元師伐之生禽鄂諾師至開元率賓東土悉平開元之名始見於此初立開元南京二萬户府治黄龍府至元四年更遼東路總管府二十三年改為開元路領咸平府後割咸平為散府俱隸遼東道宣慰司咸平府金領平郭安東新興慶雲清安歸仁六縣按金史地理志咸平府領平郭銅山新興慶雲清安榮安歸仁玉山凡八縣與元志異謹附識元初因之海蘭府碩達勒達等路元初設軍民萬户府五撫鎮北邊一曰屯一曰和囉噶一曰鄂多里一曰托果琳一曰布固江各有司存分領混同江南北之地

  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為路十二府七州一屬州三十四屬縣一百八十二本省陸站一百六處水站九十處

  河南江北道肅政亷訪司

  汴梁路金為南京舊領歸徳府延許裕唐陳亳鄧汝潁徐邳嵩宿申鄭鈞雎蔡息盧氏行襄樊二十州元至元八年令歸徳自為一府割亳徐邳宿四川隸之升申州為南陽府割裕唐汝鄧嵩盧氏行襄樊隸之九年廢延州以所領延津陽武二縣屬南京路統蔡息鄭鈞許陳雎潁八州開封祥符倚郭而屬邑十有五舊有警巡院十四年改録事司二十五年改為汴梁路三十年升蔡州為汝寧府屬行省割息潁二州以隸焉領縣十七州五州領二十一縣開封下倚郭祥符下倚郭中牟原武下舊以此縣隸延州元初隸開封府後復為延州縣如舊至元九年州廢來屬 按金史地理志原武縣屬鄭州本志後鄭州注亦云元初領管城滎陽汜水河陰原武新鄭密滎澤八縣及司𠉀司後割新鄭密屬鈞州滎澤原武隸開封府則原武寶自鄭州來隸志云舊以此縣隸延州蓋誤謹附識鄢陵滎澤下舊隸鄭州至元二年來屬封丘中金世宗大定中河水湮没遷治新城元初新城又為河水所壞乃因故城遺址稍加完葺而遷治焉扶溝陽武下舊隸延州至元九年州廢來屬𣏌中元初河決城之北靣為水所圯遂為大河之道乃於故城北二里河水北岸築新城置縣繼又修故城 號南𣏌縣延津下舊為延州隸河南路至元九年州廢以縣來屬蘭陽 按金史地理志載曹州東明縣因避河患徙治後以故縣為蘭陽儀封是蘭陽原隸曹州應係元初改屬謹附識通許尉氏太康洧川陳留〉 鄭州元初領管城滎陽汜水河陰原武新鄭密滎澤八縣及司候司後割新鄭密屬鈞州滎澤原武隸開封府併司候司入管城領四縣管城下倚郭滎陽氾水河陰〉 許州金為昌武軍元初復為許州領五縣長社長葛郾城襄城臨潁〉 陳州元初領宛丘南頓項城商水西華清水六縣至元二年南頓項城清水皆廢後復置南頓項城領五縣宛丘 西華 商水至元二年省南頓項城入焉後復置南頓 項城 鈞州元至元二年割鄭州密縣來屬領三縣陽翟新鄭〉 雎州領四縣襄邑下倚郭考城儀封 按金史地理志載曹州東明縣因避河患徙治後以故縣為蘭陽儀封是儀封原隸曹州應係元初改屬謹附識柘城

  河南府路金為中京金昌府元初為河南府舊領洛陽宜陽永寧登封鞏偃師孟津新安黽池九縣後割黽池隸陜州設録事司領縣八州一州領四縣洛陽 宜陽永寧 按金史地理志永寧縣屬嵩州當是元初改屬又下嵩州注云元初以福昌隸河南而此無福昌縣疑有訛誤謹附識登封孟津新安 偃師陜州領四縣陜靈寳下至元三年省入陜縣八年廢虢州為虢畧隸陜州併虢畧治靈寶以虢畧為巡檢司併朱陽縣入焉閿鄉下至元二年省湖城縣入焉黽池下金升為韶州置黽池司候司元至元三年省司候司八年省韶州復為縣隸河南府路後割以來屬

  南陽府舊南陽縣金升為申州元至元八年升為南陽府以唐鄧裕嵩汝五州隸焉二十五年改屬汴梁路後直隸行省領縣二州五州領十一縣南陽下倚郭鎮平下按王鴻緒明史槀鎮平縣本漢安衆縣後廢為穰縣北鄉地元置縣謹附識〉 鄧州金屬南京開封府舊領穰縣南陽内鄉淅川順陽五縣按金史地理志無淅川順陽二縣惟穰縣有順陽鎮内鄉縣有淅水疑金末分二縣地置縣謹附識元初以淅川順陽省入内鄉舊設録事司至元二年併入穰縣領三縣穰下倚郭内鄉下至元二年以順陽來屬新野 按明史槀新野漢縣唐省入穰縣元復置謹附識〉 唐州舊唐州金改裕州按金史地理志云唐州中刺史無改為裕州之文元志疑誤謹附識元初復為唐州至元三年廢湖陽比陽桐栢三縣領一縣泌陽倚郭〉 嵩州金領伊陽福昌二縣按金史地理志嵩州領伊陽永寜福昌等縣永寜縣注云宋隸河南府海陵正隆六年以前寄治於府後即鎮為縣本志以永寧屬河南於此云領伊陽福昌二縣疑有訛誤謹附識元初以福昌隸河南至元三年省伊陽入州領一縣盧氏下至元二年隸南京路八年屬南陽府十一年來屬〉 汝州元至元三年廢郟城寳豐二縣入梁縣後復置郟縣領三縣梁魯山〉 裕州唐初置北澧州又改魯州後廢為縣屬唐州金升為裕州舊領方城舞陽葉縣元初即葉縣行隨州事就置昆陽縣為屬邑至元三年罷州併昆陽舞陽二縣入葉縣後復置舞陽領三縣方城下倚郭舞陽汝寧府唐蔡州上蔡西平確山遂平平輿為屬邑元至元七年省遂平平輿入汝陽隸汴梁路三十年河南江北行省平章巴延言蔡州去汴梁地逺凡事稽誤宜升散府遂升汝寧府直隸行省以息潁信陽光四州隸焉復置遂平縣領縣五州四州領十縣汝陽下元初廢後置蔡州治此仍復置縣上蔡西平確山遂平下元初省入汝陽後復置〉 頴州金領汝陰泰和沈邱潁上四縣元至元二年省四縣及録事司入州後復領三縣太和 案明史槀太和縣宋以汝陰縣之百尺鎮地置萬夀縣尋改曰泰和洪武初改泰為太元志作太字當係傳寫之訛謹附識沈邱潁上〉 息州金領新息新蔡真陽褒信四縣元中統三年以李璮叛廢州四年復置至元三年以四縣併入州後復領二縣新蔡真陽〉 光州宋光山軍元至元十二年歸附屬蘄黄宣慰司二十二年同蘄黄等州直隸行省三十年隸汝寧府領三縣定城 固始下宋末兵亂徙治無常元至元十一年復舊治光山下兵亂地荒至元十二年復立舊治〉 信陽州宋信陽軍元至元十四年改立信陽府領羅山信陽二縣十五年改為信陽州二十年以羅山縣當驛置要衝徙州治此而移縣治於西南號曰羅山新縣領二縣羅山倚郭信陽

  歸徳府宋南京應天府金為歸徳府金亡宋復取之舊領宋城寧陵下邑虞城榖熟碭山六縣元初與亳之酇縣同時歸附置京東行省未幾罷至元元年以虞城碭山二縣在枯黄河北割屬濟寧府又併榖熟入雎陽酇縣入永州降永州為永城縣與寧陵下邑隸本府八年以宿亳徐邳並隸焉設知府治中府判各一員直隸行省領縣四州四州領八縣雎陽下倚郭唐曰来城亦曰雎陽金曰雎陽宋曰宋城元仍曰雎陽永城下邑寧陵〉 徐州宋武寧軍金屬山東西路金亡宋復之元初歸附至元二年降為下州舊領彭城蕭永固三縣按金史地理志無永固縣据方輿紀要蕭縣有永固廢縣注云元置後廢為鎮謹附識及録事司至是永固併入蕭縣彭城并録事司併入州領一縣蕭下至元二年併入徐州十二年復立〉 宿州宋保静軍金置防禦使金亡宋復之元初隸歸徳府領臨渙蘄靈壁符離四縣并司候司至元二年以四縣一司併入州四年以靈壁入泗州十七年復來屬領一縣靈壁〉 邳州宋置淮陽軍金復為邳州金亡宋暫有之元初以民少併三縣入州至元八年以州屬歸徳府十二年復置雎寧宿遷兩縣屬淮安十五年還來屬領三縣下邳下州治所宿遷雎寧 按金史地理志邳州有蘭陵縣無雎寧縣考明史槀云雎寜縣金析宿遷之古城置謹附識〉 亳州宋集慶軍金復為亳州金亡宋復之元初領縣六譙酇鹿邑城父衛真榖熟後以民户少併城父入譙衛真入鹿邑榖熟入雎陽酇入永城其雎陽永城去隸歸徳後復置城父領三縣譙鹿邑下城父

  襄陽路宋為襄陽府元至元十年兵破樊城襄陽守臣吕文煥降立河南等路行中書省更襄陽府為散府未幾罷省十一年改襄陽府為總管府又立荆湖等路行樞密院十二年立荆湖行中書省後復罷十九年割均房二州光化棗陽二縣來屬設録事司領縣六州二州領四縣襄陽下倚郭南漳宜城榖城光化至元十三年南伐明年設官置縣屬南陽十九年來屬棗陽至元十四年屬南陽十九年來屬〉 均州宋為武當軍元至元十二年江陵歸附割隸湖北道宣慰司十九年還屬襄陽領二縣武當下兵亂遷治無常至元十四年復置下兵後僑治無常至元十四年復置〉 房州宋置保寧軍恭帝徳祐中知州黄思賢納土命千户鎮守仍令思賢領州事元至元十九年隸襄陽路領二縣房陵竹山

  蘄州路宋為防禦州元至元十二年立淮西宣撫司十四年改總管府設録事司領縣五蘄春中倚郭蘄水廣濟中宋理宗嘉熙兵亂徙治大江中洲歸附後復舊治黄梅中嘉熙兵亂僑治中洲後復舊羅田下兵亂縣廢歸附後始立

  黄州路宋為團練軍州元至元十二年歸附十四年立總管府十八年又為黄蘄州宣慰司治所二十三年罷宣慰司直隸行省設録事司領縣三黄岡中州治所黄陂下兵亂僑治鄭州青山磯歸附還舊治麻城下兵亂徙治什子山歸附還舊治

  淮西江北道肅政亷訪司

  廬州路宋為淮西路元至元十三年設淮西總管府明年於本路立總管府隸淮西道二十八年以六安軍為縣來屬後升六安縣為州設録事司領縣三州三州領八縣合肥上倚郭舒城〉 和州宋隸淮南西道元至元十三年置鎮守萬户府明年改立安撫司又明年升和州路二十八年降為州隸廬州路舊設録事司後併入州領三縣厯陽上倚郭含山烏江〉 無為州宋以光州城口鎮置無為軍元至元十四年升為路二十八年降為州罷鎮巢州為縣以屬焉按明史槀巢縣宋鎮巢軍元改為州尋降為縣元志未晰謹附識領三縣無為上倚郭廬江六安州宋六安軍元至元十二年歸附二十八年

  降為縣隸廬州路後升為州領二縣六安英山安豐路宋為夀春府又以安豐縣為安豐軍繼遷安豐軍於夀春府元至元十四年改安豐路總管府十五年定為散府領夀春安豐霍丘三縣二十八年復升為路以臨濠府為濠州與下蔡䝉城俱來屬設錄事司領縣五州一州領三縣夀春中倚郭安豐霍丘下蔡下至元十三年隸夀春府二十八年罷府與䝉城皆來屬䝉城〉 濠州宋為團練州初隸淮南路後隸淮南西路元至元十三年歸附設濠州安撫司十五年定為臨濠府二十八年復為濠州革懐逺為下縣來屬領三縣鍾離下倚郭定逺懷逺下宋為懷逺軍領荆山一縣元至元二十八年以軍為縣隸濠州省荆山入焉

  安慶路宋為安慶府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撫司十四年改安慶路總管府屬蘄黄宣慰司二十三年罷宣慰司直隸行省設録事司領縣六懷寧宿松望江太湖桐城灊山英宗至治三年初立 按續輿地考灊山縣本懷寧縣之清朝玉照二鄉地宋為四寨元至元中立野人原寨至治三年始立縣謹附識

  淮東道宣慰使司

  江北淮東道肅政亷訪司

  --(『相連州路宋為淮東路元至元十三年初建大都督府置江淮等處行中書省十四年改為揚州路總管府十五年置淮東道宣慰司本路屬焉十九年省宣慰司以本路總管府直𨽻行省二十一年行省移杭州復立淮東道宣慰司止統本路屬淮安二郡而本路領高郵府及真滁通泰崇明五州二十二年行省復遷宣慰司遂廢所屬如故後改立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移治汴梁路復立淮東道宣慰司割出高郵府為散府直隸宣慰司設録事司領縣二州五州領九縣江都上倚郭泰興〉 真州宋置建安軍又升為真州元至元十三年初立真州安撫司十四年改真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復為州隸揚州路領二縣揚子上倚郭至元二十年省録事司入焉六合〉 滁州元至元十五年改滁州路總管府二十年仍為州隸揚州路領三縣清流中至元十四年省録事司入焉來安全椒〉 泰州元至元十四年立泰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改為州隸揚州路領二縣海陵上倚郭如臯通州宋静海郡元至元十五年改通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復為州隸揚州路領二縣静海上倚郭海門崇明州本通州海濱之沙洲宋建炎間有昇州句容縣姚劉姓者因避兵於沙上其後稍有人居焉遂稱姚劉沙寧宗嘉定間置鹽塲屬淮東制司元至元十四年升為崇明州

  淮安路宋為淮安州元至元十三年行淮東安撫司十四年改立總管府領山陽鹽城淮安淮陰新城清河桃園七縣設録事司二十年升為淮安府路併淮安新城淮陰三縣入山陽兼領臨淮府海寧泗安東四郡其盱眙天長臨淮虹五河贛榆朐山沭陽各歸所𨽻二十七年革臨淮府以盱眙天長隸泗州領縣四州三州領八縣山陽上至元十二年安東州歸附以本縣馬羅軍寨作山陽縣十三年淮安路歸附仍存淮安縣二十年省淮安新城入焉鹽城桃園 按明史槀金以宿遷縣之桃園鎮地置淮濱縣後省元復置桃園縣謹附識清河下本泗州之清河口宋立清河軍至元十五年為縣〉 海寧州唐海州宋隸淮東路元至元十五年升為海州路總管府復改為海寧府未幾降為州隸淮安路初設録事司二十年與東海縣併入朐山領三縣朐山沭陽贛榆〉 泗州宋隸淮東路元至元十三年降為下州舊領臨淮淮平虹靈壁睢寧五縣十六年割睢寧屬邳州十七年割靈壁入宿州以五河縣來屬二十一年併淮平入臨淮二十七年廢臨淮府以盱眙天長二縣隸焉領五縣臨淮五河下初隸臨淮府十七年來屬 按宋史地理志度宗咸淳七年於泗州五河口置淮安軍領五河縣當是元初廢軍為縣謹附識旴𣅿上宋昭信軍元至元十三年行招信軍安撫司事領旴𣅿天長招信五河四縣明年升昭信路總管府十五年改為臨淮府十七年以五河縣在淮之北改屬泗州二十年併招信入旴𣅿二十七年廢臨淮府為旴𣅿縣天長〉 安東州

  高郵府唐縣宋升為軍元至元十四年升為高郵路總管府領録事司及高郵興化二縣二十年廢安宜府為寳應縣來屬又併録事司改高郵路為府屬揚州路今隸宣慰司領縣三高郵興化寳應上舊為實應軍至元十六年為安宜府二十年廢府為縣來屬本府

  荆湖北道宣慰司

  山南江北道肅政亷訪司

  中興路宋為荆南府元至元十三年改上路總管府設録事司文宗天厯二年以潜藩改為中興路領縣七江陵公安石首松滋枝江潜江監利中宋末兵亂民散收附後始復舊

  峽州路本峽州宋隸荆湖北路後徙治江南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七年升為峽州路領縣四夷陵中宋末隨州遷治不常歸附後復歸江北舊治宜都長陽逺安

  安陸府唐郢州宋隸京西路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五年升為安陸府領縣二長夀京山中兵亂移治漢濱至元十二年還舊治

  沔陽府本復州宋理宗端平間移州治於沔陽鎮元至元十三年歸附改為復州路十五年升為沔陽府領縣二玉沙中倚郭景陵中兵亂徙治無常歸附後還舊治

  荆門州唐為縣宋升為軍理宗端平間移治當陽縣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四年升為府十五年遷府治於古城降為州領縣二長林當陽

  徳安府唐安州宋為徳安府咸淳間徙治漢陽元至元十三年還舊治隸湖北道宣慰司十八年罷宣慰司直隸鄂州行省為散府後割以來屬領縣四州一州領二縣安陸孝感應城雲夢〉 隨州宋為崇信軍又為棗陽軍後因兵亂遷徙無常元至元十二年歸附十三年即黄仙洞為州治領二縣隨應山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五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續通典>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六

  州郡

  

  陜西諸道行御史臺

  陜西等處行中書省為路四府五州二十七屬州十二屬縣八十八本省陸站八十處水站一處

  奉元路宋分陜西秦鳯熈河涇原環慶鄜延為六路金併陜西為四路元中統三年立陜西四川行省治京兆至元初併雲陽縣入涇陽櫟陽縣入臨潼終南縣入盩厔十六年改京兆為安西路總管府二十三年四川置行省改此省為陜西等處行中書省大徳元年移雲南行臺於此為陜西行臺皇慶元年改安西為奉元路設録事司領縣十一州五州領十五縣咸寧長安咸陽 按續輿地考咸陽縣元省入興平尋復置謹附識興平臨潼藍田涇陽下至元二年併入髙陵縣三年復立髙陵盩厔下舊為郿州添置柿林縣至元元年省郿州為郿縣廢柿林〉 同州唐為同州宋為定國軍金因之元仍為同州按同州志云至元六年省馮翊縣入同州謹附識領五縣朝邑白水郃陽 按金史地理志貞祐四年以郃陽隷禎州明一統志云郃陽縣元初隸禎州後仍舊謹附識澄城韓城下唐宋為郃城縣金曰禎州元至元元年州廢二年再立六年州又廢止設縣〉 華州舊華州金金安軍元復為華州按陜西通志云元省鄭縣入州謹附識領三縣華隂蒲城 按華隂縣志蒲城縣元中統初省至元二年復置謹附識渭南 按渭南志元省下邽縣入渭南謹附識耀州宋為感義軍又改感徳軍又為耀州如故金因之元至元元年併華原縣入州又併美原入富平領三縣三原富平同官〉 乾州至元元年併奉天縣入州五年復置奉天省好畤入焉又割永夀來屬後又改奉天為醴泉領三縣醴泉武功 按續輿地考武功縣金改為武亭縣元復舊謹附識永夀下宋金屬邠州元至元十五年徙縣治于麻亭〉 商州領一縣洛南

  延安路宋為延安府金為鄜延路元改延安路領縣八州三州領八縣膚施甘泉 按元一統志云至元二年併臨真縣入甘泉謹附識宜川下元初置司候司至元六年省入宜川 按元一統志云至元六年併丹州入宜川縣陜西通志云元省門山縣入宜川謹附識延長延川安定下本宋舊堡元初升為安定縣至元元年析置丹頭縣四年併丹頭入本縣安塞下本金舊堡元初升為縣 按安塞縣志云元省敷政縣入安塞謹附識保安下金為保安州元至元六年降為縣〉 鄜州舊領洛交洛川鄜城直羅四縣至元四年併鄜城入洛川又併洛交直羅入州六年廢坊州以中部宜君二縣來屬領三縣洛川中部宜君〉 綏徳州唐綏州宋為綏徳軍金為州領八縣元初併嗣武入米脂綏平入懷寧至元四年併定戎入米脂懷寧入青澗又併義合綏徳入本州領二縣青澗米脂〉 葭州宋為晉寧軍金改為葭州元至元六年併通秦彌川葭蘆入州併太和入神木建寧入府谷領三縣神木下元初創立雲州於古麟州之神木寨至元六年廢州為縣吳堡 按元一統志云吳堡縣元至元元年省二年復置謹附識府谷下後唐為府州元初建州治至元六年廢為縣

  興元路宋為興元府元立興元路總管府久之以鳯金洋三州隸焉宋時領南鄭西縣褒城亷水城固五縣後廢亷水入南鄭元初割出西縣屬沔州以洋州西鄉縣來屬領縣四州三南鄭城固褒城西鄉下按續輿地考云西鄉縣宋端平中廢元復置謹附識〉 鳯州宋為團練州元至元五年以在郭梁泉縣併入州隸興元路 洋州至元二年省興道真符二縣入州 金州宋為金房開達四州路元為散州按續輿地考云平利洵陽漢隂石泉元併省入金州謹附識陜西漢中道肅政亷訪司

  鳯翔府元初割平涼府秦隴徳順西寧鎮寧州隸鞏昌路廢恒州以所領盩厔縣隸安西府路尋立鳯翔路總管府至元九年更為散府領縣五鳯翔扶風岐山寳雞 按明一統志云元省虢縣入寳雞謹附識麟游 按明一統志云元廢普潤縣入麟游謹附識

  邠州領縣二新平淳化下至元七年併三水入本縣

  涇州宋為彰化軍舊領保定長武靈臺良原四縣金改保定縣為涇川元初以隸都元帥府立總司轄邠州後屬鞏昌都總帥府或隸平涼府陜西省所隸不一今直隸省領縣二涇川下涇州治此即保定靈臺下至元七年併歸涇川十一年復立以良原併入而長武仍併於涇川

  開成州本原州金為鎮戎州元初仍為原州至元十年皇子安西王分治秦蜀遂立開成府仍視上都號為上路至治三年降為州領縣一州一開成 廣安州本鎮戎地金升為縣隸鎮戎州經亂荒廢元至元十年安西王封守西土既立開成路遂改為廣安縣募民居止未幾戸口繁夥十五年升為州仍隸本路

  莊浪州下沿革闕大徳八年二月降莊浪路為州

  鞏昌等處總帥府

  鞏昌府宋鞏州金為鞏昌府元初改鞏昌路便宜都總帥府統鞏昌平涼臨洮慶陽隆慶五府及秦隴㑹環金徳順徽金洋安西河洮岷利巴沔龍大安褒涇邠寧定西鎮原階成西和蘭二十七州又於成州行金洋州事至元五年割安西州屬圖沙瑪路總管府六年以河州屬吐蕃宣慰司都元帥府七年併洮州入安西州八年割岷州屬圖沙瑪路十三年立鞏昌路總管府十四年復行便宜都總帥府事其年割隆慶府利巴大安褒沔龍等州隸廣元路二十一年又以涇邠二州隸陜西漢中道宣慰司而帥府所統者鞏昌平涼臨洮慶陽府凡四秦隴寧定西鎮原階成西和蘭㑹環金徳順徽金洋州凡十有五設録事司領縣五隴西寧逺 按金史地理志鞏州安西縣有寜逺寨當是元時升為縣謹附識伏羌下本舊寨至元十三年升縣通渭下宋名鹽川寨金為鎮元至元十七年置今縣

  平涼府元初併潘原縣入平涼化平入華亭隸鞏昌帥府領縣三平涼崇信華亭

  臨洮府至元十三年復以渭源堡升為縣領縣二狄道渭源

  慶陽府金為慶源路元初改為慶陽散府至元七年併安化彭原入焉領縣一合水

  秦州舊領六縣元至元七年併雞川隴城入秦安冶坊入清水領縣三成紀清水秦安

  隴州宋金置防禦使舊領四縣元至元七年省吳山隴安入汧源十三年罷防禦使為散郡領縣二汧源中按仁宗本紀云延祐四年併汧源縣入隴州謹附識汧陽

  寧州至元七年併襄樂安定定平入州領縣一真寧

  定西州宋置定西城金改定西縣復升為州仍置安西縣倚郭通西二塞並置縣來屬元至元三年併三縣入本州按四川通志云元因地震改為安定州謹附識

  鎮原州本原州元改鎮原州以鎮戎州之東山三川二縣來屬至元七年例併州縣遂以臨涇彭陽及東山三川四縣入本州

  西和州舊領縣三大潭祐川軍興久廢惟有長道一縣元至元七年亦併入本州

  環州金隸慶陽府元初為散郡舊領通逺一縣至元七年併入本州

  金州本蘭州龕谷寨金升寨為縣以龕谷為金州治所元至元七年併縣入州

  静寧州宋徳順軍金升為州元初併治平永洛按永洛宋金史志並作水洛元志葢誤謹附識入隴干後復省隴干改為静寧州領縣一隆徳

  蘭州元初領阿千一縣及司𠉀司至元七年併司縣入本州

  㑹州宋置敷文縣金置保川縣陷于河西僑治州西南百里㑹川城名新㑹州元初棄新㑹州遷於所隸西寧縣至元七年併縣入州

  徽州元兵入蜀鳯州二縣首降以鳯州仍治梁泉别置南鳯州治於河池後又升永寧鄉為縣與兩當同為屬邑至元元年改為徽州七年併河池永寧二縣入州領縣一兩當

  階州舊領福津將利二縣至元七年併入本州成州舊領同谷栗亭二縣元初以田世顯挈成都府歸附令遷於栗亭行栗亭管民司事不隸成州割天水縣來屬至元七年併同谷天水二縣入州

  金洋州本隸興元路元初有雷李二將挈民户歸附令遷至成州自行金洋州事

  土蕃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至元九年於土蕃西界立寜河站

  河州路領縣三定羌寧河安鄉

  雅州下憲宗攻破雅州石泉守將趙順以城降領縣五石山瀘山百丈榮經嚴道

  黎州領縣一漢源

  洮州領縣一可當

  貴徳州

  茂州領縣二文山汶川

  圖沙瑪路

  岷州

  鐵州

  碉門魚通黎雅長河西寧等處宣撫司至元二年授雅州碉門安撫使髙保四虎符髙保四言碉門舊有城邑中統初為宋人所廢衆依山為柵去碉門半舎欲復戍故城便於守佃敕秦蜀行省彼中緩急卿等相度須得其宜城如可復當助成之三年諭四川行樞家院遣人於碉門巖州西南沿邊丁寜告諭官吏軍民有願來歸者方便接納用意存恤百姓貧者賑之願徙近襄城邑者以屋舎給之禮店文州䝉古漢軍民元帥府自河州以下至此多闕其餘如朶甘斯烏斯藏積石州之類尚多載籍疎略莫能詳録也

  四川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九府三屬府二屬州三十六軍一屬縣八十一蠻夷種落不在其數本省陸站四十八處水站八十四處鹽場 --(『相連十二處俱鹽井所出井凡九十五眼在成都夔府重慶叙南嘉定順慶廣元潼川紹慶等路所管州縣萬山之間

  西蜀四川道亷訪司

  成都路宋為益州路又為成都府路元初撫定立總管府設録事司至元十三年領成都嘉定崇慶三府眉卭隆黎雅威茂簡漢彭綿十一州後嘉定自為一路以眉黎卭隸之二十年又割黎雅屬吐蕃招討司降崇慶為州隆州併入仁夀縣隸本府領縣九州七州領十一縣成都下唐宋為成都府治所元至元十三年以本縣元管大城内西北隅併入録事司華陽新都温江雙流 按四川通志元省廣都縣入雙流謹附識新繁仁夀下唐為陵州宋為隆州元至元二十年以州地荒民散併為仁夀縣隸成都府路金堂下宋屬懷安軍元初升為懷州而縣屬如故至元二十年併州入金堂縣隸成都府路〉 彭州 按四川通志元至元十三年省九隴縣入州謹附識領二縣濛陽崇寧漢州唐為徳陽郡又為漢州自唐至宋苦於兵革民不聊生元中統元年復立漢州按四川通志元省雒縣入州謹附識領三縣什邡徳陽下至元八年升為徳州十三年仍為縣隸成都路十八年復來屬綿竹下至元十三年以户少併入州後復置〉 安州唐置石泉縣宋升為軍元中統五年升為安州領一縣石泉〉 灌州宋為永康軍後廢為灌口寨元初復立灌州至元十三年以導江青城二縣户少省入州 崇慶州宋為崇慶軍元至元十二年立總管府二十年改為崇慶州併江原縣入州領二縣晉原新津〉 威州唐維州宋改威州領保寧通化二縣元至元十九年併保寧入州領一縣通化〉 簡州至元二十年併附郭陽安縣入州二十二年併成都府所屬靈泉縣來隸而本州有平泉以地荒竟廢之

  嘉定府路宋為嘉定府元至元十三年立總管府設録事司舊領龍游夾江峨眉犍為洪雅五縣二十年併洪雅入夾江領縣四州二州領三縣龍游夾江峨眉犍為〉 眉州至元十四年隸嘉定路領二縣彭山青神〉 卭州至元十四年立安撫司兼行州事二十一年併臨卭依政蒲江三縣入州領一縣大邑

  廣元路宋為利州路端平後地荒民散元憲宗三年立利州治設都元帥府至元十四年罷帥府改為廣元路領縣二府一州四府領三縣州領七縣綿谷昭化下元初併葮萌入焉〉 保寧府唐隆州又改閬州又為閬中郡後唐為保寧軍元初立東川路元帥府至元十三年升保寧府二十年罷元帥府改保寧路初領新得小寧二州後併入閬中縣又併奉國入蒼溪縣新井新政西水總入南部縣仍改為府隸廣元路領三縣閬中下倚郭蒼溪南部〉 劒州宋為普安軍又為隆慶府元至元二十年改劒州領二縣普安下至元二十年併普城劒門入焉梓潼〉 龍州本龍州元憲宗時宋守將王知府以城降至元二十二年併江油清川二縣入焉 巴州宋領化城難江恩陽曽口上通江下通江六縣元至元二十年併難江恩陽二縣入化城上下通江二縣入曽口按四川通志至正四年復置通江縣謹附識領二縣化城曽口〉 沔州至元十四年隸廣元路二十年廢褒州止設鐸水縣遷沔州而治焉領三縣鐸水下倚郭大安下本大安州至元二十年降為縣以來屬 按元一統志併三泉縣入大安縣謹附識略陽下至元二十年併長舉及西縣入焉順慶路宋為順慶府元中統元年立征南都元帥府至元四年置東川路統軍司後改東川府十五年復為順慶二十年升為路設録事司領縣二府一州二府領二縣州領五縣南充下至元二十年併漢初入焉西充下至元二十年併流溪舊縣入焉〉 廣安府宋為廣安軍又改寧西軍元至元十五年廢寧西軍二十年升為廣安府舊領渠江岳池和溪新明四縣後併和溪新明入岳池領二縣渠江下倚郭岳池〉 ⿺辶𦮔州元初立宣撫都元帥府後罷至元二十年立辶𦮔州路總管府後復為辶𦮔州領三縣相如至元二十年以金城寨入焉營山下至元二十年併良山入焉儀隴下至元二十年併辶𦮔池伏虞入焉渠州宋屬潼川府元至元十一年立渠州安撫司二十年罷安撫司以渠州為散郡領二縣流江大竹下至元二十年併鄰山鄰水入焉

  潼川府宋為静戎軍又改安静軍又升潼川府兵後地荒元初復立府治至元二十年併涪城及録事司入郪縣通泉入射洪東闗入鹽亭銅山入中江領縣四州二郪下倚郭中江射洪鹽亭〉 遂寧州宋為遂寧府元至元十九年併遂寧青石二縣入小溪長江入辶𦮔溪後復改為州領二縣小溪〉⿺辶𦮔溪〉 綿州元初隸成都路至元二十年併魏城入本州改隸潼川府領二縣彰明羅江

  永寧路下闕領州一 筠連州下闕至元十七年樞宻院言四川行省參政行諸蠻夷部宣慰司濟遜言先是奉㫖以高州筠連州騰川縣隸安撫郭漢傑立站今漢傑已併蠻洞五十六有㫖濟遜所陳卿等與中書議臣等以為宜遣使行視之帝曰此五十六洞如舊隸高州筠達則與郭漢傑立站否則還之濟遜領一縣騰川

  四川南道宣慰司至元十六年立

  重慶路宋為重慶府元至元十六年立重慶路總管府二十一年升為上路割忠涪二州為屬郡二十二年又割盧合來屬省壁山入巴縣廢南平軍入南川縣為屬邑置録事司領縣三州四州領十縣巴下倚郭江津下至元十六年賜四川行省參政濟遜田民百八十戸於江津縣南川 按四川通志元至元十一年廢南平軍及隆化縣改置南川縣謹附識〉 瀘州宋為瀘川軍元至元二十年併瀘川縣入焉二十二年隸重慶路領三縣江安納溪合江〉 忠州唐為忠州宋為咸淳府元仍為忠州領三縣臨江南賔豐都 按四川通志元至元中併墊江縣入豐都謹附識〉 合州元至元十五年宋安撫使王立以城降二十年為散郡併録事司赤水入石照縣二十二年改為州按四川通志元併昌州及所領永川昌元大足入合州謹附識隸重慶路領三縣銅梁下元初併巴川入焉定逺下本宋地名女菁平元至元四年便宜都總帥部兵剏為武勝軍後為定逺州二十四年降為縣石照〉 涪州至元二十年併涪陵樂温二縣入焉領一縣武龍

  紹慶府宋為紹慶府元至元二十年仍置府領二縣彭水黔江

  懷徳府領州四〉 來寧州〉 柔逺州〉 酉陽州〉 服州

  夔州路宋為帥府元至元十五年立夔州路總管府以施雲安萬大寧四州隸焉二十二年又以開達梁山三州來屬設録事司領縣二州七州領五縣奉節巫山〉 施州舊領清江建始二縣至元二十二年併清江入州領縣一建始〉 達州至元十五年隸四川東道宣慰司二十二年改隸夔州路領二縣通川新寧〉 梁山州宋為梁山軍元至元二十年升為州領一縣梁山〉 萬州宋為浦州元至元二十年以南浦為萬州領一縣武寧 雲陽州宋置安義縣元至元十五年立雲安軍二十年升雲陽州併雲陽縣入焉 大寧州舊大昌縣宋置監元至元二十年升為州併大昌縣入焉 開州

  叙南等處蠻夷宣撫司

  叙州路本戎州宋為上州屬東川路後易名叙州咸淳中城登髙山為治所元至元十二年郭漢傑挈城歸附十三年立安撫司未幾毁山城復徙治三江口罷安撫司立叙州十八年復升為路隸諸部蠻夷宣撫司領縣四州二宜賔慶符南溪宣化〉 富順州宋富義監後改富順縣元至元十二年改立富順監安撫司二十年罷安撫司升富順州 髙州唐開拓邊地於本部置髙州宋設長寧軍十州族姓俱效順元至元十五年雲南行省遣官招諭内附十七年知州郭安復行州事蠻人散居村囤無縣邑鄉鎮

  馬湖路漢唐以下名馬湖部宋時蠻主屯湖内元至元十三年内附立總管府遷於夷部溪口瀕馬湖之南岸創府治其民散居山箐無縣邑鄉鎮領軍一州一長寧軍宋長寧軍立安寧縣元至元十二年郡守黄

  立挈城効順二十二年設録事司後與安寧縣俱省入本軍 戎州本夜郎國西南蠻種唐時置晏州元至元十三年濟遜為蠻夷部宣撫司遣官招諭十七年本部官得蘭紐來見授以大壩都總管二十二年升為戎州

  附蠻夷種落

  上羅計長官司領蠻地羅計羅星古夜郎境為西南種族前代置之化外宋設長寧軍十州族姓俱效順各命之官其後分姓他居遂有上下羅計之分元至元十三年蠻夷部宣撫濟遜引本部夷酋得頼阿當歸順十五年授為得頼阿當千户十八年黎州同知李竒以武略將軍來充羅星長官二十二年夷人叛誘訹上羅星夷行樞宻院討平之其民人散居村箐無縣邑鄉鎮

  下羅計長官司領蠻地近烏蠻與叙州長寜軍相接均為西南夷族與上羅計同至元十二年長寜知軍率先内附十三年濟遜引本部夷酉得顔箇詣行樞宻院降奏充下羅計蠻夷千户二十二年諸蠻皆叛惟本部無異志

  四十六囤蠻夷千户所領豕蛾夷地在夢符向南抵定州古夜郎之屬唐羈縻定州之支江縣也元至元十三年収附於慶符縣僑置千户所領四十六囤 黄水口上下落骨 山落牟許滿吳 麽落財 麽落賢 騰息奴 屯莫面 落搔 麽落梅 麽得幸 上落松 麽得㑹 麽得惡落魂 落昧下村 落島 麽得享 落燕 落得盧  麽騰斛 許宿 麽九色 落搔屯右麽得晏 落能 山落寡 水落寡 落得擂 麽得具 麽得淵 騰曰彯 落昧上村 頼扇 許焰騰郎 周頭 賣落炎 落女 愛答洛 愛答速麽得姦 阿郎頭 下得辛 上得辛 愛得婁

  〈落鷗

  秦加大散等洞以下各設蠻夷官秦加大散等洞 斜崖冒朱等洞 隴堤紂皮等洞 石耶洞 散毛洞 彭家洞 黑土石等處 市備洞 樂化兀都剌布白享羅等處 洪望冊徳等族 大江九姓羅氏 水西 鹿朝

  阿永蠻部至元二十一年酋長阿泥入覲自言阿永隣境烏䝉等蠻悉隸皇大子位願依例附屬詔從其請以阿永蠻隸宫府有師壁洞安宣撫司 永順等處軍民安撫司 阿者洞以下各設蠻夷官阿者洞 謝甲洞上安下壩 阿渠洞下役洞 驢虚洞 錢滿等處 水洞下曲等寨必藏等處 酌宜等處 雍邦等寨 崖筍等寨 

  〈朱洞 麻峽柘歌等寨 新附嵬羅金井 沙溪等處 宙窄洞 新容米洞

  甘肅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七州二屬州五本省馬站六處河西隴北道肅政亷訪司

  甘州路唐為甘州又為張掖郡宋初為西夏所據改鎮夷郡又立宣化府元初仍稱甘州至元元年置甘肅路總管府八年改甘州路總管府十八年立行中書省以控制河西諸郡

  永昌路宋初為西涼府真宗景徳中陷入西夏元初仍為西涼府至元十五年以永昌王宫殿所在立永昌路降西涼府為州隸焉領州一 西涼州

  肅州路唐為肅州又為酒泉郡宋初為西夏所據元太祖二十一年西征攻肅州下之至元七年置肅州路總管府

  沙州路唐為沙州又為燉煌郡宋仍為沙州仁宗景祐初西夏陷𤓰沙肅三州盡得河西故地金因之元太祖二十二年破其城以隸八都大王至元十四年復立州十七年升為沙州路總管府𤓰州隸焉沙州去肅州千五百里内附貧民欲乞糧沙州必須白之肅州然後給與朝廷以其不便故升沙州為路領州一 𤓰州唐改為晉昌郡復為𤓰州宋初陷於西夏夏亡州廢元至元十四年復立二十八年徙居民於肅州但名存而已

  額齊訥路漢西海郡居延故城夏國嘗立威福軍元太祖二十一年内附至元二十三年立總管府

  寧夏府路唐末有拓跋思恭者鎮夏州世有銀夏綏宥静五州之地宋真宗天禧間傳至其孫徳明城懷逺鎮為興州以居之後升興慶府又改中興府元至元二十五年置寧夏路總管府至元八年立西夏中興等路行中書省元貞元年革寧夏路行中書省併其事於甘肅行省領州三 靈州唐靈武郡宋初陷於夏國改為翔慶軍 鳴沙州隋鳴沙縣宋没於夏國仍舊名元初立鳴沙州 應理州與蘭州接境東阻大河西據沙山考之圖志乃唐靈武郡城其州地未詳建立之始元初仍立州

  山丹州唐為刪丹縣宋初為夏國所有置甘肅軍元初為阿濟格大王分地至元六年行山丹城事刪訛為山二十二年升為州隸甘肅行省

  西寧州唐置鄯州理湟水縣肅宗上元間没於土蕃號青唐城宋改為西寧州元初為章吉駙馬分地至元二十三年立西寧州

  烏拉海路太祖四年由黒水城北烏拉海西闗口入河西獲西夏將高令公克烏拉海城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六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七

  州郡

  

  雲南諸路行中書省為路三十七府二屬府三屬州五十四屬縣四十七其餘甸寨軍民等府不在此數馬站七十四處水站四處 案雲南至元始𨽻版州郡沿革悉照元志詳注比他處特繁縁宋志所不載故也雲南諸路道肅政亷訪司大徳三年罷雲南行御史臺立肅政亷訪司中慶路唐姚州閤羅鳯叛取姚州其子鳯伽異増築城曰柘東六世孫劵豐祐改曰善闡歴五代迄宗羇縻而已案明史稾雲南府本滇國地漢置益州郡隋為昆州後廢唐復置尋為南詔䝉氏所據五代時大理段氏為善闡府謹附識元世祖征大理凡收府八善闡其一也郡四部三十有七其地東至普安路之横山西至緬地之江頭城凡三千九百里而逺南至臨安路之鹿滄江北至羅羅斯之大渡河凡四千里而近憲宗五年立萬户府至元七年改為路八年分大理國三十七部為南北中三路路設逹嚕噶齊并總管十三年立雲南行中書省初置郡縣遂改善闡為中慶路設録事司領縣三州四州領八縣昆明中倚郭唐置元憲宗四年分其地立千戸二至元十二年改善州領昆明縣二十一年州革縣如故 案明史槀昆明本漢滇池縣地謹附識富民下至元四年立黎灢千戸十二年即黎灢立縣案明史稾富民本唐西寜州地謹附識宜良下唐匡州即其地蠻酋羅氏於此立城居之名曰羅裒龍元憲宗六年立太池千户𨽻嵩明萬户至元十三年升宜良州治太池縣二十一年州罷為縣後廢太池來屬〉 嵩明州州在中慶東北治沙札卧城烏蠻車氏所築白蠻名為嵩明昔漢人居之後烏白蠻強盛漢人徙去盟誓於此因號嵩盟漢人嘗立長州築金城阿葛二城䝉氏興改長州為嵩盟部案明史稾云唐時南詔置長城郡宋時大理改嵩盟郡謹附識段氏因之元憲宗六年立嵩明萬户至元十二年復改長州十五年升嵩明府二十二年降為州領二縣楊林下在州東南治楊林城乃雜蠻枳氏車氏斗氏麽氏四種所居之地城東門内有石如羊形故又作羊唐有羊林部落即此地元憲宗七年立羊林千戸至元十二年改為縣卲甸下在州西治白邑村無城郭車蠻斗蠻舊城名為束甸以束為卲憲宗七年立卲甸千戸至元十二年改為縣〉 晉寜州唐晉寜縣䝉氏段氏皆為陽城堡部元憲宗七年立陽城堡萬戸至元十二年改晉寜州領二縣 呈貢下西臨滇澤之濱在路之南州之北其間相去六十里有故城曰呈貢世為些莫強宗部蠻所居元憲宗六年立呈貢千戸至元十二年割詔營切龍呈貢雌甸塔羅和羅忽六城及烏納山立呈貢一縣歸化下在州東北呈貢縣南西濱滇澤地名大呉龍昔呉氏所居後為些莫徒蠻所有世𨽻善闡憲宗六年分𨽻呈貢千户至元十二年割大呉龍安江安立歸化縣昆陽州在滇池南僰獹雜蠻所居有城曰巨橋案明史稾昆陽州註云唐置河東等州没於南詔大理築巨橋城謹附識今為州治閤羅鳯叛唐令曲嚩蠻居之段氏興𨽻善闡元憲宗併羅畐等十二城立巨橋萬户至元十三年改昆陽州領二縣三泊下至元十三年於那龍城立縣易門下在州之西治市坪村世為烏蠻所居段 -- 𠭊 or ?氏時髙智昇治善闡奄而有之至元四年立洟門千户十二年改為縣〉 安寜州唐初置安寜縣𨽻昆州案明史槀本滇國螳螂川地漢益州連然縣謹附識閤羅鳯叛唐後烏白蠻遷居𫎇氏終善闡酋孫氏為安寜城主及袁氏髙氏互有其地元憲宗七年𨽻陽城萬戸至元三年立安寜千户十二年改安寜州領二縣禄豐下在州西治白村其地瘴熱非大酋所居惟烏雜蠻居之遷徙不常至元十三年割安寜千户之碌琫化泥驥琮籠三處立禄豐縣因江中有石如甑俗名碌琫譯謂碌為石琫為甑訛為今名羅次下在州北治壓磨吕白村本烏蠻羅部地險俗悍至元十二年因羅部立羅次州𨽻中慶路二十四年改州為縣二十七年𨽻安寜州

  威楚開南等路為雜蠻耕牧之地蠻名俄碌歴代無郡邑後爨酋威楚築城俄碌睒居之唐時䝉舎詔閤羅鳯合六詔為一侵俄碌取和子城今鎮南州是也後閤羅鳯叛於本境立郡縣諸爨盡附𫎇氏立二都督六節度銀生節度即今路也及段 -- 𠭊 or ?氏興銀生𨽻姚州又名當筯驗及髙昇泰執大理國柄封其侄子明量於威楚築外城號徳江城傳至其裔長夀元憲宗三年征大理平之六年立威楚萬戸至元八年改威楚路置總管府領縣二州四州領一縣威楚下倚郭至元十五年升威州仍立富民浄樂二縣二十一年降州為威楚縣革二縣為郷來屬定逺下在路北地名目直睒雜蠻居之諸葛亮征南中經此睒後號為牟州唐䝉氏遣爨蠻酋擡蕚鎮牟州築城曰耐籠至髙氏専大理國政命雲南些英徒酋夷羨徙民二百戸於黄蓬穽其檯蕚故城𨽻髙氏元憲宗四年立牟州千户黄蓬穽為百戸至元十二年改為定逺州黄蓬穽為南寜縣後革縣為鄉改州為縣𨽻本路〉 鎮南州州在路北昔樸落蠻所居川名欠舎中有城曰雞和至唐時䝉氏併六詔征東蠻取和子雞和二城置石鼓縣又於沙却置俗富郡沙却即今州治至段氏封髙明量為楚公欠舎沙却皆𨽻之元憲宗三年其酋内附七年立欠舎千戸石鼔百户至元二十二年改欠舎千户為鎮南州立定邊石鼔二縣二十四年革二縣為鄉仍𨽻本州 南安州州在路東南昔黑爨蠻祖瓦晟呉居之不𨽻他部至髙氏封威楚方𨽻焉元憲宗立摩芻千戸𨽻威楚萬戸至元十二年改千戸為南安州𨽻本路領一縣廣通下縣在州之北舊名路睒雜蠻居之南詔閤羅鳯曽立路睒縣至段氏封髙明量於威楚其後宜州酋些莫徒裔易裒等附之至髙長夀遂處於路瞍易裒去舊堡二十里山上築城白龍戲新柵憲宗七年長夀内附立路睒千户至元十二年改為廣通縣𨽻南安州〉 開南州州在路西南其川分十二甸昔樸和泥二蠻所居也至䝉氏興立銀生府後為金齒白蠻所陷移府治於威楚開南遂為生蠻所據自南詔至段氏皆為徼外荒僻之地元中統三年平之以所部𨽻威楚萬户至元十二年改為開南州 威逺州州在開南州西南其川有六昔樸和泥二蠻所居至䝉氏興開威楚為郡而州境始通其後金齒白蠻酋阿只步等奪其地元中統三年征之悉降至元十二年立開南州及威逺州𨽻威楚路

  武定路軍民府唐𨽻姚州在滇北昔獹鹿等蠻居之至段氏使烏蠻阿(⿰歴刂治納洟胒共龍城於共甸又築城名曰易龍其裔孫法瓦浸盛以其逺祖羅婺為部名元憲宗四年内附七年立為萬户𨽻威楚至元八年併仁徳于矢入本部為北路十二年割出二部改本路為武定領州二州領四縣 和曲州州在路西南蠻名叵簉甸僰𤡊諸種蠻所居元憲宗六年改叵簉甸曰和曲至元二十六年升為州領二縣南甸下路治本縣蠻曰瀼甸又稱洟陬籠至元二十六年改為縣元謀下舊名環州元治五甸至元十六年改為縣〉 禄勸州州在路東北甸名洪農碌劵雜蠻居之至元二十六年立禄勸州領二縣易籠下易籠者城名在州北地名倍場 --(『相連縣境有二水蠻語謂洟為水籠為城因此為名昔羅婺部大酋居之為羣酋會集之所至元二十六年立縣石舊下縣在州東有四甸曰掌鳩曰法塊曰抹捻曰曲蔽掌鳩甸有溪繞其三面凡數十渡故名今訛名石舊至元二十六年立縣鶴慶路軍民府府治在麗江路東南大理路東北蠻名其地曰鶴川樣共昔𨽻越析詔漢唐未建城邑唐元宗開元末閤羅鳯合六詔為一稱南詔徒治羊苴城地近龍尾鶴柘今府即其地也文宗太和中䝉勸封祐於樣共立謀統郡𫎇氏後經數姓如故元憲宗三年内附為鶴州七年立二千戸仍稱謀統𨽻大理上萬户至元十一年罷謀統千戸復為鶴州二十年為燕王分地𨽻行省二十三年升為鶴慶府領一縣劍川下縣治在劍川湖西亦名羅魯城舊案唐史南詔有六節度劍川其二也初䝉氏未合六詔時有浪穹詔與南詔戰不勝遂保劍川更稱浪劍徳宗貞元中南詔撃破之奪劍共諸川地其酋徒居劍睒西北四百里號劍羌蒙氏終至段氏改劍川為義督瞼元憲宗四年内附七年立義督千户至元十一年罷千戸立劍川縣

  雲逺路軍民總管府元貞二年置

  徹里軍民總管府大徳中置大徳中雲南省言大徹里地與八百媳婦犬牙相錯勢均力敵今大徹里胡念已降小徹里復控扼地利每多相殺掠胡念日與相拒不得離遣其弟胡倫入朝指畫地形乞别立徹里軍民宣撫司擇通習蠻夷情狀者為之帥招其來附以為進取之地乃立徹里軍民總管府廣南西路宣撫司

  麗江路軍民宣撫司漢越巂郡西徼地昔麽蠻些蠻居之遂為越析詔二部皆烏蠻種居鐵橋唐徳宗貞元中其地歸南詔元憲宗三年征大理從金沙濟江麽些負固不服四年春平之立察罕章管民官至元八年立宣慰司十三年改為麗江路立軍民總管府二十二年府罷於通安巨津之間立宣撫司領府一州七州領一縣北勝府在麗江之東唐南詔時鐵橋西北有施蠻者

  貞元中為異牟尋所破遷其種居之號劍羌名其地曰成偈睒案明史稾云唐時南詔始開其地名北方睒及麽些諸蠻居之號成偈睒互有異同謹附識又改名善巨郡䝉氏終段氏時髙智昇使其孫髙大恵鎮此郡案明史稾云段氏改成紀鎮謹附識後𨽻大理元憲宗三年其酋髙俊内附至元十五年立為施州十七年改為北勝州二十年升為府 順州在麗江之東俗名牛睒昔順蠻種居劍川共唐貞元間南詔異牟尋破之徙居鐵橋大婆小婆三探覽等川其酋成斗族漸盛自為一部遷於牛睒至十三世孫自瞠猶𨽻大理元憲宗三年内附至元十五年改牛睒為順州 蒗蕖州治羅共睒在麗江之東北勝永寜南北之間羅落麽些三種蠻世居之至元九年内附十六年改羅共睒為蒗蕖州 永寜州昔名樓頭睒接吐蕃東徼地名答藍麽些蠻祖泥月烏逐出吐蕃遂居此睒世屬大理元憲宗三年其三十一世孫和字内附至元十六年改為州 通安州治在麗江之東雪山之下昔名三睒僕繲蠻所居其後麽些蠻葉古乍奪而有之世𨽻大理元憲宗三年其二十三世孫麥良内附中統四年以麥良為察罕章管民官至元九年其子麥兀襲父職十四年改三睒為通安州 蘭州在蘭滄水之東漢明帝永平中始通博南山道渡蘭滄水置博南縣唐為盧鹿蠻部至段氏時置蘭溪郡𨽻大理元憲宗四年内附𨽻察罕章管民官至元十二年改蘭州 寶山州在雪山之東案明史稾寶山州本漢邪龍縣地謹附識昔麽些蠻居之其先自樓頭徙居此二十餘世元世祖征大理自卞頭濟江由羅邦至羅寺圍大匱等塞其酋内附名其寨曰察罕呼魯罕至元十四年以大匱七處立寶山縣十六年升為州 巨津州昔名羅波九睒北接三川鐵橋西鄰吐蕃麽些大酋世居之元憲宗三年内附至元十四年於九睒立巨津州葢以鐵橋自昔為南詔吐蕃交會之大津渡故名領一縣臨西下縣在州之西北舊名羅裒間居民皆麽些二種蠻至元十四年立大理州縣於羅裒間立臨西縣以西臨吐蕃境故也

  東川路至元二十八年立

  茫部路軍民總管府領州二 益良州〉 強州孟傑路自東川路以下闕元泰定帝泰定三年八百媳婦蠻請官守置木安孟傑二府之地普安路治在盤町山陽巴盤江東古夜郎地秦為黔中地兩漢𨽻牂牁郡蜀𨽻興古郡隋立牂州唐置西平州後改興古郡為盤州𫎇氏叛唐其地為南詔東鄙東爨烏蠻七部落居之其後爨酋阿宋逐諸蠻據其地號于矢部世為酋長元憲宗七年其酋内附命為于矢萬户至元十三年改普安路總管府明年更立招討司十六年改為宣撫司二十二年罷司為路

  曲靖等路宣慰司軍民萬戸府曲靖二州在漢為夜郎味縣地蜀分置興古郡隋初為恭州協州唐置南寜州東西爨分烏白蠻二種自曲靖州西南昆川距龍和城通謂之西爨白蠻自彌鹿升麻二川南至步頭通謂之東爨烏蠻太宗貞觀中以西爨歸王為南寜都督襲殺東爨首領葢聘南詔閤羅鳯以兵脅西爨徙之至龍和皆殘於兵東爨烏蠻復振徙居西爨故地世與南詔為婚居故曲靖州元宗天寶末征南詔進次曲靖州大敗其地遂沒於蠻元憲宗六年立磨彌部萬戸至元八年改為中路十三年改曲靖路總管府二十年以𨽻皇太子二十五年升宣撫司領縣一州五州領六縣南寜下倚郭唐以西爨歸王為南寜州都督治石城及閤羅鳯叛州廢䝉氏改石城郡至段氏烏蠻磨彌部酋據五城元憲宗三年内附六年立千户𨽻磨彌部萬戸至元十三年升南寜州二十二年革為縣〉 陸涼州即漢牂牁郡之平夷縣案明史稾云晉於漢之平夷縣置平夷郡唐屬盤州謹附識南詔叛後落温部蠻世居之元憲宗三年内附立落温千户屬落𫎇萬户至元十三年改為陸涼州領二縣芳華河納下治蔡村〉 越州在路之南其州名魯望普麽部蠻世居之元憲宗四年内附六年立千戸𨽻末迷萬戸至元十二年改越州𨽻曲靖路 羅雄州與溪洞蠻獠接壤歴代未嘗置郡其地為塔敝納夷甸俗傳盤瓠六男其一曰䝉由邱後裔有羅雄者居此甸至其孫普恐名其部曰羅雄元憲宗四年内附七年𨽻普麽千戸至元十三年割夜苴部為羅雄州𨽻曲靖路 馬龍州地名曰撒匡昔僰刺居之盤瓠裔納垢逐舊蠻而有其地至羅苴内附於本部立千戸元至元十三年改為州即舊馬龍城也領一縣通泉下在州西南與嵩明州楊林縣接壤納垢之孫易陬分居其地元初為易龍百户𨽻馬龍千戸至元十三年改名通泉縣𨽻馬龍州〉 霑益州在本路之東北據南盤江北盤江之間唐初置州案明史稾云霑益州漢宛温縣地屬牂牁郡唐初置西平州改盤州謹附識天寶末没於蠻為僰刺二種所居後唐彌部奪之元初其孫普垢(⿰歴刂内附憲宗七年以本部𨽻曲靖磨彌萬户府至元十三年改霑益州領三縣交水下治易陬龍城其先磨彌部酋䝉提居之後大理國髙䕶軍逐其子孫據之憲宗五年内附至元十三年即其城立縣石梁下係磨彌部又名伍勒郎其酋世為巫居石梁原山至元十三年為縣羅山下亦名落䝉山乃磨彌部東境

  澂江路治在滇池東南唐屬牂州𨽻黔州都督府開元中降為羈縻州其地曰羅伽甸初麽些蠻居之後為僰蠻所奪南詔䝉氏為河陽郡至段氏麽些蠻之裔復居此甸號羅伽部元憲宗四年内附六年以羅伽部為萬戸至元三年改萬戸為中路十六年升為澂江路領縣三州二州領三縣河陽下内附後為千戸至元十六年為河陽州二十六年降為縣江川下在澂江路南星雲湖之北䝉氏叛唐使白蠻居之至段 -- 𠭊 or ?氏些麽徒蠻之裔居此城更名步䧺部其後弄景内附即本部為千户元至元十三年改千戸為江川州二十年降為縣陽宗下在本路西北明湖之南昔麽些蠻居之號曰強宗部其酋盧舍内附立本部千戸至元十三年改為縣〉 新興州漢新興縣唐初𨽻牂州後南詔叛降為羈縻州案明史稾云漢青蛉弄棟二縣地梁没於西爨唐羈縻求州謹附識𫎇氏為温富州段氏時麽些蠻分居其地内附後立為千戸元至元十三年改新興州案明史稾云元置部傍千户所改休納縣又置新興州尋省縣入州謹附識𨽻澂江路領二縣普舎下在州西北昔有強宗部蠻之裔長曰部傍據普具龍城次曰普舎據普札龍城二城之西有白城漢人所築二酋屢争其地莫能定後普舎孫苴(⿰歴刂内附立本部為千戸至元十三年改千戸為普舎縣治普札龍城𨽻新興州研和下麽些徒蠻步雄居之其孫龍鐘内附立百戸至元十三年改為縣路南州州在本路之東木名路甸有城曰撒吕黑

  爨之裔落䝉所築子孫世居之因名落䝉部元憲宗朝内附即本部立萬戸至元七年併落蒙羅伽末迷三萬戸為中路十三年分中路為二路改羅伽為澂江路案前澂江路注云憲宗六年以羅伽部為萬户至元三年改萬户為中路十六年升為澂江路與此處年分不合考雲南通志至元十三年賽音諤徳齊以改定雲南諸路名號來上凡為路三十七澂江之升當在此時前作十六年葢誤謹附識落蒙為路南州𨽻澂江路領一縣邑市下至元十三年即邑市彌歪二城立邑市縣彌沙等五城立彌沙縣二十四年併彌沙入本縣𨽻路南州

  普定路本普里部歸附後改普定府大徳七年改為路仁徳府昔僰刺蠻居之其部曰仲札溢源後烏蠻之裔新丁奪而有之至四世孫因其祖名新丁以為部號語訛為仁地案明史稾云南詔為尋甸部謹附識元憲宗五年内附明年立本部為仁地萬户至元初復叛四年降之仍為萬戸十三年改萬戸為仁徳府領縣二為美下縣治在府北地夕溢浦適侣瞍甸即仁地故部至元二十四年置縣歸厚下縣治在府西地名易浪湳龍舊𨽻仁地部至元二十四年分立二縣曰倘俸曰為美二十五年改倘俸曰歸厚

  羅羅𫎇慶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建昌路本古越巂地唐初設中都府案唐書地理志作中都督府元志葢誤治越巂肅宗至徳中没于吐蕃貞元中復之懿宗時䝉詔立城曰建昌府以烏白二蠻實之其後諸酋争強不能相下分地為四推段興為長其裔浸強遂併諸酋自為府主大理不能制傳至阿宗娶落蘭部建蔕女沙智元憲宗朝建蔕内附以其壻阿宗守建昌至元十二年析其地置總管府五州二十三建昌其一路也設羅羅宣慰司以總之本路領縣一州九州領縣一中縣治在住頭囘甸葢越巂之東境也所居烏蠻自别為沙麻部以酋長所立處為中州至元十年内附十四年仍為中州二十二年降為縣𨽻建昌路〉 建安州即總府所治建蔕既平分建昌府為萬戸二又置千戸二至元十五年割建鄉城十四村又建蔕四村立寶安州十七年改本千戸為建安州二十六年革寶安州以其鄉村來屬 永寜州在建昌之東郭唐時南詔立建昌郡領建安永寜二州元至元九年西平王平建蔕十六年分建昌為二州在城曰建安東郭曰永寧俱𨽻建昌路 瀘州州在路西昔名沙城瞼即諸葛武侯擒孟獲之地段氏立城名洟籠𨽻建昌元憲宗時建蔕内附復叛至元九年平之十五年改洟籠為瀘州 禮州州在路西北所治日籠麽城南詔末諸蠻相侵奪至段氏興併有其地裔孫阿宗内附復叛元至元九年平之設千戸十五年改為禮州領一縣瀘沽縣在州北昔羅落蠻所居至䝉氏霸諸部以烏蠻酋守此城後漸盛自號曰落蘭部或稱羅落其裔蒲徳遣其姪建蔕内附建蔕繼叛殺蒲徳自為酋長併有諸部至元九年平之設千戸十三年升萬户十五年改縣〉 里州唐𨽻巂州都督䝉詔時落蘭部小酋阿都之裔居此因名阿都部元憲宗時其酋納空隨建蔕内附中統三年叛至元十年其子耶吻效順𨽻烏𫎇十八年設千户二十二年同烏蠻叛奔羅羅斯二十三年升軍民總管府二十六年府罷為州𨽻建昌路闊州州治密納甸昔仲由䝉之裔孫名科居此因

  以名為部號後訛為闊至三十七世孫僰羅内附至元九年設千户二十六年改為州 卭部州州在路東北大渡河之南越巂之東北唐立卭部縣後没于蠻至宋嵗貢名馬土物封其酋為卭都玉今其地稱為卭部川治烏弄城昔麽些蠻居之後仲由䝉之裔奪其地元憲宗時内附中統五年立卭部川安撫招討使𨽻成都元帥府至元十年割屬羅羅斯宣慰司二十一年改為州 隆州州在路之西南與漢卭部縣接境案漢書地理志越巂郡有卭都縣元志作卭部葢誤唐㑹川縣之西北䝉氏改㑹川為會同邏立五瞼本州為邊府瞼其後瞼主楊大蘭於瞼北塏上立城分派而居名曰大隆城即今州治也元至元十三年内附十四年設千戸十七年改隆州 姜州姜者蠻名也烏蠻仲牟由之裔阿壇絳始居閟畔部其孫阿羅仕大理國主髙泰是時會川有城曰龍納羅落蠻世居焉阿羅𢯦髙氏之勢攻㧞之遂以祖名曰絳部元憲宗時隨閟畔内附因𨽻焉至元八年為落蘭部酋建蔕所破九年平之遂𨽻會川後屬建昌十五年改為姜州二十七年復屬閟畔部後又屬建昌

  徳昌路軍民府漢卭都縣地唐没於南詔路在建昌西南所居蠻號屈部元至元九年内附十二年立定昌路以本部為昌州二十三年罷定昌路併入徳昌路治本州葛魯城領州四 昌州路治本州初烏蠻阿屈之裔寖強用祖名為屈部其孫烏則至元九年内附十二年改本部為州兼領普濟威龍𨽻定昌路二十三年罷定昌路併𨽻徳昌 徳州在路之北其地今名吾越甸城曰亦苴龍所居蠻苴郎以逺祖名部曰赬綖憲宗時内附至元十二年立千户十三年改為徳州𨽻徳平路二十三年改𨽻徳昌 威龍州州在路西南本名巴翠部領小部三一曰沙媧普宗二曰鳥雞泥祖三曰媧諾龍菖蒲皆獹魯蠻種也至元十五年合三部立威龍州𨽻徳昌 普濟州州在路西北本名玗甸昔為荒僻之地獹魯蠻世居之後屬屈部至元九年隨屈部内附十五年於玗甸立定昌路案前徳昌路注云至元十二年立定昌路此處作十五年疑誤二十三年路革改𨽻徳昌

  會川路路在逮昌南唐移卭部於此其地當征蠻之要衝諸酋聴會之所故名天寶末没於南詔立會川都督府又號清寜郡至段氏仍為會川府元至元九年内附十四年立會川路治武安州領州五 武安州蠻稱龍泥城至元十四年立管民千戸十七年改為武安州 黎溪州蠻云黎彄訛為今名初烏蠻與漢人雜處及南詔閤羅鳯叛徙白蠻守之䝉氏終羅羅逐去白蠻段氏興令羅羅蠻乞夷據其地至元九年其裔阿夷内附改其部為黎溪州 永昌州在路北治故歸依城即古會川也唐天寶末没於南詔置會川都督至䝉氏改會同府置五瞼徙張王李趙楊周髙段何蘓龔尹十二姓於此以趙氏為府主居今州城趙氏弱王氏據之及段氏與髙氏專政逐王氏以其子髙政治會川元憲宗三年征大理髙氏逃去九年故酋王氏孫阿龍率衆内附至元八年以其男阿禾領會川十四年改管民千户十七年立永昌州𨽻㑹川路 㑹理州州在㑹川路東南唐時南詔屬會川節度地名昔陀有蠻名阿壇絳亦仲由䝉之遺種其裔羅於則得昔陀地居之取祖名曰絳部後強盛盡有四州之地號䝉歪元憲宗八年其孫亦蘆内附𨽻閟畔萬户至元四年屬落蘭部十三年改𨽻會川十五年置會理州仍𨽻㑹川路二十七年復屬閟畔部 麻龍州麻龍者城名也地名棹羅能烏蠻䝉次次之裔祖居閟畔東川後普恐遷苖卧龍其孫阿麻内附至元五年為建蔕所併十二年屬㑹川十四年立管民千戸𨽻會川路十七年立為州二十七年割屬閟畔部

  栢興府漢為定笮縣𨽻越巂郡唐立昆明縣天寶末没於吐蕃後復屬南詔改香城郡元至元十年其鹽井摩沙酋羅羅將𤡊鹿茹庫内附十四年立鹽井管民千户十七年改為閏鹽州以𤡊鹿部為普樂州俱𨽻徳平路二十七年併普樂閏鹽二州為閏鹽縣立栢興府𨽻羅羅宣慰司領縣二閏鹽下倚郭以縣境有鹽井故名下縣在府北漢越巂郡北境與吐蕃接元至元十五年立為金州後降為縣以縣境斛僰和山出金故名

  臨安廣西元江等處宣慰司兼管軍萬戸府

  臨安路唐𨽻牂州按明史槀云古句町國漢句町縣屬牂牁郡唐羈縻牂州地謹附識天寶末没於南詔䝉氏立都督府二其一曰通海郡段氏改為秀山郡阿僰部蠻居之元憲宗六年内附以本部為萬户至元八年改為南路十三年又改為臨安路領縣二千户一州三州領二縣河西下縣在𣏌𪋤湖之南又名其地曰休臘昔莊蹻王其地唐初于姚州之南置西宗州領三縣河西其一也天寶後没於蠻為步雄部後阿僰蠻易渠奪而居之元憲宗六年内附七年即阿蠻部立萬户休臘𨽻之至元十三年始為河西州𨽻臨安路二十六年降為縣䝉自下縣界南隣交趾西近建水州縣境有山名自則漢語訛為䝉自上有故城白蠻所築即今縣治下臨巴甸南詔時以趙氏鎮守至段氏阿僰蠻居之元憲宗六年内附繼叛七年平之立千戸𨽻阿僰萬户至元十三年改阿僰萬户為臨安路以本千户為縣〉 捨資千户䝉自縣之東阿僰蠻所居地昔名褒古又曰部嫋踵甸傳至裔孫捨資因以為名内附後𨽻䝉自千户至元十三年改䝉自為縣其地近交趾遂以捨資為安南道防送軍千戸𨽻臨安路建水州在本路之南治故建水城唐元和間䝉氏所築又稱步頭亦云巴甸每夏秋溪水漲溢如海蠻謂海為恵大為(⿰歴刂故名恵(⿰歴刂漢語曰建水歴趙楊李段數姓皆仍舊名些麽徒蠻所居内附後元立千户𨽻阿僰萬戸至元十三年改建水州𨽻臨安路 石平州 按雲南通志石平州平當作坪謹附識在路之西南阿僰蠻據之得石坪聚為居邑名曰石坪至元七年改邑為州𨽻臨安路 寜州在本路之東唐置黎州案明史稾云唐分南寜州地置西寜州於此後改黎州謹附識天寶末没于蠻地號浪曠蠻語謂旱龍也步雄部蠻些麽徒據之後屬爨蠻酋阿㡬以浪曠割與寜酋豆圭元憲宗四年寜酋内附至元十三年改為寜州𨽻臨安路舊領三縣通海嶍峨西沙西沙在州東寜部蠻世居之其裔孫西沙築城於此因名西沙籠憲宗四年其酋普提内附就居此城為萬戸至元十三年立為西沙縣二十六年以𨽻寜州至治二年併入州領二縣通海下倚郭元初立通海千户𨽻善萬户至元十三年改通海縣𨽻寜海府二十七年府革直𨽻臨安路今割𨽻寜州嶍峨下縣在河西縣之西舊屬滇國昔嶍猊蠻居之後阿僰酋逐嶍猊據其地至其孫阿次内附以其部立千戸至元十三年改為州領卭洲平甸二縣二十六年降為縣并二縣為鄉𨽻臨安路今割𨽻寜州

  廣西路東爨烏蠻彌鹿等部所居唐為羈縻州𨽻黔州都督府後師宗彌勒二部寖盛𫎇氏段氏莫能制元憲宗七年二部内附𨽻落䝉萬戸至元十二年籍二部為軍立廣西路十八年復為民領州二 師宗州在路之東南昔爨蠻逐獠僰等居之其後師宗據匿弄甸故名師宗部至元十二年立為千户十八年復為民二十七年改為州 彌勒州在路南昔些麽徒蠻之裔彌勒得郭甸巴甸部籠而居之故名其部曰彌勒至元十二年為千户十八年復為民二十七年改為州元江路古西南夷地阿僰諸部蠻自昔據之案明史稾云元江唐時南詔屬銀生節度𢓺白蠻十姓戌之後和泥據之居羅槃甸宋時為麽些徒蠻阿僰諸部所有謹附識元憲宗四年内附七年復叛率諸部築城以拒命至元十三年遥立元江府以羈縻之二十五年命雲南王討平之割羅槃馬籠步日思麽羅丑羅陀步騰步竭台威台陽設栖你陀十二部於威逺立元江路步日部在本路之西䝉氏立比甸徙白蠻鎮之名步日瞼馬籠部因馬籠山立寨在本路之北所居蠻阿僰元初立為千户屬寜州萬户至元十三年改𨽻元江萬戸二十五年屬元江路

  大理金齒等處宣慰司都元帥府

  大理路軍民總管府本漢楪榆縣地案漢書楪榆作葉榆謹附識唐於昆明之㺯棟州案漢書梇棟作弄棟謹附識置姚州都督府治楪榆洱河蠻案明史稾云漢為益州永昌二郡地蜀漢屬雲南郡晉屬寜州唐羈縻匡州地謹附識後䝉舎詔皮羅閤逐河蠻取大和城至閤羅鳯號大䝉國雲南先有六詔至是請於朝求合為一從之𫎇舎在其南故稱南詔徙治太和城至異牟尋又遷於喜郡史城又徙居羊苴乖城即今府治改號大禮國其後鄭趙楊三姓互相簒奪至石晉時段思平更號大理國元憲宗三年收附六年立上下二萬户至元七年併二萬戸為大理路設録事司領縣一府二州五府領一縣州領二縣太和倚郭憲宗七年於城内外立上中下三千户至元二十六年即中千戸立錄事司上下二千户立縣 案明史稾云本漢葉榆隋時洱河蠻居此置太和城元收大理國地置理州及河東縣尋省州改縣曰太和謹附識〉 永昌府唐時蒙氏據其地歴段氏髙氏皆為永昌府案明史稾古哀牢國地漢置不韋縣屬益州郡東漢屬永昌郡唐屬姚州後入於蠻謹附識元憲宗七年分永昌之永平立千戸至元十一年立永昌州十五年升為府𨽻大理路領一縣永平下縣在府東鹿滄江之東即漢博平縣唐𫎇氏改勝鄉郡屬永昌元至元十一年改永平縣 案後漢書永昌郡有博南縣永平中置疑博平縣係博南縣之訛謹附識〉 騰衝府在永昌之西即越睒地唐置羈縻郡䝉氏九世孫異牟尋取越睒逐諸蠻有其地為軟化府其後白蠻徙居之改騰衝府元憲宗三年酋髙救内附至元十一年改藤越州又立藤越縣十四年改騰衝府二十五年罷州縣府如故 鄧川州在本路北蠻有六詔邆睒其一也唐置邆川州治大釐蒙氏襲而奪之後改徳原城𨽻大理段氏因之元憲宗三年内附七年立徳原千户𨽻大理上萬户至元十一年改徳原城為鄧川州領一縣浪穹下本名彌茨乃浪穹詔所居之地唐初其王鐸羅望與南詔戰不勝保劍川更稱浪劍貞元中南詔破之以浪穹施浪邆睒總三浪為浪穹州元憲宗七年内附立浪穹千户𨽻大理上萬户至元十一年降為縣𨽻鄧川州〉 𫎇化州本䝉舎城唐置陽𤓰州天寶間鳯伽異為州刺史段氏為開南縣元憲宗七年以䝉舎立千戸屬大理上萬戸至元十一年立䝉化州十四年升為路二十年降為州復𨽻大理路 趙州昔為羅落蠻所居地䝉氏立國有十瞼趙州瞼其一也蠻為瞼若州皮羅閤置趙郡閤羅鳯改為州段氏改天水郡元憲宗七年立趙瞼千户𨽻大理下萬戸至元十一年改為州又於白崖瞼立建寜縣𨽻本州即古勃弄地二十五年縣革入州𨽻大理路姚州唐於弄棟川置姚州都督府天寶間閤羅鳯叛取姚州附吐蕃終段氏為姚州案明史稾云南詔置弄棟府大理段氏改曰姚府謹附識元憲宗三年内附七年立統矢千户大姚堡千戸至元十一年罷統矢立姚州𨽻大理路領一縣大姚下唐置西濮州後更名髳州南接姚州統縣四一曰青蛉即此地夷名大姚堡與弄棟川相接元憲宗七年立千户𨽻大理下萬户至元十一年罷千户立大姚縣𨽻姚州〉 雲南州唐以漢雲南縣置郡䝉氏至段氏並為雲南州元憲宗七年立千戸案雲南通志唐初置雲南州貞觀中改匡州又於州東南置鏡州䝉氏為雲南瞼改品甸縣宋段氏復為雲南州元立品甸千戸史志未詳謹附識𨽻大理下萬戸至元十一年立雲南州䝉憐路軍民府至元二十七年從雲南行省請以䝉憐甸為䝉憐路軍民總管府䝉萊甸為䝉萊路軍民總管府其餘闕

  䝉萊路軍民府

  金齒等處宣撫司其地在大理西南蘭滄江界其東與緬地接其西土蠻凡八種曰金齒曰白夷曰僰曰峨昌曰驃曰繲曰渠羅曰比蘇元憲宗四年平定大理繼征白夷等蠻中統初金齒白夷諸酋各遣子弟朝貢二年立安撫司以統之至元八年分金齒白夷為東西兩路安撫司十二年改西路為建寧路東路為鎮康路十五年改安撫為宣撫立六路總管府二十三年罷兩路宣撫司併入大理金齒等處宣撫司

  柔逺路在大理之西永昌之南其地曰潞江曰普坪瞼曰申瞼僰寨曰烏摩坪僰蠻即通典所謂黒爨也中統初僰酋阿八思入朝至元十三年與茫施鎮康鎮西平緬麓川俱立為路𨽻宣撫司

  茫施路在柔逺路之南瀘江之西其地曰怒謀曰大枯睒曰小枯睒即唐史所謂茫施蠻也中統内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𨽻宣撫司

  鎮康路在柔逺路之南蘭江之西其地曰石睒亦黒僰所居中統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𨽻宣撫司鎮西路在柔逺路正西東隔麓川其地曰于賴睒曰渠瀾睒白夷蠻居之中統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𨽻宣撫司

  平緬路北近柔逺路其地曰驃睒曰羅必四莊曰小沙摩弄曰驃睒頭白夷居之中統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𨽻宣撫司

  麓川路在茫施路東其地曰大布茫曰睒頭附賽曰睒中彈吉曰睒尾福禄培皆白夷所居中統初内附至元十三年立為路𨽻宣撫司

  南睒在鎮西路西北其地有阿賽睒午鎮睒白夷峨昌所居元初内附至元十五年𨽻宣撫司

  附各甸寨軍民府

  烏撒烏䝉宣慰司在本部巴的甸烏撒者蠻名也其部在中慶東北七百五十里舊名巴凡兀姑今曰巴的甸自昔烏雜蠻居之今所轄部六曰烏撒部阿頭部易溪部易娘部烏蒙部畔部其東西又有茫布阿晟二部後烏蠻之裔折怒始强大盡得其地因取遠祖烏撒為部名元憲宗征大理累招不降至元十年始附十三年立烏撒路十五年為軍民總管府二十一年改軍民宣撫司二十四年升烏撒烏䝉宣慰司

  木連路軍民府以下闕

  䝉光路軍民府

  木邦路軍民府案續輿地攷云舊名孟都一名孟邦元至元二十六年立木邦路軍民總管府謹附識

  孟定路軍民府案續輿地攷云舊名景麻元至元二十六年改孟定路軍民總管府謹附識謀粘路軍民府案方輿紀要孟定府有廢謀粘路元至元中置謹附識

  南甸軍民府案續輿地攷云舊名南宋元至元中立軍民總管府謹附識

  六難路甸軍民府

  陋麻和管民官

  雲龍甸軍民府案續輿地攷云舊雲龍甸元至元末立軍民總管府謹附識

  縹甸軍民府

  二十四寨逹嚕噶齊

  孟隆路軍民府

  木朶路軍民總管府至元三十年以金齒木朶甸户口増置立下路總管府其為長者給兩珠虎符

  金齒孟定各甸軍民官

  孟愛等甸軍民府至元二十一年金齒新附孟愛甸酋長遣其子來朝即其地立軍民總管府

  䝉兀路

  通西軍民總管府大徳元年蒙陽甸酋領緬吉納欵遣其弟阿不剌等赴闕進方物且請嵗貢銀千兩及置郡縣驛傳逐立通西軍民府

  木來軍民府至元二十九年雲南省言新附金齒適當䝉古圖魯黙色出征軍馬之衝資其芻糧擬立為木來路中書省奏置散府以巴拜為逹嚕噶齊用其土人馬列知府事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七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續通典>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八

  州郡

  

  江浙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三十府一州二屬州二十六屬縣一百四十三本省陸站一百八十處水站八十二處

  江南浙西道肅政亷訪司

  杭州路宋為臨安府元至元十三年平江南立兩浙都督府又改為安撫司十五年改為杭州路總管府二十一年自揚 --(『相連州遷江淮行省來治於杭改曰江浙行省置左右録事司按元世祖本紀至元二十八年改江淮行省為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治杭州與志互異謹附識領縣八州一錢塘仁和上與錢塘分治城下餘杭臨安新城富陽於潛昌化〉 海寧州元元貞元年升鹽官縣為鹽官州天厯二年改海寧州湖州路唐為湖州宋改安吉州元至元十三年升湖州路設録事司領縣五州一烏程歸安上與烏程皆為倚郭安吉德清武康〉 長興州元貞元年升長興縣為州

  嘉興路宋為嘉禾郡又升嘉興府元改為路設録事司領縣一州二嘉興上倚郭〉 海鹽州元貞元年升海鹽縣為州 崇徳州元貞元年升崇德縣為州平江路宋為平江府元至元十三年升平江路設録事司領縣二州四吳長洲上與呉縣並為倚郭〉 崑山州元貞元年升崑山縣為州 常熟州元貞元年升常熟縣為州 呉江州元貞元年升呉江縣為州 嘉定州元貞元年升嘉定縣為州

  常州路本常州至元十四年升為路設録事司領縣二州二晉陵中倚郭武進中倚郭〉 宜興州宋宜興縣元

  至元十五年升宜興府二十年仍為縣二十一年復升為府仍置宜興縣以𨽻之元貞元年府縣俱廢止立宜興州 無錫州元貞元年升無錫縣為州

  鎮江路宋為鎮江府元至元十三年升為鎮江路設録事司領縣三丹徒中倚郭丹陽金壇

  建德路宋為建德府元至元十三年改建德府安撫司十四年改建德路設録事司領縣六建德中倚郭淳安遂安桐廬分水壽昌

  松江府宋為華亭縣屬秀州元至元十四年升為華亭府十五年改松江府仍置華亭縣以𨽻之領縣二華亭上倚郭上海上本華亭縣地至元二十七年以戸口繁多置上海縣屬松江府

  江隂州宋為江隂軍元至元十二年依舊置軍行安撫司事十四年升為江隂路總管府後降為江隂州按宋史地理志江隂軍領江隂一縣當是元時省併謹附識

  浙東道宣慰司都元帥府元治婺州大德六年移治慶元

  慶元路宋為慶元府元至元十三年改置宣慰司十四年改為慶元路總管府設録事司領縣四州二鄞上倚郭象山慈溪定海〉 奉化州元貞元年升奉化縣為州 昌國州至元十四年升昌國縣為州仍置昌國縣以𨽻之後止立昌國州

  衢州路宋為衢州元至元十三年改衢州路總管府設録事司領縣五西安中倚郭龍游江山 按宋史地理志禮賢縣注云本江山縣南渡後改續輿地考云元復禮賢為江山縣謹附識常山下宋改信安今復舊名開化

  浙東海右道肅政亷訪司

  婺州路宋為婺州保寧軍元至元十三年改婺州路設録事司領縣六州一金華上倚郭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 蘭溪州元貞元年升蘭溪縣為州

  紹興路宋為紹興府元至元十三年改紹興路設録事司領縣六州二山隂會稽中與山隂俱倚郭上虞蕭山新昌〉 餘姚州元貞元年升餘姚縣為州諸暨州元貞元年升諸暨縣為州按浙江通志云至正十九年改

  〈諸暨州為諸全州二十六年仍為諸暨縣謹附識

  温州路宋為瑞安府元至元十三年置温州路設録事司領縣二州二永嘉上倚郭樂清〉 瑞安州元貞元年升瑞安縣為州 平陽州元貞元年升平陽縣為州

  台州路宋為台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台州路總管府設録事司領縣四州一臨海上倚郭仙居寧海天台〉 黄巖州元貞元年升黄巖縣為州

  處州路宋為處州元至元十三年立處州路總管府設録事司領縣七麗水中倚郭龍泉松陽遂昌青田縉雲慶元

  江東建康道肅政亷訪司

  寧國路宋為寧國府元至元十四年升寧國路總管府設録事司領縣六宣城上倚郭南陵寧國旌徳太平

  徽州路宋為徽州元至元十四年升徽州路設録事司領縣五州一歙上倚郭休寧祈門績溪婺源州元貞元年升婺源縣為州

  饒州路宋饒州元至元十四年升饒州路總管府設録事司領縣三州三鄱陽上倚郭德興安仁〉 餘干州元貞元年升餘干縣為州 浮梁州元貞元年升浮梁縣為州 樂平州元貞元年升樂平縣為州江南諸道行御史臺

  集慶路宋為建康府元至元十二年歸附十四年升建康路初立行御史臺於揚 --(『相連州既而徙杭州又徙江州又還杭州二十三年自杭州徙治建康天厯二年以文宗潛邸改建康路為集慶路設録事司領縣三州二上元中倚郭江寧中倚郭句容〉 溧水州元貞元年升溧水縣為州 溧陽州至元十六年升溧陽縣為溧陽路二十七年復降為縣後復升為州

  太平路宋為太平州元至元十四年升為太平路設録事司領縣三當塗中倚郭蕪湖繁昌

  池州路宋為池州元至元十四年升為路設録事司領縣六貴池下倚郭即秋浦縣呉改為貴池青陽建德銅陵石埭東流

  信州路宋為信州元至元十四年升為路設録事司領縣五上饒上倚郭玉山弋陽貴溪永豐廣德路宋為廣德軍元至元十四年升為路設録事司領縣二廣德中倚郭建平

  鉛山州宋鉛山縣元至元二十九年割上饒之乾元永樂二鄉弋陽之新政善政二鄉來屬升為鉛山州直𨽻行省

  福建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大德元年立

  福建閩海道肅政亷訪司

  福建路宋為福建路元至元十五年為福州路十八年遷泉州行省於本州十九年復還泉州二十年仍遷本州二十二年併入杭州設録事司領縣九州二州領二縣閩中倚郭侯官中倚郭懷安古田閩清長樂連江羅源永福〉 福清州元貞元年升福清縣為州 福寧州元升長溪縣為福寧州領二縣按福建通志升州在至元二十三年謹附識寧德福安

  建寧路宋為建寧軍元至元二十六年升為路設録事司領縣七建安甌寧中與建安俱倚郭浦城建陽中按宋史地理志嘉禾縣注云本建陽縣理宗景定元年改當是元初復舊名建陽謹附識崇安松溪政和

  泉州路宋為平海軍元至元十四年立行宣慰司兼行征南元帥府事十五年改宣慰司為行中書省升泉州路總管府十八年遷行省於福州路十九年復還泉州二十年仍遷福州路按福建通志云大德二年改為泉寧府謹附識設録事司領縣七晉江中倚郭南安恵安同安永春安溪德化

  興化路宋置太平軍又改興化軍元至元十四年升興化路設録事司領縣三莆田中宋置興化軍遷治莆田元至元十三年割左右二廂屬録事司縣如故仙遊興化下軍治元在此後移於莆田此縣為屬邑

  邵武路宋邵武軍元至元十三年為邵武路設録事司領縣四邵武中倚郭光澤泰寧建寧

  延平路宋為南劍州元至元十五年升南劍路後改延平路按福建通志云大德六年改為延平路謹附識設録事司領縣五南平中倚郭 按宋史地理志無南平縣據福建通志云元大德間改劍浦縣為南平縣謹附識尤溪順昌将樂

  汀州路宋為汀州𨽻福建路元至元十五年升為汀州路設録事司領縣六長汀中倚郭寧化清流 按福建通志云宋哲宗元符元年置清流縣理宗紹定中廢元復置謹附識連城 按福建通志云元改蓮城為連城謹附識上杭武平

  漳州路宋為漳州元至元十六年升漳州路設録事司領縣五龍溪下倚郭漳浦龍巖長泰南靖下本南勝改今名 按福建通志云至治中析龍溪漳浦龍巖三縣地置南勝縣順帝至正十六年改為南靖謹附識江西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一十八州九屬州一十三屬縣七十八本省馬站八十五處水站六十九處

  江西湖東道肅政亷訪司

  龍興路宋為龍興府元至元十三年設行都元帥府及安撫司仍領南昌新建豐城進賢奉新靖安分寧武寧八縣置録事司十四年改元帥府為江西道宣慰司本路為總管府立行中書省十五年立江西湖東道提刑按察司移省於贛州十六年復還隆興十七年併入福建行省止立宣慰司十九年復立罷宣慰司𨽻皇太子位二十一年改龍興府為龍興路領縣六州二南昌上倚郭至元二十年割録事司所領城外二廂東南兩闗來屬新建上倚郭進賢奉新靖安武寧中至元二十三年置寧州縣為倚郭大德八年於分寧置寧州武寧直𨽻本路富州本豐城縣宋屬隆興府元至元十九年𨽻皇

  太子位二十三年升為富州 寧州本分寧縣至元二十三年於武寧縣置寧州武寧為倚郭縣大德八年割武寧直𨽻本路遂徙州治於分寧

  吉安路宋為吉州元至元十四年升吉州路總管府置録事司元貞元年改吉州為吉安路領縣五州四廬陵上倚郭永豐萬安龍泉永寧下至順間分永新州立 按名勝志云永寧縣本永新州之勝業鄉元至順初守土官以鄉去州城道險而遥民罷征役乞别置縣從之謹附識吉水州元貞元年升吉水縣為州 安福州

  貞元年升安福縣為州 太和州元貞元年升太和縣為州 永新州元貞元年升永新縣為州

  瑞州路宋為瑞州元至元十四年升瑞州路設録事司領縣二州一高安上倚郭上高〉 新昌州元貞元年升新昌縣為州

  袁州路宋為袁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總管府設録事司𨽻湖南行省十九年升路𨽻江西行省領縣三州一宜春上倚郭分宜萬載〉 萍鄉州元貞元年升萍鄉縣為州

  臨江路宋臨江軍𨽻江南西道元至元十三年𨽻江西行都元帥府十四年改臨江路總管府設録事司領縣一州二清江上宋即縣治置臨江軍元至元十四年升軍為路而縣為倚郭〉 新淦州元貞元年升新淦縣為州 新喻州元貞元年升新喻縣為州

  撫州路宋為撫州元至元十四年升撫州路總管府設録事司領縣五臨川崇仁金溪宜黄樂安

  江州路宋為定海軍元至元十二年置江東西宣撫司十三年改為江西大都督府𨽻揚 --(『相連州行省十四年罷都督府升江州路𨽻龍興行都元帥府後置行中書省江州直𨽻焉十六年𨽻黄蘄等路宣慰司二十二年復𨽻行省設録事司領縣五德化中唐潯陽縣瑞昌彭澤湖口德安

  南康路宋為南康軍元至元十四年升南康路𨽻江淮行省二十二年割屬江西設録事司領縣二州一星子下南康治所都昌〉 建昌州元貞元年升建昌縣為州

  贛州路宋為贛州元至元十四年升贛州路總管府十五年設録事司𨽻江西省領縣五州二州領三縣贛上州治所興國信豐雩都石城〉 寧都州大德元年升寧都縣為州按寰宇通志云元升寧都為州以石城屬之領二縣龍南下至元二十四年併入信豐縣至大三年復置安逺下至元二十四年省入會昌縣至大三年復置會昌州大德元年升會昌縣為州領一縣瑞金下舊

  〈屬䖍州大德元年來屬

  建昌路宋為建昌軍元至元十四年改建昌路總管府置録事司領縣三南城新城廣昌

  南安路宋為南安軍元至元十四年改南安路總管府割大庾縣在城四坊設録事司十六年廢録事司領縣三大庾中倚郭南康上猶下南康為上猶宋改南安元至元十六年改永清後復為上猶 按江西通志云元至元五年改永清六年復舊名與元志異謹附識

  南豐州至元十九年升南豐縣為州直𨽻行省廣東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海北廣東道肅政亷訪司

  廣州路宋為廣州升帥府元至元十三年内附十五年立廣東道宣慰司立總管府并録事司領縣七南海番禺下與南海俱倚郭東莞増城香山新㑹清逺

  韶州路宋為韶州元至元十三年内附十五年立總管府設録事司領縣四曲江中元初分縣城西廂地及城外三廂屬録事司樂昌仁化乳源

  惠州路宋為惠州元至元十六年改惠州路總管府領縣四歸善下倚郭博羅海豐河源

  南雄路宋為南雄州元至元十五年改南雄路總管府領縣二保昌下本湞昌宋改今名始興

  潮州路宋為潮州元至元十五年歸附十六年改為總管府二十二年設録事司領縣三海陽下倚郭潮陽揭陽

  德慶路宋為德慶府元至元十四年廣西宣慰司以兵取之改𨽻廣西道十七年立德慶路總管府後仍屬廣東道領縣二端溪瀧水

  肇慶路宋為肇慶府元至元十六年廣南西道宣慰司定之因𨽻廣西十七年改為下路總管府仍屬廣東領縣二髙要中倚郭四㑹

  英德州宋為英德府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五年立英德路總管府二十三年降為㪚州按廣東通志云英德路至元十五年置領貞陽浛光二縣二十三年降為州𨽻廣東元帥府廢二縣謹附識大徳五年復為路至大元年復降為州領縣一翁源大徳五年置 按廣東通志翁源縣舊屬韶州至元十五年省入曲江大徳五年復置來屬延祐六年又併入曲江謹附識

  梅州宋為梅州元至元十三年歸附十六年置總管府二十三年改為㪚州領縣一程鄉

  南恩州宋為南恩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南恩路總管府十九年降為㪚州領縣二陽江陽春

  封州宋為封州元至元十三年歸附𨽻西道十六年立封州路總管府後又降為㪚州仍屬東道領縣二封川開建

  新州宋為新州元至元十六年置新州路總管府十九年降為㪚州領縣一新興

  桂陽州至元十九年升桂陽縣為㪚州割連州陽山縣來屬初𨽻湖南道宣慰司後𨽻廣東道領縣一陽山

  連州宋為連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直𨽻行中書省十七年廢安撫司升為連州路總管府𨽻湖南道宣慰司十九年降為㪚州𨽻廣東道領縣一連山循州宋為循州博羅郡元至元十三年立總管府二十三年降為㪚州領縣三龍川興寧長樂 按廣東通志云元貞元年以長樂縣屬惠州路泰定元年還屬謹附識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八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九

  州郡

  

  湖廣等處行中書省為路三十州三十府三安撫司十五軍三屬府三屬州十七屬縣一百五十管畨民總管一本省陸站一百處水站七十三處

  江南湖北道肅政亷訪司

  武昌路宋為荆湖北路元至元十一年權州事張晏然以成降自是湖北州郡悉下是年立荆湖等路行中書省并本道安撫司十三年設録事司十四年立湖北宣慰司改安撫司為鄂州路總管府并鄂州行省入潭州行省十八年遷潭州行省於鄂州移宣慰司於潭州十九年随省處例罷宣慰司本路𨽻行省大德五年以鄂州首來歸附又世祖親征之地改武昌路領縣七江夏中倚郭咸寧嘉魚蒲圻崇陽通城武昌下宋升夀昌軍以其為江西衝要地也元因之至元十四年升㪚府治本縣後革府以縣屬本路

  岳州路宋為岳陽軍元至元十二年歸附十三年立岳州路總管府設録事司領縣三州一巴陵上倚郭臨湘華容〉 平江州元貞元年升平江縣為州常德路宋常德府元至元十二年置常德府安撫司十四年改為總管府設録事司領縣一州二州領一縣武陵〉 桃源州元貞元年升桃源縣為州 龍陽州元貞元年升龍陽縣為州領一縣沅江下本屬朗州後來屬澧州路宋為澧州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撫司十四年改澧州路總管府設錄事司領縣三州二澧陽上倚郭石門安鄉〉 慈利州元貞元年升慈利縣為州柿溪州

  辰州路宋為辰州元改辰州路領縣四沅陵辰溪盧溪叙浦

  沅州路宋為鎮逺州按宋史地理志無以沅州為鎮逺州之文疑宋志或有訛脱謹附識元至元十二年立沅州安撫司十四年改沅州路總管府領縣三盧陽黔陽麻陽

  興國路宋為興國軍元至元十四年升興國路總管府舊𨽻江西三十年自江西割𨽻湖廣設録事司領縣三永興下倚郭大冶通山

  漢陽府宋為漢陽軍咸淳十年郡守孟琦以城來歸元至元十四年升漢陽府領縣二漢陽至元二十二年升中縣漢川

  歸州宋為歸州德祐初歸附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撫司十四年改歸州路總管府十六年降為州領縣三秭歸下倚郭巴東興山

  靖州路宋為靖州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撫司明年改靖州路總管府領縣三永平會同通道

  湖南道宣慰司

  嶺北湖南道肅政亷訪司

  天臨路宋為潭州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撫司十四年立行省改潭州路總管府十八年遷行省於鄂州徙湖南道宣慰司治潭州天厯二年以潛邸所幸改天臨路設錄事司領縣五州七長沙上倚郭善化倚郭衡山寧鄉安化〉 醴陵州元貞元年升醴陵縣為州瀏陽州元貞元年升瀏陽縣為州 攸州元貞元年升攸縣為州 湘鄉州元貞元年升湘鄉縣為州湘潭州元貞元年升湘潭縣為州 益陽州

  貞元年升安化縣為益陽州 湘隂州元貞元年升湘陰縣為州

  衡州路宋為衡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衡州路總管府十五年置湖南宣慰司以衡州為治所十八年移司於潭衡州𨽻焉設錄事司領縣三衡陽上倚郭安仁

  道州路宋為道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道州路為總管府設錄事司領縣四營道中倚郭寧逺江華永明

  永州路宋為永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永州路總管府設錄事司領縣三零陵上倚郭東安祈陽

  郴州路宋為郴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郴州路總管府設事事司領縣六郴陽中倚郭舊為敦化縣至元十三年改今名宜章永興興寧桂陽桂東

  全州路宋為全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改全州路總管府設錄事司領縣二清湘上倚郭灌陽寶慶路宋為寶慶府元至元十二年立安撫司十四年改寶慶路總管府設錄事司領縣二邵陽上倚郭新化

  武岡路宋為武崗軍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四年升武岡路總管府設錄事司領縣三武岡上倚郭新寧綏寧

  桂陽路宋為桂陽軍元至元十二年置安撫司十四年升桂陽路總管府設錄事司領縣三平陽臨武藍山

  茶陵州宋為茶陵軍復為縣元至元十九年升為州耒陽州至元十九年升耒陽縣為州

  常寧州至元十九年升常寧縣為州

  廣西兩江道宣慰使司都元帥府

  嶺南廣西道肅政亷訪司

  靜江路宋為靜江軍元至元十三年立廣西道宣撫司十四年改宣慰司十五年為靜江路總管府元貞元年併左右兩江宣慰司都元帥府為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仍分司邕州設錄事司領縣十臨桂上倚郭興安靈川理定義寧修仁荔浦陽朔永福

  南寧路宋為邕州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撫司十六年改為邕州路總管府兼左右兩江溪洞鎮撫泰定元年改為南寧路設錄事司領縣二宣化武縁

  梧州路宋為梧州元至元十四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梧州路總管府領縣一蒼梧

  潯州路宋為潯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潯州路總管府領縣二桂平平南

  栁州路宋為栁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栁州路總管府領縣三栁城下倚郭馬平洛容慶逺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宋為慶逺府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慶逺路總管府大德元年立慶逺南丹溪洞等處軍民安撫司領縣五宜山忻城天河思恩河池

  平樂府宋為昭州元改為平樂府領縣四平樂下倚郭㳟城立山龍平

  鬱林州宋為鬱林州元至元十四年仍行州事領縣三南流興業博白

  容州宋為容州寧逺軍元至元十三年改安撫司十六年改容州路總管府領縣三普寧北流陸川象州宋為象州元至元十三年立安撫司十五年改象州路總管府領縣三陽夀來賓武仙

  賓州宋為賓州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下路總管府領縣三嶺方下倚郭上林遷江

  横州宋為横州元至元十四年立安撫司十六年改總管府領縣二寧浦下倚郭永淳

  融州宋為融州清逺軍元至元十四年置安撫司十六年改融州路總管府二十二年改散州領縣二融水懐逺

  藤州宋為藤州元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領縣二鐔津岑溪

  賀州宋為賀州元至元十三年仍行州事領縣四臨賀下倚郭富川桂嶺懷集下宋屬廣州至元十五年以𨽻本州

  貴州宋為貴州元至元十四年領鬱林縣大德九年省縣止行州事

  思明路

  大平路

  田州路軍民總管府

  來安路軍民總管府

  鎮安路以上並闕 案以上五路元志註並闕今考明史地理志思明府志云元為思明路上思州忠州上下石西州西平州禄州思明州江州思陵州慿祥州注並云元屬思明路太平府注云元為太平路永康州太平州思城州全茗州鎮逺州龍英州結安州結倫州都結州茗盈州左州養利州注並云元屬太平路田州注云元為田州路歸徳州思恩軍民府泗城州果化州向武州都康州注並云元屬田州路鎮安府注云元為鎮安路上映州注云元屬鎮安路又田州注云西有廢來安路謹附識

  海北海南道宣慰司

  海北海南道肅政亷訪司至元三十年立

  雷州路宋為雷州元至元十五年歸附置安撫司十七年為海北海南道宣慰司治所改安撫司為總管府𨽻宣慰司領縣三海康徐聞遂溪

  化州路宋為化州元至元十五年立安撫司十七年改總管府領縣三石龍呉川石城

  高州路宋為高州元至元十五年置安撫司十七年改總管府領縣三電白茂名信宜

  欽州路宋為欽州元至元十五年置安撫司十七年改總管府領縣二安逺靈山

  亷州路宋為亷州元至元十七年設總管府領縣二合浦下倚郭石康

  乾寧軍民安撫司宋為瓊州置瓊管安撫都監元至元十五年𨽻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天厯二年以潛邸所幸改乾寧軍民安撫司領縣七瓊山下倚郭澄邁臨高文昌樂㑹㑹同 按明史地理志云元至元二十九年置謹附識定安 按明史地理志元至元二十九年置天厯二年升為南建州謹附識

  南寧軍至元十五年𨽻海北海南道宣慰司領縣三宜倫昌化感恩

  萬安軍至元十五年𨽻海北海南道宣慰司領縣二萬安下倚郭陵水

  吉陽軍至元收附後𨽻海北海南道宣慰司領縣一寧逺

  附西南諸畨

  八畨順元蠻夷官羅畨遏蠻軍安撫司 程畨武勝軍安撫司 金石畨太平軍安撫司卧龍畨南寧州安撫司 小龍畨靜蠻軍安撫司 大龍畨應天府安撫司 木𤓰犵狫蠻夷軍民長官 韋畨蠻夷長官 洪畨永盛軍安撫司 方畨河中府安撫司 盧畨静海軍安撫司 盧畨蠻夷軍民長官定逺府領桑章龍必化小羅四州 下思同州領朝宗上轎新安麻峽甕蓬小羅章龍烏山華山都雲博羅十一縣

  管番民總管自小程番以下各設蠻夷軍民長官小程番中嶆百納等處底窩紫紅等處甕眼納八等處獨塔等處客當刻地等處 天臺等處  梯下 黨兀等處勇都硃硃古𤬪等處 大小化等處 洛甲洛屯等處 低當低界等處 獨石寨 百眼佐等處 羅來

  〈 那厯州 重州 阿孟州 上龍州 峽江州羅頼州 桑州 白州 北島州 羅那州 龍里等寨 六寨等處 帖犵狫等處 本當三寨等處 山齊等處 羡塘帶夾等處 都雲桑林獨立等處 六洞柔逹等處 竹古弄等處 中都雲棺水等處 金竹府 都雲軍民府 萬平等處 南寜 丹竹等處陳䝉 李稍李殿等處 陽安等處 八千蠻 恭焦溪等處 都鎮 平溪等處 平月 李崖等處

  〈陽並等處 盧山等處 垂西軍民府

  順元等路軍民安撫司雍真垂西葛蠻等處 葛蠻雍真等處 曽竹等處 龍平寨骨龍等處 㡳寨等處 茶山百納等處 納埧紫江等處 磨坡雷波等處 漕泥等處 青山逺地等

  〈 木窩普冲普得等處 武當等處 養龍坑宿徵等處 骨龍龍里清江水樓雍眼等處 高橋青塘鴨水等處 落邦札佐等處 平遲安德等處 六廣等處 貴州等處 施溪様頭 朶泥等處 水東 市北洞

  思州軍民安撫司鎮逺府 楠木洞 古州八萬洞偏橋中寨 野雞平 德勝寨偏橋四甲等處 思印江等處 石千等處 曉愛瀘洞赤溪等處 卑帶洞大小田等處 黄道溪 省溪埧場 --(『相連等處 金容金逺等處 臺蓬若洞住溪等處 洪安等處 葛章葛商等處 平頭著可通達等處 溶江芝子平等處 亮寨 沿河 龍泉平 祐溪 水特姜 楊溪公俄等處 麻勇洞 恩勒洞 大萬山蘇葛辨等處 五寨銅人等處 銅人大小江等處 德明洞 烏羅龍干等處 西山大洞等處 秃羅 浦口 高丹 福州 永州 迺州 鑾州 程州 三旺州 地州 忠州 天州 文州 合鳯州 芝山州 安習州 𦭘羅等團 荔枝 安化上中下蠻曹滴等洞 洛卜寨 麥著士材 衙廸洞 㑹溪施容等處 感化州等處 契鋤洞 臘惹洞 勞巖洞 驢遲洞 來化州 客團等處 中古州樂墩洞上里坪 洪州泊李等洞 張家洞

  沿邊溪洞宣慰使司

  播州軍民安撫使黄平府 平溪上塘羅駱家等處水車等處 石粉羅家永安等處六洞柔逺等處 錫樂平等處 白泥等處 南平綦江等處 珍川思寜等處 水烟等處 溱洞涪洞等處 洞天觀等處 葛浪洞等處 寨埧埡黎焦溪等處 小姑單張 倒柞等處 烏江等處 舊州草堂等處 恭溪杳洞 水囤等處 平伐月石等處 下埧 寨草 横坡 平地寨 寨勞 寨勇 上塘塞坦 㖗奔 平莫 林種宻秀 沿河祐溪等處

  新添葛蠻安撫司南渭州 落葛谷鵝羅椿等處 昔不梁駱杯密約等處 乾溪吳地等處 噥聳古平等處 甕城都桑等處 都鎮馬乃等處 平普樂重墺等處 落同當等處 平族等處獨禄 三陂地蓬等處 小葛龍洛邦到駱豆虎等處羅月和 麥倣大小田陂帶等處 都雲洞 洪安劑等處 谷霞寨 剌客寨 吾狂寨 割利寨必郎寨 谷底寨 都谷郎寨 犵狫寨 平伐等處安剌速 思樓寨 落暮寨 梅求望懷寨 甘長桑州郎寨 永縣寨 平里縣寨 鎖州寨 思母雙隆 各丹 歸仁 雍郎客都等處 木當 栖求等處仲家蠻 雍門犵狫等處 樂賴䝉囊吉利等

  〈 婁木等處 華山谷津等處 青均望懷甘長不列獨娘等處 光州 者者寨 安化思雲等洞 北遐洞茅難思風北郡都變等處 必際縣 上黎平潘樂盈等處 誠州富盈等處 赤畬洞 羅章特團等處 福水州 允州等處 欽村 硬頭三寨等處顔村 水厯吾洞等處 順東 六隆圖 推寨橘叩寨 黄頂寨 金竹等處 格慢等處 客蘆寨地省等寨 平魏 白崖 雍門客當樂頼䝉囊大化木𤓰等處 嘉州 分州 平珠 洛河洛腦等處甯溪 甕除 麥穰 孤頂得同等處 甕包 三陂 控州 南平 獨山州 木洞 瓢洞 窖洞大青山骨記等處 百佐等處 九十九寨蠻 當橋山齊朱谷列等處 虎列谷當等處 真滁杜珂等處楊坪楊安等處 棣甫都城等處 楊友□ 百也客等處 阿落𫝊等寨 䝉楚 公洞龍木 三寨猫犵剌等處 黒土石 洛賓洛咸 益輪沿邉蠻 割和寨王都谷浪寨 王大寨 只蛙寨 黄平下寨林拱章秀拱江等處 宻秀丹張 林種拱帮 西羅剖盆 杉木筲 各郎西 恭溪望成崖嶺等處 孤把 焦溪篤住等處 草堂等處 上桑直 下桑直米坪 令其平尾等處保靖州 特團等處

  征東等處行中書省領府二司一勸課使五大徳三年立征東行省未幾罷至治元年復立

  瀋陽等路高麗軍民總管府

  征東招討司

  各道勸課司慶尚州道 東界交州道 全羅州道 忠清州道 西海道

  耽羅軍民總管府大德五年立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三十九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續通典>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四十

  州郡

  

  明太祖奮起淮右首定金陵西克湖湘東兼吳㑹然後遣將北伐并山東収河南進取幽燕分軍四出芟除秦晉訖於嶺表最後削平巴蜀収復滇南禹跡所奄盡入版圖洪武初建都江表革元中書省以京畿應天諸府直𨽻京師後乃盡革行中書省置十三布政使司分領天下府州縣及羈縻諸司又置十五都指揮使司以領衛所番漢諸軍其邊境海疆則増置行都指揮使司而於京師建五軍都督府俾外都指揮使司各以其方附焉成祖定都北京乃以北平為直𨽻又増設貴州交趾二布政使司仁宣之際南交屢叛旋復棄之外徼終明之世為直𨽻者二曰京師曰南京為布政使司者十三曰山東曰山西曰河南曰陜西曰四川曰湖廣曰浙江曰江西曰福建曰廣東曰廣西曰雲南曰貴州其分統之府百有四十州百九十有三縣千一百三十有八羈縻之府十有九州四十有七縣六東起遼海西至嘉峪南至瓊崖北抵雲朔東西萬餘里南北萬里其聲教所訖嵗時納贄而非命吏置籍候尉羈屬者不在此數京師元直𨽻中書省明太祖洪武元年四月分屬河南山東兩行中書省二年三月置北平等處行中書省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成祖永樂元年正月建北京於順天府稱為行在十九年遷都北京罷布政使司為直𨽻英宗正統六年八月罷稱行在定為京師統府八直𨽻州二屬州十七縣一百一十六順天府元大都路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元年八月改為北平府十月屬山東行省二年三月改屬北平三年四月建燕王府永樂元年正月升為北京改府為順天府領州五縣二十二大興宛平良鄉 固安元固安州明洪武元年十二月降為縣永清 東安元東安州明洪武元年十二月降為縣香河元屬漷州明洪武十年二月省入州十三年二月復置改屬府〉 通州洪武初以州治潞縣省入領縣四三河 武清元屬漷州明洪武十二年宋屬元漷州明洪武十四年二月降為縣來屬寶坻元直𨽻大都路明洪武十年二月來屬〉 霸州洪武初以州治益津縣省入領縣三文安 大城 保定洪武七年九月省入霸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 涿州洪武初以州治范陽縣省入領縣一房山 昌平州元昌平縣直𨽻大都路明武宗正徳元年七月升為州旋罷八年復升為州領縣三順義元順州明洪武九年十二月改為順義際屬府正徳元年七月來屬懐柔洪武元年十二月分密雲昌平二縣地置屬府正徳元年七月來屬密雲元檀州後置縣為州治明洪武元年十一月省縣入州十二月復置縣省州入焉屬府正徳元年七月來屬〉 薊州洪武初以州治漁陽縣省入領縣四玉田 豐潤 遵化 平谷洪武十年二月省入三河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

  保定府元保定路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元年九月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州三縣十七清苑滿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慶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安肅元安肅州明洪武二年七月降為縣西有遂州元屬保定路明洪武初降為縣八年二月省定興元屬易州明洪武六年五月改屬府新城元屬雄州明洪武初屬北平府六年五月改屬元雄州明洪武二年七月省州治歸信縣入焉七年四月降為縣容城元屬雄州明洪武七年四月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來屬 慶都 博野元直𨽻保定路明洪武元年改屬祁州六年五月還屬元蠡州屬真定路明洪武二年七月來屬八年正月降為縣元完州明洪武二年七月降為縣〉 祁州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蒲隂縣省入領縣二深澤 束鹿 安州洪武二年七月以州治葛城縣省入七年降為縣十三年十一月復升為州領縣二髙陽元屬安州明洪武六年五月改屬府尋屬蠡州八年正月省入蠡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還屬新安元直𨽻保定路明洪武七年七月省人安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來屬〉 易州洪武初以州治易縣省入領縣一淶水河間府元河間路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元年十月為府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州二縣十六河間元獻州明洪武初省州治樂夀縣入焉八年四月降為縣阜城元屬景州明洪武七年改屬府肅寧任丘元屬莫州明洪武七年改屬府北有莫州元治莫亭縣屬河間路洪武七年七月州縣俱省

  交河元屬獻州明洪武八年四月改屬府十年五月省入獻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元清州明洪武初以州治㑹川縣省入八年四月降為縣尋改清為青興濟元屬清州明洪武初省十三年復置屬府靜海元曰靖海屬清州明洪武初更名八年四月改屬北平府十年五月來屬寧津 景州洪武初以州治蓚縣省入領縣三吳橋 東光洪武七年七月省入阜城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故城 滄州洪武初以州治清池縣省入領縣三南皮 鹽山慶雲洪武六年六月析山東樂安州北地置來屬

  真定府元真定路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元年十月為府屬河南分省二年正月屬山東三月來屬領州五縣二十七真定井陘元屬廣平路威州明洪武二年來屬獲鹿 元氏 靈夀 藁城 欒城 無極元屬中山府明洪武初廢四年七月復置屬定州七年四月改屬府平山 阜平 行唐元屬保定路明洪武二年屬定州正統十三年十月直𨽻真定府〉 定州元中山府明洪武二年正月改曰定州三年以州治安喜縣省入領縣二新樂 曲陽元屬保定路明洪武二年來屬〉 冀州洪武二年以州治信都縣省入領縣四南宫 新河 棗强 武邑 晉州洪武二年以州治皷城縣省入領縣三安平 饒陽 武强 趙州洪武元年以州治平棘縣省入領縣六柏鄉 隆平洪武六年九月省入柏鄉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髙邑臨城 贊皇 寧晉 深州洪武二年以州治靜安縣省入領縣一衡水

  順徳府元順徳路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元年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縣九邢臺沙河 南和  内丘 唐山 平鄉 鉅鹿 廣宗洪武十年六月省入平鄉鉅鹿二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

  廣平府元廣平路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元年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縣九永年曲周 肥鄉 雞澤 廣平 成安元屬磁州明洪武初廢四年六月復置來屬元威州順帝至正時省州治洺水縣入州明洪武二年四月降為縣邯鄲元屬磁州明洪武元年來屬清河元屬大名路明洪武六年九月來屬

  大名府元大名路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元年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二年三月來屬領州一縣十元城大名元與元城縣同為大名府治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魏縣十五年二月復置 南樂 清豐元屬開州明洪武七年三月改屬府内黄元屬滑州明洪武七年三月改屬府元溶州明洪武二年四月降為縣元滑州明洪武二年四月省州治白馬縣入焉七年三月降為縣〉 開州洪武二年四月以州治濮陽縣省入領縣二長垣 東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州及長垣縣孝宗𢎞治三年九月復置屬府神宗萬厯時仍屬州

  永平府元永平路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二年改為平灤府四年三月為永平府領州一縣五盧龍遷安 撫寧 昌黎 灤州洪武二年九月以州治義豐縣省入領縣一樂亭延慶州元龍慶州屬大都路明洪武初屬永平府三年三月屬北平府尋廢永樂十二年三月置隆慶州屬北京行部十八年十一月直𨽻京師穆宗隆慶元年改曰延慶州領縣一永寧本永寧衛洪武十二年九月置永樂十二年三月置縣於衛城保安州元屬上都路順寧府明洪武初廢永樂二年閏九月置保安衛十三年正月復置州於衛城屬北京行部十八年十一月直𨽻京師

  萬全都指揮使司元順寧府屬上都路明洪武四年三月府廢宣宗宣徳五年六月置司於此領衛十五蔚州延慶左永寧保安等衛俱設於本州縣守禦千户所三廣昌美峪二所亦設於本處堡五宣府左衛元宣徳縣為順寧府治明洪武四年縣廢二十六年二月置衛屬山西行都司二十八年四月改為宣府䕶衛屬谷王府三十五年十一月罷宣府護衛復置徙治保定永樂元年二月直𨽻後軍都督府宣徳五年六月還故治改屬宣府右衛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與左衛同城屬山西行都司二十八年四月改為宣府護衛屬谷王府三十五年十一月罷宣府護衛復置徙治定州永樂元年二月直𨽻後軍都督府宣徳五年六月還故治改屬宣府前衛洪武二十六年置治宣府城屬山西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直𨽻後軍都督府宣徳五年六月改屬萬全左衛元宣平縣屬順寧府明洪武四年縣廢二十六年二月置衛屬山西行都司三十五年徙治山西蔚州永樂元年二月徙通州直𨽻後軍都督府尋還故治宣徳五年改屬萬全右衛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與左衛同城屬山西行都司三十五年徙治山西蔚州永樂元年二月徙治通州直𨽻後軍都督府二年徙治徳勝堡宣徳五年改屬懐安衛元懐安縣屬興和路明洪武三年屬興和府旋改屬山西大同府尋廢二十六年二月置衛屬山西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直𨽻後軍都督府宣徳五年六月改屬保安右衛永樂十五年置於順聖川直𨽻後軍都督府十七年移治西沙城二十年徙懐安城内宣徳五年六月改屬懐來衛元懐來縣屬龍慶州明洪武二年屬永平府三年三月屬北平府尋廢三十年正月置懐來守禦千户所永樂十五年改為懐來左衛明年曰懐來衛直𨽻後軍都督府宣徳五年六月改屬延慶右衛本隆慶右衛永樂二年置於居庸闗北口直𨽻後軍都督府宣徳五年六月來屬徙治懐來城隆慶元年更名開平衛本獨石堡宣徳五年築六月自閒平故城移衛置於此龍門衛宣徳六年七月置於故龍門縣興和守禦千户所永樂二十年自興和舊城徙宣府城内宣徳五年六月改屬龍門守禦千户所宣徳六年七月置於李家莊長安嶺堡永樂九年置𢎞治二年置守禦千户所於此鵰鶚堡 赤城堡並宣徳五年六月置又有鎮寧堡𢎞治十一年置雲州堡元雲州屬上都路明洪武三年七月屬北平府五年七月廢宣徳五年六月置堡景帝景泰五年置新軍千户所於此又有鎮安堡憲宗成化八年置馬營堡宣徳七年置

  北平行都指揮使司本大寧都指揮使司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治大寧衛二十一年七月更名領衛二十二永樂元年三月復故名僑治保定府而其地遂虚景帝景泰四年泰寧等三衛乞居大寧廢城不許英宗天順後遂入於三衛大寧衛元大寧路治大定縣屬遼陽行省明洪武十三年為府屬北平布政司尋廢二十年八月置衛九月分置左右中三衛尋又置前後二衛二十八年四月改左右後三衛為營州左右中三護衛永樂元年二月省又徙中前二衛於京師直𨽻後軍都督府東北有恵和縣又有武平縣東有和衆縣元俱屬大寧路明洪武中皆廢新城衛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永樂元年廢富峪衛本富峪守禦千户所洪武二十二年二月置二十四年五月改為衛永樂元年二月徙置京師直𨽻後軍都督府㑹州衛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永樂元年廢木榆衛洪武二十年九月置永樂元年廢全寧衛元全寧路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中廢二十二年四月置衛永樂元年廢營州左屯衛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永樂元年三月徙治順義縣屬大寧都司營州右屯衛元建州屬大寧路明洪武中州廢二十六年二月置衛永樂元年三月徙治薊州屬大寧都司營州中屯衛元龍山縣屬大寧路明洪武中縣廢二十六年二月置衛永樂元年三月徙治平谷縣西屬大寧都司營州前屯衛元興州屬上都路明洪武三年七月屬北平府五年七月廢二十六年置衛永樂元年徙治香河縣屬大寧都司西南有興安縣元屬興州順帝至元五年四月廢營州後屯衛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永樂元年三月徙治三河縣屬大寧都司興州左屯衛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玉田縣直𨽻後軍都督府興州右屯衛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遷安縣直𨽻後軍都督府興州中屯衛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良鄉縣直𨽻後軍都督府興州前屯衛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豐潤縣直𨽻後軍都督府興州後屯衛洪武中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三河縣直𨽻後軍都督府開平衛元上都路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二年為府屬北平行省尋廢府置衛永樂元年二月徙衛治京師直𨽻後軍都督府四年二月還舊治宣徳五年遷治獨石堡改屬萬全都司後廢西北有寧昌路東北有應昌路北有泰寧路又有徳寧路元俱直𨽻中書省西有桓州元屬上都路明洪武中皆廢開平左屯衛洪武二十九年八月置於七合營永樂元年廢開平右屯衛洪武二十九年置於軍臺永樂元年廢開平中屯衛洪武二十九年置於沙峪永樂元年二月徙治真定府直𨽻後軍都督府尋徙治灤州西石城廢縣開平前屯衛洪武二十九年八月置於偏嶺永樂元年廢開平後屯衛洪武二十九年八月置於石塔永樂元年廢興和守禦千户所元隆興路直𨽻中書省後改名興和路明洪武三年為府屬北平布政司四年府廢三十年正月置所永樂元年二月直𨽻後軍都督府二十年為阿嚕台所攻徙治宣府衛城而所地遂虛西有集寧路元直𨽻中書省西北有寶昌州元屬興和路又有髙原縣元為興和路治明洪武中俱廢寛河守禦千户所洪武二十二年二月置永樂元年二月徙治遵化縣仍屬大寧都司又僑置寛河衛於京師直𨽻後軍都督府宜興守禦千户所元宜興縣屬興州尋升為宜興州明洪武二年兼置衛屬永平府三年三月屬北平府六月改衛為守禦千户所五年七月州廢存所永樂元年所廢

  南京元以江北地屬河南江北等處行中書省江南地屬江浙等處行中書省明太祖丙申年七月置江南行中書省洪武元年八月建南京罷行中書省以應天等府直𨽻中書省衛所直𨽻大都督府十一年正月改南京為京師十三年正月罷中書省以所領直𨽻六部尋改大都督府為五軍都督府以所領直𨽻中軍都督府永樂元年正月仍稱南京統府十四直𨽻州四屬州十七縣九十有七

  應天府元集慶路屬江浙行省明太祖丙申年三月曰應天府洪武元年八月建都曰南京十一年曰京師永樂元年仍曰南京領縣八上元江寧句容 溧陽元溧陽州明洪武二年降為縣溧水元溧水州明洪武二年降為縣髙淳𢎞治四年以溧水縣高淳鎮置江浦本六合縣浦子口廵檢司洪武九年六月改為縣析和滁二州及江寧縣地益之六合元屬真州明洪武二年直𨽻揚 --(『相連州府二十二年二月來屬

  鳳陽府元濠州屬安豐路明太祖吳元年升為臨濠府洪武二年九月建中都置留守司於此六年九月曰中立府七年八月曰鳳陽府領州五縣十三鳳陽倚洪武七年八月析臨淮縣地置為府治十一年又割虹縣地益之臨淮元曰鍾離為濠州治明洪武二年九月改曰中立三年十一月改曰臨淮七年為府屬懐逺 定逺 五河元屬泗州明洪武四年二月來屬元屬泗州明洪武七年來屬〉 夀州元安豐路屬河南江北行省明太祖丙午年曰夀春府吳元年曰夀州屬臨濠府洪武二年九月直𨽻中書省四年二月還屬後以州治夀春縣省入北有下蔡縣南有安豐縣俱洪武中省領縣三霍丘 蒙城 泗州元屬淮安路明太祖吳元年屬臨濠府洪武二年九月直𨽻中書省四年二月還屬府後以州治臨淮縣省入領縣二盱眙 天長 宿州元屬歸徳府明洪武四年二月來屬領縣一靈璧 潁州元屬汝寧府明洪武四年二月來屬領縣二潁上 太和 亳州元屬歸徳府明洪武初以州治譙縣省入尋降為縣屬歸徳州六年屬潁州𢎞治九年十月復升為州東南有城父縣洪武中廢

  淮安府元淮安路屬淮東道宣慰司明太祖丙午年四月為府領州二縣九山陽清河 鹽城 安東元安東州明洪武二年正月降為縣桃源元曰桃園明洪武初更名沭陽元屬海寧州明洪武初改屬海州元曰海寧州明洪武初復曰海州以州治朐山縣省入領縣一贛榆 邳州元屬歸徳府明洪武初以川治下邳縣省入四年二月改屬中都十五年來屬領縣二宿遷睢寧

  揚州府元揚 --(『相連州路屬淮東道宣慰司明太祖丁酉年十月曰淮海府辛丑年十二月曰維揚 --(『相連府丙午年正月曰揚 --(『相連州府領州三縣七江都倚元末廢明太祖辛丑年復置儀真元真川治揚 --(『相連子縣明洪武二年州廢改縣曰儀真泰興 髙郵州元髙郵府屬淮東道宣慰司明洪武元年閏七月降為州以州治髙郵縣省入領縣二寶應 興化 泰州洪武初以州治海陵縣省入領縣一如臯 通州洪武初以州治靜海縣省入領縣一海門

  蘇州府元平江路屬江浙行省明太祖吳元年九月曰蘇州府領州一縣七吳長洲吳江元吳江州明洪武二年降為縣崑山元崑山州明洪武二年降為縣常熟元常熟州明洪武二年降為縣泰昌改元避諱曰嘗熟嘉定元嘉定州明洪武二年降為縣〉 太倉州本太倉衛明太祖吳元年四月置𢎞治十年正月置州於衛城析崑山常熟嘉定三縣地益之領縣一崇明元崇明州屬揚 --(『相連州路明洪武二年降為縣八年改屬蘇州府𢎞治十年正月來屬

  松江府元直𨽻江浙行省明太祖吳元年正月因之領縣三華亭上海 青浦世宗嘉靖二十一年四月以今縣東北之新涇巡檢司置析華亭上海二縣地益之三十二年廢為青龍鎮仍置新涇巡檢司萬厯元年復於唐行鎮置縣常州府元常州路屬江浙行省明太祖丁酉年三月曰長春府旋改曰常州府泰昌改元避諱曰嘗州府領縣五武進倚東為晉陵縣元時同治郭内明太祖丁酉年三月改武進縣曰永定晉陵縣曰京臨尋以京臨省入永定壬寅年八月仍改永定曰武進無錫元無錫州明洪武二年四月降為縣宜興元宜興州明太祖戊戌年十月曰建寜州尋復曰宜興州洪武二年降為縣江陰元江隂州直𨽻江浙行省明太祖甲辰年曰連洋州尋復曰江隂州吳元年四月降為縣來屬靖江成化八年九月以江陰縣馬䭾沙置

  鎮江府元鎮江路屬江浙行省明太祖丙申年三月曰江淮府十二月曰鎮江府領縣三丹徒丹陽 金壇廬州府元廬州路屬河南江北行省明太祖甲辰年七月為府置江淮中書行省於此尋罷領州二縣六合肥倚東北有梁縣明洪武初省舒城 廬江元屬無為州明洪武初改屬府〉 無為州明洪武中以州治無為縣省入領縣一巢 六安州明洪武四年二月屬中都臨濠府以州治六安縣省入十年改屬領縣二英山 霍山本六安州故埠鎮巡檢司明𢎞治二年改為縣

  安慶府元安慶路屬河南江北行省明太祖辛丑年八月曰寧江府壬寅年四月曰安慶府領縣六懐寧桐城 潛山元末廢明洪武初復置太湖 宿松 望江

  太平府元太平路屬江浙行省江東道明太祖乙未年六月為府領縣三當塗蕪湖 繁昌

  池州府元池州路屬江浙行省江東道明太祖辛丑年八月曰九華府尋曰池州府領縣六貴池青陽 銅陵 石埭 建徳 東流

  寧國府元寧國路屬江浙行省明太祖丁酉年四月曰寧國府辛丑年四月曰宣城府丙午年正月曰宣州府吳元年四月仍曰寧國府領縣六宣城南陵 涇寧國 旌徳 太平

  徽州府元徽州路屬江浙行省明太祖丁酉年七月曰興安府吳元年曰徽州府領縣六歙休寧 婺源元婺源州明洪武二年正月降為縣祁門  績溪

  徐州元屬歸徳府明洪武四年二月屬中都路臨濠府十四年十一月直𨽻京師領縣四蕭 元屬濟寧路明太祖吳元年來屬元屬濟寧路明太祖吳元年來屬碭山元屬濟寧路明太祖吳元年來屬滁州元屬揚 --(『相連州路明洪武初以州治清流縣省入七年屬鳳陽府二十二年二月直𨽻京師領縣二全椒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來安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

  和州元治厯陽縣屬廬州路明洪武初省州入縣二年九月復改縣為州仍屬廬州府七年屬鳳陽府尋直𨽻京師東北有烏江縣洪武初省領縣一含山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

  廣徳州元廣徳路屬江浙行省明太祖丙申年六月曰廣興府洪武四年九月曰廣徳州十四年四月以州治廣徳縣省入直𨽻京師領縣一建平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四十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四十一

  州郡

  山東 山西

  山東元直𨽻中書省又分置山東東西道宣慰使司治益都路屬焉明洪武元年四月置山東等處行中書省治濟南府三年十二月置青州都衛治青州府八年十月改都衛為山東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六屬州十五縣八十九

  濟南府元濟南路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明太祖吴元年為府領州四縣二十六厯城章丘 鄒平 淄川元般陽路治此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明太祖吴元年改路為淄川州縣仍為附郭二年七月州廢來屬長山元屬般陽路明洪武二年七月來屬新城元屬般陽路明洪武二年七月來屬七年十二月省入長山髙苑二縣後復置齊河元屬徳州明洪武二年七月改屬府齊東元屬河間路明洪武初來屬濟陽 禹城元屬曹州明洪武二十年來屬臨邑元屬河間路明洪武初來屬長清元屬㤗安州明洪武二年七月改屬府肥城元屬濟寜路明洪武二年七月來屬青城元屬河間路明洪武二年省人鄒平齊東二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來屬元徳州治安徳縣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元年省安徳縣八州七年七月移州於故陵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陵縣〉 㤗安州元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初來屬以州治奉符縣省入領縣二新㤗 萊蕪明洪武初改屬濟南府二年仍來屬〉 徳州元屬河間路陵州明洪武元年降為陵縣屬濟寜府二年七月改屬徳州七年七月省陵縣移徳州治焉領縣二徳平 平原 武定州元棣州治厭次縣屬濟南路明洪武初州縣俱廢六年六月復置州改名樂安宣徳元年八月改為武定州領縣四陽信元屬棣州海豐明洪武六年六月析樂安州南地置屬濵州後來屬北有無棣縣元屬棣州明洪武初省樂陵舊屬滄州明洪武元年改屬濟寜府二年來屬商河 濵州明洪武初以州治渤海縣省入領縣三利津 霑化 蒲臺元屬般陽路明洪武七年二月來屬

  兗州府元兖州屬濟南路明洪武十八年升為兖州府領州四縣二十三滋陽倚元曰滋陽明洪武初省入州十八年復置成化間改為滋陽曲阜 寜陽 元屬滕州明洪武二年七月改屬泗水 元滕州治滕縣屬益都路明洪武二年七月州廢縣屬濟寜府十八年來屬元嶧州屬益都路明洪武二年降為縣屬濟寜府後來屬金鄉元屬濟寜路明洪武十八年來屬魚臺元屬濟州明洪武元年屬徐州二年七月屬濟寜府十八年來屬元單州屬濟寜路明洪武元年省州治單父縣入州二年七月仍降州為縣屬濟寜府十八年來屬城武元屬曹州明洪武四年屬濟寜府十八年來屬〉 濟寜州元任城縣為濟州治至正八年罷濟州徙濟寜路治此明太祖吴元年為濟寜府十八年降為州以州治任城縣省入領縣三嘉祥元屬單州明洪武二年來屬鉅野元為濟寜路治至正八年徙路治任城縣以縣屬焉鄆城 東平州元東平路直𨽻中書省明太祖吴元年為府七年十一月降為州屬濟寜府以州治須城縣省入十八年改屬領縣五汶上 東阿明洪武八年徙治故榖城縣平隂 陽榖 夀張明洪武三年省入須城陽榖二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濟寜府後來屬〉 曹州正統十年十二月以曹縣之黄河北舊土城置領縣二曹元曹州治濟隂縣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元年省濟隂縣入州四年降為縣屬濟寜府正統十年十二月置州以縣屬焉東南有楚丘縣元屬曹州明洪武初省定陶元屬曹州明洪武元年屬濟寜府十年五月省入城武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仍屬濟寜府正統十年十二月來屬〉 沂州元屬益都路後省州治臨沂縣入州明洪武元年屬濟寜府五年屬濟南府七年十二月屬青州府十八年來屬領縣二郯城明洪武初置

  東昌府元東昌路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初為府領州三縣十五聊城堂邑 博平明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茌平 莘清平元屬徳州明洪武元年屬恩州二年七月屬髙唐州三年三月省尋復置改屬元冠州直

  〈𨽻中書省明洪武三年降為縣來屬〉 臨青州元臨清縣屬濮州明洪武二年七月改屬𢎞治二年升為州領縣二丘元直𨽻東昌路明𢎞治二年改屬館陶元屬濮州明洪武二年七月屬東昌府三年三月省尋復置仍屬東昌府𢎞治二年改屬〉 髙唐州元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初以州治髙唐縣省入來屬領縣三恩元恩州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二年降為縣來屬夏津明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武城 濮州元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二年以州治鄄城縣省入來屬領縣三范明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觀城明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朝城明洪武三年三月省尋復置

  青州府元益都路屬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明太祖吴元年為青州府領州一縣十三益都臨淄 博興元博興州明洪武二年降為縣髙苑 樂安 夀光 昌樂元屬濰州尋省後復置仍屬濰州明洪武初改屬臨朐 安丘元屬宻州明洪武二年七月州廢屬府諸城元為宻州治屬益都路明洪武二年七月州廢屬府䝉城元屬莒州明洪武二年七月改屬府〉 莒州元屬益都路明洪武初以州治莒縣省入領縣二沂水 日照

  萊州府元萊州屬般陽路明洪武元年升為府六年降為州九年五月復升為府領州二縣五掖〉 平度州元膠水縣明洪武二十二年正月改置領縣二濰元濰州屬益都路明洪武元年以州治北海縣省入九年屬萊州府十年五月降為縣二十二年正月改屬州昌邑元屬濰州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濰縣二十二年正月復置來屬〉 膠州元屬益都路明洪武初以州治膠西縣省入九年來屬領縣二髙宻元屬膠州明洪武元年屬青州府九年五月屬萊州府尋復屬州即墨元屬膠州明洪武初屬青州府九年五月屬萊州府十年五月仍屬州

  登州府元登州屬般陽路明洪武元年屬萊州府六年直𨽻山東行省九年五月升為府領州一縣七蓬萊倚明洪武初廢九年五月復置 福山 棲霞 招逺元屬萊州明洪武九年五月來屬萊陽元屬萊州明洪武九年五月來屬〉 寜海州元直𨽻山東東西道宣慰司明洪武初以州治牟平縣省入屬萊州府九年改屬領縣一文登元屬寜海州明洪武初改屬萊州府九年五月屬登州府後仍屬州

  遼東都指揮使司元置遼陽等處行中書省治遼陽路明洪武四年七月置定遼都衛六年六月置遼陽府縣八年十月改都衛為遼東都指揮使司治定遼中衛領衛二十五州二十年府縣俱罷定遼中衛元遼陽路治遼陽縣明洪武四年罷六年復置十年復罷十七年置衛定遼左衛 定遼右衛俱明洪武六年十一月置定遼前衛明洪武八年二月置定遼後衛本遼東衛明洪武四年二月置八年二月改東寜衛本東寜南京海洋草河四千户所明洪武十三年置十九年七月改置〉 自在州明永樂七年置於三萬衛城尋徙 以上五衛一州同治都司城内海州衛本海州明洪武初置於舊澄州城九年置衛二十八年四月州廢盖州衛元盖州屬遼陽路明洪武四年廢州五年六月復置九年十月置衛二十八年四月州復廢復州衛本復州明洪武五年六月復置十四年九月置衛二十八年四月州廢金州衛本金州明洪武五年六月復置八年四月置衛二十八年四月州廢廣寜衛元廣寜府路明洪武初廢二十三年五月置衛北有懿州元屬遼陽路明永樂八年廢東北有望平縣元屬廣寜路西北有川州元屬大寜路又東北有順州西北有成州元俱屬東寜路俱明洪武中廢廣寜中衛 廣寜左衛俱明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二十八年四月廢三十五年十一月復置廣寜右衛本治大凌河堡明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二十八年四月廢三十五年十一月復置 以上三衛俱在廣寜衛城廣寜前衛 廣寜後衛俱明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後俱廢義州衛元義州屬大寜路明洪武初州廢二十年八月置衛廣寜後屯衛明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於舊懿州永樂八年徙治義州衛城廣寜中屯衛元錦州屬大寜路明洪武初州廢二十四年九月置衛廣寜左屯衛明洪武二十四年九月置於遼河西後徙廣寜中屯衛城廣寜右屯衛元廣寜府地明洪武二十六年正月置於十三山堡二十七年遷於舊閭陽縣之臨海鄉廣寜前屯衛元瑞州屬大寜路明洪武初屬永平府七年七月州廢二十六年正月置衛寜逺衛明宣徳五年正月分廣寜前屯中屯二衛地置治湯池瀋陽中衛元瀋陽路明洪武初廢三十一年閏五月置衛瀋陽左衛 瀋陽右衛俱明洪武中置建文初廢尋復置後仍廢瀋陽中屯衛明洪武三十一年閏五月置建文中廢尋復置屬北平都司後屬後軍都督府寄治北直河間縣鐡嶺衛明洪武二十一年三月以古鐡嶺城置二十六年四月遷於古嚚州之地即今治也東南有奉集縣即古鐡嶺城也接髙麗界明洪武初置縣尋廢又有咸平府元直𨽻遼東行省至正二年正月降為縣洪武初廢三萬衛元開元路明洪武初廢二十年十二月置三萬衛於故城西二十一年徙衛於聞元城遼海衛明洪武二十三年三月置於牛家莊二十六年徙三萬衛城安樂州明永樂七年置在三萬衛城

  山西元置河東山西道宣慰司治大同路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二年四月置山西等處行中書省冶太原路三年十二月置太原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為山西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五直𨽻州三屬州十六縣七十九

  太原府元冀寜路屬河東山西道宣慰司明洪武元年十二月改為太原府領州五縣二十陽曲太原元曰平晉明洪武八年更名太原榆次 太谷  徐溝 清源 交城文水 夀陽 元盂州明洪武二年降為縣静樂元管州明洪武二年改為

  〈静樂縣河曲元省明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復置〉 平定州領縣一樂平忻州明洪武初以州治秀容縣省入領縣一定襄 代州明洪武二年降為縣八年二月復升為州領縣三五臺元臺州明洪武二年改為五臺縣八年二月來屬繁峙元堅州明洪武二年改為繁峙縣八年二月來屬元崞州明洪武二年降為縣八年二月來屬〉 岢嵐州本岢嵐縣明洪武七年十月置八年十一月升為州領縣二嵐元嵐州明洪武初降為縣元興州明洪武二年降為縣八年十一月來屬保徳州明洪武七年降為縣八年十一月屬岢嵐州九年正月復升為州

  平陽府元晉寜路屬河東山西道宣慰司明洪武元年改為平陽府領州六縣二十八臨汾襄陵 洪洞浮山 趙城元屬霍州明洪武二年改屬太平元屬絳州明洪武二年改屬

   曲沃元屬絳州明洪武二年改屬翼城元屬絳州明洪武二年改屬汾西蒲元屬隰州明洪武二年改屬靈石舊屬霍州萬厯二十三年五月改屬汾州府四十三年還屬府蒲州元河中府明洪武二年改為蒲州以州治河東縣省入領縣五臨晉 

   猗氏 萬泉 河津 解州明洪武初以州治解縣省入領縣五安邑  聞喜 平陸 芮城 絳州明洪武初以州治正平縣省入領縣三稷山  垣曲 霍州明洪武初以州治霍邑縣省入吉州領縣一鄉寜 隰州明洪武初以州治隰川縣省入領縣二大

   永和

  汾州府元汾州屬冀寜路明洪武九年直𨽻布政司萬厯二十三年五月升為府領州一縣七汾陽倚元曰西河明洪武初省入州萬厯二十三年五月復置更名孝義 平遥 介休 石樓舊屬隰州萬厯四十年改屬元臨州屬冀寜路明洪武二年降為縣萬厯二十三年五月來屬〉 永寜州元石州屬冀寜路明洪武初以州治離石縣 省入隆慶元年更名萬厯二十三年五月來屬領縣一寜鄉

  潞安府元潞州屬晉寜路明洪武二年直𨽻行中書省九年直𨽻布政司嘉靖八年二月升為潞安府領縣八長治倚元上黨縣明洪武二年省入州嘉靖八年二月復置更名長子 屯留 襄垣 潞城 壺闗 黎城 平順嘉靖八年二月以潞城縣青羊里置析黎城壺闗潞城三縣地益之

  大同府元大同路屬河東山西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為府領州四縣七大同懐仁 渾源州 應州明洪武初以州治金城縣省入領縣一山隂 朔州明洪武初以州治鄯陽縣省入西有武州元屬大同路洪武初省領縣一馬邑 蔚州元屬上都路之順寜府至大元年十一月升為蔚昌府直𨽻上都路明洪武二年仍為州四年來屬以州治靈仙縣省入領縣三廣靈 廣昌元曰飛狐明洪武初更名靈丘

  澤州元澤州屬晉寜路明洪武初以州治晉城縣省入二年直𨽻行中書省九年直𨽻布政司領縣四髙平陽城 陵川 沁水

  沁州元屬晉寜路明洪武初以州治銅鞮縣省入二年直𨽻行中書省九年直𨽻布政司萬厯二十三年五月改屬汾州府三十二年仍直𨽻布政司領縣二沁源武鄉

  遼州元屬晉寜路明洪武初以州治遼山縣省入二年直𨽻行中書省九年直𨽻布政司領縣二榆社 和順山西行都指揮使司本大同都衛明洪武四年正月置治白羊城八年十月更名尋徙治大同府領衛二十五宣府左右前萬全左右懐安等衛改屬萬全都司後領衛十四朔州衛治州城安東中屯衛寄治應州城大同前衛明洪武七年二月置與行都司同城大同後衛明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與行都司同城尋罷二十六年二月復置大同中衛明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與行都司同城後罷大同左衛明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與行都司同城後罷永樂元年九月復置七年徙治鎮朔衛城大同右衛明洪武二十五年八月置與行都司同城後罷永樂元年九月復置七年徙治定邊衛城鎮朔衛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薊州直𨽻後軍都督府而衛城遂虚七年徙大同左衛來治正統十四年又徙雲川衛來同治定邊衛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通州直𨽻後軍都督府而衛城遂虚七年徙大同右衛來治正統十四年又徙玉林衛來同治陽和衛元白登縣屬大同路明洪武初縣廢二十六年二月置衛宣徳元年徙高山衛來同治天成衛元天成縣屬興和路明洪武四年五月改屬大同府縣尋廢二十六年二月置衛後徙鎮虜衛來同治威逺衛正統三年三月以净水坪置平逺衛成化十七年置與行都司同城嘉靖中徙今治西北有雲内縣本元雲内州屬大同路明洪武五年廢宣徳中復置縣屬豐州正統十四年復廢又有平地縣元屬大同路明洪武中廢領千户所一井坪守禦千户所成化二十年七月置雲川衛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内直𨽻後軍都督府宣徳元年還舊治仍屬行都司正統十四年徙治舊鎮朔衛城與大同左衛同治而衛城遂虚玉林衛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内直𨽻後軍都督府宣徳元年還舊治仍屬行都司正統十四年徙治舊定邊衛城與大同右衛同治而衛城遂虚鎮逺衛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内直𨽻後軍都督府宣徳元年還舊治仍屬行都司正統十四年徙治天成衛城與天成衛同治而衛城遂虚高山衛明洪武二十六年二月置屬行都司永樂元年二月徙治北直畿内直𨽻後軍都督府宣徳元年徙陽和衛城與陽和衛同治仍屬行都司而衛城遂虚嘉靖二年九月置高山守禦千户所於此屬大同前衛宣徳衛元宣寧縣屬大同路明洪武中縣廢二十六年二月置宣徳衛後廢東勝衛元東勝州屬大同路明洪武四年正月州廢置衛二十五年八月分置東勝左右中前五衛屬行都司二十六年二月罷中前後三衛永樂元年二月徙左衛於北直盧龍縣右衛於北直遵化縣直𨽻後軍都督府三月置東勝中前後三千户所於懷仁等處守禦而衛城遂虚正統三年九月復置後仍廢西北有豐州元屬大同路明洪武中廢宣徳元年復置正統中内徙復廢又有浄州路元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中廢領千户所五實保齊千户所 五花城千户所 格爾和諾克千户所 --(『相連珠千户所 翁吉喇特千户所俱明洪武四年正月置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四十一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四十二

  州郡

  河南 陜西

  河南元以河北地直𨽻中書省河南地置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治汴梁路明洪武元年五月置中書分省治開封府二年四月改分省為河南等處行中書省三年十二月置河南都衛八年十月改都衛為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八直𨽻州一屬州十一縣九十六

  開封府元汴梁路屬河南江北行省明洪武元年五月為開封府八月建北京十一年京罷領州四縣三十祥符倚東為開封縣元時同治郭内明洪武中省陳留  通許 太康尉氏 洧川 鄢陵 扶溝 中牟 陽武 原武東南有安城縣明洪武初置正統中廢封丘 延津 蘭陽 儀封故屬雎州明洪武十年五月改屬南陽府後來屬新鄭故屬均州穆宗降慶五年改屬〉 陳州明洪武初以州治宛丘縣省入領縣四商水明洪武初廢四年七月復置西華 項城東北有故城今治本南頓縣之殄冦鎮也宣徳三年遷沈丘故屬潁州明洪武初廢𢎞治十年改乳香臺廵檢司置來屬北有南頓縣洪武初廢〉 許州明洪武初以州治長社縣省入領縣四臨潁襄城 郾城 長葛 禹州元曰均州明洪武初以州治陽翟縣省入萬厯三年四月避諱改曰禹州領縣一宻 鄭州明洪武初以州治管城縣省入領縣四滎陽 滎澤元直𨽻汴梁路明洪武中改屬河隂 汜水

  河南府元河南府路屬河南江北行中書省明洪武元年為府領州一縣十三洛陽偃師  孟津 宜陽 永寧 新安 澠池元屬陜州明洪武中改屬登封 元嵩州屬南陽府明洪武二年四月降為縣來屬盧氏元屬嵩州明洪武元年四月屬南陽府三年三月屬陜州萬厯初改屬府〉 陜州元屬河南府路明洪武元年四月改屬南陽府以州治陜縣省入領縣二靈寳 閿鄉

  歸徳府元直𨽻河南江北行省明洪武元年五月降為州屬開封府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升為府領州一縣八商丘倚元曰睢陽明洪武初省嘉靖二十四年六月復置更名寧陵 鹿邑元屬亳州明洪武中改屬夏邑元曰下邑明洪武初更名永城明洪武元年五月屬開封府十一月來屬虞城元屬濟寧路明洪武二年來屬〉 睢州元屬汴梁路明洪武初屬開封府以州治襄邑縣省入十年五月降為縣十三年十一月復升為州嘉靖二十四年六月來屬領縣二考城元末省明洪武四年八月復置屬開封府十年五月復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州柘城元末省明洪武四年八月復置屬開卦府十年五月省入寧陵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州

  汝寧府元直𨽻河南江北行省明洪武初因之領州二縣十二汝陽倚明洪武初縣廢四年七月復置真陽元屬息州明洪武四年省入汝陽縣𢎞治十八年十二月仍置縣上蔡明洪武初廢四年五月復置新蔡元屬息州後廢明洪武四年五月復置改屬西平 確山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汝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成化十一年九月改屬信陽州𢎞治二年八月仍屬府遂平 信陽州元為信陽縣屬信陽州後廢明洪武元年十月置信陽州於此屬河南分省四年二月屬中都臨濠府七年八月改屬十年五月降為縣成化十一年九月復升為州領縣一羅山元信陽州治後州縣俱廢明洪武元年十月置州於舊信陽縣復置羅山縣屬焉十年五月直𨽻汝寧府成化十一年九月還屬州〉 光州明洪武初以州治定城縣省入四年二月改屬中都臨濠府十三年仍來屬領縣四光山 固始 元息川明洪武四年二月屬中都臨濠府尋降為縣屬潁州七年仍來屬商城成化十一年四月析固始縣地置

  南陽府元直𨽻河南江北行省明洪武初因之領州二縣十一南陽鎮平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南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明洪武三年以故比陽縣地置泌陽元為唐州治明洪武二年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州廢復置縣桐栢本唐縣之桐栢鎮廵檢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置縣南召成化十三年十二月以南陽縣南召堡置鄧州元治穰縣明洪武二年二月縣廢十三年十一月復置縣十四年五月復省入州領縣三内鄉 新野 淅州成化六年析内鄉縣地置〉 裕州明洪武初以州治方城縣省入領縣二舞陽 

  懐慶府元懐慶路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元年十月為府屬河南分省領縣六河内濟源元屬孟州明洪武十年五月改屬府修武 武陟 元孟州明洪武初以州治河陽縣省入十年五月降為縣元屬孟州明洪武十年五月改屬府

  衛輝府元衛輝路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元年八月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領縣六汲胙城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汲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新鄉 獲嘉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新鄉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元淇州後廢明洪武元年九月復置十二月降為縣元輝州後廢明洪武元年九月復置十二月降為縣彰徳府元彰徳路直𨽻中書省明洪武元年閏七月為府十月屬河南分省領州一縣六安陽倚元末縣廢明洪武元年九月復置臨漳元末廢明洪武元年九月復置湯隂元末廢明洪武元年九月復置元林州後廢明洪武元年九月復置二年四月降為縣〉 磁州元治滏陽縣屬廣平路後州縣俱廢明洪武元年十一月復置州屬廣平府二年四月來屬領縣二武安元末廢明洪武元年十一月復置元屬真定路後廢明洪武元年十一月復置屬真定府二年四月來屬

  汝州元屬南陽府明洪武初以州治梁縣省入成化十二年九月直𨽻布政司領縣四魯山  寳豐成化十一年四月析汝州地置伊陽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汝州之伊故縣置析嵩及魯山二縣地益之陜西元置陜西等處行中書省治奉元路又置甘肅等處行中書省治甘州路明洪武二年四月置陜西等處行中書省治西安府三年十二月置西安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為陜西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八屬州二十一縣九十有五

  西安府元奉元路屬陜西行省明洪武二年三月改為西安府領州六縣三十一長安咸寧咸陽 涇陽興平 臨潼 渭南舊屬華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府藍田 鄠盩厔 髙陵 富平舊屬耀州萬厯三十六年改屬府三原舊屬耀州𢎞治

  〈三年十一月改屬府醴泉舊屬乾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府〉 華州領縣二華隂 蒲城 商州明洪武七年五月降為縣成化十三年三月仍為州領縣四商南成化十三年三月以商縣之層峯驛置雒南元曰洛南屬商州明洪武七年五月改屬華州成化十三年三月復來屬天啓初改洛為雒山陽本商縣之豐陽廵檢司成化十二年十二月改為縣鎮安景泰三年以咸寧縣野猪坪置屬府成化十三年三月改屬州〉 同州領縣五朝邑舊屬蒲州明洪武九年八月來屬郃陽 韓城 澄城 白水 耀州領縣一同官 乾州領縣二武功 永壽 邠州元直𨽻陜西行省明洪武中來屬以州治新平縣省入領縣三淳化 三水成化十三年九月析淳化縣地置長武萬厯十一年三月以邠州宜禄鎮置

  鳯翔府元屬陜西行省明洪武二年三月因之領州一縣七鳯翔 岐山 寳雞 扶風 元屬奉元路明洪武二年來屬麟遊 汧陽舊屬隴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府〉 隴州元屬鞏昌總帥府延祐四年十一月省州治汧源縣入州明洪武二年來屬

  漢中府元興元路屬陜西行省明洪武三年五月為府六月改名漢中府領州一縣八南鄭褒城明洪武十年六月省入南鄭縣後復置城固 元洋州明洪武三年降為縣十年六月省入西鄉後復置西鄉鳯元鳯州明洪武七年七月降為縣元沔州屬四川廣元路明洪武三年改屬漢中府省州治

  〈鐸水縣入州七年七月降為縣十年六月省入畧陽後復置成化二十一年六月屬寧羌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仍屬府西南有大安縣洪武初廢〉 寧羌州本寧羌衛明洪武三十年九月以沔縣之大安地置成化二十一年六月置州屬府領縣一略陽元屬沔州明洪武三年屬府成化二十一年六月改屬

  延安府元延安路屬陜西行省明洪武二年五月為府領州三縣十六膚施安塞 甘泉 安定 保安宜川 延川 延長 青澗舊屬綏徳州嘉靖四十一年改屬府〉 鄜州領縣三洛川 中部 宜君 綏徳州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府後復置領縣一米脂 葭州明洪武七年十一月降為縣屬綏徳州十三年十一月復升為州屬府領縣三呉堡元屬州明洪武七年十一月改屬綏徳尋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還屬神木明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府谷明洪武初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

  慶陽府元屬鞏昌總帥府明洪武二年五月直𨽻行省領州一縣四安化倚元省明洪武中復置合水 元環州屬鞏昌總帥府明洪武初降為縣來屬真寧舊屬寧州萬厯二十九年改屬府〉 寧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明洪武中來屬

  平凉府元屬鞏昌總帥府明洪武三年五月直𨽻行省領州三縣七平凉崇信 華亭 鎮原元鎮原州屬鞏昌總帥府明洪武初降為縣來屬隆徳舊屬靖寧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府〉 涇州元直𨽻陜西行省明洪武三年以州治涇川縣省入來屬領縣一靈臺 静寧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明洪武中來屬領縣一莊浪元莊浪州直𨽻陜西行省明洪武三年屬鳯翔府八年三月降為縣來屬〉 固原州本固原守禦千戸所景泰三年以故原州城置成化四年升為衛𢎞治十五年置州屬府南有開成州元直𨽻陜西行省治開成縣明洪武二年省州以縣屬平凉府成化三年廢縣又東南有廣安州元屬開成州明洪武二年省西北有西安守禦千戸所成化五年以舊西安州置

  鞏昌府元屬鞏昌總帥府明洪武二年四月直𨽻行省領州三縣十四隴西安定元定西州屬鞏昌總帥府至正十二年三月改名安定州明洪武十年降為縣屬府㑹寧元㑹州屬鞏昌總帥府至正十二年三月改為㑹寧州明洪武十年降為縣屬府通渭  寧逺 伏羌 西和元西和州屬鞏昌總帥府明洪武十年降為縣屬府元成州屬鞏昌總帥府明洪武十年降為縣屬府〉 秦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明洪武二年屬府省州治成紀縣入州領縣三秦安 清水 元禮店文州軍民元帥府屬吐蕃宣慰司明洪武四年十一月置禮店千戸所十一年屬岷州衛十五年改屬秦州衛成化九年十二月置禮縣於所城屬州〉 階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明洪武四年降為縣屬府十年六月復為州領縣一文元文州至元九年十月置屬吐蕃宣慰司明洪武四年降為縣屬府十年六月改屬州二十三年三月省成化九年十二月復置仍屬州〉 徽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明洪武十年六月降為縣屬府後復升為州領縣一兩當明洪武十年六月省入徽縣後復置屬州

  臨洮府元臨洮府屬鞏昌總帥府泰定元年九月改為臨洮路明洪武二年九月仍為府領州二縣三狄道渭源 蘭州元屬鞏昌總帥府明洪武二年九月降為縣來屬成化十三年九月復為州領縣一金元金州屬鞏昌總帥府明洪武二年九月降為縣屬府成化十三年改屬州〉 河州元河州路屬吐蕃宣慰司明洪武四年正月置河州衛屬西安都衛六年正月置河州府屬陜西行中書省七年七月置西安行都衛於此領河州朶甘斯烏斯藏三衛八年十月改行都衛為陜西行都指揮使司九年十二月行都指揮使司廢衛屬陜西都指揮使司十年分衛為左右十二年七月府廢改左衛於洮州升右衛為軍民指揮使司成化九年十二月置州屬府改軍民指揮使司為衛西北有積石州元屬吐蕃宣慰司明洪武四年正月改置積石州千戸所西南有貴徳州元屬吐蕃宣慰司明洪武八年正月改置歸徳守禦千戸所又南有寧河縣東北有安鄉縣元俱屬河州路明洪武三年廢六年復置十二年復廢

  靈州元屬寧夏府路明洪武三年罷𢎞治十三年九月復置直𨽻布政司

  興安州元金州屬興元路萬厯十一年八月更名二十三年直𨽻布政司領縣六平利元末省明洪武三年置屬四川大寧州五年二月來屬十年六月復省後復置石泉元末省明洪武三年置屬四川大寧州五年二月來屬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漢中府萬厯十一年還屬州洵陽元末省明洪武三年復置五年二月來屬漢隂元末省明洪武三年復置十年六月省入石泉縣後復置屬州嘉靖三十八年十一月改屬漢中府萬厯十一年還屬州白河成化十二年十二月以洵陽縣白河堡置屬湖廣鄖陽府十三年九月來屬紫陽正徳七年十一月以金州紫陽堡置初治紫陽灘之左嘉靖三十五年遷於灘右

  洮州衛元洮州屬吐蕃宣慰司明洪武四年正月置洮州軍民千戸所屬河州衛十二年二月升為洮州衛軍民指揮使司屬陜西都司

  岷州衛元岷州以舊祐川縣地置屬吐蕃宣慰司明洪武四年正月置岷州千戸所屬河州衛十一年七月升為衛屬陜西都司十五年四月升軍民指揮使司嘉靖二十四年又置州改軍民指揮使為衛四十年閏五月州廢仍置軍民指揮使司東北有鐵州元屬吐蕃宣慰司明洪武四年正月置鐵城千戸所屬河州衛後廢領所一西固城守禦軍民千戸所本西固城千戸所明洪武七年三月置屬鞏昌府十五年四月改置來屬

  榆林衛成化六年三月以榆林川置

  寧夏衛元寧夏府路屬甘州行省明洪武三年為府五年府廢二十六年七月置衛二十八年四月罷永樂元年正月復置領千戸所四靈州守禦千戸所明洪武十六年十月置𢎞治十三年九月復置靈州於所城興武守禦千戸所正徳元年以興武營置韋州守禦千戸所𢎞治十年以故韋州置平虜千戸所嘉靖三十年以平虜城置寧夏前衛在寧夏城内明洪武十七年置 寧夏左屯衛 寧夏右屯衛亦俱在寧夏城内明洪武二十五年二月置後廢三十五年十二月復置

  寧夏後衛本花馬池守禦千戸所成化十五年置正徳元年改衛

  寧夏中衛元應理州屬寧夏府路明洪武三年州廢永樂元年正月置衛東南有鳴沙州元屬寧夏府路明洪武初廢

  靖虜衛正統二年以故㑹州地置屬陜西都司

  陜西行都指揮使司元甘肅等處行中書省治甘州路明洪武五年十一月置甘肅衛二十五年罷二十六年陜西行都指揮使司自莊浪徙置於此領衛十二守禦千戸所四甘州左衛倚元甘州路明洪武初廢二十三年十二月置甘州左衛二十七年十一月罷二十八年六月復置甘州右衛 甘州中衛俱明洪武二十五年三月置甘州前衛 甘州後衛俱明洪武二十九年置以上四衛俱與甘州左衛同城肅州衛元肅州路屬甘肅行省明洪武二十七年十一月置衛山丹衛元山丹州直𨽻甘肅行省明洪武初廢二十三年九月置衛屬陜西都司後來屬永昌衛元永昌路屬甘肅行省至正三年七月改永昌等處宣慰司明洪武初廢十五年三月置衛屬陜西都司後來屬涼州衛元西涼州屬永昌路明洪武九年十月置衛屬陜西都司後來屬鎮番衛本臨河衛明洪武中以小河灘城置三十年正月更名建文中罷永樂元年六月復置莊浪衛明洪武五年十一月以永昌地置十二年正月置陜西行都指揮使司於衛城二十六年行都司徙於甘州建文中改衛為守禦千戸所尋復改所為衛屬陜西都司後來屬西寧衛元西寧州直𨽻甘肅行省明洪武初廢六年正月置衛宣徳七年十一月升軍民指揮使司屬陜西都司後來屬碾伯守禦千戸所本碾北地明洪武十一年三月置莊浪分衛七月改置碾北衛後廢而徙西寧衛右于戸所於此成化中更名沙州衛元沙州路屬甘肅行省明洪武初廢永樂元年置衛正統間廢鎮夷守禦千戸所明洪武三十年以甘州衛地置建文二年罷永樂元年復置古浪守禦千戸所正統三年六月以莊浪衛地置髙臺守禦千戸所景泰七年以甘州衛之髙臺站置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四十二

<史部,政書類,通制之屬,欽定續通典>

 



  欽定四庫全書

  欽定續通典一百四十三

  州郡

  四川 江西

  四川元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治成都路又置羅羅䝉慶等處宣慰司治建昌路屬雲南行中書省明洪武四年七月置四川等處行中書省九月置成都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為四川都指揮使司領招討司一宣慰司二安撫司五長官司二十二及諸衛所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三直𨽻州六宣撫司一安撫使一屬州十五縣百十一長官司十六

  成都府元成都路明洪武四年為府領州六縣二十五成都華陽雙流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華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 温江 新繁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成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新都 元彭州明洪武十年五月降為縣東有故濛陽縣元屬彭州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崇寧元屬彭州明洪武四年屬府十年五月省入灌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元灌州明洪武中降為縣金堂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新都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仁壽 井研明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十年五月省入仁夀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明玉珍置資州明洪武初降為縣内江明洪武中置元安州明洪武中降為縣簡州明洪武六年降為縣正徳八年又升為州領縣一資陽明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屬

  〈府十年五月省入簡縣成化元年七月復置仍屬府正德中改屬州〉 崇慶州元治晉原縣明洪武中省縣入州西北有永康縣東南有江源縣明玉珍復置洪武初省領縣一新津 漢州明玉珍復置雒縣為州治明洪武四年省縣入州領縣三什邡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綿竹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綿竹 德陽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漢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 綿州元屬潼川府明洪武三年來屬十年五月降為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為州領縣二羅江明洪武六年十二月省入綿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彰明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綿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茂州元治汶山縣屬陜西行省吐蕃宣慰司明洪武中省縣入州十六年復置縣後復省領縣

  一汶川 威州元以州治保寧縣省入明玉珍復置縣明洪武二十年五月復省縣入州東有通化縣洪武三年省領縣一保明洪武六年分保寧縣地置

  保寧府元屬廣元路明洪武四年直𨽻行省領州二縣八閬中蒼溪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閬中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南部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閩中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廣元元廣元路治綿谷縣明洪武四年改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來屬以綿谷縣省入十三年十一月復置綿谷縣二十二年六月降州為縣復省綿谷縣入焉昭化元屬廣元路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廣元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府〉 劒州元屬廣元路明洪武六年以州治普安縣省入來屬九年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領縣一梓潼 巴州元屬廣元路明洪武九年四月以州治化城縣省入又改州為縣來屬正徳九年復為州東有曽口縣元屬州後廢領縣二通江舊屬府正徳九年改屬州南江正徳十一年置

  順慶府元順慶路明洪武中為府領州二縣八南充西充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南充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 蓬州元屬順慶路明洪武中以州治相如縣省入領縣二營山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蓬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儀隴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蓬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 廣安州元廣安府屬順慶路明洪武四年降為州來屬十年五月以州治渠江縣省入領縣四岳池 元渠州屬順慶路至元二十六年五月省州治流江縣入焉明洪武九年四月降為縣鄰水成化元年七月置大竹元屬渠州明洪武九年來屬

  夔州府元夔州路屬四川南道宣慰司明洪武四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屬重慶府十年五月直𨽻布政司十三年十一月復為府領州一縣十二奉節倚明洪武九年四月省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巫山 大昌明洪武十三年十一月置大寧元大寧州明洪武九年降為縣雲陽元雲陽州明洪武六年十二月降為縣元萬州明洪武六年十二月降為縣西有武寧縣明洪武四年省元開州明洪武六年八月置九月降為縣梁山元梁山州治梁山縣明洪武六年十二月省州存縣十年五月改屬忠州後來屬新寧元屬逹州明洪武三年改屬重慶府十年五月省入梁山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來屬建始元屬施州明洪武中來屬〉 達州元治通川縣明洪武九年四月降為縣省通川縣入焉正徳九年復升為州領縣二東鄉成化元年七月置太平正德十年析東鄉縣地置

  重慶府元重慶府屬四川南道宣慰司明洪武中為府領州三縣十七巴江津 壁山成化十九年三月析巴縣地置永川明洪武六年十二月置榮昌明洪武六年十二月置西北有昌寧縣明玉珍置洪武七年省大足明玉珍置屬合州明洪武四年改屬府安居成化十七年九月析銅梁遂寧二縣地置綦江元綦江長官司屬播州明玉珍改為縣明洪武中來屬南川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綦江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長壽明洪武六年九月置屬涪州尋改屬府黔江元屬紹慶府明洪武五年十二月省入彭水縣十一年九月置黔江守禦千戸所十四年九月復置縣來屬〉 合州元治石照縣明玉珍省縣入焉領縣二銅梁 定逺 忠州元治臨江縣明洪武中以縣省入領縣二酆都元曰豐都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涪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曰酆都東南有南賓縣洪武中省墊江明玉珍置屬州〉 涪州領縣二武隆元曰武龍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彭水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曰武隆彭水元紹慶府治此屬四川南道宣慰司明洪武四年府廢改屬重慶府洪武十年五月來屬

  遵義軍民府元播州宣慰司屬湖廣行省明洪武五年正月改屬四川十五年二月改屬貴州都司二十七年四月改屬四川布政司萬厯二十九年四月改置遵義軍民府領州一縣四遵義倚元播州總管明洪武五年正月改為播州長官司萬厯二十九年四月改縣桐梓萬厯二十九年四月以舊夜郎縣望草地置〉 真安州元珍州思寧長官司明玉珍改真州明洪武十七年置真州長官司萬厯二十九年四月改置領縣二綏陽萬厯二十九年四月以舊綏陽縣地置仁懐萬厯二十九年四月以舊懷陽縣地置

  叙州府元叙州路屬叙南等處蠻夷宣撫司至元二十三年正月降為縣明洪武六年六月置府領州一縣九宜賓倚西北有宣化縣明洪武中省南溪 慶符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宜賓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富順元富順州明洪武中降為縣長寧元長寧軍屬馬湖路泰定二年十月改為州明洪武五年降為縣興文元戎州屬馬湖路明洪武四年降為縣來屬萬厯二年二月改曰興文隆昌本富順縣隆橋馬驛隆慶元年置縣析榮昌富順二縣及瀘州地屬之〉 高州元屬叙南宣撫司明洪武五年降為縣屬府正徳十三年四月復為州領縣二筠連元筠連州冶騰州縣屬永寧路尋廢縣存州明洪武四年降州為縣屬叙州府六年十二月改屬綿州尋仍屬叙州府十年五月省入高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仍屬叙州府正徳十三年四月來屬元下羅計長官司屬叙南宣撫司明玉珍改為珙州明洪武四年降為縣十年五月省入高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府正徳十三年四月來屬龍安府元龍州屬廣元路明玉珍置龍州宣慰司明洪武六年十二月復置龍州十四年正月改松潘等處安撫司二十年正月仍改為龍州二十二年九月改龍州軍民千户所二十八年十月升龍州軍民指揮使司後復曰龍州宣德七年改龍州宣撫司直𨽻布政司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改曰龍安府領縣三平武倚本名寧武萬厯十入年四月置後更名東有青川守禦千户所明洪武四年十月以舊青川縣置屬四川都司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來屬江油元省明玉珍復置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梓潼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劒州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來屬石泉元屬安州明洪武中州廢改屬成都府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來屬馬湖府元馬湖路屬叙南宣撫司明洪武四年十二月為府領縣一長官司四屏山倚本泥溪長官司明洪武四年十二月置萬厯十七年三月改縣平夷長官司明洪武四年十二月置蠻夷長官司明洪武四年十二月置沐川長官司元置明洪武四年十二月改為州尋復雷坡長官司明洪武四年十二月置二十六年省

  鎮雄府元芒部路屬雲南行省明洪武十五年正月為府十六年正月改屬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為軍民府嘉靖五年四月改府名萬厯三十七年五月罷稱軍民府北有益良州强州元俱屬芒部路明洪武十七年後廢又有阿頭易溪易娘三蠻部元屬烏撒路明洪武十五年三月屬芒部府十七年又改阿頭部為阿都府屬四川布政司後俱廢領長官司五白水江𥳽酬長官司正徳十六年十一月置懐德長官司本却佐寨威信長官司本母響寨歸化長官司良寨安靜長官司本落角寨四司俱嘉靖五年四月改置

  烏䝉軍民府元烏𫎇路屬四川行省明洪武十五年正月為府屬雲南布政司十六年正月改屬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為軍民府北有歸化州明洪武十五年三月置屬府尋廢烏撒軍民府元烏䝉路屬四川行省明洪武十五年正月為府屬雲南布政司十六年正月改屬四川布政司十七年五月升為軍民府

  東川軍民府元東川路屬雲南行省明洪武十五年正月為府十七年五月升為軍民府改屬四川布政司二十一年六月廢二十六年五月復置

  潼川州元潼州府直𨽻四川行省明洪武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州治棲縣省入直𨽻布政司領縣七射洪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鹽亭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中江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鹽亭遂寧元遂寧州明五珍省州治小溪縣入焉明洪武九年四月降州為縣蓬溪元屬遂寧州明

  〈洪武十年五月省入遂寧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安岳明洪武四年於縣置普州九年州廢樂至成化元年七月置屬州正徳九年改屬簡州嘉靖元年四月還屬

  眉州元屬嘉定府路明洪武九年四月降為縣仍屬嘉定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為州直𨽻布政司領縣三彭山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眉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丹稜明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屬嘉定府十年五月省入眉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來屬青神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嘉定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還屬卭州元屬嘉定府路明洪武九年四月降為縣仍屬嘉定州成化十九年二月復為州直𨽻布政司領縣二大邑明洪武十年五月省入卭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屬嘉定州成化十九年二月還屬蒲江元省入州明洪武六年十二月復置屬嘉定府成化十九年二月還屬

  嘉定州元嘉定府路明洪武四年為府九年四月降為州以州治龍遊縣省入直𨽻布政司領縣六峩眉 夾江 洪雅元省入夾江明成化十八年五月復置犍為 本榮州明洪武六年十二月置九年四月降為縣威逺明洪武六年十二月置屬嘉定府十年五月省入榮縣十三年十一月復置

  瀘州元屬重慶路明洪武六年直𨽻四川行省九年直𨽻布政司領縣三納溪 江安 合江

  雅州元屬陜西行省吐蕃宣慰司明洪武四年以州治嚴道縣省入九年直𨽻布政司領縣三名山明洪武十年省入州十三年十一月復置東北有百丈縣元屬州明洪武中省榮經明玉珍省入嚴道縣明洪武中復置蘆山元曰瀘山後省明洪武六年十二月復置改為蘆山

  永寧宣撫司元永寧路明洪武七年為永寧長官司八年正月升宣撫司天啟三年廢地屬叙州府領長官司二九姓長官司元九姓羅氏黨蠻夷長官千戸明洪武六年十二月改置天啟六年改屬瀘州太平長官司元大壩軍民府明洪武中廢成化四年四月改置

  天全六畨招討司元六番招詔使明洪武六年十二月改置直𨽻四川布政司二十一年二月改𨽻都司松潘衛元松州屬雲南行省明洪武初因之十二年四月兼置松州衛十三年八月罷衛末幾復置衛二十年正月罷州改衛為松潘等處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都司嘉靖四十二年罷軍民司止為衛北有潘州衛明洪武中以故潘州置二十年省入領千户所一長官司十六安撫司五小河守禦千戸所宣徳四年正月置占藏先結簇長官司 蠟匝簇長官司 白馬路簇長官司 山洞簇長官司 阿昔洞簇長官司 北定簇長官司 麥匝簇長官司 者多簇長官司 牟力結簇長官司 班班簇長官司 祈命簇長官司 勒都簇長官司 包藏先結簇長官司以上十三司俱明洪武十四年正月置阿用簇長官司宣徳十年五月置潘斡寨長官司正統五年七月置别思寨長官司宣德十年五月置八郎安撫司永樂十五年二月置麻兒匝安撫司宣徳二年三月以阿樂地置阿角寨安撫司 芒兒者安撫司二司俱正統五年七月置思曩日安撫司正統十一年七月置

  疊溪守禦軍民千户所本疊溪右千户所明洪武十一年以古翼州置屬茂州衛二十五年改置直𨽻都司領長官司二疊溪長官司 鬱即長官司俱永樂元年正月置黎州守禦軍民千户所本黎州長官司明洪武九年七月置十一年六月升安撫司直𨽻布政司萬厯二十四年降為千户所直𨽻都司東北有黎州屬陜西行省吐蕃宣慰司元屬陜西明洪武五年省州治漢源縣入州永樂後廢

  平茶洞長官司元溶江芝子平茶等處長官司明洪武八年正月置屬酉陽宣撫司十七年直𨽻布政司溶溪芝蔴子坪長官司元溶江芝子平茶等處長官司明洪武八年改置屬湖廣思南宣慰司十七年五月直𨽻四川布政司

  安寧宣撫司成化十三年二月置領長官司二懐逺長官司 宣化長官司俱成化十三年二月與宣撫司同置

  酉陽宣慰司元酉陽州屬懐徳府明玉珍改沿邊溪洞軍民宣慰司明洪武五年四月仍置酉陽州兼置酉陽宣慰司州尋廢八年正月改宣慰為宣撫司屬四川都司永樂十六年改屬重慶衛天啟元年升為宣慰司領長官司三石耶洞長官司元石耶軍民府明洪武八年正月改為長官司邑梅洞長官司元佛鄉洞長官司明玉珍改邑梅沿邊溪洞軍民府明洪武八年正月改置麻兎洞長官司明洪武八年正月置

  石柱宣慰司元石砫軍民宣撫司明玉珍改安撫司明洪武八年正月為宣撫司屬重慶衛嘉靖四十二年改屬夔州衛天啟元年升為宣慰司

  四川行都指揮使司元羅羅䝉慶等處宣慰司治建昌路屬雲南行省明洪武十五年罷宣慰司二十七年九月置四川行都指揮使司冶建昌衛領衛五所八長官司五建昌衛軍民指揮使司元建昌路屬羅羅䝉慶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正月為府屬雲南布政司兼置衛屬雲南都司十月衛府俱改屬四川二十五年六月府廢升衛為軍民指揮使司二十七年九月來屬領守禦千户所四長官司三東有建安州永寧州又東有里州東南有潤州西南有瀘州隆州元俱屬建昌路明洪武十五年三月俱屬建昌府東有北社縣元屬永寧州明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尋改為碧舍縣又西有徳州元屬徳昌路明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徳昌府二十七年後府州縣俱廢守禦禮州後千户所 守禦禮州中中千户所元禮州屬建昌路明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建昌府兼置二守禦所屬衛二十七年後州廢北有瀘沽縣元屬禮州明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亦二十七年後廢守禦打沖河中前千户所明洪武二十七年二月置守禦德昌千戸所明洪武十五年置南有徳昌路元屬羅羅䝉慶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屬雲南布政司十月改屬四川布政司二十七年後廢昌州長官司元屬徳昌路明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徳昌府永樂二年七月改置威龍長官司元威龍州屬徳昌路明洪武十五年三月以龍為隆屬徳昌府永樂二年七月改置普濟長官司元普濟州屬徳昌路明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徳昌府永樂二年七月改置寧番衛軍民指揮使司元蘇州屬建昌路明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建昌府二十一年十月兼置蘇州衛屬四川都司二十五年六月州廢升衛為軍民指揮使司二十六年更名屬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來屬東有中縣元屬建昌路明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屬永寜州十七年改屬蘇州後廢領千户所一守禦冕山橋後千户所正統七年以冕山堡置越嶲衛軍民指揮使司明洪武二十五年七月置屬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來屬領千户所一長官司一鎮西後千户所𢎞治中置卭部長官司元卭部州屬建昌路明洪武十五年三月屬建昌府二十七年四月升軍民府後仍為州屬越巂衛永樂元年五月改為長官司鹽井衛軍民指揮使司元柏興府治閏鹽縣屬羅羅䝉慶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三月屬雲南布政司二十四年二月降為州省閏鹽縣入焉二十六年六月州廢置衛屬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來屬北有金縣元屬柏興府明洪武十五年三月因之十七年後廢領千户所一長官司一打沖河守禦中左千户所明洪武二十五年置馬刺長官司永樂初置㑹川衛軍民指揮使司本㑹川守禦千戸所明洪武十五年置屬建昌衛二十五年六月升軍民千户所十一月升㑹川衛軍民指揮使司屬四川都司二十七年九月來屬北有會川路元屬羅羅䝉慶宣慰司明洪武十五年三月為府屬雲南布政司十月改屬四川布政司二十六年四月府廢墮其城二十七年四月復置府後復廢又西有永昌州南有武安州又有黎漢州元俱屬會川路明洪武十五年三月俱屬㑹川府十月俱改為縣二十四年二月復俱為州東南有姜州元屬建昌路又有㑹理州元屬㑹川路明洪武十五年三月俱改屬東川府北有麻龍州元屬㑹川路明洪武十五年三月改屬東川府又有麻龍縣明洪武十七年改屬麻龍州二十七年後府州縣俱廢領千户所一守禦述易千户所明洪武二十五年閏十二月置

  江西元置江西等處行中書省治龍興路明太祖壬寅年正月因之正月治吉安府二月還治洪都明洪武三年十二月置江西都衛與行中書省同治八年十月改都衛為都指揮使司九年六月改行中書省為承宣布政使司領府十三州一縣七十七

  南昌府元龍興路屬江西行省明太祖壬寅年正月為洪都府癸卯年八月改曰南昌府領州一縣七南昌新建豐城元富州明洪武九年十二月改為豐城縣進賢 奉新 靖安武寧 寧州元分寧縣為寧州治明洪武初改縣為寧縣省州入焉𢎞治十六年升縣為州

  瑞州府元瑞州路屬江西行省明洪武二年為府領縣三高安上高 新昌元新昌州明洪武初降為縣

  九江府元江州路屬江西行省明太祖辛丑年為九江府領縣五徳化徳安 瑞昌 湖口 彭澤

  南康府元南康路屬江西行省明太祖辛丑年八月為西寧府壬寅年四月改曰南康府領縣四星子都昌建昌元建昌州明洪武初降為縣安義正徳十三年二月析建昌縣安義等五鄉置

  饒州府元饒州路屬江浙行省明太祖辛丑年八月為鄱陽府𨽻江南行省尋曰饒州府來𨽻領縣七鄱陽餘干元餘干州明洪武初降為縣樂平元樂平州明洪武初降為縣浮梁元浮梁州明洪武初降為縣德興 安仁 萬年正徳七年以餘干縣之萬春鄉置析鄱陽樂平及貴溪三縣地監之

  廣信府元信州路屬江浙行省明太祖庚子年五月為廣信府領縣七上饒玉山 弋陽 貴溪 鉛山元鉛山州直隸江浙行省明洪武初降為縣永豐 興安嘉靖三十九年八月以弋陽縣之横峯寨置析上饒貴溪二縣地益之

  建昌府元建昌路屬江西行省明太祖壬寅年正月為肇慶府尋曰建昌府領縣五南城南豐元南豐州直𨽻江西行省明洪武初降為縣新城 廣昌 瀘溪本南城縣瀘溪巡檢司萬厯六年十二月改為縣

  撫州府元撫州路屬江西行省明太祖壬寅年正月為臨川府尋曰撫州府領縣六臨川崇仁 金谿 宜黄 樂安 東鄉正徳七年八月以臨川縣之孝岡置析金谿進賢餘千安仁四縣地益之吉安府元吉安路屬江西行省明太祖壬寅年為府領縣九廬陵泰和元太和州明洪武二年正月改為泰和縣吉水元吉水州明洪武二年正月降為縣永豐 安福元安福州明洪武二年正月降為縣龍泉 萬安永新元永新州明洪武二年正月降為縣永寧

  臨江府元臨江路屬江西行省明太祖癸卯年為府領縣四清江新淦元新淦州明洪武初降為縣新喻元新喻州明洪武初降為縣峽江木新淦縣之峽江巡檢司嘉靖五年四月改為縣析新淦縣六鄉地益之

  袁州府元袁州路屬江西行省明太祖庚子年為府領縣四宜春分宜 萍鄉元萍鄉州明洪武初降為縣萬載

  贛州府元贛州路屬江西行省明太祖乙巳年為府領縣十二贛雩都 信豐 興國 㑹昌元㑹昌州明洪武初降為縣安逺元屬寧都州明洪武初改屬府寧都元寧都州明洪武初降為縣瑞金元屬㑹昌州明洪武初改屬府龍南元屬寧都州明洪武初改屬府石城元元貞元年十一月屬寧都州明洪武初改屬府定南隆慶三年三月以龍南縣之蓮莆鎮置析安逺信豐二縣地益之長寧萬厯四年三月以安逺縣之馬蹄岡置析㑹昌縣地益之

  南安府元南安路屬江西行省明太祖乙巳年為府領縣四大庾南康 上猶元永清縣明洪武初更名崇義正徳十四年三月以上猶縣之崇義里置析大庾南康二縣地益之

 

 

 

 

  欽定續通典卷一百四十三

댓글 없음: